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拼音:jiǎ)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4]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説像動物護身的硬殼,一説像古代將士作戰時穿的鎧甲。“甲”在商代多用作先公上甲的專名以及天干的第一位。甲後來也指籽實的外殼,植物的種皮等,又指人手指和腳趾上的角質硬殼。甲由鎧甲引申代指披鎧甲的士兵。甲由天干的第一位引申為動詞,表示居於首位。
[17]
甲字源演變
編輯“甲”在商代甲骨文中寫作圖1或圖2,商代金文作圖A
[18]
。“甲”通常被釋為象形字,所象形的東西,有兩説。一説是鎧甲。最早的鎧甲是用藤條、木、皮革等原始材料製造的簡陋的護體裝具,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製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皮革片,並把兩層或多層的皮革片合在一起,然後在片上穿孔,用繩編聯成甲。這些穿在一起的甲片,縱橫就呈現出一個個的“十”字形。古人在造“甲”字時,採用了以點代面的方法,即以穿在一起呈“十”字形的甲片,代指“鎧甲”,所以甲骨文中的“甲”字寫作“十”形,或為“口”中有“十”形——相連的四片甲片的象形。
[15]
[16]
另一説是龜、鱷、穿山甲等動物身上起保護作用的甲殼,其上常有交錯的紋路,或由鱗片連綴而成。“甲”的古字形像這些動物身上交叉的花紋。古代多戰爭,為了更有效地抵禦攻擊,人們從龜、鱉、魚等動物有硬甲護身得到啓發,於是發明護身的盔甲。
[2]
[17]
早在商代,“甲”就被假借為天干名稱。由於“甲”是天干的第一位,所以又被賦予“居於第一、冠於”,“第一的、上等的”等義。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在舊社會,最為顯貴的宅邸或科舉的第一名就被稱為“甲第”。
“甲”在商代文字中的圖1和圖2字形用法最初有別,後者用於“上甲”之類的人名,前者用於天干。圖1的“甲”字字形容易與當時的“七”字混淆,於是後來也借圖2字形來表干支,以至於圖1這種寫法到戰國以後即不傳。“甲”字在戰國楚系文字中有兩種異體,如圖8和圖9,但這兩種異體字隨着楚國的滅亡而消失了。秦系文字(圖11)將中間一豎拉長作“甲”,這成為後世各種字體中的“甲”字的“母本”。約發展至漢代的隸書階段,“甲”字完全筆畫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方塊字。
[2]
[15]
身着“鎧甲”的人,基本上都是軍人,所以“甲”又被引申為“兵士”“軍隊”等義。如王維《老將行》:“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意即:願得強弓去射殺敵軍大將,恥於敵軍進犯使君王受驚。
[15]
[17]
甲詳細釋義
編輯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jiǎ | 名詞 | 古時士兵打仗時穿的的護身衣,用皮革或金屬製成。也叫“鎧” | armor | 《周禮·考工記·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甲堅以新,士選以飽。” 魯迅《吶喊·阿Q正傳》:“至於革命黨,有的説是便在這一夜進了城,個個白盔白甲。” | 甲冑;護甲;鎧甲;丟盔棄甲;解甲歸田 |
用金屬製成的圍在外面起保護作用的裝備 | 甲板;裝甲車 | ||||
士兵;軍隊 | soldier | 《左傳·宣公二年》:“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 漢·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彼有精甲數萬,臨高守要,一人揮戟,萬夫不得進。”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太祖)以景·顯二祖之讎起兵討尼堪外蘭,率甲十三,襲之於圖倫城。” | 甲士 | ||
植物某些部分的外層,如種皮、花萼、果實外殼等 | 《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南朝宋·鮑照《園葵賦》:“柔莩爰秀,剛甲以解。” 明·徐光啓《農政全書》卷二八:“(蕪菁)秋初可種,自破甲至結子,皆可食。” | ||||
動物身上有保護作用的硬殼 | shell | 晉·葛洪《抱朴子·廣譬》:“靈龜之甲,不必為戰施;麟角鳳爪,不必為鬥設。”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三)》:“現在我們能在實物上看見的最古的文字,只有商朝的甲骨和鐘鼎文。” | 甲殼(qiào);甲魚;龜甲;鱗甲 | ||
手指或腳趾上的角質硬殼 | nail | 《管子·四時》:“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陰,陰生金與甲。”尹知章注:“陰氣凝結堅實,故生金為爪甲。” 《法苑珠林》卷五一:“我苦行六年,手足爪甲不剪,皆長七寸許。”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屍變》:“使人拔女手,牢不可開。審諦之,則左右四指,並卷如鈎,入木沒甲。” | 指甲;趾甲 | ||
舊時户口編制單位,若干户為一甲 |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催科》:“以十户為一甲,一甲之中擇管額多者為首。” | 保甲;甲首 | |||
宋代地方軍隊的基層組織單位。二十五人為一甲 | 宋·李綱《建炎進退志》卷三:“四甲為隊,有隊將正副二人。” 《宋史·兵志六》:“熙寧初,王安石變法募兵而行保甲,帝從其議。” | ||||
