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柳青

(原陝西省長安縣委副書記、當代著名作家)

鎖定
柳青(1916年7月2日—1978年6月13日),原名劉藴華,陝西省吳堡縣人。當代著名小説家。
他早年從事革命活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奔赴延安。抗戰勝利後,任大連大眾書店主編,解放戰爭後期,又輾轉回陝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國青年報》編委、副刊主編。1952年8月,任陝西省長安縣委副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殘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柳青一貫深入生活,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有着豐厚的生活積累,他的小説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代表作《創業史》。1978年6月13日,柳青逝世,享年62歲。
2019年9月23日,柳青長篇小説《創業史》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 [1] 
中文名
柳青
別    名
劉藴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陝西省吳堡縣
出生日期
1916年7月2日
逝世日期
1978年6月13日
畢業院校
陝西省立綏德師範學校
代表作品
《創業史》

柳青人物生平

大界長歌供圖 大界長歌供圖
1916年7月2日生,原名劉藴華,陝西省吳堡縣人。柳青9歲起於寺溝村上學3年。
1927年,考入佳縣螅鎮高小。
1928年,隨長兄柳春園到米脂縣東街小學讀書1年,5月劉義維介紹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9年,因大哥離開米脂,返回葭縣(今佳縣螅鎮小學讀書1年半。
1930年夏,考入省立綏德師範學校。在此,他閲讀了《共產黨宣言》《少年漂泊者》《反正前後《西線無戰事》等不少進步書籍,啓發很大,勇敢地參與學校的學潮鬥爭。經常上街講演、張貼標語、遊行,與國民黨頑固派、土豪劣紳鬥爭,綏師進步師生的革命行動,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憤恨,“白色恐怖”很快襲來,組織被打散,學校被封閉,柳青被迫返家種地半年。
1931年,其兄春園在東北教書賺錢,資助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學學習,他苦心研讀,開始鑽研文學作品,經常閲讀魯迅、郭沫若、茅盾、高爾基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深處,奠定了走文學創作的道路。從初中二年級起,開始學英文,一年後即能閲讀一般的英文原著。
1934年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開闊視野,豐富了閲讀內容,增加了不少知識,提高了熱愛文學的興趣,特別嚮往進步文學,開始自學俄文,介紹蘇聯文學,走上業餘創作道路。在學校經常寫散文、詩歌,翻譯外國短篇小説,不斷在報刊上發表。
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燃及西安,他積極參與遊行示威,宣傳抗日,呼籲“停止內戰”。當時,柳青是西安高中學生會負責人,擔負學校高中學生刊物《救亡線》的編輯,不斷鼓舞西安學生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鬥爭。
1936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學生運動再度高漲,柳青積極參加。12月底,經董學源介紹,與延安來的李一氓馮文斌相識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李一氓領導的陝西省委臨時宣傳委員會工作,任學校黨支部宣傳委員,西安學生聯合會刊物《學生呼聲》主編,在《學生呼聲》刊物上,發表了《毛澤東和斯諾的談話》,短篇小説《待車》。
奮筆疾書 奮筆疾書
1937年,柳青高中畢業,擔負《西北文化日報》副刊編輯,負責西安青年文協黨團工作。當時,“九·一八”事變已發生6年,東北淪陷,華北告急,祖國處於危急存亡之際。柳青利用報刊鼓動人民奮起抗日。是年,平津失守,北京師大、北大和天津北洋工學院部分師生流亡到西安,辦起西北臨時大學,兩月後,柳青考入該校俄文選修班,一邊學習俄文,一邊從事蘇聯文學翻譯。因日本飛機頻繁轟炸,學校於1938年4月遷陝南城固,柳青未去,跟隨八路軍到前方打仗,開始了他的創作活動。
1938年5月至1939年7月,柳青在陝甘寧邊區文協任“海燕”詩歌社秘書,民眾娛樂改進會秘書,做機關黨的工作。翻譯西班牙小説《此路不通》後,與劉祖春等人赴晉西北前線採訪,先後發表了不少通訊報道。
1939年春,回延安隨民眾劇團去陝甘寧邊區9個縣體驗生活。6月回到延安,寫了兩篇小説。8月再度上前線,到晉西南115師獨立支隊2團1營、129師386旅771團任文化教員
