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蘭性德

(清朝詞人)

鎖定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納蘭成德(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清朝初年詞人。 [25]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帝賞識,為其之後發展奠定基礎。 [2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納蘭性德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不久便長辭於世,時年不過而立。 [27] 
納蘭性德與陳維崧朱彝尊合稱“清詞三大家”。“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 [29]  “納蘭詞”的題材主要集中在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尤以逼真傳神的寫景著稱,風格清麗婉約、格高韻遠,獨具特色,他被近代學者王國維譽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28]  納蘭性德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30] 
(概述圖參考資料 [14] 
全    名
納蘭性德 [1] 
容若
楞伽山人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655年1月19日
逝世日期
1685年7月1日
主要成就
清詞三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
《通志堂經解》
《側帽集》
《飲水集》
《淥水亭雜識》
本    名
納蘭成德
旗    籍
滿洲正黃旗

納蘭性德人物生平

納蘭性德早年經歷

順治十一年(1655年1月19日)十二月十二日,納蘭性德生於京師, [16]  原名納蘭成德。幾歲時即習騎射,年紀稍長即工文辭。 [39] 
康熙十年(1671年),納蘭成德入國子監 [16]  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
康熙十一年(1672年),納蘭成德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 [16] 
康熙十二年(1673年),納蘭成德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因病錯過殿試 [16]  同年,開始撰寫《淥水亭雜識》,並結識了嚴繩孫姜宸英朱彝尊。同年,蔡啓僔回鄉,納蘭作《摸魚兒·送座主德清蔡先生》相送。 [35] 
康熙十三年(1674年),納蘭成德與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 [35]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皇子保成被立為太子,納蘭成德為避諱改名為納蘭性德。 [35]  [38] 

納蘭性德侍衞帝側

康熙十五年(1676年),納蘭成德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衞 [37]  同年,隨康熙帝出巡昌平。期間作有《虞美人·峯高獨石當頭起》《好事近·馬首望青山》等詞。同年,結識顧貞觀,兩人合編《今詞初集》。納蘭性德還作有《金縷曲·贈梁汾》《金縷曲·再贈梁汾》詞。此外,還有自壽詞《瑞鶴仙》。 [16]  [35] 
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1677年6月29日 [41]  ),妻子盧氏難產去世,納蘭性德作有《青衫濕·悼亡》《沁園春》等悼亡之作。同年,還作有《浣溪沙·藕蕩橋邊理釣筒》《金人捧露盤·淨業寺觀蓮,有懷菰友》《清平樂·角聲哀咽》《水龍吟·題文姬圖》《虞美人·憑君料理花間課》等詞。 [16] 
康熙十七年(1678年)閏三月,顧貞觀、吳綺輯《飲水詞》成。同年,納蘭性德作有《菩薩蠻·宿灤河》、題陳維耘填詞圖《菩薩蠻》等作。 [16]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隨康熙帝幸保定縣行圍,《浣溪沙·大覺寺》詞或作於此時。十二月,與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張純修等聚於其住所淥水亭(今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觀蓮。同年,姜宸英南歸丁母憂,納蘭性德作有《金縷曲·西溟言別,賦此贈之》《瀟湘雨·送西溟歸慈溪》詞。送張純修有《菊花新·送張見陽令江華》詞。 [16] 
康熙十九年(1680年),納蘭性德作有《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詞。 [16] 
康熙二十年(1681年),吳兆騫自寧古塔歸來,納蘭性德有《點繹唇·寄南海梁藥亭》詞。 [35]  同年,顧貞觀南歸丁母憂,納蘭性德作有《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於中好·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等詞。 [34]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康熙帝東巡,駐蹕山海關。三月,謁福陵昭陵,駐蹕盛京。四月,迴鑾。五月,還京。納蘭性德作為護衞,一路侍從。期間作的詞約有:《長相思·山一程》《浣溪沙·姜女祠》《浪淘沙·望海》《清平樂·發漢兒村題壁》《百字令·宿漢兒村》《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菩薩蠻·問君何事輕離別》。八月,與副都統郎談出使覘梭龍,期間作有《採桑子·塞上詠雪花》《浣溪沙·身向雲山那畔行》《菩薩蠻·寄梁汾苕中》等詞。 [34]  [35]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納蘭性德扈駕康熙帝出至五台山。十月,至長城嶺。十一月,祭告孝陵,巡幸邊界。十二月,還京。 [35]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納蘭性德扈從康熙帝至古北口外避暑,七月底歸。八月至十一月,扈從南巡,至金陵、揚州、蘇州等地。在金陵時,納蘭性德會見了曹寅,並作有《滿江紅·為曹子清題其先人所構楝亭,亭在金陵署中》。同年,還作有《雨中花·送徐藝初歸崑山》《採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浣溪沙·紅橋懷古》《夢江南》十一闋等。 [34]  [35] 

納蘭性德英年早逝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納蘭性德升任一等侍衞 [37]  並隨康熙帝巡幸畿甸。四月,嚴繩孫辭職南歸,納蘭性德作《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詞相送。五月三十日,納蘭性德因寒疾去世, [34]  [35]  年僅三十二歲 [24]  (《清史稿》記載為三十一) [4]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葬納蘭性德於京西皂莢屯。 [35] 

