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蒙吉

鎖定
蔡蒙吉(1245—1276),廣東梅州人,南宋愛國詩人、抗元民族英雄,著名社會活動家。12歲中進士,被時人譽為“神童進士”,授迪功郎,後授從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其祖父蔡若霖、父親蔡定夫均為進士,因此當地有蔡府“一門三進士”之佳話。中進士後,他關心桑梓教育,曾捐出故里創辦義學,教化鄉人。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朝廷下詔四方勤王,蔡蒙吉被梅州知州湯執中任命為梅州籤書事、義兵總督,組織義兵抗元。公元1276年,率孤軍與元軍作戰,城陷被俘,英勇不屈從容就義,被元將易正大殺害於興寧,年僅32歲。文天祥光復梅州後,親自為蔡蒙吉舉行國葬,並親自作祭文,稱讚和表彰他的忠義愛國。文天祥為表其堅貞,親題“忠節鄉賢”榜其鄉,並在原籍松源祠堂內,親書“忠孝廉節”四字表其忠。 [12]  [16]  [21-22] 
後人為紀念這位抗元英雄,在梅城、鬆口先後建有七賢堂、七賢亭及蔡蒙吉紀念碑蒙吉書院蒙吉大道蒙吉大橋蒙吉文化公園、蒙吉文化長廊等紀念性建築,並主編出版了《蔡蒙吉史略》、《蔡氏文化薈萃》、《蔡蒙吉文化研究》等著作,創作了歌曲和MV《客家先賢蔡蒙吉》、《蔡蒙吉戲》等文藝作品。 [1-2]  [17]  在明朝,梅州境內的大部分為潮州府所轄,蔡蒙吉亦被奉祀在潮州府的鄉賢祠。 [22] 
蔡蒙吉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與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 [3-4] 
全    名
蔡蒙吉
梅庵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梅州松源鎮金星村 [5] 
出生日期
1245年
逝世日期
1276年
主要成就
廣東古八賢之一

蔡蒙吉人物生平

蔡蒙吉,宇梅庵,籍貫廣東省梅州松源鎮金星村,出生、居住地在梅州城“縣治南八十步”,即現梅城西牛崗墟、曾井一帶,那裏南宋時期應該有官傢俬邸一類的蔡氏住宅。 [14] 
於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應童子科,考取進士,時年十二,官授從政郎、義兵總督等職。
蔡蒙吉在梅任職期間,曾創建松源堡義學,開創了梅州設義學之先河。梅州從此文教日興,終成“文化之鄉”。
蔡蒙吉出身於書香門第,祖若霖,父定夫,均為進士,加上他自已,真正“一門三進士”,無比勳貴。“蔡若霖(蒙吉祖父)嘉定四年辛未科進士,欽州推官。”“蔡定夫,若霖子,淳祐四年甲辰科進士,廣州清海軍節度判官。” [14] 
宋寶佑元年至景定年間(1253年-1264年),進士侯安國來梅州任梅州教授,隸籍於城東攀桂坊,以免除入學者徭役來鼓勵梅人讀書。清郝玉麟主修的《廣東通志》人物列傳載:“侯安國本閩之寧化人。宋時由鄉貢進士,教授梅州。樂其風土,因家焉梅州僻處嶺南,經學草昧。安國倡導之,文風日盛。” [14] 
蔡蒙吉博學強記,加上家學淵源,八九歲已能背誦五經,侯安國任梅州教授,在孔廟講學,蔡蒙吉又入孔廟拜侯安國為師,更使蔡蒙吉學業精進,深研《春秋》,精通其義。 [14] 
宋寶佑四年(1256年),十二歲的蔡蒙吉應試童子科,登丙辰科進士及第,被稱為南宋“神童進士”,至十五歲,朝庭授職迪功郎,為此,當時梅州程鄉縣令(《嘉應州志》:紹興十四年(1144年)又復置梅州,仍下轄程鄉縣,屬廣南東路。)賈全在其住宅門口立“童魁坊”以彰其績。 [14] 
蔡蒙吉二十五歲進京再試銓衡復中第一,朝命加三資,授從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此時,梅州官府為表彰蔡氏功業,在蔡府門前又立一牌匾“德澤坊”。“德澤坊”與“童魁坊”應是兩個坊表授於同一府第。 [14] 
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南侵,長江上游告急,宋廷詔令天下兵馬勤王。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文天祥奉詔書勤王抗元。這消息傳出,在閩粵贛邊之贛南、閩西、梅州三地,客家人各宗族亦發動組織義軍,“八千弟子走勤王”,此前,蔡蒙吉受南宋朝庭加三資授從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蔡蒙吉未之任因戰事起,梅州知州湯執中請他出任梅州籤書事義兵統督,蔡蒙吉臨危受命,捐出薪俸與家產充實軍餉,並在松源老家捐出私人土地創辦“義學”。 [14] 
景炎元年(1276年),元將易正大率兵由浙江向福建進攻,一路勢如破竹,福州、泉州一帶南宋守軍不敢抵抗、望風而降,一路推進,攻向梅州,州官怯戰降敵,蔡蒙吉堅持抵抗,統率義軍與之激戰,守城半月,“州人士死者十蓋八九,井邑皆空。”(黃遵憲《已亥雜詩》) [14]  ,終因援絕而兵敗被俘,監禁於興寧縣。元將令其部屬陳一元施盡酷刑迫其投降,蒙吉堅決拒絕並加痛斥:“吾只知盡忠報國,豈肯從人奴而苟生”,遂被殺害。臨刑時,神態自若,從容就義,年僅32歲。 [24] 
翌年三月,文天祥收復梅州,任命隨從謝新為梅州令尉,為表彰蔡蒙吉之氣節,以棺殮屍,遷葬於桃堯練坑村。後人為紀念這位抗元英雄,在梅城、鬆口先後建有七賢堂、七賢亭及蔡蒙吉紀念碑等。 [6]  [13] 
蔡蒙吉以奮力抗元而就義,“童魁坊”、“德澤坊”不被保護,同時毀於戰火。 [14] 

