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鈞

(鈞瓷的一種)

鎖定
盧鈞,是繼宋代官窯之後,鈞瓷發展史上又一個高峯期的代表作,在鈞瓷界素有“唯盧鈞可與宋鈞相媲美”之説。盧鈞是鈞瓷的一種,是鈞瓷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其名稱應該緣於清代盧姓家族。
中文名
盧鈞
外文名
Junporcelain
説    明
是繼宋代官窯之後
素    有
“唯盧鈞可與宋鈞相媲美”之説
緣    於
清代盧姓家族
盧    鈞
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

盧鈞簡介

盧鈞產生於清朝晚期。那時,由於世界列強的入侵,各地的達官顯貴、富商巨賈也隨之進駐,使當時的古玩業迎來了一個繁盛時期。收藏鈞瓷也盛極一時,不少古玩商到處高價蒐購鈞瓷,當時禹州神垕鎮的陶工盧振太、盧振中及子侄輩、天福、天恩、天增兄弟等人受其影響,立志恢復鈞瓷,他們跋山涉水、不辭勞苦、尋礦找料,經過多年反覆試驗,在光緒初年,終於用風箱小爐燒成了小件仿宋鈞瓷。後又經盧家第三代傳人廣同、廣東、廣華、廣文等人進一步追求、探索、苦苦研究試驗多年,終於在光緒末年燒成了能與宋鈞媲美的小窯盧鈞,因用小爐燒成故稱爐鈞,又因各種工藝、配方為盧家獨創,所以又稱盧鈞。其成品精美異常,曾被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誤作宋鈞收藏。
盧家為鈞瓷的恢復、發展投入了幾代人的心血,功不可沒!盧鈞更是鈞瓷百花園中一顆璀燦明珠,可直到現在仍停留在“十窯九不成”階段,一窯每次只能燒1--3件小品,並很難燒成,成品中完整無暇的更是鳳毛麟角,因而成了鈞瓷界夢寐以求的珍瓷。 [1] 

盧鈞起源

中國鈞瓷興於唐盛於宋,之後經歷千年的生死沉浮,特別是斷代500年之後,已經面臨滅絕的危險。
而到了1879年(清光緒五年)盧鈞得以恢復,使斷代500年宋鈞完美復原,開創了中國鈞瓷近代史。
河南省博物院《鈞瓷大事記》史料記載:盧鈞曾為慈禧太后60大壽燒製“禹貢九鼎”等共36件壽禮,也曾於1915年參加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並勇奪金獎。
130多年以來,盧鈞曾三次挽救中國鈞瓷,並制定鈞瓷行業技術體系;盧鈞窯始終銘記祖先遺訓:堅持追求瓷道純粹美學以及高古雅緻藝術風格。
作為清皇室御用窯口,盧鈞也是惟一在產的古窯瓷,故業內流傳“談鈞瓷離不開盧鈞,説鈞瓷繞不開盧家”之説。
盧鈞工藝堪稱中國鈞瓷史上最偉大的創造,也是最廣為使用和模仿的珍稀名瓷。 [1] 

