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淅川縣

鎖定
淅川縣,隸屬河南省南陽市。位於豫西南邊陲,、陝三省交界的黃金地帶,因淅水縱貫境內形成百里沖積平川而得名。淅川地勢險要,古戰亂時期易守難攻,有“中原未戰,淅境兵動”之稱 [1]  ,總面積2820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街道),499個村(社區) [38]  。截至2022年末,淅川縣常住人口53.22萬人。 [47] 
淅川古稱丹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楚國始都丹陽所在地,楚國800多年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陽,楚人以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於春秋戰國,開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後統一50多個小國,成為南方霸主,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曾孕育了一代商聖范蠡、史學家范曄、唯物主義思想家範縝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
淅川縣是全國第一移民大縣,先後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平安漁業示範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榮譽稱號。2015年淅川被國家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 [3]  ,2017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明確新增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類型的通知》淅川縣入選“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4] 
2022年,淅川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845052萬元,增長5%。 [47]  2020年2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淅川縣退出貧困縣,正式脱貧摘帽。 [6] 
中文名
淅川縣
外文名
Xichuan County
別    名
丹陽
順陽
行政區劃代碼
411326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南陽市
地理位置
丹江口水庫旁、豫鄂陝交界
面    積
2820.28 km²
下轄地區
丹陽鎮、香花鎮、荊紫關鎮等17個鄉鎮
政府駐地
人民路
電話區號
0377
郵政編碼
47445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53.22 萬(2022年) [47] 
著名景點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丹江大觀苑荊紫關古鎮香嚴寺坐禪谷
火車站
淅川站
車牌代碼
豫R
地區生產總值
2845052 萬元(2022年) [47] 
政府債務餘額
29.27億元 [7] 
現任領導
周大鵬(縣委書記) [49] 
王興勇(縣長) [49] 

淅川縣歷史沿革

淅川楚墓出土的雲紋銅禁 淅川楚墓出土的雲紋銅禁
淅川歷史久遠,早在7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裏聚居生息。
堯舜時,淅川是的兒子丹朱的封地。
西周時,淅川是楚族熊繹的封地。春秋時,淅川屬於楚國及其附庸鄀國之地,楚始都丹陽(如今已經被丹江口水庫淹沒)在淅川境內。戰國時,淅川西北部為秦國商、於之地,餘為楚國丹淅地。公元前313年,秦國張儀欺騙楚懷王要其與齊國斷交來換取秦國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後只得六里地。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然而楚兵卻在今淅川境內的丹水淅水一帶大敗於秦軍。
秦朝時,秦始皇26年設置丹水縣,縣治今寺灣鎮。 [8] 
漢朝時,西漢成帝初年(前31年前後)劉驁封膠東頃王劉音的三子劉共為順陽侯,封地位於李官橋鎮一帶。漢成帝去世後,漢哀帝劉欣繼位,封孔光為博山簡烈侯,改順陽縣為博山縣,清人王先謙稱之為孔光國,屬南陽郡。東漢設立順陽縣。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奪荊州,分南陽郡西部設置南鄉郡,東晉更名為順陽郡。
北魏,置析陽郡,下轄西析陽縣和東析陽縣,東析陽縣治所位於今馬蹬鎮一帶,後改稱淅川縣。後周,併入內鄉縣。
唐朝初,復置淅川縣, 治所位於馬蹬,唐武德三年(620年)設立淅州,轄淅川、丹水、順陽三縣。貞觀八年(634年)淅州廢,淅川改屬山南東道鄧州。
荊紫關古鎮 荊紫關古鎮
五代十國和北宋時期,淅川由鄧州管轄。
金朝和元朝時期,淅川併入內鄉縣。 [8] 
明朝時,大量的流民湧入淅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僅山西一省饑民,流徙南陽諸郡不下十餘萬,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3月,河南西華人劉通在淅川的數萬流民舉行起義。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春,明政府同意設置淅川縣,縣城初設馬蹬鎮。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淅川縣城由馬蹬再向老城(已被水淹沒)遷移。河南按察司事顧以山親赴淅川考察選點,並作詩《淅陽駐節》。1633年(崇禎六年)10月初2,李自成攻克淅川城。 [8] 
清朝時,嘉慶七年(1802年),荊紫關鎮和內鄉縣李官橋已成為商業重鎮。道光十二年(1832年)淅川縣升為淅川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新任河南巡撫以淅川界連楚、陝,教堂林立,需加強管理為由,奏準淅川廳由道轄廳升為省轄淅川直隸廳,縣丞駐荊子關,屬河南省布政司。
淅川縣城
淅川縣城(48張)
民國元年(1912年)2月,淅川地方紳士全子傑、金櫓樵、宋蓮舫等人響應辛亥革命,宣佈淅川獨立,清王朝在淅川的統治從此結束;1913年3月撤銷淅川廳改為淅川縣,1915年,淅川桐油、生漆、石棉、金沙蔘加美國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23年12月下旬,寶豐土匪老洋人(張慶)攻佔內鄉李官橋鎮,殺害4千餘人,絕34户;1929年9月,淅川與鄧縣、內鄉、鎮平結為聯防,時稱宛西聯防,即宛西自治;從1932年紅四方面軍西征途經淅川,到鄧淅邊界農民武裝起義;1935年黨組織在淅川建立;1940年5月,日軍轟炸淅川縣城; 為躲避日軍侵略,1944年6月初,河南大學遷駐荊紫關鎮。 [8]  1945年日軍大肆侵略淅川,4月2日,淅川縣城淪陷,此後國民黨軍隊與日軍激戰。1948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舉攻克淅川縣城,並設立淅川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南陽地區行政公署,國民黨在淅川長達30多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8] 
1959年,淅川縣在對寺灣、卡房和上集等8處新縣城的城址反覆比較後,最終選擇了距老縣城40公里處的上集鎮建設新縣城,政府所在地從老城搬遷到今上集鎮附近。
1960年8月由於丹江口水庫蓄水,包括淅川最為富庶的順陽川、丹陽川和板橋川在內的54.84萬畝土地被水淹沒。 [8] 

