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藴

鎖定
林藴(755—826),字復夢,福建莆田人,唐刺史林披的第六子,林藻之弟。他博學廣知,秉性鯁直。唐德宗貞元四年(788)明經及第。元和十二年(817)任邵州刺史,後遭誣告流放儋州,寶曆二年(826)卒於流放地,享年71歲。鹹通十年(869),林藴冤案平反昭雪,賜諡“忠烈”。 [2] 
復夢
所處時代
唐代
出生地
福建莆田
本    名
林藴

林藴人物生平

他曾説:“(藴)幼讀書不求甚解,但見古人之有建功立業者,心則慕之。”可知他從小就有憂國憂民的濟世之心。
世道經,西川節度使韋皋闢為推官。劉闢反,藴切諫。闢怒,命殺之,又惜其直,陰戒刑人抽劍磨其頸,以脅服之。藴叱曰:“死即死,我頸豈頑奴砥石耶”耿直、不畏強權,特別是他堅持統一,反對分裂割據,!闢舍之,斥為唐昌尉。及闢敗,藴名重京師。遷禮部員外郎,出為邵州刺史。坐事流儋州,卒。藴著有詩集一卷,《文獻通考》傳於世。 藴初試賢良方正科,在對策中寫道:“臣遠祖比干,因(一作“忠”)諫而死,天不厭直,復生微(一作“愚”)臣。”因這些話,被主司斥之不取。至德宗貞元四年(788),才由明經及第,授集賢殿書院校理,西川節度推官,官終邵州刺史。
藴任西川節度使劉闢的推官時,知闢有反叛意圖。藴善言直諫,闢不聽;又遺書切諫,也不理,反把藴械於獄中,欲殺藴。藴凜然大呼説:“危邦不入,得死為幸!”闢憐其直,背後囑咐行刑的人以刀磨其頸威脅他,藴大叱説:“死即死矣!我頸豈頑奴磨礪石耶?”闢深知哧藴不倒,把他斥為唐昌尉。后辟敗,藴名揚京師。
藴敢於評論朝廷的弊政,並提出改革的建議。主要的有:
他指斥朝廷用人不當的弊端。主張國家應該選拔天下“巖居谷隱”而“敢露肺肝之人”,並施行“三年考績,能則優獎,否則孥謬”的制度;更要“開東閣以延天下之士”,量材委用。
他抨擊當時把持朝政及胡作非為的官吏。他説:“(這些人)朝受命而夕寢行,日富貴而月驕慢,跨廣衢而羅甲第,指長河而固胤嗣。”權臣奢侈專橫,營謀自己及子孫的福利,國家安能不亂?!
他竭力反對節度使兼併土地,壓榨農民。指出這樣會使“農夫一人給百口,蠶婦一人給百身。竭力手下者,飢不得食,寒不得衣”。
他大膽揭發“將帥縱侈,邊兵菜色”,及“士卒不足奉一驕將,窮年不離飢寒”的情況。主張“將帥有不用命者,許以軍法按之”。對於飢寒之士,則必須“赤子保之”。
以上所述,可見林藴的主張,在於鞏固皇權,保衞國土,選拔賢才,廣開言路,嚴肅法紀,革除積弊,照顧士兵和廣大勞動人民,其思想是一貫的。
可惜的是:林藴經歷了德宗、順宗、憲宗、穆宗諸朝,朝廷統治者本身已經腐朽不堪,並無振作的決心。林藴雖有救世之志,濟世之才,也無從施展他的抱負,只好回鄉自全名節了。
他在路過秦松嶺時,寫下一首無限感慨的詩。
過秦松嶺
散發長林下,松風入太清。
空山容暮色,落葉起秋聲。
世險江天窄,雲深草木平。
從茲歸故土,勿作失羣鳴。
藴工書,得撥鐙法。著有《林邵州集》一卷。
藴於寶曆二年(826)逝世。鹹通十年(869),贈洪州刺史,諡忠烈。

林藴史料記載

新唐書《林藴傳》
林藴 林藴 [1]
林藴,字復夢,泉州莆田人。父披,字茂彥,以臨汀多山鬼淫祠,民厭苦之,撰《無鬼論》。刺史樊晃奏署臨汀令,以治行遷別駕。  藴世通經,西川節度使韋皋闢推官。劉闢反,藴曉以逆順,不聽。復遺書切諫,闢怒,械於獄,且殺之,將就刑,大呼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得死為幸矣!”闢惜其直,陰戒刑人抽劍磨其頸,以脅服之。藴叱曰:“死即死,我項豈頑奴砥石邪?”闢知不可服,舍之,斥為唐昌尉。及闢敗,藴名重京師。
李吉甫李絳武元衡為相,藴貽書諷以:“國家有西土,猶右臂也。今臂不附體,北彌豳郊,西極汧、隴,不數百里為外域。涇原、鳳翔、邠寧三鎮皆右臂,大籓擁旄鉞數十百人,唯李抱玉請復河、湟,命將不得其人,宜拔行伍之長,使守秦、隴。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有權臣制樂曲,自立喪紀。舜命契:‘百姓弗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唐以皋、佑、鍔、季安為司徒,官不擇人。盧從史、於皋謨罪大而刑輕。農桑無百分之一,農夫一人給百口,蠶婦一人供百身,竭力於下者,飢不得食,寒不得衣。邊兵菜色,而將帥縱侈自養。中人十户不足以給一無功之卒,百卒不足奉一驕將。”六事皆當時極敝。藴亦韋皋所引重,嫉其專制,感憤關説。然嗜酒多忤物,宰相置不用也。
滄景程權闢掌書記。既而權上四州版籍請吏,而軍中習熟擅地,畏內屬,挾權拒命,不得出。藴陳君臣大誼,諭首將,人人釋然,於是權得去。藴遷禮部員外郎。刑部侍郎劉伯芻薦之於朝,出為邵州刺史。嘗杖殺客陶玄之,投屍江中,籍其妻為倡,復坐贓,杖流儋州而卒。
藴辯給,嘗有姓崔者矜氏族,藴折之曰:“崔杼弒齊君,林放問禮之本,優劣何如邪?”其人俯首不能對。
參考資料
  • 1.    林藴像取自清代修《福建惠安西河林氏族譜》。
  • 2.    媽祖家世考辨  .莆田僑鄉時報[引用日期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