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農業大學

鎖定
中國農業大學(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中國農大”(CAU),坐落於北京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和北京市共建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中國―加州大學系統"10+10"合作科研聯盟、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成員高校。 [1-2]  [102] 
中國農業大學肇始於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1949年9月,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1952年10月,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與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中央農業部機耕學校合併成立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同年11月,平原農學院併入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1953年7月更名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85年10月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1995年9月,北京農業大學和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組建中國農業大學。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佔地面積125萬平方米,校舍面積123萬平方米;設有18個學院、1個實體教學單位和1個直屬系,開辦本科專業80個;擁有22個博士後流動站,25個博士、3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學位博士、15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有全日制本科生14304人,全日制研究生12725人;有專任教師2060人。 [1] 
中文名
中國農業大學
外文名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簡    稱
中國農大、CAU
創辦時間
1905年
辦學性質
公辦高校
學校類別
農林類
學校特色
985工程(2004年)
211工程(1995年)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2006年)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 展開
學校特色
985工程(2004年)
211工程(1995年)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2006年)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4年)
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2020年) 收起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現任領導
鍾登華(黨委書記)
孫其信(校長)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 [24] 
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 [25] 
本科專業
80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4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5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5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22個 [1]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6個
二級學科6個
院系設置
18個學院、1個實體教學單位和1個直屬系
校    訓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校    歌
金色的希望 [115] 
校慶日
10月16日
地    址
西校區: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
東校區: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17號
涿州教學實驗場:河北省涿州市東城坊鎮
煙台校區:山東省煙台市萊山區濱海中路2006號
院校代碼
10019
主要獎項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國家級科技獎勵31項,其中主報14項,省部級科技獎勵272項(“十三五”以來,截至2023年12月) [1] 
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2018年)
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2年)

中國農業大學歷史沿革

中國農業大學前身溯源

北京農業大學
  • 三大源頭
一、北京大學農學院
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2月6日,京師大學堂設立農科學部。
民國元年(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農科大學為學校分科大學之一。
民國三年(1914年)3月,農科大學改為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歸教育部管轄。
民國十二年(1923年)3月,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改為國立北京農業大學。
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學校更名為國立京師大學校農科。
民國十七年(1928年)11月,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北平大學農學院改為西安臨大農學院;同年12月,北平偽臨時政府合併北京大學、北平大學成立“國立北京大學”,設有農學院。 [116-117]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西安聯大改為西北聯合大學,臨大農學院改為西北聯大農學院。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20日,農學院與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併建立國立西北農學院。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教育部特設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將原日偽“北大”農學院編為第四分班。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7月,臨大補習班結束,第四分班併入北大農學院。
1949年7月,輔仁大學農學系併入北京大學農學院。 [3-4] 
二、清華大學農學院
民國十年(1921年),清華學校開設農業課程併成立農科。
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清華學校更名清華大學,農業課程停開。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秋,建立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春,清華大學農學院在長沙籌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增設植物生理組。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農業研究所改為清華大學農學院;同年9月30日,農學院遷入原土木工程專科學校。
三、華北大學農學院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5月,延安自然科學研究所成立;同年12月,研究所改為延安自然科學院,並具有高等學校性質。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自然科學院設物理、化學、地礦、生物四系;同年9月1日,正式上課。
民國三十年(1941年),自然科學院直屬中央文委領導。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自然科學院等合併為延安大學,歸邊區政府領導,為獨立學院。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生物系改為農業系。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延安大學農業系併入北方大學,成立北方大學農學院。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北方大學與華北聯合大學合併為華北大學,原北方大學農學院改為華北大學農學院。
  • 合併發展
1949年9月,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
1950年4月8日,學校正式命名為北京農業大學。
北京農業大學歷史照片
1954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6所重點院校之一。
1981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北京農業大學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5] 
北京農業工程大學
  • 四大前身
一、中央農業部機耕學校
1948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在冀衡農場舉辦拖拉機訓練班。
1950年4月1日,在訓練班的基礎上創立中央農業部雙橋機耕學校。 [6] 
二、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
1949年12月,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成立。
三、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
1949年10月,北京農業大學成立,設農業機械系。
1951年秋,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開始與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聯合辦學。
四、平原農學院
平原農學院 平原農學院
1951年7月,平原農學院成立,設農學、畜牧獸醫、森林三個系和棉花專科班。
  • 合併發展
1952年10月15日,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成立。
1953年1月,平原農學院部分幹部、教師和學生共約100人併入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同年7月,學校改名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同年,學校農學系農學專業併入東北農學院。
1954年,學校改由教育部領導。
1957年,學校屬農業部領導。
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歷史照片
1959年秋,農業部拖拉機站幹部學院並於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1960年,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被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
1965年,學校改屬八機部領導。
1970年,學校搬遷至四川省重慶市,其間,校名先後改為四川農機學院、重慶農機學院、華北農業機械化學院。
1979年,學校搬回原址,恢復校名,歸屬農業機械部。
1982年4月,學校改屬農牧漁業部。
1985年10月,學校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 [7-8] 

