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程旼

(客家人文始祖)

鎖定
程旼(約公元419~518年),本名“程敀”(在客家方言讀“伯”,亦通“伯”) [20] 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之一。程旼率眾南遷,定居於現在的廣東梅州 [16] 
程旼祖居河南義陽郡(今河南省靈寶縣南40公里),生於東晉末年,是僅次於秦軍平嶺南後入粵的客家先賢。1600年前,程旼為避戰亂從中原輾轉千里來到平遠壩頭官窩裏紮根,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傳授先進耕作技術,帶頭興辦公益,改造山川,教化鄉里、移風易俗。由於他的德行獲得南齊齊高帝蕭道成仰慕,於是蕭道成將其所在的縣命名為“程鄉縣”,因此,粵東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後有程鄉”之説。 [1-2] 
程旼的事蹟在 《廣東通志》、《輿地紀勝》、《元豐九域志》、《嘉應州志》、《程鄉縣誌》、《平遠縣誌》等方誌中均有簡要記述。唐朝的時候,程鄉縣屬潮州、潮陽郡,羣眾在所建韓文公祠內設25位粵東鄉賢神位,程旼居於首位。宋朝詩人徐庾,曾經作詩讚揚程旼“萬古江山與姓俱”。由此可見,唐宋時程旼已名揚潮州、粵東。舊時,平遠、梅縣設立了許多程公祠、程公會。舊時《廣東通志》人物評選中,程旼名列廣東古八賢之一。 [3]  [19]  與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2007年10月,程旼被列入廣東歷史文化名人。2009年3月,程旼雕像首批“入住”廣州南粵先賢館。被宋太祖趙匡胤追封開越聖王 [4-6] 
全    名
程旼
所處時代
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四個朝代
民族族羣
中原漢族 [3] 
出生地
河南義陽郡(今河南省靈寶縣)
出生日期
419年
逝世日期
518年
本    名
程敀 [20] 

程旼人物簡介

程旼(雕像) 程旼(雕像)
程旼(取名為“程旼”的講究是:一是選《·召南·羔羊》中“羔羊之義”,期望此子將來行為清廉節儉;二是“旼”取《漢書》中之“旼旼穆穆,君子之態”之意),祖居河南義陽郡(今河南省靈寶縣南40公里)。因受“五胡亂華”和“永嘉之亂”影響,程旼率家人及部分族人由河南義陽郡沿洛水東向,經汝穎平原到達江西鄱陽湖地域。至公元466年(劉宋明帝泰始三年),程旼家族經贛南遷至南海義安郡屬壩頭(即今梅州平遠縣壩頭)。從此,程旼一族便在此地定居。程旼娶妻夏氏,生下三子:程松、程杉、程梅。程旼、程松、程杉的名字和事蹟,均被載入《清康熙·程鄉縣誌》、《清乾隆·嘉應州志》、《中國人名大辭典》等。程旼經歷東晉南朝四朝十六帝。他生平性嗜詩書,不計名利地位,注重禮儀道德,以德行服人,鄉鄰遇有不平之事,不是向官府投訴,而是請程旼調解。他辯明事非曲直,處理公道,大家都十分敬重他。
程旼於公元518年(南朝天監十七年)辭世,享年99歲。被北宋太祖趙匡胤追封開越聖王,墓葬程源村(今廣東省平遠縣壩頭鎮程北)大榕樹下,螃蟹形。其妻夏氏死後,亦同葬此地。後人為紀念他的功德,名其都為“義化”,鄉為“程鄉”,源為“程源”,江為“程江”。公元479年(南齊建元元年),設置程鄉縣。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敬州改為梅州。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歲)學正陳學禮,奉明皇帝朱元璋“舉忠孝、舉賢德”旨意,稱讚程旼賢德,義化行鄉,撰文薦舉,追封程旼,改梅州復置程鄉縣。
在程旼故居和縣衙附近,先後建立了不少紀念他的祠、碑、匾、會、橋、路和學校。
程旼在廣東舊《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與唐代張九齡韓愈,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而且位居世界客屬180多位名賢之首。 [6] 

