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承嗣

鎖定
李承嗣(866年-920年),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唐末五代時期晉國吳國將領。
李承嗣早年在晉王李克用麾下為騎將,隨其討滅黃巢,並在其後的軍閥混戰中累立戰功,累升至洺州刺史,加檢校司徒。他南下馳援朱瑾,被朱温所敗,因後路斷絕無法返回河東,只得隨朱瑾投奔淮南楊行密,在清口之戰中隨楊行密大敗梁軍,從此留在淮南,輔佐楊行密建立吳國,被授為淮南行軍副使,遙領鎮海軍節度使,後出為楚州刺史。
天祐十七年(920年),李承嗣在楚州病逝,終年五十五歲,追贈雁門節度使。
本    名
李承嗣
所處時代
唐末五代
出生地
代州雁門
出生日期
866年
逝世日期
920年
效力政權
晉國 → 吳國
官    職
楚州刺史
爵    位
隴西郡開國公

李承嗣人物生平

李承嗣早年經歷

李承嗣年輕時在代州擔任武職,黃巢之亂期間與忻州蔚州朔州等地的軍隊一同隨沙陀首領李克用入關平亂 [1]  。他驍勇善戰,每戰常為前鋒,並在攻打華陰的戰役中擒獲黃巢任命的客省使王汀。 [2] 

李承嗣效力晉國

中和四年(884年),黃巢之亂平定,李承嗣被授為汾州司馬,後又改任榆次鎮將。當時,李克用被授為河東節度使,在路經汴州(治今河南開封)時陷遭宣武節度使朱温謀害,遂於當年七月遣李承嗣前往成都行在 [3]  ,向朝廷申訴。權宦田令孜親自慰諭李承嗣,讓他向李克用傳達朝廷調解之意,同時又授李承嗣為左散騎常侍 [4] 
光啓二年(886年),唐僖宗因軍閥混戰,出奔興元(治今陝西漢中)。邠寧節度使朱玫佔據長安,擁立宗室李煴為帝。李克用出兵勤王,命李承嗣率兵萬人支援唐僖宗 [5]  。不久,朱玫被部將王行瑜殺死。李煴逃往河中,被河中節度使殺王重榮殺死。 [6]  李承嗣趁機收復長安,擒獲偽宰相裴徹、鄭昌圖,並將朱玫、李煴的首級送呈興元行在 [7]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返回長安。李承嗣被賜號迎鑾功臣,加檢校工部尚書、守嵐州刺史。當時,三輔一帶盜賊橫行。李承嗣按兵警御,力保長安安定,而後便出屯鄜州(治今陝西富縣)。 [8]  是年十月,昭義節度使孟方立命部將奚忠信攻襲遼州(河東鎮屬州,治今山西左權)。 [9]  李承嗣在榆社設伏,大敗昭義軍,生擒奚忠信,因功授任洺州刺史。 [10] 
大順元年(890年),唐昭宗在朱温與宰相張濬的慫恿下,下詔削除李克用的官爵,並出兵討伐李克用。張濬親率禁軍,會同鎮國軍鳳翔軍等藩鎮軍隊 [11]  ,很快便進抵晉州(治今山西臨汾西南)。李承嗣與薛志勤兵出陰地關(在今山西靈石),在蒙坑(在今山西臨汾)大敗鎮國軍 [12]  ,進駐洪洞 [13]  當時,鳳翔軍駐紮在霍邑(在今山西霍州)。李承嗣率部攻鳳翔軍,打得鳳翔軍連夜潰逃,乘勝追擊至趙城(在今山西洪洞北),隨後又會合河東軍攻取晉州。 [14] 
大順二年(891年),朝廷因征討失利,只得與李克用講和,並恢復其官爵。 [15]  李承嗣則改任教練使,加檢校司徒 [16]  後來,李克用被朝廷封為晉王,正式建立晉國。 [17] 

