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教徒

鎖定
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寶的在家,出家四眾的通稱。包括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眾,出家(比丘,比丘尼)眾,合稱四眾弟子。(也有七眾的説法,包括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戒叉摩那尼)。
中文名
佛教徒
宗    教
佛教
包    括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

佛教徒佛教徒名稱

佛教徒有許多的名稱,名稱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佛教徒的正式稱呼,如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賽、優婆夷等。一類是對佛教徒的別稱,如僧、沙門、和尚、闍梨、頭陀。

佛教徒正式稱呼

  • 一、比丘,意思是乞士,稱呼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對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規定的較完整的戒律
  • 二、比丘尼,意思是乞士女,稱呼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女性佛教信徒。相傳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是釋迦牟尼的姨母。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 三、沙彌,意思是息慈、求寂等,稱呼年齡不滿20歲但已滿14歲的少男出家者。他們雖然還不能受具足戒但也要受許多佛教戒律的約束,—般受持“十戒”。
  • 四、沙彌尼,意思是勤策女,稱呼年齡已到14歲但還不到18歲的少女出家者。她們雖然不受“具足戒”的約束,但也有很強的行為規範要遵守。比如,不得於避處自弄身體、不得照鏡子化妝等。
  • 五、式叉摩尼,意思是學法女,稱呼年滿18歲但還不滿20歲的沙彌尼,她們專修“四根本戒”和“六法”。之所以要沙彌尼再經兩年的式叉摩那時期才受具足戒,是因為要檢驗女弟子會不會懷孕。
  • 六、優婆塞,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稱呼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眾。這些信眾雖然沒有出家,但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教義加以約束,遵守“三皈五戒”。
  • 七、優婆夷,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稱呼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眾。她們與優婆塞同樣,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一定要求加以限制,遵守“三皈五戒”。

佛教徒別稱

  • 一、僧,梵文音譯“僧伽”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就是眾多的出家人和合相處在一起。所以僧實際上是一種集體稱呼,一名出家人不能稱為僧,由四個以上信奉佛法、遵守戒律的人所組成的組織才能稱為“僧”。
  • 二、沙門,梵文音譯,也譯為“桑門”。沙門本是對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修行者的一個總的稱呼。但傳人我國後,就成為佛教徒特有的一個稱呼。
  • 三、和尚,也稱“和上”。在我國,“和尚”的稱呼最為常見。其實,和尚本來是對有相當地位、學問並堪為僧師的男性佛教徒的尊稱,在古印度曾有博士之稱,不是任何一個普通的僧人都能使用這個稱呼的。
  • 四、闍梨,闍梨的含義與和尚相近,也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教授、規範正行等,即熟悉佛教徒的行為準則,能糾正弟子行為的一類教徒。闍梨與和尚的區別在於和尚的資歷比闍梨深。
  • 五、頭陀,對一類佛教徒的稱呼,原意是抖擻、棄除等。正宗的“頭陀”要拋棄一切物質生活的拖累,雲遊天下,修苦行,以乞食為生。所以也稱呼頭陀為“苦行僧”。

佛教徒基本介紹

佛教徒廣義的佛教徒

《大集經月藏分》(卷一一)所説中國地區的化佛示現,非常眾多,經文: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光,照耀諸方,實時於此四天下中 ,而有無量百千諸佛出現。……迦沙國二十八佛現,遮居迦國二十佛現,簁提國四十五佛現,沙勒國九十八佛現,於填國百八十佛現,龜茲國九十九佛現,婆樓迦國二十四佛現,奚周迦國十八佛現,億尼國八十佛現,鄯善國二十九佛現,緊那羅國八十佛現,震旦國二百五十五佛現,羅羅國二十四佛現,吳地國五十佛現,新陀跋持國二十五佛現。佛言:諸仁者!如是等佛,於此四天下國土城邑村落山林處處而現,我今神力之所加故,還起如是等數塔寺。中國地區的化佛之多,超過了印度本土。有這麼多的(著名的)塔寺,因為有這麼多的化佛,是如來威力所加持。這等於説,名山大剎的建立,皆是諸佛所加持,可以説,到中國名山大川旅遊的眾生都屬於廣義上的佛教徒,他們踏入名山大川時,已經被佛攝持了,何況合掌禮拜的呢?《法華經》方便品中説: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注:中國的名山大川皆有古剎故。其它國家的佛教聖地亦復如是。震旦即中國。