蔡蒙吉史料記載

蔡蒙吉
蔡蒙吉(2張)
清《嘉應州志》載蔡蒙吉:“十二應童子科登,寶佑四年進士第,授迪功郎,再試詮衡復中第一,加三資,授從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未之任而丁。世變,知州湯執中檄權梅州籤知事、義兵統督。德佑二年,易正大陷梅州,蒙吉被執。正太引兵趨潮州,羈蒙吉於興寧,使其下陳一元守之。蒙吉罵曰,吾知盡忠報國耳,寧肯從人奴苟生哉!為一元所殺,暴其屍,三日顏色如生。一元異而痤之。時年三十有二。翌年三月,文天祥復梅州,嘉其忠,為文祭之,棺斂其屍,還葬於饒塘堡(今梅州市梅縣區桃堯鎮)練坑。”
其祭文雲:“蔡公之忠魂,無往不在:在天地為神祇,在山川為為社稷,在郡邑為鄉賢。春秋二祭,廟食萬年。噫公之生也,名垂竹帛;公之死也,重若泰山;允為朝廷使者之模範,宗族後裔之儀型。” [7] 
據《乾隆嘉應州志卷六人物部》記載:“蒙吉生而穎悟,九歲能背誦五經……年十二應童子科,賜進士出身,授迪功郎。再試銓衡復中第一,加三資,授從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蔡蒙吉12歲考中進士,轟動一時,被譽為“神童進士”。據有關統計,宋朝共有一百七十七位姓名可考的童子中童子科,相對於宋朝科舉取士總數的十一二萬來説,考中童子科的人還是極少的。蔡蒙吉十二歲能得此殊譽,可見他才學出眾與早慧。同時就目前記載,嶺南還沒有比蔡蒙吉更小的童子科進士。 [17] 
而《乾隆嘉應州志卷五選舉部》記載:“蔡若霖(蒙吉祖父)嘉定四年進士,欽州推官。”“蔡定夫,若霖子,淳祐四年進士,廣州清海軍節度判官。”“蔡蒙吉,定夫子,舉童子科,登寶祐四年(1256)進士。”按此記載,宋朝320年間,梅州登進士的有七人,而其中三人恰好就是蔡蒙吉一家三代,可謂獨佔鰲頭,梅州無雙。後來元、明兩代,梅州均無蟬聯者。直到清朝才出現李象元、李端、李逢享一門三翰林的傳奇,然而距離蒙吉已是三百多年後的事了。 [15] 

