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

鎖定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2022年5月10日印發的文件,是中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明確了生物經濟發展的具體任務。 [2] 
規劃》明確,要着力做大做強生物經濟,到2025年生物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規劃》提出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質替代生物安全4大重點發展領域,以及生物醫藥技術惠民、現代種業提升等7項重大建設工程。 [2] 
中文名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
發佈單位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通過時間
2021年12月20日 [3] 
發佈時間
2022年5月10日 [2]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規劃全文

一圖讀懂 |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 一圖讀懂 |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 [5]
科學規劃、系統推進我國生物經濟發展,是順應全球生物技術加速演進趨勢、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方向,是前瞻佈局培育壯大生物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滿足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發展生物經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生物經濟發展形勢
當前,生命科學已成為前沿科學研究活躍領域,生物技術成為促進未來發展的有效力量。生物經濟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進步為動力,以保護開發利用生物資源為基礎,以廣泛深度融合醫藥、健康、農業、林業、能源、環保、材料等產業為特徵,正在勾勒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門類齊全、功能完備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批生物產業集羣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新引擎。生物領域基礎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安全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生物安全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積極應對生物安全重大風險,生物資源保護利用持續加強,為加快培育發展生物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生物技術加速演進、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長、生物產業迅猛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國是全球生物資源最豐富、生命健康消費市場最廣闊的國家之一,一些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已處於第一梯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依託強大國內市場、完備產業體系、豐富生物資源和顯著制度優勢,生物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同時,生物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傳統生物安全問題和新型生物安全風險相互疊加,生物產業原創能力仍較為薄弱,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體系尚不完備,生物經濟發展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等。需科學分析我國生物經濟發展形勢,把握面臨的風險挑戰,科學規劃、系統推進“十四五”時期我國生物經濟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戰略性、前瞻性研究謀劃,充分發揮我國生物經濟發展優勢,推動生物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有序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着力做大做強生物經濟,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實築牢國家生物安全屏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推進生物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打造國家生物技術戰略科技力量,健全生物技術科研攻關機制,加快突破生物經濟發展瓶頸,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水平。
——堅持系統推進。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科學施策,統籌謀劃,加快生物技術向多領域廣泛融合賦能,加強生物領域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生物領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堅持合作共贏。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大力度的改革舉措,集聚全球生物創新資源。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推動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促進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實現生物經濟效益互利共贏。
——堅持造福人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恪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客觀規律,實現生物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互融互促,確保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造福人民羣眾,更好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風險可控。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貫徹落實生物安全法,強化底線思維,按照以人為本、風險預防、分類管理、協同配合的原則,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切實築牢國家生物安全屏障。
(三)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生物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不斷加強。
生物經濟總量規模邁上新台階。生物經濟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穩步提升,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技術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生物經濟領域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年營業收入百億元以上企業數量顯著增加,創新創業企業快速成長。
生物科技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生命學科基礎研究投入大幅提高,生物產業研發投入強度顯著提高,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大幅增加,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顯著增強,生物經濟區域性創新高地、生物產業集羣數量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創新產品和服務對生物產業增長貢獻率顯著提高。生物產業體系更加發達,產業鏈、供應鏈更加協調穩定。
