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析(拼音:xī)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用斧子伐木,本義指劈開木頭,引申指分開、離散。由分開引申表示對事物進行解釋和説明。 [2] 
中文名
拼    音
xī,sī
部    首
五    筆
SRH
鄭    碼
FPD
字    級
一級(編號1024)
平水韻
入聲十二錫 [4] 
注音字母
ㄒㄧ,ㄙ
筆畫數
4+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㭊、𣂔
統一碼
6790
GBK編碼
CEF6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5]
會意字。“析”的古字形描繪的是一輻古人揮動斧子砍伐樹木的情景圖。商代金文作字形1,左邊是“”,右部像手持斧砍向大樹。可見“析”的本義是將樹木砍斷。甲骨文作字形2,省去手形,又用較常見的“”字替代了像斧形的部分(斧、斤是同類的工具)。西周文字構型與甲骨文相同,表示斧子的“斤”字形稍有變化。春秋文字(字形4)“木”旁訛為“禾”。戰國文字(字形5)承襲商周文字,從木、從斤,為秦漢及後世文字所本。字形6“斤”旁上部彎曲,為秦代隸書或體及《説文》小篆所本;字形7改從“木”為從“”(像破開之半木形),取意相同,為漢代隸書或體所本。受這種寫法的影響,漢代隸書中還出現了從“木”從“片”的俗體。 [2] 
由於“析”有將木頭分開的意思,所以就引申為分開、分解。如成語“分崩離析”。後來的分(析)、解(析)等義都是破木義的引申。析的對象也不斷擴展,由具體而抽象。如《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淮南子·俶真》“析才士之脛”,所“析”的是屍骨和小腿;而陶淵明的詩句“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析”卻是奇文中的疑義了。 [15]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劈開,剖開。
cut
《詩經·小雅·車舝》:“陟彼高岡,析其柞薪。”
《淮南子·俶真訓》:“剖賢人之心,析才士之脛。”

分開;分散。
divide up
《尚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
《荀子·王霸》:“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
解,解除。
relieve
宋玉《風賦》:“清清泠泠,愈病析酲。”
《漢書·禮樂志》:“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

解釋;辨別。
analyse
《莊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陶潛《移居》詩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分析;辨析;剖析;解析幾何
名詞
(Xī) 古地名。春秋時為楚邑,故地在今河南省西峽縣境。



(Xī) 姓氏用字。



形容詞
通“皙”,白色。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賊死》:“男子丁壯,析色,長七尺一寸,髮長二尺。”

名詞
草名。形似燕麥。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其高燥則生葴析苞荔。”

非語素字
【脾析】牛羊的重瓣胃。

《周禮·天官·醢人》:“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魚醢。”


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先激切(xī)
破木也,一曰折也。從木從斤。
〖註釋〗①折:直破叫析,橫破叫折。②“從木”句:桂馥《説文解字義證》:“謂以斤(斧頭)分木為析也。” [8] 

説文解字注

“破木也”注:斯下雲析也。柀下雲一曰析也。《詩》多言析薪。
“一曰折也”注:以斤破木,以斤斷艸,其義一也。《魏都賦》注引《説文》:析,量也。與今本異。
“從木,從斤”注:先激切,十六部。 [9] 

廣韻

先擊切,入錫心 ‖析聲錫部(xī)
析,分也。字從木、斤,破木也。又《爾雅》曰:“析木謂之津。”注云:“即漢津也。”亦姓,《風俗通》雲:“齊大夫析歸父。” [10]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析
古文:𣂔
唐韻》先擊切。《集韻》《韻會》先的切。《正韻》思積切,並音錫。《説文》:破木也。《詩·齊風》:析薪如之何,非斧不克。一曰折也。
又分也。《書·堯典》:厥民析。《孔安國傳》:丁壯就功,老弱分析也。
又剖析。晉·陶潛《移居》詩:疑義相與析。
又《史記·律書》:寅曰析木。
又國名。《書·禹貢》:崐崘析支渠搜。
又地名。析城,屬冀州。
又邑名。《左傳·僖二十五年》:秦取析矣。
又《屍子》:虹蜺為析翳。
又《類篇》相支切,音斯。《周禮·天官·醢人》:饋食之豆脾析。
又草名。張揖曰:析似燕麥。
又平聲。《唐韻》息黎切。《史記·五帝紀》:析支、渠搜。《索隱》:作鮮支、渠搜。鮮析音相近,古讀鮮為斯。
又息例切,音近賜。《後漢·西羌傳》:濱於賜支。注: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筆順 筆順
【規範提示】“木”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木”窄“斤”寬,頂部“木”高,底部“斤”低。“木”,橫筆在橫中線上方。“斤”,平撇起筆低於左旁;豎撇與平撇相接於豎中線,撇尖伸向“木”下側;橫筆寫在橫中線上側。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iek
王力系統
s
iek
董同龢系統
s
iek
周法高系統
s
ek
李方桂系統
s
ik
西漢



東漢





iek


ie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iek
擬音/王力系統

s
iek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iek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iɛk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iek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iek

參考資料: [1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三錫

開口呼
全清
先擊切
siek
集韻
平聲
五支

開口呼
次清
相支切
siɛ
入聲
二十三錫

開口呼
次清
先約(的)切
sɛk
禮部韻略


入聲






先的切

增韻


平聲






息移切



入聲






先的切

中州音韻


平聲
支思






僧茲切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喪擠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清
相諮切
sie


入聲
七陌


全清
思積切
siək

參考資料: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ɕ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siɪ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sei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ɕ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ɕi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ɕi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si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ʃɪ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ɬik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ɪk
32
陰入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ek
35
陰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e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si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0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3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4.    平水韻 十二錫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02]
  • 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72-73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4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57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39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17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02]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52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61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69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2]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5
  • 15.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09:173-17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