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五姓

鎖定
五姓是漢族複姓之一,為田齊王族之後。秦末天下紛爭,起先被秦國所滅的六國,其王族後裔們,爭先糾集人馬反秦復國;而在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顧慮到這些復國失敗的舊王族勢力,便將他們紛紛遷出原籍,另外擇地安置。其中將田齊王族從第一第八分為八支遷走,故而後人以第次為姓氏,第五氏就為這裏的一支。如今,第五姓多分佈於陝西涇陽旬邑一帶,一些第五姓現多演化為第姓五姓伍姓
第五氏出名的歷史人物有漢代大司空第五倫,唐代宰相第五琦宋代司空第五均 [8]  等。
中文名
第五姓
外文名
DIWU
得姓方式
媯姓-齊田氏所改
主要郡望
東郡、隴西郡
主要堂號
東郡堂、隴西堂
著名人物
第五倫、第五訪、第五種、第五琦、第五均

第五姓歷史發展

複姓第五可以追溯到帝,其後有姚、媯、陳、胡、田,皆為同根同源,史稱“媯汭五姓”。後舜的後裔不斷髮展,一直到商朝後期,舜的後代閼父歸順於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後周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並將長女大姬嫁與閼父之子媯滿(舜後33代孫)。後來,武王追封上古聖王的後裔,媯滿氏因此被封為陳侯,位於陳地,國都位於現河南淮陽縣。媯滿史稱陳胡公,胡公滿,其後代以國為姓,從而產生了陳氏,後代以胡公諡號為氏,產生了胡氏。
陳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陳厲公時,陳國發生了爭奪君位的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出齊國避難,為避禍而改為田姓,陳完是田姓的始祖。陳完在齊國受到禮遇,任工正
陳完的後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展,後掌握齊國國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常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政權,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並受到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西漢時期,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將齊田氏分為八部,分別遷往西安一帶,並要他們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所以第五齣自田姓,源自漢代遷徙齊國公族所改。據《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後漢書·第五倫傳》載:“後或改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地方門閥勢力,將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陝西咸陽一帶)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田廣的弟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及“五”(伍)兩個姓氏,現保留複姓的很少。 [1] 

第五姓傳統文化

第五姓郡望堂號

隴西郡:秦置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東鄉以東及隴西南一帶地區)。隋唐為渭州隴西郡。
東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僕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為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為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隴西堂:以望立堂。
東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江扈堂。 [2] 

第五姓宗祠楹聯

廉貞忠厚;正直清高。
——佚名撰第五姓
上聯典指東漢長陵人第五倫,字伯魚,耿直無私,以清節著稱。建武年間舉孝廉,官會稽太守,章帝時任司空。下聯典指第五倫的曾孫第五種
清高正直;忠厚廉貞。
——佚名撰第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第五種為官清正,名冠州郡,時人謂:“清高正直,以種為首。”下聯典指第五種的曾祖父第五倫為司空,奉公盡節,所得俸祿僅給衣食,餘皆散資貧民。 [2] 

第五姓家譜文獻

維揚邗東第五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家譜收藏者朱炳國處。
陝西旬邑第五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寫本。現被收藏在陝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魏洛村第五氏宗祠。 [3] 