程旼真名考證

客家先賢程旼或真名“程敀”。 [20] 
宋明典籍《元豐九域志》《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大明一統志》和明嘉靖《廣東通志初稿》等皆記“程敀”:
如《九域志》雲:“昔有程敀,家於程江口,鄉里推服,州為上言,遂以為程鄉”; [20] 
至明萬曆年間《廣東通志》記“程旼”;明萬曆四十七年平遠知縣李允懋撰《程旼傳》,把“程敀”改為“程旼”,“旼從日文,今程平士庶,皆呼為敀,誤矣。”後世沿用。 [20] 
”,在客家方言讀“伯”,亦通“伯”。在《程氏族譜》中程處士,“敀”和“旼”皆有理。“敀”上面兩撇,按書法美學角度,“白”書寫可避讓去撇為“日”。 [20] 

程旼人物生平

程旼出生於東晉與劉宋交替之時,距今已有1500多年。一千多年來,程旼的名字和他那愛鄉土、敦本崇教、勇於開拓的美好德行在平遠、在梅州乃至世界客屬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程旼(素描) 程旼(素描)
程旼的祖父和父親曾在東晉、劉宋朝做過官。 程旼年幼時,體弱多病。年齡稍大時,由祖父輔導其讀書,因聰穎好學,過目不忘,被稱為神童。
程旼10歲時入學。11歲時,與眾人入山遇虎,眾人驅之不走。而一見程旼,老虎便遁無蹤跡,因被稱為奇人。16歲習五經,特別喜愛《春秋》。24歲赴京(建康城,今南京)應試,考取“中禮經魁”。25歲任“史學士”一職。
劉宋末年,程旼約50歲時,看到北方外敵入侵,戰亂不已,帝室內為爭位而骨肉相殘、道德淪喪,加上天災不斷及農民起義,程旼預感中原及首都周邊,也將是大戰亂之地,因此,辭官歸隱。
不久,程旼率領妻、子、媳及同族人等幾百人南下,經過贛南,沿贛粵小道來到豪居(今仁居鎮)。見該地人煙較稠密,不是避亂、隱居的理想地方,便再向南走了幾十裏,來到今平遠壩頭振東村,見該地山清水秀,便在河邊草草建了住地安頓下來。 但河邊來往人等較多,程旼又感到不夠清靜,因此,再遷到離河稍遠的山背旯旮處,後稱為官窩裏的地方定居下來,並蕃衍後代。程氏一班人馬歷盡艱辛雖然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但一路在疫瘴、疾病、盜寇掠奪、逃失等諸多劫難中付出慘重代價,到達時僅剩下幾十個人。
程旼故居 程旼故居
