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陽詹

(中唐時期國子監四門助教)

鎖定
歐陽詹(755-800年),字行周,晉江潘湖歐厝(今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潘湖村)人,後隨母遷南安詩山。唐代文學家、泉州第一位進士 [3]  ,博羅縣丞歐陽昌之子。貞元八年(792年),歐陽詹與當時著名的文士賈稜、韓愈、李觀、崔羣等同登金榜,時稱“龍虎榜”,歐陽詹是榜眼。 [2] 
性喜恬靜,勤學好問。聯合逸士羅山甫同隱潘湖,研究學問。師從靈源山道士蔡明浚,學習修煉之術。建中初年(780-781),得到福建觀察使常袞賞識和推崇,與林藴林藻兄弟、詩人秦系、故相姜公輔輩交遊論文,詠吟酬唱。貞元二年(786),上京赴試。貞元八年(792),考中榜眼,授四門助教,上書宰相鄭餘慶,不得進用,全力參與韓愈古文運動,遷四門博士
貞元十六年(800年),去世,著有《歐陽行周集》十卷。 [1] 
行周
所處時代
中唐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福建晉江
出生日期
755年
逝世日期
800年
主要成就
“開八閩文教之先”文學家詩人
主要作品
《歐陽行周文集》10卷
本    名
歐陽詹
地    位
唐代泉州第一位進士 [3] 

歐陽詹人物生平

歐陽詹(公元755-800年),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祖父歐陽衍,温州長史。祖母範士寶,範士寶妹妹。生父歐陽昌,博羅縣丞。母親散騎常侍黃昌朝之妹黃昌靖)。妻子林萍(林藴妹),歐陽詹著有《歐陽行周文集》8卷。
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歐陽詹的祖父、父親、兩個大哥都是唐代閩越的地方官吏。
隋代科舉制度開創,180年內泉州竟沒有一人蔘加進士考試。泉州文士貪戀家鄉山水,不肯遠遊出仕,無心參加科舉。當時有一件事深深刺激了胸懷大志的歐陽詹。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李椅出任福建觀察使,將府學搬到城南興賢坊。禮部員外郎獨孤及為此寫碑記,竟講:“縵胡之纓,化為青衿。”意思是説結麻繩戴斗笠的野人,開始穿上讀書人的儒服了。
歐陽詹從小喜愛安靜,常一人獨處,在山湖溪河邊流連忘返。青少年時代,歐陽詹在家鄉潘湖資福院從隱士羅山甫等讀書。在潘湖北岸的獅山岩、龍首山九十九溪吟嘯橋上,歐陽詹不時執書一卷,高聲吟唱,完全忘記自己與身邊的世界。
泉州城北清源山賜恩巖南安高蓋山(今詩山)白雲書室也都留下歐陽詹讀書的身影。歐陽詹還曾到好朋友名士林藻和林藴兄弟的家鄉莆田求學五年,在廣化寺靈巖精舍、福平山等地讀書。

歐陽詹常袞被貶

唐建中初年,狀元宰相常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乙未科狀元及第,唐大曆十二年(777)拜相),被貶為福建觀察使。常袞是一位愛才的官吏,到任後大興學校,親自講學,用賓主的禮節對待生員,注意提拔後進,倡導讀書寫文章。薛播在建中、貞元年間兩次出任泉州刺史,很賞識歐陽詹的才華,經常帶他到城西九日山與同來的隱士秦系姜公輔等人交遊,談文論道。
席相繼薛播之後任泉州刺史,他對歐陽詹同樣器重,凡觀遊宴集一定邀請歐陽詹參加,讓他寫詩記下當時的盛況。席相還引薦歐陽詹到福州謁見常袞,常袞讚歎不已,用靈芝、芙蓉來比喻歐陽詹的才學。從此,歐陽詹的名聲更大了。整個福建都在傳播他的文詞,甚至京師都有了他的文名。

歐陽詹首赴長安

歐陽詹本無心科舉功名,想長期在家讀書,奉養雙親。後來因為雙親嚴命,親友激勵和常袞、席相等長官的提拔,才決心參加科舉考試。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潘湖歐陽詹北上京師,前往參加進士應試。這是閩海賢才泉州士子破天荒開氣運的創舉。
歐陽詹離家背井,滿是鄉愁,作《赴上都留別舍弟及故人》:“天高地闊多歧路,身即飛蓬共水萍。匹馬將驅豈容易,弟兄親故滿離亭。”他也懷着“射百步期必中,飛三年而必鳴”的信心。經過一年艱辛的跋涉,歐陽詹抵達長安。

