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順陽

鎖定
順陽,古縣名,縣治是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南五公里的順陽村。因為縣在順水之陽,因處順水(即均水)之陽而得名。歷史上曾有順陽侯,順陽王之類的稱呼。
中文名
順陽
類    型
古縣名
地理位置
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南
始    建
前31年

順陽發展歷史

西漢成帝初年(前31年)劉驁封“膠東頃王”劉音的三子劉共為“順陽侯”,始建城於此。漢成帝去世後,前7年漢哀帝劉欣繼位,前6年封孔光為博山簡烈侯,改順陽縣為博山縣,清人王先謙稱之為孔光國,屬南陽郡東漢漢明帝劉莊將博山縣更名為順陽縣。治今河南省淅川縣南,縣治李官橋鎮(今香花鎮西)。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封衞尉馬廖為侯國。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奪荊州,分南陽郡西部設置南鄉郡。順陽縣屬南鄉郡東晉太康十年(289年),改南鄉郡為順陽郡。順陽縣屬順陽郡。南朝齊時期,梁武帝父名“蕭順之”,避帝諱“順”字,故改順陽縣從陽縣,《梁書》稱順陽郡為南鄉。西魏析置鄭縣,尋改為清鄉。隋朝複名順陽縣,移治今河南鄧州西。唐朝武德三年(620年),立順陽縣,六年(623年)降為順陽鎮,省順陽鎮入冠軍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升內鄉縣順陽鎮為順陽縣。廢入穰縣,金末析穰縣於順陽鎮置順陽縣。又復置,後至元二年(1336年)廢入內鄉縣

順陽順陽郡

順陽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
東晉太康十年(289年)改南鄉郡為順陽郡,郡治南鄉縣(今河南省淅川縣滔河鄉老人倉一帶)。統領八縣,順陽、南鄉、丹水、武當侯相、、筑陽、,共二萬一百户。轄境約當今河南省西峽、淅川、老河口丹江口等市縣和湖北省谷城縣以及十堰市鄖縣以東地。順陽郡的郡名從289年持續到338年東晉鹹康四年(338年)複名南鄉郡。
劉宋420年-479年)時期,又改稱順陽郡,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順陽郡從荊州劃給雍州,順陽郡領朝陽(457年廢)、武當、酇、陰、泛陽、筑陽、、修陽八縣。
南齊479年502年)時,梁武帝父名“蕭順之”,避帝諱“順”字,郡名和縣名皆改為從陽,屬南北朝時期從長安僑置於襄陽雍州,轄順陽、南鄉、丹水、槐裏、清水、鄭縣,其中槐裏、清水和鄭縣為僑置縣
建武五年(498年),順陽被北魏386年534年)攻陷,仍曰順陽郡,郡治移治順陽縣(今河南淅川縣李官橋鎮),轄順陽縣南鄉縣丹水縣臨洮縣槐裏縣。其中,臨洮縣槐裏縣僑置縣
西魏534年-556年)時又改為南鄉郡,轄境縮小。
開皇初南鄉郡被廢除。

順陽順陽侯

順陽侯是古代受封於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的爵位,可以指下列人物:
劉共,西漢成帝初年正月(前31年)由劉驁封,新朝初(9年)免。
劉嘉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三年(37年)封。
劉參 (東漢),劉嘉的次子,襲封為第二代順陽侯,後被降為南鄉侯。
馬廖建初四年(79年),被漢章帝劉炟封為順陽侯。
周千,因戰績卓著,被道武帝拓跋圭386年左右賜爵順陽侯,後因犯罪被處死。子周幾
李衝,北魏孝文帝初年(471年)賜爵順陽侯。

順陽順陽王

順陽王,中國古代封爵之一,可以指:
司馬暢晉宣帝司馬懿之孫,西晉太康七年(286年)被封為順陽王,在位共26年。
劉休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第十八子,孝建三年(456年)被孝武帝劉駿封為順陽王,大明元年(457年)改封桂陽王。
拓跋鬱北魏桓帝之後,初為順陽公,被北魏高官乙弗渾誅殺,追贈順陽王,諡曰簡。
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封為順陽郡王。
兀都思不花:元仁宗次子,仁宗死後,延佑七年(1320年)被繼任的碩德八剌由安王降封為順陽王。
朱有煊:周定王朱橚第三子,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八被封為順陽王,諡曰懷莊。

