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隴西堂

鎖定
隴西堂是甘肅隴西的旅遊景點,位於甘肅省隴西。“隴西堂”是隴西李氏的堂號 [2]  ,是隴西李氏的標誌。因此,將隴西李氏的發源地古隴西作為“堂號”,恰恰證明了隴西李氏發源的地域就是以狄道為治所的隴西郡
中文名
隴西堂
地理位置
甘肅省隴西縣 [3-4]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仁壽山
威遠樓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甘肅省隴西縣
景點類型
歷史遺址

隴西堂簡述

廣大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對祖國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到大陸尋根、敬祖、認宗的活動越來越多,這充分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近年來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李姓同胞不遠萬里,多次來隴西尋根敬宗。榮幸的是經過探根、認尋,他們均稱根在隴西狄道,共同尊隴西郡為郡望,唯一的宗親堂號為隴西堂。廣大的李姓人士熱切要求開展隴西李氏 [2]  文化的研究。 隴西郡狄道(甘肅隴西 [1-2]  )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隴西狄道(甘肅隴西 [2]  )。在今天全中國可考的9000多個姓氏中,李氏人口達一億之多,成為全中華民族最大的姓氏,也是全世界第一大姓。李氏望族源遠流長,史載其上古始祖為皋陶,實則出自軒轅黃帝。 相傳黃帝五世孫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時擔任國之刑獄的大理職務,因斷案有方而子孫世襲大理職務,以官名命族為理氏。商末時理氏後裔理徵,因執法剛正不阿,被紂王處死,其妻契和氏帶幼子利貞避難於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後逃於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陽)。因母子倆錢糧不濟,飢渴交困,幸逢當地李樹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飢,遂得以活命,後利貞唯恐株連後代,又不忘活命之恩,於是改理氏為李姓,理利貞遂為李姓之一世始祖。
李世民登基後,詔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編纂《氏族志》,詔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隴西郡,即以隴西郡狄道李姓為顯貴世族,為世人所仰望,舉國上下以李氏至為尊貴,李氏後裔共奉隴西堂。始自,隴西遂為李氏宗族的共同標識,李氏人丁興旺,遍及海內外,李鎬九世孫李白詩讚道:我李白萬葉,柯條遍中州。天開青雲路,日為蒼生憂。唐王朝末期,社會動盪,民族交融,李氏渡江南遷。

隴西堂隴西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是甘肅隴西 [2]  寶貴的文化遺產。甘肅隴西一直把隴西李氏文化作為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在隴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後,我們將繼續以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為紐帶,加強同海內外的交往聯誼,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凝聚海內外李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力量,積極投身隴西經濟建設主戰場,為隴西經濟發展獻計出力,重振再創狄道輝煌!

隴西堂李氏之源

隴西,指的是隴山以西之地,隴山即今日六盤山。據《辭源》註釋,隴西郡包括蘭州、隴西及天水等地區,那就是説,秦、漢時的隴西郡,包括六盤山以西、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其郡治在秦、西漢、東漢時期,均在狄道(今日隴西 [2]  ),也就是李唐故里甘肅隴西 [2] 三國、魏、晉、隋時期,均在隴西,即今日之隴西縣
木有本,水有源,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其木本水源,就是所謂的郡望。郡望是指每一郡中最為顯貴之氏族,且為全郡庶民所仰望的姓氏。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漢襲秦制,這就為郡望一詞打下了基礎。漢高祖統一中國,採用了“休養生息”的英明政策,很快恢復和發展了生產,“文景之治”,全國空前的繁榮了起來,漢武帝開疆拓土,使漢朝成為空前強大的封建帝國。在創建這些偉業的過程中,各郡都會湧現一批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的姓氏便成了大姓,也就是所謂的“郡姓”。李氏的郡姓,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了。

隴西堂郡姓

漢朝四百多年,中國大部分地區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各郡的“郡姓”,自然得到了大發展,這就為其後的各姓氏郡望稱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辭海.郡望》:“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世族,稱為郡望。”此時李姓早已是隴西最顯貴的世族,李世民登基以後,下詔天下的李姓的郡望,均為隴西狄道(甘肅隴西) [2]  ,則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南宋鄭樵輯《通志》時,便在李氏源流的結語中説:“故言李氏稱隴西”。翻開甘肅史料,足可予以佐證。
既然是隴西郡的顯貴氏族,必然要做出不辱門第的功業,今天看來,李姓族裔,確實為國家民族卓有貢獻。1988年中國中央組織全國各省市編輯了一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概況叢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甘肅卷叫《隴原物華》,在其“歷史名人”欄,列出了48位歷史名人。其中李姓人氏有9位,他們是李暠李淵李世民李廣李陵李衝李晟李愬李彥仙,佔歷史名人總數的18.7%;在“著名學者”和“著名文學藝術家”條下,列出的27位名人中,李姓佔了7位,他們是李翱李白李益李約李公佐李復言李夢陽,佔名人總數的25%。這麼大的兩個比例數字,説明兩千多年來,李姓確實是隴原人民所仰望的姓氏,他們的郡望為隴西狄道,也為我們隴原人民增光添彩。

隴西堂堂號

姓氏的另一個表記叫堂號。由於生產的發展、政治領域的變遷、天災人禍的轉移、人口不停地流動、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後,為了保持最親近的血緣關係,便以“堂號”來維繫。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號,如同是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號叫“龍溪書院”,在甘肅等地的堂號叫“三槐堂”;陳姓是閩、台等地的大姓,他們的郡望同為潁川郡,但在台灣的各支陳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只有李姓,郡望是隴西,堂號是“隴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樣。在眾多姓氏中,郡望、堂號均取郡名者,實屬罕見,而堂號只有一個稱謂者,也只有李姓的“隴西堂”而已,這個獨特現象,有它深遠的歷史淵源。

隴西堂隋亂

隋末天下大亂,李淵留守太原。他所統率的十萬軍隊,號稱關隴軍。他的祖籍是隴西成紀,軍旅也貫以“隴”字為榮。憑藉十萬關隴軍,南下洛陽,蕩平天下以後,便封其愛子李世民為“隴西郡公”,可見他和隴西 [2]  故土的親緣之深了。也算巧合,時隔三百多年以後,南唐後主李煜也被趙匡胤封為“隴西郡公”,這絕不是隨便的敕封,大概趙匡胤知道唐室族裔對隴西 [1-2]  有着很深的親情,使李煜安心就範罷了。

隴西堂後記

一代明君李世民登基後,勵精圖治,振興百業,姓氏傳統,也為他所關注,詔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編纂《氏族志》,在全國範圍內收集氏族家譜,依據史書及文獻記載,鑑別世系,刊正姓氏。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書成,頒佈天下,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從史料看,此書將天下氏族分為上上、下下九等,李姓既為國姓,當然非上上莫屬了。舉國上下李氏至為尊榮,天下李姓是一家,還分什麼派和系,同為狄道籍,共奉“隴西堂”,以隴西狄道為榮,尊隴西狄道最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