淅川縣行政區劃

淅川縣地圖 淅川縣地圖
1951年,淅川縣西坪鎮析出,劃歸西峽縣;西廟崗鄉,東鄉區析出,劃歸內鄉縣;同時併入內鄉縣的李官橋區。
1972年12月,原本屬於鄧縣的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歸淅川縣,由此九重所轄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九重鎮陶岔村劃歸淅川縣。
俯瞰淅川縣城 俯瞰淅川縣城
截止2023年3月,轄4個鄉(大石橋鄉毛堂鄉西簧鄉滔河鄉),11個鎮(荊紫關鎮寺灣鎮香花鎮九重鎮厚坡鎮老城鎮馬蹬鎮上集鎮盛灣鎮金河鎮倉房鎮),2個街道辦事處(龍城街道辦事處、商聖街道辦事處)。 [34]  [46] 

淅川縣地理環境

淅川縣位置

淅川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西緣,與陝西省湖北省相鄰,地理座標北緯32°55′—33°23′,東經110°58′—111°53′。 [10] 

淅川縣地形

淅川屬西北突起向東南展開的馬蹄狀地形,西北部為低山區,中部為丘陵區,東南部為崗地及沖積平原區,亞洲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庫位於淅川南部。縣北部和西北部屬於秦嶺東段延伸部分的伏牛山南側,山體大致為東西走向,海拔在900米左右的山脈自北向南連綿不斷,縣西和西南部有秦嶺和大巴山,與湖北交界的走馬嶺東西兩峯海拔高度分別為1033米和1086米。丹江口水庫東邊屬於南陽盆地西南邊緣,呈平壟崗狀。

淅川縣氣候

淅川屬北亞熱帶向暖温帶過渡的季風性氣候區,四季特徵為,春季(3月-5月)回暖快,偏東南風多,氣温升降劇烈,4月陰雨天氣較多,5月常有大風出現。夏季(6月-8月),降雨集中、旱澇不均,初夏多幹旱,中、後夏降雨較多。秋季(9月-11月)涼爽,多連陰雨,晚秋降温迅速,降雨驟減。冬季(12月-2月)西北風多,乾冷,由於西北方有秦嶺伏牛山的天然屏障和境內西北諸山峯形成的兩道防線,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北方的冷氣團南侵,年平均氣温15.8°C,高於同緯度的東部地區2°C左右,無霜期約為228天。
俯瞰淅川縣城 俯瞰淅川縣城
淅川境內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391.3—1423.7毫米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04.3毫米,區內初汛較早,末汛較遲,汛期6—9月份,降雨量佔全年58%,個別年份高達79.8%,地域分佈上也不均勻;具有西北多東南少的特點,平均在731.2—809.4毫米之間。 [11] 

