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冰

(戰國時期水利家)

鎖定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詳),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歷史治水名人。 [1] 
他在修完都江堰後,在四川什邡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後病逝於此,葬於洛水鎮旁邊的章山之上。被後人尊為川主。 [2]  在洛水旁邊的高景關和洛水之間的地段關口兩側後人修建有大王廟、二王廟紀念李冰父子。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為李冰陵園題字。
中文名
李冰
民    族
華夏族
職    業
水利學家、蜀郡太守
主要成就
主持修建都江堰
活動時期
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間

李冰人物生平

趙藴玉繪《李冰像》 趙藴玉繪《李冰像》
李冰,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為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 [3]  。他也修築了一條連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區派出所與雲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 都江堰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廟是老百姓對李冰父子治水偉業的紀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對灌區水利工程維護的技術要領。而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的居民都會在二王廟舉行祭祀活動和開水(歲修完工後放水)典禮。李冰現代已成為都江堰灌區老百姓所崇拜的神靈,而與水有關的宗教活動則加強了在灌區管理中政府與用水户之間的聯繫。

李冰身世

李冰 李冰
關於李冰的籍貫,學術界一直眾説紛紜。直到1999年,山西的李氏後裔李保生讀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書,書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屬、生地至今不詳。想起自家族譜中有對“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記載,他激動萬分地給都江堰市政協發了一封信,從此揭開了這個千古之謎,並經各方確認李冰籍貫為山西運城。但也有不同的説法,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便認為,對於李冰的身份和祖籍在史學界本身就是一個謎團,現代主流的説法有兩種:一是山西,一是陝西。由於佐證不夠,都無法得到證實。李保生一族家譜,52代之前都沒有記載,很難成為直接證據。“歷史上還是存在很多家譜的總序裏將前代名人列為始祖的現象。”為何家譜只記錄了第52代到70代呢?李保生解釋:家譜修訂之風在清朝才盛行起來,早先一般人家不會修訂家譜。
就是他的姓名在史籍中的記載也殘缺不全。《史記 河渠書》記“蜀守冰”,有名無姓。《漢書 溝洫志》記“蜀守李冰”,算是名姓齊全。《史記》和《漢書》簡約地記載了他“鑿離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的事蹟。史家們根據各種典籍推算他是秦昭王時期人,約在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前後擔任蜀郡太守。
李冰最後因積勞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蜀中名勝記》什邡條載“章山後崖有大冢,碑雲:秦李冰葬所。古蜀記謂:李冰功配夏後,昇仙在後城化(治),藏衣冠於章山冢中矣。”《唐書 地理志》載:“大郎(王)廟,在治(什邡)北50裏,大蓬山之陽,蜀太守李冰神祠。”附近的古蹟後城治,今後城大隊,李冰逝於此。《唐書 地理志》記有:“大郎(王)廟,在治北五十里,大蓬山之陽,蜀太守李冰神祠。” [4] 
李冰雕像壁畫

李冰兒子

二郎神為李冰兒子始見於北宋,五代蜀政權對灌口二郎封以王爵,被蜀人當作“護國”神祇,入宋後由於王、李之亂受到牽連二郎神被禁祭祀,在宋仁宗末年二郎神以李冰兒子的身份復祭復封,宋仁宗下旨欽定父子關係,割斷二郎神與地域(蜀地)的聯繫 [7] 

李冰史書記載

《元史》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 [8] 
《元史》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清史稿》 志五十九 :世宗朝,....灌縣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澤興濟通裕王,子二郎,為承績廣惠英顯王 [9] 
《清史稿》 志五十九 《清史稿》 志五十九

李冰名字記載

李二郎有載的名字一共三個,分別為李昱、李泰、李兆。
1、李昱
元代李稷《白雲宮創建二神靈感祠之碑》:郎君諱昱,蜀郡守李冰第二子也。佐其父除水患有功,廟食灌口,川人號護國靈應王。開寶七年,去王號。嘉祐八年,封靈惠公。元祐二年,改感應公。崇寧初,進昭惠靈顯王 [10] 
《白雲宮創建二神靈感祠之碑》 《白雲宮創建二神靈感祠之碑》
2、李泰
元代汪壽昌《昭惠靈顯真人祠堂記》: 昭惠靈顯真人泰,蜀郡守李冰次子也。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應感公廟 在望雲門內草場庵,郡民立祠以祀。神姓李,名泰,秦時人,號灌口二郎 [11]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應感公廟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應感公廟
3、李兆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蘄州,二郎廟在州治西。永康導江縣高濟王次子,即秦李兆也 [11] 

