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素問

(中醫古籍)

鎖定
《素問》,醫經著作,9卷,81篇。與《黃帝內經靈樞》(即《靈樞經》)為姊妹篇,合之而為《黃帝內經》。
《素問》作為《內經》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討論的內容,除包括哲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知識外,其醫學內容主要有:人體解剖、藏象、病因病機、診法、病證、養生、治則、運氣、醫學心理、時間醫學、地理醫學、氣象醫學,以及臨牀各科的部分內容。 [10] 
由於這些內容非一時一人之作,加之《素問》年代久遠,輾轉抄刻,篇卷散佚,版本流傳不一,前後內容也就有所不同。今本《素問》主要為先秦、戰國、西漢等不同時期的作品的彙編,但其中《素問遺篇》顯系唐宋之際的偽作。 [10]  齊梁醫家全元起曾對此書加以註釋,其時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師張公秘本,補其所亡,廣為次注,擴為24卷,因而流傳。該書較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戰國時期醫學的成就,特別是用樸素辯證的指導思想,綜括了醫學的基礎理論和臨牀實踐,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13] 
中文名
《素問》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異    名
《黃帝內經素問》
成書年代
戰國至秦漢

素問內容簡介

《素問》各卷主要內容為:卷1、2為養生和陰陽五行學説,卷3為髒象,卷4為治法,卷5、6為診法,卷7、8為病機,卷9~13為疾病,卷14~18為腧穴和針道,卷23、24為治則與醫德。以上涉及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基本理論,突出地闡釋了陰陽五行學説、人與自然高度統一的整體觀、臟腑氣血功能、病因病機、疾病治則治法等,是《素問》的精華內容所在。

素問章節目錄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陰陽離合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寶命全角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遺篇)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遺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着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素問成書背景

素問歷史背景

在《內經》問世以前,中醫學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全面總結了上古至秦漢間的醫學經驗,確立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

素問成書時間

《黃帝內經》中有《靈樞·小針解》《素問·針解》《素問·陽明脈解》《素問·脈解》四篇,為《靈樞·九針十二原》《靈樞·經脈》作解的“解説體”或“經解體”,又有多篇《素問》對《靈樞》的解説,以及《靈樞》篇文間的互引、互解,可以推測《黃帝內經》有以《靈樞》為“經”,《素問》為“傳”或“解”的意圖,進一步推測兩書的成書時間應是《素問》晚於《靈樞》。 [8] 

素問書名來源

依據《素問》的內容來看,“素”字主要包含“純淨的”“質樸的”“日常的”以及“最小的組成單位”等幾種含義。依據古代醫家的註解來看,“素問”主要包含“究竟本源”之問、“生命起始”之問、“有關陰陽家的問題”等含義,現代學者的觀點基本與此相似。 [7] 

素問作品思想

素問陰陽平衡論

陰陽學説本為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內經》的作者將其引人醫學領域,用以説明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各種問題。
在生理方面,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生氣通天論》),認為人體的陰陽雙方應處於平衡協調的狀態;如果陰陽平衡失調,則導致疾病發生。其病理表現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應象大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調經論》)。此為中醫的病機總綱。
在診斷方面,“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陰陽應象大論》)。即用陰陽分析四診獲取的症狀和體徵,將陰陽作為表裏、寒熱、虛實辨證的綱領。
在治療方面的大法是“謹察陰陽而調之,以平為期”(《至真要大論》)。所謂“平”,即採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治法,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以期恢復陰陽的平衡協調,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因此《素問》的陰陽平衡理論具有重要的臨牀指導意義。

素問邪正盛衰論

邪正盛衰理論取法於古代的軍事思想。《素問》將這一思想引入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取決於邪、正雙方的盛衰。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評熱病論》)。必須提高人體內“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刺法論》)。這是中醫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則。至於增強正氣的方法,《素問》中提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上古天真論》)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上古天真論》)。以上論説對預防疾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邪正盛衰的辨析,直接關係到判定病證的虛實和預測疾病的轉歸。“邪氣盛則實,精氣(正氣)奪則虛。”(《通評虛實論》)。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虛實表現。《素問》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熱病、風病、寒病、咳病、瘧病、厥病、痹病、疾病、腹中諸病等各種病證的虛實表現,並在《素問·玉機真髒論》中總結出“五實”、“五虛”的基本證候。虛實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三部九候論》)。辨析邪正盛衰的思想一直指導着中醫的臨牀治療。後人本此原則創立了諸多相應的方劑,大大提高了臨牀治療的效果。

