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845年

鎖定
845年,唐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會昌五年。
中文名
845年
845年
唐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會昌五年
辛    亥
祀昊天上帝,赦天下
為政簡易
其下便之

845年史料記載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下會昌五年(乙丑(牛年),公元八四五年)
春,正月,己酉朔,羣臣上尊號曰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尊號始無“道”字,中旨令加之。庚戌,上謁太廟。辛亥,祀昊天上帝,赦天下。築望仙台於南郊。
庚申,義安太后王氏崩。
秘書監盧弘宣為義武節度使。弘宣性寬厚而難犯,為政簡易,其下便之。河北之法,軍中偶語者斬。弘宣至,除其法。詔賜粟三十萬斛,在飛狐西,計運致之費逾於粟價,弘宣遣吏守之。會春旱,弘宣命軍民隨意自往取之,粟皆入境,約秋稔償之。時成德、魏博皆飢,獨易定之境無害。
淮南節度使李紳按江都令吳湘盜用程糧錢,強聚所部百姓顏悦女,估其資裝為贓,罪當死。湘,武陵之兄子也,李德裕素惡武陵,議者多言其冤,諫官請覆按,詔遣監察御史崔元藻、李稠覆之。還言:“湘盜程糧錢有實。顏悦本衢州人,嘗為青州牙推,妻亦士族,與前獄異。”德裕以為無與奪,二月,貶元藻端州司户,稠汀州司户。不復更推,亦不付法司詳斷,即如紳奏,處湘死。諫議大夫柳仲郢、敬晦皆上疏爭之,不納。稠,晉江人;晦,昕之弟也。
李德裕柳仲郢為京兆尹。素與牛僧孺善,謝德裕曰:“不意太慰恩獎及此,仰報厚德,敢不如奇章公門館!”德裕不以為嫌。
夏,四月,壬寅,以陝虢觀察使李試為冊黠戛斯可汗使。
五月,壬戌,葬恭僖皇后於光陵柏城之外。
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二悰罷為右僕射,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崔鉉罷為户部尚書。乙丑,以户部侍郎李回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户部如故。
祠部奏括天下寺四千六百,蘭若四萬,僧尼二十六萬五百。
詔冊黠戛斯可汗為宗英雄武誠明可汗。
秋,七月,丙午朔,日有食之。
上惡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道士趙歸真等復勸之。乃先毀山野招提、蘭若,至是,敕上都、東都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度、觀察使治所及同、華、商、汝州各留一寺,分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餘僧及尼並大秦穆護、襖僧皆勒歸俗。寺非應留者,立期今所在毀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財貨田產並沒官,寺材以葺公廨驛舍,銅像、鍾磐以鑄錢。
山南東道節度使鄭肅檢校右僕射、同平章事。
詔發昭義騎兵五百、步兵千五百戍振武,節度使盧鈞出至裴村餞之,潞卒素驕,憚於遠戍,乘醉,回旗入城,閉門大噪,均奔潞城以避之。監軍王惟直自出曉諭,亂兵擊之,傷,旬日而卒。李德裕奏:“請詔河東節度使王宰以步騎一千守石會關,三千自儀州路據武安,以斷邢、洺之路;又令河陽節度使石雄引兵守澤州,河中節度使韋恭甫發步騎千人戍晉州。如此,賊必無能為。”皆從之。
八月,李德裕等奏:“東都九廟神主二十六,今貯於太微宮小屋,請以廢寺材復修太廟。”
壬午,詔陳釋教之弊,宣告中外。凡天下所毀寺四千六百餘區,歸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大秦穆護、祅僧二千餘人,毀招提、蘭若四萬餘區。收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所留僧皆隸主客,不隸祠部。百官奉表稱賀。尋又詔東都止留僧二十人,諸道留二十人者減其半,留十人者減三人,留五人者更不留。五台僧多亡奔幽州李德裕召進奏官謂曰:“汝趣白本使,五台僧為將必不如幽州將,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為虛取容納之名,染於人口!獨不見近日劉從諫招聚無算閒人,竟有保益!”張仲武乃封二刀付居庸關曰:“有遊僧入境則斬之!”主客郎中韋博以為事不宜太過,李德裕惡之,出為靈武節度副使。