程旼為人樸實無華,酷好讀書,淡薄功名利祿。定居下來後,諄諄教導後代讀書知禮,與當地土著居民和睦相處,並勤學本地語言,與中原古音融合,後成為客家語系。當地人那時非常愚昧蠻魯,程旼便到處講學教化鄉民,後又辦起私學,招收當地子弟入塾,傳播中原文化。平時,經常走訪民間,濟困扶危。見當地耕作技術落後,程旼便教給中原的耕作技術,使他們逐步改變了刀耕火種的舊習慣。據説,解放前有一種木製鐵頭的拱背犁,古拙、穩定、犁得深,水、旱地翻作均適合,被稱為程犁,這種犁便是程旼公傳授下來的。為方便民眾行走及墾荒、耕作時休息,程旼又帶領眾人開闢山道、修建涼亭,還興建水利設施等共99處。
程旼“以德化人”,使民風逐步由“尚氣輕生”轉變為“和鄰睦族”。當地居民如有糾紛,都不到官府,而自願到其處調解。程旼為他們辨別是非曲直,公正判斷,使他們心悦誠服地離開。甚至有些做了虧心事的人,也往往“望其廬輒思改過” 。
由於程旼“以德化人”感人至深,劉宋明帝泰豫年間,程旼約57歲時,官府將其住地周圍命名為程鄉里。
公元479年,南齊滅掉劉宋。時任海陽縣令又將程旼的美好德行報告給朝廷。因為高帝蕭道成剛剛篡位,想要收買民心,並樹立自己“賢君”的形象(蕭道成在位時,有一度政治較清明),便發出詔令召見程旼,並想讓他出來當官。程旼為了大義不願當南齊的官,便以年老為由(當時程旼約64歲)婉言推辭,並未前往。皇帝便賜給他“義化”稱號以示表彰。後來,縣令呈報朝廷將程鄉里周圍拓展為義化都,並於當年用程旼姓氏命名為程鄉縣
舊時,梅縣、平遠有許多河流、區域、街道、學校的命名都與程旼有關。至解放前,今壩頭圩內最繁華地段,仍保留義化路的街名。
程旼一生經歷了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四個朝代共16位皇帝,享年約99歲。程旼去世後,葬於程源村豐盈社(後來稱為程公祠)右側,也即今卓、謝二姓程公屋和明巡檢司後大桷樹下,其墓地被稱為“螃蟹遊江眼珠穴”。據前輩回憶,由於程旼生前“信義著於鄉里”,舊時所有上、卸任文武官員經過程祠時,在無任何牌示要求的情況下,均自覺下轎或下馬步行,以示對程公的崇敬,並進入祠內參拜。當地眾鄉民則虔誠焚香祭拜,祈求程公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程公墓址在1974年平整土地時被毀去。
程旼有三個兒子,長子名松字伯材,次子名杉字仲材,三子名梅字季材。伯材做官時間較長,後來以服侍老人為由辭官,享年70,葬於壩頭;仲材也做過官,程旼去世時,曾返壩頭守靈,葬父後辭官歸隱於湖南攸縣靈谷,享年100多歲;季材情況不詳。
程旼的後代在平遠共繁衍了200多年。 大約在唐朝初年,程的七世孫程元輔遷到今梅江區三角鎮龍上坪上程屋。其後裔分散在本市各縣及江西瑞金、福建巖前,遠至香港越南泰國、印尼、美國等地,並出了許多高級人才、鉅商、企業家。平遠壩頭於元代末期便已無其後裔。 [6] 
程旼紀念園 程旼紀念園

