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隸屬於湖南省長沙市。位於長沙市中部,湖南省東部,地處東經112°56′15″~113°36′00″,北緯27°54′55″~28°38′55″之間,東接瀏陽市,西、南連長沙市城區,北達岳陽市平江縣、汨羅市,總面積1756平方公里,下轄13個鎮、5個街道。
[58]
截至2021年底,長沙縣常住人口為140.01萬人。
[79]
長沙縣別稱“星沙”,自古為“三湘首善”。處於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地帶,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瀏陽河和撈刀河貫穿境內。長沙縣自近代以來哺育了辛亥革命先驅黃興,湧現了李維漢、楊開慧、徐特立、陳樹湘、許光達、楊立三、田漢、繆伯英、柳直荀、陳康白、廖沫沙等革命先輩和仁人志士,原國家主席劉少奇在這裏留下了調查足跡,同時長沙縣也是原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鎔基、李鐵映的家鄉。縣域有眾多名勝古蹟和旅遊勝地,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楊開慧故居,有湖南省文旅小鎮果園鎮、開慧鎮等,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錫福村。
2019年12月,入選2019年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縣(市)。2019年12月6日,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1]
2020年9月,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疫情防控聯合指揮部獲評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2]
2020年11月,入選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名單。2020年12月,社科院發佈《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長沙縣排名第10。
[3]
2021年,長沙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03.2億元,比上年增長7.6%。
長沙縣歷史沿革
編輯
長沙縣城建(2張)
商周時,長沙縣為荊州之城,古三苗國地。春秋晚期,屬楚國黔中郡。
隋朝,採州縣兩級制,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長沙郡改潭州,臨湘縣改長沙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潭州改名長沙郡。
後漢間,劃長沙縣地置龍喜縣(又名新縣)。
宋朝,在地方設置路,潭州為荊湖南路治所,州治長沙縣。宋乾德中,罷龍喜置常豐縣,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並常豐縣入長沙縣。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劃長沙縣5個鄉、湘潭縣2個鄉置善化縣,與長沙縣同城而治。
清,承明制仍設長沙府,府城依舊設於長沙、善化兩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裁府並縣,撤銷長沙府,善化縣併入長沙縣。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析城區設立長沙市,市、縣分治。
1949年,成立“長沙專區”,長沙縣隸長沙專區。1949年7月25日,縣人民政府在金井易家祠堂成立。8月,遷榔梨市梨江學校(園通寺)。
1950年3月,長沙縣遷長沙市北區(開福區)潘家坪。
1952年9月24日,長沙專區改稱“湘潭專區”,駐湘潭市,長沙縣隨隸。
1958年12月24日,中共湖南省委作出調整縣市行政區劃若干問題的決定,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59年3月,望城縣和長沙市郊區併入長沙縣,劃出縣內的龍頭鋪公社入株洲縣,長沙縣改隸長沙市。
1962年元月,恢復長沙市郊區。
1977年12月,復置望城縣,同時將長沙縣所轄的大託,洞井、黎託、望嶽4個公社劃入長沙市郊區管轄。
2015年11月,金井鎮、雙江鎮合設金井鎮,開慧鎮、白沙鎮合設開慧鎮,黃興鎮、幹杉鎮合設黃興鎮。
長沙縣行政區劃
編輯長沙縣區劃沿革
1950年,設置長沙市郊區辦事處,領導長沙市外四區。
長沙縣行政區劃圖(3張)
1984年5月,撤銷農村人民公社,建立鄉鎮,全縣轄9區1個區級鎮40個鄉。
1995年5月,撤區並鄉建鎮,全縣撤9個區,將41個鄉鎮合併為14個鎮7個鄉。1996年7月,將長沙縣撈刀河鎮劃入長沙市開福區後,長沙縣轄13個鎮7個鄉。
1996年1月30日,長沙縣政府遷星沙鎮;同年7月,將長沙縣撈刀河鎮劃入長沙市開福區。
1997年,撤銷廣福鄉、北山鄉,建立青山鋪鎮、北山鎮。
2002年,撤銷雙江鄉,建立雙江鎮。
2004年9月,全縣村級行政區劃調整將原有的494個行政村合併成238個行政村,38個居委會調整為36個社區居委會。
2012年,從黃花鎮析置長龍街道,行政區劃範圍包括原黃花鎮茶塘村、長龍村、湘峯村三個整村和華湘村在長永高速以北的區域,總面積29平方千米。㮾梨鎮調整為㮾梨街道。
2015年1月14日,跳馬鎮劃歸長沙市雨花區,暮雲街道、南託街道劃歸長沙市天心區。
2015年11月,撤銷金井鎮和雙江鎮成建制合併設立金井鎮;將開慧鎮和白沙鎮成建制合併設立開慧鎮;將黃興鎮和幹杉鎮成建制合併設立黃興鎮。
長沙縣區劃詳情
2020年11月,長沙縣轄星沙街道、泉塘街道、湘龍街道、㮾梨街道、長龍街道5個街道,開慧鎮、金井鎮、黃興鎮、江背鎮、黃花鎮、春華鎮、路口鎮、果園鎮、高橋鎮、福臨鎮、青山鋪鎮、安沙鎮、北山鎮13個鎮;另有黃興會展經濟區。
[6]
縣政府駐星沙街道。
長沙縣地理環境
編輯長沙縣位置境域
長沙縣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東岸,湖南省會長沙市近郊。東鄰瀏陽市,南接長沙市雨花區,西毗長沙市芙蓉區、開福區、望城區,北靠岳陽市。地處東經112°58′23″—113°30′09″,北緯28°02′04″—28°39′51″之間。2020年,全縣總面積1756平方千米。
[59]
長沙縣地形地貌
長沙縣屬長衡丘陵盆地的北部,地處幕阜山、連雲山與大龍山餘脈的南端,株洲隆起帶的北緣。龍華、烏川諸山雄峙於東,陶家排、炭盆坡橫亙於南,影珠、明月兩座大山蜿蜒於西北,興雲、飄峯兩山聳立於北。北山鎮域內的明月山為縣內最高峯,海拔659米。地勢由北、東、南三面逐漸向中西部傾斜,呈不規則“畚箕”形狀。域內有變質岩、沙礫岩、灰巖、紅巖、紅土、砂頁岩、花崗岩七種岩層及崗地、平原、山地、丘陵、水面五類地貌,以崗地平原為主。