淅川縣山脈

猴山:位於丹江和淇河之間,主峯在荊紫關東北6公里處,海拔943.3米,北坡陡峭,南坡較緩,岩層為石灰岩。猴山體呈西北—東南走向,蜿蜒十餘里,中峯有建於唐代的法海禪寺,殿宇聳峙,翠竹環抱,古木參天,歷史上頗有名氣,遊人不絕。
香爐山:位於淇河和東簧河之間,主峯位於西簧鄉北5公里處,海拔849.9米。
玉皇頂:位於淇河下游以東,鸛河以西,主峯位於西黃、寺灣、毛堂三鄉交界處,海拔902米北部與西峽的封子山相連,自西北向東南蔓延到橫溝一帶,山勢驟降成為丘陵;至黃柏觀形成一分支,再度隆起,出現鳳凰寨、大寨等海拔700米以上的山脈,以及五台嶺等較大丘陵。
角子山:位於淅川和內鄉交界處,展布於馬蹬鎮南部地區,主峯海拔約512.5米。
馬蹬山:位於黃莊西北,古馬蹬鎮(已被淹沒)東南,周邊還有石穴山、岵山、王子山,綿聯百餘里。宋紹定六年(1233年),孟珙破金將武仙於順陽,武仙退屯馬蹬山,於是順陽、申州、唐州皆向孟珙投降,武仙的部將劉儀領壯士二百降,並向孟珙報告了武仙的虛實,孟珙當即派兵襲擊敵寨,殺掉大量金兵。孟珙估計,武仙在遭到沉重打擊之後,將會登上岵山頂觀察宋營動靜,便命部將樊文彬在岵山設伏。武仙果至,中了埋伏,紛紛潰逃。
朱連山:(三尖山,又名三顫山):位於香花鎮南部,主峯海拔499米。
四峯山:分佈於滔河鄉南部、倉房鎮和盛灣鎮。主峯四峯並立,跑馬嶺,海拔1086米,是全縣最高點。

淅川縣水文

淅川一側的丹江口水庫 淅川一側的丹江口水庫
淅川縣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丹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3.5%。其主要支流有淇河、滔河、老鸛河,分別在寺灣、全營、馬蹬匯入丹江干流,控制流域面積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屬唐白河水系的刁河,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在縣內流域面積182.5平方公里,處於南陽盆地西部,丹唐分水嶺以東。此外,分佈在各河流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8條,30—100平方公里的有9條。 [11] 

淅川縣自然資源

淅川縣水資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淅川陶岔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淅川陶岔
境內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五大河流,年地表徑流量5.6億立方米,水能藴藏量6.3萬千瓦。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庫水域面積400平方公里,蓄水量290億立方米。淅川主要河流有丹江、鸛河、淇河、滔河、刁河。淅川縣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丹江及其支流域面積佔全縣面積的93.5%。主要支流有淇河,滔河、老鸛河,分別在寺灣、金營、馬蹬匯入丹江干流,控制流域面積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屬於唐白河水系的刁河,在縣內流域面積182.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6.5%。其流域涉及厚坡、香花、九重三個鄉,處於南陽盆地西部、丹唐分水嶺以東,淅川縣東南部厚坡,九重兩鄉的東部邊緣與鄧州西部平原的分界線上,此外,分佈在各河流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8條,100平方公里以下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條。 [12] 

淅川縣生物資源

淅川縣已形成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中藥材、水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據有關資料顯示,香花小辣椒種植面積10萬畝,年產幹椒5600萬公斤,出口美、日、韓、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水產已形成萬隻網箱養魚和億粒銀魚養殖基地;以花椒、柑桔為主的林果業總面積達47萬畝;龍鬚草種植面積40萬畝。 [12] 
淅川縣共有野生動植物種類1787種。其中,真菌23科58種;野生植物135科978種;野生動物184科751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青檀、領春木、連香樹、水青樹、銀杏、天麻等1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雕、羚羊、麝、野豬、果子狸、豹貓、飛鼠、黃麂、錦雞、雉雞、鼬獾、豬獾、狗獾等20多種。 [12] 

淅川縣礦產資源

截止2019年,已探明可開發利用的礦藏42種,其中藍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黃·米黃玉大理石儲量全國第一,藍石棉主要分佈在上集、毛堂、西簧一帶,全長34公里,另外砂金石灰膏石膏白雲岩儲量居河南省第一。2010年,經過對內鄉縣大橋至淅川縣上集一帶釩礦普查,探明釩礦資源100萬噸,提交超大型礦產地1處。據悉,這是河南省最大的釩礦礦產地,佔河南現有釩資源量四分之一。淅川縣11個鄉鎮有豐富的釩土資源,具有分佈廣、儲量大、層次穩定、易開採等特點,已探明的釩資源量達300多萬噸,平均品位1.5%。 [12] 