生物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新跨越。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更加廣泛惠及人民健康、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生物藥物和醫療服務社會普及程度明顯提升,基因檢測技術覆蓋率持續提高,生物領域第三方服務機構數量穩步增長。生物能源穩步發展,生物基材料替代傳統化學原料、生物工藝替代傳統化學工藝等進展明顯。
生物安全保障能力達到新水平。加快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生物安全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基礎保障、事後恢復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平戰結合的應對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等生物安全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基本建成國家主導、防控兼備、多元立體、機制順暢、基礎紮實的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公共衞生防控救治能力大幅提高,重大疫情防控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疫情防控相關科研攻關、基礎保障、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生物領域政策環境開創新局面。體制機制和制度環境更加優越,促進先進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集聚和流動。生物技術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審評審批、市場準入、產品定價、市場監管、產權保護等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入,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完善,專業化市場服務機構持續增加。
展望 2035年,按照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我國生物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國際前列,基本形成技術水平領先、產業實力雄厚、融合應用廣泛、資源保障有力、安全風險可控、制度體系完備的發展新局面。
(四)重點發展領域。
緊緊圍繞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發展變革趨勢,聚焦面向人民羣眾在醫療健康、食品消費、綠色低碳、生物安全等領域更高層次需求和大力發展生物經濟的目標,充分考慮生物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優先發展四大重點領域。
順應“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新趨勢,發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藥,滿足人民羣眾對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的新期待。着眼提高人民羣眾健康保障能力,重點圍繞藥品、疫苗、先進診療技術和裝備、生物醫用材料、精準醫療、檢驗檢測及生物康養等方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藥品監管科學研究,增強生物醫藥高端產品及設備供應鏈保障水平,有力支撐疾病防控救治和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強大的公共衞生體系和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順應“解決温飽”轉向“營養多元”的新趨勢,發展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生物農業,滿足人民羣眾對食品消費更高層次的新期待。着眼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適應日益多元的營養健康食物等消費需求,重點圍繞生物育種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農業生物產品,建立生物農業示範推廣體系,完善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產業體系,更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居民消費升級和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更加完善的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確保人民羣眾
“舌尖上的安全”。順應“追求產能產效”轉向“堅持生態優先”的新趨勢,發展面向綠色低碳的生物質替代應用,滿足人民羣眾對生產方式更可持續的新期待。着眼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目標,重點圍繞生物基材料、新型發酵產品、生物質能等方向,構建生物質循環利用技術體系,推動生物資源嚴格保護、高效開發、永續利用,加快規模化生產與應用,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菌種與蛋白元件庫,推動生物工藝在化工、醫藥、輕紡、食品等行業推廣應用,構建生物質能生產和消費體系,推動環境污染生物修復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確保生態安全能源安全
順應“被動防禦”轉向“主動保障”的新趨勢,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滿足人民羣眾對生物安全更好保障的新期待。着眼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要求,重點圍繞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完善頂層設計,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加強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保障能力。積極參與生物安全全球治理,同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日益嚴峻的生物安全挑戰,加強生物安全政策制定、風險評估、應急響應、信息共享、能力建設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交流,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三、大力夯實生物經濟創新基礎
堅持發揮創新在生物經濟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強化市場導向、需求牽引,推動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創新與發展生物經濟新動能緊密結合,加快推動生物經濟創新發展。
(五)加快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
