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定陵

鎖定
永定陵,是宋真宗趙恆章獻明肅皇后劉氏、章惠皇后楊氏、章懿皇后李氏的合葬陵墓,章懷皇后潘氏附葬,章穆皇后郭氏陪葬。
永定陵,位於河南鞏義市蔡莊北1公里,陵尚未正式發掘。
中文名
永定陵
地理位置
鄭州市鞏義市蔡莊村北1公里 [2]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8:00-18:00
墓    主
宋真宗趙恆
年    代
北宋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永定陵陵墓概況

永定陵,是真宗趙恆和章獻明肅皇后劉氏、章惠皇后楊氏、章懿皇后李氏的合葬陵墓,章懷皇后潘氏附葬,章穆皇后郭氏陪葬。周圍有建築遺址土丘16個。因此陵尚未正式發掘,陵內情形尚不為人知,地面上的建築已毀無存,不過陵前的石刻馬、羊、獅、虎等保存完好,在北宋諸陵中是保存的最好的一組。

永定陵墓主身份

宋真宗趙恆,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998年-1022年在位)。
宋真宗,名趙恆(公元968年~1022年),原名趙德昌,後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5年,病死,終年55歲,葬於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義市東南蔡家莊)。
宋真宗 宋真宗
趙恆是宋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真宗在位25年,宋真宗統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鹹平之治。1004年,遼國入侵宋,宋朝大多數大臣建議不抵抗,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人極力主張抵抗,最後他們説服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在澶淵相交,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宋真宗統治後期以王欽若丁謂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稱受天書,封泰山、祀汾陽,修建了許多寺廟。永定陵葬有三位皇后,即劉皇后、楊淑妃、李宸妃。李宸妃本是劉皇后的侍女,後來為真宗所愛,被封為“才人”,生了真宗最小的兒子趙禎,即後來的仁宗皇帝。趙恆有六子,五子皆早殤,只剩下李氏所生這個寶貝兒子。但李氏生下趙禎不久,劉後就派人毫不客氣地將趙禎抱去,據為己子。真宗死後,趙禎繼位,當時他只有12歲,朝中大事完全由劉太后一手決定。不久李氏級別被晉升,但卻命她前去鞏縣,伺候永定陵。傳統戲曲“狸貓換太子”,就是根據這段事實演繹而成。

永定陵修陵過程

永定陵 永定陵
劉太后任命宰相丁謂為營建皇陵總負責人。宦官雷允恭為皇陵都監(工程具體負責人),丁謂是蘇州人。史書上稱他“機敏有智謀”但又“奸狡過人”、“陰謀詭譎”。他用“奏告祥瑞、營造宮觀”的辦法迎合了真宗的心理,從而取得寇準的好感,他竭力向寇準獻殷勤。一天丁、寇一起在宰相府會餐,寇準的鬍鬚上粘了許多湯羹。丁謂見了連忙一手掏出手帕,一手捋着寇準鬍子去搽。這種低三下四的媚態,寇準實在忍受不了,就笑着拒絕道:“丁參政是國家的大臣,當眾為長官搽鬍鬚,恐怕不合體統,有失品格,再不要如此”。幾名話説得丁謂面紅耳赤,從此結下怨仇,伺機報復。
不久丁謂與太監雷允恭拉上了關係,他用雷做耳目,宮中的機密和皇帝的一舉一動,他都瞭如指掌。而雷允恭則靠丁謂將自己的勢力和影響擴大到外朝,兩人互相利用,沆瀣一氣,排斥異己,打擊正人。寇準李迪等大臣,都在丁、雷的中傷下,被先後罷去中央官職,貶竄到邊遠地方。於是,丁謂當上了宰相。丁、雷更加驕橫跋扈,“黨惡醜正”、“天下目為奸邪”,朝臣無不憤憤不平。副宰相王曾列是憂慮,有心除掉二人,卻一時無計可施。
丁、雷既被任命為修陵使,這是皇家的一種信任差使,兩人好不高興。當時,司天監(掌天文、曆法、祥瑞、兆候的機關)已經選定永安東北六里的卧龍崗為陵址,可是雷允恭看後,認為不吉,須要再上移100步才是“宜了孫”的吉地。在家不敢違抗,負責施工的夏守恩帶領人夫幾萬人,按照雷允恭指定的地方動工破土,誰知開挖才幾尺深,就出現了許多卵石,再挖,地下水湧了出來。
依照風水書上説法,葬地受水,屍骨埋下要被散的,是很兇的事。有人將此事報告朝廷,丁謂卻對雷允恭百般包庇。於是皇太后劉氏命王曾前往陵地調查,王曾將事調查明白,回報太后説:“臣到陵地踏勘、瞭解,人人都説原定陵址最吉,新址受水斷不可用,丁謂包藏禍心,讓雷允恭私移皇堂於絕地,實在罪大惡極”;劉太后聽後大怒,又查出丁、雷勾結的許多事實,於是下令雷允恭“賜死”,丁謂流放崖州(今海南省崖縣)。王曾利用修陵這件事,除去了兩個當權的壞人,後世史家贊他“一網而得二奸”且不著痕跡,是巧妙的政治手段。