李冰文獻記載

李冰父子部分文字記載
朝代
出處
摘錄
宋朝
《德隅堂畫品》
秦蜀守李冰之子開二江,制水怪,蜀人德之,祠於灌口,世所謂灌口二郎者也。
《獨醒雜誌》
乃祠李太守父子也.....號曰:“灌口二郎,
《事物紀原》
元豐時,國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雲神永康導江縣廣濟王子。王即秦李冰也。《會要》 所謂冰次子郎君神也。
《元祐初建關三郎廟記》
李冰去水患廟食於蜀之離堆而其子二郎以靈化顯聖。
《成都古今集記》
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鎮湔江,
《續資治通鑑長編》
封靈惠侯為靈惠應感公......“爾父守蜀,建三江之利,功施於後世。爾亦以神顯於西土,父子廟食,相傳至今。
《輿地紀勝》
六朝梁李膺《治水記》:“蜀守父子擒健蛙,囚於離堆之趾。”
《宋會要》
宋太祖幹德三年平蜀,詔增飾導江縣應聖靈感王李冰廟....神即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靈應王。
元朝
《重建清源廟碑》
清源為之首稱,按史神姓李氏,蜀守諱冰之子....
《大元一統志》
普德廟:在州北五里博溪水上相傳以為秦時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稱其次子佐父治水後仙去會要所謂冰次子郎君俗謂之二郎者也。
《昭惠靈顯真人祠記》
昭惠靈顯真人,秦蜀郡守李冰次子也。
《龍興重修敷佑中廟碑》
神父姓李諱冰,秦時為蜀太守.....神與父累封王爵於後,賜神號為清源。
《白雲宮創建二神靈感祠之碑》
郎君諱昱,蜀郡守李冰第二子也。佐其父除水患有功,廟食灌口川,
明朝
《重修仁佑祠記》
仁佑祠者祀秦蜀守李冰之子二郎神也。
[嘉靖]《常熟縣誌》
清源妙道真君廟,在介福門內神,秦蜀郡太守李冰之子嘗除蜀都江之蛟孽有水功....,
《嘉靖蘄州志》
二郎廟在州治西,神永康導江縣高濟王次子,王即秦李冰也,
《少室山房筆叢》
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梓童神姓張名亞子灌口二郎姓李.....
《正德蓬州志》
川主祠即二郎神也,世傳李冰置石犀以壓水恠二郎驅灌口蛟以助治水有功故祠在。
《萬曆嘉定州志》
知州胡凖建川主廟城北一里正統十年知州馮志學建祀秦太守李冰子二郎。
《萬曆江寧縣誌》
清源觀在縣南聚寶門外梅岡俗呼為二郎觀元至正初重建,李桓記畧雲按史神姓李氏蜀守冰之子...
《遣張仙畫乃作灌口像》
水次郎君是別姿....何知卻是李冰兒。
《嘉靖四川總志》
二郎廟有二,一在仁壽治東一在左護衞東俱祀李冰之子。
《萬曆安邱縣誌》
二郎廟,祀蜀太守李冰子也,
《元史節要》
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聖徳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清朝
《蜀都碎事》
蜀刺史李冰行至湔山.....,其子二郎神,封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蜀故》
二郎神,李冰之子也,
《乾隆灌縣誌》
秦太守李冰便其子二郎作五石犀以壓水怪穿石犀溪於命曰犀牛裏。
《乾隆枝江縣誌》
李冰有功於蜀而子為二郎神蜀祀之.....
《江津縣誌》
即今灌縣都江堰口奉敕封建二王廟神也。前廟所祀秦蜀守李公冰之子二郎君,後廟所祀乃李公也。
《顯英宮創建大殿東樓碑記 》
王號大安,李姓冰名,秦孝王時為蜀守...其子二郎,靈蹟數現,厥功亦偉。宋徽宗封為清源妙道真君,
《通俗編》
蜀人奉二郎神,謂之川主’.......蓋李冰之子也
《宋稗類鈔》
蜀中灌口二郎。雲是李冰第二子。
《光緒丹徒縣誌》
二郎廟在大一都三圖兵燹後同治初重修按二郎神見元史文宗本紀秦時蜀郡太守李冰為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仁佑王二郎蓋李冰之次子也
