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世默

鎖定
李世默,男,漢族,出生於上海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士,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及公共事務學院博士,是一名風險投資人政治學學者。
他是成為資本董事長 [1] 觀察者網創始人 [2]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理事兼諮詢委員會主任 [3]  、春秋綜合研究院研究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校董中歐出版集團副董事長、RISC-V基金會理事 [77] 中歐創業營講師,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理事、斯坦福大學FSI國際研究所理事、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理事、舊金山交響樂團理事、世界名中學聯盟(WLSA)副理事長, [4]  美國阿斯本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顧問,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博物館董事,是《紐約時報》、《金融時報 [5]  、《南華早報》、《外交政策 [6]  、《環球時報》,《外交事務》雜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以及《郝芬頓郵報》撰稿人。現居上海。 [7-8] 
作為政治學學者 [9]  ,李世默致力於研究和探討中西方國家治理比較和國際關係。其TED演講《兩種制度的傳説——中國崛起於元敍事的終結》,廣泛流傳於互聯網,在國內外獲得熱烈反響。 [10] 
中文名
李世默
外文名
Eric Li [13] 
國    籍
中國 [14]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斯坦福大學
復旦大學
職    業
風險投資人政治學學者
出生地
中國上海

李世默個人履歷

李世默教育背景

李世默出生於文革時期的中國上海。二十世紀80年代赴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並獲得學士學位, [2]  後又獲得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及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學博士學位。 [15]  回國後進入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學習,師從倪世雄教授,獲國際政治學博士學位。 [16] 

李世默職業經歷

工作經歷 工作經歷
在創立成為資本之前,李世默是蘭亞基金的合夥人,在中國和亞太其他地區的諸多行業從事多年的實業投資
90年代中旬,李世默在斯坦福大學完成MBA學業後回到上海,並於1999年成立成為資本。 [17]  成為資本投資和造就在中國和全球經濟中具有長期持續增長能力的企業,尋求增值性的資本回報。是中國較早立足於支持創業者和企業家,並幫助他們實現企業價值的實業投資公司,成為資本的總部設在上海,是合夥人結構的投資基金 [18] 
2003年,李世默創立上海德威英國國際學校並在其內擔任理事。 [19] 
2011年 [4]  5月,創辦觀察者網 [20] 
2012年4月,作為優酷大股東的李世默與土豆大股東“紀源資本”代表符績勳主動進行溝通交流,並一起策劃了土豆與優酷網的聯姻,促成了兩大視頻網站最終實現合併。 [21] 
2012年6月28日,李世默的成為基金投資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共同發起成立“中歐成為創業基金” 。 [20] 
2021年4月29日,李世默當選國際開源芯片技術組織RISC-V基金會理事,其代表的機構成為資本是RISC-V董事會中唯一一家投資機構。 [77] 

李世默社會任職

推廣香港新優勢專責小組成員 [80] 

