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駿

(南北朝時期政治家,劉宋第五位皇帝)

鎖定
劉駿(430年9月19日-464年7月12日 [188]  ),字休龍,小字道民,徐州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徐州銅山區)人。南北朝時期政治家,劉宋第五位皇帝(453年5月20日-464年7月12日在位),宋文帝劉義隆第三子,宋明帝劉彧異母兄,母為路惠男
劉駿自少機智聰穎,文武雙全。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寵,屢鎮外州。先後統軍平定雍州蠻族叛亂、參與元嘉北伐、征討沿江羣蠻,屢立功勳,頗得軍民推戴。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弒父,劉駿起兵攻殺劉劭,奪得帝位。劉駿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如削弱士族權力,大力提拔寒士,整頓刑律,並改置州鎮和設立典籤;經濟上,繼續推行“土斷”,赦免奴婢和軍户,抑制土地兼併,限制士族封山佔水,推行“檢籍”,設立台使,改革税制,並改鑄錢幣;軍事上,任用顏師伯等將領擊潰北魏,取得了第一次青州之戰的勝利,收復了濟水以北的失地,同時開展軍制改革;文化上,尊孔崇佛,恢復禮樂,並引導“大明詩壇”走向繁榮,打破了士庶門閥界標,使士風為之一變。但在統治末年,他大興土木、濫殺無辜、奢侈無度,耽於享樂。為了鞏固帝位,過度削弱宗室力量,引發宗室內鬥局面,動搖劉宋統治基礎。 [184]  大明八年(464年),劉駿在建康玉燭殿崩逝,在位十二年,年僅三十五歲。廟號世祖,諡號孝武皇帝,葬於景寧陵 [64] 
劉駿文章華敏,才藻甚美,所作詩文菁華璀璨。有文集三十五卷,今有部分詩歌文疏傳世。 [180] 
全    名
劉駿
別    名
宋孝武帝
宋世祖
休龍,道民(小字)
諡    號
孝武皇帝
廟    號
世祖
年    號
孝建(454年-456年)、大明(457年-464年)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丹陽郡建康縣(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430年9月19日
逝世日期
464年7月12日
逝世地
建康宮玉燭殿(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115] 
陵    墓
景寧陵
在位時間
453年5月20日 至 464年3月9日
前    任
宋“元兇”劉劭(無廟諡)
繼    任
宋前廢帝劉子業(無廟諡,僅以前廢帝稱之)
主要成就
政治改制,加強中央集權
擊敗北魏,收復濟水以北失地
尊孔崇佛,整頓文化
引導“大明詩壇”走向繁榮
主要作品
樂府詩集》 《玉台新詠《丁督護歌》

劉駿人物生平

劉駿皇子出藩

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是南朝劉宋的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個兒子。元嘉七年八月十六日(430年9月19日)出生 [188]  。劉駿十五歲時,被立為武陵王,食邑二千户。 [1] 南史》記載劉駿:“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甚美,雄決愛武,長於騎射。” [2] 
元嘉十六年(439年),任徵虜將軍、都督湘州(治今湖南長沙)諸軍事、湘州刺史,兼管石頭戍事務。 [3]  次年(440年),升為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並五州軍事、南豫州刺史,仍為徵虜將軍,負責建康石頭城的防務。 [4]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調任秦州刺史,晉升軍號為撫軍將軍 [5] 
自元嘉十九年(442年)雍州刺史劉道產病死後,雍州境內的蠻族紛紛造反動亂,宋文帝為平息羣蠻叛亂,於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外調劉駿為雍州刺史兼寧蠻校尉,任伐蠻總指揮,並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的襄陽、竟陵、南陽、順陽、新野六郡軍事,持節、將軍職務如舊。劉駿因此成為自東晉偏安江東後,百年來,第一位出鎮襄陽的皇室成員。劉駿到境雍州後,在沈慶之朱修之柳元景宗愨等將領的輔助下,大力在雍州境內招募北方流民組建伐蠻軍,後來又接受了帶着北方義兵南歸劉宋的薛安都,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大的荊雍兵。 [6-8] 
劉駿出任雍州刺史的三年多時間內,統領沈慶之、柳元景、王玄謨、朱修之、宗愨等將領,討平雍州境內的驛道蠻、諸山蠻、鄖山蠻等蠻族的騷亂,俘獲了近十萬蠻族人口,納入劉宋國家編户 [9-10]  此外,他又在雍州境內興修水利,與民休息,並任用劉秀之等修復六門堰,解決了雍州地界長期“堰久決壞、公私廢業”的問題,雍州由是連年大豐收 [11]  。他也在雍州地界樹立了聲望。

劉駿力拒北魏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劉駿調任安北將軍、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豫州的梁郡軍事、徐州刺史,仍照舊擔任,鎮守彭城。不久,又兼任兗州刺史。 [12]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南侵劉宋,攻佔汝陽,直奔懸瓠。宋文帝詔令劉駿領兵北襲屯駐於汝陽的魏軍。劉駿接詔後,領一千五百兵馬進襲汝陽,魏軍因無防備而潰敗。宋軍殺北魏軍三千餘人,燒其輜重,營救了大批被魏軍擄掠的宋民。但幾天後,魏軍探得宋軍後無援軍,便從虎牢引救兵反撲,宋軍兵力不足而戰敗,僅有九百人生還,戰馬只剩下四百多匹。 [13]  劉駿“先勝後敗”降號為鎮軍將軍。 [14]  不久,魏軍因懸瓠之戰失利和糧草被斷,而於當年四月,撤兵北歸。 [15]  北魏軍撤兵後,宋文帝隨即發動第二次北伐。七月,劉宋兵分三路並進,大舉伐魏。後來,魏軍南下反攻,兵分四路驅入劉宋境內,兵鋒直指長江北岸。當時宋軍“諸將奔退” [16]  ,數以百計的營守和數以千計的城鎮因為畏懼魏軍而驚恐逃竄 [17]  。唯獨鎮守彭城的徐、兗二州刺史的劉駿決心堅守彭城,但當時也駐在彭城的宋統帥劉義恭準備出城南逃,劉駿和部下張暢力諫勸阻,劉駿對劉義恭説:“皇叔你既然身為統帥,要走要留不是我能干預得了的。可我身為一城之主,如果也放棄城池奔命逃生,我實在沒有臉再在朝廷任職,我一定要和彭城共存亡。” [18]  劉義恭聽罷,才決意堅守彭城。 [18]  拓跋燾率大軍圍攻彭城,宋軍據城固守,魏軍不能克,於是繞過彭城,奔向留城。劉駿派部將嵇玄敬率軍提前進至留城,觀察魏軍的動向。魏軍後攻留城,留城守軍由於當地百姓協助,取得勝利,魏軍遭到失敗,於是又繞過留城,率軍南行。後魏軍在飲馬長江之後率軍北返,路過離彭城幾十裏處的安王陂休息時,劉駿與其他彭城宋將請求劉義恭趁魏軍勞師疲憊之際襲擊魏軍,但劉義恭畏懼不敢截擊,並禁止將領私自帶兵出擊。次日,宋文帝詔令劉義恭全力追擊魏軍,劉義恭才派檀和之領兵追擊。當時,負責殿後魏軍拓跋那偵知宋軍追擊的消息,便殺死所俘獲的廣陵民眾,輕裝加速撤回魏境。宋文帝聽聞魏軍平安返境,極為惱怒,斥責江北六州的宋軍,劉駿也因彭城宋軍未能及時在魏軍北返途中攔截魏軍,被降為北中郎將 [19] 

劉駿統軍伐蠻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劉駿晉升為都督南兗州、南兗州刺史,鎮守山陽。不久升遷為南中郎將、江州刺史,並都督江州及荊州的江夏、豫州的西陽、晉熙、新蔡四郡軍事,仍持節。 [20]  當時劉宋境內的沿江羣蠻趁劉宋北伐失敗,府庫空虛之際,紛紛舉兵叛亂,自淮水、汝水以至長江、沔水等都深受其害。 [21-22]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派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參與伐蠻,江州、雍州、豫州、荊州都派軍參戰 [23]  ,各路軍隊在劉駿的南中郎府的總督下組建討蠻聯軍,並由劉駿統領諸軍征討沿江羣蠻。 [22]  [24] 
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四日,劉駿自潯陽(今江西九江)統率討蠻諸軍抵達五洲(今湖北浠水西南),率先討伐反叛羣蠻中帶頭作亂的西陽五水蠻。 [25-26]  沈慶之等也自巴水趕到五洲與劉駿會合,商討軍情戰略。 [27] 

劉駿起兵奪位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二十一日,太子劉劭發動叛亂弒殺了宋文帝,而此時劉駿正統軍在巴口(今湖北黃州市東巴水入江處) [28-29]  征討叛蠻。劉駿的部下董元嗣從建康返回,將劉劭弒殺文帝的消息告知劉駿,劉駿大哭。 [30]  劉駿隨即將正在前線剿蠻的各路軍隊悉數召回,準備起兵討伐劉劭。 [31]  此時劉劭寫密信給沈慶之,命他殺死劉駿。沈慶之便拿着劉劭的信前去求見劉駿,將劉劭寫給他的書信呈上。劉駿閲後請求與母親辭別,沈慶之連忙説道:“下官蒙受先帝的厚恩,常常想要報答,怎麼能做對不起殿下的事呢?今天的事情,只是要看力量如何,殿下不用擔心。”而後劉駿與沈慶之商議起兵討逆的事,商議完後,劉駿鄭重地道:“家國的安危,就拜託將軍了。” [32]  於是命沈慶之領府司馬,部署起兵之事。不久,劉駿從江州起兵,率軍討伐劉劭,先後攻克南洲,溧州等地,順江東下直撲京師建康。劉駿還向天下發布討逆檄文,以“千古未有之大逆”為名痛斥劉劭弒父篡位之罪,於是各方軍鎮紛紛舉兵響應。 [33-40] 
四月,劉駿大軍已攻至建康城南的新亭,修建營壘擊敗劉劭軍。劉駿隨即在沈慶之、柳元景、宗愨、劉秀之、朱修之等諸將的勸進下,於四月二十七日(453年5月20日) [188]  在新亭稱帝。五月四日,劉駿攻破建康,擒殺劉劭及二兄劉濬,大赦天下。對文武百官和將士皆賜爵;對年邁、鰥夫寡婦 、孤兒、病殘、不能生存的百姓,每人賜谷五斛;陳租舊債不再徵收,被罰服長期勞役的儘量寬恕。 [41]  劉駿即位伊始,還採取了一系列穩固局勢的措施:以沈慶之、柳元景、宗愨分掌領軍將軍、左衞將軍、右衞將軍,組建新的中央禁軍 [42-45]  ;給劉義恭、劉義宣劉誕劉宏劉禕等進號加爵,以安撫宗室 [46]  ;任命劉秀之、朱修之、垣護之申恬龐秀之等頗有治績的大臣出任益、雍、冀、青、梁、南秦、兗等各邊州刺史,以穩定邊州地方局勢 [47]  ;派遣大使十五人巡視地方各州郡,瞭解地方民情,消除劉劭對地方的影響,加強對地方軍政的控制 [48]  ;暫不改元,仍使用父皇的“元嘉”年號,改議劉義隆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文皇帝”,以彰顯自己延續文帝皇統的合法性。 [49-50] 

劉駿削藩平亂

孝建元年(454年),由於劉義宣擔任荊州刺史長達十年,勢力強大,荊州地區地廣兵強,號稱“江左第一大州”,往往也是之前的異臣叛亂的根據地。劉駿即位後為加強對荊州地區的控制,下詔調劉義宣為丞相、揚州刺史,以削弱其實力,但劉義宣“一不遵承”,不願交出兵權和離開荊州。車騎將軍、江州刺史臧質陰有異志,欲假劉義宣之手來奪取天下大權 [51]  ,於是,便聯合兗州刺史徐遺寶、豫州刺史魯爽等人,趁機鼓動劉義宣起兵謀反。 [52] 
同年二月,劉義宣在荊州稱帝,舉兵起事。劉駿隨即任命南兗州刺史沈慶之統率諸軍總督平叛戰事,同時遣撫軍將軍柳元景屯兵採石,南豫州刺史王玄謨於梁山江岸築卻月城,陳列舟師,據險扼守。 [53-55]  益州刺史劉秀之、雍州刺史朱修之、廣州刺史宗愨也響應朝廷號召,舉兵向荊、江二州進攻。 [56-59] 
三月六日,徐遺寶率先被安北司馬夏侯祖權擊敗,棄眾逃走。四月二十日,沈慶之率諸軍在歷陽的小峴擊斬魯爽。五月十八日,劉義宣、臧質率軍攻梁山,攻陷梁山西壘,一度聲勢浩大。王玄謨督領朝廷諸將,盡遣精兵出壘迎戰,朝廷軍在薛安都、垣護之、宗越等部的奮擊下,最終大破臧質軍主力。朝廷軍趁勝以火攻,襲擊劉義宣、臧質的殘軍。劉義宣逃回江陵,被朱修之捕殺。六月三日,臧質在逃到武昌後被殺,傳首建康。 [60] 
劉駿在平定劉義宣之亂後,基本不再信任和重用宗室親王(除七弟建平王劉宏因“謙儉周慎,禮賢接士”受劉駿親愛重用,一度擔任尚書令),並制訂出車服制度二十四條以貶抑宗王,利用和設置典籤和行事加強對地方宗室的監察,大肆限制和削弱宗親勢力。在地方重要州鎮的任命上,以其幕府舊屬朱修之為荊州刺史(在任九年),打破了劉宋自開朝以來以宗室出鎮荊州的慣例和武帝遺詔,又先後以檀和之、沈慶之為南兗州刺史,以劉延孫為南徐州刺史,以垣護之、申坦、王玄謨等為徐州刺史,改變嘉年間以來宗室輪流出鎮荊州、南徐州、南兗州、徐州等重要大州的局面。終劉駿一朝,幾乎再無宗室鎮邊的任命。 [64] 

