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密歐與朱麗葉

(莎士比亞創作戲劇)

編輯 鎖定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威廉·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
該劇講述意大利貴族凱普萊特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誠摯相愛,誓言相依,但因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 [1] 
《羅密歐與朱麗葉》雖是一出悲劇,但兩個青年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本身卻不可悲。他們不僅彼此相愛,而且大膽追求他們的愛情,不惜以命拼爭。他們的愛情力量使他們敢於面對家族的仇恨,敢於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戰。他們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贖罪的羔羊,因而他們的死亡雖是生命的終結,卻在道德上取得了勝利,終於使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於好。許多學者和評論家從這個意義上稱這齣戲是樂觀主義的悲劇,也就是人們慣説的悲喜劇。 [2] 
作品名稱
羅密歐與朱麗葉
外文名
Romeo and Juliet
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英文原名) [12] 
作    者
【英】威廉·莎士比亞
創作年代
約1595年
文學體裁
戲劇
字    數
73000

羅密歐與朱麗葉內容簡介

編輯
凱普萊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兩大家族,這兩大家族有深刻的世仇,經常械鬥。蒙太古家有個兒子叫羅密歐,17歲,品學端莊,是個大家都很喜歡的小夥子。可他喜歡上了一個不喜歡他的女孩羅薩蘭,當聽説羅薩蘭會去凱普萊特家的宴會後,他決定潛入宴會場。所以羅密歐為了羅薩蘭,而他的朋友為了讓羅密歐找一個新的女孩而放棄羅薩蘭,他和自己的朋友為了各自的目的戴上面具,混進了宴會場。
於是,在這次宴會上,他被凱普萊特家的獨生女兒朱麗葉深深吸引住了。這天晚上,朱麗葉是宴會的主角,13歲的她美若天仙。羅密歐上前向朱麗葉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朱麗葉也對羅密歐有好感。可是,當時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身份。真相大白之後,羅密歐仍然不能擺脱自己對朱麗葉的愛慕。他翻牆進了凱普萊特的果園,正好聽見了朱麗葉在窗口情不自禁呼喚羅密歐的聲音。顯然,雙方是一見鍾情。
第二天,羅密歐去見附近修道院的神父,請代為幫忙。神父答應了羅密歐的請求,覺得這是化解兩家的矛盾的一個途徑。羅密歐通過朱麗葉的奶孃把朱麗葉約到了修道院,在神父的主持下結成了夫妻。這天中午,羅密歐在街上遇到了朱麗葉的堂兄提伯爾特。提伯爾特要和羅密歐決鬥,羅密歐不願決鬥,但他的朋友茂丘西奧覺得羅密歐沒面子,於是茂丘西奧和提伯爾特決鬥,結果被提伯爾特藉機殺死。羅密歐大怒,拔劍為朋友報仇,因此提伯爾特被羅密歐殺死了。
經過多方協商,城市的統治者決定驅逐羅密歐,下令如果他敢回來就處死他。朱麗葉很傷心,她非常愛羅密歐。羅密歐不願離開,經過神父的勸説他才同意暫時離開,前往曼多亞。 [13]  這天晚上,他偷偷爬進了朱麗葉的卧室,度過了新婚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羅密歐就不得不開始了他的流放生活。羅密歐剛一離開,出身高貴的帕里斯伯爵再次前來求婚。凱普萊特非常滿意,命令朱麗葉下星期四就結婚。
朱麗葉去找神父想辦法,神父給了她一種藥,服下去後就像死了一樣,但四十二小時後就會甦醒過來。神父答應她派人叫羅密歐,會很快挖開墓穴,讓她和羅密歐遠走高飛。朱麗葉依計行事,在婚禮的頭天晚上服了藥,第二天婚禮自然就變成了葬禮。神父馬上派人去通知羅密歐。可是,羅密歐在神父的送信人到來之前已經知道了錯誤的消息。他在半夜來到朱麗葉的墓穴旁,殺死了阻攔他的帕里斯伯爵,掘開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麗葉之後,就掏出隨身帶來的毒藥一飲而盡,倒在朱麗葉身旁死去。等神父趕來時,羅密歐和帕里斯已經死了。這時,朱麗葉也醒過來了。人越來越多,神父還沒來得及顧及朱麗葉,就逃走了。朱麗葉見到死去的羅密歐,也不想獨活人間,她沒有找到毒藥,就拔出羅密歐的劍刺向自己,倒在羅密歐身上死去。兩家的父母都來了,神父向他們講述了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故事。失去兒女之後,兩家的父母才清醒過來,可是已經晚了。從此,兩家消除積怨,並在城中為羅密歐和朱麗葉各鑄了一座金像。 [3] 

