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主敬

鎖定
主敬,是宋理學家提出的道德修養方法。又稱“持敬”、“居敬”等。 [1]  主敬原為禪學修煉本心方法,禪學主張“守真心”、“除妄念”以“順佛性”。北宋程顥借鑑了這種修煉方法,而提出了“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二程遺書》卷二上)的命題。 [2] 
主敬的思想起源甚早。《詩·商頌》:“聖敬日躋。”孔子説:“行篤敬”(《論語·衞靈公》)。《易》:“敬以直內。”至北宋二程始重持敬修養,認為:“學者莫若且先理會得敬”(《遺書》十八)。又論敬之功夫説:“莫若主一”(同上),“惟是動容貌、整思慮,則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遺書》十五)。南宋朱熹更加明確指出:“敬只是一個畏字”,“敬只是收斂來”,“只整齊嚴肅便是”(《語類》十二),既“內無妄思”又“外無妄動”(同上)。認為主敬就是未發之“中”,心不放馳,即用緊張敬畏的心理來警惕人慾。又以主敬為已發的專一集中,要求在行為容止上加強禮節的約束。 [1] 
二程提出的主敬説,在宋代以後,影響很大。 [3] 
中文名
主敬
外文名
zhu jing
別    名
持敬、居敬
概    念
宋理學家提出的道德修養方法
程頤認為,進學在於致知,涵養則在於敬。內心涵養不是屏去聞見思慮的禪定,而在於交感萬物的思慮中能使心有所主。“如何為主,敬而已矣”、“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一者無他,只是整齊嚴肅,則心便一”。意謂整飭自己的思慮,經常保持自覺的狀態,心便能專一而不為外物所誘,敬能虛靜,但敬不就是虛靜。心有所主,還要處物行義,於事物上能明其是非。義與敬相輔,否則主敬便成了空寂無事。程頤的主敬,與絕物棄智的禪坐不同,與周敦頤的“主靜”、程顥的“識仁”也不盡相同。
朱熹也講主敬,強調“居敬”、“持敬”。他認為,居敬窮理二事“互相發”,如人之兩足交助,但“持敬是窮理之本”。因為窮理只是明得天理,消鑠人慾;為使人慾不復萌,天理不復滅,當以“敬字抵敵”。敬的方法是畏謹不放縱。這種持敬的工夫,並非容易做到,需要優遊函泳,不急迫,不懈怠地堅持下去。這種持敬的工夫並非是不聞不見不思的兀然端坐,而是要無事能安然,有事能應變。朱熹很強調敬的工夫,認為這是萬善之本,是為學的綱領。
其後,王守仁從“心即理”出發,解主敬為“只是主一”。“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他不講窮理,只講誠意,與程朱不同。
參考資料
  • 1.    方克立 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第220-221頁.
  • 2.    董玉整 主編.中國理學大辭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第155頁.
  • 3.    馮克正,傅慶升 主編.諸子百家大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第6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