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一學歷

鎖定
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 [18] 
當時人們舊觀念裏的所謂第一學歷可以分清出身,一個接受了普通大中專教育的大中專畢業生,一定是有鐵飯碗幹部身份的人,如畢業證書上表述為“普通高等學校(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的專業教育學歷畢業生持有“全國普通高等(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報到證”、“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生就業報到證”。1999年中國大陸大中專教育擴招後,更無第一學歷的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1]  第一學歷既不是法定概念,也不等同於業務能力,反映的僅僅是應聘者曾經的學習經歷和背景。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對第一學歷進行限制並基於刻板印象對應聘者區別對待,違反了勞動法律規定,侵害了勞動者平等就業權。 [18] 
中文名
第一學歷
定    義
最高或者最後的學歷

第一學歷社會影響

第一學歷歷史作用

第一學歷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當時的“第一學歷“可以分清區別於工人農民的幹部出身,例如一個接受了普通大中專教育的大中專畢業生,一定是有鐵飯碗和幹部身份的人。

第一學歷負面影響

“第一學歷”歧視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國高等教育自身發育不良,教育同質化問題突出,高等教育院校在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趨同。學歷歧視會成為考生擇校的風向標,造成高校實力排位上的“馬太效應”,既不利於高等教育的發展,也不利於擴寬進賢之路。
無論是以前的強調學歷還是現在的強調“第一學歷”,其本質還是對學歷的崇拜,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真正的人才的脱穎而出。
以高考成績、錄取院校定出身,以第一學歷劃成分、論貴賤,以第一學歷分人優劣,破壞公平競爭、創業就業的環境,林林總總的這些陋識、做法嚴重挫傷了大多數畢業生對社會的第一認識,嚴重破壞了創業就業的環境。
對選拔人才設置過多限制(第一學歷)不是真正的競爭,是一種自我封閉,堵塞人才成長之路,其危害不可小覷。打破人才身份、學歷類別的歧視,只要有才華有能力,就要大膽起用,發揮他們的聰明才幹造福社會。若不以識才的慧眼廣開進賢之路,任由歧視在社會中野蠻生長,戕害的必將是國家人才培養的良田。 [7] 
將第二學歷教育文憑一棍打死,挫傷接受繼續教育積極性。

第一學歷歷史背景

第一、第二學歷的區分原為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計劃經濟背景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含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的上級是各省市原第一教育局,畢業時頒發的學歷是由第一教育局頒發,所以稱之為第一學歷;成人高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高等學校、成人中等學校等其它繼續教育形式則是由各省市第二教育局負責,頒發的學歷以及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同時修讀第二專業獲得的學歷稱為第二學歷。第一學歷與第二學歷是同一層次的兩種類型的學歷。
第一學歷可以説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當時的“第一學歷“可以分清區別於工人農民的幹部出身,例如一個接受了普通大中專教育的大中專畢業生,一定是有鐵飯碗幹部身份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身份的象徵。而當前的社會環境而言,特別是以崗定薪、企事業單位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開展以來,這個幹部身份越來越不重要。市場經濟條件下,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三資企業都強調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而部分國企事業單位強調第一學歷,這是由於兩者的體制背景不同導致的。
1999年擴招前,中國的大中專教育(本科、專科、中專)錄取率低、選拔嚴格,通過者大多智力拔羣,都是精英教育,但1999年起大中專院校尤其是本科連年擴招,使得擁有普通全日制大中專院校畢業學歷的人越來越多(大眾化甚至普及化)。 [2]  教育部門在管理過程中常説“學歷”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後的學歷,沒有使用“第一學歷”概念。 [3]  1999年中國大陸大中專院校擴招後,更無第一學歷的説法。
多位受訪專家指出,招聘畢業生時看第一學歷,損害就業者的公平就業權,容易造成人力資源錯配,給用人單位帶來潛在損失。建議在現行勞動法律框架下,發揮就業促進法的作用,引導企業消除第一學歷歧視,同時由相關部門發佈第一學歷歧視典型案例、指導案例,警示企業重視畢業生的平等就業權,進一步優化就業環境。 [18] 

