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亲王的正妻为亲王妃(汉朝称为王后)地位视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贵妃或皇贵妃,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诸子封为郡王,亲王可世袭。亲王的嫡母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生母如为妃嫔,则视亲王封号尊封为某王太妃或某国太妃(汉朝称为王太后),随亲王就藩封国,无子的妃嫔仅可尊封为皇太妃。
- 中文名
- 亲王
- 外文名
- King
- 类 型
- 皇室爵位
- 概 念
- 一国之君
- 等 级
- 王的第一等
- 地 位
- 次皇帝一级
- 起源时间
- 秦汉
历史背景
播报编辑
“王”在汉语中为国君之意,即国王,国王又分亲王和郡王两等,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传统,一般天子的伯叔兄弟诸子封国者为亲王,其封号即为国号(如秦王、周王、楚王等),而周边附属国的国王则为郡王(如朝鲜王、越南王、琉球王等)。也就是说,亲王只封授给糠盼皇帝家族的皇室成员,郡王则封授给向中央王朝称臣朝贡的附属国国君。郡王亦可作为皇室成员中次亲王一等的贵族封爵屑乌(一般皇太子及亲王之子封郡王)虹匙嘱,在部分朝代,也有少数以功臣而得封郡王者。
天下之君称帝,一国之君称王,亲王是王的第一等。亲王是本国的君主,对上臣服于天下之君的皇帝,对下统领本国军政文武。明朝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民生,手下都配有一位文相,一位武相,文相管国政,武相管军队。王宫的亲兵护卫多达一万五六,同时亲王还可以指挥本国的驻军。
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某王(如秦王、晋王等),其封地称国(如秦国、晋国等),王玺称“某国之宝”。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亲王。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同时,中国古代一些周边国家受到中国的影响,也将本国的君主称为亲王,但只有一些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如唐朝时期,日本国应骗备的君主在唐朝皇帝的册文中便是亲王。朝鲜国、琉球国等国的国王等级仅为郡王。朝鲜在古代是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国王的级别为郡王,但明朝建文帝特愚立准其使用亲王的冠服。
朝鲜在古代为明朝的附属国,朝鲜国王的等级为郡王,但可使用和亲王一样的九旒冠冕。
享受待遇
播报编辑
衣冠
- 亲王冠服
《明史·舆服二》:“亲王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红组缨,两玉瑱”;“冕冠,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九旒。每旒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
亲王冠服:助祭、谒庙、朝贺、受册、纳妃服衮冕,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服皮弁。洪武二十六年定,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青衣纁裳。永乐三年又定冕服、皮弁制,俱与东宫同,其常服亦与东宫同。
亲王的服制朝冠和皇帝一样,有帝王所使用的冠冕,只是皇帝的冠冕是十二旒,而亲王和皇太子的冠冕是九旒。世子冠冕用八旒,郡王冠冕用七旒,臣下不可用旒。亲王妃的冠服也和皇后一样,身着凤冠及翟衣,区别是皇后的凤冠为“六屏”,而亲王妃的凤冠为“四屏”。
- 亲王妃冠服
