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埔縣

鎖定
大埔縣,隸屬廣東省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北緊靠福建省平和縣永定區 [72]  ,東南連接潮州市饒平縣,西依梅州市梅縣區梅江區,南鄰豐順縣 [1]  區域面積2467平方千米。 [1]  截至2021年10月,大埔縣轄14個鎮,另有3個林場。 [2]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埔縣常住人口330948人 [67] 
大埔縣建置始於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前稱先後為義招縣萬川縣,縣治均設在湖寮。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饒平縣,大埔為潮州府饒平縣地。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重置縣,改名大埔縣,縣治設在茶陽。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先後屬興梅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1965年屬梅縣專區,1983年屬梅縣地區,1988年屬梅州市。1961年,縣治又由茶陽遷至湖寮。大埔縣有梅江、汀江和韓江流經縣境,境內有梅大高速、梅坎鐵路。大埔縣,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世界長壽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青花瓷之鄉、中國蜜柚之鄉”之譽,被認定為中央蘇區縣。 [1]  [9-10]  大埔縣先後被評為“中國綠色生態蜜柚示範縣”和“2011、2014年度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是廣東省直管縣財政改革試點 [120]  。大埔縣的西巖烏龍茶和大埔蜜柚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1]  大埔縣全境通行客家方言。 [3-4]  客家風情濃郁,被譽為“客家香格里拉” [5]  ,被國家文化部納入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範圍。 [6-8] 
2023年,大埔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6.85億元,同比增長5.4%。 [168] 
中文名
大埔縣
外文名
Dabu County
別    名
茶陽、義招、萬川 [1]  [159] 
行政區劃代碼
44142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
地理位置
廣東省東北部
面    積
2467 km² [1] 
下轄地區
14個鎮(截至2021年10月)
政府駐地
湖寮鎮
電話區號
0753
郵政編碼
5142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30948 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67] 
著名景點
百侯名鎮旅遊區
坪山千畝梯田
李光耀祖居旅遊景區
三河壩戰役紀念園
三河古鎮 展開
火車站
大埔站
車牌代碼
粵M
地區生產總值
100.27 億元(2021年)

大埔縣歷史沿革

大埔歷史悠久,已先後發現多處屬於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和商墓羣,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羣聚居。遠自夏商周三代,大埔為揚州南裔地,秦漢時屬揭陽縣。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立義招縣,隸屬義安郡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改義招縣為萬川縣,隸屬潮州,義招、萬川縣治均設在湖寮(古城)。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廢萬川縣,縣境併入潮州海陽縣(今潮安)。
此後,歷宋元及明前期,均為潮州海陽縣光德鄉。
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饒平縣,大埔為潮州府饒平縣地。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析饒平縣之清遠、灤州二都重置縣,改名大埔縣,縣治在茶陽鎮,屬潮州府。
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風吹(石示)、青麻園等6處新設豐順縣
民國三年(1914年)隸潮循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先後屬興梅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
1958年撤豐順縣,劃潭江、黃金、留隍、大龍華等4個公社歸大埔縣。
1960年復設豐順縣,上述四個公社歸還豐順。
明重置大埔縣時縣城駐茶陽,1961年春,縣治由茶陽遷至湖寮鎮五虎山麓。
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大埔隸屬梅州市 [1]  [164] 

大埔縣行政區劃

2000年,大埔縣轄20個鎮:湖寮鎮、茶陽鎮、高陂鎮、青溪鎮、長治鎮、三河鎮、英雅鎮、大麻鎮、銀江鎮、洲瑞鎮、古野鎮、平原鎮、光德鎮、桃源鎮、楓朗鎮、百侯鎮、雙溪鎮、大東鎮、西河鎮、巖上鎮。
2002年,大埔縣轄20個鎮(湖寮 茶陽 西河 百侯 楓朗 光德 桃源 高陂 大麻 三河 巖上 大東 雙溪 平源 古野 洲瑞 銀江 英雅 長治 青溪),24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
2003年,轄20個鎮(青溪 長治 英雅 銀江 洲瑞 古野 平原 雙溪 巖上 大東 湖寮 高陂 茶陽 大麻 三河 西河 楓朗 百侯 桃源 光德),共有10個居委會、248個村委會,4044個村民小組。
2004年10月,大埔縣撤銷3個鎮:長治鎮併入茶陽鎮,巖上鎮併入西河鎮,平原鎮併入高陂鎮。
2018年,大埔縣轄15個鎮場(湖寮、茶陽、西河、百侯、楓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大東、洲瑞、銀江、青溪、豐溪林場)。 [166] 
截至2021年10月,大埔縣轄14個鎮:湖寮鎮茶陽鎮西河鎮百侯鎮楓朗鎮光德鎮桃源鎮高陂鎮大麻鎮三河鎮大東鎮洲瑞鎮銀江鎮青溪鎮,另有3個林場:豐溪林場洲瑞林場大埔林場 [2]  大埔縣人民政府駐地湖寮鎮。

大埔縣地理環境

大埔縣位置境域

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中上游,地處北緯24°01′~24°41′、東經116°18′~116°56′之間,東北緊靠福建省平和縣永定區 [72]  ,東南連接潮州市饒平縣,西依梅州市梅縣區梅江區,南鄰豐順縣 [1]  全縣總面積2467平方千米。 [1] 

大埔縣地形地貌

大埔縣縣境山脈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間低,層巒起伏,千巖萬壑,縱橫交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峯有27處,均散佈於四周邊陲,最高峯為西南部的明山嶂銀窿頂,海拔1357米,最低處是高陂黃竹居的韓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廣佈,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約佔10%,海拔100~500米之間的高中丘約佔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約佔10%。 [1] 

大埔縣氣候

大埔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約22℃;年總降水量約805.4毫米;年日照時數約2231.5小時。年極端最高氣温約39.2℃,年極端最低氣温約-2.9℃。最冷月(1月)平均氣温約12.2℃。一日最大降水量約53.4毫米。 [1] 

大埔縣水文

大埔縣境內溪河眾多,地處韓江流域、梅江水系,有規模以上(5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5條,大埔韓江總長46.86千米,集雨面積965.68平方千米;大埔梅江總長18.57千米,集雨面積129.89平方千米;大埔汀江總長41.35千米,集雨面積641.06平方千米;大埔梅潭河總長83千米,集雨面積678平方千米;大埔漳溪河總長33.82千米,集雨面積158.52平方千米;規模以下(500平方千米以下3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9條,總長392.18千米,集雨面積1414.89平方千米。水庫48座,總庫容1.18億立方米,重點山塘170座。 [1] 