中國農業大學合併發展

1995年9月,北京農業大學和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組建中國農業大學。
1998年,學校被列入國家“211工程”高校。
2003年,中國農業大學與煙台市人民政府簽署聯合辦學協議,合作建設中國農業大學煙台校區。 [9] 
2004年,學校被列入國家“985工程”高校。 [10] 
2006年,入選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1] 
2007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中國農業大學煙台研究院。
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在河北曲周創立了白寨科技小院。 [103]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4年9月,入選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12] 
2015年,學校成為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 [13] 
2015年12月,成為京津冀農林高校協同創新聯盟成員。 [120] 
2017年9月,學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 [14]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月,學校獲評教育部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15-16] 
2020年1月,學校入選“強基計劃”試點高校。 [17]  2020年7月,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名單;8月,中國農業大學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0月17日,加入圓明園研究高校聯盟;同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11月6日,倡議發起的“全國農科研究生志願服務聯盟”成立。 [18-22] 
2021年5月15日,成為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理事會員單位同年9月,被認定為“2021年度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同月,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單位。 [87-89]  12月,中國農業大學牽頭成立全國鄉村振興高校聯盟。 [90] 
2022年2月14日,學校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91]  9月3日,中國農業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揭牌儀式在東區舉行。 [99] 
2023年5月6日,中國農業大學·縉雲鄉村共富學院、中國農業大學農村基層黨建研究中心縉雲研究基地簽約和揭牌儀式在麗水縉雲縣行政中心舉行。 [104]  11月8日,經學校校長辦公會研究、黨委常委會審議,決定成立“中國農業大學人才聯誼會”。 [118]  11月17日,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博物館開館 [119] 
2024年1月3日,中國農業大學貴州貴陽肉牛科技小院授牌儀式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 [121]  。3月2日,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博物館結束寒假閉館、恢復運營,實行免費參觀 [122] 
老校門 老校門

中國農業大學辦學條件

中國農業大學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設有18個學院、1個實體教學單位和1個直屬系,開設本科專業80個,學科專業涉及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等7大學科門類。 [1]  [101] 
中國農業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本科專業
中國農業大學試驗班
理科試驗班(生命科學)、理科試驗班(信息科學)
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科學 [93] 
園藝、園林
植物保護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
資源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應用氣象學、生態學
動物科學
草業科學
動物醫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葡萄與葡萄酒工程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工業設計、機械電子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土木工程
化學、應用化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工程力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農林經濟管理、工商管理、會計學、電子商務
農村區域發展、社會學、社會政策 [105]  、法學、傳播學和英語
——
——
——
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學、土地整治工程
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辦學)、農林經濟管理(中外合作辦學)、傳播學(中外合作辦學)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系(營養與健康研究院)
——
水產養殖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
中國農業大學強基班
生物科學、生物育種科學(含植物育種、動物育種) [98] 
參考資料: [23]  [94] 