劉駿孝武改制

主詞條:宋孝武帝改革
劉駿是一位頗有作為、積極改革制度的皇帝。 [61]  宋書》稱他“不欲威柄在人,親覽庶務” [62]  ,他即位初,便改新亭為中興亭,以表達自己的中興之志。 [63]  他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厲行改革。其中如罷免僑户和推行土斷之策,改善了版籍混亂的局面,使國家編户有所增加。又如限制士族封山佔水和抑制兼併,在經濟層面打擊了豪強兼併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還比如,大力提拔和全面起用寒人擔任要職,進一步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特權。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敏鋭指出劉駿在位時全面形成的寒人掌機要的局面,對整個魏晉南北朝歷史的轉折意義。同時,劉駿統治期間也曾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減免賦税,振濟窮人和災民,更滋養戰馬,加強軍備(詳見“為政舉措”目錄)。 [64] 
劉駿在位時期創立和完善的諸多制度,如典籤制、御史中丞專道制、禁衞直閤將軍制、僧官制、制局監分領軍之權制、台傳機構、州鎮的分割改制、刑律的改制等等,以及其任內推行的“寒人掌機要、典籤控州鎮”的模式,大部分都被此後的南朝齊、梁、陳三朝所延續 [68]  ,有些制度創制,如御史中丞專道制、直閤將軍制度還被北朝所吸收和借鑑,對以後的政局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部分史家將他視為南朝政治格局的真正意義上的開創者。經過他採取的諸多強硬和鐵腕的手段措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得以扭轉。劉駿不僅實現了“主威獨運”的政治局面,更實現了“外內服其神明,莫敢弛惰”的朝局。 [152]  自劉駿始,南朝正式步入主威獨運的皇權政治的時代。 [153]  [154] 

劉駿青州之戰

大明二年(458年)四月,劉駿派積射將軍殷孝祖在清水(濟水下游)東岸(滑台附近)建築兩座城池。 [93]  北魏方面認為威脅到了它的南部邊境。 [94]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派天水公封敕文和隴西王源賀率軍侵犯劉宋的青州,又使窟壞公、五軍公等率馬、步軍數萬人渡過黃河下游的濟水,企圖攻佔劉宋在淮河以北的青州等地。青、兗二州告急,劉駿以顏師伯為青州刺史,調左軍將軍崔道固、右衞將軍垣護之、屯騎校尉龐孟虯與殷孝祖等趕赴前線 [95]  ,後又派遣司空參軍卜天生率領後軍與顏師伯等人會師,一起抗擊魏軍。顏師伯一月之內四戰四捷,斬殺北魏大將樹蘭、窟壞公、五軍公等人,擊潰魏軍,封敕文大敗,向北魏朝廷求援。 [96]  [97] 
十一月,北魏派遣徵西大將軍皮豹子與諸將率騎兵三萬援助封敕文,顏師伯統軍奮力抵抗,皮豹子被顏師伯的參軍焦度刺中,墜馬出逃。 [98]  皮豹子率領殘軍繞道攻進劉宋高平郡附近的垣苗寨,結果久攻不克。 [99-100]  與此同時,卜天生、殷孝祖等宋軍將領又率軍擊潰清水方向的魏將張懷之、源賀,封敕文等狼狽逃走。魏軍全線潰敗,皮豹子也從高平撤軍。宋軍乘勝追擊,接連收復杜梁、申城、臨邑、縻溝等在元嘉北伐期間被北魏侵佔的濟水北岸的城池,宋軍將魏軍趕回了黃河下游的北岸。魏軍撤軍途中,投河淹死的士兵不計其數。劉駿聽聞前線戰報大喜,下詔嘉獎前線宋軍戰功。 [96]  [101] 

劉駿誅殺宗室

劉駿在位十二年,除平定早年叛亂的劉義宣外,還先後誅殺了南平王劉鑠和武昌王劉渾,平定了竟陵王劉誕、海陵王劉休茂的叛亂:
  1. 南平王劉鑠因歸順較晚,同時在任藩王時,兩人關係就不睦,劉鑠時常譏辱當時最不被文帝重視的劉駿,在劉劭弒殺文帝后,劉鑠更歸附劉劭,據兵對抗劉駿,劉劭敗亡後,方才投降,被劉駿拜為司空。劉駿在基本穩定政局後,以劉鑠有異志,賜藥而死。 [102-103] 
  2. 孝建二年(455年),因武昌王劉渾與左右人戲作檄文,自封楚王的事件泄露。劉駿命有司奏免劉渾為庶人,絕屬籍,發往始安郡,並遣員外散騎侍郎戴明寶前往詰責,逼令其自殺。 [104]  [208] 
  3. 大明三年(459年),竟陵王劉誕知道劉駿畏忌他,也暗作準備,藉口魏人入侵,修整廣陵城池,積聚糧草兵器以自固。有人告劉誕欲反,劉駿下令將劉誕降爵,劉誕不服,抗命不受,並殺兗州刺史垣閬,據廣陵謀反,邀淮北諸鎮參與。劉駿命沈慶之率軍破廣陵,屠殺劉誕與全城男丁,女人被賞賜給軍士。劉駿聽到廣陵已破,劉誕死,高興極了。他出建康宣陽門,命左右皆呼萬歲。侍中蔡興宗陪侍,獨獨不呼萬歲。劉駿問他:“卿何獨不呼?”蔡興宗説:“陛下今日正應涕泣行誅,豈得皆稱萬歲!”劉駿聽後默然,下令回宮。 [105]  [207] 
  4. 海陵王劉休茂性情急疾,不滿被劉駿派出的典籤官監視,於是在大明五年(461年)起兵殺典籤官,還未出內城,就被當地官軍殺死。 [106] 

劉駿晚年奢靡

劉駿統治末年,一改前期的息兵簡政的風格,開始居傲自滿,大興土木,擴建宮室,牆上和柱子上都用錦繡裝飾,又傾盡府藏,大行賞賜寵愛的妻妾和臣屬,更毀當年宋武帝劉裕所居密室,興建玉燭殿。 [107]  [108] 
此外,劉駿於在位末期好酒奢靡、貪財好利,甚至和進京刺史一塊兒賭博,限令他們進獻貢奉,直到把他們的錢贏光才停止。史書稱他晚年“終日酣飲,少有醒時”,經常是伏在案几上昏睡過去,有時外面有急事呈奏,他馬上抖擻精神,整理好容裝,一點酒意都沒有,接着就批改公文。所以“內外畏之”,無人敢懈怠。 [109] 
劉駿還曾動員大量民力,在龍山開鑿山路幾十裏,厚葬殷貴妃。自從江南有葬禮以來,還從來沒有過場面這麼隆重的葬禮。在幾次和臣屬來到殷貴妃的墓前憑弔時,更大加賞賜哭殷貴妃哭得很悲傷的臣屬,劉德願因此得到了豫州刺史的官職(但未上任)。 [109]  [110] 

劉駿病重逝世

大明七年(463年)十二月,江東諸郡因為大規模的旱災,造成嚴重的饑荒,浙江十分之六的户口餓死逃散。 [111] 
大明八年(464年)正月六日,已經病重的劉駿下詔説:“東方去年收成不好,需立馬組織貨源賑濟。販米粟的商人,不徵收途中雜税。” [112]  在臨終前不久,他又下詔説:“去年東方乾旱,收成鋭減。窮困之家離鄉逃荒,流落街頭,我很同情他們。可開倉放糧給建康、秣陵二縣,適時賑濟。若救災不及時,導致社會動盪,要嚴加法辦。” [113] 
同年閏五月二十三日(464年7月12日 [188]  ),劉駿在建康的玉燭殿駕崩,時年三十五歲。遺命太宰劉義恭、尚書令柳元景、始興公沈慶之、尚書中事顏師伯、領軍將軍王玄謨,五人擔任輔政大臣,輔佐太子劉子業。同時詔令“劉義恭和柳元景進入內城居住,朝廷事務,無論大小,全都要奏啓二人。國家大事要和始興公沈慶之商量決定。如果有軍務,就全都委託沈慶之處理。尚書府的事務,託付給顏師伯處理。統領外監事務,交給王玄謨處理。” [114]  七月三日,劉駿被葬于丹陽秣陵縣巖山的景寧陵諡號為孝武皇帝,廟號世祖。 [115-116] 

劉駿為政舉措

劉駿政治

  • 拔擢寒士,選賢與能
劉駿即位後實施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權的舉措。他下詔撤除“錄尚書事”職銜,詔令政事不得全部讓尚書令、尚書僕射處理,責令尚書省較低級的官員尚書郎、尚書令史勤於政事。 [65]  開始以中書舍人戴法興巢尚之徐爰等人處理中樞機要事務,由士族擔任的尚書令尚書僕射只剩下在公文上簽名的權利。同時又分設兩位吏部尚書,取消五兵尚書,將人才官員的銓選權徹底收歸皇帝手中。形成了後代所謂“寒人掌機要”的政治局面,劉駿的集權化統治也被史書稱為“主威獨運,官置百司,權不外假” [66]  。劉駿同時重用江東寒門沈慶之與傖荒北人柳元景,依照兩人的功績,先後提拔為三公,使吳興沈氏河東柳氏逐漸攀升為南朝高門,並開創南朝寒門、寒人以軍功升為三公的先例。 [67]  [153]  此外,劉駿還提拔孤寒衰微的袁粲為員外散騎侍郎和侍中;拔擢寒門出身的顏師伯、顏竣、劉秀之等成為高官重臣,起用鮑照、宗越、吳喜劉胡武念卜天生等寒士;還破格提拔和重用備受建康士族歧視的晚渡北人薛安都、崔道固、垣護之、柳元怙等,江南土著寒士鄧琬沈文秀等。 [64] 
劉駿極為重視人才的選拔,其用人不論門第,因此在孝武一朝,許多寒門士人廣泛參與朝政。劉駿在位期間多次下詔:“四方秀孝,非才勿舉,獻答允值,即就銓擢”,各地士人孝子,沒才能的不舉薦,對答中肯的,立即擢用。若沒有什麼長處,只賜名譽;如有收受賄賂,舉薦中弄虛作假的,削職為民,永不啓用 [117]  。大明六年(462年),他又下令各地獎賞才能卓著的人士,確有真才實學,品德高潔,淡漠名利,不攀權貴,或學貫古今,能經邦緯國,正直廉潔奉公,在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都登記姓名報上朝廷。 [118] 
  • 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政區方面,劉駿通過改置州鎮的辦法削弱地方勢力,他即位初,將揚州分為揚州及東揚州二州;將東晉以來廢置不常的湘州(治今湖南長沙)最後穩定地設立起來,分統原荊州所統長沙等八郡;後又分荊州、湘州、江州、豫州共八郡置郢州(治今湖北武漢),橫跨數州之間;東晉以來,雍州僑置於荊州之內,無實際統治區域,宋文帝曾分荊州襄陽等五郡歸雍州統轄,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劉駿又進一步分荊州郡縣充實雍州無實土的僑郡縣,使雍州重鎮形成,並廢除荊州重兵來源的南蠻校尉,將其營户兵力一律遷至建康,有效地削弱了荊州,瓦解其“分陝”地位。自東晉偏安江左以來的百餘年間數次威脅中央的荊、揚二州,經劉駿的政區改革形成了荊、雍、郢、揚、東揚五州相互牽制的格局,東晉以來的荊、揚對立威脅京城建康的局面自此徹底終結。 [68]  以至宋末沈攸之起兵失敗之後,“江陵素畏襄陽人”的局面已大致形成。 [122] 
同時,劉駿創立典籤制,加強對出鎮宗室和地方的控制。劉駿委任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士人擔任州鎮典籤,負責傳遞州鎮各項要務上報給中央審核,同時負責監督、傳達中央命令和輔助地方州鎮長官處理事務,並擁有隨時將情況直接報告朝廷的權力,州鎮起兵反抗朝廷的可能性大大削弱。從此,寒人掌機要、武夫掌兵權、典籤控州鎮成為南朝政治的慣例。 [68] 
劉駿還限制除邊鎮以外的地方兵權,革除地方封君下屬對封君稱臣之制。大明七年(463年),劉駿詔令:“自今刺史守宰,動民興軍,皆須手詔施行。唯邊隅外警,及奸釁內發,變起倉卒者,不從此例”。 [125]  據《宋書》記載:“先是,郡縣為封國者,內史、相併於國主稱臣,去任便止。至世祖孝建中,始革此制,為下官致敬。” [72] 
劉駿還設立了王畿制。大明三年(459年),劉駿以揚州所統六郡為王畿。 [69]  次年,又將南琅邪郡劃入王畿區域。 [70]  從《宋書·孝武帝本紀》提到劉駿的王畿詔令 [126]  ,來看,劉駿是將王畿作為中央派機構直接負責管轄的區域,高於畿外諸州的地位。有學者認為劉駿同時實行王畿制度和分割荊州的政策,是試圖在制度與實際兩個層面完成以一箇中央王畿為核心控御四方的國家形態。也有學者認為劉駿設立王畿和他對明堂建設、山嶽祭祀等禮制改革一樣,目的是欲建立一個以建康為中心的天下觀。 [127] 
  • 改革官制,澄清吏治
官制方面,鑑於魏晉以來,由於朝政官僚皆為士家大族所壟斷,負有“掌督司百僚”職責的御史中丞之職始終不受重視,幾乎淪為擺設。劉駿為此設立御史中丞專道制度以提高和恢復御史中丞的地位 [71]  ,加強對吏治的整頓。同時,他削弱東宮官屬、加強皇宮禁衞,設置二吏部尚書,取消五兵尚書,將人才官員的銓選大權徹底收歸皇帝手中。禁衞武官制度方面,劉駿創立直閤將軍制度。 [123]  此外,劉駿還復置了魏晉以來不設的衞尉武官制度,同時還復置了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武衞將軍、武騎常侍,大大強化中央禁衞軍權,被南朝各代所延續,其中有些禁衞武官制度雖然從名稱上是復置,但其和漢魏所設的禁衞武官已是完全不同屬性的官職。 [88]  魏晉以來郡縣官多為士家大族把持,而且一任六年,時間很長,不僅加劇了官員分配的緊張,而且往往導致一些大族得以在地方不斷壯大和扶持勢力,自東晉中後期以來郡縣官六年制事實上也已名存實亡,多數官員任期已達不到六年。 [124]  劉駿對此進行改革,從制度上予以調整和承認,取消郡縣官任免的入仕年限的門檻並縮短其任期,將郡縣官的一任六年改為三年,此後的齊梁陳更是把郡縣官的任期進一步縮減。同時,劉駿開始以制局監掌控禁衞軍權。制局監原是南朝領軍將軍的下屬機構,多以寒門武人充任。但自孝建年間始“制局用事,與領軍分權,典事以上皆得呈奏,領軍垂拱而已”。 [89]  這從制度上,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對軍隊的直接控制。同時,劉駿從孝建元年(454年)開始推行南朝的民爵制度。南朝民爵平均三年被賜予一次 [210]  [64] 
在吏治方面,劉駿創立御史中丞專道制度,提高御史監察的地位,加強對吏治的整頓。 [71] 
  • 改革審訊制度
刑律方面,劉駿十分關心刑律審訊和整頓,多次親自聽訟,親自督察案件審理,是南北朝為數不多的熱衷於刑律整頓和法制改革的帝王。他對審訊制度作出兩項重要的規定。第一,對凡是判處死刑的案件,郡太守必須親自參加審訊,並且“若兩千石不能決,乃度廷尉。神州統外,移之刺史,刺史有疑,亦歸台獄。必令死者不怨,生者無恨。 [86]  ”第二,鑑於魏晉以來,刺史、太守皆帶軍職,甚至不少縣令也帶“將軍”的稱號,他們往往跋扈一方,“大辟之罪皆自己決”或藉口執行軍法任意殺人,而不顧正式的刑律,導致刑法制度紊亂的局面頻繁出現,劉駿於大明七年(463年)四月下詔:“如果不是戰場作戰,不能再擅自殺人。如罪大惡極該當處死的,也應該遵循國家的法律條文先行上報,有關衙門要嚴加督察。再有違犯者以殺人罪論處。” [87]  這條詔令的頒佈在當時是有十分重要的進步意義的,因為它首次以皇帝的詔令,正式確立了最早的死刑複核制度 [61]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高度評價劉駿此詔,解決了三代秦漢以來諸侯官吏恃權專殺不能革除的問題,稱讚劉駿此舉“法乃永利而極乎善” [119]  。又在大明三年(459年)下詔説:“廷尉對於遠近疑案,本應作判決,但一遇到疑難案子,動輒要過很長時間,百姓為此困苦,官吏乘機徇私情。從今日起,犯人押到,卷宗文書送到了就通報,我要仔細審理,不積壓案件。如果文案繁雜,證據不足,必須親自審查,以弄清真相。從今以後依舊聽訴訟” [120]  ;大明七年(463年),詔令重申“簡約法律,要考慮到有利於百姓” [121] 

