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浙東唐詩之路

鎖定
浙東唐詩之路,以蕭山柯橋—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臨海)為主體,歷史遺存和人文典故眾多,留下1500多首唐詩 [1]  ;是一條自錢塘江紹興,而後經浙東運河曹娥江剡溪再達新昌,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的詩意之路 [2] 
“浙東唐詩之路”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專用名詞,成為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又一條文化古道。 [2] 
中文名
浙東唐詩之路
所屬地區
浙江 [2] 

浙東唐詩之路詩路天台

走這條唐詩之路的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宦遊者或者是想入仕的文人。他們走唐詩之路的意圖,是希望能夠上天台山拜訪一個人,從而獲得仕途上的幫助。
這個人就是司馬承禎。他是唐中期最有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幼時便開始學道,雲遊天下後便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峯,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自號“天台白雲子”。他曾受武則天、睿宗、玄宗三任皇帝的幾番召見,入宮講道,在當時算得上能影響朝野的高人。
司馬承禎隱居天台桐柏山40多年,開創了道教天台仙派。 [8] 
司馬承禎的文學修養很高,又精通音律,著有《素琴傳》等,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
這樣一位人物隱居在天台山,自然引得文人們紛紛前來拜訪,可以訪道又能交流文學。天台的“佛宗道源、山水神秀”名聲更加顯著。
天台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所謂“一脈天台山與水,半部中國全唐詩”。據統計,《全唐詩》2200多名詩人中,走過“浙東唐詩之路”的有451人,佔五分之一;收錄寫於浙東或有關浙東的詩作有1500多首,其中涉及天台的就有1300多首。 [7] 

浙東唐詩之路歷史背景

唐代詩人多從錢塘江出發,經古都紹興,向南過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走新昌的沃洲、天姥,過天台山石樑飛瀑 [2]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成為千古名詩 [2]  。據專家考證,全唐詩收錄的2200餘位詩人中,有451位詩人遊覽過“浙東唐詩之路”風景線,包括李白、杜甫,“初唐四傑”中的盧照鄰駱賓王,“飲中八仙”中的賀知章崔宗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紳李德裕,“晚唐三羅”的羅隱羅鄴羅虯以及崔顥王維賈島杜牧等,為後人留下了一條山水人文結合、景觀文化相映的“浙東唐詩之路” [3] 

浙東唐詩之路詩路命名

“浙東唐詩之路”最早由新昌學者竺嶽兵於1991年提出,1993年,經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多次論證命名。此後,“浙東唐詩之路”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專用名詞,成為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又一條文化古道。 [3] 

浙東唐詩之路詩路涵義

“浙東唐詩之路”是指古代剡中一條唐代詩人往來頻繁、對唐詩發展有着重大影響的古代旅遊風景線。它始自錢塘江邊的西興渡口,經蕭山到鑑湖,沿浙東運河至曹娥江,然後沿江而行入嵊州剡溪,經天姥山,最後抵天台石樑飛瀑,全長近200公里。 [3] 
“浙東唐詩之路”是一條唐代詩人留下的山水人文之路,又是一座融合儒學、佛道、詩歌、書法、茶道、陶藝、民俗、方言、傳説等內容的文化寶庫。 [3] 

浙東唐詩之路價值意義

浙東山水及其文化積澱,成為文人墨客尋幽訪古、山水朝聖之地,而留存至今的大量典故、詩篇和古蹟,則是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僅紹興就有至今可考、可觀、可尋的“唐詩之路”遺存點200多處。 [3] 
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也是傳承千年的活態文化遺產和民族記憶。“浙東唐詩之路”融合儒學佛道、詩歌書法、陶瓷茶藝、戲曲民俗、神話傳説等為一體,其藴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具備了世界文化遺產特徵的區域文化路線,和“絲綢之路”一樣,是極具人文景觀特色、深含歷史開創意義的區域文化。 [3] 

浙東唐詩之路旅遊開發

讓唐詩“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成為浙江唐詩之路黃金旅遊帶的特色 [2]  。“打造唐詩之路黃金旅遊帶”作為浙江“全域旅遊推進工程”重點內容,被列為'大花園建設的十大標誌性工程之首 [3] 
詩路沿線的蕭山、越城、柯橋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臨海等縣(市、區)發出聯動倡議:協同推進“浙東唐詩之路”,共同做好“浙東唐詩之路”文化旅遊研究、資源開發和沿線文化遺產的整理挖掘,重現“唐詩之路”的昔日光華。 [3] 

浙東唐詩之路藝術創作

1、朱炳仁“浙東唐詩之路”紫銅浮雕銅壁畫長卷
銅壁畫《浙東唐詩之路》 銅壁畫《浙東唐詩之路》
2022年1月8日,與“浙東唐詩之路”線路高度契合的杭台高鐵開通運營。浙江紹興嵊州、新昌作為這條詩路上的重要節點,新建的嵊州新昌站檢票出口通道上,一幅展現“浙東唐詩之路”壯麗全景的紫銅浮雕壁畫也同步亮相。 [4-5] 
銅壁畫《浙東唐詩之路》局部
銅壁畫《浙東唐詩之路》局部(2張)
這幅壁畫長108米,高3米,採用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製作,是中國目前最長的紫銅浮雕銅壁畫長卷,在中國高鐵站中也是罕見的宏偉鉅製。這幅壁畫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銅雕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領銜團隊設計製作,是中國第一幅將傳統的唐詩之路文化與現代的高鐵文化結合起來的巨幅銅雕藝術品。 [4-5] 
這幅藝術長卷以錢塘江西陵古渡為起點,天台山華頂為終點,分為詩路“二十四景”漸次展開,展現了詩路沿線特別是核心區嵊州、新昌的歷史底藴和地域文化特色。 [4-5] 
2、袁忠良“浙東唐詩之路”125米國畫長卷
山水畫家袁忠良創作的125米國畫長卷《浙東唐詩之路》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該長卷涵蓋浙東唐詩之路上70多個人文景觀精華。中國美術學院博士、教授張東華認為:“袁忠良將敍事情節、詩意刻畫、連續空間轉換和季節變化等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他對山水、人物的駕馭能力;加上穿戴着唐代服飾的人物於畫中,很好地還原了唐詩之路上的真實情景,令人神往。”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會長盧盛江更是褒揚有加:“袁忠良用了整整6年時間創作這一鉅製,其艱辛可以想見。” [6] 
袁忠良“浙東唐詩之路”125米國畫長卷,如圖:
袁忠良《浙東唐詩之路》125米國畫長卷 袁忠良《浙東唐詩之路》125米國畫長卷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