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學森

(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鎖定
錢學森(英文:Qian Xuesen [132]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1]  ;著名航天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125-126]  [147] 
錢學森1929~1934年就讀於上海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 [7]  [150]  ;1939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 [81]  ;1947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任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兼噴氣推進中心主任;1955年10月,錢學森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 [150]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1957年補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錢學森主要從事應用力學、工程控制論、航空工程、火箭導彈技術、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領域的研究 [125-126]  ;1986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3]  [105]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81] 
1991年10月錢學森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9年9月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47]  。錢學森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世界的中國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 [147]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32] 
中文名
錢學森
外文名
Qian Xuesen [132]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11年12月11日
逝世日期
2009年10月31日
畢業院校
加州理工學院
職    業
航天工程科學家
代表作品
工程控制論
物理力學講義
星際航行概論
主要成就
1957年補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1年獲得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
1991年獲得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9月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籍    貫
浙江杭州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錢學森人物生平

錢學森早期學習

  • 求學之路
錢學森一週歲時和父親的合影 錢學森一週歲時和父親的合影
1911年12月11日,錢學森出生於上海,是家中獨子,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1]  [147]  [157] 
1914年,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到北京民國政府教育部任職。未滿3週歲的錢學森隨父母遷居北京 [116]  ,先後就讀於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國民學校高等小學校 [157] 
少年錢學森(攝於1917年) 少年錢學森(攝於1917年)
1923年9月,進入國立北京師範大學校附屬中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習 [157] 
1929年9月,考入上海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 [150] 
1934年7月,以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116] 
1934年6月,畢業於機械工程系鐵道機械工程專業。隨後考取清華大學飛機設計專業公費留美 [147]  。曾到杭州筧橋飛機廠實習,又到南京、南昌空軍飛機修理廠見習,最後到北京參觀清華大學並拜訪導師王士倬 [1] 
  • 認真自查
1933年,錢學森在國立交通大學機械系讀三年級,金愨教授講授水力學。水力學考試之後,老師在試卷上用紅筆打上“√”或者“×”,然後發給學生,讓學生校看,知道什麼題答對、什麼題答錯。這試卷再還給老師,老師在試卷右上角的分數欄裏用紅筆寫上分數。
錢學森一看金愨教授發下的試卷上,全部都打“√”,意味着拿100分。可是,錢學森仔細檢查發現一個小錯誤: 在一道公式推導的最後一步,把“Ns ”寫成了“N”。於是錢學森立即舉手,説明自己的錯誤,主動請求老師扣分。金愨教授一看,果真如此,於是給了錢學森96分。錢學森主動要求扣分,金愨讚賞他並保留了錢學森的試 [76]  [154] 

錢學森赴美留學

錢學森
錢學森(2張)
1935年9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
1936年9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在世界力學大師馮·卡門(von Karman)教授指導下,從事航空工程理論和應用力學的學習研究,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先後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教、講師、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教授和噴氣推進中心主任等職,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的研究 [147] 
194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錢學森為終身教授 [141] 
錢學森的畢業證書、試卷

錢學森衝破羈絆

錢學森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始終心繫祖國,關注國內局勢變化,決心擇機報效祖國 [147] 
1948年,錢學森為了準備回國,退出美國空軍科學顧問團,辭去海軍軍械研究所顧問職務。新中國成立後,他回國的心情更加急迫。
1950年夏,錢學森向加州理工學院提出回國探親,但臨行前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拘捕,遭受無理羈留達5年之久 [148] 
1985年錢學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證書 1985年錢學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的證書
1955年6月,錢學森擺脱特務監視,在寫給比利時親戚的家書中,夾帶了給時任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陳叔通的信,請求祖國幫助他早日回國;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經過中國政府的嚴正交涉和國際友人的熱心援助。同年8月,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級會談中以錢學森信為依據,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允許錢學森離美回國;同年10月8日,錢學森一家乘船離開美國後抵達香港並過境,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 [1]  [147] 

錢學森投身科研

錢學森在辦公室 錢學森在辦公室
1955年11月起,錢學森為籌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開展工作。
1956年,獲年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56年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
1957年,被增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7年9月,錢學森作為科學技術顧問隨聶榮臻赴前蘇聯訪問,為中蘇新技術協定的順利簽訂做了大量工作 [147] 
1959年11月12日,經杜潤生楊剛毅介紹入黨,錢學森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81]  [148] 

錢學森獻身國防

周恩來簽署任命書 周恩來簽署任命書
1960年2月,錢學森指導設計的中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發射成功。同年11月,協助聶榮臻成功組織了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發射試驗。
1964年6月,錢學森作為發射場最高技術負責人,同現場總指揮張愛萍一起組織指揮了中國第一枚改進後的中近程地對地導彈飛行試驗。
1965年1月,錢學森同志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主持制定了《火箭技術八年(1965-1972)發展規劃》,組織領導地地導彈地空導彈岸艦導彈固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燃料導彈、運載火箭以及衞星研製試驗等任務。
1966年10月,錢學森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協助聶榮臻組織實施了中國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把國防現代化建設向前推。
1968年2月,錢學森兼任新成立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在周恩來總理等的支持下,他努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狠抓研究院機構組建、工作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衞星研製質量,指導地面發射和跟蹤測量系統建設。
1970年4月,錢學森牽頭組織實施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發射任務,成為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同年5月1日,錢學森與參加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工程研製的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城樓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彭德懷簽署任命令 彭德懷簽署任命令
1970年6月至1987年7月,錢學森先後擔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他投入國防科學技術領導工作,參與組織實施中國導彈航天技術領域重大型號研製和發射試驗,並開始從更高層次思考其他領域諸多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提出了許多創新、超前的思想。
1971年3月,錢學森組織完成“實踐一號”衞星發射試驗,首次獲得中國空間環境探測數據,為中國研製應用衞星、通信衞星積累了經驗。
1972年至1976年,錢學森參與組織領導了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研製工作,提出了建立導彈航天測控網概念;領導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組織啓動了遠洋測量船基地建設工程;指揮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衞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衞星迴收技術的國家。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錢學森先後於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洲際導彈第一次全程飛行、潛艇水下發射導彈和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衞星發射任務,實現中國國防尖端技術的突破 [147] 

錢學森承擔重任

中國科學院聘任文件 中國科學院聘任文件
1980年至1991年,錢學森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主席 [147] 
1989年6月29日,在美國紐約召開的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授予錢學森“威拉德W·F·小羅克韋爾獎章(Rockwell,Jr.)”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的稱號,表彰其對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理論作出的貢獻 [81] 
1991年5月,錢學森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1991年10月,錢學森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1994年,錢學森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1986年至1998年,錢學森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其間曾負責全國政協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工作。
1999年9月,錢學森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9年9月,錢學森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147] 
錢學森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二屆、三屆、四屆、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33] 
錢學森

錢學森曾任職務

錢學森曾任職務
時間
擔任職務
1940年—1945年
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81] 
1944年
航空噴氣公司(Aerojet Company)的技術顧問 [81] 
1956年
《中國國家十二年科技規劃》綜合組組長 [23] 
1956年4月
1957年
中國力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1] 
1957年5月—1960年4月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第二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98] 
1957年6月
中國自動化學會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1] 
1957年9月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  [81] 
1958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 [1]  [81] 
1960年4月—1967年1月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第三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99] 
1960年11月
近程導彈飛行試驗委員會副主任 [1]  [81] 
1961年
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1] 
1969年4月
1973年8月
1977年8月
1982年9月
1984年—1992年
第一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 [95] 
1988年
1992年—1996年
第二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 [96] 
1993年
1996年—2000年
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 [94] 
2000年—2004年
第四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 [93] 
-
中國宇航學會名譽會長 [81] 
-
中國力學學會名譽會長 [81] 
-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 [81] 
-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第二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97] 