蔡蒙吉軼事典故

蔡蒙吉,幼年性聰穎過人,有“神童”之稱。8歲即能背誦五經、通曉諸子百家。幼年師從鄉貢進士侯安國學《春秋》並通曉其義。教授鄭景仁、知州賈全親自考校他,視之為奇才。南宋寶祐四年(1256),蔡蒙吉12歲參加丙辰童子科考試,考選為進士,授迪功郎。
按照南宋的制度,童子科進士即使有官銜,要獲取具體的職位,還須經過吏部的銓選。銓選,則需要等其二十五歲以後才能進行。蔡蒙吉在25歲後再次進京銓選,獲得優等第一名,因此破格加三資官銜升一品,授予其從政郎官銜(從八品),以及韶州司户兼司法的職位。 [15] 
蔡蒙吉考取進士後,再殿試詮御,得第一名,官職由迪功郎加三級授從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其時元兵入侵益迫,宋帝遂下詔四方勤王。蔡蒙吉毅然就任由梅州知州湯執中任命的梅州籤書事,任義兵總督。他統兵六千餘眾,捐家財薪傣以充軍餉、開倉賑濟災民。他統率的義軍聲勢浩大,威振梅州。任職期間,特捐獻土地創建松源堡義學,開創梅州設義學之先河。 [15]  [21] 
宋德祐二年(1276),元將易正大聲勢洶洶,攻陷梅州。州官貪生怕死降敵。蔡蒙吉率義軍抗戰,堅持守城激戰半月多,不幸兵敗被俘。蔡蒙吉旋被監禁於興寧縣城。易正大親釋其縛,並指使已投降的蔡蒙吉部屬陳一元,誘迫蔡蒙吉投降。蔡蒙吉寧死不屈,痛斥叛徒:“吾但知盡忠報國,豈能屈從人奴而苟生?!吾乃宋臣,世食宋祿,決不投降,望速殺之!”當蔡蒙吉慘遭殺害時,年僅33歲。從容就義,在入侵者面前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 [13]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民族英雄文天祥從福建漳州移兵廣東潮陽,收復梅州時,文天祥驚聞蔡蒙吉死難,嘉許其忠烈氣節,並移其棺柩還葬於梅州,表其堅貞,親題“忠節鄉賢”榜其鄉。葬禮顯得極其隆重,並迎蔡蒙吉神主入梅州學宮以享春秋二祭。載州志,入七賢祠。賜聖旨金牌諡忠節。文天祥並在原籍松源祠堂內,親書“忠孝廉節”四字表其忠。 [21] 
1. 諄諄庭訓,理學是瞻
南宋之時,伴隨着理學傳播,加之傳統儒學倫理道德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念,講求名節逐漸地成為社會風氣。名流節士們勇於擔當,奮不顧身,欲挽大廈於將傾的浴血奮鬥及其英雄氣概,促成了忠義之風的形成。由於理學的薰陶,“江左諸賢持節秉義,九死不衰,一時交遊氣誼皆班班可紀”。時人鄭思肖曾説:“今天下崩裂,忠臣義士死於國者,極慷慨激烈,何啻百數,曾謂漢唐末年有是夫!”
蔡蒙吉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若霖,嘉定四年(1211)進士,為欽州推官;父親定夫,淳祐四年(1244)進士,授清海軍節度通判。蒙吉八九歲就能背誦五經,“教授鄭景仁、知州賈全召試,奇之”,這除了蔡蒙吉本身生性聰穎外,還與家中的理學薰陶有很大關係。《蔡氏族譜》記載,自福粵公松源開基以來,歷代不乏服膺理學之士,蔡蒙吉祖父若霖公弱冠便前往漳州,拜朱熹門人“北溪先生”陳淳為師,得“濂洛關閩”之真傳。而在若霖公中進士之後,又派蔡蒙吉之父蔡定夫拜“九峯夫子”蔡沉為師。“九峯夫子”蔡沉,師自其父蔡元定(西山先生)和朱熹,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家。若此記錄屬實,則蔡蒙吉可謂是朱熹的三傳弟子(蔡沉為朱熹弟子,蔡蒙吉之父蔡定夫為蔡沉弟子,因此蔡蒙吉為三傳弟子)。作者署名陸秀夫的《若霖公傳》中更是詳細地提到了此事,文中提到若霖公對定夫公的庭訓時,這樣寫道:“每述庭訓雲,孔孟道脈惟二程為正……復與其仲嗣沉(即蔡沉),後先師及文公,益有所折衷,近聞沉老且健,然予已晚矣,汝其往毋以千里妨其業,毋以行長略其禮。汝其畏敬之,以竟其業,身體之而力行,是亦足矣。”
當然,對蔡蒙吉影響最大的便是他的父親。《蔡氏大宗族譜》中記載了定夫公對蒙吉公庭訓,其雲:“忠孝廉節,國家至寶,爾等不可不察。”從以上敍述不難看出,蔡蒙吉從小便受到家中的諄諄庭訓,以及濃厚的理學氛圍薰陶,這對其後來成為忠臣節士,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 [22] 
2. 求學安國,《春秋》大義
除了家中濃厚的理學氛圍外,蔡蒙吉的成才還離不開當時的理學名師鄉進士侯安國的教導。侯安國是福建寧化的鄉進士,宋淳祐年間來梅,任梅州教授。當時梅州經學未開,侯安國便以《春秋》授課,培育士子。並且通過免入學者徭役,激勵梅人苦讀,開經學講授之風,梅州因此而文風日盛。蔡蒙吉是幸運的,因為早在蔡蒙吉祖父若霖公中進士之後,便已經從松源搬到了梅城曾井之側建立宦宇,他因此能就近求學於侯安國。
我們追溯侯安國的學問來源,亦可以知道其同樣出自理學世家。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譜》記載,他被認為是宋代理學名家侯仲良(字師聖)八世孫。另外從其教授《春秋》且諱安國來看,我們也可推測,其與福建另一位春秋學大師胡安國或有師承上的聯繫。