盧鈞淵源

光緒二十年(1894年),神垕陶瓷藝盧天福、盧天增、盧天恩繼承父輩遺願,歷經艱辛,經過長期摸索,終於試燒鈞瓷成功。產品釉色為孔雀綠和碧藍,少數產品工藝接近“宋鈞”水平。自此,長期停產的鈞瓷獲得再生。
光緒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892~1897年),神垕陶工和商户集資3000餘緡,重修柏靈翁廟大殿及戲樓。盧天福獻鈞瓷寶瓶,置戲樓層脊上。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河南巡撫命神垕鈞瓷工匠盧天恩等燒製鈞瓷“禹貢九鼎”,向慈禧太后祝壽。次年,燒製成功送京。至此,鈞瓷又進入宮廷。
光緒三十年(1904年)八月二十日,鈞興公司在神垕開業。此公司為禹州知州曹廣權與紳商胡翔林等官商合營。同年,鈞興公司派技工到景德鎮學習細瓷技藝,並請景德鎮技師來神垕交流制瓷技藝。同年,以侯補道孫廷林為首,集資開辦鈞窯瓷廠,廠設禹州城內。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禹州大旱,陶瓷滯銷,一車碗(1500只)只能換一斗米。瓷窯停產,陶工有的餓死街頭,有的逃往他鄉。同年,禹州知州曹廣權調京,鈞興公司仍由河南府官員汪瑞甫領辦。民國初期,聘神垕人張庭壁協辦。後因時局混亂,無力經營,約在民國初年停辦。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1913年,改禹州為禹縣。
1914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賽會。河南省組織籌備巴拿馬賽會河南出口商品協會,收集禹縣鈞瓷等土特產品100餘種1000餘件參展。鈞瓷品有:大鼎、大爐、中爐、小鼎、大花瓶、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瓶、花尊、出號大盆、大花盆、中花盆、二號中花盆、八卦洗、蝙頭香爐等。這些產品系鈞興公司盧氏兄弟等燒製。
1915年,河南省長田文烈責成禹縣知事邀集殷商富户籌議,集股燒製鈞瓷。後因戰亂,此事無果。
1917年,禹縣縣長韓邦孚,在神垕重建鈞興公司,以燒粗瓷為主,兼燒鈞瓷
1929年,禹縣政府在城內創辦職業中學,設陶瓷科,聘請神垕鈞瓷匠師盧廣華教鈞瓷課。
1930年,神垕鈞瓷名匠王鳳喜手拉鈞瓷在花瓶一件,在西安以600元銀洋售出。
1932年農曆2月6日,神垕陶瓷中匠王金因無力償還窯主債務,被逼跳窯爐自殺。
1935年,神垕陶瓷匠邢秀生女兒邢大妮、邢二妮衝破婦女不能燒窯的舊俗,學習手拉坯,製作碗、盤、茶杯,以後又制鈞瓷
1936年,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在伯令頓大廈舉行中國藝術品國際展覽會,展出各國收藏我國文物和工藝美術品。第五廳陳列許多鈞瓷珍品,有故宮博物珍藏的宋鈞窯變蟠桃、筆洗等。
1936年夏,禹縣職業中學改名陶瓷職業學校,由城內馬王廟遷至神垕鎮。李志伊任校長,聘請匠師盧廣華、温修、楊書信講授陶瓷技藝。
1940年,禹縣縣長侯慕彝向商界鄉紳集資3000元銀洋,在神垕陶瓷職業學校辦附屬廠生產鈞瓷。派周義任校長兼經理,張志冷(陶瓷職業學校教導主任)、孟榮亭(瓷主代表)任副經理。1942年後因遭旱災和日本入侵,學校停辦、工廠停產。
1940年12月,禹縣神垕各瓷廠工人舉行罷工,要求資方增加工資。因資方茹松甫勾結縣政府逮捕罷工領導人鄭文子、任發順等,激起工人憤怒,罷工規模很大,資方被逼釋放被捕工人,答應每個工人每天增資20文,並賠償停工損失500銀元。這次罷工長達月餘,是神垕工運史上第一次規模大、時間長的罷工鬥爭。
1941年,國民黨十三軍官兵搶劫神垕鈞瓷工匠盧家,將其珍藏鈞瓷搶劫一空,盧家從此破產。鈞瓷藝人飽受自然災害和反動勢力壓迫之苦,生活悽慘,鈞瓷再度瀕臨停產。
1944年5月,日軍攻陷神垕。冬,八路軍皮定均、張才千部先後進入豫西,建立抗日根據地,在神垕一帶進行抗日活動。
1949年4月15日,豫西行署五分署派科員任堅回神垕開辦人民工廠,生產陶瓷。此廠是今地方國營禹州市瓷廠的前身。

