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州路

(元代行政區劃)

鎖定
梅州路,元代行政區劃名,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設置梅州路總管府,領程鄉縣。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格為直隸嘉應州後,轄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鎮平(今蕉嶺)4縣,連同本屬稱“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嘉應州升格為嘉應府,復置程鄉縣。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撤銷程鄉縣制,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大埔豐順縣屬潮州府,直至清末。 [1] 
梅州治所梅城歷為、府、治所之地,是粵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3]  [8] 
中文名
梅州路
行政區類別
總管府
所屬地區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下轄地區
梅江區梅縣區蕉嶺平遠全境及豐順部分
方    言
梅州話
路    治
梅城(今梅江區
轄    境
程鄉縣 [1] 
設置時間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

梅州路簡介

梅州路,元代行政區劃名。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梅州置,轄程鄉縣,路治治所在原梅州州城(今梅州梅城)。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格為直隸嘉應州後,轄興寧、長樂(今五華)、平遠、鎮平(今蕉嶺)4縣,連同本屬稱“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嘉應州升格為嘉應府,復置程鄉縣。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撤銷程鄉縣制,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大埔、豐順縣屬潮州府,直至清末。
梅州路治所梅城歷為縣、府、州的治所之地,是粵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梅州路屬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轄境相當於今廣東省梅州市的梅江區梅縣區平遠縣蕉嶺縣全境及豐順縣的建橋鎮等地。至元二十三年降為梅州。 [2] 

梅州路歷史沿革

輿地廣記》(北宋)載:“梅州春秋為七閩地,戰國屬越,秦屬南海,漢屬南越”。
南齊時期設置程鄉縣,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這是梅州州治設立的起始。
北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
北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
北宋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南宋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潮州。
南宋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降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
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使司。
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
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
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
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
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複名梅州。
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
1950年1月26日,設置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今梅江區和梅縣區)、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
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
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專區、汕頭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
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7縣1市;
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
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轄梅江區、梅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代管興寧市(縣級)。 [4-5]  [9] 
2013年10月,經國務院同意批准梅州市梅縣撤縣設區,從此梅縣結束了縣治,設立梅州市梅縣區,梅州市轄梅江區、梅縣區、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代管興寧市(縣級)。 [4-5] 

梅州路區劃變化

梅州路縣治設置

梅州最早建立縣治的是興寧。始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名興寧縣。其範圍包括今之興寧、五華全境及龍川、紫金的一部分。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興寧曾分設興寧、齊昌二縣;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9),又廢齊昌而併入興寧。興寧建縣後,先隸東官(莞)郡,後隸循州、惠州,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欽定嘉應直隸州,才改隸嘉應州。1994年,興寧撤縣設市(縣級),隸屬廣東省政府,由梅州市代管。
其次是大埔。於東晉義熙九年(413)建縣,名為義招縣,屬義安郡。其時客人已大批南遷,流民日眾,設治之前,已遍設流民營於境內,取名義招,含“以義招之”之意。大埔建縣後幾經變更。隋大業三年(607),改義招縣為萬川縣;唐武德四年(621),廢萬川縣併入海陽縣(今潮安);此後,歷宋、元及明前期,均為海陽縣光德鄉;明成化十三年(1477)立饒平縣,今大埔地域屬之,明嘉靖五年(1526),從饒平脱出重新成立縣治,定名為大埔縣。建縣後先後隸屬潮州、汕頭等,1965年起隸屬梅縣專署。
第三是梅縣。於南齊(479~502)時設置,名程鄉縣。縣境包括今之梅江區、梅縣、平遠縣、蕉嶺縣全部及豐順之一部,隸屬廣州義安郡。後晉開運二年(945),於程鄉置敬州。此後一直至1988年分設梅江區,梅縣均為州府所在地,其間建置沿革與州治同。
第四是五華。於北宋熙寧四年(1071)置縣,名長樂縣。其名長樂,系因西漢時南越王趙佗在今五華縣華城鎮修築長樂台而得。兩漢時,長樂為龍川地,至晉為興寧地。宋熙寧四年(1071),析興寧縣地分置興寧、長樂2縣,長樂縣轄今五華縣全境(縣治設雷公墩),屬循州。明洪武元年(1368),屬惠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屬直隸嘉應州。民國3年(1914),因國內3縣同名,改名為五華縣。
第五是平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程鄉縣豪居都為基礎,劃福建省的武平和上杭、江西省的安遠、廣東省惠州府的興寧4縣所轄之部分地域置平遠縣,縣治設豪居都(今仁居鎮),隸屬江西省贛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調整省界縣域,歸還福建省武平、上杭和江西省安遠縣所轄之地,將程鄉義化、長田、石窯及興寧縣原析之大信一里,仍組成平遠縣,改隸廣東潮州,縣治仍設在豪居都。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隸嘉應州。
第六是蕉嶺。明崇禎六年(1633),析平遠縣的石窟一圖、二圖、程鄉縣之龜漿二圖、松源二圖置鎮平縣,縣治設在今蕉城鎮(明朝時稱懷仁裏,清朝時稱蕉陽鎮),隸屬廣東潮州。民國3年(1914),鎮平改名蕉嶺,系因河南省先有鎮平縣,為避免同名而改。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隸嘉應州。
第七是豐順。清乾隆三年(1738),劃潮州海陽縣之豐政都、揭陽縣之藍田都、大埔縣之白芒社及嘉應州之建橋、環清、小溪等地建豐順縣,縣治設湯田(今豐良鎮),隸屬潮州。1958年12月,撤豐順縣併入大埔、揭陽2縣。1961年,恢復豐順縣,隸屬汕頭地區。1965年起,隸屬梅縣專署。
第八是梅江區。建於1988年,由梅州城區和城郊5個鄉鎮組建而成,屬梅州市直轄縣級區。 [6] 