加強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瞄準臨牀醫學與健康管理、新藥創制、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生物育種、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領域,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重點研發計劃。加快打造生物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凝聚大團隊、集聚大資源、實施大項目、取得大突破。強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牽引作用,聚焦“四個面向”超前部署引領性設施,加快轉化醫學研究、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等建設,鼓勵依託設施建設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加強設施運行開放和數據共享。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度,開展生物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集中力量補齊底層技術、關鍵部件、共性基礎技術和材料、基礎軟硬件等發展短板,加強供需協同,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開展前沿生物技術創新。加快發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推動以單分子測序為標誌的新一代測序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基因測序效率、降低測序成本。加強微流控、高靈敏等生物檢測技術研發。推動合成生物學技術創新,突破生物製造菌種計算設計、高通量篩選、高效表達、精準調控等關鍵技術,有序推動在新藥開發、疾病治療、農業生產、物質合成、環境保護、能源供應和新材料開發等領域應用。發展基因診療、幹細胞治療、免疫細胞治療等新技術,強化產學研用協同聯動,加快相關技術產品轉化和臨牀應用,推動形成再生醫學精準醫學治療新模式。部署開展中醫藥治療重大疾病作用機制及針灸作用原理研究。鼓勵發展生物計算、脱氧核糖核酸(DNA)存儲等新技術。
(六)培育壯大競爭力強的創新主體。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生物領域龍頭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引導大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開放科技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等資源,推動與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等規模大、影響廣的重點領域,鼓勵生物創新企業深耕細分領域,厚植髮展優勢,培育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單項冠軍。以促進關鍵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目標,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鼓勵生物技術領域創新創業,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發展壯大新型創新力量。在高端科研儀器、醫療設備、新藥創制、生物製造、生物育種生物質能等前沿領域,支持有影響力的用户單位牽頭建立產用聯合體,與生產企業共同合作開展生物產品技術創新和示範驗證,構建“應用示範-反饋改進-水平提升-輻射推廣”的良性循環發展機制。圍繞重大疾病預防和治療,加快建設研究型醫院、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和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設立研究型病房,加強醫工、醫校結合,試點開展臨牀研究制度創新,提升醫藥衞生成果轉化和功能驗證能力。鼓勵建設行業研究院和創新發展聯盟,健全完善生物產品和服務的標準體系,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高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率。
(七)優化生物經濟創新發展的區域佈局。
建設生物經濟創新發展高地。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引導創新資源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集聚發展,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等領域培育一批世界級龍頭企業,促進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和要素有序流動,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揮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地區生物產業體系完備、科研基礎紮實、醫療資源豐富、國際化程度較高等優勢,集中力量組織實施重點產業專項提升行動,先行先試改革舉措,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生物經濟創新極和生物產業創新高地。
提升生物產業集羣競爭力。推動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向高端化、國際化、平台化方向發展,立足區位和產業比較優勢,建設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成果轉化平台,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和產業協作,有減有增控制發展規模,促進重點產業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羣。引導生物產業園區聚焦優勢領域和產業鏈重點環節深耕細作,促進相關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集中,不斷提升成果轉化水平和知識產權服務能力,提高專業化、特色化、綠色化發展水平。
(八)深化生物經濟創新合作。
鼓勵國內生物領域科研機構主動發起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主動參與生物資源保護利用、醫藥衞生、生物製造等領域的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推進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基因檢測、醫藥研發服務、中醫藥、互聯網診療等產品和服務走出去,鼓勵生物企業通過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生產基地、銷售網絡和服務體系等方式加快融入國際市場。加快建設對外合作生物產業園。推動醫療健康領域國際合作,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探索開展先進生物治療診斷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專欄1 生物經濟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1.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好用好蛋白質科學、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轉化醫學、國家種質資源庫、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圍繞探索生命奧秘、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推動農業現代化等需要,加快建設人類細胞譜系、人類器官生理病理模擬、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不斷提升生物領域極限研究能力。
2.關鍵共性生物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緊扣支撐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重點工程,以推動應用和產業轉化為目標,在重大傳染病防控、重大疾病防治、新型生物藥、新型生物材料精準醫學醫學影像和治療設備、核酸和重組疫苗、生物製造菌種、林源醫藥、中醫藥、主糧等重要農產品種源、生物基環保材料、生物質能等重點領域,佈局建設臨牀醫學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生物醫藥檢驗檢測及技術標準研究中心、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等共性技術平台,支撐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和示範應用。圍繞加快創新藥上市審批、強化上市後監管,建設藥品監管科學研究基地,建設抗體藥物、融合蛋白藥物、生物仿製藥、幹細胞和細胞免疫治療產品、基因治療產品、外泌體治療產品、中藥等質量及安全性評價技術平台。
四、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