長沙縣水文
長沙縣地處湘江東岸,域內河流眾多,屬於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流域面積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和部分在此範圍以下的重要河道)54條(市管河流2條,縣管河流9條、鄉管河流43條)。其中,流域面積2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4條,流域面積50—200平方千米的河流9條,流域面積10—50平方千米的河流37條,總長約609千米。域內主要河流有瀏陽河、撈刀河及其支流和汨羅江2級支流雙江口河。有水庫145座,其中:中型水庫5座(烏川水庫、桐仁橋水庫、金井水庫、紅旗水庫、白石洞水庫),總庫容7839萬立方米:小(Ⅰ)型水庫25座,小(Ⅱ)型水庫115座。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4.0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量2.928億立方米,地下水徑流模數16.7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年。過境水資源量豐富,其中瀏陽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39.41億立方米,撈刀河全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9.6億立方米。
長沙縣氣候
長沙縣地處東亞季風區,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寒冷期短,炎熱期長。全縣(1981—2010年) 年平均氣温17. 6℃,最冷月(1月)平均5.0 ℃,最熱月(7月)平均29. 4℃。歷年極端最高氣温41.1°C(2003.8.2) ,極端最低氣温-11. 7℃(1991年12月29日)年平均無霜期260天,年平均日照1510.9小時,佔可照時數的34%,年平均風速2.0米/秒,最多風向為NW,最大風速19.7米/秒(1997年6月7日),域內雨水充足,年均降水量1472.9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194. 9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1%, 年雷暴日數36.4天,年霧日22.9天。
長沙縣自然資源
編輯長沙縣土地資源
2011年,長沙縣總面積為199665.89公頃,其中耕地58047.08公頃,園地2711.12公頃,林地88161.52公頃,草地516.84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5822.6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6162.17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4611.56公頃,其他土地3632.95公頃。
長沙縣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較豐富,經探查已發現鎢、錫、鎳、鈹、鈮、鉭、鈷、鉬、銅、鉛鋅、金、硅、煤、高嶺土、石灰石、螢石、花崗岩、獨居石砂等20多個礦種。已發現礦產地113處,其中大型礦牀1處、中型4處、小型62處、礦(化)46處。已被開採利用的主要與建築材料有關的磚瓦用頁岩、硅石、石英砂、建築石料等非金屬礦種,佔全部礦產地的80%,其餘大多數礦種因產地規模小尚未開發利用。域內礦產資源總體特徵以花崗岩、高嶺土、磚瓦用頁岩等非金屬礦產主,金屬礦產地多小型、礦化點。縣境西北部北山—青山鋪—福臨鎮一帶廣泛發育花崗岩,是全縣花崗岩礦的重要產出地;鼎功、福臨一帶高嶺土資源較豐富;中部春華山、黃花、黃興、幹杉至江背的廣大地區砂、頁岩發育區,域內主要磚瓦用頁岩礦開採區;東南部江背鎮河田一帶產石灰岩;北部與平江縣交界的中低山區,分佈有鎢、金及多金屬礦;路口鎮麻林橋有地下熱水資源。
長沙縣生物資源
長沙縣野生動物有獸類10種,鳥類48種,蛇類10多種,藥用植物120餘種,木本植物80多種;其中穿山甲、果子狸、猴面鷹、白鵡、虎皮蛙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植物有藥用植物120餘種,木本植物80多種。其中銀杏、杜仲、福建柏等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杉為省一級保護植物。森林覆蓋率42.5%,林木綠化率48.04%,活立木總蓄積371萬立方米。
“羅代黑豬”“北山梅”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長沙縣人口
編輯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常住人口為1374491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979472人相比,增加395019人,增長40.33%,年平均增長率為3.45%。全縣共有家庭户395761户,集體户74169户,家庭户人口為1048661人,集體户人口為325830人。平均每個家庭户的人口為2.6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0.36人。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720632人,佔52.43%;女性人口為653859人,佔47.5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10.21,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下降0.41。
[62]
2021年末全縣户籍户數28.8萬户,户籍人口83.4萬人,比上年增加7097人。全年出生7359人,人口出生率8.9‰;死亡6552人,人口死亡率7.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0。年末常住人口140.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04.52萬人,城鎮化率為74.65%,比重較上年提高0.13個百分點。
[79]
長沙縣是少數民族散居縣,2019年,全縣共有37個少數民族族別,共10755人,超過千人的有土家族、苗族。流動少數民族人口千餘人(不含經開區企業),主要來自新疆、四川、青海等地。
長沙縣經濟
編輯長沙縣綜述
