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鴻臚

鎖定
鴻臚,漢語詞語,拼音為hóng lú,意思是指該官署官員,出自《周禮》。
中文名
鴻臚
拼    音
hóng lú
釋    義
指該官署官員
出    處
《周禮》

目錄

鴻臚釋義

1、官署名。
2、指該官署官員。

鴻臚出處

《周禮》官名有大行人之職, 秦及漢初稱典客,景帝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稱大鴻臚,主掌接待賓客之事。 東漢以後,大鴻臚主要職掌為朝祭禮儀之贊導。 北齊始置鴻臚寺,唐一度改為司賓寺,南宋、金、元廢,明覆之,清沿置。主官或稱卿,或稱正卿,副職為少卿,屬官因各朝代而異,或有鳴贊、序班,或置丞、主簿。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 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郊廟行禮讚九賓,鴻聲臚傳之也。”
《新唐書·百官志三》:“凡客還,鴻臚籍衣齎賜物多少以報主客,給過所。”
《宣和遺事》後集:“ 金人之鴻翼乃大朝之鴻臚也。”
唐 韓愈 《袁氏先廟碑》:“始居華陰 ,為拓拔魏鴻臚。”
明 李東陽《十八日聽傳臚有作》詩:“黃紙數行丹詔字,鴻臚三唱甲科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