錢學森人生成就

錢學森初期建樹

錢學森在美國留學工作期間,與導師馮·卡門共同完成的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的“卡門-錢近似”公式,使他在28歲時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獨立完成的《關於薄殼體穩定性的研究》,使他在航空技術工程理論界獲得很高聲譽。他提出的火箭與航空領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超前設想和科學預見,尤其是執筆撰寫的有關美國戰後飛機和火箭、導彈發展展望的報告,奠定了他在力學和噴氣推進領域的領先地位。他開創了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兩門新興學科,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47-148] 
1936年10月錢學森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開始了與馮·卡門教授先是師生後是親密合作者的情誼。同年,錢學森參加馬林納領導的火箭研究小組,在馮·卡門指導下,與馬林納等一起研究火箭發動機的熱力學問題、探空火箭問題和遠程火箭問題等,並參與了美國早期用可儲存液體推進劑的幾種試驗性探空火箭和後來的下士導彈研製工作。
1937年秋由馬林納介紹,錢學森參加了當時加州理工學院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也得識該小組的書記、化學物理助理研究員S·威因鮑姆(Weinbaum)。
1938年,錢學森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流動邊界層研究,揭示了即使一個運動的熱體與外界冷空氣在某一飛行馬赫數時有相當的温度差,對物體的冷卻仍逆變為加熱。這是由於空氣受壓縮,温度升高和邊界層傳熱率增加的結果。錢學森和馮·卡門給出了發生這種逆變的馬赫數計算公式。
1939年6月,完成了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論文工作,論文為《高速氣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4篇,取得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後,任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的助理研究員。同年,錢學森發表了關於可壓縮液體二維亞聲速流動的研究結果,馮·卡門在1941年發表了關於空氣動力學中壓縮效應的研究成果。他們對翼上的壓縮作用,共同提出了一個更普遍一些的修正,不用擾動很小這一假設,而且基於經過他們所修正的流動方程的另一種線性化,使它能應用於高速流動特別是應用於計算作用在翼型上的諸力。卡門·錢學森方法能給出某一速度範圍內的滿意結果。
1940年由於王助的推薦,錢學森成為成都航空研究所的通信研究員,寫了一篇題為《高速氣流突變之測定》的專論,刊登在該所報告第二號。從1940開始,錢學森與馮·卡門合作,對飛機金屬薄殼結構非線性屈曲理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外部壓力所產生的球殼的屈曲,結構的曲率對於屈曲特性的影響,受軸向壓縮的柱面薄殼的屈曲,有側向非線性支撐的柱子的屈曲,以及曲度對薄殼屈曲載荷的影響等。
1942年,錢學森的研究工作已有了成績,並教了一些學生,同時由於美國戰時軍事科學研究的需要,暫時放鬆了對外國人的限制,他得以參加機密性工作。同年,美國軍方委託加州理工學院舉行噴氣技術訓練班,錢學森是教員之一。
1945年,錢學森(中)隨導師馮.卡門訪問德國 1945年,錢學森(中)隨導師馮.卡門訪問德國
1944年,美國陸軍得知德國研製V-2火箭的情報,遂委託馮·卡門教授領導,大力研究遠程火箭。美國原始型的“下士”式導彈的設計,錢學森負責理論組,把林家翹錢偉長也請來,進行彈道分析、燃燒室熱傳導、燃燒理論研究等工作。同時,錢學森還當了航空噴氣公司(Aerojet Company)的技術顧問。
1945年,當馮·卡門被空軍聘為科學諮詢團團長的時候,他提名錢學森為團員。同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錢學森隨科學諮詢團去歐洲,考察英、德、法等國的航空研究,特別是法西斯德國的火箭技術發展情況,這時加州理工學院提升他為副教授。這一時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學和噴氣推進的科學研究方面的寶貴經驗,成為當時有名望的優秀科學家。
1946年暑期馮·卡門教授因與加州理工學院當局有分歧而辭職,作為馮·卡門的學生,錢學森也離開加州理工學院,再到麻省理工學院任副教授,專教空氣動力學專業的研究生。同年開始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研究,這是先驅性的工作。同年與郭永懷合作,完成重要論文“二維可壓縮亞、超聲速混合流和上臨界馬赫數”,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81] 
1948年12月14日,《洛杉磯時報》報道:“杜布里奇博士宣佈錢學森博士將會領導帕薩迪納研究中心。錢學森博士,38歲,中國人,曾是加州理工學院學生及加州理工學院學術委員會成員。”同日,《紐約時報》也説:“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空氣動力教授的錢學森博士,已被選為加州理工學院的戈達德教授。 [149] 