永定陵隨葬物品

永定陵 永定陵
公元1022年四月一日,正式動工建陵,工程非常浩大,動用了幾萬人的民工和軍隊到九月才基本完工。九月十一日,劉太后召文武大臣至會慶殿,參觀為趙恆準備的殉葬物品,計有珠襦(用珍珠串成的上衣)、玉匣(金錢穿成或銀錢穿成的玉衣)、遂(衣被)、含(珠玉寶貝)、服飾及種種珍貴器物,還有趙恆的“生平服御玩好之具”,真是琳琅滿目,對於趙恆所珍藏、供奉的大量“瑞物”和“天書”應如何處置,太后、皇帝和大臣也一起做了商量,有的説應繼續供奉;有的説應焚燒送回“天宮”;還有的説應闢一宮殿專門珍藏。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最後宰相王曾提議:“前後下降的天書和全國貢獻的瑞物,都是皇天上帝對先皇帝的特別的恩賜,此項光榮屬於先皇帝,先皇帝已經上仙而去,天書、瑞物也應該與先皇帝同歸皇堂奉安才是,萬不可再留人間。”於是,決定所有“天書”“瑞物”都作為隨葬物品,先於皇帝的靈柩送往永定陵,全部埋入陵中,無一字留存。後人稱葬宰相王曾的這一措置是“識慮微密”,既消除了趙恆造成的朝廷上的迷信空氣,又杜絕了修建神仙宮觀、供奉“天書”“瑞物”的大量無益花費,辦了一件有益社會的事。