素問天人相應論

“天人相應”是古人深人細緻觀測與考察天文、氣象、地理環境等得出的一個觀點。《素問》吸收了這一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把人體與自然界緊密聯繫起來,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寶命全形論》)。自然界的異常變化將導致疾病的發生:“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調經論》)。
《素問》體現“天人相應論”有如下4方面的內容:一是五運六氣學説,在《天元紀大論》等七篇大論及《素問遺篇》有詳細論述。運氣學説認為,週期性的氣候變化對生物及人類疾病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醫生必須注意每年的“氣運”變化,採取相應的預防及治療措施。二是探討了季節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如果季節氣候發生異常,六淫病邪就會侵犯人體而出現季節多發病,或病邪潛伏體內後時而發。如雲:“冬傷於寒,春必温病;春傷於風,夏生饗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陰陽應象大論》)。因此臨牀必須“因時制宜”辨治疾病。三是探討了地域環境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方域不同則患病各異,治法亦當有所區別。如《異法方宜論》分析了四方不同的疾病和與之相適應的治療方法,為臨牀“因地制宜”提供了理論依據。四是提出了一日之中人體陽氣的運行規律:“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生氣通天論》)。人體發病也會出現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變化。例如臨牀上小兒外感發熱多出現這種情況,若患兒上午診病,醫生以為發熱已愈而不再用藥,常會貽誤病情。

素問後世影響

醫學
該書內容非常豐富,書中從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方藥等各個方面,對人體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以及診斷、治療。運用陰陽五行學説進行了客觀認識。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從而為祖國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千百年來,一直對臨牀實踐起指導作用。不但為歷代醫家所宗,而現在中醫運用的基礎理論,仍以該書記述為主要依據,是祖國醫學重要經典著作之一。 [1-6] 
通常多以為《素問》專論陰陽五行、髒象學説、治法治則、天人合一、養生氣功等理論,缺少臨牀治病方法,尤其針灸內容不及《靈樞》。其實《素問》有大量篇章專論針灸,如《熱論》 《刺熱》 《瘧論》 《刺瘧》 《咳論》 《刺腰痛》《痹論》 《痿論》 《繆刺》等,介紹了六經熱病、五臟熱病、瘧病、咳喘、痹症、痿證等具體病證的針灸診療,且有大量經脈循行、針破灸摩方法的論述,與《靈樞》互為羽翼。 [12] 
張仲景將《素問》的重陽思想應用於六經辨證,尤其是“痹”的治療:風寒濕痹發病與陽氣虛弱相關,治療應温陽與祛邪結合,儘量避免或慎用寒涼之劑,以免損傷陽氣;風濕熱痹,往往陽氣不虛,治療應祛邪為主,麻黃、桂枝之類性熱之品,目的是散邪;針對火熱之氣的灼傷陰液、耗損陽氣,酌情予以補益,以免損傷陽氣。張仲景也將重陽思想運用於脾胃病的治療。 [11] 
翻譯
《黃帝內經·素問》有着十幾種不同的英譯版本,因為譯者本身的學術背景差異以及文化情景差異,對於《黃帝內經·素問》的英譯也有着明顯的差異。 [9] 

素問作品評價

廖平:“《靈樞》為經,《素問》為傳,雖不能劈分,大略如是,醫書之於《靈樞》較《素問》尤為根原”。 [8] 