明朝公主冠服与同辈的亲王妃相同;清朝固伦公主冠服与同辈的亲王妃相同,和硕公主冠服与同辈的亲王侧妃或世子妃相同。公主地位与皇子妃平等;同辈的皇妃、亲王妃、长公主三者地位平等;同辈的皇太妃、亲王太妃、大长公主地位亦平等。
礼仪
亲王的仪仗与礼仪仅次于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要对亲王行君臣之礼,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亲王入朝朝见天子时,公侯大臣均要伏而跪之,对亲王行百官跪迎之礼。
按照《明史·礼志》中的记载,普通皇子,即皇太子的弟弟要对皇太子行礼,而皇太子要对皇帝的兄弟,也就是伯叔辈的亲王行礼。
皇太子见长辈亲王时,行四拜礼,亲王坐受,无需回礼。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伯叔兄见天子,在朝行君臣礼,便殿行家人礼。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
清朝册立皇太子时,皇太子须诣亲王、郡王前行礼。
册宝
册封
亲王嫡长子立亲王世子,诸子封郡王;
太子世袭皇帝、世子世袭亲王、长子世袭郡王。
宗室
亲王的嫡长子(无嫡子时则为长子)年十岁,封世子(如秦世子),以后承袭王位;其余诸子封郡王。嘉靖以后由于俸禄压力增加之故更改为亲王之子必须按照继承王位之前的爵位向下承袭,即不允许旁支继承的亲王,如亲王无子,其弟继位的儿子封郡王之位,而是根据该亲王原有的封号,降等袭封。
俸禄
- 明代亲王
《明史·舆服志二》中关于亲王冕的规制相同:“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红组缨,两玉瑱”;“冕冠,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九旒。每旒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其常服,洪武元年定,
- 清代亲王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一字王号
播报编辑
延王 兖王 燕王 扬王 杨王 洋王 邺王 伊王 仪王 沂王 义王 益王 翌王 翼王 殷王 英王 郢王 颍王
邕王 雍王 永王 裕王 豫王 沅王 原王 袁王 岳王 越王 郓王 泽王 鄫王 澶王 漳王 昭王 召王 赵王
(带链接的为已编好或正在编辑的词条,其他的词条将陆续编辑。)
对于隋唐之前,分封等级不明确者,只取其一字王号,如取“赵王”而不取“赵郡王”(有时简称“赵王”)。
历代亲王
播报编辑
朝代 | 君主 | 名称 | 封号 | 生母 | 备注 |
---|---|---|---|---|---|
汉高祖 | 齐王 | 外妇曹氏 | 谥号悼惠 [1] | ||
赵王 | 谥号隐 [1] | ||||
代王 | |||||
淮南王 | 谥号厉 [1] | ||||
淮阳王→赵王 | 不详 | 谥号幽 [3] | |||
梁王→赵王 | 谥号共 [4] | ||||
燕王 | 谥号灵 [1] | ||||
汉文帝 | 代王→淮阳王→梁王 | 谥号孝 [5-6] | |||
太原王→代王 | 不详 | 谥号孝 [5] | |||
梁王 | 谥号怀 [5] | ||||
汉景帝 | 太子→临江王 | 废太子,谥号闵 [7] | |||
鲁王 | |||||
河间王 | 谥号献 [7] | ||||
刘阏于/刘阏 | 临江王 | 谥号哀 [7] | |||
汝南王→江都王 | 谥号易 [7] [10] | ||||
长沙王 | |||||
胶西王 | 谥号于 [7] | ||||
广川王→赵王 | 谥号敬肃 [7] [12] | ||||
中山王 | |||||
广川王 | 夫人王儿姁 | 谥号惠 [7] | |||
胶东王→太子 | 皇后王娡 | ||||
胶东王 | 夫人王儿姁 | 谥号康 [7] | |||
清河王 | 谥号哀 [7] | ||||
常山王 | 谥号宪 [7] | ||||
汉武帝 | 齐王 | 谥号怀 [15] | |||
燕王 | 谥号剌 [15] | ||||
广陵王 | 谥号厉 [15] | ||||
昌邑王 | |||||