第五姓姓氏名望

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也,東漢大司空(即東漢宰相)。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 [4]  第五倫曾為東漢初年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元老,為官清廉無私,盡忠守節,其後輩有五人在朝為官,與東漢相始終。 [4]  撰有《司空奏議》一卷 。 [12] 
第五頡:字子陵,第五倫少子;京兆長陵人(今陝西咸陽)。著名東漢大臣。先為郡功曹,州從事,公府辟舉高第,後為侍御史南頓令,桂陽、南陽、廬江三郡太守,諫議大夫。漢順帝之為太子廢也,第五頡為太中大夫,與太僕來歷等共守闕固爭。漢順帝即位,第五頡擢為將作大匠,卒官。
第五種:字興先,歷官高密侯相、兗州刺史。因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屢受陷害。當時人説:“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為第一。”
第五訪:字仲謀,京兆長陵(今陝西咸陽)人。少耕讀為業,後仕郡功曹。舉孝廉,補為新都令,政績顯著,三年之間户增十倍。任張掖太守,於災年自行決定開倉賑饑,受到順帝嘉獎。後歷南陽太守、護羌校尉。 [9]  第五訪被譽為東漢有名的“循吏” [10] 
第五上:東漢刺史,為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元先: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為鄭康成之師。
第五琦:唐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唐朝宰相)。曾為扶風郡公,京兆尹,改户部侍郎,判度支等,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年七十,太子少保、子峯 [5]  [2] 
第五可範:唐昭宗的親信宦官,後來權臣朱温迫使唐昭宗將第五可範賜死。
第五均:宋朝司空,倫之後。性喜典墳,倜儻有威儀。能振興學校。累官至司空,參知政事 [11]  撰有 《尚書奏議》。 [12] 
第五居仁:字士安。元朝人,倫之後。博通經史,躬率子弟力農。嘗行田間,遇竊己桑者,仁輒避之。鄉里高其行,生徒滿門,皆學明行修。門人私諡曰“靜安先生”。 [11]  撰有《靜安先生集》。 [12] 
第五嗣先字石嶽。明朝人,第五倫四十九代孫。賦質端穎,弱冠舉於鄉,潛心理學,與魯源徐公等校注《證學集》。仕為贊皇令,建學官,崇文敬。積義倉,粟以賑士,置漏澤園以掩骼,躬修滹沱水堤,著有茂績。擢金華郡丞,適值倭寇,督兵進剿,而渠逆授首。丁艱告歸,讀禮家居,賙族教子。後隱於甘峪之谷,灌園種樹,每誡子孫毋隕越祖宗出處家風雲。 [11] 
第五緯:字彪宇。明朝人,漢第五倫五十代孫。萬曆庚子(1660年)科鄉薦。學宗(33)橫渠。初授廣文於郿,重修橫渠張夫子祠。五閲歲,升來安令,勤懇課士,一如郿時,擢兩淮鹽運司副。疏通鹽法,力絕苞苴(34),廉潔之聲益著,其特立有如此。 [11] 
第五新書1903-1970,曾用名第五新堂,中共黨員,曾任中共旬邑西區區委書記 [17] 
第五金海:1914-1936,中共黨員,八路軍副連長,1938年犧牲于山西平型關戰役,革命烈士 [18] 
第五命娃:1921-1936,中共黨員,八路軍連指導員,1937年因公犧牲,革命烈士 [18] 
第五漢傑:1916-1936,中共黨員,縣長,1943年12月在甘肅慶陽因公犧牲,革命烈士 [18] 
第五娟:1986年4月14日出生,陝西省旬邑縣人,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放射醫學及交叉學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20] 

第五姓人口統計

中國複姓第五主要聚居在陝西省咸陽市的魏洛村和埝口五村,這兩個村子除了個別的雜姓外,基本都複姓第五。另外在全國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着很多複姓第五。台灣有7家複姓第五,其祖先在魏洛村,主要居住在台北市內湖區
中國複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陝西省旬邑縣太村鎮赤道社區魏洛村,全村有4000多人都姓“第五”。據村民介紹,第五姓為田齊王族之後 [7]  旬邑第五姓出自齊國田橫,宋朝司空第五均之後,舊雲陽靖川人。 [16]  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東漢漢明帝時期大司空:第五倫,唐朝唐肅宗時期宰相:第五琦,宋朝(時期不詳)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譜”。
2007年1月13日,陝西省涇陽縣埝口五村。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馬宏傑指揮幾十位村民拍集體照,因為這些村民都姓“第五”。
“第五”這個姓其實並不鮮見,古時候從“第一”到“第八”都是姓氏,《百家姓》中的最後8個字就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終”。第一到第八都曾存在過,不過第五姓最多的了,第五姓主要分佈在陝西涇陽和旬邑。
今江蘇省的揚州市,天津市,陝西省的咸陽市涇陽縣、旬邑縣、彬縣西安市高陵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靈武市,甘肅省的慶陽市寧縣浙江省舟山市定海縣安徽省滁州市台灣省的台北市內湖區等地,均有第五氏族人分佈,總人口在六千以上。
其中:姓第五(有的寫成第伍)的在甘肅有178人,姓第的有1587人,合計1765人,主要分佈在甘肅省寧縣、慶城縣和合水縣,蘭州市嘉峪關市白銀市也有分佈。甘肅寧縣的第(第五)家族,主要居住在早勝鎮良平鎮等地,據考證,其祖先是從陝西旬邑縣赤道鄉魏洛村遷徙而來。 [6] 
陝西户縣有倫公村,位於縣西部澇河西岸,甘亭鎮西南3公里。分東西二村。據宋敏求《長安志》:“倫公台在縣西南五里。”即今村。倫公即對東漢監察御史第五倫的尊稱。司空第五倫祖籍京兆長陵,世居户縣第五村。
陝西户縣第五橋,位於縣東部,甘亭鎮東7公里,南北8號公路與西户公路交匯處。另有韓、盧第五橋。第五橋區片,人口近六千。據傳,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第五姓人由長陵遷此,並有一橋,以姓氏得名第五橋。東漢大司空第五倫即此村人。村東2.5公里即西周靈台。第五倫少子第五頡曾因父將房產土地盡捐“庶民”,不留給子女,而“客止靈台中,或十日不炊”,立志苦學,終於成材。後官至三郡太守、諫議大夫。 [13]  唐代杜甫的《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 [14]  描繪了他在天寶十二年(753)初夏與鄭虔騎馬同遊何將軍山林的情景。 [15] 

第五姓研究考證

姓氏考略》: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 [5] 
《後漢書·第五倫傳》:後或改姓。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