素問學術研究

齊梁全元起的《素問訓解》為最早註釋《素問》的著作,原書南、北宋之際已佚,部分文字保存在現行的通行本中。王冰重新編次註釋《素問》,訂為24卷,增補了以五運六氣為主要內容的七篇大論,於唐·寶應元年(762年)撰成《次注黃帝素問》。北宋林億等人在王冰次注本的基礎上,據全元起《素問訓解》和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等傳本進行校正,正謬誤6000餘字,增注義2000餘條,書名題為《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至此《素問》文字基本定型。宋劉温舒(一説作者佚名)補入《素問》的“本病論”“刺法論”2篇,被學者認定為偽文。明吳昆著《黃帝內經素問吳注》(又名《內經吳注》),每篇首先簡述全篇大意,再分段註釋,對《素問》生理、病理、脈法的闡述,常有比較深入的理解。清代,高世栻在參與老師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註》《黃帝內經靈樞集註》的編注後,頗有心得,自撰《素問直解》(又名《黃帝素問直解》),別具特色;張琦參考黃元御素靈微藴》、章合節《素問闕疑》,參以己見,撰《素問釋義》;高億的《素間直講》(又名《黃帝內經素問詳註直講全集》),每篇首記大意,次引原文,再列註釋和淺講。
至現代,在單獨整理《素問》方面比較突出的有南京中醫學院以解題、原文、註釋、語譯、按語形式編著的《黃帝內經素問譯釋》,1959年出版。郭靄春主編的《黃帝內經素問校注》,廣收歷代50餘種《素問》善本作校本,博採70餘種類書及宋元以前醫書。
此外,歷代全文校注《素問》和《靈樞》的著作也為數不少。唐代楊上善編撰《黃帝內經太素》,首次對《素問》《靈樞》進行分類編次和校訂註釋,此書去古未遠,校注嚴謹通達,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明代,馬蒔著《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最早校注《靈樞》全文,在經絡、腧穴和刺法等方面發揮較多。張景嶽歷時40年整理註釋《素問》《靈樞》,著成《類經》,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不少新的見解。

素問流傳版本

黃帝內經》18卷最早見於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而將《素問》《靈樞》合稱為《內經》,始自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素問》《九卷》之名則始見於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但是在現存文獻中,直到晉代王叔和《脈經》才出現其原文。這一時期皇甫謐據《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內容分門別類,撰成《針灸甲乙經》12卷。齊梁間人全元起首次訓解《素問》時,該書只剩八卷,可能已經亡佚了一卷。
隋唐時期,《素問》《針經》均有多種傳本,以唐代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和王冰《黃帝內經素問》影響最大,其中王冰對《素問》傳世本進行了篇卷的較大調整和文字的校注增刪,並補入七篇大論。王冰次注本由於改動較大,所以與前期《素問》傳本有較大的差別。
《素問》傳本至宋代,出現很多錯訛,宋仁宗嘉祐年間,高保衡林億等奉詔整理醫籍,林億等參閲眾本,正謬誤,增注義,重新校正王冰次注的《素問》,定名為《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此本成為後世《素問》刊行的定本
《素問》現存最早版本是金刻殘本,尚存11卷;通行本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武陵顧從德影宋刻本。1949年後人民衞生出版社影印本排印本出版。
參考資料
  • 1.    嚴季瀾、張如清.《中醫文獻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
  • 2.    田代華整理.《黃帝內經素問》: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
  • 3.    (唐)王冰 .素問: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8年
  • 4.    馬繼興.《經典醫籍版本考》 :中醫古籍出版社,1987年
  • 5.    賈維誠 .《三百種醫籍錄》: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
  • 6.    梁乃桂 .醫家與醫籍 :人民衞生出版社,1983年
  • 7.    崔志文, 趙樂, 黃風景等. 論《素問》書名的含義[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21, 第27卷(2):203-204,313.
  • 8.    賴雪瑜, 王育林. 《素問》《靈樞》引用、解説關係初探[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第38卷(7):725-728.
  • 9.    申飛宇. 傳統文化視角下《黃帝內經·素問》的英譯歷程研究[J]. 智庫時代, 2020, (32):254-255.
  • 10.    孫理軍,李翠娟主編.諸病源候論發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01:第8頁
  • 11.    馬玉琛主編.馬玉琛臨證精粹: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20.04:第68頁
  • 12.    石學敏總主編.中國針灸大成  經典卷  十一脈灸經素問針灸素問遺篇刺法論靈樞針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12:第13頁
  • 13.    《中醫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簡明中醫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79.03,第69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