胡安國字康侯,學者稱“武夷先生”,南宋建寧崇安(今屬福建)人。其治學理念上承二程,下接謝良佐、楊時、遊酢,在理學發展史上居於承上啓下的地位。他是南宋時期的著名經學家和湖湘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其主張抗金,收復失地。為人處事,以聖人為楷模,重操守、講忠信,性格耿直,不趨炎附勢,不阿諛奉承權貴。特別強調忠、孝等封建綱常,其行尤篤。畢生潛究《春秋》,謂“《六籍》惟此書出於先聖之手”,天下事物無不備於此,“為傳心要典”。用時二十餘年,撰成《春秋傳》。書成以後,除深為當世所重外,亦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宋儒的諸多春秋學著作中,此書地位最為顯赫,影響了幾百年的春秋學研究。
胡安國將其經世致用、華夷之辨、尊王攘夷的思想貫穿於《春秋傳》的始終,奠定了將心性之學與經世致用相結合的學風,端正了學人的志向品格和人生價值方向,其門下學人踐行實學思想和實幹作風,關注現實,忠君報國,濟世救民。我們可以看到,南宋朝廷面臨覆滅的危急關頭,胡安國的門人弟子中如蔡蒙吉者亦不少,他們紛紛投筆從戎,在激烈的戰鬥中為國捐軀。在長沙保衞戰中,僅嶽麓書院諸生就“十亡其九”,不計其數。這從一個側面佐證,蔡蒙吉之所以忠義報國,慷慨赴死,是因為侯安國的教導,更可遠溯根源至胡安國思想之風。嶽麓書院諸生和蔡蒙吉等都是理學教育的產物,他們是講究氣節、為國盡忠的士人代表。蔡蒙吉所具有的信念和氣節,便是源於理學的民族文化內核。 [22] 
3. 童子登科,意氣風發
蔡蒙吉小時候就很聰慧,被稱為神童,再加之其深厚的家學淵源和名師指點,十二歲便中了進士。其玄孫、明永樂年間舉人蔡克宏在《蒙吉公行實》中有詳細記載:“公生而穎異,甫能言,授五經,九歲即舉筆成文,於諸子百家莫不洞悉,知州賈全及教授鄭景仁面試皆奇之,從鄉進士侯安國學《春秋》,了其大義,應童子試州縣都擢第一,至十二歲遂以春秋闈捷登寶祐四年(1256)丙辰科進士第,即授迪功郎。”
寶祐四年(1256),蔡蒙吉十二歲,應童子科考試,考選為進士第,授官銜迪功郎(從九品)。宋代科舉考試中的童子科,是為十五歲以下的少年而設,在這個年齡之內,能通經作詩賦者,要由州里推薦到朝中,首先通過國子監考試(或中書省考試),再由皇帝親自面試,最後國家給予考試合格的童子官職或賜出身,不合格的只能“賜帛”遣送回籍。按照學者目前的有關統計,宋朝共有一百七十七位姓名可考的童子中童子科,相對於宋朝科舉取士總數的十一二萬來説,考中童子科的人還是極少的。蔡蒙吉十二歲能得此殊譽,可見他才學出眾與早慧。就目前相關記載來看,嶺南還沒有比他更小的童子科進士,説他是嶺南歷史上年紀最小的進士是當之無愧。值得注意的是,同是寶祐四年,文天祥、陸秀夫也與蔡蒙吉同登進士第。
蔡蒙吉在登童子科進士之後,便被授予了迪功郎的官銜。按照南宋的制度,一般情況下,童子科進士即使有官銜,要獲取具體的職位,還須經過吏部的銓選。銓選,則需要等其二十五歲以後才能進行,由於此時蔡蒙吉不過十二歲,因此蔡蒙吉在此期間只能回家守選。蔡蒙吉歸鄉期間,十分注重對家鄉人才的培養。他捐獻其老家松源的田地(在山門寺右側),創建松源義學,開梅州地區設立義學的先河。
蔡蒙吉二十五歲後再次進京銓選,因為準備充分獲得了優等第一名,因此破格加三資官銜升一品,授予其從政郎官銜(從八品),以及韶州司户兼司法的職位。關於其在韶州時的情況,其玄孫蔡克宏在《蒙吉公行實》中寫道:“屢有政績,韶之民從而德之。” [22] 
4. 盡忠報國,壯懷激烈
好景不長,由於皇帝昏庸,賈似道專權,南宋皇朝此時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下,南宋危如累卵。剛過新年,拉着四歲的宋恭帝垂簾聽政的謝太后,連忙下“哀痛詔”,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敵保國。此時的蔡蒙吉正在梅州家中過春節,事出緊急,被梅州知州湯執中任命為籤書事,負責統督義兵軍馬。接到任命後,蔡蒙吉便散盡家財以助兵餉,召集義兵若干人準備勤王,然而由於梅州距離臨安太過遙遠,且路途艱辛,因此便轉而聚兵保衞梅城。
到了德祐二年(1276),元將易正大兵圍梅州,蔡蒙吉軍孤力弱,只能且戰且守。一個多月後,元兵大舉進攻,梅州城被攻破,蔡蒙吉被俘。易正大在攻破梅州城後,移軍攻打潮州,便將蔡蒙吉關押在興寧。其部將陳一元任興寧縣令並負責看守蔡蒙吉,陳一元想用嚴刑(將其放進鍋裏煮)來威脅他,又用高官厚爵來引誘他,但是蔡蒙吉大義凜然,嚴詞痛斥叛賊:“吾家世為宋臣,唯速求一死以報宋。”又云:“吾但知盡忠報國,寧肯從胡奴而苟生哉!”遂被惱羞成怒的陳一元殺害,此時他才不過三十二歲。蔡蒙吉被殺後暴屍三日,然而卻“顏色如生”,陳一元見狀驚懼,趕快將蔡蒙吉屍體收葬。
次年三月,文天祥率兵由福建入粵,收復梅州,在獲悉蔡蒙吉遇難詳情後,悲痛萬分。他與蔡蒙吉為同科進士,又同為抗元之士,且同是朱熹的三傳弟子,自然惺惺相惜。為表彰忠烈,文天祥棺殮其骸,奏請御葬於梅州牛崗坪,迎其神主入梅州學宮,並奏請皇帝賜蔡蒙吉諡號承節。御葬之時,為文致祭曰:“嗟乎蔡公,振綱扶紀,殉難捐軀!予以間關,睹公形狀而徒傷悽切,欲公話而不得一語。匹忠貫義,垂格離離。公之精神,無往不在:在天地為神祇;在山川為社稷;在郡邑為鄉賢。春秋二祭,廟食萬年。噫!公之生也,名垂竹帛;公之死也,重若泰山。永為朝廷仕者之模範,宗族後裔之儀型。”除此之外,文天祥還到蔡蒙吉松源祖祠內親書“忠孝廉節”四個大字,以彰其浩然之氣。
《中庸章句集註》雲“惟聖人,能知聖人”,我們也可以説“惟忠臣,能知忠臣”。文天祥駐軍梅州期間,也曾和當地梅人説:“籤書蔡公,與潮州太守馬發公,皆廣東豪傑,吾不及一見,吾之不幸也。”其對蔡蒙吉盡忠報國精神之敬佩,可見一斑。 [22] 

