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博鎮

鎖定
唐方鎮名。河朔三鎮之一。廣德元年(763)為收撫安史餘部而設。初為防禦使,尋升節度,治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轄境屢變,久領魏、博、貝、衞、澶、相六州,約東至今山東武城、茌平,西達河南林州、輝縣,北至河北磁縣、館陶、故城,南抵河南新鄉、濮陽、範縣、山東聊城。歷為田承嗣、何進滔、羅弘信等世襲割據,多次叛唐。元和間曾聽命朝廷。天祐元年(904)號天雄軍。五代梁乾化二年 (912年) 為梁所並。
中文名
魏博鎮
設置朝代
唐朝
設立時間
廣德元年(763年)

魏博鎮田氏割據

首任節度使田承嗣原為史朝義舊將。廣德元年(763年)投降唐朝,唐朝為了籠絡河北安史舊部,任命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同年六月改為魏博節度使),駐魏州(今河北大名),擁兵十萬,形同割據,與成德范陽(盧龍)稱“河朔三鎮”。
大曆十年(775年),攻陷相州衞州,田承嗣暗中勾結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挑撥李寶臣幽州節度使朱滔,使朝廷只得承認田氏割據。大曆十四年(779年),田承嗣去世。田承嗣臨終時,見自己的兒子孱弱,便讓侄子田悦襲任節度使。不久,朝廷任命田悦為魏博節度留後,隨即升任檢校工部尚書、魏博節度使。開了藩鎮世襲先例。 [1] 
唐德宗建中年間,田悦先與成德李惟嶽、淄青李納山南東道梁崇義起兵叛亂,後與成德王武俊、淄青李納、幽州朱滔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起兵叛亂,朱滔稱冀王、田悦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李希烈稱楚帝、朱泚稱秦帝。史稱二帝四王之亂 [2] 
貞元元年(784年),田承嗣的兒子田緒殺死田悦,歸附朝廷,被授為魏博節度使。德宗以嘉誠公主代宗第十女)下嫁田緒,魏博依然享有割據的實權。貞元十二年因為暴疾而死,年僅三十三歲。少子田季安襲位。 [3] 

魏博鎮田弘正歸附

元和七年(812年),田季安暴死,妻子,召集諸將冊立其幼子田懷諫,田懷諫才十一歲,大權落入家僮蔣士則之手,蔣士則處事不公,經常隨便更換諸將職位,引起三軍憤怒,於是擁立田承嗣的堂侄田弘正為留後 [4] 
田弘正歸順朝廷,放棄割據,為唐憲宗平定淄青成德淮西立下大功,是元和中興的關鍵人物。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調為成德軍節度使李愬為魏博節度使。 [5] 
長慶元年七月(821年),田弘正被成德軍都知兵馬使王廷湊殺害,終年五十八歲。家屬、將吏三百餘口一同遇害。 [6]  魏博節度使李愬聽説後,身着素服對全軍發令説:“魏博人民之所以富裕人多而且能服從皇帝管轄,是田公治理得好。皇帝因為他仁德又愛護人民,派他去治理鎮州。田公是從魏博去的,治軍七年,鎮州軍人胡來,敢於這樣殘忍,他們認為魏博沒有勇士了嗎?你們的父親哥哥兒子們受到田公恩惠的,應怎樣報答呢?”全軍都痛哭。他又將玉帶、寶劍交給牛元翼,並派使者對他説:“我父親曾用這把寶劍立下大功,我又用這把寶劍討平了蔡州叛賊,現鎮州人叛亂,希望您也用這把寶劍討平他們。”牛元翼接受命令後感情激動,就用這寶劍和玉帶在軍中動員,並稟報他説:“願率軍聽令,決一死戰。”正準備出兵,碰上李愬疾病發作,不能處理軍務。 [7] 
穆宗以田弘正之子田布為魏博節度使,全軍三萬人討王廷湊,同時命令橫海軍昭義軍河東軍、義武軍協同作戰。魏軍驕橫,怯於戰鬥,又加上大雪繽紛,糧草供應不足,更加沒有鬥志,軍不得進,田布被牙將史憲誠逼死,魏博重新割據。布以因為史憲誠離間,估計軍隊終不為自己所用,嘆曰:“事情不能成功了!”第二天,秘密上書陳述軍情,稱為遺書,寫道:“臣看眾人的意思,最終會辜負國恩,臣沒有能成功,不敢苟活。只希望陛下速救李光顏、牛元翼。不然的話,那麼義士忠臣,都要被河朔藩鎮殺害了。”寫完後,把信交給了從事李石。進屋打開父親的靈柩,抽刀自刺,説道:“上謝君父,下示三軍。”説完就死了。穆宗聞之,廢朝三日。 [8] 
史憲誠鼓動軍士騷動逼死節度使田布後,自稱留後。朝廷無奈,授之節度使。大和三年(829年),調史憲誠為河中節度使,史憲誠急於離任,準備將府庫中的錢糧全部帶走。軍心大怒,六月二十六日夜,魏博軍亂,士兵夜闖軍府斬殺史憲誠,擁立牙內都知兵馬使何進滔留後,朝廷無法,只好以何進滔為魏博節度使 [9] 