納蘭性德主要影響

納蘭性德政治

納蘭性德詩詞作品壁紙
納蘭性德詩詞作品壁紙(19張)
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一月,南闈科場案發,仇家誣陷吳兆騫徇私舞弊,並隨後接到聖旨,受命入京參加複試。翌年四月,吳兆騫在瀛台複試,因沒能完成試卷而使自己遭到除名、杖責四十和抄沒家產的處罰,全家被一起被流放至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市)。
吳兆騫流放期間,他的好友從沒停止過為營救他四處奔走,但是總不見成效,直到顧貞觀結識納蘭性德後,立即向納蘭性德提出營救吳兆騫的問題。納蘭性德向父親明珠説明了事情原委,求他助吳兆騫一臂之力。由於明珠出面營救吳兆騫,吳兆騫在江南文社中的朋友們也紛紛響應。徐乾學、宋德宜等人率先集資納款,為贖回吳兆騫儘自己的一分力。身在東北的吳兆騫則利用康熙帝派遣侍臣祭祀長白山的機會,作了篇《長白山賦》,託他獻給康熙帝,爭取早日迴歸。康熙帝讀過《長白山賦》後為之動容,也知道了吳兆騫確實是被冤枉的。在他們的努力下,當“三藩之亂”宣告平息,康熙帝從吳三桂發動的戰亂和平息戰亂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要想鞏固年輕的清朝王朝,必須爭取士人,特別是江南士人的支持,於是,逐步放鬆了四大臣輔政時期壓制江南漢族士人的政策,滿漢民族矛盾逐漸趨於緩和,吳兆騫終於回到了北京。 [31] 

納蘭性德文學

納蘭性德的詩現存共362首,眾體皆備,其中既有古體詩,五言 、七言兼具;又有近體詩、絕句、律詩具全。 可以説其詩形式多樣,內容廣泛,情感豐富,全面展現了納蘭性德的理想抱負 、隱逸之思、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內 容,是詩人一生心路歷程的記錄。徐乾學在《通議大夫一等侍衞進士納蘭君墓誌銘》中曾評價納蘭性德“善為詩,在童子已句出驚人。久之益工,得開元、大曆間風格”。 [42] 
納蘭性德不單單有自己的詩創作,更有自己的詩論《原詩》,而且在他的《淥水亭雜識》當中更是有很多他關於詩創作的見解。可以説,納蘭性德的詩創作,並不只是隨便創作,而是有自己的理論支撐的。 [42] 
一、本於經義
納蘭性德認為詩的創作需要本於經義。在《原詩》中,納蘭性德指出作詩為“風雅之道”。他所認為的“風雅之道”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詩經》比興寄託的創作手法;二是繼承《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 [42] 
二、發乎性情
納蘭性德認為各類藝術作品的創作都應當發乎於情,這樣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納蘭性德“發於性情”的思想是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對“情”的輻射範圍也有所擴大,不單單隻拘囿在詩這單一文體上,對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有所涉略。在納蘭性德的詩論裏,才學、音律和字句統統要讓位於性情。 [42] 
納蘭性德認為才學、聲律、字句等對文學的創造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們並不是處於第一梯隊的力量。只有它 們為性情所調度的時候,才能夠創造出優秀的文章。否則,創造出來的作品只是徒有虛表,妨礙了情感的自然流露 ,造成與“性情隔絕”的結果,這也是納蘭性德反對步韻詩的根本原因。 [42] 
三、鋭意創新
納蘭性德認為作詩應當師古不泥,鋭意創新。自明代以來,面對文壇江河日下的局面,文人們也在不斷地尋求 文學的新出路,力圖藉助復古的手段達到“通變”的效果。但都沒有把握好“復古”的尺度,都將復古革新的道路愈走愈窄,又重新步入舉步維艱的局面之中。納蘭性德則理性地把握住了“復古”與“革新”之間的尺度,正確地處理了復古與通變的關係。 [42] 
納蘭性德認為學古是為了“成人”,而不是為了依賴,如果一昧的“強效復古”,就像永遠無法斷奶的孩子,創作出來的文章只能是“偽體”。而想要“成人”,就必須在自己的詩歌中表現出“自有之面目”,就必須得做到兩步走:第一步 要學古。納蘭性德認為學古應當博採眾長,克服狹隘的門户之見。第二步要自立。所謂“自立”,即在作品中要有自 己的生活體悟、情感態度。同時,納蘭性德也認為創新是要有度的,過度的“創新”只能是“新奇之論”。哪怕是歐陽修這樣的大家,納蘭性德也是一視同仁、不偏不倚,秉持着自己創新要適度的原則。 [42]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説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多,儘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
《納蘭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之地。縱觀納蘭性德的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豔,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納蘭詞》在納蘭容若生前即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身後更是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