羅密歐與朱麗葉創作背景

編輯
歷史背景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據説歷史上確有其事,它於1303年發生在意大利維羅納城。有人還援引但丁《神曲》作為佐證。但此説難以定論。不過,古羅馬時倒確實流傳着關於一對情侶生死相戀的民間傳説,它在漫長的口口相傳的過程中,故事和細節不斷得到補充和豐富,逐漸演變為後來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傳奇。
16世紀初葉,意大利人路易吉·達·波爾託寫了一則短篇小説,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在小説中已見端倪。班戴洛從民間傳説中擷取素材,又借鑑前人以此為題材的作品,於1554年寫成了他的小説《羅密歐和朱麗葉》。
班戴洛和薄伽丘雖同屬文藝復興時代,但一先一後,相距已近二百年。班戴洛的時代,意大利政治上、經濟上已顯出頹勢,時移俗易,世風日下,表現在小説創作中,則是許多庸俗的言情小説應運而生。而班戴洛卻奮意縱筆,寫出了充溢着人文主義精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班戴洛善於編織曲折變幻、波跌浪湧的故事,擅長描寫激情的悲劇性衝突,娓娓動聽的敍談。因此,這部作品迅即被眾多藝術家相中,紛紛從中擷取再創作的素材。
近水樓台先得月。班戴洛的小説問世之後僅僅五年,法國人皮埃爾·布瓦多即把它譯成法文。不過,這一回法國人只是更多地充當了二傳手,倒是英國人對班氏的小説推崇備至,情有獨鍾。英國人伊英特,把布瓦多的法文版譯成了英文。約莫有十幾位英國作家,從這則動人的意大利悲情故事中獲取了二度創作的靈感和材料。莎士比亞據此創作了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4] 
時代背景
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意大利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正相繼開展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即文藝復興運動。這期間是歐洲封建社會逐漸解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封建社會母體內孕育的時期,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內容:第一,用人性反對神權;第二,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第三,用理性反對矇昧主義。其中個性解放是針對封建社會宣揚的禁慾主義,要求勞動人民剋制慾望、放棄鬥爭、放棄現世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現世生活,認為現世幸福高於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個人自由和個人幸福。莎士比亞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宣揚這種人文主義思想,《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識的愛情悲劇。 [5] 

羅密歐與朱麗葉人物介紹

編輯

羅密歐與朱麗葉出場人物

維羅納的統治者
埃斯卡勒斯親王(Escalus):維羅納國王,維持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家族的和平
帕里斯伯爵(Paris):親王的親戚,與朱麗葉訂婚,最後被羅密歐在凱普萊特的祖墳殺死
茂丘西奧(Mercutio):親王的親戚,羅密歐的好友,一場衝突裏被提伯爾特殺死
凱普萊特家族(Capulet)
凱普萊特伯爵:凱普萊特家族長老
凱普萊特夫人:凱普萊特家族女長老
朱麗葉(Juliet):凱普萊特的女兒,羅密歐的戀人
提伯爾特(Tybalt):朱麗葉的堂哥,被羅密歐殺死
羅薩蘭(Rosaline):凱普萊特的侄女,戲劇前期中羅密歐的戀人
蒙太古家族(Montague)
蒙太古伯爵:蒙太古家族長老
蒙太古夫人:蒙太古家族女長老
羅密歐(Romeo):蒙太古的兒子,在舞會上遇到朱麗葉,之後與其私定終身