202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03.2億元,比上年增長7.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8.5億元,增長9.8%;第二產業增加值1068.1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846.6億元,增長8.8%。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5、3.3、3.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2%、44.0%、49.8%。全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4:53.3:42.3。
[79]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8236人,各類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17247人,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98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
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457.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77.8億元,下降8.7%。其中教育支出31.4億元,增長19.5%;醫療衞生支出10.3億元,下降1.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2.2億元,下降6.9%。
[79]
長沙縣第一產業
長沙縣農業(6張)
全年糧食產量50.6萬噸,增長2.8 %;蔬菜產量110.1萬噸,增長4.6%;水果產量8.1萬噸,增長2.9%;豬牛羊禽肉產量5.3萬噸,增長26.0%;茶葉產量4.0萬噸,增長9.1%。
長沙縣第二產業
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3張)
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0%,其中經開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9%。
全年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三大支柱行業規模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5.2%。其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增長10.0%;電子信息產業產值下降26.2%;工程機械產業產值增長16.3%。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0.6%,營業成本增長2.0%,利潤總額下降24.1%。
全縣共有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180家,實現建築業總產
長沙縣第三產業
星城新貌(5張)
2020年9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北京、湖南、安徽等3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
[7]
其中,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總面積79.98平方公里
[8]
,除高橋大市場及高鐵會展新城部分區域在雨花區以外,絕大部分(90%以上)均在長沙縣境內,涉及長沙經開區、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核心區、黃花綜保區及黃花機場3號貨站等區域。
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3.4億元,比上年增長14.6%。按行業分,批發行業50.8億元,增長16.9%;零售行業567.9億元,增長14.1%;住宿行業7.4億元,增長13.1%;餐飲行業17.3億元,增長23.9%。
全年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不含集團分解)比上年增長7.7%。其中糧油、食品類比上年增長17.6%;飲料類增長74%;煙酒類增長14.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7.9%;化妝品類增長37.5%;日用品類下降22.0%;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3.4%;書報雜誌類增長20.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6.3%;中西藥品類下降2.1%;文化辦公用品類下降24.3%;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28.5%;汽車類增長7.2%。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5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1%,佔全省的比重為16.5%,佔全市的比重為35.5%。其中進口總額42.3億美元,下降17.6%;出口總額110.3億美元,增長43.7%。
全年外商直接投資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9.2%;引進省外境內資金168.4億元,增長31.6%。
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97.6億元,比上年增長16.2%。接待遊客2101萬人次,增長16.7%。
公路貨運量2680萬噸,貨物週轉量149832萬噸公里;行政村客運(公交)班線通達率實現100%。
全年郵電通信業務總量17.4億元,比上年增長7.8%。年末全縣移動電話用户172.5萬户,增長2.5%;全縣互聯網絡用户55.1萬户,增長4.4%。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639.2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居民儲蓄809.6億元,增長13.6%;各項貸款餘額1879.3億元,增長28.3%。金融機構網點數289個,職工總人數7433人。
[79]
長沙縣社會事業
編輯長沙縣科學技術