蔡蒙吉作品選錄

蔡蒙吉詩 蔡蒙吉詩 [15]
蔡蒙吉是宋代梅州著名詩人,詩作情景交融,意境深遠,有《登王壽山》、《詠王壽山》、《遊陰那山》、《遊山探梅》、《梅江晚泛》等傳世,尤以《登王壽山》七言絕句“王壽山頭石徑斜,不知何處有仙家,煙霞踏遍芒鞋破,一路春鳩啼落花”為歷代所傳誦。此詩,在清代曾作為啓蒙教材,衍生出黃遵憲十歲學詩的佳話。私塾先生以“一路春鳩啼落花”為題,黃遵憲則詠出“春從何處去,鳩亦盡情啼”之句。 [14]  [17] 
有如下詩留傳:
《登王壽山》
王壽山頭石徑斜,不知何處有仙家?
煙霞踏遍芒鞋破,一路春鳩啼落花。”
《遊陰那山即景》
宮闕天懸絕勝奇,況臨泉石畫中窺。
五峯青翠冠攢玉,二水週迴練拂漪。
魚鳥若能明正定,猿猴一似發菩提。
沉沉鐘鼓山間寂,客亦忘言自得之。”
《梅江晚泛》
(一)
罷讀出江岸,江波滾滾來。呼舟閒打槳,載月二更回。
(二)
何處吹橫笛,簫簫荻葦叢。徐看釣艇出,蓑笠一漁翁。
《遊山探梅》
滿徑涼露滴涓涓,縷縷檀心欲吐難。
煙霞踏破芒鞋路,惟有鷓鴣啼落花。 [8]  [13]  [15] 
文天祥為蔡蒙吉所撰《祭文》:嗟乎蔡公,振綱扶紀,殉難捐軀。予以間關,觀公形形而徒傷悽切。欲公話而不得一語。匹忠貫義,垂格離離。公之精神,無望不在。在天地為神衹,在山川為社稷,在羣邑為鄉賢。春秋二祭,顏食萬年。意公之生也,名垂竹帛,公之死也,重若泰山。允為朝廷仕者之模範,宗族後裔之儀型。 [15] 