盧鈞歷史演變

盧鈞始於1870年。歷史上由於戰亂,鈞瓷的燒製技藝至清初時期已基本失傳。清光緒五年,神垕鎮窯工盧振太立志恢復鈞瓷,於1902年燒製成功“禹貢九鼎”,成為慈禧太后60大壽時的壽禮,後又代表國家參加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據《鈞瓷志》記載,新中國建立後,鈞瓷的恢復就是通過人們對盧鈞的記憶而進行的。因此,盧鈞不僅是近現代中國鈞瓷的開創者和奠基者,更是當代鈞瓷總根源。
盧鈞在鈞瓷領域的聲譽雖然很高,但由於受到“傳長不傳幼,傳男不傳女”等落後思想的影響,正宗的盧鈞窯變釉色卻極難見到。儘管有不少鈞瓷燒造者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傳説中的“金絲線”、“金斑釉”等窯變藝術效果卻始終未能面世。

盧鈞制瓷工藝

窯底先鋪柴草,上加爛炭15—20釐米,上襯馬腳,以防匣底塌陷墮落。上釉後的產品加襯泥餅裝入匣缽內,將匣缽放置窯爐中心,加蓋防止灰渣進入匣內污染產品,用焦炭將其四周圍滿,與匣缽口平,在灰坑內點火。用風箱或風機吹風將焦炭點燃,去掉匣缽蓋並吹去灰塵,直到濃煙消失焦炭燃燒,窯口青煙飛至窯口且匣缽已發暗赤,再次吹去產品上的灰塵,將匣缽蓋蓋上,(匣蓋中間留一圓孔,以便觀察火色),不加蓋窯頂,待匣缽燒紅,煤煙出淨,小火約燒1小時,使坯體濕氣放淨,再加蓋活動窯頂。此時主要看火候是否達到830-850 0C,最低要達到750 0C,若匣缽變成紫色時,就把活動窯頂蓋上,待全紅時,把窯頂周圍用泥沙封上,用中火強行通風燒1-1.5小時,火色出現橘黃和光亮橙色時,温度達到900-950 0C ,將窯頂噴火口用匣缽蓋上進行捂火還原,加大火力燒20-30分鐘,噴火口出現水銀珠迴流和綠色火焰時,可立即移動噴火口蓋片至半啓半閉,轉入中性焰,直到燒成保温15-20分鐘,停風停火揭開窯頂,讓其自然冷卻.整個燒成過程3-4小時即可完成.此種燒成方法為快速燒成,主要用肉眼直接看火升温,亦可結合光學高温計和釉錐對照進行.根據傳統經驗察看火色定温的辦法簡單易行,且實效較好(温度誤差為+200C).火色與温度對照如下:
火焰顏色 温度
初赤 470 0C
黑赤 530 0C
暗赤 650 0C
全紅或櫻桃紅 750 0C
橘黃或光亮橙黃 900-950 0C
發黃或金黃 1000-1100 0C
發白 1200 0C
淺黃或光亮白色 1320 0C
因鈞瓷為窯變成色,對氣氛極為敏感,較難控制,季節、天氣、温度、大氣濕度等對其都有影響。所以説,“鈞瓷窯變貴在燒成,千鈞萬變意境無窮”,屬於“火的藝術”,對於止火温度和火色,老窯工長期積累起來的經驗是很寶貴的:冬看白來夏看黃,春秋兩季火發渾。
盧鈞工藝是鈞瓷世家及鈞窯藝人長期實踐而積累起來的一整套燒成工藝方法,燒成快速、簡便易行。新中國建立後,在恢復鈞瓷的生產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與景德鎮“爐鈞”燒成工藝有着本質上的不同。作為鈞瓷窯變色釉來講,盧鈞是陶瓷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其色彩豔麗,玉潤晶瑩,變化奇妙,別具一格,實為大窯鈞瓷所不及,可與宋鈞媲美。
由於窯是升煙式直焰窯,活動窯頂操作方便,窯內上下温差50 0C左右。因使用燃料為焦炭,火力足,氣氛純,耐力久,一次加炭,炭盡窯熟直至燒成,加上控制風力,強化通風,捂火還原易於控制,使窯內氣氛氧化-----還原交替進行,燒成工藝與古代接近,易於保温。釉料中的物質元素間化學反應充分,晶體發育完美,產品着色豐富多彩,紅紫相間,青綠交錯,相映成趣。
盧鈞產品色彩鮮明,釉色肥潤,變幻莫測,妙趣橫生,堪稱高温窯變鈞紅釉中的珍品,大件產品可燒約50釐米的大瓶,小件一次燒5-7件。時間短,成瓷快,屬於快速燒成範疇其工藝方法易於控制,且可連續作業,簡便易行,是值得推廣和保留的一個傳統鈞窯工藝。
盧鈞窯受打鐵爐的啓示,砌築簡單,成本低廉,高温、低温、氧化、還原,樣樣均可燒造,屬小型試驗窯。盧鈞高温窯變銅紅釉的燒造成功,為鈞窯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石,開創了新的藝術境界,為中國鈞瓷文化書寫了一頁壯麗篇章。