錢學森艱難返國

  • 無理被拘
1948年,祖國解放事業勝利在望,錢學森開始準備回國,為此,他要求退出美國空軍科學諮詢團。
1949年5月20日,錢學森收到美國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員、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美中區負責人葛庭燧寫來的信,同時轉來1949年5月14日曹日昌教授寫給錢學森的信、錢學森更加緊了回祖國的準備。
1949年秋,錢學森從麻省理工學院回到加州理工學院就任噴氣推進技術教授。
1950年7月美國政府決定取消錢學森參加機密研究的資格,理由是他與威因鮑姆有朋友關係,並指控錢學森是美國共產黨員,非法入境。錢學森這時立即決定以探親為名回國,準備一去不返,但當他一家將要出發時,錢學森被拘留起來,兩星期後雖經同事保釋出來,但繼續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聯邦調查局特務的監視,被滯留5年之久 [81]  [149] 
鑑於美國軍方不放錢學森回國,而美國海軍部副部長甚至威脅説:“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
1950年9月7日,美國司法部移民規劃局非法拘留了錢學森,並把他關押在洛杉磯以南特米洛島的拘留所裏。探照燈24小時對準他,不讓他獲得休息,每隔十分鐘就有一個士兵要打開鐵門,伸進頭來看看他有沒有逃。被拘禁15天后,加州理工學院院長和錢學森的導師等人湊齊了一萬五千元美金將錢學森保釋出獄,出獄當天蔣英來到特米洛島接錢學森回家。到家發現錢學森失聲了,不會説話,體重15天之內掉了15公斤。經過休養,錢學森的失聲得到康復,但是他不能從事自己之前的研究,他必須每月向洛杉磯移民局彙報行蹤 [142] 
1953年,在美國政府迫害錢學森的幾年中,除了教書和做研究工作外,他仍未放棄學術研究。當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徵,並開拓了高温高壓的新領域。
1954年,錢學森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工程控制論》一書在美國出版 [81] 
錢學森在登船回國時 錢學森在登船回國時
  • 輾轉投書
至1955年,錢學森被美國政府無端軟禁、扣留已有五年,錢學森陸續從報紙上讀到中美兩國談判雙方僑民歸國的問題,特別是美國報紙宣稱“中國學生願意回國者皆已放回”,錢學森決定請求中國政府給予幫助,給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叔通寫信,報告自己被美國拘留、有國難歸的困境。為了把這封信準確“發射”到陳叔通手中,錢學森經過了精心的考慮,他讓蔣英用左手寫,模仿兒童的筆跡,在信封上寫了妹妹的地址,以使聯邦調查局的特工認不出是蔣英的筆跡。如何避開美國特工的監視把信投進郵筒,也是重要一環。錢學森和蔣英來到一家商場,錢學森在門口等待,蔣英進入商場。錢學森站在商場門口,特工也就等在商場之外。蔣英走進商場,看看周圍無人注意她,就悄悄把信投進了商場裏的郵筒。這封信躲過了聯邦調查局的監視,安全到達比利時。蔣英的妹妹蔣華收到信件之後,立即轉寄給在上海的錢學森父親錢均夫。錢均夫馬上寄給北京的老朋友陳叔通。陳叔通當即轉交周恩來總理。這一系列的轉寄,都安全無誤。周恩來深知錢學森這封信的重要,令外交部把信轉交給正在日內瓦進行中美大使級談判的中方代表王炳南,並指示:“這封信很有價值。這是一個鐵證,美國當局仍在阻撓中國平民歸國。你要在談判中用這封信揭穿他們的謊言。 [75] 
  • 終於獲准
1955年6月在中美大使級會談前夕,美方為了積極準備即將到來的中美大使級會談,特別是想利用這次中美大使級會談的機會,努力贖回那些在朝鮮戰爭期間被俘獲的軍事人員。美國總統、國務卿等出面,多次同有關部門溝通協商。特別是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誤判,最終將錢學森送回來了,艾森豪威爾認為:“(經過五年的滯留),他們所掌握的信息現在已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有價值了。現在看來,他(錢學森)那個時候掌握的涉密信息可能被最新研究所超越,並且這些信息在蘇聯陣營看來也可能成為基本常識。”因此,在1955年6月中旬,美方最終達成了同意錢學森回國的原則意見 [163] 
1955年8月5日,在中國政府的交涉下錢學森終於收到了美國司法部移民規劃局的信件,被告知可以離開美國。同年9月17日,洛杉磯的晨報上印着特大字號的通藍標題“火箭專家錢學森返回紅色中國”。在碼頭上面對媒體記者和趕來送行的朋友們,錢學森告訴他們:“我將盡我所能幫助中國人民建設一個幸福而有尊嚴的國度。 [142] 
  • 民族氣節
1960年4月,錢學森(左一)在上海視察探空火箭發射情況 1960年4月,錢學森(左一)在上海視察探空火箭發射情況
1985年初,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基沃思訪華,並向錢學森轉達:美國政府準備授予他美國科學和工程領域的最高榮譽—美國國家科學獎。如果錢學森去美國接受這項榮譽,他可以保證至少副總統會出席,並親自給他頒獎。如果錢學森不願意去美國領獎,美國可以派美國科學院院長普雷斯來中國授予錢學森美國國家科學獎。當時74歲的錢學森身體硬朗,耳聰目明,飛一趟美國不在話下。錢學森毫不含糊地答覆:“這是美國佬耍滑頭,我不會上當。當年我離開美國,是被驅逐(deport)出境的,按美國法律規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國的。美國政府如果不公開給我平反,今生今世絕不再踏上美國國土。”錢學森還説:“如果中國人民説我錢學森為國家、為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那些外國榮譽頭銜。 [73] 

錢學森衷心報國

1960年5,錢學森(左7)在上海南匯發射場現場指導
1960年5,錢學森(左7)在上海南匯發射場現場指導(1張)
錢學森回到祖國後,立即投身國家的國防科學事業。
1956年2月,在周恩來總理鼓勵和支持下,錢學森起草了《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創建與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同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製定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1956-1967),錢學森同志擔任綜合組組長,主持起草建立噴氣和火箭技術項目的報告書,為推動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工業、農業、國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錢學森參與籌備組建中國導彈航空科學研究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受命負責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同年10月,任國防部五局第一副局長、總工程師兼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後又兼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長,擔負起新中國導彈航天事業技術領導工作的重任。研究院成立之初,在組建液體導彈研製隊伍的同時,錢學森同志預見性地組織科技人員探索固體複合推進劑,為後來研製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固體地地戰略導彈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他還設立空氣動力研究室,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研究機構 [143]  [147] 
1957年訪蘇歸來後,錢學森遵照黨中央提出的國防工業發展方針,突出抓了技術消化、科研協作和制度建設等工作,參加了導彈衞星發射試驗基地勘察選址,負責運載火箭、人造衞星以及衞星探測儀器的設計、協調及研究機構建立等工作。中蘇關係破裂後,面對前蘇聯撕毀協定、撤走專家的困難局面,他團結帶領科技人員艱苦奮鬥,聯合攻關,依靠中國自身力量,實現了導彈武器研製試驗一系列重大突破 [147] 
錢學森潛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理論,廣泛應用於軍事、農業、林業乃至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實踐活動,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敏鋭把握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積極倡導信息技術研究應用和信息產業發展,為推動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147] 
錢學森以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探尋航天制勝法寶。在中國航天創建過程中,錢學森一直強調協同攻關、總體設計,並將其應用於社會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之中,做到了身體力行、創新發展。在錢學森帶領下,廣大航天科技人員“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鑄就了偉大的航天精神,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成功的基石。錢學森提倡集思廣益,推進學術協同發展。晚年,他潛心學術研究,在構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過程中,凝聚了一大批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研究專長的專家學者,共同推動和促進學術協同創新與發展 [144] 
錢學森在風洞試驗中心視察 錢學森在風洞試驗中心視察

錢學森竭誠為民

  • 淡泊名利
1964年5月,錢學森在五院首屆黨代表大會上發言
1964年5月,錢學森在五院首屆黨代表大會上發言(1張)
1956年,錢學森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長。隨着導彈事業的發展,五院規模的擴大,院長的行政事務越來越多,比如連人員的住房分配,食堂和幼兒園的建設等都要親自過問,這並非錢學森之所長,與此同時,又有大量技術問題等待他去解決和處理。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向領導提出,免去其院長職務。中央領導也注意到這種情況,果斷決定,配備行政領導,解決行政、後勤事務,把錢學森從這些繁雜的事務中解脱出來,讓他集中精力思考和解決技術問題。從此錢學森只任副職,由國防部五院副院長,到七機部副部長,再到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專司中國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錢學森對這種安排十分滿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寧可什麼“官”也不當。他常説:“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是什麼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樣也不想要。”他從不愛出席什麼開幕式、閉幕式之類的官場活動,只喜歡鑽進科學世界,研究學問。他考慮的是科研工作,而不是自己因此會失去什麼權力,降低什麼待遇。該精神貫穿在他的一生之中 [74] 
  • 為民造福
1966年10月錢學森(左)鄧稼先(中)朱光亞(右)在天安門
1966年10月錢學森(左)鄧稼先(中)朱光亞(右)在天安門(1張)
錢學森忠誠於黨的事業,執着於科學研究,獻身於四化建設。他有名不圖名,一生堅持不題詞、不為人寫序、不出席應景活動、不接受媒體採訪,先後請辭院士等頭銜達30多個;他有功不傲功,一貫反對別人稱他為“導彈之父”“航天之父”,總是把成就歸於黨、歸於集體;他姓錢不愛錢,把自己一生獲得的數百萬元鉅額獎金,全部捐獻出來,用於沙漠環境的治理 [82] 
錢學森從不講究待遇,不講索取,他回國幾十年從不向組織談及待遇,反而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多次主動要求降低待遇。作為前政協副主席,一直居住在歸國時安排的一座普通公寓單元房,組織上幾次要給他調換,每次他都婉言謝絕 [82] 
  • 設沙產業基金
1993年11月8日,錢學森將自己收到30萬港幣捐款轉交沙漠治理專家劉恕,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籌備組隨即成立。
1994年9月27日,在錢學森積極倡導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在北京正式成立。
1995年4月14日,錢學森委託秘書王壽雲、塗元季將所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獎金100萬港元全部捐給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會 [156] 
錢學森和中國領導人