《廬陵縣誌[康熙]》
應感公廟在望雲門內草場庵按舊志雲宋元豐初郡民立祠以祀李泰泰秦時人號灌口二郎佐其父囚孽龍有功
《道光貴陽府志》
川主廟祀蜀太守李冰及其子灌口二郎四川會館也。
《重修灌口二郎神祠碑》
秦蜀守李冰鑿離堆,然後沃野千里,號稱陸海。考厥成功,實其子二郎以神力佐之也。
《欽定大清會典》
通佑王為秦蜀守李冰英顯王為其子二郎神。
《光山縣誌[乾隆] 》
二郎廟在城南五十里官陂畈。相傳神為秦時蜀郡守李冰之子,佐父疏岷江,有神勇,嘗入水斬蛟。蜀人祀之灌江上,所謂灌口二郎神者也。
《汶志紀略[嘉慶]》
河坪川主廟在縣西祀蜀守李冰及太守之次子二郎
《於邁草》
二王廟廟祀秦守李冰子二郎,史稱鑿離堆闢沫
《嘉慶恩施縣誌》
北城外二郎祠,祀李冰子二郎,
《同治郟縣誌》
二郎廟,在南街全平由雲二郎者泰蜀郡守李冰之第二子也。
《同治巴縣誌》
雲頂寺祀川主李冰次子俗稱二郎治水曾歌樂山上故名寺。
《嘉慶成都縣誌》
二郎廟在府城東祀李冰之子國朝雍正八年勅賜封祭詳見祀典。
《宸垣識略》
二郎神為秦蜀將李冰之子鑿離堆江有功於民蜀人祀之....
《雍正江油縣誌》
川主祠在王枕山俗謂二郎神乃秦蜀郡太守李冰子佐父鎖水怪以靖水災,元至唐年父子饌封王蜀皆祀之。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四川灌縣謹案神即秦蜀守李冰及其子以治水有功蜀人稱冰曰川主予曰二郎神二郎神廟所在有之元封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
《續文獻通考》
是年二月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聖德英惠王其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四川通志》
二郎廟在府城東祀李冰之子
《乾隆直隸瀘州志》
二郎廟在州東大江岸祀秦太守李冰之子.
《元書》
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光緒新修潼川府志》
賜紫山舊通志在縣北一里有帝君神祠士民祈嗣多應俗呼賜子山又傳秦李冰次子所謂二郎神者曾於此斬大蛇人思其德故名次子山。
《光緒荊州府志》
李冰有功於蜀而子為二郎神蜀祀之
《大清一統志》
二郎廟在府治西秦蜀郡太守李冰子二郎佐父治水有功元至順六年加封為英烈昭忠靈顯仁祐王。
《歷代神仙通鑑》
「加封李冰為聖德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應感公廟,在望雲門內草場庵,郡民立祠以祀。神姓李,名泰,秦時人,號灌口二郎。佐其父,囚孽龍,有功,蜀人祀之。
《翁心存詩文集》
賽神曲....二郎神傳蜀守子,八角廟報番君功。
民國
《續修江津縣誌》
秦蜀守李冰使其子二郎除水怪,
《廬陵縣誌》
應感公廟在望雲門內草場庵案舊志雲宋元豐初郡民立祠以祀李泰秦時人號灌口二郎佐其父治水斬蛟有功..
《鍾南淮北區域志》
(碑亭)巷西有二郎廟,所奉者蜀灌口二郎神李冰子也。
《續遵義府志》
川主廟在鳳朝關外祀秦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
《金堂縣續志》
俗名普惠宮,祀秦守李冰及二郎,
《江安縣誌》
清雍正五年勅封李冰興濟敷澤通佑王子二郎承續廣惠顯英王俗稱川主二郎君是也
《巴縣誌》
舊傳李冰次子二郎佐父導水,駐節山上。
《桐梓縣誌》
又按桐初隸蜀,故祠祀川主李冰之子二郎。
《都江堰功小傳》
二郎為李冰仲子,喜馳獵,
《方誌通義》
灌口二郎神為秦昭襄王時華陽太守李冰之子治水有功者也而俗傳為封神榜中人.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事物紀原 [13]  ,《都江堰文獻集成 [12]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14] 
李冰兒子二郎神