程旼軼事典故

程旼生於東晉末年,一生歷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品行在隋朝很出名,是有記載的客家先民第一批入粵南遷的先賢。據相關資料記載,為避戰亂,程旼舉家從中原一帶輾轉遷徙到平遠壩頭,利用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改變當地愚昧無知、固守於舊習的落後民風。自程旼始,中原地區不斷有民眾遷徙至今閩、粵、贛交界地,後來逐漸融合形成了客家民系。
程旼是有名的客家先賢,1994年第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程旼在一百一十八個客家歷史名人中位居榜首,被譽為客家的“人文始祖”。在當時社會,程旼的影響力不限於程鄉地區,在整個廣東他都是有名的鄉賢,如唐朝時期潮州韓文公廟內,設有二十五位鄉賢神位,以程旼居首。《廣東通志》中,將程旼與韓愈、張九齡、劉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及陳子壯一起稱為“廣東古八賢”。有關程旼的生平記載,最早可見於北宋《元豐九域志》,不過只有寥寥數語:“程江,昔程敀家此江口,鄉里推服,州為上言,遂以為程鄉”。
文中的“敀”,即伯意,程伯是一種尊稱,此字可能最終訛化為旼。《元豐九域志》成書時間大約在1080年,距程旼生活的時代已經過去五六百年。因為這段時間對程旼缺乏相關的史料記載,僅有故老口頭相傳,所以一度有人對其真實性產生懷疑。不過這種懷疑顯然是多餘的,一則可能是其間頻發的戰亂匪亂破壞了相關文獻;二則粵東有“先有程旼,後有程鄉”的説法,這是因為程旼聲名遠播,南齊統治者已將其所在地新建的縣命名為程鄉縣,其所在的都命名為義化都,這也是史志對程旼其人其事的讚賞。 [19] 
1. 北來衣冠,德化梅州
舊時平遠縣壩頭鄉程公祠有一副對聯,曰:“德化梅州,千載烝嘗處士節;姓傳古縣,萬年禮樂聖賢風。”相傳程旼隱居鄉里,不奉徵召,以德化人,鄉民推服,被稱為“程處士”。處士,是古代對有才德卻隱居不仕的人的尊稱。自宋朝以來,隨着梅州地區人口日繁,文教日昌,對程處士日益尊崇,有關他的詩文歌詠不斷出現。根據這些文獻資料,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程旼的生平事蹟。
程旼所處的晉末南北朝,是一個政權更迭頻繁、戰亂連年的時期。北方漢人為躲避戰亂,紛紛往南遷徙。《宋書·州郡志》記載:“晉永嘉大亂,幽、冀、青、並、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然而,由於南北朝隔江對峙,江南地區正處前線,也並不安定,於是部分民眾舉家遷往更南的建安郡、江州、交州、廣州(分別是今福建、江西、廣西、廣東)等地,成為最初的客家先民。
“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黃遵憲的一首《己亥雜詩》,形象地展現了客家人的歷史。子曰:“天下無道則隱。”程旼家族大概就在這個動亂的時期選擇舉族南遷,經過贛南,沿粵贛小道來到今平遠縣壩頭村定居下來,生息繁衍。傳説,他還與鄉民一起建涼亭、劈山道、修水利,篳路藍縷,以啓山林。南宋中期的《輿地紀勝》,記載了宋朝徐庾歌頌程旼的七言詩,詩曰:“程旼當年一匹夫,不操三尺制羣愚。片言能使人心服,萬古江山與姓俱。”詩中肯定了程旼教化人心的事功,從側面反映了程旼受到當時人們的尊崇與愛戴。
程旼與東漢名士陳寔(曾為太丘長)一樣,是一個悃愊無華、重義輕利、和鄰睦族、教化百姓的名士。梅州地區先民對程旼的崇拜,是在社會動亂不安、民風刁悍的背景下形成的,寄託人們對美好理想社會的追求,表現出了亂世中人們對文明社會風氣的一種呼喚與渴望。這一過程中,對程旼人倫楷模形象的豐滿塑造,也從側面反映了梅州逐步由民風蠻愚、尚氣輕生轉變為崇尚詩書禮樂教化的過程。梅縣籍民國詩人鍾應梅曾作詩讚道:“官師合一是程公,南渡衣冠止嶺東。比屋詩書循舊俗,不勞賢守説文翁。” [19] 
2. 前賢猶在,去而益詠