天干的第一位,用以紀年、月、日 | 戰國·屈原 《九章·哀郢》:“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晁吾以行。”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星居宿陳,綺錯鱗比,辛壬癸甲,為之名秩。” 宋·蘇軾《喜雨亭記》:“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 甲子;甲午年 | |||
序數第一的代稱 | first | 漢·王充《論衡·超奇》:“彼子長、子云説論之徒,君山為甲。” 金·麻九疇《跋伯玉命簡之臨米元章楚山圖》詩:“江山多處乃爾毒,始信中原天下甲。” | 甲編;甲等;甲級;甲第 | ||
六十甲子的省稱 | 唐·韓偓《春陰獨酌寄同年虞部李郎中》詩:“閒嗤入甲奔競態,醉唱落調漁樵歌。” | 花甲 | |||
古代科舉制度中對甲科(即進士科)的簡稱 | 宋·司馬光《論選舉狀》:“其及第授官並與進士第一甲同在明經之上,仍於告身前列。”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那其間,佔鰲頭,佔鰲頭,登上甲。” | 登甲 | |||
等級;級別 | 宋·洪邁《容齋續筆·田租輕重》:“今時大不然……復於其間用米之精粗為説,分若干甲,有至七八甲者,則數外之取亦如之。” | ||||
背脊上部跟兩胳膊接連的部分。後作“胛” | 《釋名·釋形體》:“甲,闔也。與胸脅背相會闔也。” 《素問·髒氣法時論》:“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 | ||||
(Jiǎ)姓氏用字 | |||||
代詞 | 指稱佚名的人或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名 |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奮(石奮)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慶,皆以馴行孝謹,官皆至二千石。” 唐·杜牧《與友人論諫書》:甲謂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更食之必死。”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三)》:“然甲則曰不佞望洋而興嘆,乙則曰汝輩何不潛心而探求。” | |||
量詞 | 清代田地計算單位 | 《清史稿·食貨志一》:“浙江新漲沙塗,民、灶皆承領,百畝為號,十號為甲,十甲老農導耕。” | |||
舊時台灣地區的地積單位 | 《清史稿·食貨志一》:“(台灣)內山未墾及入官荒廢埔地八千八百餘甲,每甲準民田十一畝零。” | ||||
動詞 | 居第一位 | first |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 《新唐書·張弘靖傳》:“先第在東都·思順裏,盛麗甲當時。” 郭沫若《井岡山巡禮·登贛州城內八境台》詩:“林材冠贛省,鎢產甲神州。” | 富甲天下 | |
把鎧甲穿在身上 | put on(armor)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晞一營大噪,盡甲。” 明·唐順之《敍廣右戰功》:“自是諸軍民官必甲,而後敢出城。” | 甲伍 | ||
通“夾”。從相對兩個方面來的;處於相對的兩個方面的中間 | 《尚書·多方》:“厥圖帝之命,不克開於民之麗,乃大降罰,崇亂有夏,因甲於內亂。” 孔穎達疏:“夾聲近甲,古人甲與夾通用,夾於二事之內而為亂行。” | ||||
yā | 動詞 | 同“押”。簽押 | 《新唐書·元載傳》:“時擬奏文武官功狀多謬舛,載虞有司駁正,乃請別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團奏,不須檢勘,欲示權出於己。” | ||
xiá | 通“狎”。親暱 | 《詩經·衞風·芄蘭》:“雖則佩韘,能不我甲。” 陸德明釋文:“《韓詩》作狎。狎,户甲反。” |
甲古籍解釋
編輯甲説文解字
【卷十四下】【甲部】古狎切(jiǎ)
東方之孟①,陽氣萌動②,從木戴孚甲之象③。一曰:人頭宜為甲④,甲象人頭。凡甲之屬皆從甲。
𤰒,古文甲,始於十,見於千⑤,成於木之象。
〖註釋〗①“東方”句:當依徐鍇《説文系傳》“東”前有“位”字。王筠《説文解字句讀》:“言位者,十干(甲乙丙丁等十天干)有定位。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孟,始也。東為五方之始也。”按:五行説用“金木水火土”配五方、四時。東屬木,木代表春。②“陽氣”句: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謂春時陽氣。”③“從木”句:王筠《説文解字句讀》:“猶雲‘象木戴孚甲之形’耳。而云‘從’者,不可真謂甲從木也。”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言甲乙為春時之木,故甲字象木生芽戴殻甲也。”④“人頭”句:王筠《説文解字句讀》:“許以十干象人體,猶緯書以八卦配人體也。”⑤“始於”句:王筠《句讀》作“始於一,見於十”。注:“未詳其義。”
[10]
甲説文解字注
“東方之孟,昜氣萌動。”注:《史記·曆書》曰:“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漢書·律曆志》曰:“出甲於甲。”《月令》注曰:“日之行,春東從青道發生,月為之佐,時萬物皆解孚甲。”《月令》曰:“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下騰,天地和同,艸木萌動。”今本小篆作□,古文作𠇚,今正。説詳戈部戎字下。
“從木戴孚甲之象。”注:孚者,卵孚也,孚甲猶今言㲉也。凡艸木初生,或戴穜於顛,或先見其葉,故其字像之。下像木之有莖,上像孚甲下覆也。古狎切,八部。《衞風》毛傳曰:“甲,狎也。”言甲為狎之叚借字也。又《大雅》:“會朝清明。”毛傳曰:“會,甲也。”會讀如檜,物之蓋也。會朝猶言第一朝,此於雙聲取義。《貨殖傳》“蓋一州”,《漢書》作“甲一州”。