昭義亂兵奉都將李文矩為帥,文矩不從,亂兵亦不敢害。文矩稍以禍福諭之,亂兵漸聽命,乃遣人謝盧鈞於潞城。均還入上黨,復遣之戍振武。行一驛,乃潛選兵追之。明日,及於太平驛,盡殺之。具以狀聞,且請罷河東、河陽兵在境上者,從之。
九月,詔修東都太廟。
李德裕請置備邊庫,令户部歲入錢帛十二萬緡匹,度支鹽鐵歲入錢帛十三萬緡匹,減其三之一,凡諸道所進助軍財貨者皆入焉,以度支郎中判之。
王才人寵冠後庭,上欲立以為後。李德裕才人寒族,且無子,恐不厭天下之望,乃止。
上餌方士金丹,性加躁急,喜怒不常。冬,十月,上問李德裕以外事,對曰:“陛下威斷不測,外人頗驚懼。曏者寇逆暴橫,固宜以威制之;今天下既平,願陛下寬理之,但使得罪者無怨,為善者不驚,則為寬矣。”
以衡山道士劉玄靜為銀青光祿大夫、崇玄館學士,賜號廣成先生,為之治崇玄館,置吏鑄印。玄靜固辭,乞還山,許之。
李德裕秉政日久,好徇愛憎,人多怨之。自杜悰崔鉉罷相,宦官左右言其太專,上亦不悦。給事中韋弘質上疏,言宰相權重,不應更領三司錢穀。德裕奏稱:“制置職業,人主之柄。弘質受人教導,所謂賤人圖柄臣,非所宜言。”十二月,弘質坐貶官,由是眾怒愈甚。
上自秋冬以來,覺有疾,而道士以為換骨。上秘其事,外人但怪上希復遊獵,宰相奏事者亦不敢久留。詔罷來年正旦朝會。
吐蕃論恐熱復糾合諸部擊尚婢婢,婢婢遣厖結藏將兵五千拒之,恐熱大敗,與數十騎遁去。婢婢傳檄河、湟,數恐熱殘虐之罪,曰:“汝輩本唐人,吐蕃無主,則相與歸唐,毋為恐熱所獵如狐兔也!”於是諸部從恐熱者稍稍引去。
是歲,天下户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一。
朝廷雖為党項置使,党項侵盜不已,攻陷邠、寧、鹽州界城堡,屯叱利寨。宰相請遣使宣慰,上決意討之。

845年歷史大事

勒天下僧尼還俗
會昌五年(八四五 )四月一日,詔命年四十歲以下僧尼盡勒還俗,遞歸本貫。十六日,令年五十歲以下僧尼還俗。外國僧尼無祠部牒者亦皆還俗。至八月,天下凡還俗僧尼總計二十六萬O五百人。皆收充為國家納税之編户齊民
廢大秦、襖教
會昌五年(八四五 )七月,武宗廢佛。隨後,以佛教既已廢除,其他邪法不可獨存,敕令大秦(基督教)穆護、襖(瑣羅亞斯德教)僧皆勒還俗,遞還本地充納税百姓。如系外國人,即送回國。至八月,大秦穆護、襖僧共計還俗二千餘人(一説三千餘人)。
河朔藩鎮拒滅佛敕令
會昌五年(八四五 )七月,武宗頒佈滅佛敕令。河朔藩鎮歷來敬重佛法,遂抗拒朝命,既未拆毀寺院,也不令僧尼還俗。凡佛法之事,一切仍舊不動。朝廷遣使前往勘查,皆言“天子自來毀拆寺院可矣,臣等不能作此事。”時五台山(今山西)僧多逃亡幽州(今北京)。八月,宰相李德裕召其進奏官,命轉告幽州節度使張仲武,不得仿效昭義劉從諫招聚亡命。仲武不得已,乃封二刀付居庸關(今北京北)守將曰:“有遊僧入境則斬之。”
並省天下佛寺
會昌五年(八四五 )七月,詔令倂省天下佛寺。凡天下招提、蘭若,皆先毀之。上都(今陝西西安)、東都(今河南洛陽)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度使、觀察使治所州府及同州(今陝西大荔)、華州(今陝西華縣)、商州(今陝西商縣)、汝州(今河南臨汝)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凡非留寺院,令當地立即拆毀,遣御史赴各地督察。凡拆毀寺院,其財產田地皆由朝廷沒收。至八月,凡天下所拆毀寺院四千六百餘所,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拆毀招提、蘭若四萬餘所。其所留僧尼由功德使改隸祠部主客郎中收管。
昭義戍兵譁變,被誅
會昌五年(八四五 )七月,武宗詔令昭義騎兵五百人、步兵一千五百人戌防振武(今內蒙和林格爾北)。節度使盧鈞出城餞送。昭義士卒素驕,不願赴邊防屯戍,因乘醉返城,閉門譁變。盧鈞逃奔潞城(今山西)躲避。監軍王惟直出面安撫士卒,被亂兵擊傷,數日而卒。宰相李德裕奏請發河東(今山西太原南)、河陽(今河南泌陽)、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兵馬,各據險要之地四面防守,則亂兵必無所作為。武宗聽從其言。昭義戍兵奉都將李文矩為帥,文矩不肯,以禍福利弊曉喻戍兵,戍兵遂漸聽命,遣人赴潞城向盧鈞謝罪。鈞還入上黨城,仍遣戍兵赴振武。戍兵出城上路,鈞密選士卒隨後追擊。次日,至太平驛(今山西長治北),盡殺戍兵。