大埔縣自然資源

大埔縣礦產資源

大埔縣礦產資源主要有金砂等金屬礦;有磷、水晶石、長石石英石瓷土、紫砂陶土等非金屬礦。瓷土儲量4.2億噸,紫砂陶土儲量超1億噸。 [1] 

大埔縣水利資源

大埔縣是全國首批100個電氣化縣之一,大大小小的縣網水電站有213座,省、市網3間,根據測算,水資源藴藏量達到70多萬千瓦,可開發的達到53萬千瓦。在建水電企業10家,擁有200多座大小電站,總裝機達29萬千瓦,豐水期每天最大出電量達8萬千瓦。 [1]  [12] 

大埔縣人口

大埔縣人口主要為漢族,兼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等26個少數民族的少量居民。 [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埔縣常住人口330948人。 [67]  全縣常住人口330948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減少43783人,下降11.68%。17個鎮(場)中,超10萬人的鎮1個,人口在1至5萬人之間的鎮9個,少於1萬人的鎮(場)7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54719人,佔46.7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76229人,佔53.25%。城鎮化率46.75%,比六普42.98%提高3.77個百分點。全縣常住人口中,集體户2912户,14869人;家庭户117187户,316079人,户均人數2.7人。男性人口167700人,女性人口163248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與女性的比率)102.73,比六普性別比100.16提高2.57個百分點。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74956人,佔22.65%,其中0歲人口3183人,佔0.96%;15-59歲人口177026人,佔53.49%;60歲以上人口78966人,佔23.86%,其中65歲以上人口56428人,佔17.05%。 [67] 

大埔縣經濟

大埔縣綜述

2021年,大埔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00.27億元,同比增長6.7%,兩年平均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8.3億元,同比增長5.1%,兩年平均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1.54億元,同比增長10.5%,兩年平均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為50.43億元,同比增長6%,兩年平均增長3.2%。 [80] 
2022年,大埔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0.8億元,同比增長0.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0.8億元,比上年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8.8億元,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51.2億元,增長2.4%。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0:19:51。 [154]  規上工業增加值14.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9.63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5.17億元;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5億元,剔除留抵退税影響,比增5.23%。全力擴投資,65項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27億元,17個債券項目6.43億元資金全部完成支付。 [155] 

大埔縣第一產業

2021年,大埔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億元,實現增加值28.67億元,同比增長5.1%,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22%,起到了穩定性作用,總產值增速排位全市第五。一是蔬菜水果增幅較大,糧食基本持平。2021年,大埔縣糧食總播種面積10.9萬畝、總產量3.7萬噸,分別同比增長0.05%、0.14%;蔬菜及食用菌收穫面積約為12.8萬畝、產量約為20.7萬噸,分別同比增長3.2%、7.2%;水果收穫面積為21.8萬畝、產量22.3萬噸,分別同比增長5.7%、3.2%。二是生豬微增,家禽減少。年末生豬存欄10.2萬頭、全年出欄15.7萬頭,分別同比增長0.7%、1.9%;季末家禽存欄127.6萬隻、全年出欄521.1萬隻,分別同比下降7.4%、11.1%。 [93] 

大埔縣第二產業

大埔是“陶瓷之鄉”,而高陂則是大埔縣最早的陶瓷產地,又是周邊鄉鎮的陶瓷集散地,故有“瓷都”、“白玉城”之稱。大埔高陂瓷有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高陂的陶瓷生產早在宋朝末年就興起,並一直持續發展,同時還輻射影響了高陂周圍的光德、平原、銀江、洲瑞等地的陶瓷生產。高陂的陶瓷久享盛名,飲譽中外,1986年10月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時,特派英國記者來大埔購買赤山瓷廠生產的45頭“柳亭牌”青花餐具和“帆船牌”青花茶具作為訪華紀念品和禮品。高陂的陶瓷還被選為國禮瓷和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務院辦公廳用瓷。大埔的薄胎瓷是廣東省獨特名瓷,被譽為“廣東瓷器之花”。主要生產日用瓷、工藝陳設瓷、建築瓷、工業衞生瓷、陶器等6大門類產品。陶瓷產品以出口為主,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29個省市。 [130] 
改革開放以來,大埔陶瓷建立起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生產的青花瓷器成為一種時尚高檔裝飾藝術品和高貴饋贈禮品,風靡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大埔陶瓷產業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立足“生態立縣、實業富縣、文旅興縣”三個定位,以文化為引擎,突出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建立起以大埔陶藝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中心,帶動輻射高陂、光德、桃源、洲瑞四個鎮的陶瓷工業發展格局。截止2021年,全縣共有青花瓷生產、經營企業190多家,主要產品有:工藝陶瓷類青花瓷、日用陶瓷類青花瓷和紫砂陶類青花瓷3大系列10000多個花色品種。 [129] 
大埔縣政府與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在大埔縣陶瓷基地共建“中國陶瓷出口基地”,制定了大埔縣陶瓷基地相應培育規劃,出台了系列務實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大埔青花瓷”區域品牌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大埔縣陶瓷基地獲得了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認定,成為梅州市第一個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131] 
2021年,大埔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8.84億元,實現增加值17.46億元,同比增長17.2%,比全市增速10.8%高6.4個百分點,排位全市第二;規下工業增加值2.27億元,比增6.5%;整個工業拉動GDP增長2.6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39.5%,是拉動GDP增長的主力軍。火電全年產值24.6億元,創投產以來新高,比全縣其餘60家規上工業產值之和多出4000多萬元。 [93] 

大埔縣第三產業

2021年,大埔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41億元,同比增長3.8%,比全市增速3.1%高0.7個百分點,排全市第三;批零住餐業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12.6%,起到了輕微拉動作用。其中城鎮人口消費佔比75.8%,農村人口消費佔比24.2%%,農村消費市場仍有較大拓展空間。 [93] 
2021年12月末,大埔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69.15億元,同比增長0.27%。其中住户存款餘額144.15億元,同比增長9.37%。各項貸款餘額108.55億元,同比增長7.63%。其中住户貸款69.87億元,同比增長8.06%;企(事)業單位貸款38.64億元,同比增長6.85%。 [93] 

