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來氏家族

鎖定
來姓,拼音:lái,注音:ㄌㄞˊ。來姓為多起源姓氏:1.源於子姓,商王族支孫食採於郲(河南滎陽),其後遂以封地名稱“郲”為氏,再簡化稱來氏。2.子姓,出自商朝萊國(膠東半島)萊侯之後裔,屬於以國名因故改姓為氏;3.源於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後代遏父,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4.源於姒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5.源於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6.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7.源於常姓,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後人。名人:來歙、來初真、來大千、來恆、來濟、來曜、來廷紹、來天球、來偉良、來金章、來耀先、來光祖、來策義、來楚生、來金烈、來漢宣、來茂德、來新夏、來魯華、來奕軍等。
中文名
來氏家族
得姓方式
源於子姓

來氏家族歷史發展

來[來、徠、郲、逨、賚,讀音作lái(ㄌㄞˊ)]

來氏家族一.姓氏淵源:

來氏家族第一個淵源:

源於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後代遏父,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舜帝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後,認為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於大禹。
大禹即位,封商均於虞城,不久又移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後人虞思公卻滯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濟),他的另一支後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虞遂的一支後裔被封於遂國,春秋時期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邑(今河南淮陽)。
商王朝統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武王姬發所滅。西周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
周武王在滅殷商後,正想尋找舜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後裔,大出喜望,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並封地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以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為姓,稱陳氏,流傳至今。
陳氏的諸多分支,其中有子孫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滎陽市,其後裔子孫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徠氏,後簡化為來氏,再簡化為來氏。

來氏家族第二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黃帝第五代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建夏王朝,娶塗山氏,生子二人:長子啓,次子均。啓為繼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
伎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來氏。

來氏家族第三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族後裔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來,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孫。”
在史籍《史記·殷本紀贊》、《唐書·宰相世系表》等中記載,商王族支孫食採於郲(今山東黃縣),建國,其後遂以封地名稱“郲”為姓氏。春秋時期,郲國被魯國所並,其國人因失國而去“邑”,稱來氏,再簡化稱來氏。
相傳,商朝的建立者以子為姓,後來進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來姓。另外,在商朝立國期間,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於郲(今河南滎陽一帶),這位王族的後裔後來以郲為姓,再後來又簡寫為來,成為來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一些諸侯,發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壽縣),被商湯軍隊追趕後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於南巢的亭山。後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於各諸侯。

來氏家族第四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萊侯之後裔,屬於以國名因故改姓為氏。
萊侯為商朝末期諸侯,有萊國,營丘(今山東臨淄)曾為萊國國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時所爭之營丘即此。
在西周初期,原商萊國國都及大片國土被姜太公佔領,居萊都為齊國之都,萊夷人不服且爭。故《史記》齊世家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討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其結果,當然爭不過有強大西周王朝做後盾的姜太公。
到了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萊國(今山東黃縣)被齊侯所徹滅,萊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東魚台),因失國而去“艹”部首,作來氏,簡化字稱來氏。這是來氏受姓一説,《蕭山來氏家譜》即持此説。

來氏家族第五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台吉和札賚的後裔子孫終,有取原部族稱謂“札賚特”之“賚”為漢化姓氏者,簡筆為“來”,成為回族來氏。

來氏家族第六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來默氏,又稱林明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地區)。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稱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漢姓來氏,亦有改漢姓趙氏者。
②蒙古族毛忽來氏部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後多冠以漢姓牟氏、來氏、何氏、李氏等。