劉駿經濟

一、勸課農桑,減免賦税。孝建元年(454年),劉駿下詔説“農業是國家的根本,選賢任能是強國的必由之路。內難未平,政令不通,衣食浪費,國無棟樑之才,我內心愧疚,睡夢中都忘不了。各地官員,要認真根據以前的法規,督導百姓勤勞耕作以盡地利。致力耕田擅於儲藏的,為他揚名。” [128]  大明三年(459年),劉駿又下詔説“舊租舊債,一律免除。勤勞耕作的百姓,量才錄用。孝悌仁義之士,賜爵一級。孤老貧疾者,每人賜谷十斛。督百姓耕作的官吏,全都有賞。百姓缺糧種,隨時貸給。有辦法勸導百姓勤耕細作的官吏,提升官職。” [129]  大明二年(458年),下令各地賑濟因豪強兼併,造成困窘和缺衣少食的百姓,同時又詔令地方官吏要好好體貼百姓。 [130]  大明三年(459年)對京城管轄內的貧困之家,減免一年租税。 [131]  又因荊州饑荒,下令免除荊州之前的租税。 [132]  大明四年(460年),詔令:“節氣不順,染病者眾多,想到百姓的疾苦,很傷感。可派使臣安撫慰問,並給他們藥物,逝去親人的家庭,適當給予賑濟。” [133]  大明五年(461年),詔令“自此以後,鰥夫貧民殘疾老人,一一上報減免租税” [134]  ,同時“窮困之家,賜給柴米” [135]  。大明六年(462年),先後下令免除南兗州、徐州南徐州雍州等地的租税。大明七年(463年),詔令“對貧困的家庭,開倉給以賑濟” [136]  ,又詔令“派使臣巡視慰問,瞭解百姓疾苦,鰥寡、孤老、病殘難以自存的,賜給粟帛,年邁的另賜給羊酒” [137] 
二、罷免僑户,實行土斷。劉駿即位後,為解決元嘉年間以來版籍混亂,南渡僑民不注户籍淪為流民的人數增多致盜賊蜂起,而南方土著居民依附於大族的人數也日漸增多的情況,採取撤併僑州郡縣,罷免僑户,將流民和土地結合起來以統一僑户和土著的户籍的措施。他於大明元年(457年),完成了並省雍州所屬三郡十六縣為一郡,此外,又再省其餘僑置十三縣。對其他僑郡縣,則分實土郡縣以為僑郡縣境,進行屬籍,至大明五年(461年)完成了雍州的土斷屬籍 [78-80]  ,“又令九品以上租,使貧富相通”,至此劉宋基本完成了境內僑州郡縣的土斷。 [81] 
三、抑制兼併,限制士族封山佔水。為解決元嘉中後期以來的士族豪強“熂山封水,保為家利” [138]  的巧取豪奪,大肆兼併使國家喪失大量户籍人口的局面,劉駿於孝建元年(454年)和孝建二年(455年)先後頒佈條例,限制士族封山佔水,詔令官府與平民百姓交易,一定要公平合理。對官家佔有的江海田塘,一律開禁。對皇親顯貴逐利,也一律禁止。 [73]  對豪強大族的各園苑圈佔面積太大,妨礙商業活動的儘量開放,給予貧民經營。 [74] 
四、課租僑户,始行檢籍。孝建元年(454年),“始課南徐州僑民租。” [75]  宣告自晉末“義熙土斷”以來,京口所在的南徐州的僑户免租的特權被正式取消。東晉以來,南徐州是北來僑民最集中的地方,據統計一共超過了二十二萬户,而僑民中的普通百姓又大多成為京口豪強的依附人口,對朝廷不承擔義務。宋武帝劉裕在晉末推行“義熙土斷”時,由於是北府軍所在,功勳武將也多居於此,故南徐州始終不在劉宋前期的土斷和清查户籍的範圍之內。劉駿始課南徐州僑民租,宣告南徐州正式列入了朝廷的土斷和清查户籍的範圍之列,這不僅增加了國家編户,也沉重打擊了豪強大族。劉駿又於當年始行南朝檢籍政策。據史書記載當時“凡諸郡士族婚官點(玷)雜者,悉黜為將吏,而人情驚怨,並不服役,逃竄山湖,聚為寇盜。” [76]  “加以嚴刑不能禁。乃改用軍法,得便斬之。” [77] 
五、赦免兵户和奴婢,改鑄錢幣。魏晉以來,兵户和奴婢淪為一種為人所不恥的賤户。劉駿於大明二年(458年),下詔軍户免除軍籍成為平民 [82]  。大明三年(459年),又下詔,對正在服無期徒刑、官吏奴婢中的老弱病殘者全都恢復自由 [83]  。劉駿還免軍户立郡縣,如令雍州“免軍户為永興、安寧二縣,立建昌郡” [84]  ,使他們成為正式的編户齊民。鑑於元嘉末年因北魏南侵造成劉宋社會經濟蕭條,財政危機凸顯,貨幣流通混亂,流通量減少,導致民間流通中的錢幣的重量不斷減輕,劉駿於孝建元年(454年),改鑄錢幣,鑄四株錢 [139]  。這就是有名的“孝建四銖”。一方面整頓錢幣流通混亂的局面,解決因經濟衰退導致民間對錢幣流通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試圖將財政大權收歸中央以集中財權。 [140] 
六、始設台傳機構,加強中央財政。東晉以來,地方州郡長官不僅控制了地方財政,侵奪地方上交中央財物,私自擅用台庫現錢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甚至出現地方官一邊濫用科調,自闢財源,但對上供中央的租賦卻無所用心,嚴重影響了中央財政和中央租賦的正常採集。劉駿即位後,為從制度上杜絕地方州鎮截留和濫用上交中央財政的現象,開始設置台傳機構,並派御史職掌,負責經辦地方台倉、台庫。從此,地方州郡長官若需動用台庫錢物,必須通過台傳機構的審查,對規定的地方上交中央的財政數額,一律需經台傳機構負責監督和審核,這與前代地方官員肆意擅用和截留台庫財物的情況已大為不同。同時台傳機構還有監督地方科調和監督地方徵集租賦的職責。這是試圖從制度上加強中央監察地方財政,加強對入京財賦控制的重要舉措。這一制度的職能和作用在南朝不斷得到強化,到梁武帝時,更是進一步將州郡"祿米絹帛"也納入了台傳體系。 [85] 
七、頒佈“佔山格。魏晉以來,士族豪門兼併土地,佔山護林,屢禁無效。因晉末戰亂的創傷,門閥士族遭到重創,故劉宋初期,多次下令嚴禁,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自宋文帝元嘉中後期以來,在社會逐漸安定,經濟生產也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豪強士族大肆兼併、佔山護林,不許普通百姓進入的問題又頻繁出現,且越來越嚴重,當時所謂“富強者兼嶺而佔,貧弱者薪蘇(柴薪)無託” [138]  。針對此問題,劉駿即位初便下詔禁止士族封山佔水。 [73]  [74]  不過從十年以後的大明七年(463年)的劉駿的詔令 [141]  ,可知禁令隨着時間的累計,少有成效。因此,他在下詔重申原先的禁令後,又從羊希之議,廢除壬展之科,改革山澤產權管理制度。頒佈“佔山格”的律文,規定官僚貴族及百姓可按品秩高低佔有山澤,並要求把所佔山澤數目登入貲產簿以備以此按資產的多少分等徵貲税,即“皆依定格,條上貲簿” [138]  ,自當條上貲簿,一體納税;“若先已佔山,不得更佔;先佔闕(缺)少,依限佔足”。 [138]  同時規定若有違反和超過限額,依律治罪。以限制當時士族封山佔水而平民百姓卻無此特權的嚴重現象。私人合法取得山林產權後,山林開放成為常態,從此產權國有與私有並存,緩和了社會矛盾,進一步推動了南方的開發,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142] 

劉駿軍事

  • 改革軍制
禁衞武官制度上,劉駿“初置殿門及上閤屯兵”,創立直閣將軍制度。又復置了魏晉以來不設的衞尉武官制度,同時還復置了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武衞將軍、武騎常侍 [88]  ,大大強化中央禁衞軍權,被南朝各代所延續。
在軍制上,劉駿始以制局監掌控軍權。 [89]  這從制度上,正式開啓南朝寒門武人秉承皇帝旨令,掌控禁衞軍權,專典兵力之先河,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對軍隊的直接控制。
早在大明二年(458年),劉駿就詔令罷除軍户 [61]  ,其任內停止了諸多基於“世兵制”之上的政策 [64]  [144]  ,漢末興起的“世兵制”從此退出了南朝的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徵兵制”和“募兵制”則開始復興。 [64] 
  • 加強軍備
同時,劉駿也有意經略北方。他經常巡閲軍隊,“練莞訓旅 [61]  ”,並鑑於元嘉末年北伐慘敗的教訓,獎勵養馬,有意訓練騎兵,滋養戰馬,以加強軍備。孝建三年(456年)五月,“制荊、徐、兗、豫、雍、青、冀七州統內,家有馬一匹者,蠲復一丁”。 [145]  再次,他排除眾議,接受垣護之的建議,決定把原在東陽的青州州治前移到位於第一線的歷城與冀州並置,對北魏形成雙側壓力,此舉意義正如垣護之所言:“青州北有河、濟,又多陂澤,非虜所向。每來寇掠,必由歷城,二州並鎮,此經遠之略也。北又近河,歸順者易,近息民患,遠申王威,安邊之上計也。” [146] 
  • 合併軍鎮
孝建三年(456年),劉駿因為歷城(今山東濟南)是軍事要地,打算將青州州治由原先的東陽城移併到第一線的歷城與冀州並鎮以鞏固邊防。當時,朝中不少大臣都持反對意見,認為州治所在不宜移到第一線。這時,長期鎮守青州的青、冀二州刺史垣護之大力支持遷鎮説,劉駿遂力排眾議,下詔將青州州治由遠離前線的東陽移併到第一線的歷城與冀州並鎮。 [91-92] 
  • 對外作戰
劉駿在位的十二年中,在對外軍事成就上,可圈可點,以大明二年(458年)的青州之戰最為顯著,此次戰役劉宋不僅擊潰了魏軍,也收復了元嘉年間被北魏侵佔的濟水北岸的失土,是劉宋自元嘉三次北伐失敗以來,對北魏取得的首場大勝。據《宋書》等記載,劉駿在位期間,除青州之戰外,另有大明四年(460年)北陰平太守楊歸子率軍在北陰平郡的孔堤擊敗北魏的記載 [143]  。可見孝武一朝的軍事較元嘉年間已有所好轉。

劉駿文化

一、建造孔廟,恢復禮樂。劉駿即位初年,就下詔説:“孔子的思想恩澤天下,周朝的維持、漢朝的興隆全依靠孔子思想。歷朝歷代,都很推崇。而我朝卻沒有祭祀。國家災難深重,奮力為國的忠勇之士,就是孔子學説教導出來的。應時刻記着孔子的恩澤,不要忘記。建造孔廟,用諸侯之禮祭祀他。 [147]  ”同時,“立明堂,造五輅” [148]  ,又使“六官修親桑之禮”,以恢復禮樂制度。大明七年(463年),又下詔:“尊奉周禮,到盛唐祭九疑,往勃海祀蓬萊,是歷朝的垂訓,前賢的遺教......可派使臣前往祭奠。” [149]  《宋書·禮志》明確記載:“舊有充庭之制......晉江左廢絕,宋孝武大明中修復。” [150]  在樂制上,劉駿制定了新的與漢、曹魏、西晉時的不同宗廟的樂制,即把宗廟和郊祀混為一同的宗廟樂制。針對廟享缺樂,他在新辭創制上積極完善宋代宗廟樂,其中就包括“未有樂章”的文帝章太后廟。他一方面“使尚書左丞殷淡造新哥”,一方面又將章皇太后廟“依諸儒議,唯奏文樂”,且規定其奏樂雖“各有義況,宜仍舊不改”。總而言之,經劉駿的經營,宋二郊樂漸次完備。 [90] 
二、支持佛教,整肅沙門。在佛教政策方面,劉駿一方面支持和弘揚佛教,禮敬高僧。他即位後,遣使徵高僧僧導,僧導欣然應詔,來到建康中興寺,劉駿親自出宮迎接他進京。僧導因劉駿剛剛登位,緬懷往昔,感慨萬端,悲不自勝。劉駿也是哽咽良久,僧導於瓦官寺開講《維摩詰經》,劉駿親往聽講,公卿大臣無不必集。 [206]  另一方面,劉駿統治時期,對於僧團的混亂局面,曾詔令整肅 [151]  。同時劉駿即位之初便建立僧官制度,都邑僧正釋法穎,是南朝中央級僧官的先例;利用僧官管理僧眾,實現了朝廷對佛教徒的控制,以防範僧尼干預軍政事務。劉駿禮敬高僧,整肅佛門,對佛教的正本清源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61] 
三、鼓勵文學:劉駿即位後,引導“大明詩壇”走向繁榮,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184] 

