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藝

(中華文化之國粹)

鎖定
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1999年國家勞動部正式將“茶藝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1800種職業之一,並制訂《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2008年,潮州工夫茶藝作為茶藝的代表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傳承人陳香白葉漢鍾 [2]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茶藝表演用具有:茶,以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 [3]  日本的煎茶道、台灣的泡茶道都來源於潮州的工夫茶。 [4] 
2008年6月7日,茶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茶藝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X-107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廣東省潮州市
非遺傳承人
陳香白葉漢鍾
示範單位
潮州天羽茶齋
拼    音
chá yì

茶藝簡介

茶藝關於茶藝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的儀式。
茶藝 實拍
茶藝 實拍(8張)
唐代煮茶,多用姜鹽添味,世稱姜鹽茶,詩人薛能《茶詩》雲:“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黃。”宋初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衝出來的茶湯要色白如乳,《觀林詩話》載,北宋蘇軾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蘇軾有《和蔣夔寄茶》一詩:“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蘇軾本人很注重茶的養生效果,吃完飯後用濃茶漱口,可解除煩膩。
明代起開始流行泡茶。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2015年,“潮州工夫茶藝”標準化的技術規程出台,共有21道工序。 [5] 

茶藝關於茶

茶藝圖片 茶藝圖片
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飲茶習慣在中國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曆史。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總結前人與當時的經驗,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關茶葉的著作——《茶經》後,飲茶風氣很快吹遍中國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嗜茶。而在十七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更首次將中國的茶輸入歐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在英國貴族社會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風範。在中國,“茶”因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兩種發音方式,在北方發音為CHA,在南方發音為TEE;因此由中國北方輸入茶的國家,如土耳其的發音是HAY,俄國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國南方經海線輸入茶的國家,其發音則不相同,如西班的發音是TE,德國的是TEE,而英國則是TEA。
剛經過陽光曝曬的茶葉是摘取茶樹嫩葉製造而成的,因為製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和名稱。製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酵”,發酵的結果,茶葉會從原來的碧綠色逐漸變紅,發酵愈多,顏色愈紅;而香氣也會因發酵的多寡,從葉香變為花香、熟果香或麥芽糖香。不發酵茶稱為綠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碧綠或綠中帶黃色,具有新鮮蔬菜的香氣,例如龍井、碧螺春等;全發酵茶稱為紅茶,泡出來的茶湯是硃紅色的,具有麥芽糖的香氣;而半發酵的茶,也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中國的特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產地是中國台灣省。烏龍茶又可分為輕發酵、中發酵及重發酵叁類,輕發酵如包種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湯色金黃為其特色;中發酵如鐵觀音水仙、凍頂等,湯色為褐色,飲來老成持重,較偏重“喉韻”;而重發酵如白毫烏龍,湯色呈橘紅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壺工夫茶,須注意水質、水温、茶量與茶具等要素;“水質”必須選用清新的軟水(含礦物質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温”隨不同茶葉的沖泡而有所不同,對大部分的茶種而言,以接近100℃沖泡為宜;但綠茶類及輕發酵茶類則不宜過高,通常不宜超過90℃;“茶量”的擺置亦因不同的茶種而異,從茶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叁均有可能。泡後約一分鐘倒出飲用,但因茶而異,再次沖泡時間則須相對延長;至於“茶具”,以紫砂陶壺最佳,茶壺大小配以適宜的茶杯,杯內以白色較佳,以便於判辨湯色。

茶藝關於喝茶

潮汕工夫茶茶藝
潮汕工夫茶茶藝(11張)
喝茶,在中國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閒活動。愛飲茶的人,一定喜好把玩茶壺,現今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壺泡茶法(工夫茶),這是從十六世紀末明朝神宗時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用小茶壺泡茶,茶味特別。甘醇芳香,明清時代以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壺最有名,凡出於名家的作品,四方爭購,價比黃金,而中國的陶藝家們,不僅製作精美的紫砂陶壺,並且另外發展出許多改良式的創意壺。
茶是中國人的國飲,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國人相信一個常飲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壽,而現代進步的科學,也已證明茶有醫學上的效用,對人體有益處,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茶為國飲,好茶者眾,懂茶者寡。
茶飲的正式記載,要從《三國志》開始,才有較可靠的依據。此時茶飲僅流行於部分南方上流階層間,一般社會對於茶飲抱持着存疑態度;而部分北方人尚不知茶為何物,嗜茶者多被視為“漏扈”、“水厄”、“酪奴”等輕蔑的字眼。
在北朝,達官貴人宴飲中有時也陳設茶飲,但多抱持着“恥不復食”的心態,只有江表殘民至北朝投順者,一時改不了在南方的喜好,因此仍習慣茶飲。及至隋朝南北統一,以迄大唐的太平盛世,漸漸南方的飲茶風尚,使嗜吃乳酪的胡人,也開始習慣茶飲。因嗜茶人口日增,風氣逐漸形成,久之茶便成為日常大眾化的飲料。此 即為由嘗試至肯定的過渡時期。當時出現幾個承先啓後的現象:第一,茶葉由最初的藥用性質,至於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到了隋唐時代,茶已成為純粹的飲料;第二,從原本要到人煙稀少的山區,到引進茶樹于山坡地栽種,以茶謀利的茶農也逐漸有其重要的角色;第三,從原本不講究焙制、烹點、水質等方法的“茗飲”(當時的陸羽被他人視為玩物喪志而諷為“茶博士”),到人們逐漸重視茶道,而真正擁有飲茶的知識。

