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Occupation),根據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的定義:是性質相近的工作的總稱,通常指個人服務社會並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在特定的組織內它表現為職位(即崗位,Position),我們在談某一具體的工作(職業)時,其實也就是在談某一類職位。每一個職位都會對應着一組任務(Task),作為任職者的崗位職責。而要完成這些任務就需要這個崗位上的人,即從事這個工作的人,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態度等。
職業定位是職業規劃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確定因素。
- 中文名
- 職業
- 外文名
-
occupation
vocation
profession
job
- 外文名
- work
- 拼 音
- zhí yè
- 釋 義
- 個人所從事的工作
- 定 義
- 性質相近的工作的總稱
- 出 處
- 《荀子·富國》
職業引證解釋
編輯《荀子·富國》:“事業所惡也,功利所好也,職業無分,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
倞 注:“職業,謂官職及四人之業也。”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以君經緯禮律,為民軌儀,使安職業,無或遷志。”
唐 白居易 《馮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誥制》:“故吾於今歸汝職業,仍遷秩為五兵郎中,勉繼 顏 陳 ,無辱吾舉。”
2、職分應作之事。
《國語·魯語下》:“昔 武王 克 商 ,通道於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
宋 王禹偁 《和楊遂賀雨》:“為霖非我事,職業唯詞臣。”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一》:“士君子到一處,便思盡一處職業,方為素位而行。”
《資治通鑑·後周太祖廣順二年》:“ 李谷 足跌,傷右臂,在告月餘;帝以 谷 職業繁劇,趣令入朝,辭以未任趨拜。”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宋 承 五代 之弊,不能釐正,故台省寺監衞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制廩祿之厚薄,多無職業。”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天聰 十年,始改文館為內三院,曰內國史院,曰內秘書院,曰內宏文院,均設大學士一人,各有職業。”
4、猶事業。
《異聞總錄》卷二:“吾今為掠剩大夫,職業雄盛,無憶我。”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至於百官士流,賢否皆當如家人美惡;合公望,辦職業,而為國者立法,辨其才,然後進退用舍。”
5、今指個人服務社會並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
巴金 《真話集·致<十月>》:“作家不過是一種職業,一個工作崗位。作家不是一種資格,不是一種地位,不是一種官銜。”
丁玲 《團聚》二:“二兄弟,這位有着沖天的志氣的最聰明的一個,在父親失業之後便找到一個頗好的職業。”
[1]
職業基本含義
編輯中文詞彙“職業”作為術語,有時指工作(集合名詞),其概念與時代、社會經濟水平有關。一定時期有時包含社會地位的成分。如僕人、傭人、長工在經濟落後時代代表地位和社會階層,在中國大陸被稱為保姆,職業作為一種概念,與經濟發展的水平、社會政治制度有很大關係,如詞彙“農民”,1980年代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多指個人身份,而且除非“農轉非”、大學升學可以改變;在現代西方社會,農民是一種職業,多指農場工人。
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得合理報酬,滿足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此定義選自程社明主編的《你的船,你的海——職業生涯規劃》第一版29頁)
[2]
職業即職場上的專門行業,是對勞動的分類。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西方商品經濟發達的社會,通常指具有一定專長的社會性工作。劃分的方式很多,也沒有定勢,通常以所從事的產業或行業為主,並結合工作特點混合使用。職業在英語當中對應於Profession、Occupation,作為術語概念有差異。
職業職業舉例
關於職業的詞語有許許多多,例如公務員、醫生、教師、學生、工程師、CEO等等。
職業職業分類
- 國家機關、黨羣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
- 專業技術人員
- 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
- 商業、服務業人員
- 農、林、牧、漁、水利生產人員
- 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及有關人員
- 軍人
- 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
職業職業道德
所謂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的,體現職業特徵的道德活動現象,道德意識現象和道德規範現象,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在職業生活中處理和協調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道德準則。
職業道德規範
職業道德規範是社會道德規範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行為和職業道德關係的普遍規律的反映,是一定社會或階級以及一定職業對從業人員行為和關係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它是從業人員在職業道德活動中應該普遍遵循的行為善惡準則或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