2021年,完成高新技術總產值1543億元,比上年增長4.6%;實現高新技術增加值439.4億元,增長7.5%。全年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82家,年末總數達790家。全縣專利授權量為707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831件,比上年增長52.5 %。
[79]
長沙縣教育事業
截止2021年末全縣共有各類全日制學校205所(不含幼兒園),其中職業中專9所、普通高中13所、鄉鎮農校1所、初級中學39所、小學14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共有幼兒園362所,其中公辦幼兒園157所。全縣在校中小學生181550人,在園幼兒62563人。其中:普通高中17861人,職業高24442人,初中33858人,小學105259人,特校130人。初中入學率為100%、初中鞏固率為99.8%;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免除了13.5萬人次學生雜費,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免除率達100%。對各級各類貧困學生資助金額達1622.8萬元。
[79]
學校名稱 | 學校地址 |
長沙縣星沙遠大二路 | |
長沙縣星沙街道三一路1號 | |
長沙縣安沙鎮 | |
長沙縣黃花鎮黃花路118號 | |
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北山鎮高倉村 | |
長沙縣榔梨街道土嶺村 | |
長沙縣金井鎮沙田村 | |
湖南省長沙縣江背鎮特立村觀音塘組 | |
以上參考: |
長沙縣醫療衞生
截止2021年末,全縣共有各類衞生機構596個,其中醫院、衞生院共42個,衞生防疫和防治機構1個,婦幼衞生保健機構1個,社區服務中心(站)11個。衞生人員9558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4029人,註冊護士5137人,衞生防疫和防治機構衞生技術人員93人,婦幼衞生機構衞生技術人員677人。各類衞生機構擁有病牀7424張,每千人擁有病牀數5張,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數7人。
[79]
長沙縣文化事業
截止2021年末全縣共有文化設施面積157.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擁有文化站19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電影院16個,檔案館1個。全年送戲下鄉76場、電影3491場。廣播電視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紮實開展,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城區有線電視用户3.1萬户,城區有線電視入户率達90.0%。
[79]
長沙縣體育事業
截止2021年末,全縣共有體育設施面積32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70.6%。擁有各類體育場地3843個,其中:標準體育館5座,標準運動場100個,標準游泳池6個,各種訓練綜合用房240個。開展大型羣眾體育活動25次,全民健身運動參加人數達61萬人次。
[79]
長沙縣人民生活
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267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工資性收入34361元,經營淨收入6450元,財產淨收入6641元,轉移淨收入2815元。
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2219元,比上年增長8.3%,食品煙酒支出佔比為26.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5806元,增長5.8%,食品煙酒支出佔比為27.9%;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27265元,增長13.2%,食品煙酒支出佔比為25.0%。城鄉居民文教娛佔比21.4%,比上年同期增加2.8個百分點。
[79]
長沙縣社會保障
2021年末參加全縣勞動保障部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82.8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30.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19.8萬人。
年末擁有各類養老機構28個,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牀位數達5648張,收養748人。加大對困難羣體的救助力度,全縣全年共救助18.3萬人次,累計發放低保12.7萬人次,其中,城鎮低保對象3839户次、5800人次;農村低保對象 64082户次、121498人次。
[79]
長沙縣交通運輸
編輯長沙縣綜述
長沙縣交通便利,水、陸、空交互的立體化交通網絡基本成型,是湖南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全縣基本形成“八縱十六橫”的路網格局。
長沙縣水運
長沙縣有湘江、瀏陽河等河流,可通江達海。
長沙縣航空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2張)
長沙縣鐵路
長沙高鐵南站,京港、滬昆高鐵幹線及未來的渝長廈米字交匯於此。
長沙縣公路
長沙縣交通(3張)
截止2020年末,長沙縣公路通車裏程達到6342.5公里。全年公路客運量2242.9萬人,旅客週轉量15336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3832.5萬噸,貨物週轉量172440.6萬噸公里;行政村客運(公交)班線通達率實現100%。
[61]
長沙縣軌道交通
長沙縣旅遊資源
編輯長沙縣綜述
長沙縣有眾多名勝古蹟,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黃興故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開慧故居、徐特立故居等。境內還有鹿芝嶺新石器遺址、南託大塘遺址、棠坡清代民居遺址、腰塘遺址、團裏山遺址、月亮山遺址等遺址。
[9]
2020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70億元,比上年增長1.2%。接待遊客1800萬人次,增長12.5%。年末全縣共有星級酒店3家,其中五星級1家;年末全縣共有3A旅遊景區8處,其中新增1家3A級旅遊景區。年末全縣共有4A級以上風景區2處。