户部申報會昌五年户籍
會昌五年(八四五 ),户部申報户籍數,凡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一户。
趙歸真薦引羅浮道土鄧元起
道士趙歸真頗得武宗恩寵,宰相李德裕等人屢勸阻武宗,以為此人不可親近。歸真自以為朝臣所疾,會昌五年(八四五 )正月,薦舉羅浮道士鄧元起有長生不老之術。武宗遣中使迎來長安。元起與歸真及衡山道士劉玄靖合力排斥佛教,武宗聽信其言,遂決意滅佛。
李德裕挾嫌治吳湘死罪
會昌五年(八四五 )正月,淮南節度使李紳按江都尉吳湘盜用程糧錢,及強娶百姓顏悦女,判為死刑,上報朝廷。吳湘系前韶州刺史吳武陵之兄,宰相李德裕素憎武陵。朝議以李紳為德裕同黨,疑其羅致罪名,附合德裕。諫官奏請覆查此案。武宗命監察御史崔元藻赴揚州覆核。元藻回報吳湘盜程糧錢屬實,但強娶民女則與事實有出入。德裕以元藻辦案不力,二月,貶元藻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户。遂不再審查,亦不付三司詳斷,即如李紳所奏,處吳湘死刑。諫議大夫柳仲郢等上疏諫阻,德裕不聽。
李回拜相
會昌五年(八四五 )五月十九日,以户部侍郎李回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户部如故。李回,字昭度,唐宗室後裔。長慶(八二一—八二四)初,擢進士第,登賢良方正制科,歷藩鎮幕僚,精於吏治,強幹有才,頗得宰相李德裕推重。開成(八三六—八四0)初,以庫部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武宗即位,累遷御史中丞。會昌三年(八四三),武宗發兵討伐昭義(今山西長治)劉稹之亂,回奉詔出使河朔,喻河朔三鎮出兵伐叛,後又赴前線督戰,以功拜户部侍郎。六年,出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大中元年(八四七)冬,因系李德裕同黨,貶賀州(今廣西賀縣東南)刺史,徙撫州(今江西)長史,卒。
祠部檢括天下寺院及僧尼數
會昌五年(八四五 )四月,敕祠部檢括天下寺院及僧尼人數。五月,祠部奏稱,天下凡寺院四千六百個,蘭若四萬個,僧尼二十六萬0五百人。按:左上寺院、蘭若數及僧尼數,與八月詔毀、還俗數全同,疑奏報或記述有誤。
李德裕奏置備邊庫
會昌五年(八四五 )九月,宰相李德裕奏請置備邊庫,令户部每年入庫錢帛十二萬緡匹,度支、鹽鐵使每年入庫錢帛十二萬緡匹,以後,三分減其一。凡諸道所進奉助軍財貨皆入備邊庫收納,由度支郎中主管,以為收復吐蕃侵佔河隴之地軍資。至大中三年(八四九)十月,鑑於吐蕃河隴三州七關降唐,改備邊庫名延資庫。
衡山道土劉玄靜為崇玄館學士
武宗崇尚道術,會昌五年(八四五 )十月,以衡山道士劉玄靜為銀青光祿大夫,崇玄館學士,賜號廣成先生。為玄靜築崇玄館,置吏鑄印。玄靜請辭還山,武宗許之。
李石,字中玉,隴西(今甘肅武山西北)人。元和十三年(八一八),登進士,闢為李聽幕府,隨歷諸鎮,累遷鄭滑(今河南滑縣)行軍司馬、河東節度副使。太和七年(八三三),拜給事中。九年,權知京兆尹,遷户部侍郎、判度支事。甘露之變後,拜同平章事,與鄭覃聯袂主持朝政,抑制宦官專權,禁停諸道進奉等弊政,又奏請疏浚潼關至咸陽興成渠。開成三年(八三八),被神策中尉仇士良派人刺傷,遂辭相位,出任荊南節度使。會昌三年(八四三),移鎮河東,次年正月,都將楊弁兵變逐石,召為東都留守。會昌五年(八四五 )卒,年六十二歲。
劉沔,字子汪,徐州人。初為振武(今內蒙和林格爾西北)牙將,後隸忠武(今河南許昌)節度使李光顏,為帳中親將。元和十年(八一五),率軍為前鋒討伐淮西吳元濟,以功入為神策將,遷神策大將軍。歷天德(今內蒙烏拉特前東北)防禦使,守邊屢立戰功。太和九年(八三五),移授振武節度使,出兵擊破平夏党項,以功加檢校户部尚書。會昌二年(八四二),拜河東節度使兼招撫回紇使,與石雄協力擊敗回紇殘部,殺回紇降部歸義軍卒數千人。三年,移鎮義成(今河南滑縣)參予平定昭義劉稹叛亂。再移鎮忠武。會昌五年(八四五 )卒,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