蔡蒙吉蔡蒙吉故居

蔡蒙吉故居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是蔡福粵由福建武平遷至梅州松源開基的祖屋,為粵東客家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古民居建築,當地有“未有松源,先有蔡屋”的説法。 [15] 
蔡蒙吉故居
蔡蒙吉故居(26張)
蔡蒙吉故居位於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金星村,佔地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為二堂二橫一圍的傳統客家圍龍屋。其主體建築為二進院落形式,佈局簡潔,僅設上下堂及左右各一間廂房,大門兩側對稱設門房各一間,左右被橫屋和後面的半月形圍龍所包圍,是粵東客家地區初期圍龍屋的典型。
1987年,蔡蒙吉故居被列為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2014年1月13日,蔡蒙吉故居被列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9] 

蔡蒙吉家族成員

先祖:蔡福粵 [10] 
祖父:蔡若霖 [10] 
父親:蔡定夫 [10] 
蔡蒙吉是蔡氏入梅始祖福粵公的六世孫。蔡蒙吉的祖父蔡若霖、父親蔡定夫和他自己都是進士,被當地譽為蔡府“一門三進士”。 [10]  [19] 

蔡蒙吉人物紀念

在蔡蒙吉考上進士後,州官於南宋開慶元年(1259)在縣治南八十步為其立有德澤坊(即童魁坊),後來因修建城牆被拆毀。自蔡蒙吉壯烈犧牲之後,梅州人民不忘其孤忠,自明代以來,各種紀念蔡蒙吉的活動綿延不絕。在明朝,梅州境內的大部分為潮州府所轄,蔡蒙吉被奉祀在潮州府的鄉賢祠;而在程鄉縣(宋代梅州下轄一縣,為程鄉縣,明代撤梅州,存程鄉縣)治所中,亦將蔡蒙吉奉祀於鄉賢祠,以享春秋二祭。崇禎年間梅城下市興建有五忠祠,順治年間改為七賢書院,而後又改為九賢書院,其中皆奉祀蔡蒙吉。 [22] 
後人為紀念蔡蒙吉,入祀梅州學宮至聖先師廟,載州志,入七賢祠。並在蔡蒙吉原籍松源祠堂內,由文天祥親書“忠孝廉節”四個大字,以表其忠;門首豎建“三代進士德澤坊及童魁坊”,以表其家學淵源。又在蔡蒙吉原籍松源祖祠對面燕洋湖(地名)建造“神童書院”(又名“蒙吉書院”),在其祖祠左側山門寺右邊居地倡建義學,以培育人才。上述古蹟而今僅存遺址。蔡蒙吉遺體原葬於梅州城郊牛崗坪,清乾隆年間遷葬於堯塘堡練坑村。 [13] 
為紀念抗元英雄蔡蒙吉,梅州人民先後在梅城、鬆口建立了七賢堂、七賢亭(七賢指劉安世、文天祥、張九齡、狄青、蔡蒙吉、韓愈、程旼)及蔡蒙吉紀念碑、紀念館等,以彰先賢,激勵後人。 [13]  此外,還在蔡蒙吉故居附近建有蒙吉大道蒙吉大橋蒙吉文化公園蒙吉書院、蔡蒙吉石雕像、蒙吉文化長廊等紀念性建築,並主編出版了《蔡蒙吉史略》、《蔡氏文化薈萃》、《蔡蒙吉文化研究》等著作,創作了歌曲和MV《客家先賢蔡蒙吉》、《蔡蒙吉戲》等文藝作品,以紀念這位著名的客家先賢 [17-18] 
2008年10月,梅州市各縣和省內汕頭、河源、深圳及江西、福建、香港、重慶等地前來尋根問祖的600多名蔡蒙吉後裔在其故居舉行祭祖儀式。 [19] 
2015年是客家人的民族英雄蔡蒙吉誕辰770週年。為弘揚蔡蒙吉忠烈,探討儒家文化對客家精神的影響,10月24日,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主辦了紀念民族英雄蔡蒙吉誕辰770週年研討會,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學者及蔡氏福粵公宗親聯誼會代表參會。 [20] 
2017年10月5日上午,紀念蔡氏開基祖福粵公誕辰900週年暨民族英雄蔡蒙吉英勇就義740週年大會在梅縣區松源鎮金星村蔡屋舉行。來自廣東各地和重慶、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市)的上千名蔡氏宗親參加了活動。大會結束後,與會全體蔡氏宗親還前往蔡蒙吉故居開展了祭拜活動。 [11] 
2021年3月28日,梅州市蔡蒙吉文化研究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在大埔縣瑞山生態旅遊度假村召開,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歌曲MV《客家先賢蔡蒙吉》首發儀式。 [16] 
2023年7月5日,蔡蒙吉墓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九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3] 