茶藝成因

茶具 茶具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據《華陽國志·巴志》:“園有方翡,香茗”記載,中國人工栽培利用茶樹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在這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常説:“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人們首先把其當成飲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們在飲茶過程中講求的享受,對水、茶、器具、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同時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係,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會友。茶本身存在着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質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係到成為人際關係的媒介,逐漸形成傳統東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佔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古代,文人用茶以激發文思;道家用以修心養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禪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人們在精神層次上感受到了一種美的薰陶。在品茶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接受大地的雨露;調和人間的紛解;求得明心見性迴歸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對環境的要求十分嚴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宮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襯托不同的主題思想,莊嚴華貴的宮廷完好;修身養性的禪師茶;淡雅風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環境。對於再現生活品茶藝表演,不同類型的茶藝要求有不同風格的背景。主題和表現形式的一致,通過背景襯托,增強感染力,再現生活品茶藝術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種形式的環境適合茶藝表演尚有必要探討。背景中景物的形狀,色彩的基調,書法、繪畫和音樂的形式及內容,都是茶藝背景風格形成的影響因子。

茶藝涵義

茶藝 茶藝
陳香白茶道有“七義一心”,茶藝是其七義理之一。
茶藝是茶道這一普遍概念下屬的概念,它是指在茶事活動中的以茶葉為中心的全部操作形式的總稱。可以把茶藝概括為“茶道的表現方法;可以把茶藝限制為“工夫茶藝”或是“綠茶茶藝”等等。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緻,或是豪華莊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着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着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託 [6] 
如何來理解茶藝
第一,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衝、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於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第三,茶藝是一種舞台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藉助於人物、道具、舞台、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心的修養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淨化。
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第六,茶藝是一門唯美是求的生活藝術,只有分類深入研究,不斷髮展創新,茶藝才能走下表演舞台,進入千家萬户,成為當代民眾樂於接受的一種健康、詩意、時尚的生活方式。

茶藝內容

茶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茶葉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葉的分類、主要名茶的品質特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鑑別、貯藏、選購等內容。這是學習茶藝的基礎。
第二,水的基本知識。學習茶藝,必須懂得水,茶性必發於水,無水何以談茶?現代唯一的為高端茶藝提供運水的組織”茗泉郵驛“正在將忽略了近3個世紀的”運泉“將中國茶藝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第三,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
第四,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第五,茶藝的規範。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範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範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六,悟道。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茶藝茶藝的分類

中國茶藝按照茶藝的表現形式分類可分為四大類: [7] 

茶藝表演型茶藝

潮汕茶藝 潮汕茶藝
表演型茶藝是指一個或多個茶藝師為眾人演示泡茶技巧,其主要功能是聚焦傳媒,吸引大眾,宣傳普及茶文化,推廣茶知識。這種茶藝的特點是適合用於大型聚會、節慶活動,與影視網絡傳媒結合,能起到宣傳茶文化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效果。
表演型茶藝重在視覺觀賞價值,同時也注重聽覺享受。它要求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藉助舞台表現藝術的一切手段來提升茶藝的藝術感染力。

茶藝待客型茶藝

待客型茶藝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藝師與客人圍桌而坐,一同賞茶鑑水,聞香品茗。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是茶藝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都直接參與茶藝美的創作與體驗,都能充分領略到茶的色香味韻,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藝,以及探討茶道精神和人生奧義。
這種類型的茶藝最適用於茶藝館、機關、企事業單位及普通家庭。修習這類茶藝時,切忌帶上表演型茶藝的色彩。講話和動作都不可矯揉造作,服飾化妝不可過濃過豔,表情最忌誇張,一定要像主人接待親朋好友一樣親切自然。這類茶藝要求茶藝師能邊泡茶,邊講解,客人可以自由發問,隨意插話,所以要求茶藝師要具備比較豐富的茶藝知識具備較好的與客人溝通的能力。

茶藝營銷型茶藝

營銷型茶藝是指通過茶藝來促銷茶葉、茶具、茶文化。這類茶藝是最受茶廠、茶莊、茶館歡迎的一種茶藝。演示這類茶藝,一般要選用審評杯或三才杯(蓋碗),以便最直觀地向客人展示茶性。這種茶藝沒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説詞,而是要求茶藝師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因人而異,看人泡茶,看人講茶。看人泡茶,是指根據客人的年齡、性別、生活地域沖泡出最適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葉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韻)。講好茶,是指根據客人的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巧妙地介紹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貴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內涵等),以激發客人的購買慾望,產生“即興購買”的衝動,甚至“惠顧購買”的心裏。
營銷型茶藝要求茶藝師誠懇自信,有親和力,並具備豐富的茶葉商品知識和高明的營銷技巧。

茶藝養生型茶藝

養生型茶藝包括傳統養生茶藝和現代養生茶藝。傳統養生茶藝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國茶道精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佛教、道教的養生功法,如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睡眠、打坐、入靜或氣功導引等功法,使人們在修習這種茶藝時以茶養身,以道養心,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現代養身型茶藝是指根據現代中醫學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據不同花、果、香料、草藥的性味特點,調製出適合自己身體狀況和口味的養生茶。養生型茶藝提倡自泡、自斟、自飲、自得其樂,深受越來越多茶人的歡迎。