盧鈞歷史意義

盧鈞可謂是開創了中國鈞瓷近代史,歷史意義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於清末恢復了自元末明初失傳的鈞瓷燒製工藝,結束了鈞瓷生產歷時五百餘年的空白期,這也標誌着鈞瓷歷史的重新接續和近現代鈞瓷史的開端。
2. 在繼承恢復後的北宋官窯鈞瓷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盧鈞”工藝流派,這是現代鈞瓷工藝體系的奠基。當下中國鈞瓷高端工藝的主流,主要承襲學習的就是盧鈞的傳統。
3. 1894年(光緒二十年),盧鈞窯受河南巡撫田文烈、禹州知州曹廣權之命燒製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壽禮三十六件和仿製國器“禹貢九鼎”進京。這標誌着鈞瓷在繼宋、金、元之後,再進宮廷。 [1] 
4. 1915年,鈞興公司(公私合營)盧氏兄弟燒製的鈞瓷產品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代表着近代以來鈞瓷藝術走出國門的起始。
5. 集體化時期,盧鈞窯家族舉族投身國家鈞瓷發展方略,奠定了現代鈞瓷工藝體系的基礎和框架,直接和間接的培養了諸多的國家級、省級鈞瓷大師、藝人羣體。當代著名的鈞瓷藝術大師們,大多能從盧氏家族處追溯到直接的師學淵源。
6、在當代,堅持“以白瓷養鈞瓷”的策略,30年不計成本的持續投入研燒,借鑑和引進了多種國際先進的研究、實驗、記錄的技術,進一步的發展了“盧鈞”的工藝技術水平,成功恢復了多種失傳已久的珍稀釉色。

盧鈞典故

盧鈞江村賦彩

靳輔將四件鈞瓷小心翼翼地包好,一路風塵宿地趕回到京城。
到了京城寓所,便召集手下治河能臣們,佈置完之後,便留下餘姚人陳潢。問他,聽説你家鄉也產瓷器,請你看一看這幾件是什麼瓷器。看着這黑裏吧唧、光不溜球的瓷器,陳潢也不知所以然,於是就向薪輔推薦他的老鄉---高士奇。言:高士奇是一位博學多識的天才,尤善鑑古,對瓷器古董很有研究,不妨請他來看一看。
正在為當今皇上抄寫經筵的高士奇,聽説有鈞瓷鑑賞,飛快地跑來。看到這四件瓷器時,他眼前一亮,便講這些是真正的鈞瓷,產於河南禹州神後,以釉色厚重、斑斕著稱,燒製十分困難,常有“十窯九不成”之説;宋代徽宗時,曾在京城開封立一宮殿---鈞台,專門置放鈞瓷。那時,在禹州設官窯---鈞台窯,一年要生產數千件作品,然後,經過層層撿選取代表一年365周天的365件晉呈京城,再經禮部鑑定挑選,只取36件入宮,餘者皆砸碎埋掉,嚴禁民間珍藏。當時就盛傳“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北宋時曾記載宋徽宗的翰林畫師米芾鑑賞鈞瓷的軼趣,今得見鈞瓷珍品,可謂三生有幸。
聽説這些的確是鈞瓷,靳輔便決定不負問天機所託,決定晉奉皇上。