大埔縣交通運輸

水路
大埔縣水上運輸有梅江汀江韓江流經本縣,航道總長104公里,能通航的有梅江、韓江干流64公里,汀江、梅潭江、漳溪江、銀溪支流125公里。三河壩向來為水路交通咽喉。溯梅江而上可通梅縣、興寧、五華;溯汀江而上可達青溪的石下壩;順韓江而下可抵潮州、汕頭。70年代後,因沿河興建水利、水電攔河壩,梅潭河、漳溪河、銀溪已先後斷航。經逐年整治,通航條件不斷改善,豐水期,100噸的船舶暢通無阻,枯水期,幹流50噸船舶可通航。 [1] 
大埔歷史上主要靠水上運輸。境內高陂港為陶瓷集散地,是大埔主要港口之一。1959年成立高陂港務所(隸汕頭航運局,後劃歸梅縣地區航運局)。茶陽港歷來是閩粵水運交通樞紐,1951年3月成立船舶管理站。 [163] 
1979年後,旅外僑胞捐資興建旅客上落碼頭及候船室多處。1988年,大埔縣有高陂港、茶陽港、三河港、大麻港、河口港等港口5個、碼頭29座,岸線長1232米,泊位39個,最大靠泊能力90噸。 [162] 
2023年11月,廣東首個內河船舶集中停泊區——韓江船舶集中停泊區在大埔縣建成使用,屬300噸級碼頭,碼頭面長135米,面寬5.8米,主要為船舶在洪水期間提供錨泊服務。 [161] 
公路
公路交通從無到有,不斷髮展。1956年修築首條公路(埔峯公路),以後逐年發展。上世紀90年代以後,公路交通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期。至2018年,全縣公路通車裏程達到3033.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條50.2公里,國道1條100.96公里,省道6條372.41公里,縣道6條 110.39公里,鄉村道1153條2399.29公里;對外實現了高速公路、國道、省道聯通。對內實現了縣至15個鎮(場)及245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並且公路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也大部分實現了公路硬底化。圍繞構建以縣城為中心放射狀交通路網的目標,抓好東向湖寮至楓朗、南向湖寮至高陂、西向三河至大麻、北向湖寮至茶陽等四大出口公路建設;紮實推進大麻至高陂、高陂至豐順等幹線公路提檔升級,加快融入廈漳泉“兩小時”、珠三角“四小時”經濟生活圈,與粵港澳大灣區實現互聯互通。認真抓好“四好農村路”、旅遊公路建設,不斷改善交通條件,以“路通”促“財通”。 [1] 
鐵路 
梅坎鐵路(梅州至福建坎市)於1998年動工興建,2000年9月通車。全長143公里,大埔境內長48.6公里,大埔縣級站設於三河。梅坎鐵路在梅州與廣梅汕鐵路接軌,在福建與鷹廈鐵路相連,成為大埔與外界人員溝通,貨物往來的又一便捷、強大的交通大動脈。 [1] 
梅州經漳州至廈門鐵路項目(昆廈高速鐵路梅州段),總投資244億元,全長167公里(梅州段80公里),擬雙線時速350公里/小時,建設起止年限為2025-2028年。 [149] 
大埔至潮州疏港鐵路項目(潮州港疏港鐵路大潮鐵路),全長120.36公里(梅州長45.77公里),總投資34.01億元,擬按時速120公里/小時客貨共線。建設起止年限2025-2029年。 [1] 
航空
大埔縣大麻通用機場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大麻鎮,計劃總投資5億元,佔地面積約1300畝。 [1] 
大埔縣百侯通用機場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總投資3億元,新建通用機場(飛行等級2B)。 [150] 
截至2021年底,大埔縣公路通車裏程達到3563.8千米,有高速公路2條(梅龍高速、大潮高速)、國道1條(G235線)、省道6條、縣道6條、鄉村道1153條,公路密度144.5千米/百平方千米。大埔縣鄉鎮通車率100%。對外實現高速公路、國道、省道聯通;對內實現縣城至15個鎮(場)及245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並且公路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實現公路硬底化。境內航道總長104千米,能通航的有梅江、韓江干流64千米;還有梅坎鐵路(梅州至福建坎市)2000年9月通車,大埔段里程48.59千米,縣級站設於三河。如今,大埔縣形成了水路、公路(高速)、鐵路並舉,內外暢通的綜合交通體系。 [1] 

大埔縣社會事業

大埔縣文體事業

截至2014年,大埔縣建成縣級多廳數字影院,完成光德、桃源、大麻3個鎮和24個行政村公共電子閲覽室建設任務。
截至2014年,大埔縣完成縣體育中心足球場標準化改造升級工程和西河、三河2個省級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成茶陽鎮和縣城梅河社區體育公園。
截至2014年,大埔縣的茶陽、三河被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高陂銀灘村、西河北塘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新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3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個。 [1] 
主要體育場館:田家炳體育中心大埔縣體育中心大埔縣全民健身中心韓江國際水上運動中心韓江國際青年拓展中心、湖寮體育中心、大埔縣文化廣場、小留體育運動場等。 [87-88] 

大埔縣教育事業

大埔素稱文化之鄉。明嘉靖六年(1527),大埔開始辦書院。清雍正十三年(1735)辦四所官學。道光九年(1829)、咸豐七年(1857)建民辦公助的義學三處。除書院、官學、義學外,各地紛紛辦私塾。清末,廢科舉,設學堂,初辦中等學堂兩所。宣統三年全縣已有小學堂71所。民國時期,辦學之風遍及全縣,經費除縣立中學能得到政府撥款補貼外,其他學校主要靠各姓宗族祖嘗會產,有的由校董會呈請縣政府批准徵收捐税附加撥歸學校,有一些是靠熱心教育的僑胞捐資興辦和供給經費,校舍則利用祠堂、廟宇者多,校長、教師多由校董會聘請。民國35年(1946),全縣有普通中學10所,簡易師範和省立陶瓷職業學校各1所,小學511所,學生3萬多人。 [1] 
截至2018年,大埔縣有中小學校129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7所,職業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初級中學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小學98所(含縣直小學5所、鎮中心小學11所、村完全小學31所和教學點51所);幼兒園57所,其中民辦幼兒園38所。在校中小學生有51957人,其中:普通高中7229人,職業高中1907人,初中生12773人,小學生30048人。 [1] 