在發展漢文學藝術,特別是在振興清代詞壇,創造個文人自由切碳的氣氛等方面,納蘭性德起過積極作用。並對王國維產生影響,孟洋着重分析王國維對納蘭詞的接受,認為王氏標舉“境界”説,推納蘭性德為有清一代“獨得意境之深”的詞人。不僅於詞學批評上對納蘭抱持讚賞與接受態度,而且在詞體創作上也接近納蘭,尤其以襲用納蘭詞中“人間”意象為其創作接受的鮮明標誌.他們二人均賦予“人間”意象以豐富深逐的意藴內涵,既有對男女愛情的返歌,也有對歷史興衰的憂嘜和對世態冷暖的鞭撻。王國維從納蘭詞中汲取了豐厚的創作養料,同時也激活了納蘭詞中富有時代特性的生命細胞。 [32-33] 
文學特點
物性觀照
納蘭性德手跡 納蘭性德手跡
在納蘭詞中,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其多。 [5]  對於水,納蘭性德是情有獨鍾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把水認作有生命的物質,認為是有德的。並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潤萬物,以柔克剛,川流不息,從物質性理的角度賦予其哲學的內涵。這一點被納蘭性德這位詞人尤為看重。 [6] 
風物起興
納蘭容若畫像
納蘭容若畫像(1張)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有不少是因扈駕遊歷北京西山一帶風景名勝時寫作的。這些地方至今幾乎都有跡可尋,有史可稽。這些因名勝古蹟生髮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處。通過對所寫地方進行體察,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地瞭解,認識納蘭性德此類詩詞創作的起因和他豐富的文史知識,以及對客觀事物形象準確的感受。
納蘭性德曾隨康熙幸遊“八大處”寶珠洞。他扈從康熙憑高遠望,寫下《望海潮·寶珠洞》“漠陵風雨、寒煙衰草,江山滿目興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唄,算來別是淒涼。往事最堪傷,想銅駱巷陌,金谷風光。幾處離宮,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線,雪冷雕翔。一道炊煙,三分夢雨,忍看林表斜陽。歸雁兩三行,見亂雲低水,鐵騎荒岡。僧飯黃昏,松門涼月拂衣裳。”
遼宋於會城門北、紫竹院一帶進行了“高梁河會戰”遼軍鐵騎的馳援,使宋軍大崩潰。金兵攻陷遼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將金中都付之一炬後,東移城廓建大都城。歷史變遷,王朝更迭,都邑興廢,引發了納蘭性德的無限感慨。納蘭性德從駕到西山黑龍潭,寫下《憶秦娥·龍潭口》“山重疊,懸崖一線天疑裂。天疑裂、斷碑題字,古苔橫齧。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蛟龍窟,興亡滿眼,舊時明月。”
納蘭性德作品 納蘭性德作品
又如《長相思》一詞:“山一程,水一程”寄託的是親人送行的依依惜別情;“身向榆關那畔行”激盪的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蕭蕭豪邁情;“夜深千帳燈”催生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烈烈壯懷情。這情感的三級跳,既反映出詞人對故鄉的深深依戀,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風華正茂,出身於書香豪門世家,又有皇帝貼身侍衞的優越地位,自然是眼界開闊、見解非凡,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定會比別人更強烈。可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謹內向的性格,有話不能正説,只好藉助於兒女情長的手法曲折隱晦地反映自己複雜的內心世界。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帳燈”既是上闋感情醖釀的高潮,也是上、下闋之間的自然轉換。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更何況“風一更,雪一更”。風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麼都不怕。可遠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瀰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遙遠,衷腸難訴,輾轉反側,卧不成眠。“聒碎鄉心夢不成”的慧心妙語可謂是水到渠成。
納蘭性德蝶戀花毛筆書法 納蘭性德蝶戀花毛筆書法
“山一程,水一程”與“風一更,雪一更”的兩相映照,又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體驗。愈是路途遙遠、風雪交加,就愈需要親人關愛之情的鼓舞。因為她是搏擊人生風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為了她,就不怕千難萬險,就一定會迎來團聚的那一天。從“夜深千帳燈”壯美意境到“故園無此聲”的委婉心地,既是詞人親身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他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並以此創造美、抒發美的敏鋭高超藝術智慧的自然流露。