劉駿民族與對外關係

  • 各割據政權與西北、東北各族
孝建二年(455年)至大明三年(459年)四月,吐谷渾(南朝稱河南國)三次遣使進獻方物 [196] 
大明元年(457年)五月,劉駿冊封宕昌羌國首領、輔國將軍梁瑾葱為河州刺史、宕昌王。大明四年(460年),宕昌王兩次奉表進貢。次年(461年)正月,劉駿封宕昌王梁唐之子為河州刺史。 [197] 
大明三年(459年)十月,高昌北涼末代國君沮渠安周向宋進貢,劉駿冊封沮渠安周為徵虜將軍、涼州刺史。 [196]  十一月,東北的肅慎國通過譯使進獻楛矢石砮等。同月,西域使者也獻上舞馬。 [195] 
大明七年(463年)六月,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柔然汗國曾遣使聯繫南朝,贈以方物。 [194] 
  • 高麗、百濟與倭國
早在劉駿即位之初的元嘉三十年(453年)十一月,高麗便遣使進貢方物。終孝武一朝,高麗進貢至少五次。劉駿亦於大明七年(463年)七月進拜徵東大將軍、高麗王高璉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194] 
大明元年(457年)十一月,劉駿冊封百濟王扶余慶(蓋滷王)為鎮東大將軍。而倭國(日本)在大明四年(460年)曾遣使進獻方物。大明六年(462年)三月,劉駿封“倭國王世子興”為安東將軍。 [198] 
  • 東南亞
劉駿在位期間,東南亞諸國亦時來貢獻:
  • 林邑:孝建二年(455年),林邑國派長史範龍跋進貢,劉駿任命範龍跋為揚武將軍。大明二年(458年)十二月 [190]  ,林邑王範神成又派長史範流奉表進獻金、銀器及香布等物品。 [182] 
  • 闍婆:孝建二年(455年)二月,闍婆(南朝時又稱婆皇國)遣使進獻方物。到大明三年(459年)再次入貢。 [191] 
  • 盤盤:孝建二年(455年)七月,盤盤國遣使進獻方物。 [192] 
  • 幹陁利:孝建二年(455年)八月,幹陁利國(一稱斤陀利國)國王釋婆羅(冉+阝)憐陁派其長史竺留陁進獻金銀寶器等物。 [193] 

劉駿主要作品

劉駿的詩文造詣相當高,《文心雕龍·時序》稱“孝武多才,英採雲構” [189]  。明人陸時雍評價他的詩文“菁華璀璨,開靈運之先” [165]  ,清人王夫之評價劉駿的《登作樂山》説:“得之於悲壯而不疏不野,大有英雄之氣。”他的樂府詩寫得清新自然,如《丁督護歌》 “聞歡去北征,相送直瀆浦。只有淚可出,無復情可吐。” [180]  有人説他開創了帝王寫民歌的先河。其賦亦情真意切,如《傷宣貴妃擬漢武帝李夫人賦》。 [181] 
劉駿身後原有文集三十五卷傳世,今多佚失。現存的劉駿的作品,主要見於清人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2卷)與今人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丁督護歌》(六首)、《登作樂山詩》、《詠史詩》、《北伐詩》、《自君之出矣》、《離合詩》、《遊覆舟山詩》、《登魯山詩》、《濟曲阿後湖詩》、《與廬陵王紹別詩》、《幸中興堂餞江夏王詩》、《拜衡陽文王義季墓詩》、《七夕》(二首)、《夜聽妓詩》、《初秋詩》、《秋夜詩》、《四時詩》、《齋中望月詩》、《之江州詩》、《華林都亭曲水聯句產柏梁體詩》、《濟曲阿後湖詩》、《歌》
《華林清暑殿賦》《傷宣貴妃擬漢武帝李夫人賦》
《巡幸舊宮頌》《芳春琴堂橘連理頌》《洞井贊》《清暑殿甍嘉禾贊》《梨花贊》《孤桐贊》《景陽樓慶雲贊》《祀大一牛鼎銘》《故侍中司徒建平王宏墓誌》《祈晴文》
主要作品表格參考資料 [180-181]  [183] 

劉駿歷史評價

蕭斌在劉駿未即位前就曾評價説:“南中郎(劉駿)二十年少,業能建如此大事,豈復可量。” [155] 
劉宏:“陛下以至德神臨,垂精思治,進儒禮而崇寬教,哀獄法而黜嚴刑,表忠行而舉貞節,闢處士而求賢異,修廢官而出滯賞,撤天膳而重農食,禁貴遊而弛榷酤,通山澤而易關梁,固已海內仰道,天下知德。” [156] 
薛安都曾説“我不欲負孝武”,“蒙世祖孝武皇帝過常之恩,犬馬有心,實感恩遇。是以晉安始唱,投誠孤往,不期生榮,實存死報。” [157] 
鄧琬:身南土寒士,蒙先帝(劉駿)殊恩,以愛子見託,豈得惜門户百口,其當以死報效。 [158] 
蔡興宗在劉駿逝世後不久,認為他雖然不算“盛德主”,但也是“以道始終”的守道之君。 [159] 
謝莊《世祖孝武皇帝廟歌》:“帝錫二祖,長世多祜。於穆睿考,襲聖承矩。玄極弛馭,乾紐墜緒。闢我皇維,締我宋宇。刊定四海,肇構神京。復禮輯樂,散馬墮城。” [160] 
沈約《宋書》:①上不欲威柄在人,親覽庶務,前後領選者,唯奉行文書。 [62]  ②觀大明之世,其將盡民命乎!雖有周公之才之美,猶終之以亂,何益哉! [64]  ③江南之為國,盛矣。……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紀,民户繁育,將曩時一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161] 
裴子野《宋略·總論》:世祖率先九牧,大雪冤恥,身當歷數,正位天居,聰明絢達,博聞強記,威可以整法,智足以勝奸,君人之略,幾將備矣。一時之風流領袖,則謝莊何偃王彧、蔡興宗、袁顗袁粲,御武名將,則沈慶之柳元景顏師伯宗愨殷孝祖,或潔清以秀雅,或驍果以步類,因以軌道,廓之中方,知向時之士,若顏竣之經綸忠勁,匪躬諒直,雖晉之狐趙,無以尚焉。夫以世祖才明,少以禮度自肅,思武皇之節儉,追太祖之寬恕,則漢之文景,曾何足雲! [162] 
顏之推《顏氏家訓》:“自昔天子而有才華者,唯漢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負世議,非懿德之君也。” [164] 
李大師李延壽南史》:①“帝,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甚美,雄決愛武,長於騎射。”②“外內服其神明,莫敢弛惰。”③“先是宋孝武好文章,天下悉以文采相尚,莫以專經為業。” [163] 
虞世南:“二帝(宋孝武帝、宋明帝)殘忍之性,異體同心。誅戮賢良,斷剪枝葉,內無平、勃之相,外闕晉、鄭之親,以斯大寶,委之昏稚,故使齊氏乘釁,宰制天下,未週歲稔,遂移龜玉。緘滕雖固,適為大盜之資。百慮同失,可為長嘆!鼎祚傾渝,非不幸也。” [213] 
王夫之《讀通鑑論》:①自魏、晉以來至於宋大明之世,而後權移於近臣。戴法興戴明寶巢尚之皆賜爵掌中書事。前此者,權歸大臣,天子雖有所寵信而不能伸,孝武以疑忌行獨制,義恭等畏禍以苟全,於是而其法始變……魏、晉以後,流品重,世族興,而非門閥以進者,謂之倖臣……晉、宋權臣繼攘,上用一人,而下遠之也若將污己,讎之也若不兩立……奪攘之禍媒也。 [119]  ②夫子業不道,而孝武恩在人心,人未忘也。 [119] 
嚴耀中:宋孝武帝是一個能以自己的政策開闢時代的政治家,他是一個有着過人的精力和才能的皇帝,他對當時大族勢力與君權在政治結構中的彼此消長起着關鍵作用,可以説南朝“寒人掌機要”之形成正是宋孝武帝一系列集權政策所導致的。孝武帝比諸秦皇、漢武、曹操、楊堅等專制君主有着相似的出眾才能,既有勵精圖治的抱負,而又好大喜功,並且殘忍,只是沒有他們幸運,在歷史上保留的是一個很壞的形象。這是因為一則孝武帝雖然憑手中的政權來壓抑大族,然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歷史卻大多是通過操在世家子弟手中的筆才記載下來的,所以對他的怨恨和詛咒的文字不絕於我們眼前;二則沈約的父親沈璞為劉劭賣命而被宋孝武帝所殺,而他的事蹟又有仇家沈約來整理記載,只好聽任咒罵,對孝武帝來説,這實在是個悲劇。 [153] 

劉駿軼事典故

劉駿志欲中興

劉駿在討劉劭時,曾在建康城西南的新亭修建營壘。後來平定劉劭,即位於建康,一時滿懷壯志,等再次經過新亭時,心血來潮,遂改建康“新亭”名為“中興亭”,改新亭一帶的“新亭寺”名為“中興寺”,以表達自己中興國家的願望。 [176] 

劉駿親臨審訊

據載,劉駿對審理邢獄十分關心,他在登位不久就親臨聽訟。當時一般皇帝所謂的親臨聽訟,不過是在宮殿裏象徵性地進行。可劉駿卻打破常規,經常穿便服到溧陽、永世等建康城以外的縣去親自參加審訊囚犯,以致許多地方縣令都不敢怠慢邢獄審訊,唯恐出錯。 [211] 

劉駿戲謔羣臣

劉駿經常戲弄羣臣,或根據各人的相貌安排每人的外號:
  • 須多者統一稱之為羊;
  • 顏師伯缺幾顆牙齒,稱他為“”;
  • 黃門侍郎宗靈秀身體肥胖,朝拜起立不方便。每到君臣集會時,劉駿總是賜給他很多物品,想叫他謝恩,拜跪時翻倒在地。又在木頭上刻畫宗靈秀的父親、光祿勳宗叔獻像,送到他家廳堂正中樹立;
  • 劉秀之吝嗇,稱為“老慳”;
  • 王玄謨是北方人,劉駿就呼其為“老傖”(傖是南方人罵北方人的專用名詞)。
就算在朝廷下發各地的公文中,劉駿也照樣寫上給朝臣取的稱謂。
劉駿還寵愛一個崑崙奴,名叫主,常常安排他在左右,讓他持杖擊打羣臣,自柳元景以下都難逃毒手。 [186] 

劉駿聊笑玄謨

大明元年(457年),雍州刺史王玄謨以雍州境內所統“僑郡縣無有境土,新舊錯亂,租課不時”為由,上表請求土斷,整頓僑郡,為此侵犯了很多僑姓的豪強大族的利益。雍州境內的許多僑姓的豪強大族因不願屬籍,於是散發流言,説王玄謨打算造反,一時內外輿論沸揚。王玄謨急忙上表劉駿,向他解釋。劉駿並不相信王玄謨造反一事,並派主書吳喜前去撫慰,告訴王玄謨説:“已經是七十歲的老翁了,謀反想要得到什麼呢?(一説首句為“梁山風塵,初不介意”)你我君臣之間,足可以相互作保。姑且把這當作個笑話看吧,別整天愁眉苦臉了。”王玄謨為人嚴苛,經常一臉嚴肅,幾乎沒有笑容,當時人都説他“眉頭未曾伸”。所以,劉駿就藉此事跟他開玩笑。 [177]  [185] 

劉駿非常士也

北魏太武帝大舉侵宋時,劉駿鎮守彭城。當時魏軍遲遲無法攻克彭城,魏太武帝遂遣尚書李孝伯前往宋軍帳營,劉駿命長史張暢與李孝伯交涉,自己卻穿上普通士兵的軍服,在一旁觀視李孝伯。李孝伯在與張暢交涉過程中不時地看着張暢身旁穿着士兵便服的劉駿,等從宋軍帳營出來的時候,對身邊的隨從説:張暢身側站着的那個風骨魁奇的人,真“非常士也”。 [178] 

劉駿笑祖儉德

笑祖儉德
笑祖儉德(2張)
劉駿曾於大明六年(462年)毀掉宋武帝劉裕住過的陰室,在那裏興建了玉燭殿。當時他和手下大臣一起前去觀看,舊屋牀頭上還有一截土牆,牆上掛着麻葛燈籠和麻線蠅拂。侍中袁顗看後,盛讚劉裕節儉樸素的品德。劉駿沒有接話,只是説:“老農(對劉裕的蔑稱)有這些東西,已經過於富裕了。” [107]  [187]  此事被收錄進明代的《帝鑑圖説》中,以“笑祖儉德”命名,作為警醒後世帝王的反例。 [212] 

劉駿人際關係

劉駿家族

關係
姓名
尊號/諡號
父親
劉義隆(407-453)
宋文帝
生母
路惠男(412-466)
崇憲太后→昭皇太后
表格參考資料 [64] 

劉駿妻妾

姓名
稱號/尊號/諡號
文穆皇后
陳氏(?-466)
阮氏
阮容華
徐氏
何氏
何淑儀
史氏
史昭華
殷氏
殷淑儀,追封貴妃,諡號宣 [214] 
何氏
謝氏
江氏
史氏
史昭儀
江氏
江美人
楊氏
杜氏
杜容華
表格參考資料 [199] 

