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神經病學新理論與新技術

鎖定
《神經病學新理論與新技術》是1998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耿道穎等。
作    者
耿道穎 / 等
出版時間
1998年12月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頁    數
506 頁
ISBN
9787542817952
定    價
65.00
裝    幀
精裝

神經病學新理論與新技術作者介紹

史玉泉,1919年生。1944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曾任上海醫科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神經病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博士生導師。現任該研究所名譽所長,神經外科終身教授。為我國神經外科的主要創始人及開拓者之一。尤對顱腦損傷、腦腫瘤、腦血管病及癲癇的外科治療具有獨到特長。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有《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神經外科分冊、《實用神經病學》等著作。曾獲衞生部及上海市科技成果獎9項。
呂傳真,1938年生。1960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任上海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所長、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國家醫學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衞生部國家藥典第八屆委員及新藥評審委員等。兼任《中國臨牀神經科學雜誌》等主編或編委。主編《骨骼肌疾病》、《神經疾病基礎與臨牀》等著作,曾獲衞生部及上海市科技成果獎3項。
周良輔,1941年生。1965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任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神經科學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中華醫學會上海神經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兼任《中國臨牀神經科學雜誌》、《Neurosurgery雜誌》等副主編或編委。發表論文120餘篇,主編論著3本,參加編寫多部著作。多次獲國家、衞生部和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先後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衞生部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上海市醫學榮譽獎。