1940年10月回延安,在抗聯會工作,先後寫出《誤會》《犧牲者》《地雷》《一天的夥伴》《廢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鄉》《喜事》《土地的兒子》《三垧地的買主》等10多篇小説,生動地描繪了抗日軍民的英雄形象。後來,他將這些作品收集在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説集《地雷》中。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開始。柳青暫時放棄寫作,參加了整風運動。
1943年2月,組織派他到米脂縣民豐區呂家檢鄉任文書,他經常深入農村,發展共產黨員,領導羣眾開始減租減息,組織大生產運動。繁重的工作,艱苦的農村生活,使他病了一場。在緊張的春夏秋冬裏,他讀完5本《斯大林選集》。工作實踐,學習中的啓發,使他原來不願到農村工作的思想感情,起了根本性的轉變。柳青在這個鄉一直工作3年,收集了不少資料。
1945年3月6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他的《米脂民豐區三鄉領導變工隊的經驗——三鄉班幹部一攬子會上的總結》。他的長篇小説《種穀記》手稿,也是在這裏完成的。
1945年10月,柳青帶着《種穀記》手稿,隨軍奔赴東北,開闢解放區
《創業史》作者柳青   劉文韜編輯 《創業史》作者柳青 劉文韜編輯
1946年2月,柳青到達大連,負責接收整頓大眾書店印刷廠,開始修改《種穀記》。
1947年7月,東北光華書店印行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説《種穀記》。這部作品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率先問世的一部成功著作。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1年10月正式出版,先後印刷7次,發行70萬冊。
1946年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西北國民黨軍胡宗南部於1947年大舉進攻陝甘寧邊區。柳青想回陝北,體驗戰爭生活,後因戰事、交通阻塞被留在冀東參加土地改革半年。
1948年10月回到陝北,解放戰爭已進入大反攻階段,他深入到米脂縣,以著名的“沙家店戰役”中一個糧店支前為題材,用8個多月的時間,廣泛徵集了《銅牆鐵壁》長篇小説的素材。
《創業史》 《創業史》
1949年於秦皇島寫完這部書。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後於1951年、1958年、1976年13次印刷,發行百萬餘冊。之後,柳青參加《中國青年報》的創辦工作,任編委和文藝副刊主編,培養了一批青年作者。後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
1952年8月,柳青任陝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縣委副書記,主管農業互助合作工作,他深入調查研究,給區鄉幹部、農民講社會發展史,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親自指導王莽村“七一聯合農業社”,皇甫村“勝利農業社”,使長安農業社運動健康發展,成為陝西和西北的先進典型。
1953年3月,辭去長安縣委副書記,保留常委職務,開始定居皇甫村,住在一個破廟裏,專門從事長篇小説《創業史》等文學作品的創作。 [8] 
1960年4月,柳青將《創業史》第一部10萬冊的稿酬16065元,捐給王曲公社做工業基建費用
1961年開始寫《創業史》第二部時,他向中國青年出版社預借5500元稿費,為皇甫村支付高壓電線電杆費用。
1963年到1964年,柳青兩次參加長安縣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他冒着風險,和打擊一大片的極左思潮進行鬥爭,保護了一批農村幹部,深得人心。在長安縣,他還寫出《我們這裏已是早晨》《燈塔,照耀着我們吧!》《1955年秋天在皇甫村》《王家父子》《鄰居瑣事》等散文。還寫了《關於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間生產點》《怎樣漚青肥》《耕畜飼養三字經》《美學筆記》《狠透鐵》等作品。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柳青被打成“反動權威”、“黑作家”、“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失去自由,身心受到摧殘。之後,西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派人在長安調查一個月之久,寫出《柳青在長安的十五年》的長篇報告,肯定他歷史清白、工作正派,作品經得起歷史考驗。
1967年9月,“四人幫”的黑爪牙,到處宣傳抗戰時期柳青在四川搞過特務活動,説他是“特嫌”、文化大革命的幕後“黑手”,再次把他關進“牛棚”,折磨4年之久。在此期間,他的家被搗毀,伴侶馬崴被迫害致死,但他始終立場堅定,不動搖,不妥協,堅持真理,堅決抵制林彪、江青一夥的殘酷迫害。但他的病勢日重,身體漸衰。
1972年,周恩來總理得知柳青病危,批示中央衞生部予以妥善安排,並囑咐陝西省主要負責人對柳青予以照顧。同年國慶節,周總理又讓《人民日報》記者捎話給柳青,希望他搞好身體,寫完四部《創業史》。柳青受到巨大鼓舞,再次精心修改了《銅牆鐵壁》和《創業史》。
1978年,於陝西省出版局、省委召開的文藝創作會和《延河編輯部小説創作座談會上,發表了《生活是創作的基礎》,進一步闡述了美學思想