茶藝茶藝用具

1.置茶器
起炭火工具 起炭火工具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茶漏(鬥):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幹香。
⑤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潮州工夫茶藝”的器具 “潮州工夫茶藝”的器具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
④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
3.分茶器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鑑別。
杯託: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滌潔器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
煮茶 煮茶
⑤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茶巾:主要用於幹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淨桌面水滴。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其它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壺墊:紡織品。用於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⑤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温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温。
⑦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計等。
⑧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茶藝分類

茶藝祁門紅茶茶藝

主要用具:瓷質茶壺、茶杯(以青花瓷、白瓷茶具為好),賞茶盤茶荷,茶巾,茶匙、奉茶盤,熱水壺及風爐(電爐或酒精爐皆可)。茶具在表演台上擺放好後,即可進行祁門工夫紅茶表演。
孔雀開屏 孔雀開屏
(一)“寶光”初現
祁門工夫紅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並非人們常説的紅色,而是烏黑潤澤。國際通用紅茶的名稱為“Blacktea”,即因紅茶幹茶的烏黑色澤而來。請來賓欣賞其色被稱之為“寶光”的祁門工夫紅茶。
(二)清泉初沸
熱水壺中用來沖泡的泉水經加熱,微沸,壺中上浮的水泡,彷彿“蟹眼”已生。
(三)温熱壺盞
用初沸之水,注入瓷壺及杯中,為壺、杯升温。
(四)“王子”入宮
用茶匙將茶荷或賞茶盤中的紅茶輕輕撥入壺中。祁門工夫紅茶也被譽為“王子茶”。
(五)懸壺高衝
這是沖泡紅茶的關鍵。沖泡紅茶的水温要在90~95℃,而高衝可以讓茶葉在水的激盪下,充分浸潤,以利於色、香、味的充分發揮。
(六)分杯敬客
用循環斟茶法,將壺中之茶均勻的分入每一杯中,使杯中之茶的色、味一致。
(七)喜聞幽香
一杯茶到手,先要聞香。祁門工夫紅茶是世界公認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濃郁高長,又有“茶中英豪”、“羣芳最”之譽。香氣甜潤中藴藏着一股蘭花之香。
(八)觀賞湯色
紅茶的紅色,表現在沖泡好的茶湯中。祁門工夫紅茶的湯色紅豔,杯沿有一道明顯的“金圈”。茶湯的明亮度和顏色,表明紅茶的發酵程度和茶湯的鮮爽度。再觀葉底,嫩軟紅亮。
(九)品味鮮爽
聞香觀色後即可緩啜品飲。祁門工夫紅茶以鮮爽、濃醇為主,與紅碎茶濃強的刺激性口感有所不同。滋味醇厚,回味綿長。
(十)再賞餘韻
賞葉 賞葉
一泡之後,可再衝泡第二泡茶。
(十一)三品得趣
紅茶通常可沖泡三次,三次的口感各不相同,細飲慢品,徐徐體味茶之真味,方得茶之真趣。
(十二)收杯謝客
紅茶性情温和,收斂性差,易於交融,因此通常用之調飲。祁門工夫紅茶同樣適於調飲。然清飲更難領略祁門工夫紅茶先特殊的“祁門香”香氣,領略其獨特的內質、雋永的回味、明豔的湯色。感謝來賓的光臨,願所有的愛茶人都像這紅茶一樣,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茶藝台式烏龍茶藝

主要茶具:紫砂茶壺、茶盅、品茗杯、聞香杯、茶盤、杯託、電茶壺、置茶用具、茶巾等。
主要茶品:凍頂烏龍、文山包種阿里山茶
1.擺具將茶具一一擺好,茶壺與茶盅並排置於茶盤之上,聞香杯與品茗杯一一對應,並列而立。電茶壺置於左手邊。
2.賞茶用茶匙將茶葉輕輕撥入茶荷內,供來賓欣賞。
3.温壺温壺不僅要温茶壺,還要温茶盅。用左手拿起電茶壺,注滿茶壺,接着右手拿壺,注入茶盅。
4.温杯將茶盅內的熱水分別注入聞香杯中,用茶夾夾住聞香杯,旋轉360度後,將聞香杯中的熱水倒入品茗杯。同樣用茶夾夾住品茗杯,旋轉360度後,杯中水倒入滌方或茶盤。
5.投茶將茶荷的圓口對準壺口,用茶匙輕撥茶葉入壺。投茶量為1/2至2/3壺。
6.洗茶左手執電茶壺,將100℃的沸水高衝入壺。蓋上壺蓋,淋去浮沫。立即將茶湯注入茶盅,分於各聞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於聞香。
7.高衝執電茶壺高衝沸水入壺,使茶葉在壺中儘量翻騰。第一泡時間為1分鐘,1分鐘後,將茶湯注入茶盅,分到各聞香杯中。
烏龍入宮 烏龍入宮
8.奉茶聞香杯與品茗杯同置於杯託內,雙手端起杯託,送至來賓面前,請客人品嚐。
9.聞香先聞杯中茶湯之香,然後將茶湯置於品茗杯內,聞杯中的餘香。
10.品茗聞香之後可以觀色品茗。品茗時分三口進行,從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細微的差異,需細細品,才能有所體會。
11.再次沖泡第二次沖泡的手法與第一次同,只是時間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類推,每沖泡一次,沖泡的時間也要相對增加。優質烏龍茶內質好,如果沖泡手法得當,可以沖泡幾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12.奉茶自第二次沖泡起,奉茶可直接將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聞香杯中,然後重複聞香、觀色、品茗、沖泡的過程。
台式茶藝側重於對茶葉本身、與茶相關事物的關注,以及用茶氛圍的營造。欣賞茶葉的色與香及外形,是茶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沖泡過程的藝術化與技藝的高超,使泡茶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此外對茶具欣賞與應用,對飲茶與自悟修身、與人相處的思索,對品茗環境的設計都包容在茶藝之中。將藝術與生活緊密相聯,將品飲與人性修養相融合,形成了親切自然的品茗形式,這種形式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茶藝中式烏龍茶茶藝