神經病學新理論與新技術作品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神經影象學
第一節 腦脊髓計算機斷層掃描(腦脊髓CT)
一、螺旋CT的原理、技術及臨牀應用
二、電子束成象系統的原理、技術及臨牀應用
三、腦脊髓的CT血管造影(CTA)
四、腦脊髓的動態CT掃描(DCT)
五、CT技術的進一步革新
第二節 腦脊髓磁共振成象
一、快速成象序列
二、脂肪抑制成象序列(SIR)
三、磁轉換對比成象(MTC)
四、動態MRI掃描與定量分析
五、實時磁共振透視
六、磁共振腦功能成象(FMRI)
第三節 磁共振波譜分析(MRS)
一、MRS的基本原理與技術進展
二、正常腦發育與先天性腦病的MRS
三、腦卒中的MRS
四、腦腫瘤的MRS
第四節 磁共振血管成象(MRA)
一、MRA成象技術新進展
二、MRA臨牀應用價值
第五節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一、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技術
二、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的臨牀應用
第六節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
一、TCD評價腦血管畸形
二、TCD評價腦血管痙攣
三、TCD評價顱內壓增高
四、TCD評價腦死亡
第七節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象(PET)的原理及其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應用
一、PET的歷史和發展
二、PET顯象的原理
三、正電子核素標記的放射性藥物及其PET顯象
四、PET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
第八節 温度成象術在神經病學中的應用
一、温度成象術的原理
二、造影方法
三、正常熱象圖與病理性熱象圖
四、熱象圖的解釋與判斷
五、兩種熱象檢測的比較
六、臨牀應用
七、熱象技術的新動向
第二章 臨牀神經電生理診斷學
第一節 腦電分佈圖
一、腦電分佈圖的基本原理
二、腦電分佈圖的應用與分析
第二節 誘發電位
一、概述
三、運動誘發電位(MEP)
第三章 神經影象學時代臨牀神經病學檢查的作用
一、臨牀神經病學檢查在診斷神經系統疾病中的重要性
二、忽視臨牀神經病學檢查可能導致的診斷誤差
三、臨牀神經病學檢查是診斷複雜疑難雜症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四、臨牀神經病學檢查是隨診觀察病人的主要手段
五、臨牀神經病學檢查與影象學結合是更深入研究人體神經系統解剖生理的有利條件
第四章 程序化細胞死亡(細胞凋亡,PCD)與神經系統疾病
一、PCD的基本概念和與神經元死亡的關係
二、PCD研究的方法學
三、PCD與某些神經系統疾病
第一節 肝豆狀核變性(Wilson病,WD)
一、WD基因的定位
二、WD基因的結構與基本特性
三、WD基因突變與發病機制的探討
四、WD臨牀及實驗輔助診斷評價
五、WD的治療現狀
一、少年脊髓型遺傳性共濟失調
三、脊髓小腦型共濟失調
第三節 遺傳性周圍神經病
一、性環鏈(X-linked)肌營養不良症
二、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肌營養不良症
三、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肌病
第五節 強直性肌病
第六章 顱腦和脊髓的先天畸形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的胚胎學
一、脊髓的發生
二、脊髓發育異常
三、脊椎的發生
四、脊椎的發育異常
五、顱腦的發育及常見畸形
一、類型與發病原因
二、病理
三、臨牀表現
四、診斷
五、鑑別診斷
六、治療
七、分流術常見併發症及其處理
八、特殊類型腦積水
九、展望
第四節 Dandy-Walker畸形
第五節 導水管狹窄症
第六節 蛛網膜囊腫
第七節 顱頸交界處畸形
二、扁平顱底
三、寰樞椎半脱位
四、齒狀突異常
第八節 Amold-Chiari 畸形
第九節 狹顱畸形
第十節 顱裂與顱裂伴發的顱腦畸形
一、枕部腦膨出
二、鼻根部腦膨出
第十一節 無腦畸形
一、脊柱裂
二、半脊髓脊膜膨出
三、脊髓空洞型脊髓脊膜膨出症
四、脊膜側方和前方膨出
六、雙幹脊髓
第十三節 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症
第七章 神經創傷學
第一節 神經損傷機制研究進展
一、神經遞質在神經損傷中的作用
二、氧自由基及其他因素在神經損傷中的作用
第二節 顱腦損傷
一、外力作用與顱腦損傷類型關係的研究
二、急性顱內血腫的非手術療法
三、某些顱腦外傷手術的改進
四、腦瀰漫性軸突損傷
第三節 脊髓損傷
第四節 植物狀態和持續性植物狀態
第八章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第一節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分類與分級
一、歷史資料
二、促使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與分級進展的因素
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新的WHO分類的主要內容
四、新分類的主要改進
五、新增加腫瘤的簡要描述
六、展望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研究的近展
一、惡性細胞的起源及其與正常細胞的不同
二、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發病機制的研究
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標記物
四、腦腫瘤細胞增殖性能的測定
五、細胞凋亡在腦腫瘤研究中的前景
第三節 膠質瘤的分子外科與基因治療
一、基因與膠質瘤的關係
二、基因治療的途徑
三、膠質瘤的分子外科治療
四、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第四節 脊髓髓內腫瘤
一、臨牀病理與影象學檢查
二、診斷與鑑別診斷
三、治療
四、預後
第九章 垂體腫瘤
一、神經內分泌的調節
二、垂體瘤發病機制的研究
三、垂體腫瘤的世界衞生組織(WHO)分類(Kovacs的五層次診斷綱要)
四、內分泌功能測定及其在ACTH和TSH垂體瘤中的應用價值
五、垂體瘤的治療選擇
第十章 腦血管性疾病
第一節 腦血管病的流行病學與危險因素
一、腦血管病的人羣及地理分佈
二、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三、腦血管病流行病學干擾的人手點和突破點
第二節 腦循環的生理與病理生理
一、腦循環生理
二、腦循環的病理生理
第三節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
一、急性腦卒中的一般處理
二、急性腦缺血性卒中的特殊處理
第四節 腦卒中的康復治療與療效評定
一、大腦的可塑性
二、腦卒中病人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指數評定
第五節 缺血性腦病的外科治療
一、頸動脈血栓內膜切除
二、大腦中動脈血栓摘除
三、顱內血管重建手術
四、經皮血管擴張成形術
五、開顱減壓術
第六節 腦出血外科治療的新進展
一、腦出血手術適應證
二、腦出血手術方法
三、影響手術療效的因素
第七節 腦動脈瘤
一、動脈瘤的分類和病因
二、自然病程
三、腦動脈瘤的分佈
四、腦動脈瘤的診斷
五、腦動脈瘤破裂的非手術治療
六、手術時機
七、腦動脈瘤的外科治療
八、巨大型腦動脈瘤
第八節 腦動靜脈血管畸形
一、分類與分級
二、血流動力學改變及腦過度灌注現象
三、手術治療
四、介入放射治療
五、放射外科治療
第九節 脊髓血管畸形
一、分類
二、病理
三、發病原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