歐陽詹進士及第

在長安,歐陽詹等了六年。這六年,他借錢租房讀書,生活窮困。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歐陽詹終於與當時著名青年文士賈稜(長樂人今河北冀縣)、韓愈李觀、崔羣等二十二人同登金榜,當時稱“龍虎榜”。賈稜第一名,歐陽詹第二名,韓愈第三名。

歐陽詹海濱鄒魯

歐陽詹中進士對福建產生深遠的影響。閩南考中進士,從歐陽詹開始。明代理學名臣、鄉賢蔡清為《歐陽行周文集》作序時認為,歐陽詹中進士後,福建文士才開始嚮慕讀書,儒學風氣開始振興。歐陽詹的影響綿延不絕。傳到楊時、李侗輩,分河洛之派。傳到朱熹,正學大明,道統有歸。蔡清認為,沒有歐陽詹的影響,福建不可能有“海濱鄒魯”的稱謂。

歐陽詹歸閩省親

歐陽詹高中後並沒有得到官職,就回家鄉省親。他回到高蓋山,日夜思念的母親黃昌靖已經長眠地下,再也聽不到母親的叮嚀,再也看不到母親伴兒子讀書的身影。相隔層土,卻比重山遠。歐陽詹在一首紀念其母親黃昌靖的詩中寫到:“高蓋山前日影微,黃昏宿鳥傍林飛。墳前滴酒空流淚,不見丁寧道早歸。”

歐陽詹文以載道

在泉州歐陽詹寫了《六曹新都堂記》。文章開篇只簡單交代都堂建造的起因,粗線條描寫都堂景觀。重點放在文章所寫的“道”,就是重點放在文章所寫的“道”,就是“哲人有作,不唯利身在利人,不唯利今在利後”
歐陽詹的文章正是古文運動理論的實踐。歐陽詹的文章以古文運動“文以載道”的理論來創作,精於説理。韓愈評他的文章“切深,喜反覆,善自道”。唐末李貽孫説他的文章“新無所襲,才未嘗困。精於理,故言多周詳;切於情,故敍事重複,宜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
歐陽詹所作文章大多有新意,有獨見。如《片言折獄論》,指孔子説子路“片言折獄者,其由也歟”,學者普遍認為這是稱讚子路善於折獄。他卻指出,這句話並非稱讚子路,世代“以片言折獄”為害不淺。如《吊漢武帝文》,則直指武帝心懷“帝王與神仙”的矛盾,“履其位而不知所以守,好其事而不知所以從”。這些能表現“文章合為時為事而作”的功能。

歐陽詹助教任上

回到長安,歐陽詹一等又是六年,在貞元十五年(799年)才被朝廷授予“國子監四門助教”的官職。雖然這只是皇家高等學府“四門學”中最低的職銜,但福建人擔任此職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他很想有所作為,歷史記載,唐代自設助教這個官職官以來,沒有比歐陽詹更盡職的。但朝廷並沒有重用他。歐陽詹在長安依舊過着借錢租房,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涯。
在國子監四門助教任上,歐陽詹全力支持和參與韓愈、柳宗元等人共同倡導的古文運動。歐陽詹與韓愈同榜登科,志同道合,成為一生的摯友。歐陽詹曾率領生員上書,大力推薦韓愈為四門博士。他們詩文酬唱。韓愈曾作《駑驥吟》表達自己有志不為朝廷所用的怨嘆,歐陽詹作《答韓十八駑驥吟》詩。他們一樣有着“室在周孔堂,道通堯舜門”的志向,一樣無法實現志向。歐陽詹死,韓愈聽説後非常悲慟,寫《歐陽生哀辭》來悼念他。

歐陽詹惑妓而死

關於歐陽詹的死,還有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驅馬漸覺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去意自未甘,居情諒猶辛。五原東北晉,千里西南秦。一履不出門,一車無停輪。流萍與系瓠,早晚期相親。”
歐陽詹遊太原時,愛上一個歌女李倩,與她相約回長安後再來接她。別後歌女非常思念他,作詩:“自從別後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來雲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她把詩和髮髻託人轉給歐陽詹後就病逝了。歐陽詹在太原看見舊物,百感交加,悲慟而病,回長安後病逝。孟簡曾作《詠歐陽行周事》哀悼此事。
他逝世後,好友崔羣大哭,李翱為他立傳。歐陽詹篤於友誼,臨終時立遺囑將靈柩運回南方,要求葬在年輕時與林藻林藴兄弟讀書的莆田廣化寺