李世默公眾活動

2011年7月,李世默在阿斯彭全球領導力網絡(Aspen Global Leadership Network)就“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接受訪談。他對比分析了中國與美國的歷史,提出不同國家的社會結構有不同的民主進程,中國的民主必須在自身的工業化後才會逐漸成就。 [22] 
公開活動 公開活動 [23]
2012年5月,李世默接受以色列日報Calcalist的訪問時表示,中國的政治目標與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緊密關聯;中國的一黨制與西方選舉制度相比,有更強的糾錯能力。 [24] 
2012年7月2日,在《大西洋月刊》老牌記者詹姆斯·法洛斯主持的美國知名智庫“艾斯本學會”的一場辯論上,李世默與前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治學教授裴敏欣中國模式及其未來展開了辯論。裴敏欣認為經濟和政治這兩個層面的矛盾,將阻止中國經濟增長和損害政府的合法性,由投資和出口帶動的中國經濟日益不可持續。李世默提出,要從大的方面來看中國製度的合法性及持久性,中國實行的是向上流動最充分的“賢人政治”,“建設性不透明”有優於“破壞性的透明”之處,相比之下,民主的透明度實際上只有利於“利益集團”。美國民主的脆弱,體現在兑現和確證其理想的能力的下降。 [25] 
2012年7月,李世默接受以色列日報Calcalist的訪問,表示中國的政治目標與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緊密關聯,共產黨的糾錯能力更勝於一般選舉。 [26] 
李世默為中國網民所熟知是因為其於2013年6月份在TED環球大會上的演講在網絡上的廣泛傳播。
2013年TED環球大會在愛丁堡舉行。6月13日,李世默在大會上發表演講,題目為《China and the End of Meta-Narratives》,以親身經歷講述中國發展的兩個三十年故事,突破了以往TED演講題材,涉及中國崛起的歷史、制度、經驗等方方面面,引起現場熱烈反響,並引發國內熱議。
2013年6月19日,李世默現場演講中英文在觀察者網獨家首發。國內外著名媒體TED網站、youtube、《環球時報》、《參考消息》、《南華早報》、新浪網新華網鳳凰網優酷網、共識網等紛紛在顯著位置發佈,僅優酷視頻點擊就超150萬次。7月16日,新華網摘錄演講部分文字發表,7月17日新浪網全文發表。視頻被轉載到國內最熱自媒體平台微博之後,更是引發微博網友的激烈討論。李世默對“元敍事”教條的顛覆性演講給聽眾帶去了極大的震撼。
在西方社會,有一種標準的假設:當一個社會不斷進步,它最終會成為一個資本主義,一個多黨制的民主社會。李世默呼籲重新審視這個假設,他呼籲聽眾們考慮其他能夠成功管理一個現代國家的可能方式。 [15] 
2013年11月1日,李世默受邀在牛津辯論學會發表演説。 [27] 
2014年,李世默受韓國峨山政策研究所(Asa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邀請,出席主題為“民主制度的未來”研討會。他指出,選舉政治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利益集團交織、社會割裂的困境,但民主制度本身缺乏能力來調適這些矛盾。
2014年,李世默在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論壇上就“亞洲新冷戰”發言,他表示,由美國長期主導的國際秩序並未考慮中國的利益,隨着中國實力的增強以及美國自身的問題不斷湧現,世界格局將發生深遠的變化。 [22] 
2014年11月24日,李世默在北京對話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對中國歷史、制度及發展模式展開討論。 [28] 
2014年12月21日,李世默做客清華大學時事大講堂,借用五位政治學學者的理論,分析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具有巨大的活力——也就是改革的能力,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29] 
2015年,李世默提出了中國治理模式的三大要素:一是賢能治理,二是實驗治理,三是迴應治理。 [30] 
2015年,李世默在雅典民主論壇(Athens Democracy Forum)的發言中指出,自由主義民主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時間,是否具備普世性尚值得商榷。 [22] 
2017年12月16日,在環球時報2018年會上,李世默在“美國頻頻‘退羣’,世界怎麼辦”這一議題發言時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很長時間裏,美國GDP佔世界總量的近43%,如果不算蘇聯的部分,世界經濟大部分都是美國貢獻的GDP。因此,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第一”與“世界第一”是一致的,“世界利益就是美國利益”。“當前美國GDP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0%多一點,且份額在不斷下降,因此美國利益與世界利益已經不一定一致了。” [31] 
2018年1月,李世默在南華早報年度中國論壇上與美國學者瑞凱德(Keith Richburg)辯論,反駁了毛時代中國發展近乎停滯的觀點。他提出,新中國成立的前三十年,人均壽命、識字率免疫接種率均大幅提升,這是其他發展中國家難以企及的成就。 [22] 
2018年7月,李世默為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撰文,在文中他指出:中國參與由美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在過去三十年裏為全球經濟擴張互聯互通做出的貢獻恐怕超出世界任何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的和平崛起已是既成事實了。如果美國精英繼續認為自己的國家天然享有全球霸權,那麼美國只會加速自身的衰落。世界太大,太多發展中國家正在迎頭趕上,一個僅有3.25億人口的國家絕不會成為世界唯一的統治者。 [32] 
2019年5月,李世默出席了在莫斯科舉行的中俄智庫戰略對話會議。 [33] 
公開活動 公開活動
2019年6月,李世默受邀參加在薩格勒布舉辦的“新歐洲商業論壇”,他在會上提出,以全球主義為核心的全球化即將走到盡頭,取而代之的將是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尊重多元化的新型全球化。 [22] 
公開活動 公開活動
2019年10月,李世默與梁振英、陳啓宗出席第12屆世界政策大會,討論了可持續全球化、香港形勢發展變化的認識和判斷。 [34] 
2019年11月,李世默出席荷蘭Nexus峯會,與歐盟前執委會主席巴羅佐(José Manuel Barroso)、中歐大學校長葉禮庭(Michael Ignatieff)等知名人士就國際秩序的走向、自由主義的未來展開辯論。 [22] 
2020年2月7日,李世默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與FT共進午餐”欄目的邀請,與吉迪恩·拉赫曼對談,雙方談論了世界史、中美政治等話題,拉赫曼評價李世默“充滿活力、博覽羣書、思維敏鋭的人”。 [35] 
2020年,李世默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 [11]  發表的文章《抗疫成功,中國人民更信任自己的領導人 [11]  》,後被新華通訊社特稿《習近平領導中國戰“疫》所引用 [12] 
2020年9月,李世默在武漢高質量發展資本大會上提出,中國可以在工業化程度還很高的時候,通過頂層設計和產業規劃,通過從下自上的創業、創新,改造現有的整個各行各業的產業,實現“智能內循環”,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 [36] 
2022年2月,李世默在北京冬奧會召開期間採訪了來華參加冬奧會的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 [78] 