“《大一經》曰:”注:攷《藝文志》陰陽家有《大壹兵法》一篇,五行家有《泰一陰陽》二十三卷,《泰一》二十九卷。然則許偁《大一經》者,蓋此類。
“人頭空為甲。”注:空,各本作“宜”,今依《集韻》作空為善。空、腔古今字。許言頭空,履空,頟空,脛空皆今之腔也。“人頭空”,謂髑髏也。
甲廣韻
古狎切,入狎見 ‖ 甲聲盍1部(jiǎ)
甲,甲兵。又狎也,鎧也。亦甲子。《爾雅》曰:“太歲在甲曰閼逢。”又姓,《左傳》鄭大夫甲石甫。古狎切。十。
甲康熙字典
古文:𠇚、𡴌。
《唐韻》《集韻》《韻會》古狎切,《正韻》古洽切,並音夾。草木初生之莩子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疏:百果草木皆莩甲開坼,莫不解散也。《後漢·章帝紀》:方春生養,萬物孚甲。注:葉裏白皮也。
又十干之首。《爾雅·釋天》:歲在甲曰閼逢,月在甲曰畢。《易·蠱卦》: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疏:甲者,造作新令之日。《書·益稷》:娶於塗山,辛壬癸甲。《禮·郊特牲》:社日用甲,用日之始也。
又凡物首出羣類曰甲。《戰國策》:臣萬乘之魏,而甲秦楚。釋文:甲,一作申,言居二國之上也。張衡《西京賦》北闕甲第。注:第,館也。甲,言第一也。蘇軾《表忠觀碑》:吳越地方千里,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
又始也。《書·多方》:因甲於內亂。注:甲,始也。
又科甲。《正字通》:漢有甲乙丙科,平帝時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順帝陽嘉元年,增甲乙科員。
又《爾雅·釋言》:甲,狎也。注:謂習狎。《詩·衞風》: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毛傳》:甲,狎也。朱注:甲,長也。言才能不足以長於我也。
又兵甲。《易·説卦》:離為甲冑。疏:為甲冑,取其剛在外也。《左傳·襄三年》:組甲三百。注:組甲,漆甲成組文。《禮·王制》:命大司徒敎士以車甲。《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又揚子《方言》:汗襦,自關而東謂之甲𥜗。《正字通》:衣亦曰甲,元世祖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雨襻,名比甲,以便弓馬。
又爪甲。管子《四時篇》:陰生金與甲。注:陰氣凝結堅實,故生金為爪甲也。
又甲帳,殿也。
又甲庫。《正字通》:唐制,甲庫,藏奏鈔之地也。程大昌曰:唐中書門下吏部,各有甲歷,凡三庫以若干人為一甲,在選部則名團甲。貞元四年,吏部奏三庫敕甲,又經失墜,乃至制敕旨甲皆被改毀。據此則甲非甲乙之甲。龎元英文昌雜錄謂甲庫如令甲令丙,誤也。宋時有敕甲旨甲之稱,猶今言底言案也。遼史有架閣庫管句,元有左右部架閣庫,即唐之甲庫也。
又《淮南子·覽冥訓》:質壯輕足者為甲卒。注:甲鋩也。
又令甲,法令首章也。亦曰甲令。《戰國策》:臣敬循衣服以待令甲。《史記·惠景閒侯年表》:長沙王者至令甲,稱其忠焉。注:瓚曰:漢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漢時決事,集為令甲三百餘篇。如淳曰:令有先後,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師古曰:若今第一,第二篇。《後漢·皇后紀》:向使因設外戚之禁,編著甲令。
又官名。《周禮·夏官》:司甲。疏:司甲,兵戈盾官之長者。
又保甲。《正字通》:編籍民戸,彼此詰察,防容隱奸宄也。
又宋元豐,以諸路義勇攺為保甲。紹興閒詔淮漢閒,取主戸之雙丁,十戸為甲,五甲為團,團有長。乾道閒,漕臣馮忠嘉言敎閲保甲,皆義勇民兵也。
又國名。《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籲。注:甲氏留籲,赤狄別種。《左傳·昭十六年》: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侯盟於蒲隧,賂以甲父之鼎。注:甲父,古國名。高平昌邑縣東南有甲父亭。
又姓。《莊子·庚桑楚》:昭景也,甲氏也。釋文:一説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昭景甲,三姓雖異,論本則同也。
又赤甲,山名。杜甫詩:卜居赤甲遷居新。注:白鹽,赤甲,皆峽口大山。赤甲山高,不生草木,上皆赤色,望之如人袒胛,在夔州。
又蟲介曰甲。
又鳥名。《博雅》:定甲鴠也。
又《韻補》:葉訖立切,音急。揚雄《長楊賦》:今樂遠出以露威靈,數動搖以疲車甲。葉上德。
甲字形書法
編輯甲字形對比
甲書寫提示
甲書法欣賞
甲音韻彙集
編輯甲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甲 | 甲 | 鹹 | 入聲 | 三十二狎 | 見 | 開口呼 | 二 | 全清 | 古狎切 | kap | |
集韻 | 甲 | 鹹 | 入聲 | 三十二狎 | 見 | 開口呼 | 二 | 全清 | 古狎切 | kɪap | ||
禮部韻略 | 入聲 | 狎 | 古狎切 | |||||||||
增韻 | 入聲 | 狎 | 古狎切 | |||||||||
中原音韻 | 甲 | 入聲作上聲 | 家麻 | 見 | 齊齒呼 | 全清 | kia | |||||
中州音韻 | 入聲作上聲 | 家麻 | 江雅切 | |||||||||
洪武正韻 | 夾 | 入聲 | 九合 | 見 | 古 | 全清 | 洽古切 | kiap | ||||
分韻撮要 | 甲 | 陰入 | 第二十四緘減鑑甲 | 見 |
甲上中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k | ap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葉 | k | eap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葉 | k | ap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葉 | k | rap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葉 | k | rap |