蔡蒙吉人物影響

人文傳統奠基人
蔡蒙吉中進士後,捐獻其老家松源的田地(在山門寺右側),創建松源堡義學,改學制、辦義學,以育人才,成為梅縣各堡設立義學之始。到了明朝,其後裔蔡克弘為追求祖志,還在其祖祠對面燕洋湖建立神童書院,又名蒙吉書院。
蔡蒙吉開梅州先河創辦義學對後世文化教育的影響巨大,蒙吉書院後來被大火燒燬,清朝時後人又在其基礎上興辦“義學”鄉校,在松源六甲內培育出眾多進士和學者。此後,松源義學又多次進行修建,逐漸成為“松源成達高等小學堂”,後改名“松源公學”,一直至松源中學。
蔡蒙吉是梅州人文傳統的主要奠基人,其主要原因是他的歷史影響和激勵本土客家人明德崇文,同時他回鄉後積極創辦義學、普及儒家文化。蔡蒙吉是史載的第一位在梅州創辦學校的先賢。因此,從明朝開始,程鄉縣就建“五忠祠”紀念蔡蒙吉,清朝時又在“五忠祠”基礎上建“七賢書院”“九賢書院”,“可以説,從宋末到清朝康熙年五百多年間,蔡蒙吉是唯一一位被地方認可和祭祀的本土名人”。
蔡蒙吉是梅州創辦義學的第一人,開創了梅州鄉村辦義學的先河,梅州從此文教日興,最終成為‘文化之鄉’。蔡蒙吉是客家文化的創造者和踐行者,為梅州社會文化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因此從明代開始,梅州地方政府就把其作為“鄉賢”。他也成為梅州歷史上最負盛名、影響最大的鄉賢之一,是梅州客家人學習的榜樣。 [15] 
文武雙全,盡忠報國
“神童進士”蔡蒙吉才華橫溢,其詩作雖然保留很少,但文筆奇麗、韻味悠長。現存主要有《登王壽山》《詠王壽山》《遊陰那山》《遊山探梅》《梅江晚泛》,其中《登王壽山》七言絕句“王壽山頭石徑斜,不知何處有仙家?煙霞踏遍芒鞋破,一路春鳩啼落花”,為歷代傳誦。此詩,在清代曾作為啓蒙教材,衍生出黃遵憲十歲學詩的佳話。私塾先生以“一路春鳩啼落花”為題,黃遵憲則詠出“春從何處去,鳩亦盡情啼”之句。
文韜武略,盡忠報國。《嘉應州志》記載: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排山倒海般南下,宋恭帝連忙下“哀痛詔”,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敵保國。此時,在家的蔡蒙吉被梅州知州湯執中緊急任命為籤書事,負責統督義兵軍馬。蔡蒙吉散盡家財以助兵餉,召集義兵準備勤王,然而由於路途太過遙遠,便轉而聚兵衞城。
德祐二年(1276年),元將易正大兵圍梅州,蔡蒙吉軍孤力弱,只能且戰且守。一個多月後,元兵大舉進攻,梅州城被攻破,蔡蒙吉被俘,關押在興寧。蔡蒙吉大義凜然,嚴詞痛斥:“吾家世為宋臣,唯速求一死以報宋。”遂被殺害,此時他才不過三十二歲。
黃遵憲在《已亥雜詩》第二十五首中寫道:“男執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蟲盡,重帶天來再破荒。”可見,當時戰況的慘烈。
次年三月,文天祥率兵由福建入粵,收復梅州,在獲悉蔡蒙吉遇難詳情後,悲痛萬分。他與蔡蒙吉為同科進士,又同為抗元之士,惺惺相惜。為表彰忠烈,文天祥棺殮其骸,奏請御葬於梅州牛崗坪,迎其神主入梅州學宮,並奏請皇帝賜蔡蒙吉諡號“承節”。 [15] 
梅州蔡蒙吉文化研究會
梅州市區梅南路的“梅州市蔡蒙吉文化研究會”是蔡氏後人和熱衷蔡蒙吉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的聚集地。蔡蒙吉文化研究會監事長蔡妙雲告訴記者,研究會是由梅州民政部門和社科聯批覆登記成立的合法社團,旨在進一步研究和弘揚蔡蒙吉的人文精神,傳承其忠孝廉節的高尚品德。以蒙吉故居、蒙吉大橋、蒙吉書院、蒙吉公園及《蔡氏文化薈萃》《蔡蒙吉文化研究》為載體,形成宗親溝通、文化交流、學者研究、成果落地的平台。
蔡蒙吉文化研究會自2021年3月28日正式成立以來,匯聚宗親力量連續推出了45期《蔡氏文化薈萃》,主編出版了《蔡蒙吉史略》,推動了蒙吉公園、雕像和文化長廊的建設,並創作了歌曲和MV《客家先賢蔡蒙吉》《蔡蒙吉戲》等文藝作品。
蒙吉公園 蒙吉公園 [15]
蔡蒙吉其人和蔡氏一脈的研究不僅僅是從宗族觀念和優良家風的傳統,更重要的是蔡蒙吉作為古八賢之一,是梅州文化的一種象徵,也是客家人家國情懷的體現。蔡蒙吉文化的研究上升到文化和精神的層次,讓更多人從其身上看到客家文化的傳承和客家精神的內在力量。
“七百年春秋斗轉星移,穿越宋元風雨感天動地。一代代弘揚豐功偉績,童謠中我們又唱起你。三進士厚德澤被故里,胸懷黎民蒼生家國社稷。一片片丹心威武不屈,追憶中後世在傳頌你。”歌曲《客家先賢蔡蒙吉》的歌詞寫道。
在梅城西郊公園準備豎立一個‘一門三進士’的雕像,以此作為一個文化標誌,體現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並以此激勵後人學習向上。該項目已得到相關部門批准,將設計成3米高、6米寬的主題羣雕。
梅縣區松源鎮政府為了推動松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落實“百千萬工程”,該鎮提出了“重塑松源粵閩兩地人文交流 商貿交易重鎮”的新目標,其中將重點挖掘松源鎮的歷史人文資源,提升內生髮展動力,促進經濟文化發展。 [15] 