魏博鎮何、韓、羅割據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何進滔殺死史憲誠,開始何氏割據。任內民心安定,大得民情。開成五年(840年),卒於任上。 [10]  何進滔死,子何弘敬襲父位為魏博節度使。866年,何弘敬去世,士兵推舉其子何全皞接任。唐懿宗認可了,任他為留後867年又任命為節度使。何全皞年輕,處罰很嚴,尤其喜歡判死刑,經常因為小錯誤而鞭笞下屬,士兵因此畏懼他。870年,傳言他要削減士兵在糧食和衣物上的補貼,士兵譁變。何全皞騎馬想逃,被士兵追上殺死。士兵推舉將領韓君雄繼任,朝廷同意了。統治魏鎮長達42年之久的何氏從此被韓君雄取代。
韓君雄後被賜名韓允中,於874年去世後,士兵推舉其子韓簡繼任,唐僖宗同意了,任韓簡為留後875年任為全權節度使。883年,韓簡攻打河陽節度使諸葛爽失敗。被部將樂彥禎取代。
部將樂彥禎韓簡戰敗,搶先佔領了魏州。魏博士兵支持他取代韓簡,韓簡也被部下所殺。唐僖宗認可樂行達為留後,同年稍遲的時候又任他為節度使。884年,前宰相王鐸出任義昌節度使,途經魏博,樂彥禎的兒子樂從訓伏殺了王鐸與三百名幕僚,奪取了他的侍妾和財物。樂彥禎報告朝廷,稱王鐸被盜匪所殺。魏博百姓素知王鐸名望,因此痛恨樂從訓 [11] 
885年,昭義大將馬爽反叛節度使孟方立,想迫使後者殺死與自己不合的另一大將奚忠信,兵敗逃往魏博,奚忠信向樂彥禎行賄殺了馬爽。
樂從訓聚集五百士兵作為心腹,稱之為“子將”,引起魏博牙軍的怨恨。888年,樂從訓察覺後,感到不安,逃離魏州。樂彥禎便任他為相州刺史。樂從訓又時常來信索取軍器和錢帛,越發激怒了魏博牙軍。樂彥禎因害怕牙軍兵變,而出家為僧。 [12] 
魏博牙兵支持都將趙文弁為留後。樂從訓得知父親被迫隱退,率軍三萬進軍魏州。趙文弁拒絕和樂從訓交戰。魏博士兵因為不知趙文弁意欲何為而殺了他,另推將領羅弘信為節度使。 [13-14]  光化元年(898年)九月,羅弘信去世,年六十三歲。魏博軍推其子節度副使羅紹威為留後,得到唐昭宗認可並任命為節度使。 [15] 
天祐二年(905年),牙軍李公佺作亂。 [16]  天祐三年(906年)羅紹威派親信楊利言向宣武節度使朱温求救。羅紹威在朱温的援助下,誅殺魏博牙兵。 [17]  根除了延續二百年的牙兵之患。這使整個魏博的軍隊都恐懼起來,六州皆反。歷時半年,叛亂才得以平息。 [18]  雖然羅紹威藉助朱温除去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但魏博從此元氣大傷,逐漸衰弱,只得依附朱温。逐漸淪為小藩鎮。 [19] 
魏博不穩定,是牙軍隨意廢立節度使的結果。當時人稱“長安天子,魏博牙兵”。 [20] 

魏博鎮歷代節度使

田承嗣(763-779年)
田悦(779-784年)
田緒(784-796年)
田季安(796-812年)
田弘正(812-820年)
李愬(820-821年)
田布(821-822年)
史憲誠(822-829年)
何進滔(829-840年)
何弘敬(840-866年)
何全皞(866-870年)
韓君雄(870-874年)
韓簡(874-883年)
樂彥禎(883-888年)
羅弘信(888-898年)
羅紹威(898-910年)