汉宣帝 | 淮阳王 | 谥号宪 [17] | |||
定陶王→楚王 | 谥号孝 [17-18] | ||||
东平王 | 谥号思 [17] | ||||
清河王→中山王 | 谥号哀 [17] [19] | ||||
汉元帝 | 济阳王→山阳王→定陶王 | ||||
信都王→中山王 | 昭仪冯媛 | ||||
汉光武帝 | 太子→东海王 | 谥号恭 [24] | |||
中山王→沛王 | 谥号献 [24-25] | ||||
楚王 | 被废,追封楚厉侯 [24] [26] | ||||
东海王→太子 | 光烈皇后 | ||||
济南王 | 谥号安 [24] | ||||
东平王 | 光烈皇后 | 谥号宪 [24] | |||
淮阳王→阜陵王 | 谥号质 [24] [28] | ||||
山阳王→广陵王 | 光烈皇后 | 谥号思 [24] [29] | |||
左翊王→中山王 | 谥号简 [24] [30] | ||||
琅邪王 | 光烈皇后 | 谥号孝 [24] | |||
汉明帝 | 千乘王 | 不详 | 谥号哀 [31] | ||
广平王→西平王→陈王 | 谥号敬 [32] | ||||
灵寿王→巨鹿王→江陵王 →六安王→彭城王 | 谥号靖 [33] | ||||
重熹王→乐成王 | 谥号靖 [34] | ||||
下邳王 | 谥号惠 [35] | ||||
汝南王→梁王 | 谥号节 [36-37] | ||||
常山王→淮阳王 | 不详 | 谥号顷 [38] | |||
济阴王 | 谥号悼 [39] | ||||
汉章帝 | 千乘王 | 不详 | |||
平春王 | 谥号悼 [41] | ||||
太子→清河王 | |||||
济北王 | |||||
河间王 | |||||
城阳王 | 不详 | 谥号怀 [47] | |||
广宗王 | 谥号殇 [48] | ||||
汉和帝 | 平原王 | 不详 | 谥号怀 [49] | ||
汉灵帝 | 皇帝→弘农王 | 何氏 | |||
勃海王→陈留王 | |||||
宋武帝 | 庐陵王 | 孙修华 | 谥号孝献 [54] | ||
宜都王 | 婕妤 | ||||
彭城王 | 王修容 [54] | - | |||
江夏王 | 袁美人 | 谥号文献 [54] | |||
南郡王 | 孙美人 [54] | - | |||
衡阳王 | 吕美人 | 谥号文 [54] | |||
宋文帝 | 始兴王 | 潘淑妃 [56] | - | ||
武陵王 | 淑媛 | ||||
南平王 | 吴淑仪 | 谥号穆 [56] | |||
庐陵王 | 高修仪 | 谥号昭 [56] | |||
竟陵王 | 殷修华 [56] | - | |||
建平王 | 曹婕妤 | 谥号宣简 [56] | |||
东海王 | 陈修容 [56] | - | |||
义阳王 | 后出逃北魏 [56-57] | ||||
武昌王 | 江修仪 [56] | - | |||
淮阳王→湘东王 | 婕妤 | ||||
建安王 | 杨修仪 [56] | - | |||
山阳王→晋平王 | 邢美人 | 谥号剌 [56] [59] | |||
海陵王 | 蔡美人 [56] | - | |||
鄱阳王 | 董美人 | 谥号哀 [56] | |||
临庆王 | 谥号冲 [56] | ||||
新野王 | 追封,谥号怀 [56] | ||||
桂阳王 | 荀美人 [56] | - | |||
巴陵王 | 谥号哀 [56] | ||||
宋孝武帝 | 豫章王 | 文穆皇后 | |||
晋安王 | 陈淑媛 [60] | - | |||
安陆王 | 阮容华 [60] | - | |||
寻阳王 | 何淑仪 [60] | - | |||
临海王 | 史昭华 | - | |||
始平王 | 谥号孝敬 [60] | ||||
永嘉王 | 徐昭容 [60] | - | |||
始安王 | 谢昭容 [60] | - | |||
邵陵王 | 史昭仪 [60] | - | |||
齐王 | 追封,谥号敬 [60] | ||||
淮南王 | 杨婕妤 [60] | - | |||
南平王 | 徐昭容 [60] | - | |||
晋陵王 | 谥号孝 [60] | ||||
庐陵王 | 杨婕妤 [60] | - | |||
南海王 | 谥号哀 [60] | ||||