第一學歷第一學歷情結

“第一學歷”情結產生眾多誤區,近年部分用人單位選聘人才將“第一學歷”出身作為標準,由此,亦產生諸多錯誤觀念及不平等甚至是歧視現象。人為設置“第一學歷”門檻,引發應考者、應聘者的不滿、抱怨。 [4] 
第一學歷歧視是指用人單位不根據應聘者的能力和崗位需求,而是根據應聘者多年前曾取得的所謂第一學歷,對應聘者進行的不科學評價和不合理篩選。 [5] 
20世紀60-70年代,家庭出身像一把政治枷鎖,束縛了不少年輕人。近年又有一條新枷鎖出現,要求“原始學歷”必須如何。如果你第一學歷低,即使你後來又進修了,你的專業也很精通,但只要“第一學歷”達不到要求,免談。這不是“家庭出身”這把枷鎖在今天的翻版嗎?
教育體制、高等院校及學生自身等諸多方面存在眾多問題,致使“第一學歷”情結依舊存在。
客觀來講,我國的本科教育還存在相當大的問題,很多學生經過了高考,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開始顯現出自身的惰性,入學之後,缺乏自控能力,相當時間耽誤在上網、遊戲等娛樂活動上,對專業知識不能較好的學習,在考試中存在違紀、作弊,而學校的教育方向也有問題,仍停留在最初的學術上,照本宣科,內容枯燥,教學方法、手段陳舊,使得畢業生缺乏實踐能力,以致於畢業之初在社會上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這個問題在我國的許多高校普遍存在。
由於目前高校連年擴招,學術水平較低大學的碩士點、博士點的盲目增加,以及上級監管不嚴,造成證書濫發等諸多原因,學歷在不斷的貶值之中,這為“第一學歷”情結的滋長提供了土壤。

第一學歷意義有限

學生考入“985”“211”院校,只是中學通識教育的結果,高考分數只能反映高中生在高考選拔中的水平。大專三年、本科四年的學習,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術能力有了飛躍,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不能還用高考錄取分數檔框定經過三四年甚至五年學習培養的本科生水平。
用人單位不應以高中通識教育的結果來預判、框定以專業技術、就業為導向的大學專業教育的結果。
人都是有能動性的,其能力也是可以發展變化的。18歲步入大學之後,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學習經歷和體會,個別用人單位針對第一學歷搞歧視,忽視求職者的後期堅持、努力和收穫,這樣的做法同樣不可取。因為,18歲的一場針對基礎教育內容的應試考試,並不能考察出多年之後,一個人是否適應某一個崗位。
部分名校畢業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水土不服普遍存在,名校畢業生並非絕對代表高水平、高能力早就是社會共識
重點建設的院校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不過也應當意識到: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評價機制的豐富化,不同高校之間相互動態競爭,使得考生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化,優質生源選擇院校考量有很多,地域、專業和個人喜好,以及志願錄取因素,都會涵蓋在內。在許多省份,其它院校的高考錄取分數逆襲211甚至985的情況並不鮮見,考研情況亦然。
重點院校評價體系主要針對的是綜合類院校,在評價過程中有諸多因素考量,並非以生源和畢業生質量為唯一標準,一些藝術、醫學、法學等專業性較強的院校,以及同樣有研究生招錄資格的研究機構,往往並不在評價體系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簡單地以985、211院校為人才劃線,顯然有失偏頗。事實上,教育、人力資源主管部門,也從來沒有對高等院校進行過大排隊,以網上或民間機構排名進行畢業生質量和崗位適應性判定,很容易造成“相馬失之瘦”。 [6] 

第一學歷第二學歷必要

第二學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現代社會是飛速發展的社會,知識的更新換代日趨頻繁,對幹部的繼續教育十分必要。然而,要求所有的人完全脱崗進行長時間的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太現實,這存在時間與經濟、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制肘,因而,應當允許幹部的進行自學和半脱產進行學習。但是,學習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獲得能得到社會和國家認可的文憑——這種資格的認定,以證明其水平的提高與能勝任某項工作。
應讓第二學歷教育更規範,提高公信力
一些學校對普通高等教育“牧羊式”教學,真正學到的知識可能比一個勤奮的自考生少。以“第一學歷”為晉職的要求但如獲得第二學歷教育文憑,其獲得的程序公正、確實優秀也晉職。不少人才沒經過普通高等教育,但是自學成才科研素質、工作能力強也不計其數。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如著名的華羅庚先生,自學成才並不妨礙他成為世界數學家。
共青團中國人才棟樑工程的羅琳認為,即使本科不是重點院校,但如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研究生學歷,説明其在學習能力專業水平方面與其他同學沒有差別,不應區別對待。而且社會上很多成功人士“第一學歷”也不是很有優勢。