淅川縣人口

明成化六年(1470年),全縣總人口為1.43萬,至1948年,人口增至30.7萬餘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國家政策影響,人口暴增,1970年代達到頂峯,但隨着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人口增長率不斷下降,1985年與1978年相比,下降了10.9%。根據官方的統計,截止2007年年末全縣總人口為74萬人,常住人口為656121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90413人,出生率為10.42‰,死亡率為4.48‰,自然增長率為5.94‰。城鎮化率為29.02%。2009年到2011年,因南水北調移民至外縣市的人口達16.2萬。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淅川縣共有685637人。 [13] 
2016年年末總人口71.86萬人,常住人口66.27萬人。 [15] 
2017年年末總人口72.31萬人,常住人口65.42萬人。 [14] 
2018年年末總人口72.46萬人,常住人口62.61萬人。 [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淅川縣常住人口538569人 [37] 
2022年淅川縣公安户籍人數716953人(公安部門年度户籍數據)。常住人口53.22萬人(統計部門反饋),自然增長率-0.21‰;城鎮人口28.5萬人,鄉村人口24.72萬人,城鎮化率53.55%。 [47] 

淅川縣經濟

淅川縣綜述

淅川縣城 淅川縣城
2022年,淅川縣完成生產總值2845052萬元,增長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3418元,增長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547293萬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1002010萬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1295749萬元,增長3.6%。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0.2:34.5:45.3轉變為19.2:35.2:45.6。第一產業下降1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上升0.7、0.3個百分點。 [47] 
2020年2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淅川縣退出貧困縣,正式脱貧摘帽。 [6] 

淅川縣第一產業

淅川經濟以農業為主,以建設“辣椒淅川、水上淅川、林果淅川”的特色農業強縣為目標。主導產業為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水產、畜牧、林業,特色產品有食用菌、大棗、胡桑、煙葉,着力打造香花小辣椒、丹江魚、淅水鵝、淅川大靈棗四大品牌。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紅薯為主,其次是穀子,大豆,綠豆等粗糧作物;經濟作物有煙葉,辣椒,芝麻,花生,油菜籽等;果樹種類繁多,但具有規模批量生產的不多,主要有大棗,柿,葡萄,櫻桃,蘋果,梨,紅果,慄,核桃,杏;中藥材方面,以種植黃姜為主,主要分佈區在西簧鄉、寺灣鎮以及老城、荊紫關、毛堂、大石橋一帶。 [16] 
香花小辣椒 香花小辣椒
2022年,淅川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97.1萬畝,糧食總產量達29.4萬噸,增幅0.3%,其中夏糧16.6萬噸,增長0.8%;秋糧12.8萬噸,下降0.4%。經濟作物生產穩定,油料面積62.8萬畝,油料總產量達12.7萬噸;林果業快速發展,柑桔、杏李、軟籽石榴、核桃等水果和食用堅果種植面積達30.7萬畝,產量8.6萬噸;丹蔘、金銀花、黃姜、艾草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3萬畝;煙葉面積1.3萬畝。農業產值712321萬元,增長4.9%。 [47] 
2022年,淅川縣完成造林面積4.2萬畝;幼林撫育面積22.8萬畝。全年林產品產量達0.2萬噸;林業總產值14960萬元,增長4.4%。
2022年,淅川縣肉類總產量1.4萬噸,其中豬牛羊肉總產量1.2萬噸;禽蛋產量1.2萬噸。畜牧業總產值完成180534萬元,增長5%。水產品產量達2.8萬噸。漁業總產值完成37023萬元,增長4.8%。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950307萬元,增長4.9%。 [47] 
2022年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2022年
一、 農產品產量(噸)
-
糧食
293852
夏糧
165933
秋糧
127919
油料
127288
花生
61999
27407
芝麻
37881
棉花
479
2784
茶葉
189
蔬菜
630133
548
香菇
20571
水果
167849
肉類
14412
其中:豬牛羊肉
12403
禽蛋
11650
水產品
27890
牛年末存欄(萬頭)
3.97
牛全年出欄(萬頭)
1.63
豬年末存欄(萬頭)
9.61
豬全年出欄(萬頭)
10.25
山綿羊年末存欄(萬隻)
15.35
山綿羊全年出欄(萬隻)
22.80
家禽年末存欄(萬隻)
275.14
家禽全年出欄(萬隻)
153.98
參考資料
[47] 