加快生物技術廣泛賦能健康、農業、能源、環保等產業,促進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產業多樣化水平,推動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
(九) 推動醫療健康產業發展。
助力疾病早期預防。推動基因檢測、生物遺傳等先進技術與疾病預防深度融合,開展遺傳病出生缺陷、腫瘤、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早期篩查,為個體化治療提供精準解決方案和決策支持。加快疫苗研發生產技術迭代升級,開發多聯多價疫苗,發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治療性疫苗,提高重大烈性傳染病應對能力。
提升疾病診斷能力。推動生物技術與精密機械、新型材料、增材製造等前沿技術融合創新,大力開發分子診斷、化學發光免疫診斷、即時即地檢驗等先進診斷技術和產品,發展高端醫學影像等診斷裝備,促進裝備向智能化、小型化、快速化、精準化、多功能集成化發展。強化中醫療效判定與機制研究,推動中醫藥理論的傳承創新。
提高臨牀醫療水平。發展微流控芯片、細胞製備自動化等先進技術,推動抗體藥物重組蛋白多肽、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等生物藥發展,鼓勵推進慢性病、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和罕見病的原創藥物研發。拓展智能手術機器人、數字療法、粒子放療等先進治療技術臨牀應用。對開展臨牀應用的幹細胞治療、細胞免疫治療、醫療新技術制定完善技術規範,科學開展臨牀評價。把優秀傳統理念同現代生物技術結合起來,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集成推廣生物防治、綠色防控技術和模式,協同規範抗菌藥物使用。
專欄2 生物醫藥技術惠民工程
1.早篩與精準用藥。以高通量基因測序、質譜醫學影像、生物信息診斷等技術為主,重點開展腫瘤早期篩查及用藥指導,繼續推動耳聾、唐氏綜合症、地中海貧血出生缺陷基因篩查,推動個體化醫療實現突破。
2.先進醫療裝備。加強醫療裝備示範應用基地建設,鼓勵企業依託基地持續跟蹤產品技術迭代應用示範,進一步降低診療費用。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醫療裝備需求,推動先進醫療裝備惠及世界人民。
3.中醫藥質量提升。選育一批中藥材良種,從源頭加強中藥質量保障,推動傳統中藥材種植產業轉型升級,建立中藥材生態種植體系。開發一批優質中藥,支持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建設中醫藥標準物質庫、質控標準體系、信息數據平台。
(十) 推動生物農業產業發展。
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和質量。在尊重科學、嚴格監管、依法依規、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動生物育種等領域產業化應用,保障糧食、肉蛋奶、油料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有序發展全基因組選擇、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種技術,着力提升良種培育、生產加工、推廣應用等能力,加快構建商業化育種創新體系。積極推進高抗優質玉米、大豆糧食作物,開展優質生豬、白羽肉雞、奶牛等禽畜和水產品良種攻關及科學飼養。發展合成生物學技術,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實現食品工業迭代升級,降低傳統養殖業帶來的環境資源壓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綠色農業,開發農業廢棄物生物製劑、天然農業生物藥物、精準多靶標生物農藥、土壤改良生物製品等農業製品。促進前沿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融合,推動飼用抗生素替代品、木本飼料、動物基因工程疫苗、生物獸藥、植物免疫調節劑、高效檢測試劑、高效固碳和固氮產品等技術的創制與產業化,提高土地和資源利用效率。發展酶製劑、微生物製劑、發酵飼料、飼用氨基酸等生物飼料,解決飼料安全、原料缺乏和環境污染等養殖領域重大問題。
專欄3 現代種業提升工程
1.保護種質資源。以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和中期庫(資源圃)、畜禽基因庫和保護場(區)、水產種質資源庫和資源場等為重點,着力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開展種質資源蒐集、保存、鑑定評價和開發利用,為科研育種提供優質資源材料。
2.推動育種創新。以農作物分子育種創新服務平台和鑑定平台、畜禽育種創新平台、水產聯合育種平台等為重點,發展原創育種技術,支持建設一批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着力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基礎性科研和商業化育種體系,改善科研創新條件,推動產研深度融合,促進創新要素高效配置。
3.開展測試評價。以農作物品種測試評價中心(站)、畜禽遺傳評估中心和品種測定站、水產品種測試站為重點,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全面提升設施裝備條件和品種測試(測定)能力。
4.促進良種繁育。以農作物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種公畜站、水產繁種基地為重點,着力打造國家農作物、畜禽和水產良種生產基地,有效保障良種供應,全面提升良種覆蓋率。
(十一)推動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產業發展。助力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依託生物製造技術,實現化工原料和過程的生物技術替代,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製劑,推動化工、醫藥、材料、輕工等重要工業產品製造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向綠色低碳、無毒低毒、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運用功能型微生物、酶製劑等生物技術,推動實現水體脱氮除磷、重金屬土壤修復、固體廢物利用處置,推動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發展污染物生物環境響應監測、生物降解生物修復、生物資源回收利用等生物環保產業鏈,助力打贏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堅戰。
積極開發生物能源。有序發展生物質發電,推動向熱電聯產轉型升級。開展新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與培育,推動生物燃料生物化工融合發展,建立生物質燃燒摻混標準。優選和改良中高温厭氧發酵菌種,提高生物質厭氧處理工藝及厭氧發酵成套裝備研製水平,加快生物天然氣纖維素乙醇、藻類生物燃料等關鍵技術研發和設備製造。積極推進先進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點領域替代推廣應用,推動化石能源向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轉型。
專欄4 生物能源環保產業示範工程
1.生物能源領域。定向選育、推廣和應用高產、高抗、速生的油料和能源林新品種,因地制宜開展生物能源基地建設,加強熱化學技術創新,推動高效低成本生物能源應用。在城鄉有機廢棄物集中地區開展纖維素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氣產業示範,打通生物質原料收集、有機肥生產使用等重要環節,提高生物燃料生產規模。建設以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成型燃料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為主要能源的產業園區。支持有條件的縣域開展生物質能清潔供暖替代燃煤,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推進沼氣、生物質成型燃料等其他生物質能清潔取暖。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生物柴油推廣試點,推進生物航空燃料示範應用。
2.生物環保領域。推廣應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製品,重點在日用製品、農業地膜、包裝材料、紡織材料等領域應用示範,推動降低生產成本和提升產品性能,積極開拓生物材料製品市場。促進竹纏繞複合材料技術發展,推動在城市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示範應用。