[61]
長沙縣主要景點
陶公廟,位於長沙縣㮾梨鎮,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六年即公元507年,史稱“六朝遺廟”。其中山門、戲樓被湖南省政府定為“省級文物古蹟保護單位”。佔地面積7150平方米,建築面積2528.06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山門、戲樓、石級、大殿、側殿、道舍等組成。 | |
春華渡槽,位於湖南省長沙縣春華鎮,渡槽東西伸展2100餘米,高25米,共有108個橋墩,是湖南省內最長最高的渡槽,相當於湘江大橋的兩倍,高25米,相當於七層高樓。
[9]
| |
黃興故居紀念館位於湖南省長沙縣黃興鎮黃興新村。故居為黃興家祖業,始建於1862年,1874年後形成了以53間房屋為中心,佔地面積約28畝的庭院,主體建築座西北朝東南,為二進五開間,並配有東西廂房。黃興故居紀念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華僑國際交流基地、長沙市涉台教育基地、國家3A級旅遊景區。
[10]
| |
田漢文化園位於湖南省長沙縣果園鎮田漢社區,是全國唯一一個系統展示田漢同志生平業績和人格風範的主題文化公園,也是國歌精神、田漢文化的研究基地。田漢文化園佔地352畝,內有田漢故居、田漢文化展示館、國歌廣場、田漢銅像廣場等文化場館和設施。文化園內《傑出的人民藝術家——田漢生平事蹟陳列》大型展覽綜合運用圖片、場景重現等方式,形象生動地展現了田漢一生的歷史功績。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長沙市黨員教育培訓示範基地、長沙市文明風景旅遊區。 | |
田漢故居位於長沙縣果園鎮田漢社區,始建於道光元年(1820年),為晚清時期兩進式普通民居建築,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45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6間,現存的建築是根據遺址考古成果於2005年復原而成。田漢故居現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湖南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 |
徐特立故居位於湖南省長沙縣江背鎮特立村觀音塘組,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故居為一所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式民居,是典型的清末南方四合院建築。1988年,被省政府公佈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8月重新修復並對遊人開放。故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
楊開慧紀念館成立於1966年,1969年正式對外開放,由楊開慧故居、楊開慧烈士陵園、楊公廟、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故居始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佔地約126畝, 建築面積約9600平方米。現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1]
| |
明月庵,坐落在長沙縣金井鎮觀佳村石磅組,始建於明代後期,清乾隆八年由楊氏宗祠購置,更名“雲霧庵”。1936年,大光法師巡遊至此,見物生情,更名為“明月庵”。存有佛堂、佛塔、食堂、宿舍、柴屋等,總面積700平方米。 | |
錦繡江南生態農莊,位於長沙縣江背鎮梅花社區下貫衝組,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佔地625畝,園區集蔬菜、水果、有機種植、園林景觀、漢唐文化、兒童教育、濕地觀光、農業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景觀旅遊園區。 | |
陳樹湘故居位於長沙縣福臨鋪鎮楓樹灣。2019年初,對考證後的陳樹湘出生地進行了部分還原修復,修復後的建築佔地總面積7.1畝,建築面積270平方米,遵循修舊如舊、還原歷史的建築風格,全景展示了陳樹湘烈士的一生。現為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沙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沙市黨員教育培訓示範基地。 | |
松雅湖是中國南方退田還湖工程實施後恢復重建形成的典型淺水湖泊濕地生態系統,松雅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5475畝,其中濕地面積4116畝,佔總面積的75.2%。公園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等5個功能區,園內生物多樣性豐富,松雅湖所在區域及周邊共有濕地植物126種,濕地脊椎動物7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兩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5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種、省“三有”野生動物45種。2019年4月,松雅湖獲評長江經濟帶美麗湖泊。 | |
長沙縣著名人物
編輯黃興(1874年-1916年),湖南省善化縣二都涼塘(今長沙縣黃興鎮黃興新村涼塘)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時期武裝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指揮者。
張百熙(1847年-1907年),湖南省長沙縣錦繡都大魚塘洞田(今長沙縣春華鎮百熙村)人。1874年中進士,先後擔任過侍讀、侍講、國子監祭酒、都察院左都御史、順天府尹及工部、禮部、刑部、吏部、户部、郵傳部尚書,以及政務大臣、殿試讀卷大臣等重要官職。
俆特立(1887年-1968年),湖南省善化縣四都觀音塘(今長沙縣江背鎮特立村觀音塘組)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
朱鎔基(1928年-),今長沙縣安沙鎮和平村人,共和國第五任總理。
李維漢(1896年-1984年),湖南省長沙縣尊陽都松竹村(今屬長沙縣高橋鎮)人,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楊開慧(1901年-1930年),湖南省長沙縣清泰都板倉(今屬長沙縣開慧鎮板倉社區)人,毛澤東的夫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革命烈士。