柳青人物逝世

1978年5月,柳青到北京治病,他想利用醫院的現代化條件,支撐身體,爭取時間,改完《創業史》第二部,但因體質太差,病情嚴重,於6月13日下午5時,不幸逝世,終年62歲。
柳青的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寶山公墓和長安皇甫村神禾原墓地,北京和西安分別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李先念、陝西省委、省革委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追悼大會。

柳青人物簡介

柳青是當代著名小説家,他一貫深入生活,幾十年如一日生活在農民中間,有着豐厚的生活積累。他的小説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生活氣息濃厚,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近幾十年歷次重大歷史時期農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創業史》第一部。由於“四人幫”剝奪了他10多年最寶貴的創作時間,《創業史》的全部創作計劃未能如願完成,這是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大憾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説集《地雷》(光華書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説《咬透鐵鍬》(載《延河》1958年4月號),長篇小説《種穀記》(山東新華書店1950年3月初版)、《銅牆鐵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創業史·第一部》(中國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該小説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連載)、《創業史·第二部上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創業史·第二部下卷》(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

柳青人物軼事

艱苦生活
柳青的成長道路,是在米脂啓程的。少年劉藴華是被他的大哥——北大輟學返回陝北教書的劉韶華帶到米脂東街小學就學的。已經在1926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大哥,對12歲少年的影響非同小可。認字不全的小小少年,手捧中文版《共產黨宣言》刻苦研讀,這是柳青人生道路上一次關鍵選擇。
柳青廣場 柳青廣場
呂家鹼是當前米脂縣橋河岔鄉一個普通的村莊。1943年,柳青在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後,響應《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發出的“到羣眾中去”的號召,揹着揹包來到了深藏在米脂縣山峁之中的呂家鹼鄉。這時候,人們依稀從這個青年人瘦小的身材和炯炯有神的眼睛裏,認出他就是15年前唱着《赤色少年歌》,參加過米脂反帝抗議集會和遊行的小小少年劉藴華。柳青再次來到米脂,擔任鄉政府文書。
當年下鄉呂家鹼的柳青曾經經歷着一場艱苦環境的考驗:沒有星點的油水、天天白水煮洋芋、大半年不帶重樣的醃白菜、粗糙高粱米。昏暗狹小的土窯洞,與世隔絕的山窩窩,找不到人可以交流思想。這讓最初胸懷高遠、要做一番大事業的柳青,內心充滿孤獨、寂寞和迷惘,時常有一種被“放逐”的感覺。兩三個月之後,大病卧牀的柳青,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在放棄還是堅持之間,猶豫、彷徨的柳青認真地為自己做出了抉擇,“在革命隊伍裏知難而退是莫大的恥辱。堅強的柳青站立起來時,將自己真正融入到農民之中:白天一道下地耕鋤,吃在一鍋裏;晚上叼着農民的旱煙鍋,與農民一起開會聊天,困了和農民就睡在一條炕上。以米脂婆姨勞動模範郭鳳英為素材寫下的散文《一個女英雄》,發表於1944年的《解放日報》;長篇小説《種穀記》也在這個時期醖釀創作之中。1945年10月,柳青奉命東進,隨軍赴東北開闢新區。他的揹包裏裝着厚厚的一摞《種穀記》的手稿。
創作小説
柳青雕塑 柳青雕塑
1948年10月是柳青第三次來到米脂。8個月的深入採訪,得到了最生動的素材,為他創作長篇小説《銅牆鐵壁》打下最紮實的生活基礎。1952年,柳青深入到陝西長安縣,並在長安縣皇甫村落户達14年之久。長篇小説《創業史》是柳青繼米脂之後深入生活的精彩續篇。柳青為了創作長篇小説《創業史》,1952年,他把全家從北京遷到陝西省長安縣的皇甫村,時任長安縣委副書記。也就是在那裏,他經歷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各個階段。並且在他以後創作的長篇小説《創業史》見證了那時代。柳青把家安在了終南山下的一個偏僻的村莊——皇甫村。把一座破廟只稍作修整,成為了住所。到1966年文革開始止,柳青在這個山村裏一住14年。直到他被迫離開皇甫村時,皇甫村的很多村民不知道柳青是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有筆墨記載的大作家。這因為他的形象太過一般,與當地農民相比也是別無二致。柳青和當地的農民一樣剃着光頭,穿着對襟黑襖(當地叫做黑背搭子),他也常戴一頂當地農民喜歡的帽子。為了熟悉集市上農民的糧食交易情況,他也和關中農民一樣把手縮在了袖筒裏,不動聲色地和人家捏指頭摸價。他的裝束,他的模樣,竟然騙過了牙行和賣主的眼睛。