永定陵陵墓規制

永定陵 永定陵
永定陵“皇堂”(棺木停放的地宮)深81尺(約26米)底面呈正方形,周邊140尺(約46米)。因此陵尚未正式發掘,陵內情形,尚不為人知,地面上的建築已毀無存,不過陵前的石刻馬、羊、獅、虎等保存尚完好。在北宋諸陵中是保存得最好的一組,造型碩大,雕刻精細,紋飾流暢、表情逼真,是宋代石刻藝術的上乘之作。即使我們把此陵的石刻看作是宋代造型藝術的露天展覽館,也不算過份。
永定陵整個“兆城”(陵區範圍)佔地達1800畝,有五位皇后附葬。即:章獻明肅皇后劉氏、章惠皇后楊氏、章懿皇后李氏、章懷皇后潘氏章穆皇后郭氏。
章獻明肅皇后劉氏
劉後,四川華陽(今成都市)人,父劉通是一個軍官,早死,家道衰落,劉氏由親戚撫養成人,15歲時隨夫銀匠龔美至開封謀生。有一天,當時任開封尹(首都市長)的趙恆讓龔美到府中去打製首飾,一見到劉氏,他十分鐘情,就娶為姬侍,趙恆當了皇帝(真宗)後,劉被封為“美人”,後立為皇后。劉才略過人,精通書史,記憶力特強,朝中、宮中之事,一經她知道,即能詳述始末,歷久不忘。
趙恆批閲奏章有時到深夜,劉氏則始終相陪,間或提些建議,也往往中肯,多被採納,因而“寵幸專房”。天禧四年(1020年)以後,趙恆久病不愈,大臣的奏章多由劉後審閲批答。
1022年趙恆死,繼位的趙禎(仁宗)才13歲,大臣們請劉氏(此時尊為太后)“臨朝稱制”。每當朝會之時,仁宗坐左邊,劉太后坐右邊,軍國重事由劉後一手裁決,她處事明敏,號令嚴正,恩威兼施,又頗能自我約制;因此,在她“垂簾聽政”的11年間,政事處理得井然有序。她死於1033年,65歲。葬在永定陵西北約1000米處——今後泉溝村南面,一片地勢略為低窪但卻很平坦的地方。諡號:章獻明肅皇太后
章惠皇后楊氏
楊氏,四川郫(今縣)人,12歲入王府為妾,真宗趙恆繼位後,冊為五品才人,後屢次晉封,至淑妃。死於1039年,53歲。諡為章惠皇后,葬於劉後陵西約30米處。楊氏為人聰明賢淑,她封“婉儀”時,劉氏當時 為“修議”,這是兩個幾乎相等的妃嬪位子。那時劉氏已寵冠後宮,手操權力,但楊妃卻能與她相處無間,從示招到過忌嫉,劉氏極親愛她。由此可見楊妃的聰明過人了。
在楊妃陵北,樹立着一塊宋代石碑(現已運鞏縣文物部門保存)碑文説敍了楊後陵修建情形:使用工役11000多人,費時兩個多月,花費人工5萬多個。陵上建築鱗次櫛比,陵下墓室寬闊豪華,墓頂彩繪着天象星座,墓內陳役着美玉、珠寶。靈台(墳丘)呈覆鬥狀分三層築成,層層滿植長綠的松柏……這是宋陵中僅存的一塊宋碑,為研究宋陵的施工、佈局、建構、提供了最直接的資料。
章懿皇后李氏
李氏,杭州人,入宮進才十幾歲,是劉皇后的侍女,為人莊重少言,後來成為真宗趙恆的司寢。一日,真宗要盥洗,李氏捧上水來露出兩手潔白如玉,為真宗所愛,被封為“才人”,生了真宗最小的兒子趙禎,即後來的仁宗皇帝。
這是一位令人同情的女性,趙恆有六子,五子皆早殤,只剩下李氏所生這個寶貝兒子。按照“母以子貴”的封建禮俗,李氏本該倍受榮寵,但因她出身侍女,根本不被大權在握又目無下塵的劉皇后放在眼中。劉後無子,李氏生下趙禎不久,劉後就派人毫不客氣地將趙禎抱去,據為己子,由楊妃恩養、撫育。面對如此打擊,李氏不敢言語,只有暗中流淚,平時也不敢與帝后們同坐共語,只在妃妾宮女羣中默默度日。真宗死後,趙禎繼位,當時他只有12歲,雖“聽事資善堂”,但只是徒有其名,朝中大事,完全由垂簾聽政的劉太后一手決定。李氏眼看着兒子登上皇帝寶座心中喜歡,但卻不敢前去相認,以傾訴母子之情。周圍的宮人和朝中的大臣,也都畏懼劉太后的權勢,不敢言明此事,不久李氏由婉儀進位順容(寧中妃嬪分19級,婉儀為第11級,順容為第9級)級別雖然晉升了,可是卻命她前去鞏縣,伺候永定陵。這無異是打入冷宮,終日守着寂寞的陵冢,身影與孤燈相伴,寂寞加上惆悵,孤苦和着淒涼,再加上終目思子的悲傷,生活已完全失去希望。1032年,陵區的悽風苦雨,送走了她46個年頭的短暫生命,直到此時,皇帝趙禎仍然不知剛剛死去的那個宮人,就是他的生身之母。