李承嗣馳援兗鄆

乾寧二年(895年),天平節度使朱瑄及其從弟泰寧節度使朱瑾,因在山東地區的爭奪戰中屢敗於朱温,遣使向晉國求援。 [18]  李克用遂遣李承嗣與史儼率騎兵萬餘,馳援鄆州(天平鎮治所,在今山東東平西北)、兗州(泰寧鎮治所,在今山東濟寧北)。朱温於當年八月親自率軍攻打鄆州,大敗天平軍及河東援軍。 [19] 
乾寧三年(896年),李承嗣又與史儼統率三千騎兵 [20]  ,經魏博鎮取道南下,馳援朱氏兄弟。當時,李克用養子李存信亦率部南援,卻得罪了魏博節度使羅弘信。羅弘信自此與李克用絕交,轉而依附於朱温。 [21]  李承嗣與史儼因此被斷絕歸路,無法返回晉國。 [22]  李克用亦無法繼續派遣援軍,朱氏兄弟再也無力對抗朱温。 [23] 
乾寧四年(897年),宣武軍攻破鄆州,俘殺朱瑄。 [24]  當時,朱瑾正與李承嗣、史儼等在徐州一帶劫掠糧食 [25]  ,只留部將康懷英守兗州。朱温命葛從周急攻兗州。康懷英知道大勢已去,遂開城投降。 [26]  朱瑾與李承嗣、史儼等先後投奔沂州(治今山東臨沂)、海州(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最終在宣武軍的逼迫下,只得渡過淮河,投靠淮南節度使楊行密。 [27] 

李承嗣留居淮南

淮南軍素習水戰而不擅騎射,自得朱瑾、李承嗣、史儼等部騎兵,軍聲大振。 [28]  楊行密不但親自自廣陵(淮南鎮治,在今江蘇揚州)前往高郵迎接 [29]  ,對他們也是推心置腹,任用為將。 [30]  當時,李克用聽聞李承嗣、史儼南奔,如失左右手,遣使者走小道去見楊行密,請他允許李承嗣、史儼北歸。楊行密允諾,並遣使與李克用修好,共同對抗朱温。 [31]  但就在當年九月,朱温命龐師古直趨清口(在今江蘇淮陰西),葛從周進駐安豐(在今安徽壽縣西南),準備大舉入侵淮南。 [32] 
楊行密欲先攻壽州(治今安徽壽縣),對抗葛從周。李承嗣時署淮南行軍副使,建議先打清口,認為只要擊敗龐師古便能迫使葛從周不戰自退。 [33]  楊行密遂與朱瑾、李承嗣等率三萬大軍進抵楚州(治今江蘇淮安),向清口推進,並在十一月的清口之戰中大破宣武軍,斬殺龐師古。 [34]  葛從周聞敗,亦撤軍而去。淮南軍乘勝追擊,在淠水大敗葛從周。朱温亦退。自此,楊行密雄霸江淮,朱温亦無力南下相爭。 [35] 
楊行密在戰後置酒大會諸將,席間盛讚李承嗣,賞其錢財萬緡,並表舉其為檢校太尉 [36]  ,遙領鎮海軍節度使,不再放他返回晉國。 [37]  史儼亦被留在淮南。當時,楊行密對李承嗣、史儼非常優厚 [38]  ,賞賜的宅第、姬妾都是最好的。李承嗣與史儼也安心留在淮南,為楊行密效死力,協助其兼併江西鍾傳、武昌杜洪等割據勢力、削弱兩浙錢鏐,開創吳國(即南吳)基業。 [39]  而在天覆二年(902年)楊行密北征朱温期間,李承嗣留在後方主持軍府事務,更是力保淮南“境內無擾”。 [40] 

李承嗣外鎮及逝世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當時,楊行密早已去世,其子楊渥繼立。楊渥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仍沿用唐朝年號,繼續與朱温相抗衡。 [41]  李承嗣也一直效力於吳國,歷事楊渥、楊隆演兩代國主。
天祐九年(912年),晉軍在柏鄉之戰中大敗梁軍。吳國遂外放李承嗣為楚州刺史 [42]  ,以成掎角之勢予以呼應。 [43] 
天祐十七年(920年)七月,李承嗣病逝於楚州,終年五十五歲。 [44]  他當時的官爵是淮南節度副使、特進、檢校太尉、使持節楚州諸軍事、守楚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又被追贈為雁門節度使 [45] 