魏 | 葉 | rap | ||
晉 | 葉 | rap | ||
隋唐 | 高本漢系統 | k | ap | |
隋唐 | 王力系統 | k | ap | |
隋唐 | 董同龢系統 | k | ap | |
隋唐 | 周法高系統 | k | ap | |
隋唐 | 李方桂系統 | k | ap |
甲方音集匯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ɕia | 214 | 上聲 | 未註明異讀原因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ɕia | 51 | 去聲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ɕia | 213 | 陰平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tɕia | 21 | 陰平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ɕia | 213 | 陽平 | 文讀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ka | 213 | 陽平 | 白讀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tɕia | 21 | 陽平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tɕiɐʔ | 4 | 入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tɕiæʔ | 4 | 入聲 | 文讀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kæʔ | 4 | 入聲 | 白讀 |
晉語 | 太原 | tɕiaʔ | 2 | 陰入 | |
吳語 | 蘇州 | tɕiaʔ | 4 | 陰入 | 文讀 |
吳語 | 蘇州 | kaʔ | 4 | 陰入 | 白讀 |
吳語 | 温州 | ka | 323 | 陰入 | |
湘語 | 長沙 | tɕia | 24 | 入聲 | 文讀 |
湘語 | 長沙 | ka | 24 | 入聲 | 白讀 |
湘語 | 雙峯 | ka | 13 | 陽平 | |
贛語 | 南昌 | kat | 5 | 陰入 | |
客家話 | 梅縣 | kap | 1 | 陰入 | |
粵語 | 廣州 | kap | 33 | 下陰入 | |
粵語 | 陽江 | kap | 21 | 下陰入 |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kap | 32 | 陰入 | 文讀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kaʔ | 32 | 陰入 | 白讀 |
閩語(閩南語) | 潮州 | kaʔ | 21 | 陰入 | |
閩語(閩東語) | 福州 | kaʔ | 23 | 陰入 | |
閩語(閩北語) | 建甌 | ka | 24 | 陰入 |
- 參考資料
-
- 1. 甲 .漢典[引用日期2013-11-0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70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23
- 4. “甲”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22]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282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703
- 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51
- 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0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11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116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44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443-2444
- 13. 平水韻 十七洽 甲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3-02-08]
- 1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2-08]
- 15. 蔡豔豔編著.書香門第 説文解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08:214-215
- 1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539-540
- 17.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95-296
- 18.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205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