淅川縣第二產業

明代,淅川五匠六坊等手工業遍佈境內;清代,製陶、造紙業相繼興起;民國17年(1928年),大泉寺造槍廠創立,開始半機械化生產。民國30年(1941年),縣興隆紡織廠、裕民鐵工廠和興漢、羅叱、豫華等捲煙廠陸續建成投產,後來由於國共內戰,工廠相繼倒閉。
淅川丹江小三峽 淅川丹江小三峽
新中國建立後的80年代淅川以礦產開採和金屬加工為主。現則是以電解鋁、鐵合金冶煉、汽車減振器加工、製藥業為主。因為工業中大多為資源開發型企業,並且污染嚴重,但為了保護水質,該縣關閉了大批污染企業,主力發展“低碳經濟”。淅川正在建設淅川產業集聚區,聚集區位於香花鎮、厚坡鎮和九重鎮境內,該區交通便捷,省道S335貫穿全境,距離焦枝鐵路和二廣高速不足30公里,距南陽機場在100公里以內,寧西鐵路和漢十鐵路連線、內鄧高速均穿境而過;電力供應充裕,現有35KV變電站二座,110KV變電站四座、220KV變電站一座,全區規劃面積19.7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5.1平方公里。主導產業為新材料、化工產業。
2022年,淅川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86428萬元,增長7.8%,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2142萬元,增長5.9%。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61358萬元,增長1.8%;重工業實現增加值225070萬元,增長12.6%。非公有制工業實現增加值365770萬元,增長8.1%,佔規模以上工業的94.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33651萬元,增長12.3%,佔規模以上工業的86.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228458萬元,增長1.9%,佔規模以上工業的59.1%。
2022年,淅川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13025萬元,增長5.5%。實現利税總額144997萬元,增長5.6%,實現利潤85739萬元,增長8.4%。 [47] 
2022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下同)117家,實現總產值1490183萬元,增長3.6%。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完成總產值8724萬元,增長7%。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總產值完成533177萬元,增長1.4%;重工業產值完成957005萬元,增長4.8%。全年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達到17家。
二、工業產品產量(規模以上工業)
-
-
產品名稱
2022年
比上年增長(±%)
鋰離子電池(萬隻)
1971.8
23
鐵合金(萬噸)
1.06
122.3
中成藥(萬噸)
2.6
-36.7
水泥(萬噸)
94.3
5.1
石墨及碳素製品(萬噸)
14.6
245.6
鋁材(板、帶)(萬噸)
4.4
106.4
雙黃連口服液(萬支)
22551
-0.4
雙黃連注射液(萬支)
5236.2
114
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萬粒)
16848.3
15.1
汽車配件(萬件)
1433
12.8
參考資料
[47] 
-

淅川縣第三產業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美麗淅川歡迎您!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美麗淅川歡迎您!
2016年,淅川縣轉變思路,着力打造全域旅遊,提出“旅遊興縣”戰略。通過培育龍頭品牌,推動產業融合,創建5A景區,發展鄉村旅遊。淅川縣利用丹江湖荊紫關兩大優勢,將陶岔渠首、湯山國家濕地公園、大觀苑、八仙洞香嚴寺坐禪谷融為一體,創建丹江湖旅遊區5A級景區。至2020年,全縣已有景區(點)12家,旅遊賓館飯店200餘家(星級飯店8家),旅遊商品生產企業30餘家,旅遊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接待遊客600餘萬人次,綜合效益達30億元。 [36] 

淅川縣交通運輸

歷史上淅川的水路交通極為方便,沿丹江西達秦川,南至荊襄直通漢口,東達中原重鎮南陽。在鐵路交通未發達時期,這裏是連結東南和西北諸省的重要商業通道。近代由於地理條件限制,公路交通比較落後,1997年之前全縣只有油路12公里,交通狀況猶如西藏,所以人們稱淅川是“小西藏”。近些年,交通狀況有所改善,淅川境內的公路總里程190餘公里,鄉村公路包括縣道6條共225餘公里,鄉道12條共292餘公里,村道共1756餘公里(其中村村通公路共1572餘公里)。
普通公路:209國道,208國道,241國道,省道S335線;
河南最美高速之一——三淅高速 河南最美高速之一——三淅高速
高速公路:G59呼北高速(呼和浩特—北海);S59三淅高速(三門峽—淅川);S98內鄧高速公路:(內鄉—淅川—鄧州)經過淅川縣厚坡鎮和九重鎮(渠首景區);
橋樑:小三峽大橋
鐵路:浩吉鐵路 [35] 
機場:淅川通用機場已列入河南省民航發展規劃。

淅川縣政治

淅川縣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縣長
縣紀委書記
參考資料: [42]  [44-45]  [48-49] 