來氏家族二、遷徙分佈

(部分)來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一些諸侯,發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壽縣東南),被商湯軍隊追趕後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於南巢的亭山。後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於各諸侯。到了春秋魯襄公六年,萊國(今山東黃縣東)被齊侯所滅。從此即以國為氏,去草為“來”。這是來氏受姓的一説,《來氏家譜》持此説,後二十二世孫來鴻瑨撰《來萊辨》以駁正前説,並稱“來氏子姓,系出於郲。”來氏受姓,早於我國宋代的《百家姓》,它雖然被摒於《百家姓》之外,但是來氏後裔遍佈世界,許多著名姓氏書都備載來氏淵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來氏系出於殷人玄鳥之裔,他以王侯將相世系蟬聯。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黃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樣,是我國的華夏族的“子姓”。來氏歷經戰國、秦朝。齊國時有來章,楚國有來英。西漢時的來歙,因徵隴蜀有功,封為徵羌侯。三國時的來敏,官典學校尉。來軍為羌維參軍。隋朝的來護兒官至泉州刺史。唐朝來恆為中黃門侍郎,來濟為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宋代有來之邵,字德高,哲宗朝為殿中侍御史。來子時,字以中,紹興初授袁州通判兼勸農營田事,他的孫子來廷紹,為蕭山來氏始祖。來氏南遷蕭山定居長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南方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促使南宋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嘉泰二年(1202年),蕭山始祖來廷紹,出任紹興府事。渡西陵時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於蕭山祗園寺僧舍,葬在蕭山湘湖方家塢……(餘略,另見下第2樓詳細介紹)。來姓望居江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吳州為揚州;大業初改為江都郡)、平陽郡(三國魏置,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來氏家族三、歷史名人