劉駿子女

  • 皇子(二十八人)
姓名
生母
王號/諡號/稱號
長子
劉子業(449-466)
王憲嫄
前廢帝
次子
劉子尚(450-466)
豫章王
三子
劉子勳(456-466)
陳淑媛
晉安王
四子
劉子綏(456-466)
阮容華
安陸王
五子
——
——
六子
劉子房(456-466)
何淑儀
尋陽王
七子
劉子頊(456-466)
史昭華
臨海王
八子
劉子鸞(456-465)
殷淑儀
始平孝敬王
九子
劉子仁(457-466)
徐昭容
永嘉王
十子
何婕妤
——
十一子
劉子真(457-466)
謝昭容
始安王
十二子
江婕妤
——
十三子
劉子元(458-466)
史昭儀
邵陵王
十四子
——
齊敬王
十五子
——
——
十六子
劉子孟(459-466)
楊婕妤
淮南王
十七子
江婕妤
——
十八子
劉子產(?-466)
徐昭容
南平王
十九子
——
晉陵孝王
二十子
——
——
二十一子
劉子輿(?-466)
楊婕妤
廬陵王
二十二子
——
南海哀王
二十三子
劉子霄(461-464)
江婕妤
淮陽思王
二十四子
——
——
二十五子
劉子趨(?-466)
何婕妤
——
二十六子
——
——
二十七子
劉子嗣(463-466)
謝昭容
東平王
二十八子
——
——
表格參考資料 [179]  [199] 
  • 皇女(八人)
姓名
生母
封號、諡號
駙馬
劉楚玉(446-466)
王憲嫄
山陰公主
何戢 [201] 
劉氏
——
安固公主
——
劉氏
——
江斅 [202] 
劉氏
——
蔡約 [203] 
劉楚佩
王憲嫄
——
王憲嫄
——
——
王憲嫄
康樂公主
劉氏
——
縣公主
——
表格參考資料 [199-200] 

劉駿人物爭議

亂倫之事
劉駿因在一些史料上留有與生母亂倫的傳聞,而使他在歷史上的名聲一直不太好。最早關於劉駿亂倫的記載,源於北魏的官方史書,魏收所著的《魏書》載“(劉)駿淫亂無度,其母路氏(意指二人的亂倫關係),穢污之聲,佈於歐越”。 [166] 
但對於《魏書》的記載,歷來有爭議。《魏書》以北朝鮮卑族為正統,對南朝帝王極盡詆譭抹黑。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其著作《史通》中,為劉駿辯誣説:“魏收黨附北朝,尤苦南國,承其詭妄,重以加諸。遂雲馬睿出於牛金,劉駿上淫路氏。可謂助桀為虐,幸人之災。” [167]  北宋司馬光亦贊同此説。南宋洪邁亦指《魏書》所載“視南北八史中,最為冗謬” [168] 
對此,南齊沈約所著《宋書》指劉駿因常於路太后所居顯陽殿中臨幸宮女,因停留時間過久,以致民間謠傳其間有不可告人之事。但同時也指“宮掖事秘,莫能辨也”,並説劉駿天性好色。由於《宋書》成書於《魏書》前,一向“尤苦南國”的《魏書》可能是為進一步凸顯《宋書》指的劉駿天性好色的形象,在具體內容上進一步進行了加工和抹黑。此外,對於《宋書》指劉駿天性好色,也有觀點指出沈約的父親沈璞因曾支持劉劭弒君,而被劉駿所殺,為泄殺父之仇,沈約在《宋書》中對劉駿多有咒罵譏嘲的不敬之語,對其正面事蹟一律簡寫,而對劉駿身上的帝王大多皆有的一些劣跡則刻意誇大,大書特書。 [153]  與沈約同時代的蕭子顯,就曾指出沈約在編著《宋書》中“多載孝武諸褻黷事”。劉知幾在《史通》中也説:“沈氏著書,好誣先代,於晉則故造奇説,在宋則多出謗言,前史所載,已譏其謬矣。” [169]  (另有人認為《宋書》中對劉駿頗失公允的評價和不敬之語,可能與宋明帝劉彧上台後,為證明自己一系得位的合法性有關。)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史德篇》中評論道:“魏收之矯誣,沈約之陰惡,讀其書者,先不信其人……所患夫心術者,謂其有君子之心,而所養未底於粹也。” [170] 
此外,對於一些史料指劉駿與南郡王劉義宣諸女亂倫,並冊封其中一位為殷淑儀之事,同樣遭到後世不少史家質疑。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考異》中,認為殷淑儀為劉義宣之女並無任何江左史料作旁證。 [171]  另有説法認為殷淑儀只是殷琰府中的家妓或婢女之類的家人,後被殷琰送給“喜好女色”“蓄養嬪媵多達千人”的劉義宣 [172]  ,劉義宣敗後才入宮 [173]  。當時劉義宣勢力強大,劉駿聽説劉義宣造反後,都做好最壞地準備讓位的打算 [174]  ,可見劉駿即位初年,地位非常不穩固,十分小心謹慎,在這種情況下,公然得罪劉義宣,強暴他的女兒,是很難理解的,幾無可能。同樣地,《宋書》《魏書》與《建康實錄》均沒有記載殷淑儀是劉義宣之女。《魏書》與《建康實錄》更沒有記錄劉駿與劉義宣諸女亂倫之事。連與劉駿有着殺父之仇,並對劉駿多有譏嘲的沈約都沒有在《宋書》記錄,一向喜好記載六朝的傳聞軼事的《建康實錄》也沒有記錄此事 [175]  ,可見此事應屬抹黑訛傳。即使記錄此事的唐人李延壽的《南史》也同時記載了殷淑儀身份的兩種説法,這説明李延壽也搞不清此事。

劉駿後世紀念

主詞條:景寧陵
景寧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官山北麓。《元和郡縣圖志》:“孝武帝駿景寧陵,在(上元)縣西南四十里巖山。”1960年5月16日至6月3日在南京西善橋官山北麓發掘一座南朝大墓,論者認為是宋孝武帝劉駿的景寧陵。 [205] 
據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及其磚刻壁畫》描述:墓為長方形磚室券頂墓,方向70°,總長8.95米,寬3.1米,高3.3米,由墓道、墓室組成。墓道長1.49米,寬1.3米,高2.7米,墓道與墓室之間有墓門,已被破壞。墓室長6.85米,寬3.1米,高3.45米,墓室左右壁中部為磚刻壁畫,墓室中後部有磚砌棺牀,上用四塊石板做成兩個棺座。墓早年被盜,清理出部分遺物,其中可修復的53件,不可修復、不辨器形者十餘件。主要有青瓷瓶2件、青瓷小碗1件、滑石豬2件,及部分銅器、鐵器、陶器等。最有價值的是墓室兩側的兩幅磚刻壁畫,長2.4米,高0.8米,距底0.5米,繪的是“竹林七賢”。 [205] 

