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biang

鎖定
“𰻞”是一個漢語漢字,讀音為biáng ㄅㄧㄤˊ,部首為“辵部” [7]  ,類推簡化字作“𰻝” [8]  。字義為麪食名用字 。
【注意:此字碼暫時無法顯示於大部分電子設備中,需下載有關字體插件或輸入法才可顯示。】
中文名
𰻝
拼    音
biáng
繁    體
𰻞
部    首
字    碼
30EDE(繁) 30EDD(簡)
五    筆
pwep
外文名
biang
類    型
象聲
注音符號
ㄅㄧㄤˊ
國際音標
/piaŋ24/
繁體筆畫數
56
簡體筆畫數
42

biang基本信息

“𰻝”
簡化字:“𰻝”
部首:辶
結構:半包圍
注音: biáng 注音符號:ㄅㄧㄤˊ
unicode碼:30EDE 30EDD(CJK-G)
CJK字庫中本字信息(紅框內為本漢字) CJK字庫中本字信息(紅框內為本漢字)
此字提交來源:UTC-01312 UTC-00791
提醒:本字為拓展字庫新用字,無有關插件不能顯示,需下載有關插件才可。

biang文字釋義

①象聲字,謂用力扯麪中麪條擊打案板之聲。用於陝西關中地區流傳的一種麪食,即[~~面](陝西關中民間傳統風味麪食,特指關中麥子磨成的麪粉,通常手工擀成長寬厚的麪條)。 [1] 
②指人死掉,含慶幸語氣:狗日的這回才~了。
象聲詞,指的是如巴掌打在臉上的聲音或面積較大的東西摔在地上的聲音。

biang文字源流

“𰻞”字的來歷就像獨輪車的造型。“一點撩上天”指的是賣麪人的草帽,“留個鈎搭掛麻糖”指的是車旁掛的麻花,“東一扭,西一扭”是指車伕推車走路時左右扭動以保持獨輪車平衡,“左一長,右一長”是指車幫上順搭的長面袋子。歌謠可謂高度概括了古道車伕的形態和艱辛,而“馬大王”的“馬”字和字頂頭的“穴”字分別代表了男、女。 [2] 
biáng的字型來歷,同樣也是版本不一。
有一個説法是民間傳説“𰻞”字為一無名秀才所造,時代無從考證。據説,當時一位貧困潦倒的秀才趕往咸陽,路過一家麪館時,飢腸轆轆,聽見裏面“biáng—biáng—”之聲不絕,不覺踱將進去。只見紅黃綠白、色香俱全的褲帶寬麪條,煞是饞人。秀才要了一碗褲帶面,一陣狼吞虎嚥,直吃得酣暢淋漓,到結賬時一摸兜,囊中早已空空如洗,無以付賬,只好求店家以書代之。按照店家所言“𰻞𰻞面”的字音,秀才觸景生情,感懷傷時,略加思索,筆走龍蛇,一邊寫一邊歌道:“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咸陽。”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態炎涼。從此,“biáng biáng面”名遍關中。
也有一説“biáng”字成型始於秦始皇。傳説秦始皇有一日吃厭了山珍海味,加之當時內憂外患,毫無食慾,急壞了皇宮上下,一太監急中生智到街上買了碗平民小吃回來,不料秦始皇一時饕餮下嚥,胃口大開,吃畢驚讚:”這是何物,竟比山珍海味還味美上口。”宦官答:”biángbiáng面。”始皇覺得既然已成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輕易吃到,就御賜一個字形複雜的名,有意讓平民難以寫出此字。
民間種種傳説和附會,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biáng字為文化造字,千年流傳,留存着當地人的文化記憶。 [2] 

biang文字考證

“一點戳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點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夾了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鈎搭掛麻糖。推着車車走咸陽。” [3] 
過去老人稱:“河水biáng biáng”(指渭河水),很久前院子街道水井有甜水,有苦水;渭河水以前沒有污染,挑回水倒入木桶,加白礬沉澱,第二天食用。做豆腐也用河水。
繁體字寫法在《關中方言考詞語釋》書中,任克編注,西安地圖出版社,1995年。陝西省圖書館有此書。
簡體字寫法在《中國諺語集成·陝西卷》書中,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陝西卷編輯委員會。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 758頁 註解9指調有油潑辣子的寬麪條。即:大面。

biang再次論證

它的聲音從幾個方面而來的,分別為:1、面扔空中落在鍋裏的滾燙水中發出那種聲音。2、吃麪咀嚼的那種聲音。(吃biángbiáng面)3、擀、扯麪案上所彈出的聲音。
外地人往往理解或讀作以下幾個方面的聲音,1、趕馬車的鞭子聲;2、放鞭炮的聲音;3、打人巴掌的聲音;4、戰士打槍的打靶聲音;5、重物體壓扁一般小東西的聲音;6、打竹板的聲音;下大雨雨點落地聲。外地人讀不準聲音,簡單解釋他也聽不明白,只有看了操作和品嚐面後才會慢慢明白這一點,真正理解還要眼見陝西人吃麪的過程。
𰻞𰻞面的biáng字一共有42畫,這個怪字據説是當年秦朝宰相李斯發明的,“biáng”字説的就是麪條摔在案板上的聲音,一寸來寬的麪條,經得起這麼折騰,響噹噹的配得上陝西十大怪“麪條像褲帶”的名頭。