來 歙:字君叔,東漢初將領。南陽新野(今屬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勸漢中王劉嘉歸劉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數次出使隴西,説服隗囂附漢,因功拜中郎將。八年春,率2000餘人伐山開道,從番須(今陝西省隴縣西北)、回中(今甘肅省華亭西南)至略陽(今莊浪西南),斬守將金梁。復堅守數月,抵禦隗囂大軍的攻擊,在隴西之戰中戰功卓著。十年秋,統率馮異等五將掃蕩隗囂餘黨,攻破落門(今武山洛門),滅隗氏割據集團。又率蓋延等將擊羌人於五溪(今隴西縣西),斬首數千,獲牛羊萬餘頭。開倉賑饑,安定隴右。十一年六月,與蓋延、馬成等率軍大敗公孫述部將王元、環安於河池(今徽縣西北)、下辨(今成縣西北),正擬乘勝入蜀,被環安遣人刺殺于軍中。
來 周:約明萬曆、崇禎間人。擅畫山水,構圖簡潔,蕭疏閒逸,意境清遠,墨色秀雅,畫風遠學宋、元,近學杜瓊,受“吳門派”影響。傳世作品有萬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圖》軸,金箋,墨筆,縱51.3釐米,橫31釐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為公篪二兄畫。來周。”現藏常熟市博物館。
來護兒:字崇善,隋人大將軍。本為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為東漢中郎將來歙的十八世孫。曾祖來成為北魏新野縣侯,後降於梁,遷居廣陵,遂以此為家。祖父來嶷,歷任步兵校尉、秦郡太守、長寧縣侯。父親來法敏,為陳朝海陵令。來護兒年幼而孤,這世母吳氏收養。吳氏對來護兒撫養教育,待其甚好。來護兒“幼而卓詭,好立奇節”,初讀《詩經》中“擊鼓其鏜,踴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時。舍書而嘆道:“大丈夫在世當如是,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安能區區專事筆硯也!”同輩人驚其言而壯其志。長大後,來護兒更是“雄略秀出志氣英進。涉獵書史,不為章句學。”
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河南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那時,南宋王朝苟安於江南,當權者終日沉湎於聲色,半壁江山淪於敵手,中原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廷紹……“幼負奇才,忠憤激烈”,常念祖宗之恥未雪,時時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號思洛子,但壯志未酬而身先死。 來廷紹曾結識比自己年長8歲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陳亮,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多次促陳詣闕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經濟、軍事的方案,均未被採納,而“朝廷惡其切直”。自此以後,廷紹晦跡讀書,志益奮激。紹熙四年(1193年)和陳亮同中進士,當時的士大夫都説:“來、陳俱登第,恢復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陳亮未及上任而卒,使廷紹失去了親密戰友。欣慰的是,兩年後,廷紹又結識了大詞人辛棄疾。
來知德:明代蜀人(1525-1604),專研《易經》,自中舉後即隱居萬縣求溪山中,達30年,生活於“不廬不扇,忘食忘憂”的狀態中,著有《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等,尤以《周易集註》十六卷更為著名,來知德著此書先後經29年,成為易學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來氏易”之説。
來集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名容,號集之,字元成,浙江蕭山人。明崇禎十二年(1939年)南京國子監貢生。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曾任安慶府推官、兵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職。左良玉擄掠燒殺無辜時,正值任安慶府推官,曾前往勸阻。弘光朝、馬士英欲招為門下,固辭不就。入清後隱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薦應博學鴻儒科,仍隱居不出。隱居時潛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稱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較多,有《讀易隅通》、《易圖親見》、《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詩全》、《南行偶筆》、《南行載筆》等。戲劇作品有雜劇《兩紗》和《秋風三疊》等。
來 章:(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齊國人。
來 英:(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楚國人。
來 敏:(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蜀漢大臣,學識為時人所稱,官典學校尉。
來 軍:(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蜀漢將領,為姜維參軍。
來 整:(生卒年待考),來護兒之六子;江都人(今江蘇揚州)。著名隋朝將領。驍勇善戰,所向無敵。敵人凡見其皆退,傳言道:“不怕官軍千萬乘,只怕榮公第六郎。”
來 恆:(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官至中黃門侍郎。
來 濟:(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學者,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
來鴻縉:(生卒年待考),蕭山長河人(今者杭州蕭山)。著名清朝詩人。
來俊臣:(公元651~697年),雍州萬年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唐朝武則天時期酷吏。來俊臣少時兇險,不事生產。因告密而得武則天的信任,成為武則天在政爭中的鷹犬。
來之邵:(生卒年待考),字德高。著名北宋朝大臣。
來子時:(生卒年待考),字以中;河南鄢陵人。著名宋朝官吏。
來五魁:(生卒年待考),字德祥;蕭山長河人。著名明朝太醫院醫士,孝子。
來端蒙:(生卒年待考),蕭山長河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蕭山來氏第十三代孫。
來 復:(生卒年待考),字陽仲,號陽伯、耦園主人; 陝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詩人。
來 周:(生卒年待考),蕭山長河人(今者杭州蕭山)。著名明朝畫家。
來國柱:(公元1929~今),浙江杭州人。著名電子工業專家。
來養芳:(公元1930~今),山東鄒城人。著名現代書畫家。政工師,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
來辛程:(公元1941~今),曾用名宋心誠、宋心澄、何蹇,自署立錐齋主、蝸廬先生、長白山人、大道無常等;吉林吉林人。著名中國畫畫家、工藝美術家、美術教育家。
來洪雲:(公元1945~今),浙江東陽人。著名文化業政工幹部。
來廣銓:(公元1907~1988年),字楚庚,以字行,號柴若;浙江蕭山人。著名當代台灣“謎聖”。
四.郡望
江都郡:西周初期,今江蘇省揚州一帶稱邗國,後屬吳、越、楚。秦統一中國後,改設廣陵縣。漢時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先後為廣陵郡、廣陵縣、南兗州、東廣州、吳州。
平陽郡:三國時屬魏,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10縣;西晉時仍為平陽郡,轄12縣。
洛 陽: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
樂安郡:東漢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高苑鎮),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博興市高青縣、桓台縣、廣饒縣、壽光縣等地區。
五.字輩排行:
山東壽光來氏字輩:“朝城鳳常慶延壽建庭恩”。
河南洛陽來氏字輩:“宗景志朝大會啓英華增福延慶克紹祖武尊師重道光耀家庭”。

