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蘇方言

鎖定
江蘇地跨長江淮河地域文化和方言文化有明顯差別。
實際上,並沒有所謂“江蘇話”。江蘇省分為三個方言區,即江淮官話區、吳語區、中原官話區。各個方言區內部則能夠互通,例如吳語區內各城市之間方言互通,但吳語區城市和江淮官話區城市之間則完全不能互通。
江淮官話區主要分佈於南京(市區)、揚州泰州(部分區縣)、淮安鹽城鎮江(部分區縣)、連雲港(部分區縣)、南通(部分區縣)、宿遷(部分區縣),又分洪巢片、泰如片。安徽省也是江淮官話區的主要分佈地,與江蘇江淮官話區能互通。
吳語區主要分佈於蘇州無錫常州全境,及南京(部分區)、鎮江(部分區縣)、南通(部分區縣)、泰州(部分區縣),分為太湖片和宣州片,太湖片細分為蘇滬嘉小片和毗陵小片。上海市浙江省也是吳語區的主要分佈地,與江蘇吳語區能互通。
中原官話區主要分佈於徐州、宿遷(部分區縣)、連雲港(部分區縣),又分徐淮片、贛榆片。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也是中原官話區的主要分佈地,與江蘇中原官話區能互通。
中文名
江蘇方言
外文名
Jiangsu Dialect
性    質
方言
地    區
江蘇
人口大約為
7000萬
種    類
官話吳語

江蘇方言江淮官話

江蘇方言江淮官話的分佈

詳見“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
揚州、泰州、南通(除啓東海門、通州)、淮安、鹽城、南京(除高淳溧水大部)、鎮江、連雲港大部,方言屬於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在中國分佈於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湖北局地、河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等地,江淮官話使用人口大約為7000萬,其中主要分佈於江蘇、安徽兩省的江淮之間。
江淮官話自東向西分為泰如片、洪巢片黃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佔絕大多數。以前把南京話作為江淮官話代表語音,現一般把揚州話作為整個江淮官話的代表語音。江淮官話保留了其他官話裏面都已經消亡的“入聲”音,是一種古老的漢語方言。
與上聲和去聲相比,江淮官話的陰平陽平非常整齊。陰平調多為低降調;陽平調,洪巢片和泰如片多為高升調,黃孝片則多為高降調。江淮官話的陰平和陽平來源不同,陰平調是承自本方言,陽平調則是直接對周邊方言的借用或受周邊方言影響而發生的變化。比較整齊的原因可能與濁塞音、濁塞擦音聲母清化時平仄清化速度不同有關。

江蘇方言江淮官話的歷史

現江淮官話區在隋唐以前大部屬於吳語區,《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其俗類徐、僮。朐、繒以北,俗則齊。浙江南則越。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江蘇 江蘇
資治通鑑》卷一八五記載:“隋煬帝江都......帝(隋煬帝)自曉占候卜相,好為吳語。”
以上兩條記載表明,在隋唐以前,蘇北地區還沒有形成江淮官話。

江蘇方言吳語

詳見“吳語”。
吳語 吳語
蘇州、無錫、常州(除金壇西部)、丹陽、高淳、溧水南部,靖江啓東海門通州中、東及南部,如東東南小部,方言屬於吳語。 [1-3]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周朝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藴深厚。在中國分佈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約一億。吳語是中國官方定義的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擁有國際語言代碼
江蘇 江蘇
從歷史、文風、語言特性分析,吳語極近中古雅言,吳語的整齊八聲調是為古漢語正統嫡傳。和官話相比,現代吳語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語言要素與古代《切韻》《廣韻》《集韻》等韻書高度吻合。
吳語保留全部濁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吳語語音、語調、語境和普通話差別大,詞彙和語法獨特。吳語強迫式的在句子中連讀變調的發音特徵是另一個與其他各方言的重大區別。吳語與吳越文化江南文化血脈相連,“醉裏吳音相媚好”。

江蘇方言中原官話

詳見“中原官話”。
中原官話 中原官話
徐州、宿遷、連雲港北鄉,方言屬於中原官話。
中原官話是漢族中原民系的母語,官話的一個分支。它分佈於以河南大部(信陽地區大部除外)、山東西南部、安徽西北部、江蘇西北部、山西南部、陝西關中、甘肅東南部、青海東部、新疆中部為中心,覆及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共390個縣市,中原官話的使用人口僅次於西南官話