中國農業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擁有22個博士後流動站,25個博士、3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學位博士、15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九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 [1] 
農大知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2個)
序號
流動站
所屬學院
1
作物學
農學院
2
園藝學
園藝學院
3
農業資源與環境
資源與環境學院
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4
植物保護
植物保護學院
理學院
5
畜牧學
動物科技學院
6
獸醫學
動物醫學院
7
草學
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
8
機械工程
工學院
9
水利工程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10
農業工程
工學院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11
環境科學與工程
資源與環境學院
12
食品科學與工程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營養與健康系
13
化學
理學院
14
生物學
生物學院
15
生態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
16
農林經濟管理
經濟管理學院
17
公共管理
人文與發展學院
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18
應用經濟學
經濟管理學院
19
社會學
人文與發展學院
2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21
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
營養與健康系
22
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學院 [34] 
  • 學位授權
類別
名稱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草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生物學、生態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應用經濟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數學 [35]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草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生物學、生態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應用經濟學、社會學、力學、電氣工程、土木工程、風景園林學、數學、大氣科學、工商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物理學 [1] 
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
獸醫、土木水利、能源動力、生物與醫藥 [36] 
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
農業、電子信息、機械、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獸醫、公共管理、工商管理、金融、風景園林、會計
  • 重點學科
類別
名稱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生物學、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草學 [37]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
作物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農業工程 [38] 
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
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果樹學、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農業經濟管理
北京市重點學科(交叉學科)
農村發展管理
北京市重點學科(一級學科)
食品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北京市重點學科(二級學科)
動物學、生態學、水文學與水資源、蔬菜學、土地資源管理 [39] 
  • 學科評估
學校在第四輪一級學科水平評估中,6個一級學科獲評A+,獲評A+的學科數量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六位。 [1] 
在2019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學校農學與林學學科進入世界前10,成為中國大陸高校進入前10名的4個學科之一。 [40] 
截至2023年12月,在ESI學科評價指標中,學校的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環境/生態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化學、微生物學、工程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社會科學總論、藥理學與毒理學、免疫學、地球科學、臨牀醫學、計算機科學等14個學科論文總引用量進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兩個學科的總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農業科學總引用量保持全球前萬分之一。 [1]  [41]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2017年)
序號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評估結果
位次百分位
1
0828
農業工程
A+
前2%或前2名
2
0832
食品科學與工程
A+
前2%或前2名
3
0901
作物學
A+
前2%或前2名
4
0905
畜牧學
A+
前2%或前2名
5
0906
獸醫學
A+
前2%或前2名
6
0909
草學
A+
前2%或前2名
7
0710
生物學
A
2%~5%
8
0903
農業資源與環境
A-
5%~10%
9
0904
植物保護
A-
5%~10%
10
0713
生態學
B+
10%~20%
11
0815
水利工程
B+
10%~20%
12
0902
園藝學
B+
10%~20%
13
1203
農林經濟管理
B+
10%~20%
14
1204
公共管理
B+
10%~20%
15
0303
社會學
B
20%~30%
16
0802
機械工程
B
20%~30%
17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B
20%~30%
18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B-
30%~40%
19
1202
工商管理
B-
30%~40%
20
0703
化學
C+
40%~50%
21
0701
數學
C
50%~60%
22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C-
60%~70%
23
0808
電氣工程
C-
60%~70%
24
0814
土木工程
C-
60%~70%
25
1205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C-
60%~70%