錢學森科學貢獻

錢學森理論建樹

  • 應用力學
青年錢學森(攝於1926年)
青年錢學森(攝於1926年)(1張)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温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83]  [145] 
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及固體力學方面做了開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壓縮邊界層的一些温度變化情況,並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1953年,錢學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開拓了高温高壓的新領域 [146] 
  • 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20世紀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1962年,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84]  [145-146] 
錢學森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 [141] 
  • 工程控制理論
1934年,錢學森從國立交通大學畢業 1934年,錢學森從國立交通大學畢業
工程控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85]  [145] 
  • 物理力學
1946年,錢學森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温高壓的新領域。 [86]  [145]  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1984年錢學森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140] 
  • 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
1935年,錢學森登上“傑克遜總統號”郵輪,赴美留學 1935年,錢學森登上“傑克遜總統號”郵輪,赴美留學
錢學森將中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在20世界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複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87]  [145] 
錢學森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88]  [145] 
錢學森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複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146] 
  • 思維科學
1935年至1936年,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期間 1935年至1936年,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期間
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noetic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20世紀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89] 
1、錢學森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89] 
2、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應以應用力學為借鑑,走理論聯繫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他還認為形象思維學的建立是當前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的核心問題。 [89] 
3、錢學森把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即首先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逐步構築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繫統,也就是構築抽象思維、形象(直感)思維、社會思維以及特異思維(靈感思維)等;其次是解決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的課題;最後是決策諮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89]  [145] 
人體科學
錢學森提出用“人體功能態”理論來描述人體這一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他認為氣功、特異功能是一種功能態,這樣就把氣功、特異功能、中醫系統理論的研究置於先進的科學框架之內,對氣功、特異功能的研究起了作用。在錢學森指導下,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於1984年開始對人體功能態進行研究,他們利用多維數據分析的方法,把對人體所測得的多項生理指標變量,綜合成可以代表人體整個系統的變化點,以及它在各變量組成的多維相空間中的位置,運動到相對穩定,即目標點、目標環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人體的醒覺、睡眠、警覺和氣功等功能態的各自的目標點和目標環。這樣,就把系統科學的理論在人體系統上體現出來了,開始使人體科學研究有了客觀指標和科學理論 [90]  [145] 
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括,錢學森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歸納為十個緊密相聯的科學技術部門。這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的劃分方法,正是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系統論對科學分類方法的又一創新。 [91]  [145] 

錢學森學術造詣

  • 論文著作
1938年,錢學森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影 1938年,錢學森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影
截至1955年回國前,錢學森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共發表論文51篇。 [104] 
截至2009年10月,錢學森已發表論文500餘篇 [121]  ;1939年6月,錢學森完成了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論文工作,發表《高速氣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4篇論文;1940年,撰寫並發表《高速氣流突變之測定》專論;1954年,《工程控制論》一書在美國出版;1956年2月,給國務院寫了關於《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由錢學森主持,在王弼、沈元、任新民等的合作下完成了第37項《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的規劃;1978年9月,發表了《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論文,對運籌學、系統工程和系統分析科學活動在中國的繁榮,產生了影響;1982年,《論系統工程》出版發行。 [1] 
在20世紀50年代—90年代間,錢學森寫的文章全部發表在中國的雜誌上,有《力學學報》《物理通報》《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中國社會科學》等,其部分論著參考如下: [104] 
錢學森部分著作
出版時間
名稱
標識號
出版社
1956年
《從飛機、導彈説到生產過程的自動化》 [66] 
-
1959年
-
科學普及出版社
1966年
《氣體動力學諸方程》 [71] 
-
1982
論系統工程 [56] 
CN:13204.67
1985
《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 [69] 
-
1986年
-
1989
論人體科學 [67] 
ISBN:7-5408-0327-4
1994年
《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 [58] 
ISBN:7-02-002048-8
1996年
ISBN:7-01-002336-0
2001年
創建系統學 [57] 
ISBN:7-5377-1948-9
2001年
《錢學森論第六次產業革命通信集》 [60] 
ISBN:7-80163-216-8
2006年
《導彈概論》 [61] 
ISBN:7-80218-160-7
2007年
《工程控制論:新世紀版》 [63] 
ISBN:978-7-313-04325-2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年
《論系統工程:新世紀版》 [64] 
ISBN:978-7-313-04589-8
2007年
《創建系統學:新世紀版》 [65] 
ISBN:978-7-313-04592-8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年
ISBN:978-7-80218-439-8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09年
ISBN:978-7-80195-905-8
  • 學術交流
錢學森參加的主要學術會議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50年
美國火箭學會年會 [116] 
-
1957年2月
全國力學學術報告會 [8] 
-
1961年
星際航行第一次座談會 [1] 
1984年8月
全國首屆思維科學討論會 [120] 
北京
  • 嚴謹求實
錢學森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對待科學實事求是。他向來尊重科學規律,堅持以學術本身作為判斷學術是非的標準,尤其對具有挑戰性、批判性創新觀點的年輕學者更是大力扶植、積極勉勵。他大力提倡學術民主,反對學術專權,敢於挑戰權威。他一直堅持學術標準和科學規範,對待科學問題一向嚴謹、嚴肅、嚴格。他始終緊跟科學技術發展步伐,成為科學技術前沿的開拓者,保持着一位傑出科學家崇高的學術操守和價值追求。錢學森一直緊跟科技前沿,科學追求終生不渝。他數十年如一日,“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跟蹤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保持着對科學技術的高度敏感性 [144] 

錢學森科學管理

1978年《文匯報》發表《組織管理的技術一系統工程》 1978年《文匯報》發表《組織管理的技術一系統工程》
20世紀80至90年代,錢學森擔任中國科協領導期間,積極踐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戰略思想,開創、推動面向企業的“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引導企業科技工作者把振興中華的理想與企業發展目標和個人理想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羣眾性技術創新活動蓬勃開展;積極推動科技興農活動,倡導發展沙草產業,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送科技下鄉活動,幫助農民依靠科學技術脱貧致富;倡議設立“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1994年更名為“中國青年科技獎”),促進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脱穎而出,培養造就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他主持成立中國科學技術講學團,倡導學科交叉融合,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聯盟,支持編纂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他高度重視科協工作的理論研究,推動理順科協管理體制,加強科協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建設,為發揮好科協組織橫向聯繫廣泛、組織網絡健全的獨特優勢,促進科學技術的繁榮發展和普及推廣、促進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始終不輟耕耘,科學思想活躍,馳騁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時對社會科學研究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他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並用以指導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點上,諸如系統工程與系統科學、思維科學、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研究領域,作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 [147] 

