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校

鎖定
魏校,字子才,號莊渠,江蘇崑山人,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官至太常寺卿,卒諡恭簡。
魏校的弟子有唐順之、王應電、王敬臣
全    名
魏校
子才
莊渠
諡    號
恭簡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崑山
出生日期
1483年
逝世日期
1543年
主要作品
《大學指歸》
《六書精藴》
最高官職
太常寺卿

魏校生平經歷

魏校的先祖本姓李,因居住於蘇州葑門之莊渠,故號莊渠。
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進士
正德元年(1506),授南京刑部雲南司主事。歷任刑部陝西司員外郎、刑部廣東司郎中守備太監劉瑯藉助劉瑾的權勢,作威作福,台省官員望塵奔謁,唯獨魏校不肯來往。劉瑯有時候自書判狀法司,沒有人敢於違抗,而魏校直行己意,無所徇私經歷姚元的侄子因眼紅姚元的家產,於是誣告他,並賄賂劉瑯,打算置他於死地。但魏校為姚元洗刷冤屈,劉瑯也不敢造次。魏校空閒時,與餘祐夏尚樸王道講授聖賢之學。
正德九年(1514),召為兵部職方司郎中,稱病歸鄉。
正德十六年(1521),明世宗即位,起任廣東提學副使,崇德行,略文詞,毀淫祠,興社學,禁火化,厚人倫
嘉靖五年(1526),大計外吏大學士賈詠吏部尚書廖幻以私人仇怨,欲罷免魏校、河南副使蕭鳴鳳陝西副使唐龍吏部考功郎中馬理力爭説:“三人督學政,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請先去理。”於是兩人作罷。丁憂服闋,補任江西兵備副使。歷任河南督學副使、大理寺少卿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致仕。卒諡恭簡。 [1-2] 

魏校學術主張

魏校傳承胡居仁主敬之學,而貫通諸儒之説,擇執尤精。魏校曾與餘祐論性,説:“天地者,陰陽五行之本體也,故理無不具。人物之性,皆出於天地,然而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又説:“古聖賢論性有二:其一,性與情對言,此是性之本義,直指此理而言。其一,性與習對言,但取生字為義,非性之所以得名,蓋曰天所生為性,人所為曰習耳。先儒因‘性相近’一語,遂謂性兼氣質而言,不知人性上下不可添一物,才著氣質,便不得謂之性矣。荀子性惡,楊子(楊雄)論性善惡混,韓子論性有三品,眾言淆亂,必折之聖。若謂夫子‘性相近’一言,正論性之所以得名,則前後説皆不謬於聖人,而孟子性善,反為一偏之論矣。孟子見之分明,故言之直捷,但未言性為何物,故荀、楊、韓諸儒得以其説亂之。伊川(程頤)一言以斷之,曰‘性,即理也’,則諸説皆不攻自破矣。” [1] 

魏校軼事典故

魏校任廣東提學副使時,以正學教育士子,起初一兩年,校士以文,暨後專崇行檢。士子未試文,而高下進退已有定列,臨試止書一破而已。但魏校親信一二學生,惟言是用。有位學生林某,竟然因為賄賂事敗。魏校曾會十郡之士,講於臬司之愛蓮堂,有書一韻絕句雲:“自疑自失自驚心,卻笑斯人巧用心。惟有愛蓮堂上月,分明照破此人心。” [3] 

魏校個人著作

魏校半身像 魏校半身像
大學指歸》、《六書精藴》。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