中國農業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36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佔校內可參評專業的90%。2個專業入選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學校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全國首創生物育種科學、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獸醫公共衞生等本科專業。成立未來技術學院,實施生物科學、生物育種“強基計劃”,實施本研貫通培養模式。學校擁有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生物學和化學2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2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校不斷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建成45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8門北京市高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和27門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和6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1]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3個)
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農業工程、農業水利工程、資源環境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農學、園藝、植物保護、動物科學、草業科學、農林經濟管理、動物醫學、土地資源管理、金融學、社會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食品質量與安全、種子科學與工程、農村區域發展
國家級特色專業(14個)
動物科學、電子信息工程、車輛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農村區域發展、農林經濟管理、食品質量與安全、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環境科學類、化學、動物醫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3個)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生物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
植物生產類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育部農業生命科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精品課程(23門)
獸醫免疫學、普通昆蟲學、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設施農業工程工藝、草地學、家畜繁殖學、獸醫外科學、土壤學、獸醫寄生蟲學、農業推廣學、植物生物學、農業機械化生產學、中獸醫學、觀賞植物採後生理與技術、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
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9門)
畫法幾何與技術製圖基礎、大學計算機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快速入門與提高、C++語言程序設計、C程序設計案例教程、計算機圖形學、食品安全與日常飲食、信息安全概論、食品營養學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0門)
植物生物學、設施農業工程工藝、草地學、動物解剖學、家畜繁殖學、動物遺傳學、普通遺傳學、普通昆蟲學、作物育種學、農業經濟學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
食品與健康(1~4講)
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
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機械與農業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
機械與農業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食品科學與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水利與土木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生物學、化學
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
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10個)
農學、動物科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植物保護、農業建築與能源工程、動物醫學、農業水利工程、農林經濟管理、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園藝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
地理信息科學、生物技術、機械電子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會計學
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2個)
植物保護、動物醫學
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0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北京市精品課程(25門)
土地利用規劃、流體力學、普通化學及實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生物化學、普通昆蟲學、家畜繁殖學、植物營養學、設施園藝學、食品化學、農業微生物、管理學、農業項目投資評估、土壤學、作物育種學、農業推廣學、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微生物生物學、發酵工程、動物系統解剖學、植物生物學、機械製造工程學、農業經濟學、《土壤、植物與環境分析》、觀賞植物採後生理與技術
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10個)
生物化學、植物學A、大學物理實驗、設施園藝學、程序設計、動物解剖學、微觀經濟學、植物育種原理、高等數學(A)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
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植物生產類實驗教學中心、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水利與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動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注:參考資料來源(名單不全) [42-63]  [80-85] 
  • 學生成績
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6張)
截至2021年9月,近五年來,學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中國國內外高水平論文338篇;本科生申請獲批專利127項,軟件著作權102項;本科生獲得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3494項,30多支學生創業團隊獲得北京市優秀大學生創業團隊。
截至2021年9月,學校研究生教育成果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獲“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全國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成果獎”5項;學校研究生在各類競賽中中,獲國家級特等獎2項、一等獎8項、二等件15項、三等獎7項;省部級特等獎5項、一等獎32項、二等獎44項、三等獎16項。
  • 教學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5項,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37項、二等獎86項。 [1] 
2020至2021學年,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0項;學校教師主持建設的國家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47項,省部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5項。 [86] 
中國農業大學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覽表
成果名稱
等級
年度
在“教學-科研-推廣”中建立農科實踐教學體系
特等獎
1989年
《蔬菜採後生理學》等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二等獎
1993年
“教學、生產、實驗”三結合實踐教學體系的創建
二等獎
1997年
植物形態解剖學課程建設與改革
二等獎
創建兩段式培養模式和三平台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的農業本科人才
一等獎
2001年
普通高等農林院校教學工作評價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
農業工程大類本科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
2005年
農林科“雙基”實驗室資源優化配置與運行機制的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
創建‘兩體系、三層次、模塊化’教學體系 培養植物生產類本科創新人才
二等獎
2009年
構建國際化教育教學平台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
二等獎
突出農工交融的農業院校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養體系創建與實踐
二等獎
2018年
農業現代化創新領軍人才“五位一體”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
面向農業綠色發展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特等獎
2022年
參考資料: [64]  [111] 