劉後打算用一般宮人之禮埋葬李氏(她病危時晉封為宸妃)丞相呂夷簡則敦促她用厚禮殯葬。劉後怒道:“一個宮人死去,何必大驚小怪去招惹麻煩?”呂懇切回答道:“老臣身為宰相,無論宮中、府中之事,我都盡心竭力而為,為的是皇帝陛下和太后諸事萬全。此事的處置,還請太后三思才好”。劉後聽了,格外生氣地説:“你説話話中有音,是不是要離間我母子二人之情?”呂磕頭回答道:“老臣不敢,只是請太后陛下能以劉氏一門為生,無論如何要厚葬李宸妃”。一句話提醒了聰明的劉後,便傳下旨意,用一呂禮儀,殯葬李氏於東京(今開封市)西北郊的洪福寺,靈柩懸於一口井上,用四根鐵索繫牢(為的是日後如若改葬,可以容易遷移)。呂夷簡又一再囑咐治喪官員“要以皇后的禮服入殮,棺中要灌上水銀以養護屍體,如果不照此辦理,日後一旦有事發生,責任將由諸位承擔,莫怪我沒言明”。所以,李妃喪事佃得極其隆重。
1033年,劉太后病死,這才有大臣向仁宗趙禎泄露了真情:“劉後不是陛下的親母,陛下的親生母親是李宸妃,她死得可憐。”趙禎聽後放聲大哭,這時又有人進言:“李宸妃之死,不明不白,死因可疑(意指為劉後所害)。”於是趙禎親臨洪福寺開棺檢看,見宸妃戴着鳳冠,披着霞帔,穿着百子衣,完全是皇太后的裝束,在水銀的養護下,屍體不腐,面色如生。這才釋去了大家對劉太后的懷疑。趙禎感嘆非常,又想及劉後對自己撫養護持的恩德,就對跟隨的大臣説:“閒話和毀議是不能想信的”。從此,對於劉太后的一家更加優禮相待。又命大臣給其母親李宸妃重新上諡號“章懿皇后”,然後以皇后禮遷葬於永定陵北約200米處。傳統戲曲“狸貓換太子”一劇,就是根據這段事實敷演而成。
章懷皇后潘氏
章懷皇后(968年-989年),潘氏,宋真宗趙恆第一任妻子,大名(治今河北大名縣)人,北宋名將、忠武軍節度潘美的女兒。章懷皇后(968年-989年)潘氏,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忠武節度使潘美的女兒[1],宋真宗趙恆第一位皇后。潘氏16歲時(公元983年),宋太宗趙光義將潘氏賜婚給韓王趙恆,封為莒國夫人[2]。六年後,端拱二年(989年)五月,潘氏逝世,享年僅二十三歲,未留下任何子女。宋真宗趙恆即位後,於至道三年六月,追封潘氏為莊懷皇后,葬永定陵之側保泰陵。神主享於別廟,舊制皇后諡冠以帝諡[3]。慶曆中,禮官言,“孝”字連太祖諡,“德”字連太宗諡。宋仁宗遂改諡為章懷皇后,以連真宗諡。[4]
章穆皇后郭氏
章穆皇后(976年-1007年),郭氏,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趙恆第二任妻子,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之女。淳化四年,真宗為襄王宋太宗為之賜婚。十八歲的郭氏入襄王府,封為魯國夫人,不久又晉封為秦國夫人。真宗於至道三年三月即位,五月冊立郭氏為皇后。景德四年,郭後隨從真宗巡幸西京,回宮後病崩,享年三十二歲。郭皇后,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她謙約惠下,性惡奢靡。郭家人入宮拜見的時候,如果服飾華侈,郭後必加戒勖。及郭後崩喪,真宗深為嗟悼惋惜。禮官奏皇帝七日釋服,真宗特詔增至十三日。太常上諡曰莊穆皇后。皇后弟崇儀副使郭崇仁封為壯宅使、康州刺史,侄子郭承慶、郭承壽皆遷官。大中祥符中,加封郭皇后母高唐郡太夫人梁氏為萊國太夫人。宋仁宗即位,升祔真宗廟室,葬永定陵之西,改諡“章穆皇后”。郭後生三子,皇子趙祐九歲夭折,追封悼獻太子。

永定陵墓前石刻

在永定陵區內還有宋代著名的大臣——寇準包拯的墳墓。寇準墓在永定陵西北6公里的寇家灣村東嶺上(今孝義鎮黑石關村),此墓原在村西伊洛河畔大路旁,系古進交通要道。過往官員經此都得下轎,下馬向“寇萊公”致禮。因此,清康熙進將它遷到東嶺。“文革”中墓被夷平,現僅存墓前石刻數件。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就是戲曲中著名的“包青天”。他的墓在永定陵北面後泉溝村西北一公里的土嶺上,墓前有清人立的《宋丞相孝肅包公之墓》碑一通。不過,在包拯的故鄉合肥,也有一座包拯墓,何真何假,尚無定論。無論寇準還是包拯,都是一代名臣,他們都做過一些有益社會和人民的事,政績犖犖,所以為人們追思、稱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