淮阳王 | 谥号思 [60] | ||||
东平王 | 谢昭容 [60] | - | |||
南朝齐 | 齐高帝 | 豫章王 | 高昭皇后 | ||
临川王 | 谢贵嫔 | 谥号献 [61] | |||
长沙王 | 谥号威 [61] | ||||
武陵王 | 罗太妃 | 谥号昭 [61] | |||
安成王 | 任太妃 | 谥号恭 | |||
鄱阳王 | 陆修仪 [61] | - | |||
桂阳王 | 袁修容 [61] | - | |||
始兴王 | 何太妃 | 谥号简 [61] | |||
衡阳王 | 区贵人 [61] | - | |||
江夏王 | 张淑妃 [61] | - | |||
南平王 | 李美人 [61] | - | |||
宜都王 | 何太妃 [61] | - | |||
晋熙王 | 陆修仪 [61] | - | |||
河东王 | 张淑妃 [61] | - | |||
齐武帝 | 竟陵王 | 武穆皇后 | |||
庐陵王 | 张淑妃 [62] | - | |||
巴东王→鱼复侯 | - | ||||
安陆王 | 周淑仪 [62] | - | |||
晋安王 | 阮淑媛 [62] | - | |||
建安王 | 周淑仪 [62] | - | |||
武昌王→西阳王 | 蔡婕妤 [62] | - | |||
南海王 | 乐容华 [62] | - | |||
巴陵王 | 傅充华 [62] | - | |||
邵陵王 | 谢昭仪 [62] | - | |||
临贺王 | 江淑仪 [62] | - | |||
西阳王 | 庾昭容 [62] | - | |||
广汉王→衡阳王 | 阮淑媛 [62] | - | |||
宣城王→南康王 | 荀昭华 [62] | - | |||
义安王→永阳王 | 颜婕妤 [62] | - | |||
湘东王 | 谢宫人 [62] | - | |||
齐明帝 | 巴陵王 | 谥号隐 [63] | |||
江夏王 | 明敬皇后 | ||||
庐陵王 | 袁贵妃 [63] | - | |||
鄱阳王 | 明敬皇后 | ||||
南康王 | |||||
邵陵王 | 管淑妃 [63] | - | |||
晋熙王 | 殷贵嫔 [63] | - | |||
桂阳王 | 许淑媛 [63] | - | |||
梁武帝 | 豫章王 | 淑媛 | |||
晋安王→太子 | 贵嫔 | ||||
南康王 | 董昭仪 | 谥号简 [64] | |||
庐陵王 | 贵嫔 | 谥号威;昭明太子、梁简文帝同母弟 [64] | |||
邵陵王 | 丁充华 | 谥号携,后投降北齐 [64] | |||
湘东王 | 修容 | 即梁元帝 [64] | |||
武陵王 | 葛修容 [64] | - | |||
陈文帝 | 皇帝→临海王 | 文皇后 | 即陈废帝 [66] | ||
始兴王 | |||||
鄱阳王 | 严淑媛 [66] | - | |||
新安王 | 潘容华 [66] | - | |||
晋安王 | 严淑媛 [66] | - | |||
衡阳王 | 刘昭华 [66] | - | |||
庐陵王 | 王充华 [66] | - | |||
江夏王 | 张修容 [66] | - | |||
武陵王 | 韩修华 [66] | - | |||
永阳王 | 江贵妃 [66] | - | |||
桂阳王 | 孔贵妃 [66] | - | |||
魏道武帝 | 齐王 | 刘氏 | |||
清河王 | 弑杀其父 [67-68] | ||||
阳平王 | 大王夫人 [67] | - | |||
河南王 | 王夫人 [67] | - | |||
河间王 | 不详 [67] | - | |||
长乐王 | - | ||||
广平王 | 段夫人 [67] | - | |||
京兆王 | - | ||||
魏明元帝 | 乐平王 | 谥号戾 [70] | |||
安定王 | 不详 | 谥号殇 [70] | |||
乐安王 | 谥号宣 [70] | ||||
永昌王 | 谥号庄 [70] | ||||
建宁王 | 不详 [70] | - | |||
新兴王 | - | ||||
魏太武帝 | 晋王 | 越椒房 [71] | - | ||
东平王 | 舒椒房 [71] | - | |||
临淮王 | 弗椒房 [71] | - | |||