大埔縣醫療衞生

2017年,大埔縣動工建設大埔縣中醫院遷建工程;實施茶陽、三河、光德、高陂、西河、楓朗鎮級衞生院遷(改擴)建工程;投資4200萬元完成全縣232間公建民營村衞生站規範化建設。 [11] 

大埔縣社會保障

2017年,大埔縣81.1%財政支出用於民生領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80元,比增9.2%。籌集扶貧資金5.76億元,已投入2億多元,3382人貧困人口實現脱貧。城鄉低保對象基本醫療救助比例達到80%。建成110套(户)棚户區改造安置房;新增發放租賃補貼200户;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78户。提高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新建9個、規範運行6個社區殘疾人康園中心;新建艾滋病檢測點16個。 [11] 

大埔縣基礎建設

大埔縣風情
大埔縣風情(3張)
2017年,大埔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8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1.32平方米。完成8個建制鎮的總體規劃和156條行政村的村莊規劃編制。大麻、高陂、茶陽中心鎮“六個一”項目建設完成投資3.1億元。完成57個省定貧困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建設規劃設計,21個新農村示範村建設初具規模。完成碳匯造林1.49萬畝,新增3個鎮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79.88%。成功創建廣東陰那山國家森林公園,韓江成功入選全國2017年度“最美家鄉河”。 [11] 

大埔縣歷史文化

大埔縣名稱來源

因明置大埔縣時,設治於大埔村。鄉人為紀念大布先生的仁舉美德,聯合呈請上級,命名為“大布縣”。後因朝中有爭議,為討好兩方,改名為諧音的大埔縣。 [165] 
大埔縣名的來歷,在舊志記載中又有兩種説法:第一種是以大埔村得名。清乾隆四年(1739年)張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記載:“大埔,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析灤洲、清遠二都益之。”民國二十年(1931年),呂世斌撰、柯昌泗檢署的全國《今縣釋名》載:“明嘉靖五年,以饒平之大埔村置縣因以得名。”第二種説法是乾隆九年(1744年)《大埔縣誌》載楊纘烈《邑名音義考》雲:“邑曷為以大埔名”蓋俗稱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曠高原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書尚為補收者也……。茶山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十百頃地,總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稱也。當時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雲。 [1]  [164] 

大埔縣僑鄉文化

大埔是我國著名的僑鄉,素有“華僑之鄉”的美譽。據《大埔縣華僑志》記載,“大埔旅外華僑、華人有51萬多之眾,遍佈世界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境外人口與國內全縣人口幾乎相等”。據資料截止到2012年,大埔縣在外華僑共有512921人,其中分佈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的華僑人數較多。客居在外的大埔華僑在各行各業辛勤勞作,為當地民族獨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地貢獻。他們之中,有李光耀李顯龍張弼士田家炳等政商界人物,也有蕭畹香廖樂年等一大批情繫祖國、熱心桑梓的僑賢先賢。這些先賢的優秀事蹟激勵着大埔人民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中努力拼搏、奮發向上並在取得成績之後回報家鄉。 [124] 

大埔縣陶瓷文化

大埔是中國青花瓷之鄉,為我國四大青花瓷生產基地之一,其陶瓷生產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梅州最有特色、最久負盛名的傳統產業,“北有瓷都景德鎮,南有高陂白玉城”。 [126]  高陂是大埔最早的陶瓷產地,宋代以前已有陶瓷生產,是廣東省陶瓷主產區之一,素有“陶瓷之鄉”、“白玉城”美稱,更有粵東“瓷都”之譽。 [127] 
大埔青花瓷生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廣東省考古工作隊專家對大埔境內挖掘的古墓和古窯址、古陶器進行鑑定,認為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大埔先民已開始燒製陶器,製作日常生活用品,是中國古代陶器的重要產地之一。據考證,大埔陶器生產始於商周,瓷器生產始於宋、興於元、盛於明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的陶瓷文化和工藝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28] 
大埔青花瓷,又稱釉下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大埔陶瓷的傳承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2010年12月,大埔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青花瓷之鄉”稱號。2015年12月,大埔青花瓷成功獲得國家原工商總局頒發的“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2016年12月,大埔青花瓷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大埔青花瓷始於宋末元初,明、清兩朝青花瓷成為大埔的主流產品。歷經幾百年發展,先後創制出釉下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虎皮釉青花等品種。大埔青花瓷主要紋飾有:梅、蘭、菊、竹、荷、蓮、蕉葉、麒麟、龍鳳、天宮人物、童子、靈芝、仙鶴、花卉、雙獅滾球、花鳥、人物、動物、山水、游魚、吉祥寓意文字或題詩等。主要產品有:碗、盤、碟、杯,瓶 、缸、罐、壇,釉下青花茶具、釉下青花餐具等。 [129] 

大埔縣紅色文化

大埔縣是全國重要的革命老區,是廣東首個被確認的原中央蘇區縣。 [132]  據史料記載,大埔縣人民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周恩來、劉少奇、劉伯承、鄧小平、董必武、博古、葉劍英、鄧穎超等大批革命先輩先後通過大埔的紅色交通線進入紅都瑞金,一大批戰略物資也由大埔運進中央蘇區。在中央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大埔縣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積極籌集錢糧支援蘇區紅軍,並發動廣大青年參加紅軍。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有四萬多大埔兒女為蘇區的創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知名的革命烈士有四百三十八人,不少革命老區村莊成為無人區;中央紅軍長征時,有數以百計的大埔兒女參加長征,其中知名的有二十六人,居廣東省各縣之首。大埔人民在為革命勝利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133]  大埔境內尚有“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舊址羣,中央紅色交通線大埔中轉站舊址羣,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閩粵贛邊縱黨委舊址羣等80餘處革命舊址遺址。 [134]  以紅色革命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建軍大業》、《熱血軍旗》、《血戰三河壩》、《戰地黃花》等讓三河壩戰役廣為人知,位於大埔縣三河鎮的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遊景點。 [135] 
中央紅色交通線與中央蘇區的形成、發展、壯大有着密切的聯繫,並被史學界稱為“蘇維埃的血脈”和“黨中央通往中央蘇區的生命線”。1933年,臨時黨中央機關由上海遷入中央蘇區,大埔中站這一關鍵節點、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咽喉”又一次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大埔黨組織、人民羣眾與交通線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故事一直為後人所傳頌。另據粗略統計,當年由汕頭等地經大埔青溪轉運的通訊器材、軍用、民用物資等有300多噸。 [136]  這條交通線完成了護送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葉劍英等200多名領導幹部到蘇區工作等重要任務,為中央蘇區和工農紅軍的發展壯大發揮了特殊作用,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被史學界稱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線”。 [137]  電視劇《絕密使命》以“忠誠”為核心主題,謳歌了潘雨青鄒叔寶等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無名英雄,為安全護送我黨軍政要員和重要物資進入中央蘇區腹地,與敵人展開機智鬥爭的光輝事蹟。 [138] 
東江革命根據地是1927年“四•一五”以後由中國共產黨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和中共東江特委,根據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的部署,率領東江人民向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而創建的。 [139] 
梅埔豐革命根據地地處梅縣、大埔、豐順三縣交界的九龍嶂、銅鼓嶂、阿婆嶂、陰那山、北山嶂等山嶂的周圍,包括大埔縣的銀江、大麻、三河、英雅、洲瑞、青溪與桃源部分地區。 [140] 
饒和埔詔革命根據地地處廣東省的饒平、大埔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四縣交界的邊區,根據地崛起在閩粵邊區,成為東江通往中央蘇區的主要通道,也為中央蘇區的鞏固、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40] 