來氏家族姓氏名望

先秦
來章:(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齊國人。
來英:(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時期楚國人。
秦漢
來歙:字君叔,東漢初將領,被稱為“大信士”與“大勇士”。
魏晉南北朝
來敏:(生卒年待考),字敬達,義陽新野人,來歙之後也。著名三國蜀漢大臣,學識為時人所稱,官典學校尉。
來軍:(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蜀漢將領,為姜維參軍。
來嶷,字德山,幼有奇節,兼資文武。既與皓義舉,邵陵王承製,除步兵校尉、秦郡太守,封永寧縣侯。及皓敗,並兄弟子侄遇害者十六人。子法敏,逃免,仕陳為海陵令。隋朝大將、榮國公來護兒祖父。
隋唐五代
來護兒:(?-618年)南陳海陵縣令來法敏之子,東漢中郎將來歙十八世孫。
來整:(?—618)隋將領。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榮國公、左翊衞大將軍來護兒第六子。 驍勇善戰,屢從征討,所向皆捷。善撫軍士,擊民軍多奏捷。諸敵作歌説: “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千萬眾,只怕榮公(來護兒封榮國公)第六郎。”位至左光祿大夫。江都之難,與來護兒同為宇文化及所殺。
來恆:(?—678年)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人,唐高宗年間官至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來恆祖籍南陽新野,為東漢中郎將來歙的十九世孫。
來濟:(610年-662年)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人,生於隋煬帝大業六年,卒於唐高宗龍朔二年,年五十三歲。來恆之弟,來護兒之子。著名唐朝學者,唐高宗永徽時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
來曜:唐朝將軍。邠州永壽(今陝西永壽西北)人。來瑱父。起於卒伍。開元十八年(730),拜鴻臚卿、同正員、安西副都護,持節磧西節度使,後為右領軍大將軍、內五十坊等使,曾率軍討伐十姓蘇祿,名著西陲。寶應元年(762)贈太子太保
來瑱:邠州(今陝西彬縣)永壽人。唐朝名臣,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兼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和觀察使。
來鵬,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鵬家宅在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師韓柳為文,大中鹹通間,才名籍甚。舉進士,屢試落第。乾符五年前後,福建觀察使韋岫召入幕府,愛其才,欲納為婿,未成。廣明元年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後,鵬避遊荊襄。曾作七律《寒食山館書情》,以遣羈旅愁懷,當時傳為佳作。後南歸,中和中客死揚州。鵬詩思清麗,然懷才不遇,輾轉飄泊,故其詩多寫羈旅之思、落魄之感,間有憤世嫉俗之作。《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九首。來鵬的作品有詩集一卷,但今已不傳。
宋元
來之邵:(生卒年待考),字德高。著名北宋朝大臣。
來子時:(生卒年待考),字以中;河南鄢陵人。著名宋朝官吏。
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在河南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廷紹……“幼負奇才,忠憤激烈”,常念祖宗之恥未雪,時時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號思洛子,但壯志未酬而身先死。
明清
來宗道:明朝政治人物,東閣大學士,入閣為相。字子繇,明浙江蕭山人。 來
來天球:(1458~1536),字伯韶,號兩山,浙江蕭山人。自幼好學不倦,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舉人,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成進士,累官至陝西按察使,進階資政大夫。處事尚實,弘治九年(1496年)任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時,親赴山西呂梁地區指揮黃河漕運。調任刑部廣東司、江西司員外郎、山西僉事。在任期間,執法公正敢與宦官劉瑾相抗。但在陝西按察副使任上,曾帶兵16000餘,協同四川督撫洪鐘,鎮壓義軍,並生擒義軍首領藍五等18人。入川一個月,天球衝冒瘴氣,致使手腳病痹,遂上書乞歸。後築室於吳越兩山之間,額名“兩山”,耕讀終身。
來斯行:(1567~1634),字道之,號馬湖,一號槎庵,浙江蕭山(今屬杭州)人,來宗道之弟。主要著作有《經史典奧》和《槎庵小乘》。《經史典奧》67卷,是一部供人引用經史原文句的工具書。《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説:“是編於經取《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於史取《史記》、前後《漢書》,各摘其字句,標題於前,而以經史原文及註釋列於後,蓋以備詞章採擇之用。《槎庵小乘》41卷,系史料筆記。
來知德:(1525-1604),明夔州府梁山縣(今重慶梁平縣)人,理學家,專研《易經》。 字矣鮮,別號瞿塘。
來燕禧:明萬曆年間貴州坐營遊擊將軍來斯行次子。
來五魁:(生卒年待考),字德祥;蕭山長河人。著名明朝太醫院醫士,孝子。
來周:約明萬曆、崇禎間人。擅畫山水,構圖簡潔,蕭疏閒逸,意境清遠,墨色秀雅,畫風遠學宋、元,近學杜瓊,受“吳門派”影響。傳世作品有萬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圖》軸,金箋,墨筆,縱51.3釐米,橫31釐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為公篪二兄畫。來周。”現藏常熟市博物館。