1.備具候用:將所用的茶具準備就緒,按正確順序擺放好,主要有:紫砂水平壺、公道杯、品茗杯、聞香杯等。
2.恭請上坐:請客人依次坐下。
懸壺高衝 懸壺高衝
3.焚香靜氣:焚點檀香,營造肅穆詳和氣氛
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為上,用活火煮至初沸。
5.孔雀開屏:介紹沖泡的茶具。
6.葉嘉酬賓:葉嘉是茶葉的代稱,這是請客人觀賞茶葉,並向客人介紹此茶葉的外形、色澤、香氣特點。
7.孟臣沐淋:用沸水衝淋水平壺,提高壺温。
8.高山流水:即温杯潔具,用紫砂壺裏的水燙洗品茗杯,動作舒緩起伏,保持水流不斷。
9.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撥入紫砂壺內。
10.百丈飛瀑:用高長而細的水流使茶葉翻滾,達到温潤和清洗茶葉的目的。
11.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壺口的泡沫。
12.玉液移壺:把紫砂壺中的初泡茶湯倒入公道杯中,提高温度。
13.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湯均勻分到聞香杯中。
14.鳳凰三點頭:採用三起三落的手法向紫砂壺注水至滿。
15.重洗仙顏:用開水澆淋壺體,洗淨壺表,同時達到內外加温的目的。
16.內外養身:將聞香杯中的茶湯淋在紫砂壺表,養壺作用的同時可保持壺表的温度。
17.遊山玩水:將紫砂壺在茶船邊沿抹去壺底的水分,移至茶巾上吸乾壺底。
18.自有公道:把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中均勻。
19.關公巡城:將公道杯中的茶湯快速巡迴均勻地分到聞香杯中至七分滿。
20.韓信點兵:將最後的茶湯用點斟的手式均勻地分到聞香杯中。
21.若琛聽泉:把品茗杯中的水倒入茶船。
22.乾坤倒轉:將品茗杯倒扣到聞香杯上。
23.翻江倒海:將品茗杯及聞香杯倒置,使聞香杯中的茶湯倒入品茗杯中,放在茶托上。
24.敬奉香茗:雙手拿起茶托,齊眉奉給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禮。然後重複若琛聽泉至敬奉香茗程序,最後一杯留給自己。
25.空谷幽蘭:示意用左手旋轉拿出聞香杯熱聞茶香,雙手搓聞杯底香。
26.三龍護鼎:示意用拇指和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
27.鑑賞湯色:觀賞茶湯的顏色及光澤。
烏龍入海 烏龍入海
28.初品奇茗:在觀湯色、聞湯麪香後,開始品茶味。
29.二探蘭芷:即沖泡第二道茶。
30.再品甘露:細品茶湯滋味。
31.三斟石乳:即沖泡第三道茶
32.領略茶韻:通過介紹體會烏龍茶的真韻。
33.自斟漫飲:可讓客人自己添茶續水,體會沖泡茶的樂趣。
34.敬奉茶點:根據客人需要奉上茶點,增添茶趣。
35.游龍戲水:即鑑賞葉底,把泡開的茶葉放入白瓷碗中,讓客人觀賞烏龍茶“綠葉紅鑲邊”的品質特徵。
36.盡杯謝茶:賓主起立,共乾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別。