程旼去世後,後人思之,名其都曰義化,鄉曰程鄉,源曰程江,最後以程鄉名縣。但在宋朝前,由於戰亂、匪亂等各方面原因,今梅州地區除了留下與程旼相關的地名外,幾無建築蹤跡。南宋祝穆的《方輿勝覽》,載有南宋初年名臣張致遠發出的感慨:“曾井有泉消毒瘴,程江無屋祀高賢。”不過,從宋朝開始,梅州地區的客家先賢和遊宦到此的文人志士,留下大量歌頌程旼的詩文,來表達對他的崇拜之情。如明朝萬曆年間平遠訓導韓啓運有詩云:
鴻漸雲逵遠,鄉江水有聲。史傳何代信,詩闡異時名。新廟青山肅,豐碑錦字明。我來深仰止,翻戀蕨薇情。
又如程鄉鬆口人,明朝翰林,被譽為“嶺南夫子”的李士淳有詩云:我生處士裏,酌水知源長。往事成千古,高名噪一方。祠堂新卜築,俎豆舊馨香。無限相思意,東湖水正泱。
直到張致遠去世後數十年,“程江無屋祀高賢”的尷尬才宣告結束。雍正《廣東通志·名宦志》記載,泉州人柯宋英在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知梅州,“治務化民,嘗闢景程齋,明景仰程旼之意,以為民表焉”。景程齋是現今見諸記載最早的紀念程旼的祠廟。明洪武十三年(1380),學政陳學禮撰文推舉,追封程旼,改梅州復置程鄉縣,並建兩棟公祠,立石牌坊;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程鄉知縣林欲㭿,立“程處士碑”於程公祠內;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巡按御史王命璿在今平遠仁居開荒嶺、東湖圳捐俸銀三十金,置田四十畝,墾田十二畝,作為每年春、秋二季祭祀程旼之用。次年,平遠縣知縣李允懋建“程處士祠”。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縣通判孫錄,新建程處士祠。程鄉各地還設立了許多程公祠、程公會等,用來祭祀程旼。此外,程旼進入了潮州府和程鄉縣的鄉賢名宦祠中,並在程鄉縣的鄉賢名宦中排名第一,成為明清當地政府崇德報功、教化民眾的典範。
3. 文脈千載,處士千古
時至今日,整個梅州地區,仍留存着不少紀念程旼的橋樑等建築和地名。如平遠壩頭程北村有一座程公祠舊址,歷史悠久,鄰近驛道,舊時所有上任、卸任文武官員經過程公祠,在無任何牌示要求的情況下,均自願下轎或下馬步行,並進入祠內參拜,以示對程公的尊敬。平遠縣城還有修葺一新的程旼故居和新建的程旼公園。其他諸如義化路、程江橋、程江鎮、景賢鄉、景賢亭,以及壩頭鄉村程東、程西、程南、程北等地名,均因程旼而得名。正如明朝平遠縣知縣李允懋的《程處士祠》形容的那樣:
江河程世系,人與水俱長。表正如陳寔,畏壘若彥方。煙流頹宅在,草宿故塋香。千載懷高士,神交夜永康。
明清之前的梅州,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毒瘴橫行,久為化外之地,有影響力的名人較少。如清朝時梅城七賢書院祀奉有七位賢人(程旼、韓愈、張九齡、劉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但“唯程處士(程旼)、蔡僉書(蔡蒙吉)為鄉之儀型,其他則皆高山仰止,非我邦士也”(清康熙年間程鄉縣令劉廣聰作《七賢祠記》語)。
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客都梅州,早已不是那個地瘠民貧、禮樂不興之地,它已經被開拓經營為一個山清水秀、民風淳厚的文化之鄉。這裏教化隆盛,洋洋絃歌,聲聞閭巷。子曰:“百世可知也。”故可知梅州的鬱郁文風,賡續於先賢,文化之鄉,盛名可副。這一切,都離不開歷代客家先賢的傳文佈道。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歷朝歷代先賢對程旼不遺餘力地推崇,飽含着他們教化斯民、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程旼秉義懷仁、化行俗美、嗜書好學的豐滿形象也逐漸定格,成為客家人人文情懷的象徵。崇文重教的涓涓細流,匯聚成奔騰的江河大海,滋潤薰陶着客家人,文脈百世千載,川流不息。 [19] 