納蘭性德書法

納蘭性德漫畫形象 納蘭性德漫畫形象
納蘭性德不但擅長書法,而且名重於當時。他初學褚遂良,後參悟《莊子》,間出入於《黃庭內景經》,妙得撥橙法,用筆遒勁靈動,秀麗灑脱,不隨流俗,別出鋒穎,有一種率真自然之旨趣,頗得人們讚賞。 [22] 
納蘭性德對書法理論也有其獨到見解,所撰《原書》對書學議論頗為精闢,可見其學養之深厚,眼界之高遠。如所云“熟讀蒙莊即可悟作書之理”,把書法與莊子的哲學思想聯繫起來,即主張書外學書,體於自然。這是頗有見地的。其他散見於其文辭、書犢中的書評,也都卓有見識。如“書有天分而非盡關仿效,書有興會而不必出乎矜持”,強調書法要任情隨興,自然真切,不要死臨死摹、矯揉造作。這在館閣體盛行的清代是難能可貴的。王國維評納蘭性德詞説“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其書法與詞作旨趣是一致的,正所謂書如其人,詞如其人,也即揚雄所説“書,心畫也”。 [22] 

納蘭性德鑑賞

納蘭性德雖為詞人身份,但在書畫鑑藏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並且有相當程度的鑑賞功力,對於書畫鑑定有自己的見解。他在書法與繪畫的學習品鑑過程中,注重史料、注重實踐,以詞拓畫,對當世及後世的書畫鑑藏鑑賞,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3] 
一.注重史料
納蘭性德強調書法的學習和鑑賞都要注重歷史,要知其來歷。他在《題米元章<方圓庵碑>》中,陳述了自己的觀點:
“……山谷雲:‘老杜之詩,昌黎之文,無一字無來歷處。’書猶是矣。見近時學蘇詩米字者,不知其來歷而徑學蘇、米,且並不見蘇、米而學。夫學蘇、米者之點畫與唇吻,每況愈下,久而彌失其真。……”
他認為凡字必有來歷,學習書法的人,要知道字的來源與演變。追根溯源,仔細觀辨精微之處,才能得其神。不知來歷而學蘇詩米字,雖點畫吻合,卻難得古人真髓。
對於繪畫的鑑定鑑賞,他也十分注重史實。在他的《通志堂集》中,可以看到他對於董其昌《秋林書屋圖》的鑑定:
“世之目文敏者動於巨然、北苑內求之,非是輒雲偽。此如畫竹林諸賢,必寫其沉湎潦倒、科頭擔胸之狀,而不知山公啓事,叔夜揮弦,彼自有正笏端紳,目送飛鴻時也。此卷紅樹綠莎,朱闌石砌,頗極雅麗,是文敏少年得意之筆,以為贗者乃見橐駝謂馬腫背也。識者辨之。”
在這段論述中,納蘭性德結合各個時期董其昌的風格變化,鑑定這是董其昌的少年時期之作。可以看出納蘭性德對作品進行判定時,將史論研究與個人目鑑相結合,這是鑑藏家慣用的鑑藏方法。納蘭性德沒有被周圍其他人的觀點所左右,而是以史實為依據,精準判斷。 [23] 
二.注重實踐
納蘭性德認為學習書法要注重實踐,但是不要只顧刻意模仿。寫到興致盎然之時,要敢於寫出抒發情致的筆畫。 《書原》記載了他的看法:
“予篤好書,每謂書有天分,而非盡關乎仿效;書有興會,而不必出乎矜持。……予嘗謂熟讀蒙莊即可悟作書之理。悠悠千古,解吾語者誰也?予恐書家之涉仿效矜持者有鸚哥嬌、秦吉了之誚,故作書原。”
納蘭性德學書,於前人之法“心摹手追”又別出心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觀其墨跡,秀姿飄逸,端勁工整,使人心怡。
納蘭性德於繪畫亦有嘗試。他贈予過朋友自己的題照詩,懷念亡妻盧氏時為其題照,可見他對繪畫是有過實踐的。後期他聘請了王翬作為他的家庭教師,説明他希望自己在繪畫方面有所長進,有所成就。這對他的文學創作和書畫鑑賞方面也有積極的影響。 [23] 
三.個人特色
在可考的二十三幅作品中,其中有三幅是趙孟頫的作品,兩幅來自倪瓚。納蘭性德對元人趣味的書畫是情有獨鍾的,他有一首懷古詩歌詠趙孟頫。詩云:
“吾憐趙松雪,身是帝王裔。神采照殿廷,至尊嘆映麗。少年疏遠臣,侃侃持正議。才高興轉逸,敏妙擅一切。旁通佛老言,窮探音律細。鑑古定誰作,真偽不容諦。亦有同心人,閨中金蘭契。書畫掩文章,文章掩經濟。得此良已足,風流渺誰繼?”
詩文描述了趙孟頫挺拔的儀態,機敏的洞察力。從繪畫、書法、佛學、音律、鑑定、文采、韜略等多個方面讚頌了趙孟頫,足見對其的欽佩。在2007年春季舉辦的一場藝術品拍賣會上,成交了一件納蘭性德的繪畫作品。這是一幅扇面,內有納蘭隸書題識:“甲寅新秋仿雲林溪亭秋色小景”,鈴“成德”印。作品為他二十歲時的習作,頗有元人倪瓚的意趣。納蘭性德對二者的喜歡,不僅因為對其才華的欣賞。更重要的是,他們作品中所狀寫的蕭疏景色,與納蘭性德用詩詞表達的婉約意境是相似的。
由納蘭性德收藏的作品和他題畫詩的數量,可知他寓目過很多書畫作品。其中,以詩詞開拓畫境是他的個人鑑賞特色。詞畫相映,既增加了詩的意藴,又豐富了畫的內涵,得到時人的讚美。值得注意的是,納蘭性德還將其對於繪畫的審美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無論是邊塞之景還是水鄉風光,都注重詩詞中畫意的描繪。他通過書畫鑑藏來提高自己的審美品味,又將這樣的審美情趣融入到詩詞之中。二者互相促進,互相拓展,不斷提高。 [23] 
四.藏書印
對待書畫珍品,納蘭性德只在畫上散置印記,而不題跋。從其藏品的鈐印上可知,納蘭性德約有十九方印:
1.字號印:“楞”“伽”“成德”(細框)、“成德”(粗框)、“楞伽”“楞伽山人”“楞伽真賞”“成子容若”“容若書畫”“成德容若”“容若鑑藏”。
2.堂號印:“花間草堂”“通志堂藏”“容若香紅草堂書畫記”。
3.鑑賞印:“神品”“香界”“真賞”“自傷多情”。
4.藏書印:“謙牧堂藏書記”(白文長方印)和“謙牧堂書畫記”(朱文長方印)。此兩印最早為明珠使用,後成為納蘭家族三代人通用的藏書印。只要是納蘭家族的藏書,只用這二方印鑑,不用其他個人名號屬性的印。後來納蘭揆敍的兒子永壽以“謙牧堂”的名義刻書,編有《謙牧堂藏書目》。 [23] 