茶藝綠茶茶藝

用具
玻璃茶杯香一支白瓷茶壺一把香爐一個脱胎漆器茶盤一個開水壺兩個錫茶葉罐一個茶巾一條茶道器一套綠茶每人2—3克
基本程序:
1.點香焚香除妄念
2.洗杯冰心去塵凡
3.涼湯玉壺養太和
4.投茶清宮迎佳人
5.潤茶甘露潤蓮心
鑑賞湯色 鑑賞湯色
6.沖水鳳凰三點頭
7.泡茶碧玉沉清江
8.奉茶觀音捧玉瓶
9.賞茶春波展旗槍
10.聞茶慧心悟茶香
11.品茶淡中品致味
12.謝茶自斟樂無窮
綠茶程序解説: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俗話説:“泡茶可修身養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講究要平心靜氣。“焚香除妄念”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的氣氛。
第二道:冰心去凡塵茶,致清致潔,是天涵地育的靈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須至清至潔。“冰心去凡塵”就是用開水再燙一邊本來就乾淨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潔,一塵不染。
第三道:玉壺養太和綠茶屬於芽茶類,因為茶葉細嫩,若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沖泡,會破壞茶芽中的維生素並造成熟湯失味。只宜用80℃的開水。“玉壺養太和”是把開水壺中的水預先倒入瓷壺中養一會兒,使水温降至80℃左右。
第四道:清宮迎佳人蘇東坡有詩云:“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清宮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葉投放到冰清玉潔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甘露潤蓮心好的綠茶外觀如蓮心,乾隆皇帝把茶葉稱為“潤心蓮”。“甘露潤蓮心”就是再開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許熱水,起到潤茶的作用。
第六道:鳳凰三點頭沖泡綠茶時也講究高沖水,在沖水時水壺有節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鳳凰向客人點頭致意。
第七道:碧玉沉清江衝入熱水後,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後慢慢沉入杯底,我們稱之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觀音捧玉瓶佛教故事是中傳説觀音菩薩場捧着一個白玉淨瓶,淨瓶中的甘露可消災祛病,救苦救難。茶藝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我們稱之為“觀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們一生平安。
第九道:春波展旗槍這道程序是綠茶茶藝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熱水如春波盪漾,在熱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開來,尖尖的葉芽如槍,展開的葉片如旗。一芽一葉的稱為旗槍,一芽兩葉的稱為“雀舌”。在品綠茶之前先觀賞在清碧澄淨的茶水中,千姿百態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隨波晃動,好像生命的綠精靈在舞蹈十分生動有趣。
品茶 品茶
第十道:慧心悟茶香品綠茶要一看、二聞、三品味,在欣賞“春波展旗槍”之後,要聞一聞茶香。綠茶與花茶、烏龍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須用心靈去感悟,才能夠聞到那春天的氣息,以及清醇悠遠、難以言傳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淡中品致味綠茶的茶湯清純甘鮮,淡而有味,它雖然不像紅茶那樣濃豔醇厚,也不像烏龍茶那樣巖韻醉人,但是隻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從淡淡的綠茶香中品出天地間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韻味來。
第十二道:自斟樂無窮瓶茶有三樂,一曰:獨品得神,一個人面對青山綠水或高雅的茶室,通過品茗,心馳宏宇,神交自然,物我兩忘,此一樂也;二曰:對品得趣。兩個知心朋友相對品茗,或無須多言即心有靈犀一點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腸,此亦一樂也;三曰:眾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師”眾人相聚品茶,互相溝通,相互啓迪,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道德知識,這同樣是一大樂事。在品了頭道茶後,請嘉賓自己泡茶,以便通過實踐,從茶事活動中去感受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無窮樂趣。