大埔縣壽鄉文化

2019年,廣東大埔縣正式被授予“世界長壽鄉”稱號,成為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的世界第八個“世界長壽之鄉”。在大埔城鎮和鄉村,有眾多耄耋高齡的長壽老人,四代乃至五代同堂的幸福家庭屢見不鮮。據統計,至2019年,大埔縣百歲以上老人130人,每10萬人就有22.85位百歲老人;80-89週歲老人13071人,佔總人口的22.98‰;90-99週歲老人3897人,佔總人口的6.85‰。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大埔縣人均預期壽命達78.86歲,而2018年更是高達79.55歲。 [141] 

大埔縣文物古蹟

泰安樓,建立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其座東北向西南,磚石木結構。樓呈正方形,佔地面積2577平方米,建築面積5136平方米。樓高三層,共有房200間,因樓的外牆為石牆,故俗稱石樓。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其四周有天井。三層樓房把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的格局,樓兩側各有一座書齋,為讀書求學的場所。2019年10月,泰安樓被國務院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35] 
泰安樓 泰安樓
花萼樓,位於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建築面積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築;共有三環,內環為一層30個房間,二環為二層60間,外環為三層120間。2019年,花萼樓被國務院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3] 
花萼樓 花萼樓
父子進士牌坊,又稱“絲綸世美”牌坊,位於大埔縣茶陽鎮大埔中學校門口,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是明朝政府為表彰當地饒相(江西按察副使)、饒輿齡(中書舍人)父子同中進士而建的紀念性建築。牌坊使用花崗岩建造,高12.5米,寬4.65米,四根正柱和八根附柱並列四排,呈“四柱三間”。2013年5月3日,父子進士牌坊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7-108] 
父子進士牌坊 父子進士牌坊
肇慶堂,位於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又名敬修衍慶,是一組中西合壁式客家民居建築羣。由侯南村富商楊敬修的兒子楊蔭垣、楊俊三興建於民國六年(1917年),歷時五年建成。主體為一棟堂橫屋組合式圍屋,圍屋西北角為一棟兩層洋樓。肇慶堂為三進院落四合院佈局,硬山頂,穿鬥與抬梁相結合,磚石木混合結構,佔地面積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951平方米。2019年,肇慶堂被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9] 
肇慶堂 肇慶堂
三河中山紀念堂,位於大埔縣三河鎮匯城村的鳳翔山腳,始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為鋼筋水泥結構的二層小洋樓,樓高10米,樓頂有胡漢民題寫的額書“中山紀念堂”;紀念堂面前是兩根石華表及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一樓中堂有蔣中正書題“景仰國父”、林森書題“作君作師”等匾額。2019年,三河中山紀念堂被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0] 
三河中山紀念堂 三河中山紀念堂
光祿第,位於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為三進院落府第式四橫一圍樓的客家圍龍屋,整座建築坐東向西、土木結構、粗獷嚴謹、堂皇大觀,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橫一圍的客家圍龍屋,也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典型中國園林式宅院。2019年10月7日,大埔光祿第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3-114] 
光祿第 光祿第
2023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佈第四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名單,大埔2處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分別是: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歷史文化街區、大埔縣茶陽鎮茶陽老街歷史文化街區 [125]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東漢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大埔縣為代表,舊稱客家音樂、外江弦、儒家樂、漢調音樂等,是古代漢民由中原南遷時帶入的,有“中州古樂”之稱,在大埔流傳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廣東漢樂保留了原有中原音樂的特點,並與大埔當地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等相融合,同時又吸納了潮樂(如大鑼鼓)的一些成分。 [104] 
廣東漢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是廣東省漢族客家戲劇劇種,廣東三大劇種(粵、潮、漢)之一,曾被周恩來譽稱為“南國牡丹”。廣東漢劇源於中原,二百年前流傳嶺南,生根大埔縣。廣東漢劇以西皮、二簧為主要聲腔,以中州音調為舞台語言。 [105-106]  [122] 

大埔縣風俗民情

大埔縣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每逢民俗活動,客家人就如同過一個盛大的節日,舞龍、舞獅、打幡、放銃、迎花燈、打鑼鼓、賽龍舟等各種民俗盛行,邀請遠親近鄰一同度過。大埔的舞龍、舞獅、賽龍舟與永定的“走古事”、連城的“百壺宴”最具特色。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祭春”。這一天,各村各寨以宗族為單位,集中到祠堂祭祖。祭祀時,村裏除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放土銃外,還要舞大龍、舞獅子、迎燈景、舉旗揚幡、放煙花等,熱鬧非常。村裏前一年誰家生了男丁,祭祖這一天,也要備辦三牲、糖果等。祭祀完後,還要邀請族人在祠堂或在家裏吃“新丁酒”,表示對“添新丁”的祝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過節”。這一天除了備辦牲肉外,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祭祀祖先,沿河一帶的三河、大麻、高陂、湖寮等地還要舉行賽龍舟。 [34] 

大埔縣村落

大埔的中國傳統村落主要分佈在百侯、高陂、茶陽、西河等鄉鎮,以韓江、汀江、梅潭河等水系為紐帶,以“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非遺)陶瓷文化”為主要特徵。 [123] 