淅川縣社會事業

淅川縣教育事業

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老城東南創建儒學,明正德年間(1506年至1521年),建立陰陽學(主要教授天文、氣象、地理等知識)和醫學各一所。清代嘉慶至乾隆年間(1736年至1820年),相繼建立了崇文、文興、昆陽三大書院,同時,縣內繁華的集鎮開始興辦社學、義學和私塾。教學內容主要是《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清末,廢書院、興學堂,學部規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教育宗旨,先後創辦初、高等小學堂、女子學堂、中學堂和初級師範學堂等。
民國伊始,改學堂為學校,縣境內普遍扒神像,改廟宇,興辦教育,教育宗旨從“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到後來的以“禮義廉恥”為校訓。民國二十年(1931年)淅川推行地方自治,教育事業有較大的發展,各區設中心小學,各保設國民小學。地方自治派要求各級學校以“政教養衞”為原則,訓練學生以服務社會為目的。抗日戰爭期間,省會開封以及豫東20多所大、中學校先後遷入淅川,對淅川的教育事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1933年3月,宛西四縣建立宛西鄉村師範學校,培養地方建設人才。 [17] 
淅川縣各高中
淅川縣各高中(4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各種政治運動以及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的影響,淅川的教育質量連年下降,後隨着社會進入正常化狀態,教育得到一定改善,截止2008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825所,其中高中5所,初中30所,小學514所,職業學校2所,成人技術學校15所,幼兒園25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淅川縣第一高級中學的前身是1905年的“淅川廳中學堂”,已有百年曆史,校址位於西城區。淅川縣第二高級中學淅川縣實驗中學)於1978年創建,位於縣城東部。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級中學(淅川縣第四高級中學)創建於1901年,位於荊紫關鎮水安城裏。淅川縣第五高級中學(淅川中學)由原“厚坡高中”移建,校址位於原淅川一高舊址。
2022年,淅川縣有小學117所,初中2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高中8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職業學校4所。小學在校學生為57358人,初中在校學生29594人,高中在校學生22059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713人,職業學校在校學生3103人。高中招生7359人,初中招生11340人,小學招生8218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87人,職業學校招生1268人。幼兒園127所,在園幼兒20557人,招生數5593人。全縣共有教職工11062人(其中專任教師10253人)。 [47] 
序號
高中
1
2
淅川丹陽國際書院 [18] 

淅川縣科學技術

2022年,淅川縣企事業單位晉升各類科技人員1869人,其中具備中高級職稱608人,初級職稱1261人。2022年,我縣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2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家,省星創天地6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家。全年專利授權277件,其中發明授權79件。 [47] 

淅川縣文化事業

國家二級圖書館:淅川縣圖書館。 [41] 
淅川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河南省文物大縣,境內已出土文物9萬多件,其中王子午鼎、春秋銅禁等國家一級文物54件。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荊紫關明清古建築羣、千年古剎香嚴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下寺楚墓羣、下集新石器遺址等)。下寺的“令尹子庚”墓是河南省近年來考古重大發現之一,該墓出土的王子午鼎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鼎上的銘文是楚始都丹陽在淅川的有力佐證。1992年,第四屆全國楚文化學術研究會在淅川召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淹沒區有價值文物點169處,其中地上文物點11處,地下文物點158處。2005年以來,先後有85個省內外發掘單位進駐淅川,對南水北調庫區文物進行搶救性發掘,共完成發掘面積97625平方米,清理出各個時期古墓葬700多座,發掘出土文物5萬多件,其中修復整理17344件,有待修復整理3萬餘件。淅川鑼鼓曲、丹江號子2010年被省政府公佈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蛤蟆嗡、范蠡傳説 2011年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縣圖書館201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一級圖書館”,2013年被省文化廳評為“河南省先進圖書館”。縣文化館2011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一級文化館”,2013年被省文化廳評為“2012年度全省先進文化館”。“渠首情”社區文化活動2013年被省文化廳評為“優秀公共文化服務品牌項目”。 [19] 
2022年,淅川縣共有文化館一個,圖書館一個,博物館三個,共舉辦展覽17場,組織文藝活動24次,藏書14.1萬冊。全縣擁有廣播電台一座,電視轉播發射台一座,有線電視台一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82% ,擁有有線電視用户7.8萬户,有線電視信號覆蓋率為50%。

淅川縣醫療衞生

規劃建設的淅川縣人民醫院 規劃建設的淅川縣人民醫院
2022年,淅川縣衞生系統有衞生機構26個,其中:衞生院17個;擁有牀位3008張,其中農村衞生院888張;全縣擁有衞生技術人員3661人(其中農村衞生院949人);其中醫生963人(其中執業醫師720人,執業助理醫師243人),藥劑人員192人,註冊護士1274人。 [47] 