李冰功績

李冰都江堰

李冰像及題銘 李冰像及題銘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模宏大,地點適宜,佈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蹟。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世界遺產都江堰 世界遺產都江堰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鬥爭。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蜀國。秦為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時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張若任蜀守。李冰為蜀守的時間,沒有明文記載,大約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間(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後,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氾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裏,抬高河牀,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着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瞭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李冰發現開明所鑿的引水工程渠首選擇不合理,因而廢除了開明開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沖積扇的頂部灌縣玉壘山處,這樣可以保證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暢的渠首網。李冰創築的都江堰,史籍記載甚為簡略。但以這些記載為基礎,結合現今都江堰工程結構分析,可以基本確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及渠道網所組成。
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採用江心拋石築堰失敗後,李冰另闢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於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築成了分水大堤。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載:“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而且,籠石層層累築,既可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降低堤堰崩潰的危險。
都江堰魚嘴 都江堰魚嘴
分水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魚嘴是在寶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堰,因堰的頂部形如魚嘴而得名。《華陽國志》記載: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魚嘴。它將岷江分為內外江,起航運、灌溉與分洪的作用。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魚嘴 魚嘴
飛沙堰 飛沙堰
以後,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築,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衝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沉積。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節,內江水量大約佔六成,外江水量大約點四成。洪水季節,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出。
寶瓶口 寶瓶口
寶瓶口是節制內江水量的口門。為了控制內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為觀測水位的標尺。《華陽國志·蜀志》載: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這是見於記載最早的水則,説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漲落的大致幅度。《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闢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開鑿寶瓶口。因“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劈開玉壘山,鑿成寶瓶口。寶瓶口不僅是進水口,而且以其狹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動節水的水門,對內江渠系起保護作用。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後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寶瓶口這一岩石渠道,十分堅固,千百年來在岷江激流衝擊下,並未被沖毀,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樹森“伏龍觀觀漲”一詩云:“我聞蜀守鑿離堆,兩崖劈破勢崔巍,岷江至此畫南北,寶瓶倒瀉數如雷。”李冰修成寶瓶口之後,“又開二渠,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稱為外江,一渠由永康過郫入成都,稱為內江”。這兩條主渠溝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佈的農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規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網。
李冰還作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歲修時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是説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內江水量過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説飛沙堰堰頂不可修築太高,以免洪水季節泄洪不暢,危害成都平原。後人把這六字訣刻在內江東岸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廟的石壁上,很是醒目。歲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時節,在魚嘴西側,用榪槎(就是馬紮)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後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後,外江歲修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後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歲修工程。清明節前,內江歲修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榪槎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臨時性截流裝置,是由三根大木樁用竹索綁成的三腳架,中設平台,平台上用竹籠裝卵石壓穩。把適當數量的榪槎橫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橫、豎木頭,圍上竹蓆,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擋住水流,不致滲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氾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六字訣 六字訣
卧鐵 卧鐵

李冰其他

除都江堰外,李冰還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經什邡、郫,別江”;“穿石犀溪於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上述水利工程,史籍均無專門記敍,詳情多不可考。
李冰任蜀守期間,還對蜀地其他經濟建設也做出了貢獻。李冰“識察水脈,穿廣都(今成都雙流)鹽井諸陂地,蜀地於是盛有養生之饒”。在此之前,川鹽開採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多依賴天然鹹泉、鹹石。李冰創造鑿井汲滷煮鹽法,結束了巴蜀鹽業生產的原始狀況。這也是中國史籍所載最早的鑿井煮鹽的記錄。李冰還在成都修了七座橋:“直西門郫江中衝治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中也;城南曰江橋;南渡流曰萬里橋;西上曰夷裏橋,上(亦)曰笮橋;橋從衝治橋而西出折曰長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這七座橋是大幹渠上的便民設施。

李冰意義

都江堰 都江堰
李冰所作的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對蜀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後,蜀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千百年來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徹底根除。唐代杜甫雲:“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蜀人矜誇一千載,氾濫不近張儀樓。”從此,蜀地“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水旱從人,不知飢餓,則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水利的開發,使蜀地農業生產迅猛發展,成為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西漢時,江南水災,“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劍南(治今成都)之米,以實京師”。渠道開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而且有名的蜀錦等當地特產亦通過這些渠道運往各地。正是由於李冰的創業,才使成都不僅成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經濟、交通的中心,同時成為全國工商業和交通極為發達的城市。
李冰斗江神
李冰斗江神(1張)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在中國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佔有光輝的一頁。它悠久的歷史舉世聞名,它設計之完備令人驚歎!我國古代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頗為著名的還有芍陂、漳水渠、鄭國渠等,但都先後廢棄了。唯獨李冰創建的都江堰經久不衰,至今仍發揮着防洪灌溉和運輸等多種功能。
李冰為蜀地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人們永遠懷念他。兩千多年來,四川人民把李冰尊為“川主”。1974年,在都江堰樞紐工程中,發現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題記:“故蜀郡李府郡諱冰”。這説明早在1800年前,李冰的業績已為人民所傳頌。近人對李冰的功績也極為讚賞。1955年,郭沫若到灌縣時,題詞:“李冰掘離堆,鑿鹽井,不僅嘉惠蜀人,實為中國二千數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術專家。”