(十二)推動生物信息產業發展。
推進研發生產。面向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依託人工智能技術、生物醫學和健康大數據資源,發展智能輔助決策知識模型和算法,輔助個性化新藥研發,為疾病診斷治療提供決策支持。開發遠程監護裝備、可穿戴設備等生命支持和監護產品,發展基於智能視覺與語音交互、腦機接口等技術的新型護理和康復裝備。
促進數據共享。利用第五代移動通信(5G)、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實現藥品、疫苗從生產到使用全生命週期管理,構建藥品追溯體系。整合健康可穿戴設備、互聯網醫療、醫療保險等多源異構數據,實現健康態數據和主動健康產品數據互聯互通。促進區域醫療健康數據安全有序匯聚與共享,支撐區域衞生健康大數據產業發展。
優化便民服務。繼續推動“互聯網+衞生健康”,以改善就醫體驗為重點,實現線上線下醫療服務一體化。積極發展“互聯網+ 藥品流通”,逐步推廣非處方藥“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等便民服務。深化衞生健康大數據在醫學科研、教育培訓、臨牀診療、產品研發、行業治理、醫保支付等方面的應用。加強智慧健康養老技術推廣,搭建醫養結合信息共享平台,提升老齡化人口和特殊人羣的健康生活質量。
專欄5 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應用工程
1.信息技術支撐新藥研製。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對治療適應症與新靶點驗證、臨牀前與臨牀試驗、產品設計優化與產業化等新藥研製過程進行全程監管,實現藥物產業的精準化研製與規模化發展。提升製藥裝備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發展基於人工智能的藥物結晶、超臨界萃取和色譜分離、固體制劑生產在線檢測、連續培養生物反應器、蛋白質大規模純化、冷鏈儲存運輸等信息化製藥裝備。
2.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研發醫學圖像輔助診斷系統。支持基於人工智能的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病理分型、生理信號分析等應用發展,開展腦、肺、眼、骨、心腦血管、皮膚等常見傷病的圖像識別技術研發,加快醫學圖像輔助診斷系統產品化和臨牀輔助應用。研發多模態臨牀決策支持系統,綜合使用常見疾病的臨牀指南和臨牀標準術語集,覆蓋常見疾病種類,支持每年及時加入新的疾病類型診斷、治療、康復指南,藉助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技術手段,實現智能引導採集判別病歷信息,覆蓋體檢、分診、決策、術後複查等全流程。探索研發中醫辨證論治智能輔助系統。
3.遠程醫療服務。支持發展“互聯網+衞生健康”,建設區域性遠程醫療服務中心、基因技術服務中心、第三方影像信息中心等,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保支付政策。
五、積極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
強化生物資源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能力,提高制度化、規範化、信息化水平,為醫藥、農業、能源、環保等領域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十三)加大生物資源保護力度。
健全生物資源監管制度。提高生物資源監管層級,將生物資源作為國家戰略資源進行監管。健全完善生物資源保護行政法規,強化生物資源採集、獵捕、品種選育、疫病防控等關鍵環節制度建設。規範生物資源跨境流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外來入侵物種、感染性物質監測防控水平,建立出入境特殊物品監管系統。
開展生物資源全面普查。制定生物資源目錄,持續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生物資源調查、觀測和評估,優化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佈局,開展全國農作物、森林、草原、畜禽水產、中藥材等生物資源普查工作,全方位掌握地方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及生物種羣變化規律。完善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新建一批珍稀瀕危動植物繁育基地,加大珍稀、特有資源與地方特色品種收集保護力度,搶救性收集保存稀有生物遺傳資源。
夯實生物資源保護技術基礎。積極發展分子生物學胚胎工程低温生物學等保存技術,提升資源長期保存能力。構建基於先進信息技術的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追蹤體系,實現生物資源全品類、全地域、全流程監管。建立基於傳感技術的環境監測和預警平台,拓展衞星遙感和無人機航空遙感技術在生物資源監測預警中的應用,實現對野生動植物、農作物、中藥材等資源的實時監測和動態分析。
(十四)健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體系。
加強生物資源科學評價。建立生物資源科學評價體系和標準規範,推動我國生物資源開發由收集、監測向全面評價和綜合利用轉變。制定森林、草原等生物資源的評價標準。加強優質基因的繁育利用及品種改良,建設種質資源篩選平台,標記一批抗病蟲、抗旱、耐寒、耐高温、營養價值高的優質功能基因,高效、快速、定向培育一批優質種質資源,提升我國生物種質國際競爭力。
強化生物資源利用平台支撐。建設生物資源技術研發創新平台,建立標準化、模塊化的生物元件實體庫和數字信息庫、開源軟件庫,建設涵蓋“智能化機器學習設計—自動化合成裝配—高通量定量分析測試”的生物設計創制工作站。建立全國和區域性農作物、林草、中藥材種質資源庫,以及實驗動物資源庫、生物標本庫。持續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經濟價值評價和挖掘。建立生態種植體系,合理佈局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農林生物質原料生產基地、種苗培育基地,提高種植繁育良種化、智能化水平。
推進生物資源綜合應用。發展生物資源循環利用新技術,探索生物資源“收集—儲存—成型—消費—處理—再利用”一體化模式。發展精準作業、高密度立體生態種植養殖、智能化生產加工、模式動物繁育技術,提升生物資源現代化生產利用水平。完善國家種質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支持創新種質資源上市交易、作價入股。加強生物資源國際交流合作,鼓勵企業對重要種質資源和產品加強國際知識產權保護。
(十五)規範生物資源安全共享。
加強生物資源安全管理。強化生物資源安全監管,制定完善生物資源和人類遺傳資源目錄。完善生物資源數據庫建設,加強對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安全等重要生物資源的保護。規範生物資源分級分類應用原則。完善生物資源信息預警機制,及時掌握和動態分析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對我國生物資源的影響,保障我國生物資源安全和動態穩定。
建立國家層面生物資源共享體系。推進生物資源受控共享和安全交換,推進生物資源在科學研究、工業生產、臨牀診療等領域的應用。建立統一的資源數字信息管理接口標準,實現跨地區、跨類型的資源數據集成及無縫連接,提高生物資源共享和生物數據高效利用能力。統籌實現我國生物數據資源統一匯交共享。
專欄6 生物資源保藏開發工程
1.生物資源保藏。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和評估,構建生物資源數據庫和數字“圖書館”,建設一批生物資源高標準保藏庫,完善生物資源分級分類保護名錄,建設動植物保護區和繁育基地。
2.優化種質資源。建立優異種質資源的篩選和創新利用評價體系,支撐繁育和新品種培育。創新生物資源利用技術,提升優質基因標記開發、極端環境微生物獲取、基因優化及工程化改造等技術,實現高效、快速、定向培育一批優質種質資源。
六、加快建設生物安全保障體系
生物安全關乎人民生命健康,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生物安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貫徹落實生物安全法,統籌發展和安全,按照以人為本、風險預防、分類管理、協同配合的原則,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切實築牢國家生物安全屏障。
(十六)完善基礎保障體系建設。