盧鈞靳輔見瑞

康熙親政初期,黃河氾濫、民不聊生,治理黃河、平定三藩、收復台灣,成為朝廷的三大中心任務。由於獵奇心理、人們對戰爭的戲劇性給以了更多的關注,而實際上治理黃河的大事情卻是康熙帝難以忘卻的錮疾,以致於他不得不拿出足以發動戰爭的經費來治理河道。
首席治理黃河大臣靳輔接任後,第一件事情就是來禹州祭拜治水先祖大禹。為了節減費用,他隻身簡從來到禹州禹王廟。祭典時,發現禹王廟的大香爐釉色非常別緻,隨後問寺廟主持,這種爐是從那裏得到的。主持便講,這是一位名叫問天機的香客所捐,捐時並講,若有人問及該香爐時,他有至尊寶貝晉奉。
靳輔決定相約問天機。相見後,問天機便拿出了四件並不太大的瓷器,擺在了靳輔面前,言講,這是他的老師試燒成功的鈞瓷,是封山柱國之神器,祥瑞既出,當敬奉皇上,無奈,老師為前明遺老,不願侍奉新主,敬請代勞。靳輔也是飽學之士,聽説禹州神後產鈞瓷,並且是唐宋時期的御用珍品,一年僅貢36件,可惜自己並沒見到過真正的鈞瓷。這些真的是鈞瓷嗎?他有些孤疑,看到問天機的不卑不亢,又凜然之舉,便決定先收下,然後請行家把關,再貢奉皇上。

盧鈞鑑別方法

“爐鈞”和“盧鈞”雖然音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常被人們所混淆,現給予簡單介紹.“爐鈞”是仿鈞的一種,因在爐型窯中採用還原工藝手段燒製,故稱“爐鈞”。 “爐鈞”始於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間,它分二次燒成,於傳統宋鈞類同。區別在於它先高温素燒強固胎質,而後入爐低温釉燒呈色,而鈞瓷卻是線低温素燒,再高温釉燒。
“爐鈞”代表作有兩類,“暈爐”“素爐”之分。有金紅色斑點顆粒者謂“暈爐”,無金紅色斑點顆粒者稱“素爐”。在《南窯筆記》中有它的記載:“爐鈞一種,火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細心的讀者可以從傳世的作品中證實這一點特徵。
雍正年間的爐鈞呈色紅藍相間,釉面流淌幅度大,色澤傾向於紅色調;乾隆年間的爐鈞呈色青白相間,釉曲流淌幅度小,色澤傾向於青色調。爐鈞以特殊的窯變風格著稱,是一種顏色釉,多以高嶺土或紫砂類土質為胎,日用品、壺具、瓶類居多。
“盧鈞”是較成功的鈞仿作品,始於清朝後期光緒年間,為神後鎮盧氏兄弟首創。他們利用風箱爐小窯,高温還原燒成。因使用“爐型窯”,有人稱“爐窯”,又因出自盧氏藝人之手,故稱“盧鈞”,鈞瓷學者龍山居士等專家研討,於本世紀初首次定性。
盧鈞最為著名的作品當屬盧氏三代傳人盧廣東的“折沿盤”、“乳釘罐”和兩件青綠掛紅的桃子。“折沿盤”,“乳釘罐”被賞家誤鑑為傳世宋鈞,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精美玉潤的桃子被開封“羣古齋”花重金400塊大洋收購。當時有文獻記載:“禹縣神後鎮藝人盧廣東、盧廣文等兄弟,善仿宋鈞,珍珠刻花,能做到以假亂真”。時傳有“謹防盧瓷,小心上當”之説。
爐鈞盧鈞雖然音同,類於鈞瓷系列,實際上是兩種概念。
從產地上看,前者屬南方景德鎮窯系,後者屬北方鈞窯系,也即前者屬仿鈞系列,後者屬鈞仿系列。
從年代上看,前者以雍乾為盛,後者卻是光緒年間的產物。
從工藝看,前者是高温素燒、低温釉燒,有明顯的青花粉彩工藝風格,而後者卻是低温素燒、高温釉燒,是標準的傳統鈞瓷工藝。
從造型上看,前者多采用壺具、碗類、瓶類等使用功能,而後者多采用審美功能的造型,如乳釘罐、鼓釘洗、夾板爐等。
從釉色上看,前者大多呈色均勻,似有現律可循,而後者呈色飄忽,無均勻之狀,卻有波浪狀的特殊審美風儀。
從胎質上看,前者多傾向於紫砂類,後者卻就近取材於神後的黃泥類,為香灰胎。
從迸片上看,前者細碎輕薄微露,而後者卻玉涯冰裂明顯。
總的來講,爐鈞和盧鈞對鈞瓷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作用,前者是在探索鈞瓷的演變,後者是在承繼光大宋鈞,二者各具有特殊的審美風尚,是鈞瓷發展史中寶貴的遺產。