茶藝普洱茶茶藝

一、用具
1.碳爐一個
2.陶製燒水壺一把
3.根雕茶桌一張
4.兔毫盞若干個
5.茶洗一個
6.有把手的泡壺一把
7.香爐一個
8.香一支
9.木魚一個
10.磬一個
11.普洱茶十克至十五克
12.茶道一套
13.佛樂磁帶一合
二、基本程序
1.禮佛——焚香合掌
2.調息——達摩面壁
3.煮水——丹霞燒佛
4.候湯——法海聽潮
5.洗杯——法輪常轉
6.燙壺——香湯浴佛
7.賞茶——佛祖拈花
8.投茶——菩薩如獄
9.沖水——漫天法雨
10.洗茶——萬流歸宗
11.泡茶——涵蓋乾坤
12.分茶——偃流水聲
13.敬茶——普渡眾生
14.聞香——五氣朝元
15.觀色——曹溪觀水
16.品茶——隨波逐浪
17.回味——圓通妙覺
18.謝茶——再吃茶去
三、解説詞
禪茶屬於宗教茶藝。自古有“茶禪一味”之説,禪茶中有禪機,禪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啓迪佛性、昭示佛理。
禪茶茶藝還是最適合用於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茶藝,我們這套禪茶茶藝共十八道程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的煩惱,拋棄功利之心,以平和虛靜之心,來領略“茶禪一味”的真諦。
1.禮佛:焚香合掌
同時播放《贊佛曲》、《心經》、《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樂或梵唱,讓幽雅莊嚴、平和的佛樂聲,像一隻温柔的手,把我們的心牽引到虛無縹緲的境界,使我們煩躁不寧的心平靜下來。
2.調息:達摩面壁
達摩面壁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的故事。面壁時助手可伴隨着佛樂,有節奏的敲打木魚和磬,進一步營造祥和和肅穆的氣氛。
主泡者應指導客人隨着佛樂靜坐調息。靜坐的姿勢以佛門七支坐為最好。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靜坐時肢體應注意七個要點:
其一,雙足跏趺也稱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亦可用單盤。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開始習坐時,有人連單盤也做不了,也可以把雙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一個骨節都如算盤珠子疊豎在一起樣,使肌肉放鬆。
其三,左右兩手環結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兩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抵。這叫“結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雙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不可沉肩彎背。
其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齶內收而不低頭。
其六,雙目似閉還開,視若無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米處。
其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面部微帶笑容,全身神經與肌肉都自然放鬆。
在佛樂中保持這種靜坐的姿勢10-15分鐘。
靜坐時應配有坐墊,坐墊厚約兩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燒佛
在調息靜坐的過程中,一名助手開始生火燒水,稱之為丹霞燒佛。
丹霞燒佛典出於《祖堂集》卷四。據記載丹霞天然禪師於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燒火取暖。寺中主人譏諷他,禪師説:“我焚佛屍尋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説:“這是木頭的,哪有什麼舍利子。”禪師説:“既然是這樣,我燒的是木頭,為什麼還要責怪我呢?”於是寺主無言以對。
“丹霞燒佛”時要注意觀察火相,從燃燒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輝煌。
4.候湯:法海聽潮
佛教認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從小中可以見大,從煮水候湯聽水的初沸、鼎沸聲中,我們會有“法海潮音,隨機普應”的感悟。
5.洗杯:法輪常轉
法輪常轉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二十。徑山寶印禪師雲:“世尊初成正覺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陳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輪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洗杯時眼前轉的是杯子,心中動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潔淨無塵;禮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潔淨無塵。在轉動杯子的手法洗杯時,或許可看到杯轉而心動悟道。
6.燙壺:香湯浴佛
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佛歡喜日”。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僧侶及信徒們要用香湯沐浴太子象(即釋迦牟尼佛像)。我們用開水燙洗茶壺稱之為“香湯浴佛”,表示佛無處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賞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一。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我們藉助“佛祖拈花”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葉。
8.投茶:菩薩入獄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據佛典記載,為了救度眾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薩表示:“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地獄中只要有一個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壺,如菩薩入獄,赴湯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萬民精神,如菩薩救度眾生,在這裏茶性與佛理是相通的。
9.沖水:漫天法雨
佛法無邊,潤澤眾生,泡茶沖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頂”,由迷達悟。壺中升起的熱氣如慈雲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風,心萌善念。
謝茶 謝茶
10.洗茶:萬流歸宗五台山著名的金閣寺有一副對聯:
一塵不染清靜地,
萬善同歸般若門。
茶本潔淨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塵不染。佛教傳到中國後,一花開五葉,千佛萬神各門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徹,“萬流歸宗”,歸的都是般若之門。般若是梵語音譯詞,即無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蓋乾坤
涵蓋乾坤典出於《五燈會元》卷十八。惠泉禪師曰:“昔日雲門有三句,謂涵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流句。”這三句是雲門宗的三要義,涵蓋乾坤意謂真如佛性處處存在,包容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真如妙體,在小小的茶壺中也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禪機。
12.分茶:偃溪水聲
“偃溪水聲”典出於《景德傳燈錄》卷十八。據載有人問師備禪:“學人初入禪林,請大師指點門徑。”師備禪師説:“你聽到偃溪水聲了?”來人答:“聽到。”師備便告訴他:“這就是你悟道的入門途徑。”禪茶茶藝講究:壺中盡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細聽偃溪水聲。斟茶之聲亦如偃溪水聲可啓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眾生
禪宗六祖慧能有偈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全稱應為菩提薩陲。菩提是覺悟,薩陲是有情。所以菩薩是上求大悟大覺——成佛;下求有情——普渡眾生。敬茶意在以茶為媒體,使客人從茶的苦澀中品出人生百味,達到大徹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稱之為“普渡眾生”。
14.聞香: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佛教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五氣朝元即做深呼吸,儘量多吸入茶的香氣,並使茶香直達顱門,反覆數次,這樣有益於健康。
15.觀色:曹溪觀水
曹溪是地名,在廣東曲江縣雙峯山下,唐儀鳳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寶林寺,此後曹溪被歷代禪者視為禪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禪法。《密庵語錄》載:“憑聽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內苑春。”觀賞茶湯色澤稱之為“曹溪觀水”,暗喻要從深層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時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長”(《塔銘·九卷》)。
16.品茶:隨波逐浪
“隨波逐浪”典出於《五燈會元》卷十五。是“雲門三句”中的第三句。雲門宗接引學人的一個原則,即隨緣接物,去自由自在地體悟茶中百味,對苦澀不厭憎,對甘爽不偏愛,只有這樣品茶才能心性閒適,曠達灑脱,才能從茶水中平悟出禪機佛禮。
17.回味:圓通妙覺
圓通妙覺即大悟大徹,即圓滿之靈覺。品了茶後,對前邊的十六道程序,再細細回味,便會:“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圓通妙覺,萬里雲託萬里天。”乾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薩頂時,曾寫過一聯:“性相真如華海水,圓通妙覺法輪鈴。”這是他登山的體會,我們稍做改動:“性相真如杯中水;圓通妙覺烹茶聲。”即是品禪茶的絕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們自身的心底。
18.謝茶:再吃茶去
飲罷了茶要謝茶,謝茶是為了相約再品茶。“茶禪一味”嘛。茶要常飲,禪要常參,性要常養,身要常修。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僕先生講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讓我們相約再吃茶去。

茶藝日本茶藝

日本茶藝 日本茶藝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稱“本席”、“茶席”,為舉行茶道的場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蘆草編成。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約9—10平方米。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牀間、客、點前、爐踏達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地爐和各式木窗,一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牀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視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潮州 [4]  ,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於中國工夫茶具。其基本茶具與潮州工夫茶具一樣也分四大件:涼爐,煮水用的風爐;茶釜,煮水用的鐵製的有蓋大缽;湯瓶,泡茶用的帶柄有嘴罐,稱“急須”;茶碗,盛茶湯用的瓷碗。
另外,還有研磨茶葉的“茶磨”﹑夾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籃”;清潔茶具用的“水翻”;裝香用的“香盒”;沏茶時用於攪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製“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葉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鳥羽毛製成、用於拂塵的“羽帚”;盛炭的“炭鬥”;盛爐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還有“和物”(日本)與唐物(中國)、高麗物(朝鮮)之區別。