納蘭性德歷史評價

明末清初詞人陳維崧:飲水詞哀感頑豔,得南唐二主之遺。(榆園本《納蘭詞評》) [11] 
明末清初書法家姜宸英:喜為長短句特甚。嘗 言:“詩家自漢魏以來,作者代起,姓氏多澌滅。填詞濫觴於唐人,極盛於宋,其名家者不能以十數,吾為之易工,工而傳之易久。而自南渡以後弗論也。”其於詞,小令取唐五代,宗晏氏父子;長調則推周、秦及稼軒諸家。以為其章法轉換、頓挫離合之妙,正與文家散行體何異,而世故薄之,何耶?故即第左葺茅為廬,常居之,自題曰“花間草堂”。 視其凝思慘淡,終合天巧,真若有自得之趣者。(《通議大夫一等侍衞進士納蘭君墓表》) [13] 
清代學者徐乾學:君……精工樂府,時謂遠軼秦柳,所刻《飲水》《側帽》詞傳寫遍於村校郵壁,海內文士競所摹仿。然君不以為意。(《通議大夫一等侍衞進士納蘭君神道碑文》) [13] 
清代詞人顧貞觀:容若天資超逸,悠然塵外,所為樂府小令,婉麗悽清,使讀者哀樂不知所主,如聽中宵梵唄,先悽惋而後喜悦。容若詞一種悽忱處,令人不能卒讀,人言愁,我始欲愁。(《通志堂詞序》) [10] 
清末民國詞人況周頤:納蘭容若為國初第一詞手。……容若承平少年,烏衣公子,天分絕高。適承元、明詞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蟲篆刻之譏。獨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勝起衰之任。其所為詞,純任性靈,纖塵不染,甘受和,白受採,進於沉着渾至何難矣。(《蕙風詞話》) [12] 
清代詞論家陳廷焯:①容若《飲水詞》,在國初亦推作手,較東白堂詞(佟世南撰)似更閒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詞亦淺顯。餘所賞者,惟《臨江仙》(寒柳)第一闋,及《天仙子》(淥水亭秋夜)《酒泉子》(謝卻荼蘼一篇)三篇耳,餘俱平衍。又菩薩蠻雲:“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亦悽忱,亦閒麗,頗似飛卿語,惜通篇不稱。又太常引雲:“夢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夢醒。”亦頗悽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白雨齋詞話》)②容若《飲水詞》,才力不足,合者得五代人悽惋之意。餘最愛其《臨江仙·寒柳》雲:“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言中有物,幾令人感激涕零。容若詞亦以此篇為壓卷。 [10] 
清末民國思想家梁啓超:容若小詞,直追後主。(《淥水亭雜識跋》) [12] 
趙爾巽:①性德事親孝,侍疾衣不解帶,顏色黧黑,疾愈乃復。數歲即習騎射,稍長工文翰。②性德善詩,尤長倚聲。遍涉南唐、北宋諸家,窮極要眇。所著飲水、側帽二集、清新秀雋,自然超逸。③好賓禮士大夫,與嚴繩孫、顧貞觀、陳維崧、姜宸英諸人遊。(《清史稿》) [36] 
晚清詞人周之琦:與友人論詞,或言:納蘭容若,南唐李重光(李煜字)後身也。餘謂重光天籟也,恐非人力所及。然填詞家自南宋以來,專工慢詞,不復措意令曲。其作令曲,仍與慢詞音節無異,蓋《花間》遺響久成《廣陵散》矣。容若長調多不協律,小令則格高韻遠,極纏綿婉約之致,能使南唐墜緒絕而復續。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亞乎?(《飲水詞識》) [13] 
清代詩人趙函:納蘭成容若以承平貴胄,與國初諸老角逐詞場,所傳……詞則卓然冠乎諸公之上,非其學勝也,其天趣勝也。(《納蘭詞序》) [13] 
清代詞學家謝章鋌:①納蘭容若成德深於情者也。固不必刻劃《花間》,俎豆《蘭畹》,而一聲《河滿》,輒令人悵惘欲涕。(《賭棋山莊詞話》卷七)②長短調並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奼、迦陵、容若乎。竹奼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賭棋山莊詞話》卷十二) [13] 
晚清詞論家李佳:八旗詞家,向推納蘭容若《飲水》《側帽》二詞,清微淡遠。(《左庵詞話》捲上) [13] 
晚清文史學家李慈銘:①容若詞天賦靈秀,神仙中之子晉。②容若詞長調不如中令,中令不如小令。(《納蘭詞跋》) [13] 
晚清詞人王鵬運:少遊“曉風”之詞,小山“蘋雲”之唱,我朝唯納蘭公子,深入北宋堂奧。(《寄番禹馮恩江永年手札》) [13] 
清代學者譚獻:以成容若之貴,項蓮生之富,而填詞皆幽豔哀斷,異曲同工,所謂別有懷抱者也。(《復堂詞話》) [13] 
清末民國學者王國維: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人間詞話》) [10] 
清代詩人嚴繩孫秦松齡:①玉溪緯詞《金荃》麗句,寄託所之,前賢卻步。②兄善倚聲,世稱絕唱,周、柳香柔,辛、蘇激亢。每言詩詞,同古所尚。古詩長短,即詞之創。南唐北宋,波瀾特壯。亦猶詩律,至唐而暢。屈為詩餘,斯論未當。(《祭納蘭容若文》) [13] 
清代詩人嚴繩孫:①比喜小詞,每好為之,當其合作,宋諸名家不能過也。(《進士納蘭君哀詞》)②至於樂府小詞,以為近騷人之遺。尤嘗好為之,故當其合作,飄忽要眇,雖列之《花間》《草堂》,左清真而右屯田,亦足以自名其家矣。(《成容若遺稿序》) [13] 
清代文學家譚瑩:家世文章第一流,如猿啼夕雁吟秋。縱王內史生平似,何必言愁也欲愁。(《論詞絕句》) [13] 
清代學者盛昱《八旗文經》:工書,妙得撥鐙法,臨攀飛動。晚乃篤志於經史。 [22] 
《清史列傳》:書學褚河南,見稱於時。 [22] 
晚清詞人杜文瀾:國朝詞人最工律法者,羣推納蘭容若、顧梁汾、周稚圭三家。(《憩園詞話》卷二) [13] 
中國近現代詞學家夏承燾:他是滿族中一位最早篤好漢學而卓有成就的文人。 [22] 