第一學歷綜合評價人才

蘋果、GoogleIBM等15 家不需要大學文憑的知名公司,需要的是經驗,蘋果公司招聘信息反映了這一政策。例如,一個為 Apple Music 開發 iOS 應用程序軟件工程師職位要求的是“BS/MS EE/CS/CE 或同等的工作經驗”。如果你能勝任這份工作,你就能被蘋果公司錄用。這家科技巨頭不在乎你的技能來自哪裏,可以是在高等教育機構或通過在職培訓。庫克講述了蘋果招聘人的標準,學歷並不是他們考量的第一要素。蘋果有50%的人沒有上完大學,蘋果更看中的是能力而不是學歷。
谷歌和IBM也是如此。時任谷歌人事部門高級副總裁的拉茲洛·博克(Laszlo Bock)告訴《紐約時報》,作為招聘的標準,考試成績毫無價值,“對於每一份工作,我們最看重的是通用的認知能力,而不是智商和學歷。” [8] 
勤奮努力重要
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後天的勤奮與努力才是重要因素。青島港橋吊專家許振超只有初中文憑,他刻苦鑽研技術,一年內兩次刷新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成了世界著名公司老闆。不少沒有受過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人在全國各項大考中成為“狀元”。一名受過函授教育的人通過自學在全國司法考試中成為惠州市“狀元”等。
更多人建議求職者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芸芸眾生”中脱穎而出。科研能力強的人在日常工作中肯定都冒尖出來,不用擔心被埋沒。淪落到“被人挑”的博士,科研實力可能一般般。科研做得好的即使出身差點,也會被人發掘併力推,進而視那些歧視為無物。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葉顯發不建議用人單位如此“拘格選人才”,也鼓勵求職者不要怨天尤人,儘可能讓自己強大起來。“學歷只不過是歷史,而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等才代表未來。有真本事,走到哪裏都不愁伯樂。” [9] 
成才多種途徑
比起普通大學(第一學歷)的“零淘汰率”,一門門考的自學考試(第二學歷)就難多了,能拿下自學考試本科文憑的人,其學識並不比一般本科生差。
教育部門強調成才有多種途徑,世人不必都盯着高考這座獨木橋,但“第一學歷”歧視、“原始學歷”歧視、“高考定終身”、查三代仍有發生。國家承認專升本”、自學考試和成人高考, 就該對這些學歷一視同仁,不分什麼“專科起點”、“高中起點”或是全日制、非全日制
法規禁止歧視
根據我國“就業促進法”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少數用人單位守法意識不夠,侵權成本低;應聘者維權意識不足,維權成本高,進一步縱容了用人單位的歧視行為。
教育部《關於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強調:要做到“三個嚴禁”:嚴禁發佈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佈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户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佈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10]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公安部、財政部2019年7月要求加強對用人單位招聘行為監管,對同等學歷不同培養方式的高校畢業生提供同等就業機會。 [11]  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發佈“性別、民族、院校、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歧視性信息”,有關部門對於發佈這類歧視性信息,甚至個別以歧視性招聘信息來博取眼球的用人單位,應當有所處理。 [12] 
2021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編辦、自治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廣西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不得將畢業院校、學習經歷、學習方式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17] 
德能勤績評人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複雜的學科。不同用人單位不同崗位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能夠給予的待遇也不同,這使得招聘標準和考核方式本身就不該一刀切,而應當綜合考量。 [13] 
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職稱、資歷、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鼓勵人人作貢獻,人人能成才。黨政人才要重在羣眾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要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要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 [14] 
打破人才身份、學歷類別的歧視,只要有才華有能力,就要大膽起用,發揮他們的聰明才幹造福社會。
人才的核心在於“掌握知識和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作出貢獻”,給非全日制畢業生與全日制畢業生公平競爭的“起點”,能不能勝出,看具體能力
重在適應崗位
在招聘過程中選取崗位適應性最強,並在培養和用人過程中使之更好地發揮個人潛力,比盲目進行“院校崇拜”,對於用人單位來説更有益處。畢竟,員工不適應崗位,或者無預警離職給用人單位帶來的綜合成本損失,遠遠大於招聘時綜合考核的投入。