羅密歐與朱麗葉詳細介紹

羅密歐
羅密歐最初是幸運的,他愛上了一個同樣愛他的女人,但卻因為年少氣盛刺死了朱麗葉的表兄,後來遭到了家族的放逐。朱麗葉為他裝死,他同樣是大腦發熱,與趕來的帕里斯進行決鬥。在發現愛人已經“死去”後,他衝動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卻沒有來得及弄清真相。他吞下毒藥的果斷,為愛情的美麗譜寫了一曲偉大的讚歌。他自殺後,朱麗葉醒來了。這對年輕的戀人開始感受着彼此的深情,後來也經歷了同樣的失去愛人的痛苦,最後更是採取了同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對愛的忠誠和信仰。 [6] 
朱麗葉
朱麗葉是大家族族長的千金,她衣食無憂、生活舒適,在物質上她是幸運的,但是在她更為看重的愛情上,卻遭到了上天的遺棄。首先是父親的逼婚,她根本不喜歡父親為她選定的將來的丈夫——帕里斯伯爵。她奮力抗爭着命運的枷鎖,卻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父親依舊堅持己見,無奈之下,她到勞倫斯長老處尋求幫助,勞倫斯善意地給她提供了一個有致命漏洞的策略。 [6] 
帕里斯
帕里斯是朱麗葉的傾慕者之一,朱麗葉的裝死起源於他向朱麗葉父親的求婚,而當時朱麗葉已經深愛上了羅密歐,可以説沒有帕里斯的求婚,就沒有朱麗葉的裝死,沒有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最後自殺結局。從整個劇情來看,帕里斯苦苦追求自己的愛人而不可得,讓他知道自己在追求一個不可能的結果,但是他絕對想不到他同樣追到了愛人的死亡。不由讓人同情他的命運,他不僅沒有得到朱麗葉的愛情,也毫無意義的失去了生命。總之,從劇中看帕里斯的性格,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對於愛情的佔有慾極強。儘管他也知道,強扭的瓜是不甜的,但他對朱麗葉的愛慕之心,讓他沒有勇氣去成全朱麗葉與羅密歐的戀情,其千百般的追求,最終導致了朱麗葉死亡的這一悲劇的發生。 [6] 
茂丘西奧
茂丘西奧雖然出場戲份不多,但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熱情勇敢、樂觀開朗、幽默風趣,作為羅密歐的參謀,他關心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的愛情。當羅密歐受辱時,茂丘西奧挺身而出,為朋友兩肋插刀。 [7] 
勞倫斯神父
勞倫斯神父機智果敢、博學有大愛,雖身為教會人員,但不是迂腐頑固、不通情理的封建統治者的幫兇,他盡力協助羅密歐與朱麗葉爭取愛情。 [7]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品鑑賞