劉駿史料索引

主要見《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 [64]  、《南史》卷2《宋本紀中》 [152]  與《資治通鑑》“太祖文皇帝”“世祖孝武皇帝”紀 [209]  。其餘關於劉駿的記載散見《宋書》《南史》各列傳。
參考資料
  • 1.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世祖孝武皇帝諱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文帝第三子也。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生。十二年,立為武陵王,食邑二千户。
  • 2.    《南史》卷2《宋本紀中》: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甚美,雄決愛武,長於騎射。
  • 3.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十六年,都督湘州諸軍事、徵虜將軍、湘州刺史,領石頭戍事。
  • 4.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十七年,遷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並五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猶戍石頭。
  • 5.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二十一年,加督秦州,進號撫軍將軍。
  • 6.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明年,徙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襄陽竟陵南陽順陽新野隨六郡諸軍事、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自晉氏江左以來,襄陽未有皇子重鎮,時太祖欲經略關、河,故有此授。
  • 7.    《宋書》卷88《薛安都傳》:世祖鎮襄陽,板為揚武將軍、北弘農太守。虜漸強盛,安都乃歸襄陽。
  • 8.    《宋書》卷77《沈慶之傳》: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劉道產卒,羣蠻大動,徵西司馬朱修之討蠻失利,以慶之為建威將軍,率眾助修之。修之失律下獄,慶之專軍進討,大破緣沔諸蠻,禽生口七千人。進徵湖陽,又獲萬餘口。遷廣陵王誕北中郎中兵參軍,領南東平太守,又為世祖撫軍中兵參軍。
  • 9.    《宋書》卷77《沈慶之傳》:世祖以本號為雍州,隨府西上。時蠻寇大甚,水陸梗礙,世祖停大堤不得進。分軍遣慶之掩討,大破之,降者二萬口。世祖至鎮,而驛道蠻反殺深式,還慶之又討之。王玄謨領荊州,王方回領枱軍並會,平定諸山,獲七萬餘口。鄖山蠻最強盛,魯宗之屢討不能克,慶之剪定之,禽三萬餘口。
  • 10.    《宋書》卷77《柳元景傳》:世祖西鎮襄陽,義恭薦元景為將帥,即以為廣威將軍、隨郡太守。既至,而蠻斷驛道,欲來攻郡。郡內少糧,器杖又乏,元景設方略,得六七百人,分五百人屯驛道。或曰:"蠻將逼城,不宜分眾。"元景曰:"蠻聞郡遣重戍,豈悟城內兵少。且表裏合攻,於計為長。"會蠻垂至,乃使驛道為備,潛出其後,戒曰:"火舉馳進。"前後俱發,蠻眾驚擾,投鄖水死者千餘人,斬獲數百,郡境肅然,無復寇抄。朱修之討蠻,元景又與之俱,後又副沈慶之徵鄖山,進克太陽。
  • 11.    《宋書》卷81《劉秀之傳》:世祖鎮襄陽,以為撫軍錄事參軍、襄陽令。襄陽有六門堰,良田數千頃,堰久決壞,公私廢業。世祖遣秀之修復,雍部由是大豐。
  • 12.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二十五年,改授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持節如故,北鎮彭城。尋領兗州刺史。
  • 13.    《資治通鑑》卷125:時徐州刺史武陵王駿鎮彭城,帝遣間使命駿發騎,齎三日糧襲之。駿發百里內馬得千五百匹,分為五軍,遣參軍劉泰之帥安北騎兵行參軍垣謙之、田曹行參軍臧肇之、集曹行參軍尹定、武陵左常侍杜幼文、殿中將軍程天祚等將之,直趨汝陽。魏人唯虎救兵自壽陽來,不備彭城。丁酉,泰之等潛進擊之,殺三千餘人,燒其輜重,魏人奔散,諸生口悉得東走。魏人偵知泰之等兵無後繼,復引兵擊之。垣謙之先退,士卒驚亂,棄仗走。泰之為魏人所殺,肇之溺死,天祚為魏所擒,謙之、定、幼文及士卒免者九百餘人,馬還者四百匹。
  • 14.    《宋書》卷95《索虜傳》:時世祖鎮彭城,太祖遣隊主吳香爐乘驛敕世祖,遣千騎,齎三日糧襲之。世祖發百里內馬,得千五百匹。眾議舉別駕劉延孫為元帥,延孫辭不肯行,舉參軍劉泰之自代。世祖以問司馬王玄謨、長史張暢,暢等並贊成之。乃分為五軍,以泰之為元帥,與安北騎兵行參軍垣謙之、田曹行參軍臧肇之、集曹行參軍尹定、武陵國左常侍杜幼文五人,各領其一。謙之領泰之軍嗣殿中將軍程天祚督戰,至譙城,更簡閲人馬,得精騎千一百匹,直向汝陽。虜不意奇兵從北來,大營在汝陽北,去城三里許。泰之等至,虜都不覺,馳入襲之,殺三千餘人,燒其輜重。營內有數區氈屋,屋中皆有帳,器仗甚精,食具皆是金銀,帳內諸大主帥,悉殺之。諸亡口悉得東走,大呼雲:"官軍痛與手。"虜眾一時奔散,因追之,行已經日,人馬疲倦,引還汝南。城內有虜一幢,馬步可五百,登城望知泰之無後繼,又有別帥鉅鹿公餘嵩自虎牢至,因引出擊泰之。泰之軍未食,旦戰已疲勞,結陣未及定,垣謙之先退,因是驚亂,棄仗奔走。行迷道趨溵水,水深岸高,人馬悉走水爭渡,泰之獨不去,曰:"喪敗如此,何面復還。"下馬坐地,為虜所殺。肇之溺水死,天祚為虜所執,謙之、定、幼文及將士免者九百餘人,馬至者四百匹。世祖降安北之號為鎮軍將軍
  • 15.    《宋書》卷95《索虜傳》:燾初聞汝陽敗,又傳彭城有系軍,大懼,謂其眾曰:"但聞淮南遣軍,乃復有奇兵出。今年將墮人計中。"即燒攻具,欲走……燾攻城四十二日不拔,死者甚多,任城又死,康祖救軍漸進,乃委罪大將,多所斬戮,倍道奔走。
  • 16.    《宋書》卷77《沈慶之傳》:諸將奔退,莫不懼罪。
  • 17.    《宋書》卷100《自序》:索虜大帥託跋燾自率步騎數十萬,陵踐六州,京邑為之騷懼,百守千城,莫不奔駭。
  • 18.    《資治通鑑》卷125:武陵王駿謂義恭曰:"阿父既為總統,去留非所敢幹,道民忝為城主,而委鎮奔逃,實無顏復奉朝廷。必與此城共其存沒,張長史言不可異也。"義恭乃止。
  • 19.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又以索虜南侵,降為北中郎將。
  • 20.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二十八年,進督南兗州、南兗州刺史,當鎮山陽。尋遷都督江州荊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四郡諸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持節如故。
  • 21.    《資治通鑑》卷126:自淮、汝至於江、沔,鹹被其患。
  • 22.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時緣江蠻為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伐之,使上總統眾軍。
  • 23.    《宋書》卷77《沈慶之傳》載:“(文帝)詔豫、荊、雍並遣軍。”《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又載:“時緣江蠻為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伐之,使上總統眾軍。”當時劉駿擔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將,且都督了江州全州以及荊州、豫州部分郡的軍事,西陽郡也在其都督範圍。《宋書》卷77《柳元景傳》又載當時還屬雍州系統的柳元景"使率所領進西陽,會伐五水蠻"。《宋書》的《薛安都傳》《宗越傳》及《宗愨傳》都有載,當時均屬雍州系統的一等武將與柳元景同伐西陽蠻。可知,參與此次討伐羣蠻的軍隊,當有江州、豫州、荊州和雍州四州的軍隊參戰。
  • 24.    《南史》卷2《宋本紀中》:時縁江蠻為寇,文帝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伐之,使上總統眾軍。
  • 25.    按《宋書》卷77《沈慶之傳》載:“是時亡命司馬黑石、廬江叛吏夏侯方進在西陽五水,誑動羣蠻,自淮、汝至於江沔,鹹罹其患。”可知此次劉宋蠻亂帶頭作亂的蠻族為西陽五水蠻。
  • 26.    《宋書》卷5《文帝本紀》:戊子,江州刺史武陵王諱統眾軍伐西陽蠻。
  • 27.    《宋書》卷77《沈慶之傳》:三十年,世祖出次五洲,總統羣帥,慶之從巴水出至五洲,諮受軍略。
  • 28.    按《宋書》卷94《戴法興傳》載:“上於巴口建義,法興與典籤戴明寶、蔡閒俱轉參軍督護。”同卷《董元嗣傳》也載:“上時在巴口,元嗣具言弒狀。”《宋書》卷77《柳元景傳》載:“上在巴口,問元景:‘事平,何所欲?’”可知,劉駿當時已離開五洲抵達巴口討蠻。
  • 29.    《水經注》卷35《江水》:又南徑巴水戍,南流注於江,謂之巴口。
  • 30.    《南史》卷37《沈慶之傳》:三十年,孝武出次五洲,總統羣帥。慶之從巴水出至五洲諮受軍略。會孝武典籤董元嗣自建鄴還,陳元兇弒逆,孝武遣慶之引諸軍。
  • 31.    《宋書》卷77《沈慶之傳》:會世祖典籤董元嗣自京師還,陳元兇弒逆,世祖遣慶之還山引諸軍。
  • 32.    《南史》卷37《沈慶之傳》:時元兇密與慶之書,令殺孝武。慶之入求見,孝武稱疾不敢見。慶之突前,以元兇手書呈簡,孝武泣求入內與母辭。慶之曰:“下官受先帝厚恩,常願報德,今日之事,唯力是視,殿下是何疑之深?”帝起再拜曰:“家國安危,在於將軍。”慶之即勒內外處分。
  • 33.    《宋書》卷77《沈慶之傳》:眾軍既集,假慶之徵虜將軍、武昌內史,領府司馬。世祖還至尋陽。
  • 34.    《宋書》卷99《元兇劭傳》:世祖檄京邑曰:“……肇亂巫蠱,終行弒逆,聖躬離荼毒之痛,社稷有翦墜之哀,四海崩心,人神泣血,生民以來,未聞斯禍。……今命冠軍將軍領諮議中直兵柳元景、寧朔將軍領中直兵馬文恭等,統勁卒三萬,風馳徑造石頭,分趨白下;輔國將軍領諮議中直兵宗愨等,勒甲楯二萬,徵虜將軍領司馬武昌內史沈慶之等,領壯勇五萬,相尋就路;支軍別統,或焚舟破釜,步自姑孰;或迅楫蕪湖,入據云陽。”
  • 35.    《宋書》卷79《竟陵王誕傳》:世祖入討,遣沈慶之兄子僧榮間報誕,又遣寧朔將軍顧彬之自魯顯東入,受誕節度。誕遣參軍劉季之與彬之並勢,自頓西陵,以為後繼。
  • 36.    《宋書》卷68《南郡王義宣傳》:值元兇弒立,以義宣為中書監、太尉,領司徒、侍中如故。義宣聞之,即時起兵,徵聚甲卒,傳檄近遠。會世祖入討,義宣遣參軍徐遺寶率眾三千,助為前鋒。
  • 37.    《宋書》卷81《劉秀之傳》:元兇弒逆,秀之聞問,即日起兵。
  • 38.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上率眾入討,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雍州刺史臧質並舉義兵。
  • 39.    《宋書》卷50《垣護之傳》:三十年春,太祖崩,遷屯歷下。聞世祖入討,率所領馳赴,上嘉之,以為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寧遠將軍、冀州刺史。
  • 40.    《宋書》卷78《蕭思話傳》:元兇弒立……思話即率部曲還彭城,起義以應世祖。
  • 41.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己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文武賜爵一等,從軍者二等。贓污清議,悉皆蕩除。高年、鰥寡、孤幼、六疾不能自存,人賜谷五斛。逋租宿債勿復收。長徒之身,優量降宥。崇改太祖號諡。
  • 42.    《宋書》卷77《沈慶之傳》:世祖踐阼,以慶之為領軍將軍。
  • 43.    《宋書》卷77《柳元景傳》:上至新亭即位,以元景為侍中,領左衞將軍。
  • 44.    《宋書》卷76《宗愨傳》:孝武即位,以為右衞將軍,封洮陽侯,功次柳元景。
  • 45.    《宋書》卷77《沈慶之傳》:新除散騎常侍、右衞將軍宗愨。
  • 46.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以大將軍江夏王義恭為太尉、錄尚書六條事、南徐州刺史。庚午,以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為中書監、丞相、錄尚書六條事、揚州刺史;安東將軍隨王誕為衞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戊戌,以撫軍將軍南平王鑠為司空,建平王宏為尚書左僕射,東海王禕為撫軍將軍…衞將軍隨王誕進號驃騎大將軍…辛未,改封南譙王義宣為南郡王,隨王誕為竟陵王,義宣次子宜陽侯愷為宜陽縣王…甲午,丞相南郡王義宣改為荊、湘二州刺史,驃騎大將軍、荊州刺史竟陵王誕改為揚州刺史。
  • 47.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六月壬寅,以驃騎參軍坦護之為冀州刺史。甲辰,以山陽太守申恬為青州刺史。以江夏內史朱修之為平西將軍、雍州刺史…庚戌,以梁、南秦二州刺史劉秀之為益州刺史;太尉司馬龐秀之為梁、南秦二州刺史;衞軍司馬徐遺寶為兗州刺史。
  • 48.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庚辰,詔曰:"…可分遣大使巡省方俗。"…丙子,遣兼散騎常侍樂詢等十五人巡行風俗。
  • 49.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崇改太祖號諡。
  • 50.    《宋書》卷5《文帝本紀》:世祖踐阼,追改諡及廟號。
  • 51.    《宋書》卷68《南郡王義宣傳》:臧質陰有異志,以義宣凡弱,易可傾移,欲假手為亂,以成其奸。
  • 52.    《宋書》卷74《臧質傳》:自謂人才足為一世英傑,始聞國禍,便有異圖,以義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及至江陵,便致拜稱名。質於義宣雖為兄弟,而年大近十歲,義宣驚曰:“君何意拜弟?”質曰:“事中宜然。”時義宣已推崇世祖,故其計不行。質每慮事泄,及至新亭,又拜江夏王義恭,義恭愕然,問質所以。質曰:“天下屯危,禮異常日,前在荊州,亦拜司空。”
  • 53.    《宋書》卷77《沈慶之傳》:孝建元年正月,魯爽反,上遣左衞將軍王玄謨討之,軍溯淮向壽陽,總統諸將。
  • 54.    《宋書》卷77《柳元景傳》:孝建元年正月,魯爽反,遣左衞將軍王玄謨討之,加元景撫軍,假節置佐,後玄謨。復以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撫軍將軍、領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持節如故。臧質、義宣並反,玄謨南據梁山,夾江為壘,垣護之、薛安都渡據歷陽,元景出屯採石。
  • 55.    《宋書》卷76《王玄謨傳》:及南郡王義宣與江州刺史臧質反,朝庭假玄謨輔國將軍,拜豫州刺史,與柳元景南討。軍屯梁山,夾岸築偃月壘,水陸待之。
  • 56.    《宋書》卷81《劉秀之傳》:南譙王義宣據荊州為逆,遣參軍王曜徵兵於秀之,秀之即日斬曜戒嚴。遣中兵參軍韋山松萬人襲江陵,出峽。竺超民遣將席天生逆之,山松一戰,即梟其首。
  • 57.    《宋書》卷76《朱修之傳》:及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反,檄修之舉兵;修之偽與之同,而遣使陳誠於帝。帝嘉之,以為荊州刺史,加都督。義宣聞修之不與己同,乃以魯秀為雍州刺史,擊襄陽。修之命斷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義宣敗於梁山,單舟南走,修之率眾南定遺寇。
  • 58.    《宋書》卷86《劉勔傳》:孝建初,荊、江反叛,宗愨以勔行寧朔將軍、湘東內史,領軍出安陸。
  • 59.    《宋書》卷82《沈懷文傳》:會南郡王義宣反,懷遠頗閒文筆,愨起義,使造檄書,並銜命至始興,與始興相沈法系論起義事。
  • 60.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二月庚午,豫州刺史魯爽、車騎將軍江州刺史臧質、丞相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兗州刺史徐遺寶舉兵反。乙亥,撫軍將軍東海王禕遷職。己卯,領軍將軍柳元景加撫軍將軍。壬午,曲赦豫州。辛卯,左衞將軍王玄謨為豫州刺史。癸巳,玄謨進據梁山。丙申,以安北司馬夏侯祖歡為兗州刺史。三月癸亥,內外戒嚴。辛丑,以安北將軍、徐州刺史蕭思話為安南將軍、江州刺史,撫軍將軍柳元景即本號為雍州刺史。癸卯,以太子左衞率龐秀之為徐州刺史。徐遺寶為夏侯祖歡所破,棄眾走。丙寅,以輔國長史明胤為冀州刺史。夏四月戊辰,以後將軍劉義綦為湘州刺史。甲申,以平西將軍、雍州刺史朱修之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丙戌,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沈慶之大破魯爽於歷陽之小峴,斬爽。癸巳,進慶之號鎮北大將軍。……五月甲寅,義宣等攻梁山,王玄謨大破之。己未,解嚴。癸亥,以吳興太守劉延孫為尚書右僕射。六月戊辰,臧質走至武昌,為人所斬,傳首京師。
  • 61.    嚴耀中.評宋孝武帝及其政策[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01):98-104
  • 62.    《宋書·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9-18]
  • 63.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改新亭為中興亭。
  • 64.    《宋書·卷六·本紀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01-22]
  • 65.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尚書百官之元本,庶績之樞機,丞郎列曹,局司有在。而頃事無鉅細,悉歸令僕,非所以眾材成構,羣能濟業者也。可更明體制,鹹責厥成,糾核勤惰,嚴施賞罰。