佛教徒了義的佛教徒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藴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佛教徒人間境界緣起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經中記載:“爾時世尊。從多寶佛入塔下。大眾圍繞。飛行東方百千里程。有一國土。名大七寶震旦(中國)。其國中央。有一高山。名五寶台。文殊師利。常在説法。至於此山。告大眾言。昔於此國。觀世音菩薩。化作三禪初梵王。化人間故。沒梵宮殿。下生王宮。大德龍身。説示天理五行氣變作吉凶法。地沒還天。作春天主。觀世音菩薩。化作初禪二大梵王。化人間故。沒天宮殿。下生王宮火德牛頭。説示地利百藥醫毒助人間氣。地沒還天。作夏天主。觀世音菩薩。化作帝釋。化人間故。沒天宮。下生王宮。土德人質。説示人倫心法大道身法五倫。地沒還天。作土用主。是三王者成強三才。説人性德。依俗説法。示第一義。皆是觀音大悲應化故。此國觀音有緣。末法世中。我法流佈。餘佛緣滅。唯存觀音。化益永世。説是語已。三王出現。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説如是。
爾時世尊。從座而起。為三王及大眾等。亦行東方萬里海上。海中有國。名大日發。東西南北。海中有國。是眷屬國。世尊至於此國海邊。告大眾言。往昔劫初。觀世音菩薩。化作色界第十梵王。告初梵王。汝下空中。欲界天界。及下造地造。觀世音菩薩。化初梵王。奉其四禪大梵王。敕王及妃。供下下空中。次第造天下。造大地。最後造斯國。及眷屬海中國山河草木。有一天女。名妙辨財。是亦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以女像。作大福田。來為王女。即成日輪及月光輪。主四天下。眷屬無量。住此國中。或主或伴。是故其國觀音有緣。末法世中。我法流佈。餘佛緣滅。唯存觀音。化益永世。説是語已。天女出現。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説如是。
爾時世尊。從座而起。為天女及諸大眾等。亦行東方。於其海中。有諸國土。此國眾生。質近畜生。雖我正法漸漸流佈。難有悟入。但作結緣。為成佛緣。”
綜合上述佛經開示可知:三王者,伏羲女媧、神農是。華嚴:八地菩薩尚能如此示現種種身,何況佛地的觀世音菩薩呢?伏羲五行八卦。女媧泥土造人。神農嘗百草。這些都是覺悟眾生的緣起。

佛教徒經論的解釋

(術語)Buddha,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陀、母陀、沒馱。譯言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云覺察,是名一切智。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自覺者,簡於凡夫,覺他者簡於二乘,覺行窮滿,簡異於菩薩。何則?以凡夫不能自覺,二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未為圓滿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覺知一切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雲佛陀,或雲浮陀、佛馱步他、浮圖、浮頭。蓋傳者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為覺。”宗輪論述記曰:“佛陀梵音,此雲覺者,隨舊略語,但稱曰佛。”佛地論一曰:“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智度論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為覺,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法華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雲: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雲覺他者明異二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善見律四曰:“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又言知,何謂為知?知諦故,故名為佛。”仁王經上曰:“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1]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一頁雲:佛教云何?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於非佛教起佛教想故。如今有言:我説佛教,我聞佛教。彼於非佛教中,起佛教想。為欲遮止如是想故;及為顯示佛所説者,是真佛教;餘所説者,非真佛教,故作斯論。問:今時何故有作是言:我説佛教,我聞佛教?答:彼依根本,故作是説。謂今所説染淨縛解生死涅槃因果等法根本,皆是佛所説故。有説:彼依相似而説。謂佛先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為他演説;今亦復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而宣説故。有説:彼依隨順而説。謂佛先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為他演説;今亦復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而宣説故。有説:彼依辦事處同,故作是説。謂如佛邊,親聞法要,入聖得果,離染盡漏;聞今所説,亦辦斯事。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問:何故佛教,惟是語表;非無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業;非無表故。有説:佛教,耳識所取。非無表業可耳識取,故非佛教。有説:佛教,二識所取。諸無表業,惟一識取;故非佛教。有説:世尊三無數劫,精勤苦行,求佛語表;今得成滿。非無表故。謂佛世尊,昔於無量正等覺所,精勤苦行,求無上智,為他説法,依藴界處,求藴界處,展轉相續,今得成佛,為諸有情演説法要,令捨生死,得般涅槃。此事皆由佛語表業。是故佛教惟佛語表。問:如是佛教,以何為體?為是語業?為是名等?若是語業;次後所説,當云何通?如説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伽他所説,復云何通?如説:欲為頌因,文即是字,頌依名轉,造者為依。若是名等;此文所説,當云何通?如説: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語表;是謂佛教。答:應作是説:語業為體。問:若爾;次後所説,當云何通?如説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乃至廣説。答:後文為顯佛教作用,不欲開示佛教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問:伽他所説,復云何通?答:有於名轉,有於義轉。此中且説於名轉者。有説:佛教,名等為體。問:若爾;此文所説,當云何通?如説: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廣説;是謂佛教。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説。如世子孫,展轉生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如是説者;語業為體。佛意所説,他所聞故。如彼廣説。
二解 發智論十二卷十五頁雲: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評論唱詞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云何善?謂佛善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云何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佛教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契經,應頌,記説,伽他,自説,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 [2]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