李承嗣主要影響

李承嗣在唐末亂世先後效力於河東鎮(晉國)、淮南鎮(吳國),多立戰功。
  • 河東時期:李承嗣早年隨李克用討平黃巢之亂,又討平朱玫之亂,將唐僖宗迎回長安,後在榆社之戰中大敗昭義軍,擒獲昭義鎮將領奚忠信;他在張濬討伐河東的戰役中,又先後大敗鎮國軍、鳳翔軍等藩鎮軍隊,奪取晉州。 [2]  [7]  [8]  [10]  [14]  [13] 
  • 淮南時期:李承嗣投奔淮南後,極大的提高了淮南軍的戰力,並在清口之戰中出謀劃策,協助楊行密大敗梁軍,又幫助其兼併鍾傳、杜洪等割據勢力。他還多次留守後方,力保淮南境內無憂,輔佐楊行密雄霸江淮,建立吳國。 [28]  [37]  [39]  [40] 

李承嗣歷史評價

郭松:太尉韜略縱橫,胸襟豁達。弱冠屬唐之季年,以豪俠之氣,詞辯之用,應命於晉王,累遷至領將。兩以戎機,入奏都下,召對便殿,詞旨詳明,僖宗佳之。……值青齊作亂,渝晉王之盟,遂統雄師,出討逋孽。簉兗鄆之地,擁步騎萬餘。號令霜明,攻必克俊。時太祖武皇帝龍興淝水,奄有江淮,威讋鄰封,聲振天下。向風慕義者,不可稱紀。公洞識時數,推誠於多事之秋,遂引戎旃,鹹歸太祖。太祖以英特見遇,置之初筵,每贊奇謀,決勝千里。迨武皇晏駕,烈宗紹立,時有巨逆,弒主虐人。及齊王奮發大忠,誅平兇黨,參厥籌劃,公惟冠焉。爾後事機,多賴英斷。 [46] 
薛居正:並鍾傳,擒杜洪,削錢鏐,成行密之霸跡者,皆儼與承嗣之力也。 [47] 

李承嗣軼事典故

李承嗣曾去拜訪好友淮南副使陸洎。陸洎道:“我昨晚夢到自己被起兵召到‘陽明府’,一個紫衣人對我説:‘陸洎三世為人慈孝,可為陽明府侍郎、判九州都監事,明年九月十七日到任。’”次年九月,李承嗣又去拜訪陸洎,問他為何還沒去赴任。陸洎道:“已經安排好府中事務,明早便走。”李承嗣道:“我一直把您當做長者敬重,您怎説出如此妄言。”陸洎卻道:“惟君與我有緣,他日必當為鄰。”李承嗣默然而去。次日陸洎便去世了,葬在茱萸灣。幾年後李承嗣亦去世,其墓恰在陸洎墓之北,其言遂驗。 [48] 

李承嗣人際關係

李承嗣的女兒李娀的墓誌(《吳故隴西李氏墓誌銘》)於2013年在江蘇揚州出土。根據志文記載,李承嗣的親屬主要有:

李承嗣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唐書列傳七》 [47] 
十國春秋·卷第八·吳八》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二十五》:中和二年十月,武皇率忻、代、蔚、朔、達靼之軍三萬五千騎赴難於京師。
  • 2.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承嗣少仕郡,補右職。中和二年,從武皇討賊關輔,為前鋒。王師之攻華陰,黃巢令偽客省使王汀會軍機於黃揆,承嗣擒之以獻。
  • 3.    《舊唐書·卷十九》:中和四年秋七月壬午,捷書至行在,從官稱賀。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累表訴屈,請討汴州。
  • 4.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賊平,以功授汾州司馬,改榆次鎮將。上源之難,遣承嗣奉表行在,陳訴其事。觀軍容田令孜館而慰諭,令達情於武皇,姑務葉和,仍授以左散騎常侍。
  • 5.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朱玫之亂,遣承嗣率軍萬人援鄜州,至渭橋迎扈車駕。
  • 6.    《舊唐書·卷十九下》:光啓二年春正月戊子,田令孜迫乘輿請幸興元。……四月壬子,玫自為大丞相,兼左右神策十軍使。……五月己卯朔。庚辰,襄王僣即皇帝位,年號建貞。……六月己酉朔,以扈蹕都將楊守亮為金州刺史、金商節度、京畿制置使。守亮率師二萬趨金州,與王重榮、李克用掎角進軍。……十二月,朱玫愛將王行瑜受密詔,自鳳州率眾還長安。辛酉,行瑜斬朱玫及其黨與數百人,縱兵大掠。裴徹、鄭昌圖及百官奉襄王奔河中,王重榮紿稱迎奉,執李煴斬之,械裴徹、鄭昌圖於獄。
  • 7.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王行瑜既殺朱玫,承嗣會鄜、夏之師入定京城,獲偽相裴徹、鄭昌圖,函送朱玫、襄王首獻於行在。
  • 8.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駕還宮,賜號迎鑾功臣、檢校工部尚書、守嵐州刺史,賜犒軍錢二萬貫。時車駕初還,三輔多盜,承嗣按兵警御,輦轂乂安。及還屯於鄜,留別將馬嘉福五百騎宿衞。
  • 9.    《舊五代史·卷二十五》:文德元年十月,邢州孟方立遣大將奚忠信將兵三萬寇遼州。
  • 10.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孟方立之襲遼州也,武皇遣承嗣設伏於榆社以待之。邢人既至,承嗣發伏,擊其歸兵,大敗之,獲其將奚忠信,以功授洺州刺史。
  • 11.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九》:大順元年六月,濬率軍五十二都,兼邠寧、鄜、夏雜虜共五萬人騎,發自京師。……時汴、華、邠、岐之師渡河,會濬於晉州。
  • 12.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大順初,張浚以天子之師來侵太原。十月,大軍入陰地,志勤與李承嗣率騎三千抗之,敗韓建之軍於蒙坑。
  • 13.    《舊五代史·卷二十五》:大順元年五月,潞州軍亂。是時,幽州李匡威、雲州赫連鐸與汴帥協謀,連上表請加兵於太原,宰相張浚、孔緯贊成其事。六月,天子削奪武皇官爵,以張浚為招討使,以京兆尹孫揆為副,華州韓建為行營都虞候,……十月,張浚之師入晉州,遊軍至汾、隰。武皇遣薛鐵山、李承嗣將騎三千出陰地關,營於洪洞。
  • 14.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及張浚之加兵於太原也,時鳳翔軍營霍邑,承嗣率一軍攻之,岐人夜遁,追擊至趙城,合大軍攻平陽,旬有三日而拔。
  • 15.    《舊五代史·卷二十五》:大順二年春正月,武皇上章申理,其略曰:“臣今身無官爵,名是罪人,不敢歸陛下藩方,且欲於河中寄寓,進退行止,伏候聖裁。”天子尋就加守中書令。(《歐陽史》:二月,復拜克用河東節度使、隴西郡王,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 16.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師還,改教練使、檢校司徒。