茶藝花茶茶藝

花茶的沖泡以能維持香氣不致散失和顯示特質美為原則。通常泡飲程序如下:
1.泡茶用具
①主泡器:蓋碗:用來沏泡花茶。茶船(水方):用來盛放用過的水。
②備水器:隨手泡。
③輔助用具:茶荷、茶則、茶匙、茶針、茶夾、茶巾、儲水器。
2.花茶茶藝表演
花茶的沖泡一般使用蓋碗,蓋碗適合沖泡重香氣的茶,茶泡好後揭蓋聞香,既可品嚐茶湯,又可觀看茶姿。沖泡花茶也可使用瓷壺沖泡,方法與沏泡綠茶相同。
3.操作與解説
第一步:温杯
操作:左手拿隨手泡,將開水倒至蓋碗中1/3處,右手拿杯將温杯的水倒入茶船中。
解釋:温杯是因為稍後放入茶葉沖泡熱水時,不致冷熱懸殊。
蓋碗是一杯三件的蓋杯,包括杯蓋、杯身、杯託。杯為白瓷反邊敞口的瓷碗,以江西景德鎮出產的最為著名。用蓋碗泡茶揭蓋、聞香、嘗味、觀色都很方便。蓋碗造型美觀,題詞配畫都很別緻。以蓋碗泡茶奉客,人各一杯,品飲隨意。
第二步:盛茶
操作:用茶則將茶葉撥至茶荷中。
解釋:將茶葉撥至茶荷中。
第三步:賞茶
操作:雙手拿起茶荷請客人觀賞。
解釋:賞茶的步驟首先在賞幹茶,油亮美觀的茶葉還未沖泡便已令人神往(介紹茶葉名稱、產地及特點)。
第四步:置茶
操作:將茶葉撥至蓋碗中。
解釋:美其名曰佳茗入宮,香葉、嫩芽靜置於碗中。茶葉用量要均勻適量。
第五步:沖水
操作:沖水至杯的七分滿。
解釋:沖水後幹茶充分吸取水之甜潤甘醇,初步伸展,四溢茶香。“清茶一盞也能醉人”,初見潤茗,便全心進入到澄淡閒逸的境界之中。
第六步:介紹茶葉的名稱、產地及特點
第七步:敬奉香茗
操作:茶藝表演者雙手端起茶,彬彬有禮地向各位嘉賓、朋友敬奉香茗。
第八步:品飲演示
操作:
①揭蓋聞香操作:右手將杯端起交與左手,右手揭蓋聞香。
②觀察湯色操作:右手用蓋將茶沫撥去,欣賞茶湯。
③細品香茗操作:將蓋碗端至口處慢慢細品。
解釋:
品飲花茶講究的是輕柔靜美,揭蓋於胸前,旋轉聞香,即可感到撲面而至的清香。撥去茶沫,細品香茗。
第九步:靜坐回味
操作:點頭向客人示意。
3.茉莉花茶茶藝
用具:
三才杯(即小蓋碗)若干只;白瓷壺1把;木製托盤1把;開水壺2把(或隨手泡1套);賞茶荷1個;茶道具1套;茶巾1條;茉莉花茶每人2~3克。
基本程序解説:
1.燙杯——春江水暖鴨先知
2.賞茶——香花綠葉相扶持
3.投茶——落英繽紛玉懷裏
4.沖水——春潮帶雨晚來急
5.悶茶——三才化育甘露美
6.敬茶——一盞香茗奉知己
7.聞香——杯裏清香浮情趣
8.品茶——舌端甘苦人心底
9.回味——茶味人生細品悟
10.謝茶——飲罷兩腋清風起
茶藝表演 茶藝表演
花茶是詩一般的茶,它融茶之韻與花香於一體,通過“引花香,曾茶味”,使花香茶味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從花茶中,我們可以品出春天的氣息。所以在沖泡和品飲花茶時也要求有詩一樣的程序。
第一道:燙杯
我們稱之為“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蘇東坡的一句名詩,蘇東坡不僅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大文豪,而且是一個至情至性的茶人。藉助蘇東坡的這句詩描述燙杯,請各位充分發揮自己的理想力,看一看在茶盤中經過開水燙杯洗之後,冒着熱氣的、潔白如玉的茶杯,像不像一隻只在春江中游泳的小鴨子?
第二道:賞茶
我們稱之為“香花綠葉相扶持”。賞茶也稱為“目品”。“目品”是花茶三品(目品、鼻品、口品)中的頭一品,目的即觀察鑑賞花茶茶坯的質量,主要觀察茶坯的品種、工藝、細嫩程度及保管質量。
如特級茉莉花茶,這種花茶的茶坯多為優質綠茶,茶坯色綠質嫩,在茶中還混有少量的茉莉乾花,乾花的色澤應白淨明亮,這稱之為“錦上添花”。在用肉眼觀察了茶坯之後,還要幹聞花茶的香氣。通過上述鑑賞,我們一定會感到好的花茶確實是“香花綠葉相扶持”,極富詩意,令人心碎。
第三道:投茶
我們稱之為“落英繽紛玉懷裏”。“落英繽紛”是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先生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描述的美景。當我們用茶匙把花茶從茶荷中撥進潔白如玉的茶杯時,乾花和茶葉飄然而下,恰似“落英繽紛”。
第四道:沖水
我們稱之為“春潮帶雨晚來急”。沖泡花茶也講究“高沖水”。沖泡特技茉莉花茶時,要用90°左右的開水。熱水從壺中直瀉而下注入杯中,杯中的花茶隨水浪上下翻滾,恰似“春潮帶雨晚來急”。
第五道:悶茶
我們稱之為“三才化育甘露美”。沖泡花茶一般要用“三才杯”,茶杯的蓋代表“天”,杯託代表“地”,茶杯代表“人”。人們認為茶是“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靈物。
第六道:敬茶
我們稱之為“一盞香茗奉知己”。敬茶時應雙手捧杯,舉杯齊眉,注目嘉賓並行點頭禮,然後從右到左,依次一杯一杯地把沏好的茶敬奉給客人,最後一杯留給自己。
第七道:聞香
我們稱之為“杯裏清香浮情趣”。聞香也成為“鼻品”,這是三品花茶中的第二品。品花茶講究“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聞香時三才杯的“天、地、人”不可分離,應用左手端起杯託,右手輕輕地將杯蓋揭開一條縫,從縫隙中去聞香。聞香時主要看三項指標:聞香氣的鮮靈度,二聞香氣的濃郁度,三聞香氣的純度。細心地聞優質花茶的茶香是一種精神享受,一定會感悟到在“天、地、人”之間,有一股新鮮、濃郁、純正、清和的花香伴隨着清悠高雅的茶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第八道:品茶
我們稱之為“舌端甘苦人心底”。品茶是指三品花茶的最後一品,口品。在品茶時依然是“天、地、人”三才杯不分離,依然是用左手托杯,右手將杯蓋的前沿下壓,後沿翹起,然後從開縫中品茶。品茶時應小口喝入茶湯。
第九道:回味
我們稱之為“茶味人生細品悟”。人們認為一杯茶中有人生百味,無論茶是苦澀、甘鮮還是平和、醇厚,從一杯茶中人們都會有良好的感悟和聯想,所以品茶重在回味。
第十道:謝茶
我們稱之為“飲罷兩腋清風起”。唐代詩人盧仝的詩中寫出了品茶的絕妙感覺。他寫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藝延伸閲讀