中國農業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060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員)77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員)1026人。專任研究生導師176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274人、碩士生導師493人。聘期內兼職研究生第一導師17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0人、碩士生導師83人。2023年,學校組織評選出10位優秀研究生導師,5個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任發政高俊平李雲開3位導師獲評北京市優秀研究生導師,沈建忠團隊獲評北京市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有1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2名全國傑出教學獎獲得者、3名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教學名師、2名國家級教學名師和52名北京市教學名師,5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0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和5個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 [1] 
類別
名稱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陳芳(2012年)、朱鴻亮(2016年)、楊紹青(2018年) [26] 
“國家特支計劃”入選者
賴錦盛(2013年)、王軍軍(2013年)、楊富裕(2014年)、劉慶昌(2014年)、王鵬(2015年)、陳龍健(2015年)、姚穎垠(2015年) [27-29]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沈建忠(2006年)、陸雅海(2006年)、譙仕彥(2006年)、郭巖(2013年)、孫傳清(2013年)、楊漢春(2013年) [30-31]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賴錦盛(2014年)、楊淑華(2014年)、郭巖(2014年)、李勝利(2014年)、楊漢春(2014年)、毛恩榮(2014年)、滕光輝(2014年)、葉敬忠(2014年)、王璞(2018年)、李天忠(2018年)、趙要風(2018年)、張英俊(2018年)、郭順堂(2018年)、江正強(2018年)、楊敏麗(2018年) [32-33] 

中國農業大學所獲榮譽

時間
名稱
2022年4月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市先進集體 [95]  [97]  、“北京市農村工作(2017-2021年)先進集體” [96] 
2022年5月
“北京市五四紅旗團委” [112] 

中國農業大學學術研究

中國農業大學科研機構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現有17個國家級科研平台,包括9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研發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29個省部級科研平台,包括11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基地,3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科技示範展示基地,11個部級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1個省部級綜合試驗基地。 [1] 
國家級實驗室、中心及野外台站
科研基地名稱
建設時間
批准部門
級別
依託學院
負責人
2022.05.24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生物學院
植物抗逆高效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生物學院
獸醫公共衞生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動物醫學院
玉米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農學院
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資源與環境學院
畜禽營養與飼養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動物科技學院
智能農業動力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工學院
農業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工學院
畜禽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
2008.11.27
國家發改委
國家級實驗室
動物科技學院
楊寧
河北沽源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05.12.20
科技部
國家級野外站
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
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0.06.20
科技部
國家級中心
動物科技學院
國家果蔬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1.01.07
科技部
國家級中心
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
國家能源非糧生物質原料研發中心
2011.09.28
國家能源局
國家級中心
農學院
王濤
生物質能科學與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2016.12
科技部
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工學院
甘肅武威綠洲農業高效用水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0.12.28
科技部
國家級野外站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康紹忠
河北曲周農業綠色發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0.12.28
科技部
國家級野外站
資源與環境學院
張福鎖 [92] 

中國農業大學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間,學校科研總經費達到50.2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45%。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8977篇,比“十一五”期間增長46%,在ScienceNature等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12篇;獲國家級科技獎勵31項、省部級獎勵173項,比“十一五”期間增長11%;授權專利1900項,比“十一五”期間增長140%;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 [65] 
截至2023年12月,近五年來,學校在各類創新項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SCI、EI論文202篇,參與申請獲批專利134項、軟件著作權144項,獲得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4849項;“十三五”以來,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23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6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項。現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8名,獲國家級科技獎勵31項,其中主報14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72項。 [1] 
2017年至2019年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級科研獲獎一覽表
序號
成果名稱
主持人
獲獎名稱
獲獎時間
1
生鮮肉品質無損高通量實時光學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
彭彥昆等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7年
2
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關鍵技術及應用
王福軍等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3
番茄加工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廖小軍等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4
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種質資源挖掘與育種應用
張藴薇等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5
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廠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
宋衞堂等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6
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關鍵技術及應用
李隆等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7
月季等主要切花高質高效栽培與運銷保鮮關鍵技術及應用
高俊平等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8年
8
半纖維素酶高效生產及應用關鍵技
江正強等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9
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
金危危等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0
主要蔬菜卵菌病害關鍵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劉西莉等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1
高效瘦肉型種豬新配套系培育與應用
王愛國等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2
新型飼用氨基酸與豬低蛋白質飼料創制技術
譙仕彥等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9年
13
飼草優質高效青貯關鍵技術與應用
楊富裕等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4
水產集約化養殖精準測控關鍵技術與裝備
李道亮等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5
北方玉米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種關鍵技術與裝備
李洪文等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6
防治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綠色新農藥新制劑的研製及應用
覃兆海等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7
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篩選及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
李平蘭等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8
耐密高產廣適玉米新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培育與應用
李紹明等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
黑土地玉米長期連作肥力退化機理與可持續利用技術創建及應用
王琦等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參考資料: [66-68] 
2001年至2019年度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科技獎勵獲獎統計表 2001年至2019年度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科技獎勵獲獎統計表