淅川縣社會保障

2022年,淅川縣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24714.7元,增長5.9%,生活消費支出18982.2元,增長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62.5元,增長4.4%,工資性收入20647.2元,佔可支配收入的55%,生活消費性支出為26706.5元,增長2.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1.1元,增長7.1%,其中經營淨收入5285.3元,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的3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014.9元,增長5%。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29.4%。 [47] 
2022年,淅川縣有456個單位43427名職工參加社會失業保險,對失業職工發放失業保險金180.1萬元,發放失業補助金1.56萬元。有1430個單位53922人蔘加社會養老保險,為29159名離退休職工發放養老金93048萬元;有33.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年為9萬60歲以上老人支付養老保險金13202萬元。有802個單位45170名職工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全年的醫療保險支出13860萬元;有59.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年住院和門診累計補助15.4萬人次,補助金額53540萬元,住院醫療費用實際補助比例為58.62%。全年對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1188户21365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16.3萬元,對符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33349户47802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92.8萬元。全年下撥受災羣眾冬春救助資金264萬元。發放醫療求助金3351.7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羣眾5169户18092人次,發放救助資金426.6萬元。落實優撫政策,全年累計下拔優撫款2472.5萬元,義務兵家庭優待金697.3萬元。確定特困供養對象5048人,其中集中供養604人,全年發放特困對象供養金4278萬元。各類養老機構83家,其中福利中心一家,合計牀位6084張。 [47] 

淅川縣移民

1959年至1978年,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影響,初期工程淹沒了淅川縣城1座,大型集鎮(李官橋)1個,一般集鎮(區所在地:埠口、三官殿、宋灣、滔河、馬蹬)5個,小集鎮(下寺、雙河鎮、關防灘、下集、龍城、凌樓、黨子口、泉店)8個, 20.2萬人被迫移民。 [20] 
1961年,丹江口大壩蓄水,庫區124米以下的居民需全部遷走,淅川有2萬6千多移民。1964年,淅川有6萬8千多移民遷往湖北荊門和鍾祥,其中4.9萬人被安置在鍾祥柴湖鎮。
全國第一移民大縣——淅川縣
全國第一移民大縣——淅川縣(2張)
2009年至2011年間淅川縣南水北調中線移民人口165471人,涉及10個鄉鎮184個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後,淅川仍是主要淹沒區和移民區,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佔庫區總淹沒面積的47.6%,淹沒耕園地13.1萬畝,佔庫區總淹沒耕地的51.1%,庫周肥沃良田幾乎淹沒殆盡。涉淹集鎮3個,公路548.7公里,關停並轉遷企業130餘家,各項淹沒實物靜態損失達90餘億元,主要淹沒指標居庫區兩省六縣市之首,相當於湖北省庫區五縣市總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再次被打破。 [21] 
2013年9月1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開始蓄水,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丹江口大壩經加高,壩頂高程已由原來的162米提高到176.6米,今後水庫正常蓄水位將由157米提高至170米,庫容相應增加了116億立方米。

淅川縣風景名勝

淅川依山傍水,旅遊資源豐富。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擁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剎香嚴寺荊紫關古鎮以及丹江大觀苑、八仙洞、坐禪谷神仙洞景區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景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的全省八條旅遊熱線之一。形成了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生態觀光帶為龍頭的中原旅遊名城和國內旅遊熱點城市。 [9] 

淅川縣自然景觀

淅川境內岡戀起伏,縱橫交錯,河流交織。西北連接秦嶺餘脈,北部銜接伏牛山脈麓,西南則是羣山連綿,環繞着漢江最大的支流丹江。這樣的自然地理賦予了淅川豐厚的旅遊資源,境內的丹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景點有:
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
丹陽湖生態文化旅遊區是一個正在建設的景區,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規劃建設時間為5年,重點打造丹江口庫區淅川轄區內“一城一心三區”:“一城”是指旅遊新城,“一心”是指宋崗綜合遊客服務中心,“三區”是指渠首景區、太子山景區、小三峽景區。丹江大觀苑佔地面積12平方公里,是一處集生態觀光、文化旅遊、水上娛樂、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旅遊名勝。景區以藥文化、水文化、楚文化、佛文化、商文化五大文化為特色,苑區依山旁水,山水相連,是丹江水庫周邊自然景觀最豐富的區域。從西向東有四個島,依次為情人島、龜島、鹿島及鶴島。 [23] 