納蘭性德人際關係

納蘭性德祖父尼雅漢從龍入關,因征戰有功,被授予騎都尉世職。順治三年(1646年)尼雅漢病故,其子鄭庫襲職,撫養年僅12歲的明珠長大成人。
父親:明珠(1635—1708),姓納喇氏,字端範,滿洲正黃旗人。六歲喪母,十二歲喪父,由他的長兄鄭奎撫養成人。十七歲時,順治帝授予鑾儀衞雲麾使,康熙三年(1664年)改內務府郎中充總管,五年(1666年)授弘文院學士,擢刑部尚書,後歷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兼佐領、吏部尚書,十六年(1677年)升任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太傅晉太子太師。 [41] 
母親: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女、英王阿濟格嫡出第五女。 [41] 
弟弟:納蘭揆敍(1674年3月30日—1717年2月17日),字愷功,號惟實居士。八歲受業於吳兆騫。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五月升三等侍衞,次年升二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升侍讀學士,同年十二月擢拜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尚書。次年充教習庶吉士、經筵講官,出使朝鮮。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拜少司空兼掌翰林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擢拜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兼掌翰林院。諡文端。 [41] 
納蘭揆方(1680年5月22日—1708年2月5日),字正叔,由於娶了一位郡主,其名分只是一位誥封和碩額駙。 [41] 
姐妹:一嫁一等伯李天保,一嫁肅親王豪格孫子延壽,一未嫁夭折。 [41] 
妻子:盧氏(1657年12月10日—1677年6月29日),盧興祖之女,卒年二十一歲。 [41] 
繼室:官氏,其父為光祿大夫、少保、一等公。 [41] 
二女婿,年羹堯(?—1726),字亮工,鑲黃旗漢軍人,康熙進士。原是雍親王藩邸舊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累遷為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六十年(1721年)在川陝總督任上,率兵平定青海之亂,以熟悉邊事、治事明敏為聖祖所信任。雍正元年(1723年)代貝子允禵為撫遠大將軍,次年(1724年)率嶽鍾琪等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的叛亂,立有大功。後因功放縱,結黨營私。於雍正三年末(1726年初)下獄,責令自盡。 [41] 

納蘭性德主要作品

納蘭性德著有《通志堂集》《飲水詞》《淥水亭雜識》《大易集儀萃言》《刪補大學義粹言》《詞韻正略》《陳氏禮記集説補正》等書。另外還刻有《通志堂經解》1860卷,輯有《全唐詩選》。 [40] 
納蘭性德書法保存下來的甚少,行世作品有行書《納蘭性德手書詞稿真跡》,頗能體現其書法風格。另外,1989年《中國書畫報》曾披露馮厚生珍藏一幅納蘭性德隸書對聯:“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喬木長風煙”,署名“成德”。這兩幅書法從署名看,均為康熙十四年(1675年)立太子前所書。對聯為紙地,字體嚴整,筆勢灑脱,端莊流利,剛勁婀娜,富有書卷氣。作品之真鷹難以定論,但納蘭墨跡世所罕見,還是有一定鑑賞價值的。 [22] 

納蘭性德人物爭議

納蘭與紅樓夢
但凡研究“紅學”的人對納蘭明珠和納蘭性德都會有所瞭解。 [5] 
乾隆算得上是第一位紅學家。當和珅進呈《紅樓夢》,乾隆讀後即説:“此蓋為明珠家事作也。”一句話,把《紅樓夢》與納蘭家聯繫起來。且不説此推論是否確鑿,天子首開一家之言,根據他的閲歷提示了兩事物間的聯繫可能。納蘭家族和曹家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相繼前後。他們的家世與經歷,有許多共同之處,是那個時期的政治、文化現象的集中反映。
納蘭與曹雪芹
納蘭性德與曹雪芹祖父曹寅同入值宮禁,均為大內侍衞。據考,這種同事關係可能還非同一般。現在最能作證的便是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與隨康熙南巡駐蹕織造署的納蘭性德的詩文交往。納蘭有詞《滿江紅·為曹子清題其先人所構楝亭,亭在金陵署中》,此外還著文《曹司空手植樹記》。
再者,納蘭家族和曹氏家族都是官僚世家。從龍入關,立有功勳,並數代承襲官爵,是功名奕世,鐘鳴鼎食之家。納蘭家不但是地道的滿洲貴族,從血緣上與王朝有着複雜關係。曹家祖上是明朝遼東駐軍軍官,後降清改籍,入包衣列,屬帝王家臣。曹寅的生母曾是康熙乳母,曹寅當過皇帝侍讀(同學),曹寅的女兒又是禮親王五世外孫、平郡王納爾蘇的王妃 [7]  。曹家世襲江寧織造達六七十年。納蘭性德、曹寅與康熙皇帝是年齡相近的“一起玩大”的年少君臣。
納蘭家與曹家不但在王朝關係上,而且在家世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祖上都是從龍入關的老資格,並在清王朝定鼎華夏後發跡。兩個家族都有一定文化傳統,注重文化建設。明珠是滿漢文化融合政策的支持者,自己曾領銜主編過一批清初的大部頭書籍。他對自家子弟的文化進修、發展盡了心力。兒孫中有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有翰林院掌院學士揆敍,還有喜讀書、善藏書的孫子福格。而曹家祖上就是明朝遼陽駐軍的遊擊銜炮兵教官,之後的曹家子孫均是文才出眾,並樂於廣交天下名士的官員。他們的祖上雖都是武官出身,但在文化的過程和完善文治的大形勢下,較早地順應這個趨勢,完成了這個轉變。詩書傳家,崇文重禮。
納蘭性德本人雖然沒有象晚些時候的曹雪芹那樣,親歷家道衰敗。但他的婚姻、事業好景不長,似乎也鬼使神差地預示着水滿則溢,月圓必虧,“盛宴必散”的規律。應該看到,這一現象並不僅限於納蘭和曹氏家族。而是一般事物的發展規律,更是封建王朝中的普遍現象。這也正是他們家族史的社會意義所在。 [4] 
就納蘭性德和曹雪芹個人品格來比較,也有許多共同和相通、相似之處,兩人都有過人的才分和非同一般的文化基礎。納蘭性德在主編《通志堂經解》時,就把凡讀書、索引、見聞俱記錄在冊,以後編成《淥水亭雜識》,其中涉及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可見博學之一斑。一首《望海樓·寶珠洞》把視野內一望之地的自然景觀、歷史文物、千古蒼桑一併道來,信息量大,跨度大,內涵豐富。一首《憶秦娥·龍潭口》把所看到的地理、地質現象作正確的描述與藝術的表達。竟可以與著名文化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有關描寫一併參照閲讀、欣賞。而曹雪芹也多才多藝,曾撰寫《廢藝齋集稿》《南鷂北鳶考工志》等多冊關於金石工藝美術、烹調等書籍。另外還擅長書畫、詩詞。這些在他的封建社會大百科全書《紅樓夢》中,都一一展現。納蘭性德與曹雪芹同屬風雅之流,脱俗之士,但對朋友卻有情有義。納蘭性德交友朱彝尊、梁佩蘭、姜宸英、高士奇、顧貞觀等著名學者文士,並傾力營救身陷絕地的吳兆騫。納蘭性德身雖富貴,但不戀官場,不貪功名,甚至想擺脱世俗糾纏,做閒雲野鶴。曹雪芹則有詩友敦敏、敦誠、張宜泉等,更有神秘的“脂硯齋”、弘曉等知音。他樂於幫貧濟困,據説他在“鬻畫維生”“繩牀瓦灶”的困境中,仍“常濟孤寡”,收養雙目失明的老嫗白媪,作風箏譜教盲人於叔度謀生之術。曹雪芹曾謝絕好友敦敏的推薦,不入宮謀職。 [3] 
他們之間確有許多極其相似之處和幾乎能重疊套合的家世經歷。無怪相隔不久,又與納蘭家結為“親家”的乾隆,看過《紅樓夢》後,一口咬定所寫是明珠家之事。更有人牽強、索隱,認定明府為大觀園;明珠納蘭父子即賈政、寶玉等等不一枚舉。且不管這類説法有否根據,有否意義,他們之間的相似之處的確太多,而且在納蘭之後的曹雪芹也不可能對之前的包括明珠家的變故毫無知曉,加之個人的親歷和體驗,豐富了他的藝術創作源流,使《紅樓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與更大的涵蓋性。 [2] 