中國農業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 [114]
據2021年4月學校圖書館官網顯示,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藏書總量近220萬冊;訂購紙本中文期刊1400多種,外文期刊280餘種;訂購中外文數據庫90餘個。 [69] 
  • 學術期刊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學報主要刊登生物學、作物學、植物保護、園藝學、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工程、農業機械工程、信息與電氣工程、水利與土木工程及農業經濟管理等學科的學術論文、文獻綜述和研究快報等。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CSCD核心庫,C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並被國內外其他多家數據庫和文摘雜誌收錄。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學報主要常設發展轉型、鄉土社會、經濟管理、隨筆書評等欄目,不定期開設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社會保障、社會工作、農村教育、農村扶貧等專欄。學報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入選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農藥學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農藥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學報主要設有專論與綜述、研究論文、研究簡報等欄目。學報被中國精品科技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期刊等收錄。
植物保護學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農業核心期刊。主要有研究論文、文獻綜述、簡報等欄目。學報被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技術文摘CABI、美國農業文獻索引AGRICOL、《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收錄。
植物病理學報》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植物病理學會主辦,依託單位為中國農業大學的學術期刊。學報設有特邀專欄、專題評述、研究論文、研究簡報、實驗方法等欄目。學報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生物學文摘、中國農業文摘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英國農業與生物技術文摘(CAB)、聯合國糧農組織AGRIS等收錄。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創刊於1993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與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共同主辦,是一份為農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提供服務的科學期刊。學報設有專家論談、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快訊與簡報等欄目。學報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來源期刊,被CA化學文摘(美)(2014)等中國國內外多家數據庫和文摘雜誌收錄。
二教 二教
此外,中國農業大學還設有《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中國葡萄酒》《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griculture》《Phytopathology Research》《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等期刊。 [70] 

中國農業大學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常務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
校長
副校長
參考資料: [100]  [110] 

中國農業大學知名校友

姓名
參考資料: [77-79] 

中國農業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與亞、非、拉、歐、美各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學校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巴西聖保羅大學成立了“世界頂尖涉農大學聯盟(A5)”,並在聯盟機制下建立了近20個教育科研合作項目,其中中國農業大學巴西聖保羅大學聯合學院是我國與拉美國家建立的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校面向國際前沿,建設高端智庫和跨學科合作平台,成立了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啓動了國家級農業科研創新和產業人才培育基地——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工作中,組織國內40所、國外35所農林院校聯合成立了“一帶一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依託聯盟建設了11個“一帶一路”農業合作中心、2箇中非現代農業技術交流示範與培訓聯合中心、7箇中非農業發展與減貧示範村。學校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綠色革命聯盟等重要組織長期保持合作關係,開展政策對話、智庫研究和國際發展項目等合作。學校長期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一批友好院校開展內容豐富的本科、碩士、博士聯合培養,學術競賽,夏令營等各類國家公派和校際交流項目,包括英國愛丁堡大學德國霍恩海姆大學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東京農業大學、坦桑尼亞蘇庫因大學等。 [1] 
校園夜景 校園夜景

