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龍觀

鎖定
伏龍觀,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離堆北端古典建築羣,都江堰工程引水點寶瓶口即在伏龍觀下方。 [2] 
伏龍觀相傳為二郎神降服孽龍之處,孽龍就被鎖在離堆下面的深潭裏,這便是伏龍觀的來歷,也是灌陽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龍”的所在地。 [2]  伏龍觀屬於建築與設施中人文景觀綜合體類的紀念、宗教、祭祀活動場所,為道教建築,是紀念李冰的廟宇。 [3] 
中文名
伏龍觀
別    名
老王廟
地理位置
四川省都江堰
景    點
李冰圓雕石像
所屬國家
中國
相關人物
李冰

伏龍觀發展歷史

伏龍觀原為“範賢館”,始建於西晉末年,是李雄在奪得蜀郡後,為報答幫助他奪取政權的蜀中賢士範長生而修建的。因襲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傳説改名“伏龍觀”。 [2] 
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觀因(伏龍觀因為)李冰降伏孽龍的傳説而得名。是紀念李冰的廟宇。
伏龍觀掠影2
伏龍觀掠影2(6張)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委成綿龍茂道鍾竣就(伏龍觀)原屺山門基址起建通佑王專詞,以二郎配享後殿,與二王廟的二郎在前殿,李冰夫婦居後殿恰恰相反。因此,伏龍觀又稱老王廟。

伏龍觀建築特徵

伏龍觀掠影1
伏龍觀掠影1(6張)
伏龍觀建在離堆之上,三面懸絕,一面用42級寬三丈一尺五寸石階和開闊的大壩相連,使伏龍觀顯得特別雄偉莊嚴。主要建築佈置在一條中軸線上。建築佈局是:“東臨江口之關,故靈基立其左;西瞻寶室之穴,故仙亭峙其右。正居太上之殿,中築朝真之壇。”
伏龍觀原有殿宇兩重,清同治間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1959年培修時,將玉皇殿、喜雨樓合併,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磚木排架。一樓一底的後殿。
前殿陳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牀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噸。石像造於東漢靈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後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伏龍觀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觀後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峯。1973年重建了廟前帶江亭等建築,近年來,新闢了花榭等,方便了遊客觀賞“離堆鎖峽”風光。 [1] 

伏龍觀所藏文物

圖1 伏龍觀
圖1 伏龍觀(5張)
伏龍觀中文物甚多。樹立在正殿中的東漢李冰圓雕石像(右圖1),1974年遷建索橋時於三號橋基坑出土。像用灰白砂岩琢成,高290釐米,肩寬96釐米,厚46釐米,底部有一方榨,長18釐米。石像冠冕長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兩袖和衣襟上各有淺刻題記一行。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龍”;右為“尹龍長陳台造三神石人瑜水萬世焉”。1975年8月18日加座豎立在伏龍觀正殿中。
正殿右側豎立的堰工石像,是1975年1月18日在都江堰外閘下開挖護灘時發現的。石像寬衣重袖,持插而立,通高1.85米,肩寬0.7米;插高0.28米,寬0.25米,插把長1.34米。石像頭部已被沖毀,背部沖蝕嚴重,可能是李冰石像銘文中“三神石人”之一,1975年8月18日樹立在伏龍觀大殿右側。
正殿中的飛龍鐵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鼎重約千斤,上有八條飛龍和雲紋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鑄造精品。1978年10月移入觀中陳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