  • 66.    《宋書》卷94《恩幸傳》:孝建、泰始,主威獨運,官置百司,權不外假,而刑政糾雜,理難遍通,耳目所寄,事歸近習。賞罰之要,是謂國權,出內王命,由其掌握,於是方途結軌,輻湊同奔。
  • 67.    繆鉞,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文獻,1991:85-86。
  • 68.    英明 編著.諸雄爭霸 上:遠方出版社,2004-08:135-136
  • 69.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二月乙卯,以揚州所統六郡為王畿。
  • 70.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夏四月癸卯,以南琅邪隸王畿。
  • 71.    《南齊書》卷16《百官志》:宋孝建二年制,(御史)中丞與尚書令分道,雖丞郎下朝相值,亦得斷之,餘內外眾官,皆受停駐。
  • 72.    《宋書》卷42《劉穆之附劉邕傳》:先是,郡縣為封國者,內史、相併於國主稱臣,去任便止。至世祖孝建中,始革此制,為下官致敬。
  • 73.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官私交市,務令優衷。其江海田池公家規固者,詳所開弛。貴戚競利,悉皆禁絕。
  • 74.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丙子,詔曰:“諸苑禁制綿遠,有妨肄業。可詳所開弛,假與貧民。”
  • 75.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是歲,始課南徐州僑民租。
  • 76.    《魏書》卷97《島夷劉裕附劉駿傳》:是歲,凡諸郡士族婚官點(玷)雜者,悉黜為將吏,而人情驚怨,並不服役,逃竄山湖,聚為寇盜。
  • 77.    《宋書》卷82《沈懷文傳》:上又壞諸郡士族,以充將吏,並不服役,至悉逃亡,加以嚴制不能禁。乃改用軍法,得便斬之,莫不奔竄山湖,聚為盜賊。
  • 78.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孝武大明中,又分實土郡縣以為僑郡縣境。”大明元年雍州的北上洛、北京兆、義陽三個僑置郡及其十六縣被撤。除此以為,還省葉縣、蔡陽、冀縣、下蔡、易陽、曲周、邯鄲、盧氏、洛陽、陽城、魏昌等十三縣。大明中,又土斷和屬籍了池陽、槐裏、交木、清水、鄭縣、筑陽、泛陽、棘陽、襄鄉、廣平、高陸、華山等僑置郡縣。
  • 79.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秋七月辛未,土斷雍州諸僑郡縣。
  • 80.    《南史》卷16《王玄謨傳》:雍士多諸僑寓,玄謨上言所統僑郡無有境土,新舊錯亂,租課不時,宜加併合。見許。乃省並郡縣,自此便之。
  • 81.    范文瀾 著.中國通史簡編 上:商務印書館,2010-12:196
  • 82.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詔曰:“吏身賜爵一級,軍户免為平民。”
  • 83.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尚方長徒、奚官奴婢老疾者原放。
  • 84.    《宋書》卷37《州郡志三》:建昌太守,孝建元年,刺史硃修之免軍户為永興、安寧二縣,立建昌郡;又立永寧為昌國郡,並寄治襄陽。
  • 85.    張榮強.南朝的台傳機構[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24-29
  • 86.    《宋書》卷85《謝莊傳》:大明元年,起為都官尚書,奏改定刑獄,曰:……舊官長竟囚畢,郡遣督郵案驗,仍就施刑。督郵賤吏,非能異於官長,有案驗之名,而無研究之實。愚謂此制宜革。自今入重之囚,縣考正畢,以事言郡,並送囚身,委二千石親臨核辯,必收聲吞釁,然後就戮。若二千石不能決,乃度廷尉。神州統外,移之刺史;刺史有疑,亦歸台獄。必令死者不怨,生者無恨。
  • 87.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自非臨軍戰陳,一不得專殺。其罪甚重闢者,皆如舊先上須報,有司嚴加昕察。犯者以殺人罪論。
  • 88.    《宋書》卷39《百官志上》記載:“衞尉,江左不置,宋世祖孝建元年復置。舊一丞,世祖增置一丞。”“左中郎將,右中郎將……晉武帝省,宋世祖大明中又置……武衞將軍,無員。……晉氏不常置。宋世祖大明中復置,代殿中將軍之任,比員外散騎侍郎……武騎常侍,無員。漢西京官。車駕遊獵,常從射猛獸。後漢、魏、晉不置。宋世祖大明中復置,比奉朝請。”
  • 89.    《南史》卷51《梁宗室傳上》:宋孝建以來,制局用事,與領軍分權,典事以上皆得呈奏,領軍垂拱而已。
  • 90.    劉飛.南北朝雅樂考證及其文學性研究[d].安徽師範大學,2015:6+28-29
  • 91.    《資治通鑑》卷128:上欲移青、冀二州並鎮歷城,議者多不同。青、冀二州刺史垣護之曰:"青州北有河、濟,又多陂澤,非虜所向;每來寇掠,必由歷城。二州並鎮,此經遠之略也。北又近河,歸順者易。近息民患,遠申王威,安邊之上計也。"由是遂定。
  • 92.    《宋書》卷50《垣護之傳》:世祖以歷下要害,欲移青州並鎮歷城。議者多異。護之曰:“青州北有河、濟,又多陂澤,非虜所向。每來寇掠,必由歷城,二州並鎮,此經遠之略也。北又近河,歸順者易,近息民患,遠申王威,安邊之上計也。”由是遂定。
  • 93.    《資治通鑑》卷128:積射將軍殷孝祖築兩城於清水之東。魏鎮西將軍封敕文攻之,清口戍主、振威將軍傅乾愛,拒破之。
  • 94.    《魏書》卷51《皮豹子傳》:劉駿遣其將殷孝祖修兩當城於清東,以逼南境。
  • 95.    《宋書》卷79《文五王傳》:先是,右衞將軍垣護之、左軍將軍崔道固、屯騎校尉龐孟虯、太子旅賁中郎將殷孝祖破索虜。
  • 96.    《宋書》卷77《顏師伯傳》:其年,索虜拓跋浚遣偽散騎常侍、鎮西將軍天水公拾賁敕文率眾寇清口,世祖......受師伯節度。師伯遣中兵參軍苟思達與孟虯合力。行達沙溝,虜窟環公、五軍公等馬步數萬,迎軍拒戰。孟虯等奮擊盡日,孟虯手斬五軍公,虜於是大奔。孝祖又斬窟環公,赴水死者千計。虜又遣河南公、黑水公、濟州公、青州刺史張懷之等屯據濟岸,師伯又遣中兵參軍江方興就傅乾愛擊破之,斬河南公樹蘭等。虜別帥它門又遣萬餘人攻清口戍城,乾愛、方興出城拒戰,即斬它門,餘眾奔走。虜天水公又率二萬人復來逼城,乾愛等出戰,又破之,追奔至赤龍門,殺賊甚眾。上嘉其功,詔曰:“虜驅率犬羊,規暴邊塞,輔國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師伯宣略命師,合變應機,濟戍奮怒,一月四捷,支軍異部,騁勇齊效,頻梟名王,大殲羣醜。朕用嘉嘆,良深於懷。可遣使慰勞,並符輔國府詳考功最,以時言上。” ......又追虜至杜梁,虜眾多,四面俱合,平南參軍童太一及苟思達等並單騎出蕩,應手披靡。孟虯等繼至,虜乃散走,透河死者甚多。既而虜更合眾大至,孟虯等又破之。世祖又遣司空參軍卜天生助師伯。張懷之據縻溝城,師伯遣天生等破之,懷之出城逆戰,天生率軍主劉懷珍、白衣客朱士義、殿中將軍孟繼祖等擊之。懷之敗走入城,僅以身免。繼祖於陣遇害,追贈郡守。又虜隴西王等屯據申城,背濟向河,三面險固,天生又率眾攻之,朱士義等貫甲先登,賊赴河死者無算,即日陷城。虜天水公又攻樂安城,建威將軍、平原樂安二郡太守分武都與卜天生等拒擊,大破之,虜乃奔退,追戰克捷,直至清口。虜攻圍傅乾愛,乾愛隨方拒對,孝祖等既至,虜徹圍遁走。
  • 97.    《宋書》卷86《殷孝祖傳》:世祖以其有武用,除奮武將軍、濟北太守。入為積射將軍。大明初,索虜寇青州,上遣孝祖北援,受刺史顏師伯節度,累與虜戰,頻大破之。
  • 98.    《資治通鑑》卷128:十一月,魏徵西將軍皮豹子等將三萬騎助封敕文寇青州,顏師伯御之,輔國參軍焦度刺豹子墜馬,獲其鎧槊具裝,手殺數十人。
  • 99.    《魏書》卷51《皮豹子傳》:豹子以南寇城守,攻圍費日,遂略地至高平。
  • 100.    《魏書》卷50《慕容白曜傳》:先是,淮陽公皮豹子等再徵垣苗不克。
  • 101.    《資治通鑑》卷128:積射將軍殷孝祖築兩城於清水之東。魏鎮西將軍封敕文攻之,清口戍主、振威將軍傅乾愛,拒破之。孝祖,羨之曾孫也。上遣虎賁主龐孟虯將兵救清口,青、冀二州刺史顏師伯遣中兵參軍苟思達助之,敗魏兵於沙溝。師伯,竣之族兄也。上遣司空參軍卜天生將兵會傅乾愛及中兵參軍江方興共擊魏兵,屢破之,斬魏將窟瑰公等數人。十一月,魏徵西將軍皮豹子等將三萬騎助封敕文寇青州,顏師伯御之,輔國參軍焦度刺豹子墜馬,獲其鎧槊具裝,手殺數十人。
  • 102.    《資治通鑑》卷127:南平穆王鑠素負才能,意當輕上;又為太子劭所任,出降最晚。上潛使人毒之,己巳,鑠卒,贈司徒,以商臣之諡諡之。
  • 103.    《宋書》卷72《文九王傳》:進侍中、司空,領兵置佐,以國哀未闋,讓侍中。鑠素不推事世祖,又為元兇所任,上乃以藥內食中毒殺之,時年二十三,追贈侍中、司徒。
  • 104.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八月庚申,雍州刺史武昌王渾有罪,廢為庶人,自殺。
  • 105.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司空、南兗州刺史竟陵王誕有罪,貶爵;誕不受命,據廣陵城反,殺兗州刺史垣閬。以始興公沈慶之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討誕。甲子,上親御六師,車駕出頓宣武堂。司州刺史劉季之反叛,徐州刺史劉道隆討斬之。秋七月己巳,克廣陵城,斬誕。悉誅城內男丁,以女口為軍賞;是日解嚴。
  • 106.    《宋書》卷79《文五王傳》:休茂性急疾,欲自專,深之及主帥每禁之,常懷忿怒。左右張伯超至所親愛,多罪過,主帥常加呵責,伯超懼罪於城內殺典籤楊慶,出金城,殺司馬庾深之、典籤戴雙。集徵兵眾,建牙馳檄,使佐吏上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黃鉞。侍讀博士荀銑諫爭,見殺。伯超專任軍政,殺害自己。休茂左右曹萬期挺身斫休茂,被創走,見殺。休茂出城行營,諮議參軍沈暢之等率眾閉門拒之。休茂馳還,不得入。義成太守薛繼考為休茂盡力攻城,殺傷甚眾,暢之不能自固,遂得入城,斬暢之及同謀數十人。其日,參軍尹玄慶起義,攻休茂,生禽之,將出中門斬首,時年十七。
  • 107.    《資治通鑑》卷129:自晉氏渡江以來,宮室草創,朝宴所臨,東、西二堂而已。晉孝武末,始作清暑殿。宋興,無所增改。上始大修宮室,土木被錦繡,嬖妾倖臣,賞賜傾府藏。壞高祖所居陰室,於其處起玉燭殿。與羣臣觀之,牀頭有土障,壁上掛葛燈籠、麻蠅拂。侍中袁顗因盛稱高祖儉素之德。上不答,獨曰:"田舍公得此,已為過矣。"
  • 108.    《宋書》卷92《良吏傳》:孝武末年,清暑方構……制度奢廣,犬馬餘菽粟,土木衣綈繡,追陋前規,更造正光、玉燭、紫極諸殿。雕欒綺節,珠窗網户,嬖女倖臣,賜傾府藏,竭四海不供其欲,單民命未快其心。
  • 109.    《資治通鑑》卷129:上末年尤貪財利,刺史、二千石罷還,必限使獻奉,又以蒲戲取之,要令罄盡乃止。終日酣飲,少有醒時,常憑几昏睡,或外有奏事,即肅然整容,無復酒態。由是內外畏之,莫敢弛惰。
  • 110.    《資治通鑑》卷129:上既葬殷貴妃,數與羣臣至其墓,謂德願曰:"卿哭貴妃,悲者當厚賞。"德願應聲慟哭,撫膺擗踴,涕泗交流。上甚悦,故用豫州刺史以賞之。上又令醫術人羊志哭貴妃,志亦嗚咽極悲。
  • 111.    《資治通鑑》卷129:東方諸郡連歲旱飢,米一升錢數百,建康亦至百餘錢,餓死什六七。
  • 112.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八年春正月甲戌,詔曰:"東境去歲不稔,宜廣商貨。遠近販鬻米粟者,可停道中雜税。其以仗自防,悉勿禁。"
  • 113.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去歲東境偏旱,田畝失收。使命來者,多至乏絕。或下窮流冗,頓伏街巷,朕甚閔之。可出倉米付建康、秣陵二縣,隨宜贍恤。若濟拯不時,以至捐棄者,嚴加糾劾。
  • 114.    《資治通鑑》卷129:遺詔:"太宰義恭解尚書令,加中書監;以驃騎將軍、南兗州刺史柳元景領尚書令,入居城內。事無鉅細,悉關二公,大事與始興公沈慶之參決;若有軍旅,悉委慶之;尚書中事,委僕射顏師伯;外臨所統,委領軍將軍王玄謨。"
  • 115.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庚申,帝崩於玉燭殿,時年三十五。秋七月丙午,葬丹陽秣陵縣巖山景寧陵。
  • 116.    《建康實錄》卷13:秋七月丙午,葬景寧陵,諡曰孝武皇帝,廟號世祖。
  • 117.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褒甄之科,精為其格。四方秀孝,非才勿舉,獻答允值,即就銓擢。若止無可採,猶賜除署;若有不堪酬奉,虛竊榮薦,遣還田裏,加以禁錮。
  • 118.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下四方旌賞茂異,其有懷真抱素,志行清白,恬退自守,不交當世,或識通古今,才經軍國,奉公廉直,高譽在民,具以名奏。
  • 119.    《讀通鑑論·卷十五·孝武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8]
  • 120.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夫五辟三刺,自古所難;巧法深文,在季彌甚。故沿情察訟,魯師致捷;市獄勿擾,漢史飛聲。廷尉遠邇疑讞,平決攸歸,而一蹈幽圄,動逾時歲。民嬰其困,吏容其私。自今囚至辭具,並即以聞,朕當悉詳斷,庶無留獄。若繁文滯劾,證逮遐廣,必須親察,以盡情狀。自後依舊聽訟。
  • 121.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詳省律令,思存利民。
  • 122.    陳寅恪 著;陳美延 編.金明館叢稿初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06:71-72
  • 123.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初置殿門及上閤屯兵。
  • 124.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3-18]
  • 125.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自今刺史守宰,動民興軍,皆須手詔施行。唯邊隅外警,及奸釁內發,變起倉卒者,不從此例。
  • 126.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王畿內奉京師,外表眾夏,民殷務廣,宜思簡惠。可遣尚書就加詳檢。……王畿內及神州所統,可遣尚書與所在共詳。畿外諸州,委之刺史。
  • 127.    《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 編.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四卷),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户川貴行著,於磊譯《劉宋孝武帝禮制改革同建康天下中心觀之關係考論》:中華書局,2014:70-85
  • 128.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詔曰:"首食尚農,經邦本務,貢士察行,寧朝當道。內難甫康,政訓未洽;衣食有仍耗之弊,選造無觀國之美。昔衞文勤民,高宗恭默,卒能收賢巖穴,大殷季年。朕每側席疚懷,無忘鑑寐。凡諸守蒞親民之官,可詳申舊條,勤盡地利。力田善蓄者,在所具以名聞。”
  • 129.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尚方徒系及逋租宿債,大明元年以前,一皆原除。力田之民,隨才敍用。孝悌義順,賜爵一級。孤老貧疾,人谷十斛。藉田職司,優沾普賚。百姓乏糧種,隨宜貸給。吏宣勸有章者,詳加褒進。
  • 130.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詔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併,貧弱困窘,存闕衣裳,沒無斂槥,朕甚傷之。其明敕守宰,勤加存恤。賻贈之科,速為條品。"
  • 131.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王畿下貧之家,與近行頓所由,並蠲租一年。
  • 132.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荊州飢,三月甲申,原田租布各有差。
  • 133.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都邑節氣未調,癘疫猶眾,言念民瘼,情有矜傷。可遣使存問,並給醫藥;其死亡者,隨宜恤贍。
  • 134.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自此以還,鰥貧疾老,詳所申減
  • 135.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窮弊之家,賜以薪粟
  • 136.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尤弊之家,開倉賑給
  • 137.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遣使巡慰,問民疾苦,鰥寡、孤老、六疾不能自存者,厚賜粟帛。高年加以羊酒。
  • 138.    《宋書》卷54《羊玄保附羊希傳》:時揚州刺史西陽王子尚上言:“山湖之禁,雖有舊科,民俗相因,替而不奉,熂山封水,保為家利。自頃以來,頹弛日甚,富強者兼嶺而佔,貧弱者薪蘇無託,至漁採之地,亦又如茲。斯實害治之深弊,為政所宜去絕,損益舊條,更申恆制。”有司檢壬辰詔書:“佔山護澤,強盜律論,贓一丈以上,皆棄市。”希以“壬辰之制,其禁嚴刻,事既難遵,理與時弛。而佔山封水,漸染復滋,更相因仍,便成先業,一朝頓去,易致嗟怨。今更刊革,立制五條。凡是山澤,先常熂爈種養竹木雜果為林,及陂湖江海魚梁鰍鮆場,常加功修作者,聽不追奪。官品第一、第二,聽佔山三頃;第三、第四品,二頃五十畝;第五、第六品,二頃;第七、第八品,一頃五十畝;第九品及百姓,一頃。皆依定格,條上貲簿。若先已佔山,不得更佔;先佔闕少,依限佔足。若非前條舊業,一不得禁。有犯者,水土一尺以上,並計贓,依常盜律論。停除鹹康二年壬辰之科。”從之。
