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粿條

鎖定
粿條,是廣東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台灣海南、等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
追根溯源,潮汕粿條其實源於廣州河粉。後來被潮汕人引入潮汕地區,再注入自己的理解並加以改良,逐漸自成一派,成為了後來廣為人知的潮汕粿條 [1] 
而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可見到粿條,甚至成為當地的小吃,這是由於當時大量閩、粵移民把粿條帶出去的。
中文名
粿條
外文名
rice noodles
分    類
粵菜,潮汕菜,閩南菜
口    味
口感好,有嚼勁
主要食材
米粉,米漿
地    區
福建、台灣、潮汕、海南
類    型
傳統小吃
食品分類
副食品
吃    法
多以炒和“湯”出現

粿條命名差異

採用米、麥以及其他雜糧所製成的副食品稱為“粿”或“粄”的福建、台灣、潮汕、海南基本同根同源,食俗口味也相似。
“粿條”一詞是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叫法,海南、廣東潮汕、福建閩南、台灣等地的客家人則將其稱為“粄條”。而用米粉調成漿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或“粄條”,廣東潮汕地區和台灣也有稱為“粿仔”或“粿仔條”的。
粿條
粿條(2張)
香港一些餐室的所謂“貴刁”,實質也是潮汕話“粿條”的譯音。在南洋做粿條生意的,華僑居多,它的製法根本和福建的相同,不過多加上些咖喱粉而已。這種小食,大概也為當地人士所喜愛,所以粿條也為當地人所熟識。香港餐室又從那裏音譯過來,名為“貴刁”。有的還鄭重其事,加上“秘製”、“馬來食品”等等字樓,實在卻算不了什麼“秘”。而所謂馬來食品,不外是粿條的馬來化罷了。

粿條製作過程

粿條製作原料

粿條通常以米和水為原料,待米漿薄層蒸熟放涼後,用刀切成一指寬的條狀。 [2] 

粿條製作方法

粿條和河粉的製作過程大致相同,都是先將主要原材料——大米,淘洗乾淨,然後加入石磨或者石磨機器研磨成米漿。然後上蒸籠或者竹屜蒸制,晾涼後切成條狀。潮汕粿條更追求米香的純粹,所以在原料調配比例中米漿的佔比會更大。 [1] 
1、先將大米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
2、等到大米膨脹變軟之後便可以那去磨漿機磨成漿;
3、磨成漿後根據混合米漿的濃度決定要不要加水,然後放到特製的蒸籠抽屜裏面蒸熟即可,一般火比較大的時候,3分鐘左右即可
浸泡米 浸泡米

粿條粿條吃法

粿條多以炒和“湯”出現於席上,各地食法大同小異。
如:粿條湯炒粿條、幹粿&粿汁、捆粿、烤粿(條) [2] 

粿條炒粿條

傳統的潮式炒粿條是先將油鍋燒熱,放入粿條翻炒幾下,再將少量的水倒入,在粿條的另一面形成微焦狀,再放入肉絲、蝦仁,洋葱絲,番茄片等配料同炒上盤的。現在的炒粿條已經少了加水這一環節,所以口感很傳統的也略有差別,不過還是有點老店一直遵循傳統,一般他們的招牌上為註明老式炒粿條。
沙茶炒粿條則是在配料上再加沙茶醬牛肉炒粿條也是潮州常見的做法。

粿條幹粿

幹粿的做法很簡單,和普通的乾麪的做法一樣。過熱水,晾乾入碗,加上沙茶醬,葱花。快速攪拌,再搭配上一碗豬雜湯。

粿條粿汁

潮汕晨早還有一種早點,叫做“粿汁”的,它是用“炒粿”所用的那種“米粿”,切成條狀加水煮至成醬狀才進食的。這種粿汁有米的香味,吃時往往以滷汁、滷肉作菜,也有人用滷豆乾等。粿汁只有晨早可以食到。清早起來,不大想吃其他東西,這時粿汁一碗,滷肉一塊,油炸豆乾三四角,便是經濟而美味的早點了。
正宗粿汁的材料不是粿條,而是粿角。雖然使用的原材料都是米漿,但“粿條”是蒸出來的,正宗“粿汁”所用的“粿角”是烤出來的、切成三角狀;粿條軟滑,粿角乾爽、QQ的、口感好,與用粿條做出來的“粿汁”不可同日而語。可以斷言,用粿角製作的“粿汁”才是正宗粿汁。另外, 一級目錄稱“切成條狀煮至醬狀”是誤解,不管是正宗的還是非正宗的粿汁之所以會形成稠漿狀,那是在粿汁起鍋之前加了米漿。

粿條魚丸粿

即是廣府人叫做“魚蛋湯河粉”的,把粿條放進滾湯的魚丸湯中泡了一會撈起,加上葱花、豬油、肉片、脯、魚丸及湯汁即成。香港大排檔的“魚蛋粉”(即潮州的泡粿條),就是這類吃法,但真正出自道地潮式做法的則很少,所以食起來味道當然要打折扣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