錢學森獎掖育人

錢學森學習筆記 錢學森學習筆記
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錢學森重才育才,致力航天人才隊伍建設。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才成為最稀缺的資源,這在代表科學技術最高水平的國防航空工業領域尤為突出。錢學森以淵博學識和師表情懷,通過親自為大學生和青年科技人員講授“導彈概論”“星際航行概論”課程,作為主要負責人開辦力學研究班,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導彈航天和力學專業人才。他不愧是中國航天早期人才培養的開拓者,厥功至偉。他慧眼識才,力薦科技新秀勇挑大樑。他深切關懷青年人成長,不但善於發現人才,而且積極舉薦具有成為領軍潛質的科技新秀勇擔航天重任。他大力提攜專家型帥才,着力培養領導型將才,包括孫家棟、王永志在內一大批堪當重任的科技領軍人才脱穎而出。中國航天事業由此薪火相傳,形成了一支年輕化、梯隊化、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錢學森為國謀才,晚年仍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念念不忘。他提出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着眼人的全面發展和國家長遠發展,飽含着深摯的人文情懷和深邃的戰略眼光,理論內涵豐富、現實指向鮮明,對於國家科教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44] 
  • 人才理念
錢學森關心人才事業,強調促進中國的科學技術業迅速發展,“關鍵在於培養人才,在於參與者的素質”。參與者除了“要有一種為振興中華無私奉獻的精神”,還要“有一種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這就是要能夠根據國內外市場變化發展的需求,不斷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進行新的協調與合作,做出新的決策。要“堅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歸根結底,在於“創新” [8] 
  • 治學態度
錢學森告誡學生,科學上不能有一點失誤,小數點錯一個,打出去的導彈就可能飛回來打到自己。錢學森曾在黑板上給學生寫下“嚴謹、嚴肅、嚴格、嚴密”幾個大字,這是他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他學術精神的體現 [19] 
  • 院系建設
1945年,錢學森參與撰寫《邁向新高度》 1945年,錢學森參與撰寫《邁向新高度》
1955年11月,錢學森和錢偉長合作籌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1956年1月5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正式成立。 [1] 
1958年,中國科學院一些研究所的科學家倡議創辦一所培養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錢學森是倡導者。這一建議很快得到中央批准 [18]  ;錢學森與郭永懷等籌建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和力學工程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時,錢學森與郭永懷領導了化學物理系的創建工作。創建過程中,錢學森連教研室主任、主要任課教師等都親手聘任,還為力學系招生撰寫介紹文章《力學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並參與討論課程體系與教學計劃等。 [14] 
  • 治學方法
1949年,錢學森(右)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1949年,錢學森(右)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錢學森在力學系的教育實踐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親自制定教育、教學計劃。他堅持教學內容理與工的結合,科學與技術的結合。他指明,在業務方面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應類似於“研究工程師”,即有科學研究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為了達成這一培養目標,他使課程設置有利於學生打好堅實而又寬厚的基礎。既包含科學理論方面的基礎,也包含如工程製圖,工程設計等方面的實用技能。強調知識結構應當像“金字塔”,這樣才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與空間,才有利於知識創新與科技創新。為了讓學生打好基礎,除了策劃科學的,有遠見的課程配置之外,另一個舉措就是聘請科學家為學生授課;二是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提倡學生從低年級起就開始科研實踐。 [28] 
  • 專業建設
1958年,錢學森與郭永懷等確定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和力學工程系設立高速空氣動力學、高温固體力學、化學流體力學、土及巖石力學等專業。 [14] 
  • 編著教材
1949年,錢學森(左3)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1949年,錢學森(左3)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1944年,錢學森在組織研究生教學時,編著了教材《噴氣推進》。 [19] 
1961年,錢學森在美國時用英文寫成的《物理力學講義》被譯成中文並正式出版,並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專用教材用於教學工作。 [1]  [14] 
錢學森在中國科技大學任教期間,編著了《火箭技術概論》。 [19] 
  • 講授課程
1956年10月,錢學森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儀式上,為156名大學畢業生進行導彈專業教育訓練班開課,並主講“導彈概論”課程。 [1] 
1961年—1962年,錢學森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58、59級學生主講“火箭技術導論”課程,聽課人數達到400多人,每週一次,每次三小時;1962年,為化學物理系58級學生主講“物理力學”課程。 [14] 
錢學森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開設並講授“工程控制論”和“物理力學”課程;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合辦“力學培訓班”講授“水動力學”課程。 [22] 
  • 培養人才
1950年,錢學森在美國火箭學會年會上提出了火箭客機的概念 1950年,錢學森在美國火箭學會年會上提出了火箭客機的概念
1963年,錢學森開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收、指導研究生,他和年輕同志一起草擬了物理力學專業研究生培養計劃,從培養目標、研究方向、學習年限和時間分配、必修課程、學位論文、畢業論文、科學報告及討論、教學實習、生產勞動等9個方面對物理力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工作提出了要求。
截至2009年10月,錢學森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職任教期間,指導過的近代力學系中青年教師中有3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授課的1958級、1959級、1960級近代力學系畢業生中產生了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8名科技將軍、350多位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 [31]  。錢學森指導培養的學生有航天部科研局原總工程陳壽椿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塗元季 [21]  ,工程熱物理專家徐建中 [22]  ,物理學家鄭哲敏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崔季平 [2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尹協 [25]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張瑜 [2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教授黃吉虎 [3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峯 [33]  ,控制科學專家黃琳院士 [103]  ,系統科學與數理經濟學家王毓雲 [12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孔祥言,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朱毅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李頤黎,航天專家褚桂柏等 [123] 
  • 講學講座
講學講座
時間
講座名稱
合作院校
1960年2月
“關於人工降雨火箭試製”和“關於脈動式發動機試製”工作報告 [14] 
1963年3月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專題報告 [1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錢學森所獲榮譽

錢學森所獲榮譽獎勵
時間
榮譽獎勵名稱
授予單位
1953年
彭德雷航天著述獎 [135] 
1956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136] 
1957年
1957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109] 
中國科學院 [133] 
1979年
傑出校友獎 [1]  [81] 
1985年
“液體地地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項目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10]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 [133] 
1989年6月
威拉德W·F·小羅克韋爾(Rockwell.Jr)獎章 [1] 
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和國際理工研究所
1989年6月
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 [1] 
-
1989年6月
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 [1] 
-
1991年10月
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1991年10月
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1] 
國務院、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1994年6月
中國工程院
1995年
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 [81] 
1999年
2001年
霍英東“科學成就終身獎” [4] 
2001年12月
錢學森星命名
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 [134]  [139] 
2006年10月
中國航天事業50年最高榮譽獎 [81] 
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等
2008年
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 [92] 
-
2007年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 [134] 
2009年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13] 
-
2009年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 [134] 
2009年
中國綠色貢獻終身成就獎
- [136] 

