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拼音:yán,y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战国金文,本义指食盐。食盐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化学科学引入中国后,把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所组成的化合物命名为“盐”。还可作姓。读yàn时指用盐腌。 [2]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 [3]、汉典网 [4])
- 中文名
- 盐
- 拼 音
- yán,yàn
- 繁 体
- 鹽
- 部 首
- 皿
- 五 笔
- FHLF [4]
- 仓 颉
- GYBT [4]
- 郑 码
- BILK [4]
- 笔 顺
- 横、竖、提、竖、点、竖、横折、竖、竖、横
- 字 级
- 一级(编号:1790) [1]
- 平水韵
- 下平十四盐,去声二十九艳 [5]
- 注音字母
- ㄧㄢˊ,ㄧㄢˋ
- 总笔画数
- 5+5(部首+部首外)
- 结 构
- 合体字,上下结构
- 四角码
- 4310₂
- 统一码
- 基本区 U+76D0
- 异体字
- 塩、䀋、𪉩、𨣎、𪉟、𪉹、𤅸
文字源流
播报编辑
战国凶炼“包山楚简”有字形作图1,有学者释为“盐”。从字形上看,上部为“卤”字,其字形一说像盛盐的容器,还有盐碱地的意思;下部为“皿”,应即牢盆、盐盘朵茅探之类,是用以煮盐的工具。这一字形属会意字,本义是煮盐。图2是战国金文,在图1字形基础上加上了“水”。古代制盐通过煮咸水得来,这一字形可以说是煮咸水为盐的写照。战国秦系文字(图3)演化成形声结构,作从卤、监声,为篆文、隶书、楷书字形所相承。现代楷书改换了原字上的部件,繁体“鹽”(图7)简化成“盐”。“盐”最初是指食盐。 [2] [6]
食盐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食盐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钠离子(金属阳离子)和氯离子(酸根离子)。化学中则用“盐”泛指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13]
洁白的粉末状食盐跟自然界中的雪有几分相似之处。因此在古代诗文中,常常可以看到古人以盐喻雪的船府地用例。如唐代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捆轿犁盐。”晚唐韦庄《冬日长安捉局姜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樱驼:“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
除用作调味剂以外,食盐的承店挨葛另一种重要用途是腌渍食物,以延长食物的存放时间并增加风味。根据史料记载,说体篮中国古人很早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当“盐”表示用盐腌渍食物时,读为yàn。如《礼记·内则》:“布牛肉焉,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 [14]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yán | 名词 | 食盐,无机化合物,成分是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剂。 | salt | 《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 | 盐商;井盐;海盐 |
喻指雪。 | snow | ||||
由金属离子(包括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所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 | salt | ||||
(Yán)姓氏用字。 | |||||
yàn | 动词 | 用食盐腌制。 | 《礼记‧内则》:“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乾而食之。” | ||
指被海水、盐水等淹、浸。 | |||||
通“艳”。羡慕。 | 《礼记‧郊特牲》:“而流示之禽,而盐诸利,以观其不犯命也。” | ||||
形容词 | 通“艳”。美好。 | 宋·尤袤《全唐诗话‧施肩吾》:“或云:关中人谓好为盐。” | |||
名词 | 乐曲的引子,泛指乐曲。 | 《古今词话‧词品》下引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大曲有艳,有趋,有乱,盐在曲前,趋与乱在曲后。” 清·洪昇《长生殿‧闻乐》:“一枕游仙,曲终闻盐,付知音重翻检。” |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7]《汉语大字典》 [8])
古籍释义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二上】【盐部】余廉切(yán)
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凡盐之属皆从盐。
【注释】宿沙:黄帝的臣子。 [9]
说文解字注
“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注:十字各本作“咸也”二字,今正。盐之味咸,盐不训为咸。《玄应书》三引《说文》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当在此处。上冠以卤也二字,则浑言、析言者备矣。《周礼》,盐人,掌盐之政令,有出盐直用不湅治者,有湅治者。
“从卤,监声”注:余廉切,古音在八部。
“古者,夙沙初作䰞海盐”注:夙,大徐作宿。古宿夙通用。《左传》有夙沙卫。《吕览》注曰:“夙沙,大庭氏之末世。”《困学纪闻》引鲁连子曰:“古善渔者,宿沙瞿子。”又曰:“宿沙瞿子善煮盐。”许所说盖出《世本·作篇》。所谓“人生曰盐”也。 [9]
广韵
余廉切,平盐以 ‖监声谈1部(yán)
盐,《说文》曰:“咸也。古者宿沙初作煑海为盐。”亦州,近北盐池,因以名之。又姓,《鲁国先贤传》有北海相盐津。余廉切。十五。
【校释】煑海为盐:《说文》无“为”字。
以赡切,去豔以 ‖监声谈1部(yàn)
盐,以盐腌也。本音平声。 [10]
康熙字典
【亥集下】【卤部】 盐;部外笔画:13
(yán)《唐韵》《集韵》《韵会》余廉切。《正韵》移廉切。竝音阎。《说文》:咸也。古宿沙初作,煮海为盐,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以饴盐。注:苦盐,出於池,盐为颗未鍊治,味咸苦。散盐即末盐,出於海及井,并煮鹻而成者,盐皆散末也。形盐,即印盐,积卤所结,形如虎也。饴盐,以饴杂和,或云生戎地,味甘美。《礼·内则》:卵盐。注:大盐也。《正字通》:盐种类非一,或出於卤地,或出於井,出於崖,或出於石,出於木。
又《史记·天官书》:臯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正义曰:凌杂,交乱也。米盐,细碎也。
又泽名。《史记·大宛传》:于阗之东,水注盐泽,潜行地下,则河源出焉。