蔡蒙吉人物評價

南宋景炎三年(1278)三月,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天祥從福建漳州移兵廣東潮陽,收復梅州。聞悉同科蔡蒙吉遇難,特作祭文表彰其忠烈氣節,並將其棺柩移葬梅州。祭文曰:嗟乎蔡公,振綱扶紀,殉難捐軀,予以間關,觀公形狀而徒傷悽切,欲公話而不得一語。匹忠貫義,垂格離離。公之精神,無望不在,在天地為神袛,在山川為社稷,在羣邑為鄉賢。春秋二祭,廟食萬年。噫,公之生也,名垂竹泉;公之死也,重若泰山。允為朝廷仕者之模範,宗族後裔之儀型。 [13] 
文天祥駐軍梅州數月,亦常對羣眾説:“籤書蔡公與潮州太宗馬發公皆廣東豪傑也,吾不及一見,吾不幸也。” [21] 
清康熙年間,其牛崗坪墳右側一度為武生盧乙英所佔。時州官王吉人聞訊即親臨墳場審判處理,並撰文祭之。文曰:進士蔡公,歷世簪纓,八歲通經,十二成名,司户韶陽,權督義兵。易正之難,死國守負,暴露三日,顏色如生。文公祭葬,忠烈同情,永罄俎豆,萬古斐聲。 [13] 
黃遵憲在《已亥雜詩》第二十五首中寫道:“男執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蟲盡,重帶天來再破荒。” [17] 
清代舉人丘俊,重九登高,曾往瞻仰蒙吉墓,也曾作詩曰:前賢遺蹟動秋觀,千載精忠吊萬難,碧血埋顏山化碧,丹心照簡史流丹,參天古木孤臣恨,雨暗天暝古國寒。重九登高參揖拜,愧無蘋藻見墳壇。 [21] 
《客人先正詩傳》中,有一首詠蔡蒙吉生平事蹟的詩:力盡當年難瞑目,驅除恨不到龍沙。忠魂應戀名山好,一路春鳩啼落花。 [21] 
晩宋時期,面對蒙(元)入侵、國家淪亡之艱難時局,一大批士人或空談,或逃亡,或投降。與此相反,也有不少如文天祥、陸秀夫等“大忠極烈,超前絕後”之士,秉持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勇於擔當,奮不顧身,相繼為國殉難,他們是踐行儒家核心理念“忠孝廉節”的士人形象代表。而蔡蒙吉便是其中之典型。(中共梅州市紀委監委評) [22] 

蔡蒙吉書本介紹

《昨夜星辰——蔡蒙吉》
作者:宋紹青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此書背景:2005年10月,是梅州明賢、抗元民族英雄、社會活動家、愛國詩人蔡蒙吉誕辰760年。2005年8月,閩、粵、贛蔡氏宗親會在梅州市委黨校召開研討會,決定在蔡蒙吉誕辰紀念活動時,出版一部全面反映這位民族英雄的書,於是邀請宋紹青先生創作此書。
本書總共分為十章:
第一章:橫空出世 天資聰穎
第二章:路上探源 梅州求學
第三章:仰慕忠臣 崇文尚武
第四章:赴京應試 立志報國
第五章:科場腐敗 慧眼識珠
第六章:內憂外患 出謀獻策
第七章:大軍壓境 權奸作亂
第八章:志同道合 激情山水
第九章:國難當頭 兵臨城下
第十章:為國捐軀 彪炳史冊
從蔡蒙吉出生到為國捐軀,其情節可歌可泣,確實為一個英雄好漢!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