大埔縣本地方言

大埔縣語言屬客家方言。全縣大致可分5個方言區:其一是百侯、湖寮;其二是巖上、西河、茶陽、青溪、長治;其三是三河、大麻、英雅、銀江;其四是高陂、古野、洲瑞;其五是桃源、光德、平原、楓朗、雙溪、大東。除光德鎮九社、古野鄉蒲田分別在內部兼講漳州話、潮州話外,全縣通行客家話。但由於受鄰縣方言的影響,縣內各地之間的方言聲調又不盡相同,各有特點。如“包車”一詞,湖寮人念“bāochā”。高陂人念“bàochā”,楓朗人念“báochà”,又如“看望(或拜訪)你”,湖寮人説作“撈吾(lāo)”,百侯人説作“撈衡(lāohén)”,茶陽、西河、大麻等處人説作“喇吾(lá)”。代表該縣方言的是湖寮方言。大埔方言與普通話差別較大,在2500個常用漢字中,真正與普通話讀音完全相同的不到20%,如:同、持、斯、資、燒、志等。 [3-4]  [77] 

大埔縣風景名勝

大埔縣主要景點:國家4A級景區有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張弼士故居旅遊區百侯名鎮旅遊區等;國家3A級景區有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坪山千畝梯田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江畔人家休閒度假區李光耀祖居旅遊景區西河北塘鄉村旅遊區西巖山茶鄉度假村瑞山生態旅遊度假村等;此外其他景點有大埔美食街、大埔小吃創業孵化基地、大埔縣陶瓷博物館張弼士博物館張裕紅酒文化小鎮韓江水利風景區韓江國際青年拓展中心韓江國際水上運動中心梅山風景區茶陽古鎮旅遊區三河古鎮三河明代古城茶陽古城、萬川古城、豐溪林場康養綜合體韓江綠洲生態旅遊區雙髻山大美世界文化旅遊產業園陶瓷文化小鎮西巖山萬畝茶文化旅遊產業園大埔康養文旅綜合體大埔縣屏翠農林生態旅遊區韓江(大埔)客家文化旅遊特色帶觀音山旅遊區大埔縣聚德山莊休閒農業旅遊產業園大埔縣夢裏水鄉密坑康養度假村保華祥紅色旅遊康養生態園單竹山健康養生基地大埔紅色旅遊接待中心百侯三十六巷、餘里古驛道、梅硿古道桃源鎮萬德福陶瓷美術館光德鎮陶瓷非遺傳承基地百侯鎮旅遊風情街禾肚裏·長壽產業園太史第企南軒花萼樓天后宮匯東學習書院、小留村旅遊區、甜竹村生態旅遊區、飛天馬茶文化產業園、三河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西湖公園虎山公園豐溪森林公園雙髻山省級森林公園大埔蜜柚公園西嶺中國書法公園大埔縣西河鎮耕讀公園梅潭畫廊長壽森林公園明山嶂飛來石韓江源萬福寺翁萬達墓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紀念館八一南昌起義軍三河壩戰役遺址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園、中央紅色交通線茶陽聯絡點中央紅色交通線青溪交通站閩粵贛邊區黨委和邊縱活動舊址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人境廬田家炳故居鄒魯故居羅卓英故居範漢傑故居吳奇偉故居趙公武故居羅明故居杜埃故居楊輝圖故居楊纘緒故居等。 [1]  [151-153] 
百侯名鎮旅遊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和侯北村,是一個集古鎮觀光、歷史探尋、文化休閒、科教娛樂、民俗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客家古鎮文化旅遊區。 [115] 
百侯名鎮旅遊區 百侯名鎮旅遊區
坪山梯田旅遊區
坪山梯田旅遊區,位於大埔縣大東鎮坪山村,是集“觀梯田風景、飲神奇泉水、瞻將軍故居、遊特色民居”於一體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111] 
坪山梯田旅遊區 坪山梯田旅遊區
李光耀祖居,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117]  ,位於大埔縣高陂鎮塘溪村,建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是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公建造,屬“下山虎”式客家民居建築,磚木結構,佔地面積23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平方米。 [36-37] 
李光耀祖居
髻山森林公園
髻山森林公園,位於大埔縣城西郊12千米,海拔668米,因山頂雙峯聳立,形似古代婦女髮髻而得名,為省級森林公園。峯高林立、竹海幽徑、蕉林松風、幽泉清澈,天然生成許多石岩石洞。 [116] 
髻山森林公園 髻山森林公園
西湖公園,位於大埔縣城西北部,是一個集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康體運動、遊樂休閒為一體的城市山水公園。公園有中心、文化、湖岸、溪流、古樓、牌坊等6個功能區,38個景觀集大埔“四鄉”、“四名”特色於一園。 [38]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
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位於大埔縣三河鎮匯東村筆枝尾山頂,是當年戰役主戰場所在地,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包括烈士紀念碑、戰役紀念館、瞻仰平台、朱德銅像等一批革命遺蹟和紀念設施。 [112] 
三河壩戰役紀念園 三河壩戰役紀念園