  • 17.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乾寧二年十二月乙未,天子賜武皇為忠貞平難功臣,進封晉王,加實封二百户。
  • 18.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乾寧二年,兗、鄆為汴人所攻,勢漸危蹙,遣使乞師於武皇。
  • 19.    《舊五代史·卷一》:是時,太原遣將史儼兒、李承嗣以萬騎馳入於鄆。八月,帝領親軍伐鄆,至大仇,遣前軍挑戰,設伏於梁山以待之。既而獲蕃將史完府,奪馬數百匹。
  • 20.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武皇遣承嗣率三千騎假道於魏,渡河援之。
  • 21.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乾寧三年正月,汴人大舉以攻兗、鄆,朱瑄、朱瑾再乞師於武皇,假道於魏州,羅宏信許之。乃令都指揮使李存信將步騎三萬與李承嗣、史儼會軍,以拒汴人。存信軍於莘,與朱瑾合勢,頻挫汴軍,汴帥患之,乃間魏人。存信御兵無法,稍侵魏之芻牧者,宏信乃與汴帥通,出師三萬攻存信軍。
  • 22.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時李存信屯於莘縣,既而羅宏信背盟,掩擊王師,因茲隔絕。
  • 23.    《舊五代史·卷十三》:瑄乃遣人求救於太原,李克用遣其將李承嗣、史儼等援之。尋為羅宏信所扼,援路既絕,瑄、瑾竟敗。
  • 24.    《舊五代史·卷十三》:乾寧四年正月,龐師古攻陷鄆州,遁至中都北,匿於民家,為其所箠,並妻榮氏擒之來獻,俱斬於汴橋下。
  • 25.    《舊五代史·卷十三》:及鄆州陷,龐師古乘勝攻兗,瑾與李承嗣方出兵求芻粟於豐沛間。
  • 26.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唐乾寧四年春,太祖既平鄆,命葛從周乘勝急攻兗州。時朱瑾在豐沛間搜索糧餉,留懷英守其城。及從周軍至,懷英聞鄆失守,乃出降。
  • 27.    《舊五代史·卷十三》:瑾無歸,即與承嗣將麾下士將保沂州,刺史尹處賓拒關不納,乃保海州。為師古所迫,遂擁州民渡淮依楊行密。
  • 28.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及朱瑾失守,與李承嗣等奔淮南。淮人比善水軍,不閒騎射,既得儼等,軍聲大振。
  • 29.    《十國春秋·卷一》:乾寧四年二月,兗州朱瑾來奔。王逆之於高郵。
  • 30.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四年,梁祖平兗、鄆,朱瑾及沙陀將李承嗣、史儼等皆奔淮南,行密待之優厚,任以為將。
  • 31.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武皇深惜之,如失左右手,乃遣趙嶽間道使於淮南,請歸承嗣等;楊行密許之,遣使陳令存修好於武皇。
  • 32.    《舊五代史·卷一》:九月,帝以兗、鄆既平,將士雄勇,遂大舉南征。命龐師古以徐、宿、宋、滑之師直趨清口,葛從周以兗、鄆、曹、濮之眾徑赴安豐。
  • 33.    《十國春秋·卷八》:太祖署為淮南行軍副使。是時汴將葛從周屯壽州,龐師古營清口,侵淮,淮人大恐。太祖欲先趣壽州,承嗣言不如先向清口,師古敗,從周自走,此制敵之上策也。
  • 34.    《十國春秋·卷一》:冬十月,王與朱瑾等將兵三萬拒汴軍於楚州,別將張訓自漣水引兵會焉。……十一月癸酉,瑾與裨將侯纘將五千騎潛渡淮水,……王自引大軍濟淮,與瑾等夾攻之,汴軍大敗,斬師古及將士首萬餘級,餘眾悉潰。
  • 35.    《十國春秋·卷一》:時葛從周營壽州西北,……聞師古敗,奔還。王與瑾、延壽乘勝追之,及於淠水。從周方半濟,我兵合擊之,殺溺殆盡,從周僅走免。……東平王全忠聞敗,亦奔還。王自是保據江、淮之間,汴人不能與我爭矣。
  • 36.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行密嘉其雄才,留而不遣,仍奏授檢校太尉,領鎮海軍節度使。
  • 37.    《十國春秋·卷一》:王既獲勝,置酒大會諸將,顧行軍副使李承嗣曰:“始吾欲趣壽州,副使謂當先向清口,師古敗,從周自走,今果如副使料。”賞以錢萬緡,表承嗣領鎮海軍節度使。