田漢(1898年-1968年),湖南省長沙縣錦繡都田家塅(今屬長沙縣果園鎮田漢社區)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戲劇藝術家和電影藝術家。
楊昌濟(1871年-1920年),湖南省長沙縣清泰都板倉(今屬長沙縣開慧鎮板倉社區)人,近代知名的學者和教育家,湖南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導師。
廖沫沙(1907年-1990年),湖南省善化縣三都廖家壠(今屬長沙縣黃興鎮)人,《抗戰日報》總編輯,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部長。
李默庵(1904年-2001年),湖南省長沙縣大賢都二區北山大屋(今屬長沙縣北山鎮北山村黃婆衝組)人,黃埔一期、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
柳直荀(1898年-1932年),湖南省長沙縣錦繡都方塘衝(今屬長沙縣高橋鎮)人。1924年2月,經何叔衡等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任湖南省農民協會秘書長,參加過南昌起義。1932年被害。
許光達(1908年11月19日-1969年6月3日),湖南省善化縣二都蘿蔔衝(今屬長沙縣黃興鎮光達社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李鐵映(1936年9月-),今湖南省長沙縣高橋鎮人,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繆伯英(1899年10月-1929年10日),湖南省長沙縣清泰都楓樹灣(今屬長沙縣開慧鎮飄峯山村)人,1920年11月,參加了由李大釗組織的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女黨員。
[16]
陳樹湘(1905年1月30日-1934年12月18日),湖南省長沙縣清泰都福臨鋪(今屬長沙縣福臨鎮)人,曾任紅5軍團第34師師長,革命烈士。
楊立三(1900年12月8日-1954年11月28日),湖南省長沙縣尊陽都澗山(今屬長沙縣金井鎮)人,1920年投入湘軍當文書,先後擔任團司務長和軍需官,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作的奠基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任後勤部長。
長沙縣城市榮譽
編輯全國文明縣城 | 國家衞生縣城 |
國家園林縣城 | 國家生態示範縣 |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 全國文明小城鎮示範點 |
全國政務公開工作先進縣 | 全國十八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 |
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 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 |
全國文化先進縣 | 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 |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 中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 |
全國重點產茶縣 | 中國中小城市創新創業(雙創)百強 |
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 | |
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4位 | |
2019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 | |
2019年工業百強縣(市) | 2019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 |
2019年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 | |
2020年綜合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市) | |
2022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 | |
- 參考資料
-
- 1.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方案的批覆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0-01-06]
- 2. 國家級表彰!聽聽長沙抗疫英雄的心聲 .長沙晚報[引用日期2020-11-01]
- 3. 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2020-12-03[引用日期2021-02-10]
- 4. 長沙縣正式撤銷暮雲鎮 設暮雲、南託街道 .紅網[引用日期2017-07-31]
- 5. 強化使命擔當,實現片區高質量發展 .星沙時報[引用日期2020-11-01]
- 6. 行政區劃 .長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1-01]
- 7. 國務院關於印發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的通知(國發〔2020〕10號)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11-01]
- 8. 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 長沙片區建設藍圖進一步清晰 .紅網[引用日期2020-11-01]
- 9. 三湘第一渡春華渡槽揭秘 .新浪網.2009年02月20日[引用日期2016-06-16]
- 10. 黃興故居紀念館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紅網[引用日期2022-11-24]
- 11. 楊開慧烈士藏於故居牆縫裏的一疊手稿 記錄了她的這些感人事蹟 .長沙晚報[引用日期2020-11-01]
- 12. 長沙縣新增4家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網[引用日期2020-11-01]
- 13. 長沙縣兩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授牌 .星沙時報[引用日期2020-11-01]