歐陽詹主要成就

泉州市歷史名人研究會歐陽詹委員會撰
755年12月,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卅十日出生於潘湖
763年2月,唐廣德元年兒童時期的歐陽詹拜私墊鄭晚為師就讀於潘湖資福院
766年6月,唐大曆元年少年歐陽詹隨母黃昌靖到南安高蓋山外祖母範士寶家讀書
771年1月,青年歐陽詹與靈源虹在安海靈源山學習道教煉丹之術。
772年12月,回潘湖與羅山甫、靈源虹往來潘湖間有奉養合爍之契。常到潘湖九十九溪吟嘯橋、北畔獅山岩吟詩高嘯
775年3月,與林藻林藴兄弟結蘆於清源山賜恩巖歐陽室(后辟歐陽書院
778年6月,經泉州太守薜播、福建觀察察使常袞兩人引薦與秦系姜公輔交遊磋商學藝。
780年3月,建中元年的歐陽詹往莆田福平山與林藻、林藴攻讀詩書有北上西安京師參加科舉考試。並與林萍(林藻八妹)相戀結為夫妻在潘湖舉辦婚禮,後應邀到泉州西湖餞行和福州南澗寺、泉州北樓撰志。生歐陽價(781年生)、歐陽萌(783年六月初七日生)、歐陽秬(785年八月十六日生)。
785年2月,貞元元年,剛步入壯年的歐陽詹回在晉江潘湖家鄉紫帽山龍首山別墅妙峯堂召開兄弟親友會邀請歐厝親友商討是否北上參加京師進士考試越年春乘馬車北上西安京都應試,有“兄弟親故滿離亭”之句。
786年3月春,貞元二年,歐陽詹西上長安,前往參加進士考試。這是泉州士子前所未有的舉動。在西安過着六年候考的其間歷遊太原江夏晉祠漢口等過着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涯和窮困的租賃生活。
792年3月,春,唐貞元八年以禮部尚書陸贄為主考官榮登龍虎榜進士取賈稜(長樂人今河北冀縣)、歐陽詹、韓愈李觀、崔羣等23名同登金榜,時稱“龍虎榜”。賈稜第一名,歐陽詹第二名,韓愈第三名。
793年唐貞元九年,衣錦還鄉在豐州建應魁亭,在泉州甲第巷詹厝山(源和堂裏)建歐陽詹故居
795年唐貞元十一年春,與太原歌姬麗雲相戀,有《《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詩為證。
796年秋,回潘湖建歐陽四門府第(即現潘湖宗祠)作《六曹新都堂記》。
797年唐貞元十三年,回京師率其師生力薦韓愈為四門博士歐陽詹作《答韓十八駑驥吟》詩。其間上書鄭相公,歷遊京師作詩。
799年,在京師作《片言折獄論》四試於吏部,始授國子監四門學助教。
800年12月,卒於京師。歐陽詹子三:長,歐陽檟,居甲第巷,早卒,無嗣(歐陽秬長子歐陽澥入承);次子,歐陽萌,徙莆田福平山,護掃父歐陽詹墓;季子歐陽秬,出繼歐陽謨為嗣,遂為從子守祖居潘湖,傳二十二世迨至歐陽至族長。明洪武二年,黑蜂之,災遷往泉州同安、漳州等地。

歐陽詹先祖遺像

在泉州府文廟西廡的泉州歷代名人陳列館內,塑有38尊泉州歷代名人蠟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俞大猷、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與清初著名閩籍將領施琅等人的蠟像,比比皆是。在泉州這些歷代名人蠟像當中,唐人歐陽詹蠟像被安放在第一位。長期以來,泉州府文廟歐陽詹蠟像一直是福建省渤海派歐陽氏的先祖。後世唐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唐進士韋中令門下歐陽澥、後唐狀元掌院學士黃仁穎、南唐鄉貢進士歐陽偃、宋觀文殿大學士歐陽珣、元處士天麟黃權、明儒林學士黃永、明進士龍游知縣黃應、潘湖八世孫明進士户刑尚書黃光升、潘湖九世孫明榜眼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潘湖十二世孫清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清洪瀨金墩黃士藻、潘湖十五世孫清湖口台灣知府黃立本承行周之風接踵而至。還被稱為“八閩文化先驅者”。——《閩政通考》雲,“歐陽詹文起閩荒,為閩學鼻祖”清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撰曰:詹為閩文祖,後賢者皆其屬孫;詹為閩文宗,後賢者皆其弟子。