完善國家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加強戰略性、前瞻性研究謀劃,完善國家生物安全戰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生物安全治理機制,強化各級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從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守法各環節全面發力,健全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和制度保障體系,加強生物安全法律法規和生物安全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生物安全風險防範意識。夯實聯防聯控、羣防羣控的基層基礎,打好生物安全風險防控人民戰爭。盯牢抓緊生物安全重點風險領域,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
集約化建設生物安全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生物信息、人類遺傳資源保藏、菌(毒)種保藏、動植物遺傳資源保藏等國家戰略資源平台。圍繞人口健康、檢驗檢疫、國防安全等重點領域,堅持總量調控、因需佈局、動態調整,統籌佈局建設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加強對國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嚴格執行有關標準規範,嚴格管理實驗樣本、實驗動物、實驗活動廢棄物。加強對抗微生物藥物使用和殘留的管理。
提升應急物資儲備、生產和調度效能。加強應急物資和能力儲備,強化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建立健全國家公共衞生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和採購供應體系,建設特需生物藥品應急生產基地,完善使用調配、定期輪換、動態儲備制度,確保儲備產品質量。充分整合利用現有各類平台資源,實時掌握重點物資的供需數據。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生產能力佈局。
加強對各類生物安全風險監管。加強對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活動的安全管理,對涉及生物安全的重要設備、特殊生物因子等實施追溯管理。嚴格開展實驗活動及臨牀應用中利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和生物醫學新技術的風險評估。加強科研項目倫理審查和科學家道德教育,普及生命倫理和生物安全觀念。加強入境檢疫,強化潛在風險分析和違規違法行為處罰,強化特殊物品等的出入境安全管理,嚴防境外動植物疫情傳入和外來物種入侵,堅決守牢國門關口。對已經傳入並造成嚴重危害的,要摸清底數,“一種一策”精準治理,有效滅除。
強化生物安全風險防控科技支撐。加快推進生物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推進生物安全領域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國家生物安全戰略科技力量,健全生物安全科研攻關機制。加強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病毒溯源、傳播路徑和機理等基礎研究。加強檢測試劑、治療藥物、疫苗、醫療設備等科研攻關,推動科研與臨牀應用緊密結合,促進成果轉移轉化。加快重大疫情防控相關疫苗、中西醫藥品、檢測試劑等產品的審評審批,提高監管系統信息化水平。加強公共衞生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健全執業人員培養、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
(十七)加強重大疫情防控體系建設。
健全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機制。健全重大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加強部門間統籌協調和軍地協同防控合作,及時採取管控措施。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強化公共衞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撐,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和能力保障,切實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善城鄉基層治理,重點強化基層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完善傳染病智慧監控網絡系統,健全流行病學及疫情溯源調查隊伍。
完善各類疫情監測預警防控體系。織牢織密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網絡,健全監測預警體系,重點加強基層監測站點建設,提升末端發現能力。快速感知識別新發突發傳染病、重大動植物疫情、微生物耐藥性、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等風險因素,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應對。實行積極防禦、主動治理,堅持人病獸防、關口前移,從源頭前端阻斷人獸共患病的傳播路徑。加強國際衞生港創建工作,強化口岸公共衞生核心能力建設,加強口岸智能化和現代化建設,完善口岸公共衞生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健全全球傳染病疫情信息監測網絡,加強口岸傳染病監測預警中心建設。理順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制機制,明確機構定位,提升專業能力,夯實基層基礎。構建動植物疫情網絡直報和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各級動物疫病和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中心建設,構建各類生態類型區域的監測網絡。
提升各類疫情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生物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完善快速應急響應機制,規範重大生物安全事件發生後的組織管理、應急處置、救援保障、事後恢復、輿論應對等工作。強化生物安全應急處置全國“一盤棋”,形成屬地處置、垂直管理、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應急處置機制。加快制定分領域、分區域的生物安全風險應急預案,增強生物安全事件快速響應、各方協同、高效處置能力。加強公共衞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加快推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達標建設,統籌佈局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建設,滿足新形勢下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對和重大疾病防治需要。
七、努力優化生物領域政策環境
遵循生物科技發展規律,堅持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協同發力,持續深化技術創新、行業監管、市場應用等領域改革,加大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投入,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制度框架,加快形成有利於生物經濟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
(十八)完善市場準入政策。
進一步健全藥品和醫療器械優先審批政策,鼓勵新藥境內外同步研發申報。全面實施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優化許可持有人變革程序和要求。加快推進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完善委託生產管理,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優化疫苗、新藥、創新醫療器械審評流程,完善審評決策機制,探索真實世界數據在審評審批中的應用。優化新食品原料、添加劑、微生物等准入審批,統一市場準入標準和審查制度。探索建立符合中藥特色的新藥開發和審批體系。研究建立基於環境風險評估的生物產品、生物技術環境准入制度,切實防止造成環境污染。