魏博鎮轄區

博州(轄聊城縣,武水縣堂邑縣,清平縣,博平縣,高唐縣
衞州(轄汲縣,新鄉縣,衞縣,共城縣黎陽縣
澶州(轄頓丘縣,臨黃縣,觀城縣清豐縣
短期佔領
瀛州(治今河北河間市
滄州(治今河北滄州市
德州(治今山東陵縣
洺州(治今河北永年縣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田悦傳》:承嗣愛其才,將死,顧諸子弱,乃命悦知節度事,令諸子佐之。帝因詔悦自中軍兵馬使、府左司馬擢留後,俄檢校工部尚書,為節度使。
  • 2.    《舊唐書·田悦傳》:悦感朱滔救助,欲推為盟主。滔判官李子牟、武俊判官鄭儒等議曰:“古有戰國,連衡誓約以抗秦,請依週末七雄故事,並建國號為諸侯,用國家正朔。今年號不可改也。”於是朱滔稱冀王,悦稱魏王,武俊稱趙王,又請李納稱齊王。
  • 3.    《新唐書·田悦傳》:悦方醉,寢酣。緒挺刃升堂,二弟諫止,緒斬之,因手刺悦,並殺基母妻。悦死,年三十四。
  • 4.    《新唐書·田弘正傳》:季安死,子懷諫襲節度,召還舊職。懷諫委政於家奴蔣士則,措置不平,眾怒,鹹曰:“兵馬使吾帥也。”牙兵即詣其家迎之,弘正拒不納,眾譁於門。
  • 5.    《舊唐書·田弘正傳》:十五年十月,鎮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檢校司徒、兼中書令、鎮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成德軍節度、鎮冀深趙觀察等使。
  • 6.    《新唐書·田弘正傳》:長慶元年七月軍亂,並家屬將吏三百餘人皆遇害,年五十八。
  • 7.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八十三》:長慶元年,幽、鎮復亂,愬聞之,素服以令三軍曰:“魏人所以富庶而能通知聖化者,由田公故也。天子以其仁而愛人,使理鎮、冀。且田公出於魏,撫師七年,一旦鎮人不道,敢茲殘害,以魏為無人也。若父兄子弟食田公恩者,其何以報?”眾皆慟哭。又以玉帶、寶劍與牛元翼,遣使謂之曰:“吾先人常以此劍立大勳,吾又以此劍平蔡寇,今鎮人叛逆,公以此翦之。”元翼承命感激,乃以劍及帶令于軍中,報之曰:“願以眾從,竭其死力”。方有制置,會疾作,不能治軍,人違紀律,功遂無成。朝廷以田布代之,除太子少保,歸東都。
  • 8.    《舊唐書,田布傳》----布以憲誠離間,度眾終不為用,嘆曰:“功無成矣!”即日,密表陳軍情,且稱遺表,略曰:“臣觀眾意,終負國恩,臣既無功,不敢忘死。伏願陛下速救光顏、元翼,不然,則義士忠臣,皆為河朔屠害。”奉表號哭,拜授其從事李石。乃入啓父靈,抽刀自刺,曰:“上以謝君父,下以示三軍。”言訖而絕。時議以布才雖不足,能以死謝家國,心志決烈,得燕、趙之古風焉。穆宗聞之駭嘆,廢朝三日
  • 9.    《舊唐書·何進滔傳》 太和三年,軍眾害史憲誠,連聲而呼曰:“得衙內都知兵馬使何端公知留後,即三軍安矣。”推而立之。朝廷因授進滔左散騎常侍、魏博等州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 10.    《舊唐書·何進滔傳》 為魏帥十餘年,大得民情,累官至司徒、平章事卒。
  • 1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
  • 12.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七
  • 13.    《資治通鑑》 卷二百五十七
  • 14.    《新五代史·羅紹威傳》:文德元年,魏博牙軍亂,遂殺其帥樂彥貞,立其將趙文建為留後,已而又殺之。牙將未知所立,乃聚呼曰:“孰能為我帥者?”弘信從眾中出應曰:“我可為君等帥也。”弘信狀貌奇怪,面色青黑,軍中異之,共立為留後。唐昭宗即位,拜弘信節度使。
  • 15.    《舊唐書·羅紹威傳》:弘信卒,襲父位為留後,朝廷從而命之
  • 16.    《資治通鑑·唐紀八十一》:庚午夜,天雄牙將李公佺與牙軍謀亂,羅紹威覺之;公佺焚府舍,剽掠,奔滄州。
  • 17.    《舊五代史·羅紹威傳》:天祐三年正月五日,太祖親率大軍濟河,聲言視行營於滄、景,牙軍頗疑其事。是月十六日,紹威率奴客數百與嗣勳同攻之,時宿於牙城者千餘人,遲明盡誅之,凡八千家,皆赤其族,州城為之一空。
  • 18.    《舊五代史·羅紹威傳》:時魏軍二萬,方與王師同圍滄州,聞城中有變,乃擁大將史仁遇保於高唐,六州之內,皆為勍敵,太祖遣諸將分討之,半歲方平。
  • 19.    《新唐書·羅紹威傳》:紹威雖除其逼,然勢弱,為全忠牽制,比州刺史矣,內悒悒悔恨。
  • 20.    《舊五代史·羅紹威傳》:至德中,田承嗣盜據相、魏、澶、博、衞、貝等六州,召募軍中子弟,置之部下,號曰“牙軍”,皆豐給厚賜,不勝驕寵。年代浸遠,父子相襲,親黨膠固,其兇戾者,強賈豪奪,逾法犯令,長吏不能禁。變易主帥,有同兒戲,自田氏已後,垂二百年。主帥廢置,出於其手,如史憲誠、何全皞、韓君雄、樂彥貞,皆為其所立。優獎小不如意,則舉族被誅。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