編輯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品主題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威廉·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一部悲劇,劇中描寫蒙太古之子羅密歐和凱普萊特之女朱麗葉一見鍾情,他們為了對自由愛情的追求,敢於不顧家族的世仇,敢於違抗父命,甚至以死殉情。這是莎士比亞悲劇中浪漫主義抒情色彩最濃的一部悲劇,也是一曲反對封建主義,倡導自由平等、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頌歌。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一系列偶然性的情節,使家族的世仇與真摯的愛情構成了矛盾,並不斷地激化着矛盾,使矛盾的解決無法採取圓滿的方式,只能選擇了最後的毀滅。所以,這部戲劇留給人們的首先是對於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劇結局的遺憾,是對於殉情所導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也是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本性當中的必然性悲劇因素的思考。這部悲劇包含兩個部分:男女主人公的戀愛和兩大家族的糾紛。前者是主要的,後者是前者的社會背景和造成悲劇的主要原因,在劇中是次要的,是主題的陪襯,但由於它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所以構成了劇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僅僅起到一種背景的作用。
劇中可以看到衝突是兩個家族之間的仇恨與對抗,但兩家大規模的直接衝突到第三幕時已經基本結束,三幕二場以後,劇情開始轉向朱麗葉家庭內部的鬥爭。悲劇的主要衝突是羅密歐、朱麗葉的愛情與兩家仇恨的對立,是人道主義與中世紀封建道德的衝突,是新世界與舊世界的衝突。這種舊世界,在莎士比亞的一些歷史劇中,曾經得到了多種多樣的描寫,在這齣戲裏,又在兩個勢不兩立的貴族家庭的鬥爭中顯示了出來;而新型人物的世界,新的思想,活生生的體現在羅密歐、朱麗葉、茂丘西奧以及別的形象上而這些人物是按照人道主義的愛情道德與友誼道德來生活的,他們為了人的尊嚴、人格獨立、個性解放、戀愛自由和愛情的忠貞純潔,不受一切限制,衝破一切偏見,即便兩家之間隔着那樣勢不兩立的森嚴壁壘,面對着至高無上的家長權威和難以割捨的骨肉關係,他們也敢於去闖、去鬥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這種鬥爭精神和勇氣,不光是來自愛情和為了愛情,也是人文主義者社會理想所產生的實際行動,作者對這種思想鬥爭是樂觀的,但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不可能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戀愛以喜劇結束,在那種根深蒂固的舊勢力統治下,羅密歐與朱麗葉只能成為這一斗爭的必然犧牲品。 [8] 