(十九)擴大市場應用空間。
完善基本醫保用藥管理制度,將符合條件的藥品、醫療服務項目和醫用耗材按程序納入基本醫保支付範圍。完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評價標準和標識制度。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將新藥和醫療器械相關費用納入保險責任範圍。完善藥品採購政策,深化藥品、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採購改革,推動醫保支付、醫療服務價格、質量監督、供應保障等政策協同。改進臨牀用藥政策,鼓勵使用性價比高的新藥。完善醫院配置和採購政策,建立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器械配備標準。
(二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推動落實藥品數據保護制度,依法保護藥品臨牀試驗數據和非臨牀數據。加大對我國生物資源的保護力度,健全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管理制度。支持發展專業化知識產權運營機構,開展知識產權全鏈條運營服務,促進知識產權價值實現與科技成果的轉化實施。推動建立產業專利導航決策機制,助力培育高價值專利。
(二十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統籌利用各級各類相關財政資金支持生物經濟發展,加大對生物相關科技創新和產品服務的支持力度。繼續開展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首批次保險補償機制試點。鼓勵地方建立健全生物質能財政補貼政策。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
(二十二)強化金融支撐服務。
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等作用,按照市場化原則,大力支持創新型生物技術企業發展。鼓勵社會資本集聚,利用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外資力量,解決企業研發和生產所需資金。加強生物企業上市培育,進一步加大對生物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上市的支持力度,吸引優質生物企業在主板和科創板上市。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符合條件的中小生物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支持。支持銀行研發更多與生物經濟特點相適應的信貸產品
(二十三)加強人才梯隊建設。
支持前沿交叉學科體系建設,鼓勵生命科學醫學、物理、工程、信息、化學等學科交叉融合,培養生命科學複合型人才。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 2.0”,重點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加大支持力度。圍繞重點高校建設人才培養基地,重點培養生物領域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原始創新人才、工程化開發人才、高技能人才。支持大型生物技術企業設立博士後工作站,鼓勵企業參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項目,組建專業藥物臨牀醫院和研究型醫院,建立“廠中校”、“校中廠”等校企合作基地。
(二十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積極參與生物安全全球治理,同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日益嚴峻的生物安全挑戰,加強生物安全政策制定、風險評估、應急響應、信息共享、能力建設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全球公共衞生治理,推動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立更加高效共贏的國際藥品、醫療器械研發合作模式,共同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推動國際藥品審批監管合作,加快推動我國醫藥產品實現國際化。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峯會精神,推動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二十五)推動政策先行先試。
用好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藥品與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分中心,鼓勵依託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細胞治療中藥和中醫醫療器械註冊監管等領域開展改革試點。結合生物經濟創新發展高地建設和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選擇產業基礎好、市場主體活、輻射帶動強的城市,建設若干生物經濟先導區,先行先試科技創新、准入與監管、市場應用、金融創新、價格、對外合作等生物經濟領域關鍵環節改革舉措,充分集聚國內外高層次創新資源,鼓勵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專欄7 生物經濟先導區建設行動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以城市為載體佈局建設生物經濟先導區,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和改革試點,引領我國生物經濟發展壯大。生物經濟先導區重點是探索構建適應生物經濟時代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和政策實施體系,集中建設凝聚高層次人才、實現創新突破的科技與產業創新平台,通過合作園區、離岸科技孵化器等方式深化國際合作。
八、保障措施
(二十六)加強組織領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 “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發展生物經濟的全過程。發展改革委要牽頭強化對生物經濟發展的統籌,健全教育、科技、工業和信息化、財政、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衞生健康、市場監管、林草、藥監等各有關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推動生物經濟發展的重大規劃、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
(二十七)營造良好氛圍。
加強生物技術科普宣傳,提高公眾對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認知接受程度,建設一批生物技術科普平台,營造有利於公眾客觀、科學理解生物技術的人文社會環境。支持舉辦國際性生物經濟高端論壇,提高我國生物經濟影響力。鼓勵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牽頭,聯合有關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媒體等各方力量,加強生物經濟發展智力支撐,推動開展生物經濟立法、監管、政策、統計等重大問題研究,加強對生物經濟政策的解讀。推動行業自律、公眾監督相結合,加強生物經濟重大問題爭端協商。
(二十八)強化協調配合。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生物經濟發展工作,加強地方規劃、有關專項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切實抓好本規劃實施。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細化實化政策措施,推動本規劃的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好任務落實,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動生物經濟發展壯大,把生物安全工作責任落到實處。本規劃實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項、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要按程序報批。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監測評估,重大問題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 [3-4]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內容解讀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解讀一