盧鈞鈞瓷世家

神垕盧家,是近現代中國鈞瓷的開創者和奠基者,自晚清民國年間到建國後百餘年間,神垕盧家家族投入上百人研習創新鈞藝,奠定了建國後集體化時期和市場化時期的中國鈞瓷的技術基礎。建構中國鈞瓷史離不開神垕盧家;神垕盧家是當代中國鈞瓷的歷史接續者也是當代中國鈞瓷的總根源。
神垕盧家代代相傳,守望中國鈞瓷之火,經歷國家內憂外患、清王朝由外強中乾到滅亡,經歷軍閥混戰、強敵入侵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滄桑,已歷一百三十年,百年間六代人中間多少為鈞瓷奉獻一生而史名不著者,不能一一而足。下面僅選盧家歷史上的幾位創始者代表稍作介紹。
盧振太(1825~1892年),清末恢復鈞瓷的奠基人。原籍河南密縣,少年隨父逃荒到神垕鎮定居,與胞兄振中當陶工兼務農業。
清光緒五年(1879年),兄弟二人在田間發現許多瓷片,經雨沖刷,陽光照射,光彩奪目。他們撿回詢問老人,得知是鈞瓷殘片,頓生燒製鈞瓷之決心。二人四處奔波,學技術、找原料,進行試燒,因耽誤農活,再加生活困難,振中氣餒,與弟分居。振太意志堅決,典賣家產,廢寢忘食,繼續試燒。終因難度大未燒製成功。在臨終前,將三個兒子天福、天增、天恩叫到牀前再三叮囑:“我是燒不成鈞瓷了,你們要接着幹下去,一定要燒製成功。”後來,他的兒子們繼承父志,終燒成功,為恢復鈞瓷做出重大貢獻,被稱為神垕“鈞瓷世家”。
盧天福(1855~1900年),男,禹州神垕人,盧振太長子。才智過人,勇於創新,在父親試燒的基礎上,不辭辛苦,繼續努力,甚至變賣家產亦在所不惜,經過多年努力,終於燒出仿古鈞瓷雨過天晴器。後又深究原理,和識者切磋,在天晴器的基礎上,創制抹紅、飛紅、大火藍加彩等工藝。開始時,彩斑暗淡,後經改進配方,終獲成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神垕柏靈翁廟戲樓落成,他獻鈞瓷寶瓶一件,安裝於戲樓屋脊之上。
盧天恩(1858~1918年),盧振太次子。擅長制匣缽和燒窯,在家和長兄三弟一起燒造鈞瓷。清末,禹州知州曹廣權興辦鈞興公司,他協助弟弟天恩燒成不少好的鈞品。
盧天增(1862~1925年),盧振太三子。擅長造型、配釉和燒製,在用風箱爐燒製鈞瓷方面經驗豐富。他能掌握火候,預測窯爐温度變化,眼看爐內火焰,便知火温高低,甚至能斷定再拉幾下風箱就可停火。天恩所燒鈞品,大都晶瑩玉潤,色澤純正。1903年燒出一件金斑閃爍、五彩滲化的鈞瓷壽桃,人人讚賞,開封一古董商聞訊趕來以300銀元購去。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曹廣權在神垕創辦鈞興公司,天恩擔任領作匠師.從事鈞瓷研製。曾燒出不少精品,為宮廷和收藏家珍藏。1914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賽會,天恩率領鈞瓷名師趕製一批鈞瓷參展,使失傳已久的鈞瓷又聲震海外。
盧廣同(1885~1950年),盧振太之長孫。廣同博才多藝,能寫善畫,書法功底深厚,善顏、王、歐、柳諸體,許多人登門求字,他的繪畫精細逼真,寫生神速。盧廣同還善於雕刻,對宋鈞造型仿製甚佳,借古傳今,形神兼備,端莊凝重,類多樣美。所制梅瓶、虎頭瓶、觀音瓶、平沿筆洗、玉壺春等器物,為神垕陶瓷界所追仿。
盧廣文(1894~1962年),盧振太之孫,盧天福之子。 [2]  出身鈞瓷世家,自幼隨父盧天福學習鈞瓷技藝,精通鈞瓷配釉和燒製方法,勇於在實踐中打破常規,創新立異。新中國建立前他為恢復鈞瓷費盡心機,甚至不惜變賣家產,還不斷遭受反動派的欺辱。新中國建立後,他先到神垕第一瓷窯生產合作社(即禹州市鈞瓷一廠)積極投入鈞瓷恢復事業,日夜操勞,獻秘方傳技術。1956年與陶瓷專家沈明陽先生密切合作,經多次調試釉料比例,尋找較好呈色配方,創制出新型攪紅釉。繼而又研製成魚肚白,硃砂紅和藍釉帶彩斑等,使鈞釉配方技藝有新的突破。他用肉眼觀察火温,極為準確,人稱一絕。盧廣文因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於1962年病故。