羅密歐與朱麗葉藝術特色

戲劇衝突
戲劇的衝突與巧合是作家們慣用的藝術手法,莎士比亞的戲劇也是這樣,他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製造了一系列的衝突與巧合,使得悲劇情節中充斥着許多的偶然性因素。兩個家庭充滿仇恨而仇人的孩子卻互相喜歡;仇人家裏舉辦舞會,羅密歐化裝潛入,竟然沒有被揭穿,而且羅密歐與朱麗葉相識,一見傾心,造成了矛盾的糾結,構成了全劇衝突的基礎。
舞會結束,羅密歐不肯回家,偷偷地來到朱麗葉卧室的陽台下面,巧合是他意外地聽見朱麗葉在輕輕地呼喚他的名字,兩個人有了彼此表明心跡機會;接下來乳母傳信讓雙方更加確定自己的感情,勞倫斯神甫又幫助兩人秘密結成夫婦,加快了情節進展;王子的從輕判決反而讓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地分離,使得衝突發生轉折並進一步深入。勞倫斯神甫派去傳信的朋友恰巧遇到一個需要拯救孩子的父親,耽擱了行程,而這時表弟班伏里奧恰巧早一步告訴了羅密歐朱麗葉的“死訊”。朱麗葉的父母要女兒嫁給伯爵帕里斯,朱麗葉不敢公開違抗,勞倫斯神甫卻幫她出主意,給她一瓶昏迷四十二個小時後會醒過來的藥,結果造成了悲劇的結局。
戲劇的衝突彷彿起於偶然因素,提爾伯特當時在舞會上認出了被姑父攔住的羅密歐,恰巧自己也喜歡錶妹,世家的仇恨加上自己的私情,提爾伯特去找羅密歐決鬥也在情理之中。羅密歐與朋友偶遇提爾伯特發生衝突,結果十分慘烈。羅密歐的朋友、提爾伯特和帕里斯三個年輕人先後被殺,不僅加劇了戲劇衝突而且預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的悲劇結局。然而,悲劇中的偶然性與社會現實的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首先是青春與愛情是生命成長中必然選擇,而且與個人美好的理想不能分離,“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悲劇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那是因為它表達的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生命之花。其次是歐洲中世紀愛情婚姻的現實基礎首先是家庭、家族的需要,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個人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力,這必然與愛情發生的偶然姻緣性發生衝突,而且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恰恰違背了家族的意志和利益,失去了合法的現實基礎。再次,按照貴族文化傳統,歐洲貴族或者個人私下進行決鬥是合法的,決鬥雙方對於對方的傷殘死亡可以不負法律責任。所以,羅密歐與提爾伯特互相鬥毆殺死兩條人命無人過問,反而在兩位主人公雙雙殉情死去時侍從們就立馬登場。這一切在戲劇情節中是一系列的巧合衝突,好像總是陰差陽錯,充滿偶然性。可是偶然卻是由現實世界的必然因素導致的,這正是莎士比亞悲劇真實性構成的基礎和推動情節的高潮藝術。 [9] 
風格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悲劇,但全劇中濃郁的抒情色彩和青春氣息又使它摻雜着濃厚的喜劇成分。全劇共有五幕。在第一幕中,莎士比亞將愛與愁、悲與喜的強烈對比集中表現在羅密歐一人身上。第二幕則是全劇最富有青春氣息和抒情色彩的一幕。在月夜下的花園中,兩個年輕人互訴衷腸,傾訴彼此的愛慕,他們超越了家族宿仇的高牆,流連於愛情的樂土。太陽、月亮、繁星、火炬等光燦美麗的意象與無邊的黑夜構成鮮明的對比,劇中其他的陰暗意象還有噩夢、血污、墳墓、地獄等。黑夜彷彿就是隨處潛伏的死亡。黑夜無邊,愛情無敵。黎明帶來婚姻,也帶來別離。第三幕提伯爾特的死使得劇情急轉直下,此後羅密歐被放逐,朱麗葉則被父母逼婚,這對戀人從新婚的快樂中跌落到痛苦的深淵。隨着悲劇的繼續發展,這種悲喜對比的節奏也在加快。在第四幕中,莎士比亞將這種悲喜交錯之感安排在各個場景之間,一方面凱普萊特全家上下都在歡快地為朱麗葉籌備婚禮,另一方面是朱麗葉與羅密歐分離時的無限痛苦。最後一幕,羅密歐與朱麗葉選擇以死來捍衞純真的愛情,觀眾不免對其抱有同情與感傷之情,但是故事的尾聲又是以兩家人和好的戲劇場景來收尾,又給觀眾帶來一絲安慰。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家不共戴天的世仇,引得兩家的僕人見面也會爭鬥。而這兩家的子女卻一見鍾情、熱烈相愛,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戀人不惜冒着背叛各自家族的風險去追求幸福。雙方家庭雖然有着深仇大恨,但是兩家的兒女卻情意纏綿,這一對比構成了強烈的戲劇效果。在《羅密歐與朱麗葉》整部戲劇中都有悲與喜兩種場面交替出現、參差相間、相互對照,使得戲劇有張有弛、悲喜參半。
莎士比亞還運用丑角形象和插科打諢等喜劇中常用的藝術手段,在催人淚下的悲劇中把歡樂和憂傷交織在一起。例如在劇中,朱麗葉的乳母就是一個穿裙子的丑角,她愛快活,常以滑稽的言語、可笑的動作惹人捧腹。下人彼得,在劇中和乳母是一對絕妙的搭檔。在全家人為朱麗葉準備婚禮時卻發現小姐“死”了,就在這劇情發展到最緊張的時刻,莎士比亞卻別具匠心地安排了一場彼得與樂師胡鬧的戲,這就給悲劇帶來了一段插科打諢式的插曲。 [7] 
形式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素體韻文的詩劇,莎士比亞在戲劇中使用了多種詩歌形式。在樂工的開場白中,他使用了十四行詩,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對話則較多采用無韻詩的形式。莎士比亞常使用五步抑揚格的素體韻文寫作,這種文體靈活多變,比一般説話的語調高昂,比普通的詩體更接近口語,既可以作帝王的堂皇之語,又可以作情人之間的呢喃細語。莎士比亞還為不同人物角色賦予了不同的語言風格,例如勞倫斯神父使用的是佈道和警句風格,朱麗葉的乳母則特別使用了無韻式,類似於日常口語對話。莎士比亞還會根據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的語言風格,例如當羅密歐在談論羅薩蘭時,使用的是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詩來形容女子的美貌,其中的誇張讓人產生高不可攀之感。而當羅密歐遇到朱麗葉後,在陽台表白時,使用的是當時流行的短詩,但卻被朱麗葉直接打斷:“你愛我嗎?”可見,朱麗葉在乎的是羅密歐的真心而不是詩意的誇張。此外,莎士比亞還利用語言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例如朱麗葉對羅密歐使用的是單音節字眼,而對帕里斯伯爵則使用了正式語。 [7]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品影響