順陽順陽公主

順陽公主可以指:
順陽公主 (前秦),前秦苻堅長女
順陽公主 (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女
順陽公主 (北周),宇文泰女,北周武帝妹

順陽順陽川

順陽川位於中國河南省淅川縣東南,地處兩省交界地帶的四陽之中,即東南陽,西鄖陽,南襄陽,北洛陽,南面、北面和西面有山包圍,東邊是起伏的丘陵,此地被丹江口水庫淹沒,與同在該區域被淹沒的丹陽川、板橋川並稱為淅川的三大平川。
順陽川,由河水沖刷而成,土地肥沃,自古就有“米糧川”之稱,順陽川全長55裏左右,寬約50裏,被丹江口水庫淹沒的埠口鎮、羅城、龍城香嚴寺的下寺和李官橋鎮都分佈於順陽川。 [1] 
傳説順陽川中的陳塘關(即如今淹沒在丹江庫底的埠口街)與鳳凰浴火的涅盤地(即現淅川縣香花鎮的鳳凰鎮所轄,原埠口區鳳凰鎮)一帶就是哪吒鬧海的地方,這裏曾建有哪吒廟

順陽順陽範氏

順陽範氏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興起於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一帶的範氏家族。範氏是當時順陽地區重要的士族之一。這支範氏人,興起於秦漢之際,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聲名顯赫,自隋唐時期開始衰落,歷經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間累世相繼,有多達二十九人名載史籍,貴顯於世,是當時中國範姓最為顯赫的一支。順陽範氏憑藉累世經學,堅守術業,邁十百載,浸成文化世族。範氏第一代範晷少年遊學他鄉,被闢為官,子孫藉其蔭資,好學文化,為官朝政,效忠儒學皇權,終保範氏一族仕途坦捷,順陽範氏家族政治地位在兩晉南朝也得以維持。

順陽起源

戰國的越相范蠡的籍貫和順陽範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認為順陽範氏的先祖為范蠡。只是,范蠡之子範中男被處極刑後,其餘二子也不知所終,致使順陽範氏之後的世系開始不明,無從考證。還有資料稱智伯滅範後,有範姓人自範縣徙居順陽。

順陽順陽範氏世系

範氏自戰國范蠡後由於世系不明,子孫又不聞達,致使其後範氏很少有人見顯於歷史,範氏在魏晉以前的家族世系自是模糊不清。延至魏晉,範晷的出現才使順陽範氏家族的發展峯迴路轉。依照田餘慶先生所論定義,順陽範氏於兩晉始應屬新出門户。作為兩晉南朝順陽範氏第一代的範晷,他的出現對順陽範氏的振興和發展起到了關鍵的鋪墊作用。範晷以士起家,進取登仕,正是因為他的入仕,使得其家族子孫在門閥階層形成的兩晉時期開始憑其餘蔭,入仕為官,幾代之後,門第興盛,終使順陽範氏成為兩晉南朝的世族之家。
東晉一朝,順陽範氏成員家族興儒學,助儒學皇權,但終究難抗玄學門閥政治,屢受排擠,成為皇權與門閥政治爭權奪利的犧牲品。及至南朝,範泰本創新局面,甚得劉宋皇權青睞。但其子范曄又惹禍端,使得順陽範氏受誅牽連者甚眾。其後雖有梁初範雲以振順陽範氏,然其後代又不通顯。至陳,順陽範氏同所有的士族一樣,又復歸西晉以前難顯於史的狀態。在經歷了兩晉南朝的輝煌之後,順陽範氏最後又蔑爾無聞。究其原因,除是為時代因素所致外,更是由於順陽範氏家族自身的因素。
順陽李氏
元末明初李斌由鄧州長樂林(今孟樓鎮)遷至順陽川,明朝洪武初年因為人才出眾被任命太常寺卿。後代興旺,不乏成名成才者。連續五輩人考中科舉,有兩個進士李蓘,和李雲鵠。
家族字派德澤冀士輔,榮明應克中。承先宣聖化,光國振書聲。
另有一支字派:文在書香遠,宗功世澤長。修齊成大道,佑啓正鴻綱。

順陽順陽鄉

順陽鄉中國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下轄的一個。順陽鄉共轄1個居委會、6個行政村,分別是:
東興居委會、溪東村、吳林村、石呈村、江壋村、漈下村、後房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