納蘭性德後世紀念

納蘭性德納蘭莊園

納蘭性德家在京師西北皂甲屯一帶有圈地。皂甲屯西北角,有一處長方形莊院,名思源莊。一直是明珠和家人的一處鄉下郊園。莊園佔地200餘畝,東西長650餘米,南北寬210餘米。莊園劃分3個功能區,東部為馬圈、車庫和下人的居處,西部是花園,中部是莊院的主體,分佈大大小小的四合院。20世紀70年代,思源莊還遺有圍牆殘跡和古井。

納蘭性德納蘭墓地

納蘭家族祖墓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鄉上莊村北,今“泰豐商貿中心”西牆外。建於清代順治三年,大規模修建於康熙十六年,總面積約為340畝。納蘭家族祖墓以明珠父親尼雅漢立祖。墓地坐東朝西,背靠皂甲屯,面向陽台山,俗稱南壽地。一條小河自西北向東南而來,蜿蜒繞過墓地,自墓地左邊向西流淌而去。墓地有墳塋寶頂5座,主位是尼雅漢,按左昭右穆排列,昭位是鄭庫,次昭位是納蘭性德,穆位是明珠,次穆位是揆敍。除納蘭性德墓外,其餘4座均有漢白玉或青石雕刻的墓圍。尼雅漢墓前不遠有供桌,再往前有漢白玉雕刻的享殿。墓地前方約180米,有神道碑兩座,分別是明珠和納蘭性德。神道碑前方約250米,有兩座碑亭,分別存有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所立的明珠誥封碑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立的明珠諭祭碑。據故老相傳,碑亭和神道碑之間尚有石人石馬等石相生數座,民國初被軍閥拉走,下落不明。20世紀70年代納蘭家族祖墓出土墓誌銘6通,分別是明珠、覺羅氏、性德、盧氏、揆敍、耿氏。未見尼雅漢和鄭庫墓誌銘,據當地人傳説,這兩座墳墓是衣冠冢,應該可信。納蘭氏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後多次被盜。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嚴重破壞。1970年冬,被徹底拆毀。

納蘭性德紀念館

納蘭性德府 納蘭性德府
納蘭性德紀念館位於北京海淀區最北端,隔沙陽公路與昌平區白水窪遙遙相望的一個風景如畫的小村莊,隸屬上莊鎮管轄的皂甲屯村(亦名造甲屯)。皂甲屯東臨南沙河,西北部的陽台山為它擋住了西伯利亞甲屯西側有一座佔地近百畝的大莊園,
紀念館按其筆下的“郊園”設計,由主展廳、錄像廳和畫廳組成,通過大量歷史文物表現其一生,後其墓地出土的墓誌銘、朝珠、封誥、康熙銅錢等也在此館展出。 [6] 
納蘭性德逝世三百週年紀念之際,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成立,納蘭研究進入一個高潮。
1997年8月台灣歷史文學學會和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共同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學研討會”在承德舉行,納蘭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納蘭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創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承德有研究納蘭性德的納蘭性德研究所。
1985年7月,在承德納蘭性德學術研討會上,滿族社會活動家於岱巖首次發出了建立納蘭性德紀念館的呼籲。1996年5月,海內外納蘭研究學者數十人來北京京郊皂甲屯考察納蘭性德在這一地區的古蹟遺址,憑弔納蘭性德。199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會長關闊等三十六名人大代表,在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向大會提交了“修復納蘭家廟,建立納蘭性德紀念館”的提案。1998年5月24日,上莊鄉人民政府作出了“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建立納蘭性德紀念館”的決定,並向北京市文物局提出申請建立紀念館的請示報告。北京市文物局立即委託由國家文物局張德勤、故宮博物院呂濟民、中國歷史博物館史樹青組成的專家組,到上莊查對納蘭性德在上莊地區的遺蹟和資料,給予高度讚揚和充分肯定。1998年12月4日,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批准上莊鄉人民政府的建館申請,並寫館名為“北京上莊納蘭性德史蹟陳列館”。同年,海淀區人民政府撥款20萬元人民幣用於建館資金。陳列館在翠湖水鄉旅遊渡假區內破土動工,1999年7月竣工。8月22日,舉行開館典禮。納蘭館於當日正式對社會開放。納蘭性德史蹟陳列館,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佔地面積1750平方米。 [15] 