茶藝茶藝入門

在開始學習茶藝的階段,我們所需要準備的基本器具有:煮水壺(隨手泡)一隻、茶道組合一組、茶海(茶船)一個、無色透明玻璃杯若干、四至六人量紫砂壺一把、公道杯一隻、小品聞香飲杯若干套(包括品杯和聞杯)、大蓋碗若干(陶瓷紫砂隨意)、新茶巾(小毛巾)一條、還有就是對茶藝的好奇心一顆了。
有了這些我們可以從中組合出大部茶藝需要的用具,如綠茶茶藝紅茶茶藝、烏龍茶藝、花茶茶藝、普洱茶藝等。
茶道組合分別是什麼?
焚香靜氣 焚香靜氣
形狀如夾子的稱呼茶夾或者茶鑷;形狀如勺子的稱呼為茶勺或者茶則;形狀是一個環形的鬥稱呼為茶鬥或茶漏;形狀為一根細頭針形狀的稱呼為茶針或茶茶通;形象為一扁平彎頭木棍稱呼為茶刮;形狀為花瓶造型的稱呼為茶瓶。水壺和這些用具的功能分別都是什麼呢?
煮水壺是為了方便我們在泡茶時容易掌握水温而泡出可口的茶;茶道六件的作用:茶夾是為了在洗滌、回收茶杯時候方便夾取,同時也可以夾取一些大塊的茶(如普洱等);茶勺是為了在將茶葉放置入茶杯(茶壺)時候能方便、衞生;茶鬥(茶漏)是為了在茶壺口較小的情況下擴大茶壺的壺口使得茶葉能幹淨的、容易的進入;茶針的作用是在壺嘴被堵時能疏通壺嘴;茶刮的作用是幫助清理出壺內的茶渣;茶瓶(茶筒)則是用來收納上述五件用具的。

茶藝茶文化簡史

第一,漢魏兩晉南北朝——茶文化的醖釀
茶是因作為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上是飲茶文化,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的產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後,兩晉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醖釀時期。
(1)飲茶的起源和發展
茶最先是作為食用和藥用的,飲用是在食用、藥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局部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飲茶始於西漢關於飲茶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説紛壇,爭議未定。大致説來,有先秦説、西漢説、三國説、魏晉説。
(2)茶與宗教結緣
活煮山泉 活煮山泉
漢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時期,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和卻睡療病的功能廣受宗教徒的青睞。
(3)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序和技藝。杜育的《荈賦》“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像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荈賦》所描述的,是漢代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第二,隋唐五代時期——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峯
(1)飲茶習俗的形成
陸羽茶經·六之飲》也稱:“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的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以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及湖北、山東一帶最為盛行,把茶當作家常飲料,形成“比屋之飲”。陸羽《茶經》初稿約成於代宗永泰元年,定稿於德宗建中元年。《茶經》的流行,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俗的形成。中國人飲茶習俗形成於中唐。
(2)名茶初興
唐代名茶,首推蒙頂茶,其次為湖、常二州的紫筍茶,其它則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碧澗明月方山露芽、邕湖含膏、西山白露霍山黃芽、祁門方茶、渠江薄片、蘄門團黃、丫山橫紋、天柱茶、小江團、鳩坑茶、騎火茶婺州東白、茱萸寮等。
第三,宋元時期——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峯
飲茶的普及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
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在社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國茶的藝術
中國茶的藝術,萌芽於唐,發皇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茶論,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藴蓄着一種高雅的情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