biang讀音考證

民間至少有6種説法,這些説法大多是模擬聲音而定字音:面在製作的擀制和拉扯過程中在案板上會發出biáng biáng的聲音;在撈出和調味攪拌過程中,發出biáng biáng的聲音;面在入口時,嘴邊會發出biáng biáng的聲音等等。 [2] 
一種説法認為biáng字發音,較為準確的説法是源於婦女洗衣服時用棒槌捶打濕衣所發出的聲音。biángbiáng面的原始製作過程是這樣的:用鹽水和麪,將麪糰置於石頭或案板上用棒槌捶打,直到麪糰光滑、均勻之後,再用擀麪杖擀成大面片,然後切成像褲帶一樣寬,下到沸騰的滾水鍋中。這種響亮而渾厚的“biáng-biáng—”聲也就成了“biáng biáng面”名稱的由來了。 [2] 
另一種説法認為biáng字由10個文化元素組成,向人們傳達出關中特有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環境、居住形式、飲食習慣、審美情趣、心理品格、民族精神等。這裏的“”字其實是“”,鹽是文明的尺度,鹽為百味之祖,是關中飲食中的主要調料,用鹽水和麪才能使麪筋道;“糸”和“長”這兩個字則充分體現了人民在製作biángbiáng面過程中的動作以及品嚐之後的愉悦情態。“心”字傳遞了人民忠厚朴魯、誠信熱忱的秉性;左邊“月”字通“肉”;“馬”和“戈”字,則更體現了尚武、尚勇精神;關於“馬大王”的傳説,指的是秦將白起當年戰勝趙奢後裔“馬服諸侯王”“坐車回咸陽”告功還鄉的故事。“推個車車逛咸陽”實際上點明瞭這個字是在以咸陽為中心的秦地產生的。

biang記憶口訣

1
寫法 寫法
一點一橫長,二字口封梁,兩邊繞個絲瓤瓤,中間一個馬大(dài)王。你也長我也長,心兒來鋪底,月兒來靠牆。一筆穿身槓,砸個釘釘掛衣裳。
2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中間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長我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個小勾掛麻糖,坐個車子回咸陽。
3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扭,右一扭,東一長,西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月字邊,心字底,掛個鈎擔掛麻糖,坐個車車逛咸陽。
4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 。東一扭,西一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坐了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打個勾勾掛麻糖,推個車車逛咸陽。
5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 。東一扭,西一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勾掛麻糖,坐個車車逛咸陽。
6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東一扭,西一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咸陽。
7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左邊絲,右邊絲,中間加個言老師,左邊長,右邊長,中間加個馬大娘,心字底,月字旁,抓把土,蓋間房,畫個金勾掛個衣
8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東方,二面扭絲扭,中間言字旁,你也長,我也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扯起金鈎掛衣裳,掛不夠,哭一場。
9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寬,八字張大口,言字往裏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擱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花,推了車車走咸陽。
10
穴言幺幺馬長長,心月利刀走之旁。
11
穴字飛上天,言老師在北邊,東北幺、西北幺,東南長、西南長,南邊來個馬校長,下邊心,左邊月,右邊加個利刀旁,來個走之去學堂。

biang相關事件

biang簡化字體

咸陽一名71歲的老人自創了一個簡體“biáng”字,其字形既形象又貼切。
1月11日下午2時許,咸陽市統一廣場西邊,一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蘸着水,揮舞着長筆,在地上書寫大字,老人兩旁兩個小女孩也拿着長筆,在老人的指導下,書寫大字,兩個小女孩寫字有板有眼,而且字跡規整,引來眾人圍觀。
老人稱,兩個小女孩是他的孫女,5歲,還沒有上學,這幾天沒事,他便帶孩子出來練字。如今,兩個小女孩在老人的指導下,寫字水平也精進了不少。據老人介紹,他叫郭光榮,是咸陽市周陵鎮書法協會會員,71歲,平時沒事,喜歡到統一廣場練習地書。與其他地書不同,郭光榮是用筆橫着寫字,寫成的字卻是反的,就像印章上的字一樣,引來眾人稱讚。郭光榮坐的是一輛很簡易的舊輪椅,沒有手搖驅動裝置,也沒有任何助推裝置,他是用兩根木棍撐着前行或後退的。
郭光榮喜歡書法,也喜歡創作,自創了簡體的“biáng”字,並現場為圍觀市民書寫了簡體“biáng”字。自創簡體“biáng”字“biángbiáng面”,號稱陝西八大怪之一,麪條寬得像褲腰帶扯麪,據説這個字的發音是因為扯麪的時候,面與案板接觸時,發出“biángbiáng”的聲音,也是筆畫最多的漢字,其字形是所有傳統字典不曾收錄的,非常難記,陝西人為此還編成口訣世代相傳。因“biángbiáng 面”特別有名,但其字又非常難寫,郭光榮便自創了簡體的“biáng”字,其字形既形象又貼切。 [4] 

biang進入詞典

在陝西,以“寬、厚”著稱的手工擀制面食——“biáng biáng面”可以説是家喻户曉,但其名字中的“biáng”字卻也以難認、難寫著稱。記者從1月4日在西安召開的“陝西省倉頡文化研究會2019年年會暨‘biang’字入字典倡議活動”現場獲悉:經過走街串巷收集民間資料,拜訪眾多文字研究專家深入調研後,陝西多位文化學者正式發出了將“biang”字錄入字典、詞典辭海等工具書的倡議。倡議者一致認為:之所以倡議將“biáng”字入字典,是因為“biáng”音古已有之,應用十分廣泛。 [6] 

biang有關訪談

2010年浙江衞視爽食贏天下》節目曾採訪過陝西biángbiáng面。(概述中的圖片裏的麪館)
2022年1月25日,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選擇漢字“biang”,代指當前世界局勢的紛繁複雜。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