李世默主要作品

  1. 自由主義民主的失敗與中國道路的崛起(《經濟學人》,2021年12月) [79] 
  2. 抗疫成功,中國人民更信任自己的領導人(《外交政策》,2020年5月) [76] 
  3. Li Keqiang in Moscow: An Important Moment for Russia-China Relations(《瓦爾代》,2019年9月) [75] 
  4. China and the Rule of Law(《美國事務》,2019年9月) [74] 
  5. 軟實力的興衰(《外交政策》,2018年8月) [73] 
  6. Why Xi's lifting of term limits is a good thing(The Washington Post2018年4月) [72] 
  7. 西方媒體仍然錯判 中國將繼續崛起(《華盛頓郵報》,2017年10月) [71] 
  8. China, America, and Nationalism(《美國事務》,2017年10月) [70] 
  9. The End of Globalism: Wher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Go From Here(《外交事務》,2016年12月) [69] 
  10. How Trump Is Good for China(《紐約時報》2016年11月) [68] 
  11. Watching American Democracy in China(《外交》,2016年4月) [67] 
  12. 也談英國的保守主義(《四月網》,2015年10月) [66] 
  13. A股暴跌,焉知非福(《觀察者網》,2015年7月) [65] 
  14. Eric X. Li On Why China Is Winning In The Pacific(《世界郵報》,2014年5月) [64] 
  15. 戰國時代-混沌中的世界新秩序(《經濟導刊》,2014年第3期) [63] 
  16.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Coming World Disorder(《赫芬頓郵報》,2014年2月) [62] 
  17. The Founding Father(《南華早報》,2013年12月) [61] 
  18. A TALE OF TWO SCHOOLS Where the West Got Wrong on China(《耶魯全球化》,2013年11月) [60] 
  19. 中國式民主生機勃勃(《求是》,2013年第09期) [59] 
  20. Saints or Thieves: Corruption and the Chinese Dilemma(《南華早報》,2013年8月) [58] 
  21. 反腐同樣需要摸着石頭過河(《社會觀察》,2013年08期) [57] 
  22. 中國崛起與西方一元論的終結(《環球時報》,2013年6月) [56] 
  23. Party of the Century(《外交》雜誌,2013年1月) [55] 
  24. The Life of the Party The Post-Democratic Future Begins in China(《外交事務》,2013年1月) [54] 
  25. Hang on, Leviathan, Hang On(《紐約時報》,2012年6月) [53] 
  26. Authoritarian Art(《赫芬頓郵報》,2012年5月) [52] 
  27. 香港的法律、女傭與蝗蟲(《社會觀察》,2012年3月) [51] 
  28. 論新世紀以來美國對華能源政策(《國際觀察》,2012年第二期) [50] 
  29. Why China’s Political Model Is Superior(《紐約時報》,2012年2月) [49] 
  30.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安全(《文匯報》,2012年1月) [48] 
  31. GLOBALIZATION 2.0 – CONVERGENT INTERESTS, INCOMMERSURATE CULTURES(《南華早報》,2011年) [47] 
  32. 藉助文化途徑增進國家利益(《解放日報》,2011年) [46] 
  33. Chinese Politics: Left or right, Red and Redder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011年8月) [45] 
  34. Debunking Myths About China(《紐約時報》,2011年7月) [44] 
  35. 中國將第一個擺脱現代化陷阱(《環球時報》,2011年4月) [43] 
  36. Where the East Parts From the West(《紐約時報》,2011年) [42] 
  37. 中東亂局將打碎西方政治價值?(《環球時報》, [40]  2011年2月 [41] 
  38. 新聞自由的雙重標準對國人的啓示(《社會觀察》,2011年1月) [39] 
  39.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言論自由(《求是》,2010年第24期) [38] 
  40. A Color Revolution in China? Keep It Red(《紐約時報》,2010年12月) [3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