盧廣東(1890~1977年),男,禹縣神垕鎮南大街人。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第二屆委員會候補監事委員,河南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廣東出身鈞瓷世家,因家貧無力求學,8歲即跟父輩學習燒製鈞瓷,12歲已成為得力助手,17歲已能掌握鈞瓷製作工藝。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重視鈞瓷的恢復和發展,1955年,廣東被神垕第一瓷窯生產合作社(後來的禹州市鈞瓷一廠)請回從事鈞瓷研製。1955年,年逾花甲的盧廣東出席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了朱德委員長等領導人的接見,倍受鼓舞。經過208次的試燒,終於在粗瓷窯內搭燒成瓜皮綠和天藍色膽瓶等第一窯鈞瓷。1958年,盧廣東和幾十名鈞瓷藝人,在專家的指導下,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燒製了直徑1.2米大的花盆、瓶子、罐等鈞瓷陳列品。1962年,盧廣東又到北京、廣州、景德鎮遍取百家之長,經上千次試驗,終於使鈞瓷達到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境界,小批量產品出口到日、意、英、法等國。1973年秋季廣交會上150種鈞瓷20萬件被搶購一空。1977年,87歲的盧廣東,懷着他奮鬥一生終於恢復了鈞瓷技藝的滿足離開了人世,輕工部、河南省政協、河南省第二輕工業廳都發來唁電悼念,為銘記他的功績,在獲國家“金盃獎”後,禹縣鈞瓷一廠又授予他“功績永存”的鏡匾,由家屬保存。
盧廣華(1894~1955年),幼年隨祖父學藝,18歲即精於陶瓷造型、配釉、燒成等工藝。1929年,被禹縣職業中學聘為陶瓷技師。因文化水平低,不善傳教,特別是窯變神奇,學生短時間掌握不了,官府競以“藏奸保密,教學不力”為名,將其逮捕入獄,後經多方營救,得以保釋。1936年夏,禹縣職業中學改名陶瓷職業學校,由縣城遷往神垕鎮,又聘請盧廣華為技師,講授陶瓷課,傳授鈞瓷技藝,培養了不少藝徒。
盧廣華在造型、釉色、燒成、制匣缽方面技藝嫺熟,特別是造型和釉色有獨到之處。所制鈞品,樣多式古,色澤秀麗,細膩柔和,精緻淡雅。他擅長天藍和天青釉,其中天藍色釉色純正,釉面有彩霞,手感光滑,釉面形如龜甲;天青色如萬里無雲的晴空,細膩柔潤,可與玉媲美。其代表作有折沿盤、花瓶等。其仿宋鈞瓷,神真形切。盧廣華在鈞瓷剛剛恢復的1955年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遺作折沿盤為國家珍藏。
盧正興(1923~1987年),男,神垕鎮人,系盧天福之孫,盧廣文之子,盧鈞第四代唯一的傳人。他為鈞瓷的恢復和發展嘔心瀝血,艱苦奮鬥了40餘年。不但全面繼承了盧氏的鈞瓷技藝,而且在恢復和發展鈞瓷事業中不斷創新,為鈞瓷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為了提高”盧鈞“的水平,他經常攀懸崖,翻峻嶺,風餐露宿,深入山區,找原料,挖標本,改進釉胎配方和燒成方法。曾和父親一起燒製出不少好的作品,有的可與古鈞相媲美,曾銷往上海、北京等地,有的被外商高價買去,作珍品收藏。建國後,正興應聘去湖北省勳西縣新建瓷廠以及到河南省宜陽縣瓷廠、新安縣瓷廠做技術工作。所到之處都深受領導和工人們的稱讚。多次評為省、地、縣勞動模範,並選為工會主席。1982年加入中國科協自然科學專門學會。1981年,國家投資恢復北宋官瓷,正興應聘去開封工藝美術試驗廠參加試驗。1984年試驗成功,使失傳800餘年的官瓷重放異彩。