广阳王 | 伏椒房 [71] | - | |||
吴王→南安王 | 曾僭越称帝,谥号隐 [71-72] | ||||
魏文成帝 | 安乐王 | 李夫人 | 谥号厉 [73] | ||
广川王 | 曹夫人 | 谥号庄 [73] | |||
齐郡王 | 沮渠夫人 | 谥号顺 [73] | |||
河间王 | 乙夫人 | 谥号孝 [73] | |||
安丰王 | 悦夫人 | 谥号匡 [73] | |||
韩王 | 玄夫人 | 谥号哀 [73] | |||
魏献文帝 | 咸阳王 | 封昭仪 [74] | - | ||
赵郡王 | 谥号灵 [74] | ||||
广陵王 | 孟椒房 | 谥号惠 [74] | |||
高阳王 | 谥号文穆 [74] | ||||
彭城王 | 谥号武宣 [74] | ||||
北海王 | 谥号平 [74] | ||||
魏孝文帝 | 京兆王 | ||||
清河王 | |||||
广平王 | 文昭皇后 | ||||
汝南王 | 谥号文宣 [75] [79] | ||||
北周文帝 | 齐王 | 达步干氏 | 谥号炀 [80] | ||
卫王 | 叱奴氏 | ||||
赵王 | 王氏 | 谥号僭 [80] | |||
谯王 | 权白女 | 谥号孝 [80-81] | |||
陈王 | 不详 | 谥号惑 [80] | |||
越王 | 谥号野 [80] | ||||
代王 | 张女毕 | 谥号奰 [80] [82] | |||
滕王 | 不详 | 谥号闻 [80] | |||
齐神武帝 | 永安王 | 王氏 | 谥号简平 [83] | ||
平阳王 | 穆氏 | 谥号靖翼 [83] | |||
彭城王 | 谥号景思 [83] | ||||
常山王 | 武明皇后 | ||||
上党王 | 谥号刚肃 [83] | ||||
襄城王 | 武明皇后 | 谥号景烈 [83-84] | |||
长广王 | 即齐武成帝 [83] | ||||
任城王 | 小尔朱氏 [83] | - | |||
高阳王 | 谥号康穆 [83] | ||||
博陵王 | 武明皇后 | 谥号文简 [83] | |||
华山王 | 大尔朱氏 [83] | - | |||
冯翊王 | 谥号文昭 [83] | ||||
汉阳王 | 谥号敬怀 [84] | ||||
隋文帝 | 太子→房陵王 | 文献皇后 | 追封 [85] | ||
晋王→太子 | 即隋炀帝 [85] | ||||
秦王 | 谥号孝 [85] | ||||
越王→蜀王 | |||||
汉王 | |||||
隋炀帝 | 齐王 | ||||
赵王 | |||||
唐高祖 | 太子→息隐王→隐太子 | 窦氏 | |||
秦王→太子 | 即唐太宗 [90] | ||||
卫王 | 早逝,谥号怀 [90] [92] | ||||
齐王→海陵郡王→巢剌王 | |||||
楚王 | 谥号哀 [90] | ||||
荆王 | 莫嫔 莫丽芳 [90] | - | |||
汉王 | 孙嫔 [90] | - | |||
酆王 | 尹德妃 [90] | - | |||
周王 | 张氏 [90] | - | |||
徐王 | 郭婕妤 [90] | - | |||
韩王 | 宇文昭仪 [90] | - | |||
彭王 | 王才人 [90] | - | |||
郑王 | 宝林 张宠则 [90] | - | |||
霍王 | 张美人 [90] | - | |||
虢王 | 杨美人 [90] | - | |||
道王 | 刘婕妤 [90] | - | |||
邓王 | 崔嫔 [90] | - | |||
舒王 | 小杨嫔 [90] | - | |||
鲁王 | 宇文昭仪 [90] | - | |||
江王 | 杨嫔 [90] | - | |||
密王 | 鲁才人 [90] | - | |||
滕王 | 柳宝林 [90] | - | |||
唐太宗 | 太子→恒山王 | 长孙氏 | 追赠恒山王,唐高宗同母兄 [94] | ||
楚王 | 不详 | 追封 [94] | |||
吴王 | 杨妃 [94] | - | |||
魏王→濮王 | 长孙氏 | 唐高宗同母兄 [94] | |||
齐王→庶人 | 阴妃 [94] | - | |||
蜀王 | 杨妃 [94] | - | |||
蒋王 | 王氏 [94] | - | |||