程旼史料記載

程旼的事蹟,在方誌文獻中有不少記載,如:
宋明典籍《元豐九域志》《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大明一統志》和明嘉靖廣東通志初稿》等皆記“程敀”。
元豐九域志》雲:“昔有程敀,家於程江口,鄉里推服,州為上言,遂以為程鄉”; [20] 
輿地紀勝》:結廬江濱,環堵蕭然,晏如也。鄉人服其行義。有不平者,不詣官府,輒質成於(旼)。
宋明典籍多記程敀是“南齊程鄉人,或雲隋人。”《輿地紀勝》記程敀“不知何代人,或雲南齊人,或雲隋人。”“或雲南齊人”無疑是以名冠縣的處士程敀。據《南齊書》,義安郡下始置“程鄉”縣。隋朝開皇十年程鄉撤除,“十一年置潮州復立程鄉縣屬焉。”“或雲隋人”是指欽封“感應敀”程杉。 [20] 
廣東通志》:程旼者,潮州程鄉人,為人悃愊無華,性嗜讀書,不慕榮達,素以忠信結人,人服其誼。有不平者,不往訴之官,輒質成於旼,旼為之辨是非曲直,鹹心服而退,當時化之。心有愧怍者,望其廬輒思改過,有陳太丘之風焉。旼生於南齊,歷梁、陳而行誼大著於隋,至義寧初乃卒,年九十餘。
據萬曆《廣東通志》,程旼有二子,“長松,字伯材;”“次杉,字仲材,仁壽中以學術徵,歷弘農郡守,罹父憂,葬後,遂棄官遯於攸縣之靈谷。嘗端坐默如土偶,出語輒預知人禍福,鄉民每旱澇往拜祈之,許諾輒應,後壽百餘歲卒。人因謂羽化,稱為真人。”程杉即杉仙真人。 [20] 
光緒《嘉應州志》:(程旼)悃愊無華,性嗜書,恬榮達。結廬江濱,環堵蕭然,晏如也。人服其行,有不平者,不詣官府,輒質成於旼。旼為之辨是非曲直,鹹心服而退,當時化之。心有愧怍者,望其廬輒思改過,有陳太丘之風焉。 [19] 
程旼事蹟在《平遠縣誌》、《嘉應州志》和《程鄉縣誌》中均有簡要記述。唐朝的時候,程鄉縣屬潮州潮陽郡,羣眾在所建韓文公祠內設25位粵東鄉賢神位,程旼居於首位。宋朝詩人徐庾,曾經作詩讚揚程旼“萬古江山與姓俱”。由此可見,唐宋時程旼已名揚潮州、粵東。舊時,平遠、梅城設立了許多程公祠、程公會。舊時《廣東通志》人物評選中,程旼列“廣東古八賢”之一。2003年12月,平遠縣壩頭中學退休教師餘蔚文先生(已是78歲高齡)所著《世界客屬名賢程旼》一書出版,該書傾注老人14年心血,前後十一易其稿,長達12萬字,填補了程旼研究的空白,為客家研究及建設“文化梅州”獻上了一份厚禮。 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7] 

程旼人物評價

在舊《廣東通志》中,程旼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 [8] 
潮州韓文公祠中,曾設25位鄉賢木主(木製牌位),程旼亦居其中。 [8] 
1994年,程旼被第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推為“118位客屬名人”的首賢。 [4] 
2007年入選"廣東歷史文化名人",榮登“廣東百賢榜”。 [9] 
2009年,程旼被廣東省評定為“南粵先賢”,程旼雕像首批“入住”廣州南粵先賢館 [4] 
中國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理事馮秀珍:程旼是"五胡亂華"時南遷漢人中首批入粵的客家先祖,有了程旼才有程鄉;程旼以德化人的高尚品行對客家後世影響重大,是客家先祖中德高望重的佼佼者;程旼以仁化人的思想品行是客家民系形成、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程旼是"百代儒宗"、"人化楷模",是名副其實的客都人文鼻祖。 [8] 
原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歷史學家張磊:"程旼是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名賢之一,他在1500多年前帶領家人和部分族人從中原遷徙至梅州,教化鄉民,傳播中原文化。" [8] 
自宋代以來,讚頌程旼的匾額亦不少。如:清乾隆督學正程巖到程鄉督學時,親題大匾"百代儒宗"立於程公祠上廳;清嘉慶壬申年(1812年)督學正程國仁(商城人,累官貴州巡撫)又賜兩幀大匾"人倫模概"、"風起百世",置於程公祠下廳樑上;還有"源遠流長"、"敬仰千秋"、"景仰前賢"三幅大匾。在入閩粵贛咽喉之古驛道梯雲嶺上,還有摩崖大石刻"百粵高人",那是明平遠縣令李允懋為紀念程旼所鑿。 [8] 