大埔縣特產美食

特產
美食
大埔縣的美食主要有:梅州醃面客都草魚客家魚生客家盆菜客家鹽焗雞鹽焗雞爪鹽焗烤鴨鹽焗鴨腿釀豆腐釀香菇釀苦瓜釀茄子釀婆參釀蠔豉釀春捲釀辣椒釀青瓜釀豆角釀豆乾釀芋頭腐皮卷客家釀青椒客家辣椒釀魚肉釀豆腐西紅柿釀蛋客家釀蛋梅菜扣肉香芋扣肉梅菜蒸豬肉梅菜蒸排骨梅菜炆豬肉梅菜炆五花肉梅州菜乾蒸肉梅乾菜蒸鴨梅乾菜燒豆乾梅乾菜乾煸豆角發粄燜花肉蜜汁焗排骨白斬雞泥焗雞梅菜雞香菇雞蒸滑雞板栗雞客家牛肉丸客家艾葉丸客家捶丸客家娘酒雞客家葱油雞艾草煲雞姜酒雞黃酒雞羊肉酒三及第湯客家三杯雞客家鯇丸客家汆魚丸手工魚丸姜芽嫩鴨姜芽炒鴨片銀芽炒雞絲滷鴨腳白滷鴨掌紅燜豬肉紅燒豬手板栗燒牛肉爆炒魷魚筒南乳烤肉雞雄鵝掌茹如豆腐咕嚕肉五香醬鴨五香乾滷鴨八寶窩鴨開鍋肉丸紅燒狗肉、燜狗肉、狗肉煲、羊肉煲全豬煲田螺煲豆腐煲雜菌煲苦筍煲客家蛋角煲客家薯絲煲客家芥菜煲芥菜芋頭煲蘿蔔牛腩煲客家鹽水番鴨清湯雙丸美味上湯雞八寶糯米酥雞姜糟燜狗爪豆大極素菜會響鈴叉燒肉米粉肉水晶肉扣鴨栗子釀雞翅西利柴把鴨亂箭射綿羊薑絲炒大腸姜葱炒河鱸魚片姜葱炒雞球芋艿炒雞球荔枝炒雞球豉椒涼瓜炒雞球銀杏炒雞球酸子薑炒雞球豆豉香焗黃鱔油酥河魚乾椒絲河魚乾河魚乾炒韭菜香菇肉碎釀青椒客家鹹菜炒豬腸鹹菜燜狗肉蘿蔔炒牛肉炒牛百葉梅菜蒸魚杞子燉甲魚清蒸魚醋溜魚酒糟魚松子魚炒墨魚炒魚片炒蝦仁炒豬腸炒豬紅炸芋丸松子魚鳳投胎燒乳豬黃皮豆乾炸豆腐豬腸灌炒三絲七寶羹蝦仁燒賣炸魚卷紅燒魚魷魚絲黃鱔炒苦脈泥鰍鑽豆腐豬膽幹臘豬肝藥根雞蜂蜜燉雞生炒雞球參須燉雞五葉神燉豬瘦肉五指毛桃煲雞湯五指毛桃豬骨湯五指毛桃龍骨湯五葉神煲排骨湯蟲草花烏雞湯金針菇燉雞湯金針燜鴨湯黃花菜燉鴨塊黃花菜燉鴨湯福菜肉片湯紅菇雞湯藥根雞湯全豬湯雙丸湯草菇湯紫菜湯大埔豆腐乾百侯牛肉乾醃切牛肉乾大埔牛肉乾、大埔牛肉丸、銀新金針菜、藥根雞煲、清炒蝦仁、冬瓜蒸鴨、紅炆鯉魚、客家菜卷、豬肉丸紅燒豬肉三及第白菜卷白切肉粉陳鴨墨魚煲腐竹牛腸肺手工面金針菜番鴨丸蘿蔔丸甜湯丸青菜丸子米粉丸子炒雞酒炒田螺河鮮河魚乾醃蒜頭酸芋荷鹹冬瓜福菜醬瓜魚生粥八珍飯八寶糯米飯豆腐花清補涼綠豆湯番薯湯茶葉蛋燒麥蒸餃雲吞菊花糕蓮藕餅油餜子炸饊子香酥卷煎丸子鴨松羹鴨雙羹南瓜烙菜汁包鴨嫲溜鹼粽砸粽油角煎堆煎圓薄餅艾餈餈粑仙人粄釀粄筍粄薯粄黃粄粟粄甜粄發粄艾粄豆粄溜鍋板雞頸粄蘿蔔粄芋頭粄苧葉粄味酵粄簸箕粄憶子粄珍珠粄菜絲粄豆子粄勺菜粄芋絲粄苧葉粄酢葉粄薯粉粄糊塘粄印子粄丁子粄雞血粄老鼠粄人丁粄葉子粄綠豆粄兩熟粄抹茶紅豆粄煎蕎粄、假喜粄、船仔粄、層子粄、蕨粉粄、煎產子、米粉、玉粉、西河老鼠粄百侯薄餅大埔涼粉糕大埔客家薄餅大埔豆子羹粟米烙餅雜錦拼盤等。大埔小吃約有200多種,其中大埔算盤子、鴨雙羹、珍珠粄、煎豆乾、粟米烙餅、發粄燜花肉、憶子粄、粟粄、筍粄、薄餅等10種風味小吃被評為“中華名小吃”。“五香豬手”、“菠蘿炒豬腸”被評為“客家十大名菜”;艾粄、菜汁包、煎蕎板、鴨嫲溜、肉丸、白米豆羹被評為“廣東客家名小吃”;梅菜扣肉、藥根雞、苦筍煲、全豬煲、羊肉酒、炒豬腸血、牛腸肺、金針炆鴨、木耳炒豆乾、姜線蒸溪魚乾被評為“大埔十大名菜”;傳統美點名宴、龍鳳呈祥宴、彌月宴、壽宴、全駝宴被評為“大埔名宴”;娘酒雞被評為“粵菜名菜”;五香豬手被評為梅州市“十佳”創新菜;金帆玉帶(炒豬腸)被評為梅州市“十佳”傳統菜。大埔經中國烹飪協會組成國家級專家認定,正式被冠名為“中國小吃名縣”。 [34]  [39-43]  [91]  [95] 