歐陽詹軼事典故

歐陽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人。二十歲時就能寫一手好文章,文章是大氣磅礴,汪洋恣肆。唐德宗貞元年間,歐陽詹進士及第吏部主持的關試結束之後,到太原去旅遊。樂妓中有個他所喜歡的人,兩人相處得十分親熱。等他要回京城時,便與她訂立盟約道:"回到京城後,我會來迎接你的。"説完灑淚而別,並贈給她一首詩道:"驅馬漸覺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去意既未甘,居情諒多辛。五原東北晉,千里西南秦。一屐不出門,一車無停輪。流萍與系瓠,早晚期相親。"不久,歐陽詹擔任了國子四門助教,居住在京城裏。太原相遇的那個樂妓,分手之後時刻思念着歐陽詹,過了一年便病倒了,而且病得很嚴重。她便將自己的髮髻對着鏡剪了下來,裝在小匣裏,然後對身邊的丫環説:"我就要死了,如果歐陽公子的使者能到這裏來,你可將此小匣交給他作為信物。"同時又留下了一首詩,詩中寫道:"自從別後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時雲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寫完這首詩後,她便去世了。等歐陽詹的使者來到時,那位丫環便如實告訴了來使,使者帶着小匣回到京城,講述了事情的經過。歐陽詹打開小匣子看過,又見了那首遺詩,頓覺五雷轟頂,一聲長嚎便死去了。舊友孟簡寫詩表示對友人歐陽詹的哀悼痛哭,詩的序言寫道:歐陽公子乃閩越之精英,因為卓有文才而及第,從此開始為朝廷效命。受着太學之奉祿,襄助成均之數化,在任期間,卓有勞績。在我唐朝貞元巳卯那年,歐陽詹經上書相府,議論國政大事,文風清正雅浩,辭旨懇切質直。時置東方戰事只起,所以府縣未能及時對他進勉勵和保舉。時日既久,他有些倦了去太原宴遊。回到京城不久,便逝世於官位上了。回想起來,實在令人悲哀呵!歐陽出身貧寒,為求功名而刻苦攻讀,生活極為勤儉,從不染身於聲色,直到出仕為官,也不知洞房嬌妻之為盅惑。剛到太原之時,在大將軍的宴席之上,有位北方出名的樂妓頻頻注目於歐陽,歐陽為情所動,留在太原與她朝處數月。作為燕婉之樂,平生只有這一次。後來兩人分手,歌妓請求同行,歐陽説道:"眾目睽睽,不可不畏。"於是告辭,請她等待回到京城後再來迎接。分別之後,歐陽終因有事纏身而延誤,不能如期踐約,過了約定期限方才派人快馬前往,秘密迎接歌妓。歌妓因為長期思念而釀成疾病,臨死之前剪掉自己的雲髻,告訴侍兒道:"心上的人兒會來看望我,屆時可將髮髻相贈作為信物。"使者得到髮髻之後,帶着一匹空馬返了回來,將髮髻交給歐陽。歐陽追悔不及,傷心慟哭,過了十天便與世長辭。則韓愈作何蕃書,所謂歐陽詹生者也,河南穆玄道訪問我,常嘆息其事,嗚呼!男女之間互相鍾愛,往往導致為愛情獻出生命,這也不是什麼荒謬的事情。大凡能夠及時割斷愛情,不為對方的姿色所誘惑,怎麼會出現這類結局呢?古樂府詩有《華山畿》。《玉台新詠》中有《廬江小吏》,更是男女雙方都死於相愛,與歐陽詹的經歷有些類似。閒暇之日,筆者有感於此事,也曾偶爾作詩,藉以將這段故事連貫起來:
有客非北逐,驅馬次太原。太原有佳人,神豔照行雲。座上轉橫波,流光注夫君。
夫君意盪漾,即日相交歡。定情非一詞,結念誓青山。生死不變易,中誠無間言。
此為太學徒,彼屬北府官。中夜欲相從,嚴城限軍門。白日欲同居,君畏仁人聞。
忽如隴頭水,坐作東西分。驚離腸千結,滴淚眼雙昏。本達京師回,駕期相追攀。
宿約始乘阻,彼憂已纏綿。高髻若黃鸝,危鬢如玉蟬。纖手自整理,剪刀斷其根。
柔情託侍兒,為我遺所歡。所歡使者來,侍兒因復前。收淚取遺寄,深誠祈為傳。
封來贈君子,願言慰窮泉。使者回覆命,遲遲蓄悲酸。詹生喜言施,倒屐走迎門。
長跪聽未畢,驚傷涕漣漣。不飲亦不食,哀心百千端。襟情一夕空,精爽旦日殘。
哀哉浩然氣,潰散歸化元。短生雖別離,長夜無阻難。雙魂終會合,兩劍遂蜿蜒。
大夫早通脱,巧笑安能幹。防身本苦節,一去何由還。後生莫沈迷,沈迷喪其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