來端蒙:(生卒年待考),蕭山長河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蕭山來氏第十三代孫。
來複:(生卒年待考),字陽仲,號陽伯、耦園主人; 陝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詩人。
來集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名容,號集之,字元成,浙江蕭山人。明崇禎十二年(1939年)南京國子監貢生。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曾任安慶府推官、兵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職。左良玉擄掠燒殺無辜時,正值任安慶府推官,曾前往勸阻。弘光朝、馬士英欲招為門下,固辭不就。入清後隱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薦應博學鴻儒科,仍隱居不出。隱居時潛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稱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較多,有《讀易隅通》、《易圖親見》、《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詩全》、《南行偶筆》、《南行載筆》等。戲劇作品有雜劇《兩紗》和《秋風三疊》等。
來鴻縉:(生卒年待考),蕭山長河人(今者杭州蕭山)。著名清朝詩人。
近現代
來偉良:(1882~1968)男,字醉樵,蕭山長河人,國民黨中將。
來金章:(1890~1962) 別字印赤。浙江蕭山長河鎮人。長河來氏系浙江名門。江南陸軍將弁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二期畢業。早 年參加護法、護國之役,任滬軍第二團隊長、參謀官,寧波善後綏靖處軍務科長。1924年秋到廣州,入黃埔軍校任軍械處少校軍械官、中校副官。參加北伐戰 爭,任國民革命軍北伐東路軍總指揮部軍械處副處長,參謀本部兵工署軍械處長,後方勤務司令部江南總兵站少將主任。1939年10月授陸軍少將,抗戰勝利後回長河原籍。只任軍事參 議院參議閒職。
來楚生:(1903—1975)男,祖籍浙江蕭山,出生於湖北武昌,原名稷,號然犀。畫家。
來光祖:(1913—1994)男,海軍副參謀長。來光祖同志出生於湖北省鄖西縣,1936年經黨組織介紹加入紅一軍團,後轉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任參謀、通信主任、參謀主任、科長、參謀處長,軍參謀長,華東海軍副參謀長,海軍岸防炮兵部副部長、工程部副部長、東海艦隊參謀長,海軍副參謀長等職。
來新夏:(1923—至今)男,浙江蕭山人,出生於杭州,來裕恂之孫。1946年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歷史學系。1950年至今,歷任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校務委員、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圖書館學情報學系主任等職。曾創辦南開大學圖書館系,歷任校圖書館館長、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等職,現為教育部地方文獻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歷史學、目錄學、方誌學等研究。編著有《北洋軍閥史》、《古典目錄學》《方誌學概論》、《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和《中國近代圖書事業史》等。來新夏被學界稱譽為“縱橫三學”著名學者。
來金烈:(公元1928~2006)男, 山西武鄉人。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總經理,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全國安全生產委員會委員。第八屆、九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北大學校友總會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來漢宣(1928—2012),浙江蕭山人。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的主要首創人。
來策義:(公元1953~今)男,陝西禮泉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少將軍銜。
來茂德:(公元1960~今)男,,浙江蕭山人,浙江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來魯華:(公元1964~今)女,山東濟寧人,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特聘教授,分子動態與穩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常務副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來輝武:(公元1951~今)男,出生於陝西周至尚村鎮臨橋村,中共黨員,歷任户縣八中黨支部委員、團委書記,中共户縣縣委辦公室機要秘書、黨支部委員,咸陽地區行政公署辦公室秘書,中共户縣縣委工交部主持工作的副部長、經濟委員會黨委副書記,1989年以後任中國咸陽保健品廠黨支部書記,現任505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兼總裁,黨的十五大代表候選人,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勞動模範和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出席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暨優秀共產黨員大會和全國科技大會,並出席科協六大會議等,陝西省第九屆黨代會代表,連續三屆任陝西省政協委員、九屆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