- 14. 楊開慧紀念館 .湖南國防教育網[引用日期2020-11-01]
- 15. 探春長沙縣丨尋找那些不朽的紅色基因(圖) .紅網[引用日期2020-11-01]
- 16. 繆伯英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4-04-19]
- 17. 探訪陳樹湘故里:民眾成立追思團重走烈士革命路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0-11-01]
- 18. 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 .經濟參考網[引用日期2017-12-19]
- 19. 求新求變謀長遠(慶祝改革開放40年·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人民網.2018-11-25[引用日期2018-11-25]
- 20. “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結果發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8-11-26]
- 21. 2019年中國百強縣名單出爐!山東這些縣市上榜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07-21]
- 22. 2019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等六大榜單發佈 你的家鄉排第幾?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10-08]
- 23. 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中國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9-10-08]
- 24. “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結果發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11-26]
- 25. 2019年中國縣域經濟競爭力排名出爐 你的家鄉排第幾?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12-07]
- 26. 《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9)》暨全國百強縣(區)報告在京發佈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12-09]
- 27. 全國製造業、營商環境百強縣名單發佈 江浙仍然獨領風騷 .華夏時報網[引用日期2019-12-30]
- 28. 2020年全國百強縣榜單出爐 嘉興多地上榜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0-05-08]
- 29. 2020中國最具綠意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16]
- 30. 2020中國雙創活力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19]
- 31. 2020中國縣域網購百強榜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20]
- 32. 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20]
- 33. 2020中國縣域消費百強榜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21]
- 34. 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21]
- 35. 全國這個百強榜單發佈:金華有5個縣市進榜 義烏第一永康第七 .浙江新聞[引用日期2020-05-21]
- 36. 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24]
- 37. 2020中國縣域潮品消費百強榜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25]
- 38. 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6-01]
- 39. 2020中國秋季休閒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7-08]
- 40. 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7-09]
- 41. 2020全國百強縣出爐:約2%的土地創造全國1/10的GDP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0-07-29]
- 42. 2020中國人際信用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7-29]
- 43. 2020年全國縣域旅遊研究報告隆重發布-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8-21]
- 44. 名單來了!命名411個全國雙擁模範城(縣),表彰59個模範單位和100名模範個人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0-10-20]
- 45. 縣域工業哪家強?來看看最新發布的《中國縣域工業競爭力地圖》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0-11-16]
- 46. 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2020年)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引用日期2020-11-17]
- 47. 讀城識幸福——“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在杭州發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11-20]
- 48. 讀城識幸福——“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在杭州發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11-20]