李冰治水傳説

漢代李冰雕像 漢代李冰雕像
關於李冰治水的傳説,東漢以後不斷有所增附,唐代導江縣(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開始流傳所謂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治水等神話。在民間傳説中,神話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廣記》有傳,范成大指稱冰擒神鎖鎮於伏龍觀,南宋朱熹朱子語類》説:“梓潼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了兩川。”該書又説:“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發掘出一尊東漢建寧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
李冰陵園的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 李冰陵園的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
他當然沒有在哪裏學過水利。但是,以使命為學校,死鑽幾載,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李冰陵園的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 李冰陵園的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
三神石人其一的李冰石像,複製品 三神石人其一的李冰石像,複製品
有什麼樣的起點就會有什麼樣的延續。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朗可鑑,結果,它的歷史也總顯出超乎尋常的格調。李冰在世時已考慮事業的承續,命令自己的兒子作3個石人,鎮於江間,測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後,也許3個石人已經損缺,漢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測量水位。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這位漢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偉大精魂,竟敢於把自己尊敬的祖師,放在江中鎮水測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裏才是他最合適的崗位。這個設計竟然沒有遭到反對而順利實施,只能説都江堰為自己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

李冰後世紀念

李冰祭祀活動

紀念李冰的活動始於何時,史無明文記載,已無從查考。東漢李冰圓雕石像的出土説明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代,灌區人民已經開始紀念李冰了。南朝齊明帝建武時(公元494—498年),益州刺史劉季連將都江堰渠首“望帝祠”遷到郫縣,以原廟改祀李冰,名祟德廟。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將軍”。唐玄宗幸蜀,賜封李冰為“司空相國”。唐代“春秋設鬥牛”紀念李冰。五代後蜀時封李冰為大安王,又封應聖靈顯王。宋太祖趙匡胤治修崇德廟,擴大了廟基,增塑了二郎像。伏龍觀也成了紀念李冰的廟宇。陸游有《伏龍洞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詩,足以説明李冰在宋代已經封王。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改封李冰“廣濟王”,定為每年祭招一次。宋代中期改為春秋二祭。宋代的祭招活動,規模宏大。范成大《離堆行》中有“到羊五萬大作社,春秋伐鼓蒼煙根”的詩句。《獨醒記》中説:“水康軍祟德廟招李冰父於……詞把之盛,每歲用羊四萬餘頭。凡買羊以祭,偶產羊羔者亦不敢留。”
《灌縣鄉土志》亦説:“唐宗時蜀民以羊把李王,廟前江際皆屠宰之家。”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封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祭祀規格為“帛一、羊一、系一、登一、刪一;箕二、簇二;豆四、尊一、爵三、爐一、蹬二”;二郎祭品與冰同。典禮程序為:主祭官公服,行二跪六叩禮,奠帛、讀祝;送神、望燎;告禮成,退。祝文為:“維神世德,興利除。作繃穿江,舟行清宴。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破綿絡,至今稱美。鹽並沒開,蜀用以饒。石人鎮立,蜀害以消。報祟功德,園朝褒封‘茲值春灌,理宜肅恭’。這種祭規格一直沿用到明末。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加封李冰“敷澤興濟通佑王”,並賜“績垂保障”額。光緒三年(公元1887年)加封李冰“通佑顯英王”,並賜“功昭蜀道”額。次年加封為“通佑顯惠襄護王”,賜“陸海金堤”額。灌區為李冰立廟很多,稱為川主廟。
1938年,四川省政府頒定《祟祀顯英王廟伏龍現典‘禮儀式’》。程序為:舉行祟把敷澤興濟通佑顯惠襄護王、承績廣惠顯英普濟昭福王典禮,全體肅立;奏樂,設迎神位;還神;授花;引贊導主祭,官恭誼王位前立正;唱紀念歌;進席,獻帛;進爵,獻爵;進食,獻食;主祭官詣讀祝位前肅立讀祝’;全體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禮;奠爵;焚祝帛;奏樂;設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禮成,鳴炮。祭:把時,先到伏龍觀祭李冰,再到二王廟祭二郎。官祭一般清明歲修完畢結合放水慶典二道舉行。祭完李冰父子後即到楊泅廟江邊祭招後鳴飽放水。
碑林1 碑林1
官祭之外,還有民祭。傳説舊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後兩日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川西受益區人民不辭艱苦跋涉,扶老攜幼,帶着祭品,來廟祭拜,每日多達萬人以上。《灌縣鄉土志》中説:“每歲插秧畢,蜀人奉香燭,把李王,絡繹不絕籲。” [5] 
碑林2 碑林2