越王 | 燕德妃 [94] | - | |||
晋王→太子 | 长孙氏 | 即唐高宗 [94] | |||
纪王 | 韦贵妃 [94] | - | |||
江王 | 燕德妃 [94] | - | |||
代王 | 不详 [94] | - | |||
赵王 | 杨贵妃 [94] | - | |||
曹王 | 杨氏 [94] | - | |||
唐高宗 | 燕王 | 宫人刘氏 [95] | - | ||
原王 | 宫人郑氏 [95] | - | |||
泽王 | 宫人杨氏 [95] | - | |||
许王 | 萧淑妃 [95] | - | |||
代王→太子 | 追封孝敬皇帝 [95] | ||||
潞王→雍王→太子→庶人 | 追封章怀太子 [95-96] | ||||
周王→英王→太子 | 即唐中宗 [95] [97-98] | ||||
殷王→豫王→冀王→相王→豫王 | 即唐睿宗 [95] [99-101] | ||||
清太宗 | 和硕亲王 | ||||
和硕礼亲王 | 元妃 | ||||
和硕英亲王 | 大妃 | ||||
和硕睿亲王 | |||||
和硕豫亲王 | |||||
和硕成亲王 | 嫡福晋李佳氏 | ||||
和硕颖亲王 | 继福晋 叶赫纳喇氏 | ||||
和硕郑亲王 | 五娶福晋 乌拉那拉·滹奈 | ||||
和硕肃亲王 | 继妃乌拉那拉氏 | ||||
和硕承泽亲王 | 侧妃 | ||||
和硕襄亲王 | 懿靖大贵妃 | ||||
清世祖 | 和硕敬谨亲王 | 不详 | |||
和硕端重亲王 | |||||
和硕安亲王 | |||||
和硕裕亲王 | 宁悫妃董鄂氏 | ||||
未命名 | 董鄂氏 | 追封,福临第四子 [117] | |||
和硕恭亲王 | 庶妃陈氏 | 福临第五子 [117] | |||
和硕纯亲王 | 庶妃钮氏 | 谥号靖,福临第七子 [117] | |||
清圣祖 | 太子→和硕理密亲王 | 赫舍里氏 | 经两立两废,逝后追封亲王 [118] | ||
和硕诚亲王 | 马佳·吉鼐 | 后被降爵为郡王 [118] | |||
和硕雍亲王 | 乌雅·玛琭 | ||||
和硕恒亲王 | 郭络罗·纳兰珠 | 谥号温 [118] | |||
和硕淳亲王 | 成妃戴佳氏 | 谥号度 [118] | |||
和硕廉亲王 | 觉禅·双姐 | 被革去宗籍 [118] | |||
和硕履亲王 | 万琉哈·妞妞 | 谥号懿 [118] | |||
和硕怡亲王 | 章佳氏 | 谥号贤,爵位世袭罔替 [118] | |||
和硕庄亲王 | 顺懿密妃王氏 | 谥号恪,出继庄亲王,爵位世袭罔替 | |||
和硕果亲王 | 纯裕勤妃陈氏 | 谥号毅 [118] | |||
和硕諴亲王 | 穆嫔陈氏 | 谥号恪 [118] | |||
清世宗 | 和硕端亲王 | 乌拉那拉氏 | 追封 [119-120] | ||
和硕宝亲王 | 钮祜禄氏 | 即清高宗 [119] | |||
和硕和亲王 | 耿氏 | 谥号恭 [119] | |||
和硕果亲王 | 谦妃刘氏 | 出继果亲王胤礼,后被降为郡王 [119] | |||
清高宗 | 和硕定亲王 | 噶哈里富察氏 | 追封,谥号安 [121] | ||
和硕履亲王 | 金佳氏 | ||||
和硕荣亲王 | 珂里叶特氏 | 谥号纯 [121] | |||
和硕质亲王 | 苏佳氏 | 谥号庄 [121] | |||
和硕哲亲王 | 沙济富察氏 | ||||
和硕仪亲王 | 金佳氏 | 谥号慎 [121] | |||
和硕成亲王 | 谥号哲 [121] | ||||
和硕嘉亲王 | 魏佳氏 | 即清仁宗 [121] | |||
和硕庆亲王 | 谥号僖 [121] | ||||
清仁宗 | 和硕智亲王 | 喜塔腊氏 | 即清宣宗 [122] | ||
和硕惇亲王 | 钮祜禄氏 | 谥号恪 [122] | |||
和硕瑞亲王 | 谥号怀 [122] | ||||
和硕惠亲王 | 钮祜禄氏 | 谥号端 [122] | |||
清宣宗 | 和硕惇亲王 | 祥妃钮祜禄氏 | 谥号勤 [123] | ||
和硕恭亲王 | 博尔济吉特氏 | 谥号忠 [123] | |||
和硕醇亲王 | 乌雅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