江蘇方言語音讀法

語音讀法
音素
吳語區
大多數不分,部分地區區分
大多不分,部分地區區分
L與N
大多不分
區分
區分
日母讀音
[l]/[z]/[ʐ]等
文讀[z]/[ʐ]/[ʑ],白讀[ȵ]
[ʐ]
en與eng區分
不分
不分
區分
an 與ang區分
部分區分
區分
區分
保留
保留
不保留

江蘇方言概況

江蘇方言分佈圖 江蘇方言分佈圖
全省分為3 個方言區,即江淮方言區、吳方言區、北方方言區。
江淮方言區分佈於南京、揚州鎮江淮陰鹽城市和南通連雲港兩市的一部分。本區分揚淮、南京、泰如三片。揚淮片包括揚州、淮安、鹽城、連雲港(除贛榆)和鎮江市區、丹徒句容、泗陽、泗洪、沭陽;南京片包括南京市區、江寧溧水浦口六合;泰如片包括泰州市區、姜堰泰興興化東台大豐、南通市區、如皋海安如東響水濱海兩縣沿海地區有山東移民。大豐市吳語區移民。洪澤縣有徐州移民。句容市有河南、湖北移民。
吳方言區分佈於蘇州無錫常州市和南通、鎮江、南京三市的一部分。本區分蘇州、常州兩片。蘇州片包括蘇南東部的常熟太倉等市縣和江北的海門啓東;常州片包括蘇南西部的宜興高淳等市縣和江北的通州、通東話。宜興有浙江、福建、河南、山東、安徽、湖南、湖北移民。丹陽溧陽有河南、湖北移民,數量多較集中。崑山有江淮方言島
北方方言區分佈於徐州市和連雲港市、淮安市、宿遷市的一部分。本區分徐州、贛榆兩片。徐州片包括徐州市區、銅山豐縣沛縣邳州新沂睢寧、宿遷、宿豫;贛榆自為一片,特點較為接近山東膠東方言。該區方言與山東、河南方言較接近,按其語音系統屬於中原官話贛榆縣沛縣有山東移民。
全省三大方言區地域分佈集中,但不完整,分屬官話大區和吳方言區,且均偏在一方,方言區之間有很長邊界線。江淮官話吳語在江蘇境內的交界大體以長江為界,但邊界線並不與長江完全重合。江北啓東海門、通州(部分)、靖江(部分)仍説吳語,江南南京、鎮江等地已屬江淮官話。溧水句容金壇丹徒丹陽靖江通州為官話與吳語交界地帶。邊界線上方言交互影響,語言現象複雜多樣。如溧水、金壇兩縣(市)原本都屬吳方言區,但半個世紀以來,江淮方言逐步滲入,現今縣城已普遍説江淮方言,公共交際不再説吳方言;老年人之間及農村還有吳方言存在,但已日見衰微。城鎮和農村都有雙語現象,其間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過渡現象豐富多彩。
一縣之內在語音上有很大差別。如泗洪縣入聲字,自南向北逐步減少,最南部入聲基本齊全,最北部入聲已不存在,中部則相當混亂,老年人和青年人大不相同;通州濁輔音,自西向東逐步增多,“通東話”是江淮方言和吳方言過渡區。
此外,省內許多地方有外來移民,他們聚居成片,説原籍方言,形成大小不等方言島,並與周邊方言同處邊界線上,方言島人數少,處在包圍之中,方言島內雙語制,島內外方言都會説。全省有方言島數十處,主要分佈在黃海沿岸響水、濱海、大豐地區和蘇南丘陵地帶宜興、溧陽、丹陽、句容地區。
全省25個中心城市,語言影響較大,分別是:蘇州、吳江、常熟無錫常州海門丹陽高淳南通如皋泰州鹽城阜寧鎮江揚州寶應盱眙淮安、泗洪、連雲港東海、南京、贛榆邳州徐州。其中蘇州常州、南京、揚州泰州徐州贛榆,可作為7個方言片中最具代表性方言點丹陽高淳東海、泗洪、贛榆等屬交界地帶方言,語言現象比較複雜。
參考資料
  • 1.    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調查指導組.《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江蘇人民出版社,1960
  • 2.    民俗方言  .如東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2-19]
  • 3.    南通市志  .南通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