盧俊嶺,1954年出生於中國鈞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系百年盧氏第五代傳人,傳統宋鈞技藝獨系傳承人,著名“黑唐新花釉”締造者,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河南盧家世代鈞窯藝術總監。 [1] 
作為盧鈞第五代傳人,盧俊嶺幼承家訓,隨祖父(盧鈞第三代傳人盧廣文、盧廣東)、父親(盧鈞第四代傳人盧正興)學習傳統盧鈞燒製技藝。1995年,盧俊嶺創建盧家世代鈞窯,在先人寶貴遺留的基礎之上,積極創新,使傳統盧鈞技藝較前人又有所突破和發展。在傳統盧鈞基礎上所創燒出的“黑唐新花釉”,重現唐時花釉瓷之神韻,又突顯當代之風采。以其獨特之創意理念,在對鈞瓷傳統器型保留傳承的同時,又陸續推出了符合時代審美的創新器物,受到鑑藏家和鈞瓷愛好者的一致好評和熱捧。 [1] 
2013年1月,盧俊嶺被授於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傑出傳承人,2013年5月,盧俊嶺作品盧鈞“來福尊”榮獲全國工藝美術類評比最高獎項——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並且恢復了宋代雙火膛窯燒製技藝,成功復燒出了傳統柴燒鈞瓷。 [1] 
盧俊嶺以自己的滿腔熱情,推動着中國鈞瓷藝術不斷向前發展。從藝四十多年來,系統整理了宋鈞釉色呈色機理,並結合前人經驗,注入到自身的創作理念當中,完整地保留了宋代鈞瓷製作工藝,修正了建國以來鈞瓷恢復過程當中存在的弊端和問題,使宋鈞的藝術美得以傳承和發揚。 [1] 
盧佔召,出生於1982年,盧俊嶺之子。正宗盧鈞第六代傳人,現任盧家世代鈞窯總經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畢業於藝術師範類美術專業,專攻造型和繪畫,畢業後與父親二人齊心協力為鈞瓷的傳承發展研製創新。2010年,盧佔召經過數十次的釉藥試驗,將傳統盧鈞釉方得到了完善,這種創新的盧鈞釉色使傳統盧鈞更富有立體感,給人以神秘的吸引力。深受中外鑑賞家和盧鈞收藏者的喜愛。 [1] 
盧鈞正宗第六代傳人盧佔召獲獎情況:
2005年,“中國鈞瓷”精品展評會,作品《水注》獲精品。
2006年,作品《渣鬥》獲中國五大名窯名瓷作品展珍品金獎。
2007年11月,盧佔召作品《馬上如意》獲第四屆中國鈞瓷文化節精品獎。
2009年,作品《盧鈞鳳耳瓶》在第五屆中國鈞瓷文化節獲獎。
2010年,作品《福壽尊》在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中獲優秀獎。
2012年,作品《盧鈞三足爐》《撣子瓶》等作品在河南省鈞瓷窯變藝術創新大賽中獲獎。
參考資料
  • 1.    百年盧鈞  .許昌網[引用日期2013-06-29]
  • 2.    孫彥春.中國鈞窯志.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52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