柳青代表作品

作品簡介
創業史
柳青 柳青
1929年冬,就是陝西飢餓史上有名的民國十八年三歲的寶娃隨寡母逃難到渭南下堡村,被村民梁三收留。於是梁三便娶妻收子,寶娃改名為梁生寶。梁三帶領全家人苦熬苦做,想創起一番家業,無奈時年不濟,一次·一次以失敗告終。土改後,梁三分得了土地,他欣喜若狂,重萌創業雄心,想走個人發家致富的道路。養子生寶已長大成人,而且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他一心辦互助組,張羅集體創業的大事。於是,矛盾和衝突便時時在兩代人中間發生。故事一開始,正是1953年春天,這大清早,梁生寶便動身去郭縣買稻種,為實行稻麥兩熟的計劃使互助組多打糧食。梁三對兒子的所做所為十分不滿,但又無力勸阻,只好向生寶娘發火。村中的富裕中農郭世富這天正給新房上樑,梁三和村民前去觀看,心中好生羨慕,他覺得這樣的發家致富才是正經莊稼人的榜樣。村民代表主任郭振山和富農姚士傑原是一時仇人,如今卻同為郭世富的座上客,梁三見此景心中不是滋味。此時正當春荒時分,區上號召“活躍借貸”,郭振山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想憑藉自己在村中的威望發動村中大户拿出餘糧借給困難户,不料郭世富等人拒不吐口,郭振山十分尷尬。困難户們也非常失望。
土改以後郭振山便一頭扎進個人發家致富之中,極少關心羣眾利益和集體事業,在村民中的威信大大下降。梁生寶一路上省吃儉用從郭縣買回稻種,分給眾人後,自家的倒不夠了,這又使梁三老漢大為不滿。村裏有個俊俏女子喚改霞,她念過三年初小,土改時和生寶在一起開會學習,彼此產生好感。郭振山常勸改霞到工廠去當工人,為此,改霞心中矛盾,想找機會與生寶好好談談,生寶也對改霞有心,只是苦於沒機會接近。“活躍借貸”失敗以後,村裏的困難户就把希望盯在生寶身上,因為生寶的互助組準備進山割竹掙錢,這無疑是一種生產自救的可行之路。他們提出擴大互助組,也跟生寶一起幹。出於黨員的責任心,生寶應允下來,重新制訂了進山計劃,並讓高增福組織人運掃帚。
進山之前,生寶又拿出與供銷社訂購合同的預支款分給眾人做安家費用,一時眾人都很興奮,感到組織起來的優越性。梁三老漢見兒子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挑起這麼大的事情,心中很是不安,他找盧支書訴説心事,盧支書細細給他做了一番思想工作,老漢心中才踏實一些。生寶進山後,村裏有了一些變化。先是郭世富仗着財大氣粗從郭縣買回的稻種要比生寶買的多一倍。他故意讓人敲鑼吆喝:“唔——喜願分百日黃稻種的,都來分啊!不限互助組不互助組……”他要比下樑生寶,在眾人心中建立威信。富農姚士傑的女人坐月子,他僱來栓栓媳婦素芳來家做月工,並藉機誘姦了她,然後挑唆她勾引生寶,破壞生寶的名譽。互助組的歡喜留下來照看田裏的莊稼,上級派來韓技術員指導密植水稻,二人耐心地向羣眾宣傳推廣科學育秧,漸漸使恪守舊制的鄉民信服。生寶帶人進山以後,先紮好茅棚安家,然後做出具體計劃分工,勞動進行很順利,只有栓栓不小心割傷了腳板。生寶便盡心照料他,並提出自己代栓栓幹活。他的這種公道能幹的品性博得眾人的擁戴。栓栓受傷的事被他爹王二直杆得知以後,到生寶家大鬧一場,並宣佈堅決退組與富農姚士傑搭夥種地,梁大老漢家也接着退了組。這使生寶一行人剛從山裏一回來便面臨着嚴峻的考驗。栓栓、梁大兩家一退組,任老四等人也開始動搖,八户之中只剩下生寶、有萬、歡喜三户。生寶毫不動搖,耐心細緻地做思想工作,終於使動搖的人穩住了陣腳,同時他又吸收了二户新組員,這一番調整,互助組的力量大大增強。經過一番苦幹,到秋天,生寶互助組的密植水稻獲得了大豐收,產量比單幹户要高一倍。
這一成功,使得總路線的意義在蛤蟆灘成了活生生的事實。他們自動向國家出售餘糧50石,合1.2萬斤。這一下大大促進蛤蟆灘的統購統銷工作。郭世富在這場和平競賽中成了輸家,春天的那股神氣完全收斂了。他病了,雖能下炕,但不出街面。姚士傑則公開頑固反抗統購統銷方針,最後受到羣眾鬥爭,他不得不低頭。郭振山經過黨的教育,他的退坡、自發思想有了改變,又重新為集體的事奔波,顯示出一個莊稼人卓越的魄力和組織才能。他積極熱心地組織起一個聲勢浩大的送糧隊,歡天喜地去交售餘糧。此時,梁生寶、有萬和歡喜早到縣上互助合作訓練班學習去了,經過這次培訓,他們回村後便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籌建燈塔農業合作社,梁生寶被推舉為社長。梁三老漢在事實面前認識到互助合作的優越性,他開始理解兒子的事業,決心全力支持兒子的工作。這個曾一心向往做一個“三合頭瓦房院的長者”的老漢成了受人尊敬的燈塔農業社社主任的父親,他穿着生寶媽為他縫製的新棉襖褲,終於帶上生活主人的神氣。至於生寶和改霞的戀愛,最終卻沒有圓滿結局。生寶一心辦互助組,以至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婚姻。他與改霞之間缺少溝通,對她考工廠的事產生誤會。改霞這邊,她細細地考慮了生寶與自己的個性,覺得兩個強性子扭在一起有些勉強,再者;論自己的性情也未必能安心做個農家媳婦——每日做飯帶娃苦受一輩子。理智戰勝了感情,她終於帶着幾分惆悵離開了下堡村,去參加祖國的工業建設,當了一名工人。