李冰李冰陵園

鄧小平題字:“造福萬代”(2008年地震前) 鄧小平題字:“造福萬代”(2008年地震前)
2200多年前,已近晚年的李冰,累死在什邡洛水的石亭江治水工地上。並葬在洛水的章山上。
李冰陵園裏的李冰像 李冰陵園裏的李冰像
李冰陵 李冰陵
一説有專家考證,李冰本就是什邡人,屬蜀山氏後裔,古今人們都落葉歸根的習慣的。按常理推斷李冰病逝在洛水,和他一起修水利的他的兒子應該把他帶回李冰的故鄉安葬。
李冰陵墓(2008年地震前) 李冰陵墓(2008年地震前)
為紀念偉大的李冰,什邡市在章山上修建有李冰陵園。據説這是他的衣冠冢,真正的陵墓在章山後巖的公墓治某處一個秘密地點。《新唐書》記:“什邡,武德二年析雒置,有李冰祠山。”明萬曆年間曹學全所著《蜀中名勝記》稱:“什邡公墓化(治),上有昇仙台,為李冰飛昇之所。”《古蜀記》也説:“李冰功配夏後(夏禹王),昇仙在後城化(治),藏衣冠於章山冢中矣”,“章山後巖有大冢,碑雲,秦李冰葬所”,為人們撥開層層迷霧,洗去滿頭霧水。根據眾多著名學者王家佑、李仲嶼、馮廣宏、羅開玉、徐式文先生的研究成果,和史籍特別是《重修金相寺碑記》裏的記載,以及國內外著名文史水利學家的有關著述論證和考察,後城山昇仙台被確認為李冰卒逝之地,而章山後巖有大冢的公墓治,則是李冰的真正葬所。 [2] 
李冰陵園正門 李冰陵園正門
蜀人崇奉李冰,尊為川主,什邡城鄉建川主廟達10餘處。還流傳李冰禮斗上蒼、羽化飛昇的傳説。1991年春,什邡重修李冰陵園。陵園大門前塑巨大的李冰站立石像,大門上石階處有九龍石雕、陵園碑記、祭壇,依山而砌的石梯為蜀中第一長梯。石亭中有1993年9月22日江澤民為李冰陵園的題詞:“創科學治水之先例,建華夏文明之瑰寶”。陵門由張愛萍將軍手書的“秦李冰葬所”作門額,山頂為李冰墓園,墓園周圍有反映古蜀人生活風貌的各種圖案,墓前還有石龜、石碑等。 [2] 
江澤民題字碑 江澤民題字碑
大王廟 大王廟
李冰陵園2008年地震後一直處於恢復修建期。結合什邡市旅遊發展,什邡市早已把李冰陵園的重建事宜提上日程安排。竣工的有道路、李公湖,陵園暫在恢復修建中。地震前要收取門票,地震後暫未收取。陵園門前有幾家農家樂可以住宿、就餐、休息。陵園後面不遠有佛家的大鵬寺可以禮佛、住宿、品嚐素齋。農家樂下面還有李公湖。在洛水和高景關之間的公路(2008年地震北京援建什邡的北京大道)旁還有後人紀念李冰父子修建的大王廟、二王廟。

李冰紀念郵票

右上角為李冰 右上角為李冰 [6]
1980年11月20日我國發行了《J58 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三組)》郵票四枚,第2枚就是李冰 [6] 

李冰書籍出版

2022年,《水房子》在網絡平台和部分實體書店上架,用詩歌為李冰寫的傳記。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