又白盐,山名。在四川夔州,南连赤甲山。杜甫诗:赤甲白盐俱刺天。
又国名。《山海经》:盐长之国。
又无盐,古国名。
又地名。盐城,在蒲州安邑县。一名司盐城。《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
又《前汉·地理志》:无盐县,属东平郡,海盐县,盐官县,属会稽郡。
又牛两膁上曰阳盐。甯戚《相牛经》:阳盐欲得广。
又金盐,五加皮别名。
又姓。《鲁国先贤传》:有北海相盐津。
又毋盐,复姓。齐毋盐邑大夫之后。
又无盐,古之丑妇人。
(yàn)又《广韵》《集韵》《正韵》竝以赡切,音豔。《广韵》:以盐腌物也。《礼·内则》: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
又同豔。《礼·郊特牲》:君亲誓社,以习军旅,流示之禽,而盐诸利,以观其不犯命也。注:流,犹行也。行田也。盐,读为豔,行田,示之以禽,使歆豔之,观其用命不也。
又曲之别名。凡歌诗谓之盐者,谓如吟行曲引之类也。古乐府有《昔昔盐》《神雀盐》《黄帝盐》诸名。竝读作盐。○按,盐,即古曲前之豔。但歌此曲,不定为曲前曲中,直如《九宫谱》之所谓慢词也。
《字汇》:俗作𥂁。 [11]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土”的末笔横改提。
【写法】➊“土卜”略窄,“皿”略宽。❷“土”提笔从横中线下侧起笔,收笔于田字格中心;“卜”,竖笔伸向右下格。❸“皿”居下居中,框内两竖分写在竖中线左右,末横长而平,两端都超出上部。 [3]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谈 | ʎ | ǐam |
董同龢系统 | 谈 | ɡ | jam | |
周法高系统 | 谈 | ɣr | iam | |
李方桂系统 | 谈 | g | rjam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盐添严凡 | jiɑm | |
北魏後期北齐 | 盐添严凡 | jiɑm | ||
齐梁陈北周隋 | 盐添严凡 | jiɑm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0 | i̯ɛm | |
拟音/王力系统 | j | ǐɛm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0 | jæm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0 | iæm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ji | äm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0 | ǐɛm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2])
韵书集成
韵书名称 |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盐 | 盐 | 咸 | 平声 | 下平二十四盐 | 以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浊 | 余廉切 | 0jæm | |
豔 | 咸 | 去声 | 五十五豔 | 以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浊 | 以赡切 | 0jæm | |||
集韵 | 盐 | 咸 | 平声 | 下平二十四盐 | 以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浊 | 余廉切 | 0iæm | ||
豔 | 咸 | 去声 | 五十五豔 | 以 | 开口呼 | 三等 | 次浊 | 以赡切 | 0iæm | |||
礼部韵略 | 平声 | 盐 | 余廉切 | |||||||||
增韵 | 平声 | 盐 | 余廉切 | |||||||||
去声 | 豔 | 以赡切 | ||||||||||
中原音韵 | 盐 | 阳平 | 廉纤 | 影 | 齐齿呼 | 全清 | iɛm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廉纤 | 移兼切 | |||||||||
去声 | 廉纤 | 移剑切 | ||||||||||
洪武正韵 | 盐 | 平声 | 二十二盐 | 喻 | 以 | 次浊 | 移廉切 | oiem | ||||
豔 | 去声 | 二十二豔 | 喻 | 以 | 次浊 | 以赡切 | oiem | |||||
分韵撮要 | 嫌 | 阳平 | 第二十兼检剑劫 | 以 |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iɛn | 35 | 阳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iæ̃ | 42 | 阳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iæ̃ | 24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iɛn | 213 | 阳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iɛn | 21 | 阳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iĩ | 55 | 阳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iẽ | 34 | 阳平 | |
晋语 | 太原 | ie | 11 | 平声 | |
吴语 | 苏州 | jiɪ | 24 | 阳平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jiɪ | 31 | 阳去 | |||
吴语 | 温州 | ji | 31 | 阳平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ji | 22 | 阳去 | |||
湘语 | 长沙 | iẽ | 13 | 阳平 | |
湘语 | 双峰 | ĩ | 13 | 阳平 | |
赣语 | 南昌 | iɛn | 45 | 阴去 | |
客家话 | 梅县 | iam | 11 | 阳平 | |
粤语 | 广州 | jim | 21 | 阳平 | |
粤语 | 阳江 | jim | 43 | 阳平 | |
闽语(闽南片) | 厦门 | iam | 24 | 阳平 | 文读 |
sĩ | 24 | 阳平 | 白读 | ||
sĩ | 33 | 阳去 | 白读 | ||
闽语(闽南片) | 潮州 | iəm | 55 | 阳平 | |
闽语(闽东片) | 福州 | sieŋ | 213 | 阴去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sieŋ | 52 | 阳平 | |||
闽语(闽北片) | 建瓯 | iɪŋ | 22 | 阴去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iɪŋ | 44 | 阳去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5]、汉典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