作品鑑賞
柳青與創業史中梁寶生原型在一起 柳青與創業史中梁寶生原型在一起
《創業史》(第一部)是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説,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柳青 柳青
(一)反映了深刻廣闊的思想內容。這部小説主要描寫關中地區一個農村互助組建立、鞏固和發展的過程。其中既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只講述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的故事”,但卻表現了各種人物在合作化運動中的思想和心理的變化過程以及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鬥爭,反映了社會主義革命在中國農村發生和發展的歷史,揭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是中國農民唯一出路的重大主題,從而也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對農民命運的深深關切。
(二)塑造了許多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梁生寶是作家着墨最多、傾注最大熱情塑造出來的一代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形象。作為共產黨員,他把黨的事業放在首位,甘心情願去吃苦、去節省每一分錢,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創社會主義大業;作為基層幹部,他具有公道、能幹的可貴品質,和為集體事業貢獻一切的自我犧牲精神;作為農民的兒子,他勤勞純樸、老實厚道、甚至有些多情善感。這些不同的品格側面顯示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使“莊稼人的傳統美德和共產黨員的特有氣質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梁三老漢是小説塑造得最精彩的形象。這是一個老一輩農民,善良、勤勞、倔強、保守。他由衷地感謝帶來土地、帶來創業希望的共產黨,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會主義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滿着種種矛盾。最後,在事實面前,他心悦誠服並愉快走上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大道。這一形象生動地展示了農民在告別封建私有制時在思想和心靈上逐步轉變的艱難歷程,其中飽合作者對農民的理解和摯愛之情。蛤蟆灘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寫得非常生動。這三個人雖都因精明強幹被稱為“能人”,但由於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能”的特點就各有千秋:郭振山陽奉陰違、裝腔作勢;郭世富外善內奸、貪婪狡黠;姚士傑則陰險狠毒、詭計多端。其他人物如高增福、馮有萬、任老四、任歡喜、王二直杆、梁大老漢、高增榮、改霞、素芳、生寶媽等都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眾多人物幾乎包括當時農村社會各個階段,階層的典型,組成一個矛盾統一的形象世界。展示出寬廣的社會生活畫面。
(三)藝術上成熟,形成獨特風格。首先,全書結構嚴謹細密、匠心獨具。開篇用“題敍”提供生活源頭,最後有“結尾”承上啓下,顯示生活的去向,並與下一部相銜接,力圖使這部小説具有歷史的厚重感,產生史詩效果。其次,在形式上,作者往往打破時空限制,巧妙地穿插進人物的歷史回憶或對事件及進程的概括綜合的敍述。以增加篇幅的生活容量。在藝術描寫上,作者既具有細節烘染和心理刻畫細緻入微之長,又兼擅俯視開闊、氣概雄渾之勝。語言洗煉生動又清麗流暢,並富有關中的鄉土氣息,使小説極富感染力。誠然,這部小説也有明顯不足,如情節發展沉滯遲緩,對一些人物的把握不當。尤其是小説在1977年再版時,作者為迎合一時政治需要而進行幾處“重要修改”,造成了嚴重失誤。60年代初嚴家炎曾對梁生寶形象的真實性、典型性提出疑問,文章發表後引起作者和學術界對此展開討論。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觀念的更新和對歷史的反思,也有人認為《創業史》儘管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但也受到了“左”的思潮干擾,應該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該書所反映的內容進行重新認識,對書中梁生寶等一系列形象也要重新審視,這些又引起新的爭論。