錢學森人物生活

錢學森家庭情況

  • 父母教育
1955年錢學森一家乘郵輪返回中國 1955年錢學森一家乘郵輪返回中國
錢學森的祖上是吳越國王錢鏐,他是錢鏐的第33代孫 [6] 
錢學森的父親錢家治,字均夫,後以字行。錢均夫曾就學於當時維新的杭州求是書院,後到日本學習教育和地理、歷史。母親章蘭娟是當時杭州富商的女兒。錢學森的外祖父欣賞錢均夫的才華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民國成立後,錢均夫就職於當時的教育部 [157] 
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是教育家和文史專家,曾任南京國民政府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 [2] 
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好媽媽。他們對錢學森的教育和培養不侷限於讀書,是全方位的,包括繪畫、書法、音樂、歌舞、攝影、體育、手工製作等方面。錢均夫還幫助他建立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概念。父母從小就培養錢學森的德育,經常向他講述品行端正、行善積德的做人道理,同時使他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6]  ;錢學森的岳父蔣百里是民國時期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曾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著有軍事論著集《國防論》,逝世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2] 
  • 婚姻家庭
錢學森與夫人蔣英和孩子在一起 錢學森與夫人蔣英和孩子在一起
1947年9月錢學森和蔣英結婚 [1] 蔣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曾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教研室主任;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兒子錢永剛長期從事計算機應用軟件系統的研製工作,曾任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兼職教授、客座教授,西安市人民政府創新教育顧問等 [2]  ;女兒是錢永真 [108] 
  • 親屬名人
親屬名人
姓名
人物關係
備註
堂弟
空氣動力學專家,曾任美國波音公司工程師 [2] 
錢永佑(錢學榘之子)
堂侄
錢永健(錢學榘之子)
堂侄
錢學森和夫人蔣英 錢學森和夫人蔣英

錢學森人物語錄

  • 做人原則
錢學森一生做人有四條原則:不題詞;不為人寫序;不出席應景活動;不接受媒體採訪 [159] 
  • 熱愛祖國
1975年,錢學森一家在頤和園合影 1975年,錢學森一家在頤和園合影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為社會主義祖國的繁榮與強盛而竭盡全力。”
“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説一塊美元也不存。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後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 [160] 
  • 高風亮節
“我姓錢,但我不愛錢。”
“我個人僅僅是滄海一粟,真正偉大的是黨、人民和我們的國家。 [161] 
  • 勤勉治學
“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
“我認為今天科學技術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而是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整個的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最高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4] 

錢學森人物評價

錢學森導師評價

導師馮·卡門這樣評價錢學森:“他在許多數學問題上和我一起工作。我發現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賦的數學才智,能成功地把它與準確洞察自然現象中心物理圖像的非凡能力結合在一起。作為一個青年學生,他幫我提煉了我自己的某些思想,使一些很艱深的命題變得豁然開朗。 [155] 
馮·卡門還説:我們的朋友錢學森,是1945年我向美國空軍科學顧問組推薦的專家之一。他是當時美國處於領導地位的第一流火箭專家,後來成了世界聞名的新聞人物。錢學森作為加州理工學院火箭小組的元老,曾在二次大戰期間對美國火箭研究作出重大貢獻。他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進了高速空氣動力學和噴氣推進科學的發展。他的這種天資是我不常遇到的。我發現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賦的數學才智。人們都這樣説,似乎是我發現了錢學森,其實,是錢學森發現了我 [162] 

錢學森美國評價

多年以後,當錢學森的很多設想及大膽預測變成現實後,美國媒體盛讚錢學森的遠見卓識。
紐約時報》稱錢學森為有價值的中國科學家“美國火箭領域最有天分的科學家”。
洛杉磯時報》稱他為“世界上最頂尖的火箭專家之一”噴氣推進領域“最熱門的科學家”、“最卓越最傑出的權威”“世界上最權威的火箭專家之一”、“美國培養的火箭天才”等 [149] 
“錢學森是美國最優秀的火箭專家之一,他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時任美國海軍部副部長丹尼爾·金貝爾評) [72] 
“錢學森為美國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時任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基沃思評) [73] 
“錢學森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和控制論學家,對火箭科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對中國的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Qian Xuesen【Tsien Hsue-Shen】 was a prominent Chinese aerodynamicist and cyberneticist who contributed to rocket science and established engineering cybernetics.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missile and space program) [118] (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航天學院評)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蒂夫評價:錢學森在美國的成績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貢獻才真正了不起。
合眾國際社記者羅伯特·克萊伯評價:正是因為有了錢學森,中國才在1970年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衞星。由他負責研究的火箭,正使中國成為同蘇聯、美國一樣能把核彈頭髮射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國家 [162] 

錢學森中國評價

錢學森 錢學森
錢學森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33]  [147]  。(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評
毛澤東評價:美國人把錢學森當成5個師,在我看來,對我們説來錢學森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 [162]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是‘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中國科學院評) [81] 
在長達7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錢學森不斷開拓,勇於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傑出成就。
“在美國工作的20年,錢學森在應用力學、噴氣推進以及火箭與導彈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應用力學家、噴氣推進和火箭理論開創者之一,並創立了物理力學和工程控制論。
1955年回國後的20多年,錢學森開創了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與此同時,他還創建了系統工程管理方法與技術。作為戰略科學家,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和超凡智慧,為中國科技發展提出了許多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議。
1981年以後,錢學森建立了系統科學及其體系,並開創了複雜巨系統科學與技術這一新的科學領域。晚年,他運用系統科學思想構建了新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並在多個領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創見。 [164]  ”(中國科學院 評
“錢學森是偉大的人民科學家,他有着彪炳史冊的科學成就,有着惟圖國強、不圖己榮的愛國情懷,有着謀在前瞻、行在創新的科學品質,有着人才為重、興才為責的時代擔當,有着人生有限、求索無限的孜孜追求,有着科學最重、名利最輕的高風亮節,在華夏兒女心中,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他始終把祖國利益作為最高利益,把民族振興作為最高追求,把人民滿意作為最高褒獎,用熾熱愛國情懷和崇高民族氣節,譜寫了感天動地、撼人心魄的愛國詩篇,彰顯了愛國知識分子胸懷祖國、心憂天下的歷史責任。”(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評) [82] 
“錢學森對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理論作出了重大開拓性貢獻。”(1989年國際技術與技術交流大會評) [1] 
1971年,錢學森組織完成了“實踐一號”衞星發射試驗 1971年,錢學森組織完成了“實踐一號”衞星發射試驗
“錢學森始終以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對黨忠誠、愛國奮鬥、不負人民,展現了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他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嚴謹的科學精神與崇高的民族氣節,捍衞了中國的尊嚴,點亮了民族的星空;他以黨旗所向為奮鬥方向,篤學不負凌雲志,報國常懷赤子心在追逐夢想中譜寫了壯闊恢弘的奮鬥史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評) [8]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始人、偉大的奠基者、開拓者、領導者和推進者。”(時任航天部副部長程連昌評) [20] 
“錢學森對中國航天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大師風範、科學作風和崇高品質……這些都是我們無窮的財富。”(時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評) [20] 
“錢學森在科學上的成就是驕人的,他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中國創建了火箭和航天事業,我們要學習他愛國奉獻精神和終生不斷關心新生事物、新思想,堅持科學研究,他的技術科學思想是我們寶貴的財富。”(物理學家鄭哲敏士評) [23] 
“錢老(錢學森)不僅是中國力學科學的創建者,還是中國空間探測技術的推動者和創始人。”(微波遙感專家姜景山院士評) [23] 
“錢先生(錢學森)是現代控制理論和工程最主要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評) [23] 
1978年5月,錢學森檢查高壓空氣配氣間工作情況 1978年5月,錢學森檢查高壓空氣配氣間工作情況
“錢老(錢學森)的研究既有深度和高度,也有寬度,這充分體現出他的戰略眼光,他是一位立體型、戰略型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顧基發評) [23] 
“錢學森是中國兩彈一星偉大成就的元勳,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他不僅在應用力學、工程控制理論、航天科技、系統科學等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在社會科學、思維科學、軍事科學等諸多領域都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空氣動力學家崔爾傑院士評) [26] 
“錢學森是一位智慧的教育家,為中國和軍隊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作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作為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用他的一生,實踐着‘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這個平凡而偉大的諾言。”(物理化學家朱清時院士評) [26] 
1978年,錢學森等到某反導彈試驗基地視察 1978年,錢學森等到某反導彈試驗基地視察
“錢學森是中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倡導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評) [26] 
“錢老(錢學森)是中國科學家的傑出典範,更是我們永遠懷念敬愛的‘人民科學家’。他是一位世界級的科學大師,在應用力學、控制論和系統科學等多個領域做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作為戰略科學家,他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和超凡智慧,為中國現代科技事業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畢生探索科學、追求真理、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為中國科技事業嘔心瀝血,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懈奮鬥。他的不朽科學貢獻和高尚愛國情操,將永遠銘刻在中國科技史上。”(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白春禮院士評) [29] 
1978年,錢學森在某反導彈試驗基地查看經緯儀 1978年,錢學森在某反導彈試驗基地查看經緯儀
“錢學森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被譽為人民科學家。他的傑出貢獻、感人事蹟和崇高品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評) [80] 
“他(錢學森)用智慧鑄成階梯,引領後人攀登。他精忠報國、無私奉獻、功勳卓著、家喻户曉,是舉國上下崇敬的導師、景仰的英傑、學習的楷模,是我們心目中永遠屹立的偉人。”(九三學社華南農業大學原主委周肇基評) [119] 
1978年,在《文匯報》發表《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一文 1978年,在《文匯報》發表《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一文
“錢老(錢學森)的一生,是刻苦求知的一生,開拓創新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精神不朽,事業永存!”(安徽淮南九三學社原副主委、淮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楊春鼎評) [121] 
“他(錢學森)是知識的寶藏、科學的旗幟,是民族的脊樑、中華的燈塔,他向整個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實力與風采。”中國農業大學評) [124] 
1966年,錢學森(右一)陪同聶榮臻(右三)視察 1966年,錢學森(右一)陪同聶榮臻(右三)視察
“在他心裏,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錢學森當選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時的頒獎詞,也是錢老一生的真實寫照 [137]  。(央視網評
錢學森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此後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者 [141]  。(中國軍網評
錢學森的思考並不侷限在航天領域,他不僅是科學家,也是思想家,他的許多戰略思考是跨時代跨領域的。總後勤部原政委張文台上將曾這樣評價錢學森:“思想的先驅、科技的泰斗、育人的導師、做人的楷模。 [152]  ”(上觀新聞評