當前,生命科學基礎前沿研究持續活躍,生物技術革命浪潮席捲全球並加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為人類應對生命健康氣候變化、資源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重大挑戰提供了嶄新的解決方案。“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科學規劃和系統推進我國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經報請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提出,生物經濟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的發展進步為動力,以保護開發利用生物資源為基礎,以廣泛深度融合醫藥、健康、農業、林業、能源、環保、材料等產業為特徵。《規劃》明確,發展生物經濟是順應全球生物技術加速演進趨勢、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方向,是前瞻佈局培育壯大生物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滿足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規劃》提出了生物經濟發展5項原則:一是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推進生物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打造國家生物技術戰略科技力量,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水平。二是堅持系統推進。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快生物技術向多領域廣泛融合賦能,加快培育生物領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三是堅持合作共贏。集聚全球生物創新資源,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推動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實現生物經濟效益互利共贏。四是堅持造福人民。恪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客觀規律,更好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五是堅持風險可控。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落實生物安全法,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生物安全保障能力。
《規劃》明確了生物經濟4大重點發展領域。一是順應“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新趨勢,發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藥。二是順應“解決温飽”轉向“營養多元”的新趨勢,發展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生物農業三是順應“追求產能產效”轉向“堅持生態優先”的新趨勢,發展面向綠色低碳的生物質替代應用。四是順應“被動防禦”轉向“主動保障”的新趨勢,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
《規劃》提出了生物經濟發展階段目標:到2025年,生物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總量規模邁上新台階,科技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新跨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達到新水平,政策環境開創新局面。到2035年,按照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我國生物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國際前列,基本形成技術水平領先、產業實力雄厚、融合應用廣泛、資源保障有力、安全風險可控、制度體系完備的發展新局面。
《規劃》部署了生物經濟發展5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大力夯實生物經濟創新基礎。加快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培育壯大競爭力強的創新主體,優化生物經濟創新發展的區域佈局,深化生物經濟創新合作。二是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加快推動醫療健康、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信息產業發展。三是積極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加大生物資源保護力度,健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體系,規範生物資源安全共享。四是加快建設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健全完善基礎保障體系,加強重大疫情防控體系建設,切實築牢國家生物安全屏障。五是努力優化生物領域政策環境。完善市場準入政策,擴大市場應用空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強化金融支撐服務,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政策先行先試。同時,《規劃》提出了創新能力提升、生物醫藥技術惠民、現代種業提升、生物能源環保產業示範、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生物資源保藏開發、生物經濟先導區建設7項重大工程。
《規劃》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健全各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切實抓好督導評估,統籌推動生物經濟發展重大規劃、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生物經濟發展工作,健全工作機制,細化政策措施,切實抓好《規劃》落實;要加強科普宣傳和政策解讀,營造有利於生物經濟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1]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解讀二

這是中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明確了生物經濟發展的具體任務。
《規劃》明確,要着力做大做強生物經濟,到2025年生物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生物經濟總量規模邁上新台階,經濟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穩步提升,年營業收入百億元以上企業數量顯著增加;生物科技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生物產業研發投入強度顯著提高,區域性創新高地與產業集羣的數量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規劃》明確五大重點發展任務,分別為大力夯實生物經濟創新基礎、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積極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加快建設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努力優化生物領域政策環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