梅州路行政區劃

清以前,梅州各縣行政區劃設置不盡相同。程鄉縣在唐代稱鄉、裏。全縣劃分為懷仁、光德、豐順、逢福、萬安、太平等6鄉。宋熙寧年間間改鄉、裏為都、保。元豐年間廢都、保而復。元代改鄉、裏為都、。宋、元代鄉里、都圖數多少無考。至明代改設、都制,附郭(即城內附城)為廂,野居(城外鄉村)為都,廂、都下為圖,圖下為裏。明初程鄉設39都,下轄19圖、190裏,置平遠縣時,劃出義化、長田、石窟三都四圖,置鎮平縣時劃出松源之第二圖,龜漿之第二圖。置豐順縣時劃出萬安之第三圖第五里,至清乾隆,全縣尚存3廂6都、13圖139裏。清乾隆改稱保、(有的亦稱),嘉應本屬(程鄉縣)劃為36堡,下轄224個約或甲、社。
興寧縣明代分東南西北4廂,下轄171村。清代仍有4廂,但將村改為堡,共154堡。
五華縣在宋熙寧四年置長樂縣時,有廂、都設置,附城為廂,其外為都,廂、都再分為圖,以圖統鄉。全縣設1廂、3都(即清化、洑溪、琴江)、9圖(清化3圖、濮溪2圖,琴江4圖),下分52鄉。至明隆慶三年(1569),分為南、北2廂,3都依舊,以下分10圖、37鄉。清末2廂3都設置依舊,但都以下改設4樓、24約,下轄496村。
大埔縣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有都、社設置,置清遠、灤洲2都,都以下設32社。清乾隆九年(1744)改社、甲設置,分為3社17甲,社甲為自主單元,不相統屬。
平遠縣在明嘉靖建置初至清初,均設都、圖、裏,全縣設4都、19圖,清順治十七年(1660)改為鄉、都、堡,設2鄉4都15堡,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廢都、堡,改設15鄉,嘉慶二十五年(1820)再改為4都、15鄉、195村。
蕉嶺縣在明崇禎六年(1633)割程鄉的龜漿二圖、松源二圖、平遠縣的石窟一圖、二圖置鎮平縣。建縣後,縣以下區劃為鄉、社制,全縣設12鄉、84社。清代沿用明制,鄉、社數與明代同。
清代各縣行政區劃設置如下
程鄉縣分36堡:西街、東街、西廂、東廂、水南、白土、羅衣、龍文(原名龍崗)、大立、小立、欖潭、柴黃、畲坑、扶貴、長灘、南口、錦屏(原名小乍)、河田、四都、瑤上、石坑(原名下)、李坑、大坪、石扇、西陽(曾稱四場)、丙村(曾稱錦洲)、金盤、雁洋、鬆口、大竹、梅屏(原名下半圖)、嵩山、隆文(原名龍牙)、堯塘、桃源、松源。
興寧縣設東、南、西、北四廂。東廂轄35堡,南廂轄36堡,西廂轄42堡,北廂轄41堡.共154堡。
五華縣設南、北二廂,清化、洑溪、琴江3都,東、南、西、北4樓,下轄496村。
大埔縣在清乾隆九年(1744)設清遠、灤洲二都,都以下設同仁、大麻、三河3社,蘭沙、古源、百侯、白寨、巖上、源高、大產、長富、石上、在城、永興、維新、保安、大寧、長治、永青、坪沙等17甲,社或甲以下設197村。
豐順縣在清末設豐政、藍田、萬安、清遠4都,都以下設豐一、豐二、豐三、藍九、藍十、萬三、附豐7圖,圖以下設38個鄉、社、堡。 [1] 

梅州路政府機構設置

元初,梅州為“路”。路依户籍多少分上、中、下三等,梅州為下路。路設總管府。至元二十年(1283)規定,下路總管府設從三品達魯花赤、總管各1人,同知1人,判官1人。達魯花赤掌印信,統管一州,由蒙古族人擔任;總管共管一州,兼勸農事,由漢族人擔任;同知為佐官,由回族人擔任。至元二十三年增設推官1人、經歷1人、知事1人、照磨兼承發架閣1人、譯史1人、通事1人、儒學教授1人、學正1人、學錄1人。後來,梅州又改“路”為州,仍屬下州。下州衙署設從五品達魯花赤、知州各1人,正七品同知1人、正八品判官兼捕盜1人、參佐官吏目1人、學正1人。此外,設巡檢司,有九品巡檢1人;設梅州驛,有驛丞。
歷任主官:
元朝達魯花赤、知州
錢榮之 至元十四年(宋景炎二年,1277)正月到任知州。
罕察馬 大德元年(1297)到任達魯花赤。
吳越 至大三年(1310)到任知州(下同)。
李貴 延祐七年(1320)到任。
徐震 泰定三年(1326)到任。
馮惟吉 天曆元年(1328)到任。
咬住 至順年間(1330~1333)任達魯花赤(下同)。
安童 至順年間任。
忻都 至順年間任。
郭義 至順三年(1332)到任知州(下同)。
黃圭 至正二十六年(1366)到任。
孔圭 元末至明洪武二年(1369)任。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