柳青社會評價

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楊凡這樣評價柳青:“著名作家柳青,是我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他創作的長篇小説《創業史》成為反映那個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柳青在陝西長安落户14年,紮根農村進行文學創作,成為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忠實實踐者,至今仍是我們陝西許多作家深入生活進行創作的典範。”
關於《創業史》,柳青説:“這部小説要向讀者回答的是:中國農村為什麼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和這次革命是怎樣進行的。回答要通過一個村莊的各階級人物在合作化運動中的行動、思想和心理變化的過程表現出來。這個主題思想和這個題材範圍的統一,構成了這部小説的具體內容。” [2] 
作家陳忠實認為:“《創業史》是陝西作家柳青在長安的秦嶺山下完成的,它的藝術成就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意義,而是屬於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高度的標誌。所以,研究這個作家,不僅僅是對柳青研究有意義,也不僅僅是對陝西今天和未來的文學發展有意義,而且對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有很重大的意義。我們起碼可以看到,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文藝思想和文藝政策受極左思潮影響那種艱難的環境裏,柳青如何以超凡出眾之思想深度和藝術功力,完成了一次藝術高峯的創造。這是同代人努力在做而沒有做到的,柳青做到了。我們研究他,就是研究十七年文學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偉大的作家,處在不像今天改革開放時期的文藝政策和創作環境下,進行了怎樣艱難而勇敢的藝術突圍,完成一個文學高峯的創造,我們從中學習和汲取對今天和未來有益的東西。”
柳青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劉煒評説,柳青是以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共同作用,在陝西人心中建起一座雕像,陝西省現代多位作家都受他作品影響,陳忠實、賈平凹鄒志安京夫等作家曾經都將柳青作為文學膜拜的對象,很多人的創作都是從模仿柳青開始,從對柳青的亦步亦趨尋找自己的定位,然後在“柳青體”的基礎上慢慢找到自己的創作之路,可以説,柳青為當今的陝西文學打下了基礎。
他本人,與趙樹理周立波孫犁共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鐵筆”。

柳青後世紀念

柳青故居
柳青故居(2張)
柳青故居,位於吳堡縣城以北40公里的寺溝村。1960年-1966年間柳青在此居住,並於此處完成了被譽為“紅色經典”的長篇小説《創業史》。2014年,當地政府籌措資金在原址上建立了柳青紀念館,以供人蔘觀緬懷。 [3-4] 
文學獎項
2006年,為紀念柳青誕辰90週年,陝西省作家協會特別設立了“柳青文學獎”。該獎三年一評,評獎作品3—5部,總獎金額3萬元。 [5] 
柳青廣場與柳青紀念館
2006年,為隆重紀念著名作家柳青誕辰90週年,在柳青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塬上,修建了柳青廣場,2016年,在柳青誕辰100週年之際,修建了柳青紀念館,宣傳柳青的事蹟,供人們參觀學習。 [6] 
柳青園位於西安長安區王曲街道皇甫村北部,創造出一座文學高峯的著名作家柳青長眠於此地。這是他14年工作生活的地方,也是他14年戰鬥過的地方。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感召後人繼續發揚創業精神,建設美好長安,2019年在此處修建一個以弘揚柳青精神為主題的文化園,感召後人繼續發揚創業精神。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