編輯
該劇曾被多次改編成歌劇、交響曲、芭蕾舞劇、電影及電視作品。法國作曲家古諾曾將此劇譜寫為歌劇,音樂劇《西城故事》亦改編自該劇。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譜有《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作曲家普羅高菲夫則為該劇編寫芭蕾舞樂曲,均獲得大眾的喜愛。而1996年電影版名為《羅密歐與茱麗葉 後現代激情篇》由好萊塢藝人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及克萊爾·黛恩斯主演,於1997年柏林影展獲得多個獎項。2001年,法國音樂家Gerard Presgurvic獨力將本劇改編成法文音樂劇,巴黎首演之後就陸續在世界各地巡迴,2007年四月曾到台北表演,又將於2008年到香港和中國大陸演出。另有電視動畫版,由日本動畫公司GONZO負責製作,於2007年4月4日播放。 [10]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品評價

編輯
法國作家雨果:它寫的是“黎明的愛”。 [5] 
俄國詩人普希金:“除了羅密歐和朱麗葉這兩個莎士比亞嫵媚描述的令人心醉的創造物之外,全部悲劇中最精彩的人物,就是文雅、情深、高貴而好爭論的茂丘西奧——一個當代年輕騎士的典範。詩人選取他作為意大利人的代表,而意大利人就是當時歐洲最時髦的民族,號稱16世紀的法國人。” [7] 
中國翻譯家朱生豪:“《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早期的抒情悲劇,也是繼《所羅門雅歌》以後最美麗悱惻的戀歌。這裏並沒有對於人性進行深刻的解剖,只是真摯地道出了全世界青年男女的心聲,愛情不但戰勝了死亡,並且使兩族的世仇消弭於無形;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它無疑是一本謳歌愛情至上的喜劇”。 [5]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者簡介

編輯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説從事過馬伕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着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裏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 [11] 
參考資料
  • 1.    楊波,楊學旺編,郵票上的神話與傳説[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07,第38頁
  • 2.    (英)威廉·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蘇福忠校,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戲劇 上[M],中國友誼出版社,2016.06,第2-3頁
  • 3.    張海濤,高晶主編;孫海燕,周力源,張梅芳副主編;李曉娟,李樹良,王欽等編,中外戲劇作品賞析[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09,第230-231頁
  • 4.    呂同六著;蔡蓉,呂晶編,呂同六全集 第二卷 散文 序跋[M],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07,第118-119頁
  • 5.    袁子茵著[M],莎士比亞,遼寧人民出版社,2014.11,第44-45頁
  • 6.    高慧.《羅密歐與朱麗葉》人物性格賞析[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 7.    季中揚,趙峻,楊旺生主編;薛慧,伍潔,陳麗竹,沈鏑,陳仕國,李燕,周輝國,殷昊罡,王譽茜,孫蔚蔚,李德金,王菲,陳學元,孫躍參編,西方戲劇經典作品選講[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06,第53-56頁
  • 8.    朱徐瑞.論莎士比亞悲劇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基於《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分析視角[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 9.    車熠姝.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藝術初探[J].學理論.2015年27期
  • 10.    徐井才主編,世界百科之最[M],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10.06,第222-223頁
  • 11.    威廉·莎士比亞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7-06-07]
  • 12.    中國再排羅密歐與朱麗葉 紀念作品誕生450年  .新浪娛樂[引用日期2022-05-12]
  • 13.    孫駿毅,鬱麗芳著,新編小學經典閲讀 四庫全書,現代教育出版社,2017.08,第63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