大埔縣著名人物

“父子進士”(饒相饒輿齡)、“一腹三翰林”(楊纘緒楊黼時楊演時)、“兄弟三將軍”(範漢傑範劍江範作人)、一縣同期“四位省主席”(羅卓英吳奇偉範漢傑趙公武)、“父子兩總理”(李光耀李顯龍)被傳為佳話,更有中國民族工業之父張弼士、中國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汕樟輕便鐵路興建者楊俊如、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羅明張善銘温仰春肖月華鄧舉楊蘭史羅揚才羅欣然李明光張恨秋郭瘦真賴玉潤羅啓賢等,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香港嘉禾電影創辦人鄒文懷、首屆感動香港十大人物田家炳、新加坡“船王”羅新權,現代著名作家杜埃碧野,院士鄭度饒芳權楊文采邱冠周蒲慕明塗善東丘昌濤江富生等傑出人物,素有“文化之鄉”美稱。 [1]  [49-50]  [69]  [160]  [167]  此外,還有北宋清官張夔、明朝工部尚書盛端明、江西按察副使饒相、四川按察副使吳與言、福建按察副使黃扆;明末抗清名將王興 江龍羅宏等,清代順治朝“弘覺國師”、“廣東七奇”之一林木陳,陝西按察使楊纘緒,太僕寺卿、台北知府林達泉,松江府知府丘建猷、吉林府知府何壽朋、南寧府知府饒鳴鎬、雲南府知府楊廷椿、湖州府知府張覲光、泗城府知府李瑜,清朝武將鄒鑾章等,嶺東著名女詩人範荑香,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陳文褒,文獻學家温廷敬,民國廣東中央銀行行長鄒敏初,軍統香港站站長郭壽華、台灣憲兵司令劉煒以及温克剛羅為雄郭思演張文鴻温建剛陳蘭鈞朱尚威温佐慈鄧潛進藍嘯聲範其務劉旭輝藍錫芳丘譽郭學雲黃世途黃為材黃覺楊德昭曹鐵城楊建平陳克寧陳啓育陳賢範德烈範劍江範作人房伯羣郭燮和何壽田何天傑何俠何祖紹黃寄農黃覺黃瑞文黃天蟾黃堯傑黃友訓黃柱生黃逸羣賴玉潤藍萼洲藍錦生藍壽麟藍文博藍迅雲藍遜李東星李加勉廖武郎林自餘劉國翔劉蕉元劉真源劉任堅劉起時羅柏麓羅博平羅楚材羅啓賢羅尚忠羅濤羅玉良羅助鐸丘文丘肇周丘達饒怡生吳滄桑吳稼秋吳克英肖冠英肖覺民肖懋之餘乃文曾廣鑫張達中張平張志濂趙振戈鍾健飛蒲良梢鄧佳民劉穗雲陳揚建羅致達藍世彬徐法蘭廖鈞等民國將領;中共隱蔽戰線領導賴可可楊應彬饒衞華蔡雨青孫世階黃戈平等;新中國開國少將楊永松楊輝圖等,開國大校何渠若周伯明江田蕭月華楊傑等,新時期解放軍將領楊英耀黃聲雲邱喜鍾嘉華、黃思潮、黃佳倫、池俊勝、何克莊、羅禮潛周坤元趙偉賴浪平廖習仗、廖卓民、廖勝輝等,原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藍公武,原中央檔案館館長肖光,原中央宣傳部對外宣傳局局長蕭希明,原外交部黨委委員羅士高,原駐希臘大使何揚,原國家水利部副部長劉兆倫,原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羅進新,原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連貫,原全國僑聯副主席羅理實,原全國政協常委楊士達陳明紹,原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黨組成員張力克,原國家版權局黨委書記肖魯青,原國家儀表工業局副局長卓揚,原國務院港澳辦司長張良棟,原國務院僑辦行政司司長陳長淦,原國務院僑辦文教宣傳司司長廖勝帶、原浙江省委書記賴可可,原河北省副省長楊遠,原福建省紀委書記吳星峯,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雋英,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楊應彬饒彰風,原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明,原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藍天民,原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周暢,原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呂良,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鄧浦東,原廣州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鄔夢兆,原湖南省副省長陳文浩,黑龍江省政協主席藍紹敏;漢劇藝術家黃粦傳黃桂珠等,影視演員白雲東方明珠黃偉等,音樂歌唱家饒餘鑑張德蘭饒威等,經濟學家羅季榮肖鴻麟蔡概還蔡俊寧羅偉雄藍海林,教育家何其莘何克抗羅維東張望童從奇、郭金簪、李靜陽何爵三羅潛羅雄輝黃麗雅饒璜湘黃曉波楊金標楊作新楊維肖捷明藍冠羣饒曙光何明陳虎郭魯汪廣捷饒美蛟彭九生廖一帆房雨林楊培新、羅傳厚、劉禹輪楊物華黃晞白彥、廖開達、卓傑華羅俊等,企業家管保強管保明郭桂和朱章元饒文傑張水宜蒙樂提尤凱成餘永輝黎守謙劉偉劉肇懷塗善忠林洺鋒廖曉霞魏美娥鄧振龍鄧杏飛劉曉吳啓超張定武張德兆劉澤龍羅垂紀藍慶文陳衡禮陳建京陳公顏田鎮榮田錦堂何爾吉羅明昌等,醫學專家羅堯生等,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饒餘鑑,傳媒界名人範以錦丘海明房超羣黃永湖等。中國現代地磁科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陳志強,中國發明協會會士張衍國,北京奧運會冠軍何雯娜,倫敦奧運會冠軍張雁全等著名人物。海外華僑有圭亞那國父鍾亞瑟、新加坡法律改革主導者楊邦孝,印尼首位華人市長黃少凡,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徐統雄李顯揚李瑋玲楊潞齡楊旭齡楊穎儀藍瓊纓藍鏵纓姚永芳姚美良戴春榮蕭畹香蕭光麟趙志明藍舒潔蒲艾真張巨烺張世祿張世昭楊莉明藍彬明李奕賢曹智雄謝寬泰何襄贊藍瑞明鄒讜藍鴻震何謙誠劉國良劉智評楊星耀楊鴻耀戴培元楊伊凡廖周行藍秋山藍來許蕭賢舞等傑出僑胞; [51-59]  [66]  [69-71]  [75-76]  [83-85]  [96-97]  [100]  [118]  [121] 

大埔縣榮譽稱號

大埔民間藝術豐富,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東漢樂之鄉”。大埔是革命老區,是廣東省首箇中央蘇區縣。大埔縣是“全國文明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百侯鎮、茶陽鎮、三河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百侯鎮侯北村是“全國文明村”,湖寮鎮被評為廣東省示範鎮,西河客家民俗文化村被評為廣東最美美麗鄉村,三河鎮匯城村被評為廣東特色旅遊村。 [1] 
2005年經廣東烹飪協會組成國家級專家評審認定,大埔縣正式被冠名“廣東客家美食名縣” [99] 
2009年,大埔縣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中央蘇區縣,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稱號。 [9]  [60] 
2009年,大埔縣被評為“中國小吃名縣”,榮膺十佳“中國最美的小城”稱號,併入選全國“最具文化品位的十個小城”之一。 [1] 
2010年,大埔縣被評為“廣東省林業生態縣”、“廣東省文明縣城”、“廣東省文化先進縣”、“廣東省衞生城鎮”。 [1] 
2013年3月13日,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大埔縣“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33] 
2017年,大埔榮獲“2017中國最美麗縣”、“2017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稱號。 [11] 
2017年,大埔縣被評為廣東省“旅遊創新發展十強縣(市)”稱號。 [11] 
2017年,大埔縣再次被評為“全國重點產茶縣”,被授予“中國最美茶鄉”稱號。 [11] 
2018年9月25日,大埔縣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61] 
2019年,大埔縣獲評“中華詩詞之鄉”。 [10]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大埔縣在其中。 [62]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63] 
2020年6月,被評為第二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64]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65] 
2021年12月,入選擬授牌命名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範縣名單公示。 [7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