納蘭性德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傳二百七十一》 [36] 

納蘭性德藝術形象

納蘭性德文學形象

1987年,中國台灣女作家樸月創作了傳記小説《西風獨自涼》,該書講述了納蘭容若一生的坎坷情史,寫了他與表妹佩蓉、妻子婉君之間的悽美愛情悲劇。2007年1月30日,該書在中國大陸出版。 [20] 
2004年5月,張立和著長篇歷史小説《淥水亭畔金縷曲》出版,該書以納蘭性德的一生為素材,講述了其身世、求學、交友、入仕、戀情、戍邊及抗擊外侮、沉浮及不幸早逝等故事。 [21] 

納蘭性德影視形象

2011年5月26日,北京人藝排演的清代歷史戲《知己》首演,該劇描述了清代文人顧貞觀、吳兆騫和納蘭性德之間“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 [19]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87
李陵江
2004
2005
2006
2011
2016
2017
參考資料: [8-9]  [17-18] 
參考資料
  • 1.    徐中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 元明清詩詞文,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03,第187頁
  • 2.    《清史稿 納蘭性德傳》:嘗奉使塞外有所宣撫,卒後,受撫諸部款塞。
  • 3.    《清史稿 納蘭性德傳》:好賓禮士大夫,與嚴繩孫、顧貞觀、陳維崧、姜宸英諸人遊。
  • 4.    《清史稿 納蘭性德傳》:俄疾作,上將出塞避暑,遣中官將御醫視疾,命以疾增減告。遽卒,年止三十一。
  • 5.    蘇櫻.納蘭詞 點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4~206
  • 6.    陳桂英.納蘭性德墓誌銘校讀與索解[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5(4):13
  • 7.    朱洪 著.胡適與《紅樓夢》.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128
  • 8.    《寂寞空庭春欲晚》今播 張彬彬演繹才子納蘭容若  .搜狐網[引用日期2020-12-19]
  • 9.    電視劇《少林寺傳奇4》郭力行出演納蘭性德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11-20]
  • 10.    (清)納蘭性德;周如風校注.納蘭詩詞賞讀:中國畫報出版社,2016.05:第255-256頁
  • 11.    張秉戍選評.元明清詞:文津出版社,2019.05:第297頁
  • 12.    賀信民主編.大學語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07:第114頁
  • 13.    高崢,張冠編著.納蘭性德家世:遼寧人民出版社,2020.01:第193-196頁
  • 14.    郎俊山主編;王舜,安忠和執行主編.避暑山莊大辭典:故宮出版社,2012.12:第434頁
  • 15.    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著.北京志 文物卷.博物館志:北京出版社,2006.05:第182-183頁
  • 16.    張秉戍箋註.納蘭詞箋註:文津出版社,2017.06:第604-609頁
  • 17.    《康熙秘史》播出 鍾漢良版“納蘭性德”受認可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4-19]
  • 18.    納蘭容若上熒屏 陳浩民高圓圓加盟演出(圖)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4-19]
  • 19.    人藝歷史戲排隊演 任鳴:人生排一《知己》足矣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4-19]
  • 20.    《西風獨自涼》描摹納蘭容若坎坷情史  .中國青年報[引用日期2022-04-19]
  • 21.    納蘭性德的文學形象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4-19]
  • 22.    浣花.納蘭性德的書法[J].滿族研究,1995(1):77-78.
  • 23.    吳祖瑛. 至今蓮蕊有香塵——納蘭性德書畫鑑藏研究[D]. 天津美術學院, 2019.第26-28頁
  • 24.    柴德賡著. 史學叢考 增訂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06:348-349
  • 25.    雲根著.中國曆代文化名人詩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5.第241頁
  • 26.    王雅菲主編.大學語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8.第55頁
  • 27.    鄭豔主編.嫁與詩詞不用媒,古詩詞名家小傳160篇[M].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09.第153頁
  • 28.    王爽.新時代必須掌握的1000個傳統文化常識[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09.第237頁
  • 29.    文章編著.受益一生的北大國學課[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16.07.第404頁
  • 30.    王雅菲主編.大學語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8.第55頁
  • 31.    李飛,楊寅紅著,納蘭性德詞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03,第161-165頁
  • 32.    語言文學論叢》編輯部編,語言文學論叢 第1輯,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85.09,第71頁
  • 33.    陳水雲.新世紀以來納蘭性德研究述評: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 34.    張秉戍箋註.納蘭詞箋註:文津出版社,2017.06:第610頁
  • 35.    閆趙玉作.人間何處問多情 納蘭性德詩詞賞析: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21.08:第281-283頁
  • 36.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傳二百七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25]
  • 37.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傳二百七十一》:聖祖以其世家子,授三等侍衞,再遷至一等。
  • 38.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傳二百七十一》:性德,納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太子允礽嫌名改。
  • 39.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傳二百七十一》:數歲即習騎射,稍長工文翰。
  • 40.    雲根著.中國曆代文化名人詩傳: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5:第241-242頁
  • 4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編.北京文物與考古 第3輯: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92:第245-255頁
  • 42.    朱麗婷.納蘭性德詩文研究[J].揚州大學, 2022.第9-1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