錢學森後世紀念

  • 設紀念日
2009年11月11日,西安交通大學決定將每年的12月11日定為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日”,為西安交通大學永久性的紀念日,以緬懷傑出校友錢學森學長,學習和繼承他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其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卓越風範 [128] 
  • 實驗室命名
2011年12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立命名“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英文名稱:Qian Xuesen Laboratory of Space Technology)。“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立足世界空間技術領域發展前沿,緊密圍繞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以空間系統戰略研究與規劃論證、重大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為重點,開拓空間技術新領域和新方向,引領空間技術可持續發展。建立高效和諧的創新機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水平創新成果,培養和造就一批大師級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綜合型研究實驗基地 [138] 
  • 建築命名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1995年,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批准及錢學森本人同意,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寫了館名。1996年4月8日,在錢學森圖書館命名儀式上,前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王統業少將代表錢學森學長專程前來出席儀式,並宣讀了錢學長的親筆書信——《圖書館與錢學森》 [127] 
2011年12月,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在錢學森誕辰百年之際,自主建成錢學森紀念館。錢學森紀念館設有實物陳列展區、場景復原展區、第六次產業革命戰略構想展區和靜思園展區等四大展區,陳展有錢學森遺存實物、圖書手稿、圖片資料等藏品620餘件,錢學森生前居所警衞崗亭、強-5教練機以及導彈燃料加註車、運載車等實物以及東風-2號甲導彈1:1模型等,等比例復原了錢學森生前辦公室、書房、卧室等,陳展一批生活、工作場景實物 [101]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2011年12月11日,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錢學森圖書館建成並對外開放。圖書館總用地面積93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188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陳展面積約3000餘平方米。館內基本展覽分為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科學技術前沿的開拓者、人民科學家風範和戰略科學家的成功之道四個部分。館藏錢學森文獻、手稿和書籍61000餘份,珍貴圖片300餘張,實物近700件。館內設有多功能廳、專題展廳、學術交流廳等文化設施。錢學森圖書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國防教育基地,並將建設成為錢學森文獻實物收藏管理中心、學術思想研究中心、科學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傳展示中心,以此充分發揮其對廣大幹部羣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宣傳弘揚民族精神和科學精神的作用 [80]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學開始籌備建設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文化展廳,2018年正式對校內外開放;2021年12月23日上線錢學森文化數字展廳 [130-131] 
  • 紀念故居
錢學森故居 錢學森故居
錢學森故居坐落在杭州市上城區東北部的方谷園2號,故居是一幢坐北面南的木結構大宅,橫向面闊三間,縱向進深二楹,中間是兩層過街樓式的木屋,東側有一條長長的甬道通向宅門。故居一樓展廳主要分為“杭州之子”、“航天之父”、“情繫故鄉”三部分內容,通過圖板、實物、電子互動平台等多種形式,展示了錢學森與杭州的故事及他的生平。二樓佈置了錢學森卧室、錢學森父母卧室、錢家書房、榮譽陳列室、書畫陳列式、實物陳列室等。錢學森故居於2011年7月1日向社會試開放,12月1日正式開放 [102] 
  • 班級命名
1978年,錢學森在某反導彈試驗基地查看雷達站機房設備 1978年,錢學森在某反導彈試驗基地查看雷達站機房設備
2007年,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實驗班”成立;2009年,武漢生物工程學院“錢學森實驗班”成立 [5] 
2009年,清華大學“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錢學森力學班創立,該班級是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唯一定位於工科基礎的試驗班。錢學森班每年招收大學本科生30名,尋求能在大學期間及畢業後不斷追求卓越、持續激勵他人的學生 [15] 
200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始實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英才班”,並與相關研究所聯合創辦了11個“科技英才班”,這其中包括錢學森力學科技英才班 [16]  ,該班級的培養目標是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的教學力量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共同培養學術界、產業界力學類科技創新型領軍人才 [17] 
2010年,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錢學森創新拓展班”成立;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班”成立;2014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錢學森空間科學實驗班”成立 [5] 
  • 院校命名
1978年,錢學森在某反導彈試驗基地查看經緯儀 1978年,錢學森在某反導彈試驗基地查看經緯儀
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成立於2016年,學院以錢學森名字命名,實施榮譽教育,集全校優勢教學資源,運用錢學森大成智慧學探索和實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發揮教學改革引領示範作用 [77] 
2017年,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與上海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取得聯繫,雙方就“錢學森教育思想”如何在上海基礎教育界發揮更大影響進行了溝通。雙方就用“錢學森”命名二附中“卓越學院”達成初步意向。2018年9月,“錢學森學院”正式掛牌 [79] 
2022年9月1日,北京錢學森中學舉行主題為“青春獻禮二十大,真善美一新徵程”的開學典禮暨北京錢學森中學揭牌儀式活動。錢學森中學以傳播錢學森精神和航天精神為己任,用錢學森大成智慧學思想整體設計規劃課程建設,將創新性實踐與特色化培養相結合,創建活動平台,致力於打造鮮明的科技航天與人文素養相結合的特色課程,在教育實踐中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78] 