  • 139.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壬戌,更鑄四銖錢。
  • 140.    史江.宋孝武帝時期的政治和經濟政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4:47
  • 141.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前詔江海田池,與民共利。歷歲未久,浸以弛替。名山大川,往往佔固。有司嚴加檢糾,申明舊制。"
  • 142.    注:關於這一説法,可參見趙岡著《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
  • 143.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大明四年……三月……索虜(北魏)寇北陰平孔堤,太守楊歸子擊破之。
  • 144.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其兵期考襲謫戍,悉停。
  • 145.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制荊、徐、兗、豫、雍、青、冀七州統內,家有馬一匹者,蠲復一丁。
  • 146.    《宋書·卷五十·列傳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3-18]
  • 147.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孝建元年……冬十月戊寅,詔曰:“仲尼體天降德,維周興漢,經緯三極,冠冕百王。爰自前代,鹹加褒述。典司失人,用闕宗祀。先朝遠存遺範,有詔繕立,世故妨道,事未克就。國難頻深,忠勇奮厲,實憑聖義,大教所敦。永惟兼懷,無忘待旦。可開建廟制,同諸侯之禮。詳擇爽塏,厚給祭秩。”
  • 148.    《宋書》卷31《五行志二》:先是江左以來,制度多闕,孝武帝立明堂,造五輅。
  • 149.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江漢楚望,鹹秩周禮,禮九疑於盛唐,祀蓬萊於渤海,皆前載流訓,列聖遺式。霍山是曰南嶽,實維國鎮,韞靈呈瑞,肇光宋道。朕駐驆於野,有事岐陽,瞻睇風雲,徘徊以想。可遣使奠祭。
  • 150.    《宋書》卷18《禮志五》:舊有充庭之制,臨軒大會,陳乘輿車輦旌鼓於殿庭。張衡《東京賦》雲:“龍路充庭,鸞旗拂霓。”晉江左廢絕。宋孝武大明中修復。
  • 151.    《宋書》卷97《夷蠻傳》:世祖大明二年,有曇標道人與羌人高閣謀反。上因是下詔曰:佛法訛替,沙門混雜,未足扶濟鴻教,而專成逋藪,加以奸心頻發,兇狀屢聞,敗亂風俗,人神交怨。可付所在,精加沙汰,後有違犯,嚴加誅坐。於是,設諸條禁,自非戒行精苦,並使還俗
  • 152.    《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22]
  • 153.    嚴耀中 著.魏晉南北朝史考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5:116-128
  • 154.    孔毅.南朝劉宋時期門閥士族從中心到邊緣的歷程[J].江海學刊,1999(05):111-118
  • 155.    《宋書·卷九十九·列傳第五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9-18]
  • 156.    《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9-18]
  • 157.    《宋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9-18]
  • 158.    《宋書·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9-18]
  • 159.    《宋書》卷57《蔡興宗傳》:興宗于都坐慨然謂顏師伯曰:“先帝雖非盛德主,要以道始終……。”
  • 160.    《宋書·卷二十·樂志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9-18]
  • 161.    《宋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9-18]
  • 162.    《全梁文·卷五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9-19]
  • 163.    《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9]
  • 164.    《顏氏家訓·卷第四·文章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9]
  • 165.    [清]何文煥,丁福保.歷代詩話統編(本則評價取自陸時雍《詩鏡總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919
  • 166.    《魏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3-18]
  • 167.    劉知幾《史通》:“魏收黨附北朝,尤苦南國,承其詭妄,重以加諸。遂雲馬睿出於牛金,劉駿上淫路氏。可謂助桀為虐,幸人之災。”(參見[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通釋,中國史學要籍叢刊 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7,第108頁)
  • 168.    [宋]洪邁 著.容齋隨筆(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其中“魏收作史”一節):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09:107
  • 169.    劉知幾《史通·採撰篇》:“沈氏著書,好誣先代,於晉則故造奇説,在宋則多出謗言,前史所載,已譏其謬矣。”(參見林家驪著,沈約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第328頁)
  • 170.    [清]章學誠 撰.文史通義(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其中“史德”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6:67
  • 171.    《資治通鑑考異》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3-24]
  • 172.    《宋書》卷68《南郡王義宣傳》:多畜嬪媵,後房千餘,尼媪數百,男女三十人。崇飾綺麗,費用殷廣。
  • 173.    《南史》卷11《后妃傳上》:或雲,貴妃是殷琰家人入義宣家,義宣敗入宮雲。
  • 174.    《宋書·卷七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2-03-24]
  • 175.    《建康實錄·卷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3-24]
  • 176.    [南朝梁]釋慧皎 撰;朱恆夫,王學鈞,趙益注 譯.高僧傳 下 精裝版:陝西人民出版社,2013-12:657
  • 177.    《資治通鑑》卷128:雍州所統多僑郡縣,刺史王玄謨上言:“僑郡縣無有境土,新舊錯亂,租課不時,請皆土斷。”秋,七月,辛未,詔並雍州三郡十六縣為一郡。郡縣流民不願屬籍,訛言玄謨欲反。時柳元景宗 強,羣從多為雍部二千石,乘聲皆欲討玄謨。玄謨令內外晏然以解眾惑,馳使啓上,具陳本末。上知其虛,遣主書吳喜撫慰之,且報曰:“七十老公,反欲何求!君臣之際,足以相保,聊復為笑,伸卿眉頭耳。”玄謨性嚴,未嘗妄笑,故上以此戲之。
  • 178.    《南史》卷2《宋本紀中》:及魏太武大舉南伐,時帝鎮彭城,魏使尚書李孝伯至,帝遣長史張暢與語,而帝改服觀之。孝伯目帝不輟,及出,謂人曰:“張侯側有人風骨視瞻,非常士也。”
  • 179.    《宋書》卷80《孝武諸王》:孝武帝二十八男:文穆皇后生廢帝子業、豫章王子尚,陳淑媛生晉安王子勳;阮容華生安陸王子綏;徐昭容生皇子子深;何淑儀生松滋侯子房;史昭華生臨海王子頊;殷貴妃生始平孝敬王子鸞;次永嘉王子仁,與皇子子深同生。何婕妤生皇子子鳳;謝昭容生始安王子真;江婕妤生皇子子玄;史昭儀生邵陵王子元;次齊敬王子羽,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江美人生皇子子衡;楊婕妤生淮南王子孟;次皇子子況,與皇子子玄同生。次南平王子產,與永嘉王子仁同生。次晉陵孝王子云,次皇子子文,並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次廬陵王子輿,與淮南王子孟同生。次南海哀王子師,與始平孝敬王子鸞同生。次淮陽思王子霄,與皇子子玄同生。次皇子子雍,與始安王子真同生。次皇子子趨,與皇子子鳳同生,次皇子子期,與皇子子衡同生。次東平王子嗣,與始安王子真同生。杜容華生皇子子悦。安陸王子綏、南平王子產、廬陵王子輿並出繼。皇子子深、子鳳、子玄、子衡、子況、子文、子雍未封,早夭。子趨、子期、子悦未封,為明帝所殺。
  • 180.    《宋詩·卷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9-18]
  • 181.    《全宋文·卷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9-18]
  • 182.    《宋書》卷97《夷蠻傳》:世祖孝建二年,林邑又遣長史範龍跋奉使貢獻,除龍跋揚武將軍。大明二年,林邑王範神成又遣長史範流奉表獻金銀器及香布諸物。
  • 183.    《全宋文·卷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9-18]
  • 184.    刁麗麗.宋孝武帝與大明詩壇.河北大學,2009.12:Ⅲ
  • 185.    《宋書》卷76《王玄謨傳》:遷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雍土多僑寓,玄謨請土斷流民,當時百姓不願屬籍,罷之。其年,玄謨又令九品以上租,使貧富相通,境內莫不嗟怨。民間訛言玄謨欲反,……玄謨令內外晏然,以解眾惑,馳啓孝武,具陳本末。帝知其虛,馳遣主書吳喜公撫慰之,又答曰:“梁山風塵,初不介意,君臣之際,過足相保,聊復為笑,伸卿眉頭。”玄謨性嚴,未嘗妄笑,時人言玄謨眉頭未曾伸,故帝以此戲之。
  • 186.    《宋書》卷76《王玄謨傳》:孝武狎侮羣臣,隨其狀貌,各有比類,多須者謂之羊。顏師伯缺齒,號之曰齴。劉秀之儉吝,呼為老慳。黃門侍郎宗靈秀體肥,拜起不便,每至集會,多所賜與,欲其瞻謝傾踣,以為歡笑。又刻木作靈秀父光祿勳叔獻像,送其家廳事。柳元景、垣護之並北人,而玄謨獨受“老傖”之目。凡所稱謂,四方書疏亦如之。嘗為玄謨作四時詩曰:“堇荼供春膳,粟漿充夏飧。瓟醬調秋菜,白醝解冬寒。”又寵一崑崙奴子,名曰主。常在左右,令以杖擊羣臣,自柳元景以下,皆罹其毒。
  • 187.    《宋書》卷3《武帝紀下》:孝武大明中,壞上所居陰室,於其處起玉燭殿,與羣臣觀之。牀頭有土鄣,壁上掛葛燈籠、麻繩拂。侍中袁顗盛稱上儉素之德。孝武不答,獨曰:“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
  • 188.    據《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載,劉駿於“元嘉七年秋八月庚午(十六日)生”,元嘉三十年四月己巳(二十七日)即位,大明八年閏五月庚申(二十三日)崩。根據中國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網站的轉換,其生卒年分別為儒略曆430年9月19日、453年5月20日與464年7月12日。
  • 189.    《文心雕龍:卷四十一——卷五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18]
  • 190.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大明)二年……十二月……壬戌,林邑國遣使獻方物。
  • 191.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孝建)二年……二月己丑,婆皇國遣使獻方物。……(大明)三年……丙申,婆皇國遣使獻方物。
  • 192.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孝建)二年……秋七月……盤盤國遣使獻方物。
  • 193.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孝建)二年……八月……斤陀利國遣使獻方物。另據《梁書》載:“幹陁利國,在南海洲上。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出班布、吉貝、檳榔,檳榔特好,為諸國之極。宋孝武世,王釋婆羅(冉+阝)憐陁遣長史竺留陁獻金銀寶器。”所指應是《宋書》所稱的“斤陀利國”。
  • 194.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元嘉)三十年……十一月……丙寅,高麗國遣使獻方物。……(孝建)二年……十一月……辛亥,高麗國遣使獻方物。(大明)二年……冬十月……乙未,高麗國遣使獻方物。……(大明)三年……十一月己巳,高麗國遣使獻方物。……(大明)七年……六月……戊申,芮芮國、高麗國遣使獻方物。……七月乙亥,徵東大將軍高麗王高璉進號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 195.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大明)三年……十一月……肅慎國重譯獻楛矢、石砮;西域獻舞馬。
  • 196.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孝建)二年……夏四月壬申,河南國遣使獻方物。……(大明)二年……八月乙酉,河南王遣使獻方物。……(大明)三年……冬十月……戊申,河西國遣使獻方物。庚戌,以河西王大沮渠安周為徵虜將軍、涼州刺史。
  • 197.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大明元年……五月……乙亥……輔國將軍梁瑾葱為河州刺史、宕昌王。……(大明)四年春正月……甲戌,宕昌王奉表獻方物。……八月壬寅,宕昌王遣使獻方物。……(大明)五年春正月丁卯,以宕昌王梁唐子為河州刺史。
  • 198.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大明元年……十一月……甲辰,以百濟王餘慶為鎮東大將軍。……(大明)四年……倭國遣使獻方物。……(大明)六年……三月……壬寅,以倭國王世子興為安東將軍。
  • 199.    《南史·卷十一·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1]
  • 200.    《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1]
  • 201.    《南齊書》卷32《何戢傳》:選戢尚山陰公主,拜駙馬都尉。
  • 202.    《南齊書》卷43《江斅傳》:尚孝武女臨汝公主,拜駙馬都尉。
  • 203.    《南齊書》卷46《蔡約傳》:約少尚宋孝武女安吉公主,拜駙馬都尉,秘書郎,不拜。
  • 204.    《南齊書》卷44《徐孝嗣傳》:八歲,襲爵枝江縣公,見宋孝武,升階流涕,迄於就席。帝甚愛之。尚康樂公主。
  • 205.    孟斌 著.歷代帝王陵墓: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10:197
  • 206.    慧皎《高僧傳》卷7:至孝武帝升位。遣使徵請。導翻然應詔。止於京師中興寺。鑾輿降蹕躬出候迎。導以孝建之初三綱更始。感事懷惜。悲不自勝。帝亦哽咽良久。即敕於瓦官寺開講維摩。帝親臨幸公卿必集。導登高座曰。昔王宮託生雙樹現滅。自爾以來歲逾千載。淳源永源澆風不追。給苑丘墟鹿園蕪穢。九十五種以趣下為升高。三界羣生以火宅為淨國。豈知上聖流涕大士棲惶者哉。因潛然泣淚。四眾為之改容。又謂帝曰。護法弘道莫先帝王。陛下若能運四等心矜危勸善。則此沙石瓦礫便為自在天宮。帝稱善久之。坐者鹹悦。
  • 207.    《南史》卷29《蔡興宗傳》:竟陵王誕據廣陵為逆,事平,孝武輿駕出宣陽門,敕左右文武叫稱萬歲。興宗時陪輦,帝顧曰:“卿獨不叫?”興宗從容正色答曰:“陛下今日政應涕泣行誅,豈得軍中皆稱萬歲?”帝不悦。興宗奉旨慰勞廣陵,州別駕範羲與興宗素善,在城內同誅。興宗至,躬自收殯,致喪還豫章舊墓。上聞謂曰:“卿何敢故爾觸網?”興宗抗言答曰:“陛下自殺賊,臣自葬周旋,既犯嚴制,政當甘於斧鉞耳。”帝有慚色。
  • 208.    《宋書》卷79《文五王傳》:上遣員外散騎侍郎戴明寶詰渾曰:“我與汝親則同氣,義則君臣,遣任西蕃,以同盤石,云何一旦反欲見圖?文檄處分,事蹟炳然,不忠不義,乃可至此。豈唯天道助順,逆志難充,如其兇圖獲逞,天下誰當相容?前事不遠,足為鑑戒。加以頻歲釁難,非起外人,唯應相與厲精,以固七百。汝忽復構此,良可悲惋。國雖有典,我亦何忍極法,好自將養,以保松、喬之壽。”逼令自殺,即葬襄陽,時年十七。
  • 209.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06]
  • 210.    注:關於對南朝民爵制度的評價,也可參見日本學者户川貴行的《魏晉南朝の民爵賜與について》,載於《東洋史論集》2002年第30號。
  • 211.    《宋書》卷6《孝武帝本紀》:上於行所訊溧陽、永世、丹陽縣囚。
  • 212.    張居正 編著.帝鑑圖説 精裝典藏本: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06:244
  • 213.    虞世南撰,陳虎譯註.《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135頁
  • 214.    《宋書·列傳第四十》:母殷淑儀,寵傾後宮,...追進淑儀為貴妃,班亞皇后,諡曰宣。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