- 49. 水利部公佈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名單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11-25]
- 50. 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名單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0-11-26]
- 51. 湖南命名和表彰一批雙擁模範城、雙擁模範單位和個人 .紅網[引用日期2020-11-26]
- 52. “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揭曉 .中國小康網[引用日期2021-01-06]
- 53. 國家衞生健康委關於命名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的通知 .國家衞生健康委[引用日期2021-01-20]
- 54. 湖南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區名單公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1-01-31]
- 55. 長沙縣被正式授予“國家生態縣”稱號 成湖南首個地區 .紅網[引用日期2016-02-18]
- 56. 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結果發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12-07]
- 57. “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結果發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11-26]
- 58. 長沙縣縣情介紹 .長沙縣[引用日期2021-07-16]
- 59. 自然地理 .長沙縣[引用日期2021-07-16]
- 60. 全國第四!象山入圍“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榜單 .澎湃網[引用日期2021-07-17]
- 61. 2020年長沙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長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7-18]
- 62. 長沙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長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7-18]
- 63. 2021賽迪百強縣權威發佈!《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重點內容一覽 .賽迪網[引用日期2021-08-07]
- 64. 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水利部[引用日期2021-08-20]
- 65. 關於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擬命名名單的公示 .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09-26]
- 66.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發佈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21-10-04]
- 67. 「百縣榜」讓治理更高效 “2021中國智慧城市百佳縣市”榜單出爐 .中國小康網[引用日期2021-10-06]
- 68. 關於命名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10-14]
- 69. 湖南15縣(市區)獲評第三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長沙縣、韶山市等上榜,23個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案例同時公佈 .湖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2-09]
- 70. 居者心怡、來者心悦!膠州首次上榜“2021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 .半島都市報[引用日期2022-01-01]
- 71. 常德4個!國家衞生城鎮,祝賀! .澎湃網[引用日期2022-02-10]
- 72. 長沙縣通過國家衞生城市複審 .紅網[引用日期2022-02-11]
- 73. 全國最新GDP十強縣出爐!江浙兩省包攬7個席位 .人民資訊[引用日期2022-04-14]
- 74. 全國第三!義烏上榜了 .瀟湘晨報[引用日期2022-05-09]
- 75. “2021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結果發佈 .新華社[引用日期2022-06-13]
- 76. 地鐵6號線於6月28日正式開通載客運營 .長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7-20]
- 77. 2022百強縣:崑山、江陰、張家港前三,江蘇佔1/4席 .第一財經[引用日期2022-07-21]
- 78. 關於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擬命名名單的公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2-11-08]
- 79. 2021年長沙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長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1-13]
- 80. 2022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發佈 .經濟日報[引用日期2022-11-19]
- 81. 關於命名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公告 .其他.2022-11-20
- 82. “2022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結果發佈 .新華社官方帳號.2022-12-21[引用日期2022-12-2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