杭州市錢學森學校位於上城區的望江新城,南臨規劃的海塘路,西至規劃的海潮路。學校規劃設48個班,其中30個小學班,18個初中班,可容納2160名學生。錢學森學校學區劃定為上城區紫陽街道木場巷社區,自2021學年起實 [115] 
  • 小行星命名
1980年5月,“東風五號”發射前,錢學森校驗發射時間 1980年5月,“東風五號”發射前,錢學森校驗發射時間
1980年10月14日,天文學家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2001年12月21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這顆21年前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76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錢學森星”,以表彰這位“兩彈一星”元勳對中國科技事業所作出的貢獻 [100] 
  • 冠名獎項
2019年12月7日,中國自動化學會自動化及人工智能頒獎盛典暨錢學森獎啓動儀式在河北省衡水市舉行 [114] 
2021年4月,2020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獎勵評審結果出爐,首設“錢學森最高成就獎”。該獎是由中國航天基金會頒發的獎項,為獎勵對航天科技創新與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才和團隊而設立 [113] 
錢學森城市學金獎”是城市學領域最高學術獎項,是由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發起,聯合相關權威學術機構共同組織的學術評審活動。錢學森是城市學的倡導者,開闢了以系統論統領城市研究的全新領域。為紀念錢學森在城市學領域的貢獻,弘揚錢學森城市學研究的理念與方法,推進新時代城市學研究,特開展錢學森城市學金獎徵集評選活動 [112] 
  • 人物塑像
2010年9月13日,錢學森塑像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校區芳華苑落成,塑像正面志的內容是是錢學森簡歷,背面題有錢學森的殷切寄語:“任何科學上的偉大創造,都是平凡的大量積累的結果。”塑像高度為2.55米,背景的高度為3米,長度為6米,厚度為1.5米;黑板上的公式內容為第二宇宙速度 [26] 
2011年,錢學森塑像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1號樓前揭幕 [111] 
2019年4月19日,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等老一輩航天專家全身銅像雕塑羣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大樓前落成亮相,旨在緬懷中國航天艱苦卓絕、拼搏奮鬥的發展歷史,推動青年一代傳承航天精 [117] 
2020年12月26日,為紀念錢學森歸國65週年,錢學森雕像在運城市鹽湖區科技實驗小學揭幕落成,雕像總高219.8釐米,採用現實主義雕像傳統的經典樣式 [34] 
2023年3月3日,錢學森青銅雕像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上海閔行田園高級中學落成,將激勵年輕一代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作風,並把思想指引化為行動自覺,讓自己的人生路走得更長、更遠 [153] 
為了永久紀念錢學森,已經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時代電子公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保定第三中學、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等12個單位建造了錢學森銅像、塑像 [158] 
錢學森與“航天四老”雕塑羣
  • 人物話劇
1980年,錢學森做演講和報告 1980年,錢學森做演講和報告
2013年5月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創排的話劇《錢學森》在新清華學堂舉行專場演出,該劇選取了錢學森在交通大學求學時期將人生理想從“交通救國”轉向“航空救國”,在美國留學期間堅持求真務實敢於挑戰權威,在新中國成立後衝破阻礙回國投身國防科技事業等歷史事件作為創作主線,展現了錢學森的愛國之心、求真之志、奉獻之情、創新之魂。該劇獲得中國校園戲劇節最高獎“中國戲劇獎·校園戲劇獎·優秀劇目獎” [35] 
2022年5月9日,由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書)院製作的交大“大先生”系列話劇錢學森篇《歸·期》全網展映,以新時代海外學者、西安交通大學校友黨越彬(虛構角色)回國發展為主題展開,以其考慮歸國到毅然歸國這一思想轉變過程為主線,以學者黨越彬和科學家錢學森的跨時空對話為高潮,重現當年錢學森學長克服重重阻礙歸國的事蹟,歌頌錢學森建設新中國的強國之志與報國之心,弘揚錢學森為中國科學事業奉獻終身的精神,藝術化地呈現出老一輩科學家的無私精神對新時代科學家的激勵與引導,也表達對新時代眾多毅然回國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海外學者之讚頌 [129] 
西安交通大學“大先生”系列話劇錢學森篇
  • 人物電影
1987年3月,錢學森在英國留影 1987年3月,錢學森在英國留影
2012年2月28日,大型傳記電影《錢學森》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影片定於2012年3月2日全國公映。電影《錢學森》由總裝備部政治部與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攝製,再現了錢學森衝破重重阻撓回到中國的艱難歷程和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展示了錢學森的愛國情懷、豐功偉績和大家風範。影片既是對錢學森的緬懷和紀念,也是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和優良傳統教育的現實需要,對於促進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 [36] 
  • 人物歌劇
2011年12月16日和17日,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攜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解放軍歌劇院推出大型原創歌劇新作《錢學森》。該劇通過錢學森和蔣英的愛情故事以及衝破重重阻礙迴歸中國的過程,展示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該劇還觸及了錢學森倡導的“科學與藝術在深層融通”的理念,從一個角度解讀了他在去世前發出的“錢學森之問” [37] 
  • 人物曲藝
2019年,江蘇省演藝集團評彈團創排中篇蘇州評彈《錢學森》,通過《寒風》《破陣》《長嘯》三回篇章,描寫了錢學森回國時遇到的險阻和歸國後的故事 [38] 
  • 人物郵票
2011年5月25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五)》紀念郵票1套4枚,其中第二枚郵票是“應用力學、航天與系統工程學家錢學森” [151] 
錢學森紀念郵票 錢學森紀念郵票
《中國現代科學家(五)》紀念郵票 《中國現代科學家(五)》紀念郵票
  • 人物圖書
中國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介紹錢學森事蹟的書籍。
人物圖書
圖書名稱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錢學森》 [43] 
1997年
《錢森》 [54] 
斯雲、耕夫
1999年
《錢學森》 [40] 
祁淑英、魏根發
2000年
《脊樑:著名科學家錢學森》 [41] 
祁淑英、魏根發
2001年
《錢森》 [39] 
2004年
《航天之父錢學森》 [42] 
祁淑英、魏根發
2006年
錢學森實錄 [48] 
王文華
2009年
《錢學森》 [44] 
2010年
蘇建軍
2010年
錢學敏
2010年
《錢學森》 [50] 
黃宗煊
2011年
錢學森故事 [52] 
塗元季、瑩瑩
2011年
《錢學森》 [53] 
李家春、樊菁
2011年
《錢學森》 [45] 
童蘇平、刑娓娓
2012年
《錢學森》 [46] 
周知南
2012年
《錢學森:1911-2011》 [47] 
強勇、劉程
2012年
關於錢學森的部分書籍
錢學森 錢學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