淅川縣人文景觀

香嚴寺是河南四大名寺之一,始建於唐代,為唐肅宗、唐代宗兩朝國師慧忠修煉的道場,唐代宗時奉為國家設置。唐宣宗李忱曾在此削髮潛隱7年之久。自唐代宗頒旨敕護起,香嚴寺便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並稱為中原四大名寺,有萬頃香嚴寺之稱。唐代後,該寺曾兩度復興。明永樂年間重建該寺。康熙年間,第58代住持9年重建使該寺再度中興。1657年至1851年,有六世九位臨濟宗高僧任住持,香嚴寺成為臨濟正宗的重要道場。 [24] 
淅川縣博物館1979年1月落成,博物館主體建築為民族傳統風格。博物館的館名由郭沫若題詞,基本陳列為淅川縣歷史陳列和楚文化專題陳列,淅川縣博物館藏品豐富,種類繁多,有化石類、石器、骨器、陶器、漢畫、兵器、銅鏡、銅器、玉器、鐵器、金銀器、錢幣、瓷器等13類共3082件文物。 [25] 
淅川丹陽湖上的郵輪 淅川丹陽湖上的郵輪
范蠡公園坐落於縣城東南牛尾山上,面積4平方公里。有范蠡祠堂、西施望月台、誠信天梯、極目閣、商聖祠、古棧道、摩崖石刻、西施雕塑、商字廣場等景觀。同時,景區內有山莊、茶莊等娛樂休閒項目。 [26] 
荊紫關古建築羣位於淅川縣西北44公里的荊紫關鎮。是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羣,這裏的府台衙門、關門、清真寺、平浪宮、萬壽宮、古碼頭等,古色古香,風韻猶存。古建築林立,星羅棋佈,錯落有致。

淅川縣古蹟遺址

淅川歷史悠久,7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丹江湖畔下王崗遺址是與龍山文化同時代的人類遺址,縣制設立距今已2000多年。春秋時為楚國發祥地,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楚國800多年曆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 [19] 
淅川楚墓:有春秋墓葬25座、車馬坑5座,從這座古墓葬羣中共發掘出青銅器、玉器7000多件,其中王子午升鼎、雲紋銅禁王孫誥編鐘等均為中國一級文物。楚國令尹子庚便葬於此地;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羣是繼下寺楚墓之後在河南發現的最大的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羣,從楚國箴尹克黃的墓內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整個楚墓羣對研究楚都丹陽、楚國曆史文化的發展、楚國與周邊諸侯國的關係、當時的禮樂制度以及古文字書法等方面都有着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9] 
淅川楚墓出土文物
淅川楚墓出土文物(7張)
淅川溝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上集鎮張營村溝灣組東面,淅水東岸的二級台地上, 西距淅水約800米,四周環山,處於小盆地之中,該遺址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淹沒區文物保護項目之一。也是漢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具有“環壕聚落”特徵的史前遺址, 填補了該區域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項空白。 併入選2008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淅川縣著名人物

范蠡,“商聖”、春秋末年越國政治家。
范曄,南朝劉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散文家。所著《後漢書》為上起漢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近兩百年曆史的鉅著。
範晷,字彥長,西晉重臣,任馮翊太守,徵拜少府,又出任涼州刺史,轉任雍州刺史,封左將軍。
春秋越國政治家——商聖范蠡 春秋越國政治家——商聖范蠡
範汪,字玄平,又稱範東陽,範晷之孫。東晉著名醫學家。曾任東陽太守。撰有《範汪方》(又作《範東陽方》《範東陽雜藥方》)一百七十餘卷。
範寧(339-401),東晉著名經學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穀梁傳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穀梁傳》註解。
範縝(約450-515),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範傳正,字西老,經史學家、詩人,與李白有通家之好。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甲戌科陳諷榜進士第二人。
彭凌霄(1560-1628),明代禮部侍郎,詩人。
李蓘,字于田,號少莊,明朝翰林院檢討、詩人、書法家。
李蔭,字於美,號岞客,明朝户部主事
宋育英,全國政協常委、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原湖北省政協主席(正部級),曾任湖北省委組織部部長、湖北省紀委書記、中紀委委員。
淅川丹江岸邊范蠡西施雕塑 淅川丹江岸邊范蠡西施雕塑
左軍,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副部級),原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黨組成員。
侯淅珉,現任中共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原國家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司長。
王江渝,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黨委書記、常委副校長,負責校(院)全面工作。
賈躍,河南省科學技術廳廳長。
周夢蝶(1921—2014 [50]  ),本名周起述,1948年跟隨中國國民黨遷台,是台灣較有影響力的現代派詩人。
董棟,荊紫關鎮人。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子蹦牀項目中,以62.990分的成績獲得冠軍。
白國偉,中國勵志派草根明星,1974年生於滔河鄉姬家山村。

淅川縣友好城市

省份
城市
湖北省
河南省

淅川縣城市榮譽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渠首——中國·淅川歡迎您!
時間
榮譽
2005年
河南省紅旗渠精神杯
2007年
全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先進縣和示範縣
河南省十大漁業重點縣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2009年
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
2010年
全國試點移民工作先進集體
2011年
全省平安建設先進縣
全國造林綠化先進集體
2015年
全國文化先進縣
全國平安漁業示範縣
2016年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河南省園林縣城
2019年
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9] 
河南省森林城市 [30] 
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5] 
2020年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31] 
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32] 
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 [33] 
2021年
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39-40] 
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43] 
2023年8月
全國智慧廣電鄉村工程試點縣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