  • 38.    《十國春秋·卷八》:太祖待承嗣及儼甚厚,第舍、姬妾鹹擇其尤者賜之,故二人為太祖父子盡力。
  • 39.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其後並鍾傳,擒杜洪,削錢鏐,成行密之霸跡者,皆儼與承嗣之力也。淮人館遇甚厚,妻孥第舍必推其甲,故儼等盡其死力。
  • 40.    《十國春秋·卷八》:天覆二年,太祖引兵攻汴,以承嗣權知淮南軍府事,境內無擾,承嗣之力也。
  • 41.    《十國春秋·卷二》:天祐二年冬十月,太祖病甚,……及太祖薨,將佐共請宣諭使李儼承製授渥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天祐四年夏四月,梁代唐,改元開平。王仍稱天祐,與蜀王移檄諸道,將會兵復唐。
  • 42.    《十國春秋·卷八》:高祖時,改淮南行軍副使,參預軍府之事。已出為楚州刺史。
  • 43.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天祐九年,淮人聞莊宗有柏鄉之捷,乃以承嗣為楚州節度使,以張犄角。
  • 44.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十七年七月,卒於楚州,時年五十五。
  • 45.    郭松《李娀墓誌》:夫人諱娀,字惠容。……祖諱仲方,唐潞州大都督府右司馬、檢校兵部尚書。考諱承嗣,皇淮南節度副使、特進、檢校太尉、使持節楚州諸軍事、守楚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兼御史大憲、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雁門節度使。
  • 46.    郭松《楊吳朝散大卿、檢校尚書右僕射、守大理卿、通判左右軍公事、柱國、賜紫金魚袋陶敬宣妻李娀墓誌》
  • 47.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1-28]
  • 48.    《十國春秋·卷八》:承嗣常與淮南副使陸洎友善。天祐二年九月,承嗣過洎,洎因言夕夢騎兵召至一大府,署曰“陽明府”,入門,趣階下,一紫衣秉笏取書,宣雲:洎三世為人慈孝,可陽明府侍郎,判九州都監事,來歲季秋十有七日蒞任。”隨遣騎送歸。明年九月,承嗣復詣洎,曰:“君比當上事,何無恙也?”洎曰:“府中已辦,詰朝當行。”承嗣曰:“吾素以長者重君,今無乃近妄乎?”洎曰:“惟君與我有緣,它日必當卜鄰。”承嗣嘿然去。俄而洎卒,葬於茱萸灣。
  • 49.    郭松《李娀墓誌》:夫人諱娀,字惠容。……曾祖諱思勍,唐涿州刺史。祖諱仲方,唐潞州大都督府右司馬、檢校兵部尚書。考諱承嗣,皇淮南節度副使、特進、檢校太尉、使持節楚州諸軍事、守楚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兼御史大憲、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雁門節度使;母沛國朱氏,累封本郡太君。
  • 50.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李承嗣,代州雁門人。父佐方。
  • 51.    郭松《李娀墓誌》:今朝散大卿、檢校尚書右僕射、守鴻臚卿、柱國、賜紫金魚袋匡祚,朝散大卿、行尚書水部郎中、雲騎尉、賜紫金魚袋匡祐,皆夫人之兄也;將仕郎、試大理評事、賜緋魚帶匡禪,即夫人之弟也。
  • 52.    徐鉉《稽神錄》:李禪,楚州刺史承嗣少子也,居廣陵宣平裏大第。
  • 53.    郭松《李娀墓誌》:大和甲午歲建酉月二十有五日,朝散大卿、檢校尚書右僕射、守大理卿、通判左右軍公事、柱國,賜紫金魚袋陶敬宣夫人隴西李氏寢疾終於都城私第。
  • 54.    郭松《李娀墓誌》:夫人即掌武第三女也。笄年歸於陶公。公乃故淮南行軍司馬、武昌軍節度使、知歙州團練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陽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户,贈太師,封楚國公,諡惠公,即太師之第四子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