程旼家族成員

程旼娶妻夏氏,生子三:程松程杉、程梅。程旼、程松、程杉的名字和事蹟,均被載入《清康熙·程鄉縣誌》、《清乾隆·嘉應州志》、《中國人名大辭典》等。 [8] 
約於唐初,其七世孫程元輔遷程鄉白土(今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龍上坪上程屋。其後裔主要播遷梅縣、五華、蕉嶺、興寧、河源、平遠長田及江西、福建、香港、台灣、南洋及美國、印尼、越南、泰國等地,且多有高級人才和企業家。 [6]  [17] 

程旼人物紀念

後人為紀念他的功德,名其都為“義化”,鄉為“程鄉”,源為“程源”,江為“程江”。公元479年,設置程鄉縣。 [1] 
為紀念這位客屬先賢,從古至今,在平遠、梅縣、潮州等地方,出現了以程旼姓氏命名的現象,包括祠廟、村莊、河流、驛道、橋樑、區域、街道等等,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數字顯示,程旼在粵東地區所遺留的古蹟達30多處,遍及平遠、梅縣、五華、河源、潮州。 [17] 
在平遠縣,後人將程旼和家人及子孫住過的祖屋命為程公屋、上程屋、下程屋,將村莊分別命為程源村、程北村、程中村、程西村、賢關村、程竹塘、鄉名為程鄉。在梅縣,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鄉村有程江鄉、程江村,學堂有程江中學,建築物方面有明朝以來所建的七賢書院、七賢祠、七賢亭,街道有義化路,驛道有程江驛道等等。 [17] 
1994年,梅州舉行世界客屬第12屆懇親大會時將程旼推崇為“118位客屬名人”中的首賢。 [10] 
程旼紀念館建於2007年9月,是具有客家特色的古典式園林建築,由正門、各具特色的展室、人工湖、景賢亭、程源、碑廊、後花園、觀賞台、休閒區等景點組成。 [11-12] 
每年農曆六月六福祖公王節是當地百姓紀念程旼的一個重要節日,2009年5月,這一為紀念程旼的傳統節日被列入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13-14] 
2014年4月16日梅城老街“程家祠”發現《程處士碑記》,可惜大面積殘缺,專家無法成文。找到程氏族譜後經校對,該碑記即是《程鄉縣處士先生祠堂碑文》,由“萬曆四十八年十月初一日程鄉知縣林欲□(?)”撰寫,共788字,其贊程旼:“惡乎然,惡乎不然,過者自化,先生無心也”“聖人身之為法,程賢人奉之為章”“乾坤不毀,江海不變,則先生之名長在宇宙間”。 [20] 
2017年,在平遠縣城城南新區豐光龜子地新建程旼小學以示紀念。 [15] 
平遠縣在程旼故里大柘鎮先後動工建設了紀念程旼的詩文碑廊、程旼銅像、程旼故居、程公祠盤龍廣場、程旼公園、程旼大道等以示紀念。 [10]  [13] 
為傳承程旼文化,平遠縣注重保護和挖掘程旼故居遺址、程公祠、程旼夫婦墓地、千年古榕等歷史文化遺產,把程旼文化遺址建成客家原生態文化研究基地;同時,把平遠公園改名為程旼公園。程旼公園的主題和核心——程旼紀念園,佔地1200平方米。 [17] 
2022年5月8日,梅州市程旼文化研究促進會成立在梅城成立,旨在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弘揚客家地區先進文化資源、優秀傳統文化瑰寶,開展學術交流和文藝創作,宣傳擦亮廣東古八賢之首旼公形象,擴大旼公以德化人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傳播影響。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