中國農業大學文化傳統

中國農業大學學校標識

  • 校徽
中國農業大學校徽的圖形為:以書本、麥穗和齒輪託舉手繪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老校門,1905代表學校始源年份,上方環繞學校中英文名稱。
學校校徽 學校校徽
釋義:校徽顏色選用生命綠,以植物的色彩,體現農業特點,象徵生機勃勃蓄勢待發。校徽整體呈盾形,代表堅固、穩重和持久;鍬和犁的形態體現培養人才的治學理念。從整體上表現“頂天立地”,上部象徵進取和開放,下部表現面向社會的辦學主旨。以手繪農科大校門和“1905”表示學校始源。以託舉狀的麥穗寓意託舉農業未來的重任;麥穗和齒輪代表農科和工科;書本圖案代表傳播知識、培育英才,還象徵翱翔的海鷗,預示大學騰飛的美好未來。 [106] 
  • 標誌色
學校主要標識色為生命綠,輔助標識色為厚土金。 [113] 
  • 校旗
學校校旗正中是中英文校名及校徽,色彩按照學校視覺識別系統規定的標準色和輔助色搭配應用。 [113] 

中國農業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釋義:"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幾千年來一直感動並激勵着中國知識分子為國為民殫精竭智。"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中國農大以農立校,國富民殷、強農為本,是中國農大百年不變的追求。數代農大人情繫鄉土,憂患蒼生,為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温飽和富庶之夢不遺餘力。以"解"代"哀",以此為己任的大氣取代了原句中的悲慼之氣,恰切地表現了中國農業大學有別於其他高校的獨特性。
以"育天下之英才"接"解民生之多艱"充分體現了中國農大作為農業高校首府的教育特性,磅礴有力、氣勢不凡,上合學校百年深厚歷史,下啓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世紀雄心,以育"天下"英才為樂,也體現了中國農大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理想。 [107] 
校訓 校訓
  • 校風
團結、樸實、求是、創新
釋義:“團結”原意主旨是為了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的理想或任務而聯合起來。這裏主要是指要有團結合作的精神風貌,就是要通過共同理想、共同目標凝聚廣大師生員工信念,在學校中形成自由的學術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協作機制,共同推進學校事業的不斷髮展。
“樸實”原意主旨為質樸誠實、純真樸實。這裏是寄寓農大學子繼承民族優秀品質,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做到樸實無華,體現出農大百年積澱的精神,這是農大建設與發展的思想基礎。
“求是”一語,最早見於《漢書•河間獻王傳》。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曾註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所謂“實事求是”就是指人們在佔有大量、全面、系統的事實材料的基礎上,研究和探索進而發現其中包含的客觀規律性。“求是”就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尊重事實,真正把握事物內部的客觀規律。
“創新”是現代科學精神的精髓。它被稱作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和教育的靈魂。農大面臨各種挑戰與機遇,應力求以新的體制和機制,培養造就新型的創新創業人才;要求廣大師生員工以創新的觀念、創新的思維開展科學研究和教育,發展創新成果和培養創新人才,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 [108] 
校風 校風
  • 校歌
學校校歌為《金色的希望》,由石順義作詞、張偉作曲。
中國農業大學校歌
《金色的希望》
(女)戴上我們的校徽,就懷揣一片綠色的嚮往。
(男)走進我們的課堂,就走進田野金色的希望。
(女)翻開我們的書本,就聞到五穀淡淡的清香。
(男)走出我們的校門,就擔起天下飽暖和安康。
(合)啊,燕山腳下,書聲琅琅。啊,桃李滿園,天高地廣。
今天我們在這裏奮發向上,
明天我們從這裏鋪開那萬里春光。 [109] 
  • 社團文化
據2022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校級社團77家、院級社團20餘家,社團成員7000餘人;開展了文藝展演比賽、科技文化節、“興農杯”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系列活動、主題團日活動等學生活動。 [71-76] 
學校風景 學校風景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