第一學歷學歷類別

教育部門在管理過程中常説“學歷”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後的學歷,沒有使用“第一學歷”概念。一些人平時所説的第一學歷是對計劃經濟背景下由各省市原第一教育局頒發的國民教育序列普通全日制學歷的稱謂,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含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的上級是各省市第一教育局,畢業時由第一教育局頒發學歷。就現階段教育體制而言,中國(大陸)的學歷類別可以劃分為:
1.小學、初中,屬義務教育、基礎教育階段,高中(隨着中國發展水平的提高,預計到2020年,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2.技工學校、職業高中、職業技術學校、高等職業學校(高職和職業大學),屬於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對受教育者實施可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的職業、技能知識職業道德的教育。
3.中等專業學校中等師範學校、高等專科學校(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屬於專業教育(專業技術),對受教育者教授專業知識為主,入學需統招,畢業辦理派遣證(現稱報到證)。
4.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其中高等教育大概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大學專科、大學本科;
第二層次: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以科學研究為主要方向。
其中,高等教育又分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脱產、業餘、函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電大開放教育、遠程網絡教育等。
通過普通高考或高校自主招生考試進入普通高校本科、普通高校專科、中等專業學校學習獲得本科、大專、中專(也可通過中考進入)的專業教育第一學歷。其他獲得方式還有天才兒童進入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部分優秀高中畢業生每年保送進大學、普通高校專升本(國家計劃內的統招本科)。
關於專升本的“第一學歷”問題
普通專升本納入當年國家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計劃,被錄取的學生享受與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高考)統招四年制本科生同等待遇,學生學習期滿,各科成績合格,由本科院校按照教育部[2002]15號文件要求頒發本科畢業證書(即畢業證書註明專科起點,2年制本科)。普通高校專升本按照第一學歷為全日制本科來對待。專升本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通過各省普通高校專升本考試(國家計劃內統招):在大學專科三年級學生中通過參加當年畢業學校所在省份統一組織的普通高校專升本選拔考試,經選拔達到一定要求的優秀專科畢業生接入本科教育,普高專升本相當一種插班的形式(一般插入大學大三進行學習,也有單獨編班的)。
2.為解決西部法律人才缺失的問題,現在實行的政法幹警定向考試,基本上是退伍的高中生銜接專科,專科畢業生銜接本科,本科畢業生銜接法律碩士。
3.大學生參加基層志願者項目(村官,三支一扶農村教師西部志願者等)在服務期滿後,參加户口所在地或者服役地的教育部門所組織的普通高校專升本考試,但是機會現在基本上只給了退役的士兵(以大學生身份去參軍的),政策上説的是單列,但是現在不少地方都沒單列,只是優先錄取。
國家統招的專升本即選拔優秀專科生到本科學習考試,這類專升本是國家計劃內的統招本科,第一學歷為本科。
“專科起點”本科和“高中起點”本科到底有什麼不同?只要拿到了畢業證,就證明已經掌握了本科層次的專業知識。

第一學歷教育部迴應

教育部官網迴應第一學歷問題 教育部官網迴應第一學歷問題 [16]
2014年8月,教育部在答覆“我高中畢業後參軍,在部隊考上中專軍校成為幹部,請問我的第一學歷是高中還是中專”的提問中回覆: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我們在管理過程中所説“學歷”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後的學歷,沒有使用“第一學歷”概念。如果一定要強調“第一學歷”,小學、中學也是學歷。 [15] 
2021年9月29日,教育部官網發佈消息,教育部日前針對網友提問“專升本(非成人高招專升本)畢業後的第一學歷是專科還是本科”進行答覆。答覆稱: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 [15-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