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熙王

鎖定
晉熙王,中國古代郡王爵。歷朝可考者8人,主要集中在南朝時期。
中文名
晉熙王
劉    宋
劉子輿、劉昶、劉燮
南    齊
蕭銶、蕭寶嵩
南    梁
蕭大圜、蕭瓛
陳    朝
陳叔文

晉熙王劉宋晉熙王

晉熙王劉子輿

劉子輿,字孝文,劉宋孝武帝劉駿第二十一子,初封晉熙王。後來宋太宗明皇帝劉彧把他過繼給劉義真為後嗣,襲封廬陵王。為輔國將軍、南高平、臨淮二郡太守,並未拜,為太宗所殺。

晉熙王劉昶

劉昶(435-498),字休道,宋文帝劉義隆第九子,在宋封義陽王,前廢帝劉子業即位後懷疑劉昶有異心,劉昶被迫逃往北魏,在北魏歷任侍中、徵南將軍等職,官至大將軍,封宋王。死後諡曰明。
泰始六年(470年)劉彧把兒子劉燮過繼給他,並追封他為晉熙王。

晉熙王劉燮

劉燮(470年-479年6月25日),字仲綏,宋明帝劉彧第六子,母為謝修儀。
泰始六年出生,四月癸亥(470年6月14日),宋明帝封劉燮為晉熙王,食邑三千户,出繼宋文帝第九子劉昶。元徽元年,使持節、監郢州、豫州之西陽、司州之義陽二郡諸軍事,加封徵虜將軍,任郢州刺史。
元徽二年五月壬午(474年),桂陽王劉休範舉兵叛亂。當月戊戌,晉熙王劉燮、荊州刺史沈攸之、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劉景素、湘州刺史王僧虔、雍州刺史張興世起兵赴京師勤王。癸卯,劉燮遣軍攻克尋陽,叛亂平定。七月乙酉,劉燮進號安西將軍。
元徽四年九月己丑(476年),進號鎮西將軍。
升明元年七月丙申(477年),進號撫軍將軍,改任揚州刺史。十二月庚午(478年),鎮守尋陽盆城。
升明二年二月丙戌(478年),進號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九月丙午,加封司徒。
建元元年四月甲午(479年),蕭道成受禪,建立齊朝,降封劉燮為陰安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五月,劉燮被殺害。 [1] 

晉熙王南齊晉熙王

晉熙王蕭銶

蕭銶(479年-494年11月7日),字宣攸,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十八子,齊武帝蕭賾之弟。生母陸修儀。齊武帝永明四年二月己未(486年3月18日),封晉熙王。
永明十一年(493年),除驍騎將軍。隆昌元年(494年)齊鬱陵王蕭昭業繼位後,出為持節、都督郢、司二州軍事、冠軍將軍郢州刺史。延興元年(494年),齊海陵王蕭昭文繼位後,進號徵虜將軍。
延興元年九月乙未(494年11月7日),蕭銶被宣城郡蕭鸞所殺,時年十六歲。南平王蕭鋭宜都王蕭鏗也同時被殺。
廢帝既誅羣公,彌縱狂惑,常語左右曰:「我即大位來,遂未戒嚴,使人邑邑。」江夏王義恭誅後,昶表求入朝,遣典籤蘧法生銜使。帝謂法生:「義陽與太宰謀反,我政欲討之,今知求還,甚善。」又問法生:「義陽謀反,何不啓?」法生懼,走還彭城,帝因此北討。法生至,昶即起兵,統內諸郡並不受命。昶知事不捷,乃夜開門奔魏,棄母妻,唯攜妾一人,作丈夫服騎馬自隨。在道慷慨為斷句曰:「白雲滿鄣來,黃塵半天起。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裏。」因把姬手南望慟哭,左右莫不哀哽。每節悲慟,遙拜其母。
昶家還都,二妾各生一子,明帝即位,名長者曰思遠,小者曰懷遠,尋並卒。帝以金千兩贖昶於魏不獲,乃以第六皇子燮字仲綏繼昶,封為晉熙王。明帝既以燮繼昶,乃詔曰:「晉熙國太妃謝氏,沈刻無親,物理罕比,骨肉至親,尚相棄蔑,況以義合,免苦為難。可還其本家,削絕蕃秩。」
先是,改謝氏為射氏。元徽元年,燮年四歲,以為郢州刺史。明年,復昶所生謝氏為晉熙國太妃。齊受禪,燮降封陰安縣公,謀反賜死。
武昌王渾字休深,文帝第十子也。元嘉二十四年,年九歲,封汝陰王。後徙武昌。
渾少而兇戾,嘗忿左右,拔防身刀斫之。元兇弒立,以為中書令。山陵夕,裸身露頭往散騎省戲,因彎弓射通直郎周朗中枕,以為笑樂。
孝建元年,為雍州刺史,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甯蠻校尉。至鎮,與左右人作文檄,自稱楚王,號年為元光,備置百官以為戲笑。長史王翼之得其手跡,封呈孝武。上使有司奏免為庶人,下太常絕屬籍,使付始安郡,逼令自殺。即葬襄陽。大明四年,聽還葬母江太妃墓次。明帝即位,追封武昌縣侯。
建安王休仁,文帝第十二子也。元嘉二十九年,年十歲,立為建安王。前廢帝景和元年,累遷護軍將軍。時帝狂悖無道,誅害羣公,忌憚諸父,並聚之殿內,驅捶陵曳,無復人理。休仁及明帝、山陽王休佑形體並肥壯,帝乃以籠盛稱之,以明帝尤肥,號為豬王。號休仁為殺王,休佑為賊王。以三王年長,尤所畏憚,故常錄以自近,不離左右。東海王褘凡劣,號之驢王。桂陽王休範、巴陵王休若年少,故並得從容。嘗以木槽盛飯,內諸雜食,攪令和合,掘地為坑阱,實之以泥水。裸明帝內坑中,以槽食置前,令以口就槽中食之,用為歡笑。欲害明帝及休仁、休佑,前後以十數。休仁多計數,每以笑調佞諛詶悦之,故得推遷。常於休仁前,使左右淫逼休仁所生楊太妃。左右並不得已順命,至右衞將軍劉道隆,道隆歡以奉旨,盡諸醜狀。時廷尉劉蒙妾孕臨月,帝迎入後宮,冀其生男,欲立為太子。明帝嘗忤旨,帝怒,乃裸之,縛其手腳,以杖貫手腳內,使擔付太官,即日屠豬。休仁笑謂帝曰:「未應死。」帝問其故,休仁曰:「待皇太子生,殺豬取肝肺。」帝意解,曰:「且付廷尉。」一宿出之。
帝將南遊荊、湘二州,明旦欲殺諸父便發,其夕被殺於華林園。休仁即日便執臣禮於明帝。時南平王敬猷、廬陵王敬先兄弟被害,猶未殯斂,休仁、休佑同載臨之,開帷歡笑,鼓吹往反,時人鹹非焉。
明帝以休仁為侍中、司徒、尚書令、揚州刺史,給三望車。時劉道隆為護軍,休仁求解職,曰:「臣不得與此人同朝。」上乃賜道隆死。尋諸方逆命,休仁都督征討諸軍事,增班劍為三十人,出據獸檻,進赭圻。尋領太子太傅,總統諸軍。中流平定,休仁之力也。明帝初與蘇侯神結為兄弟,以祈福助。及事平,與休仁書曰:「此段殊得蘇兄神力。」
休仁年與明帝相亞,俱好文籍,素相愛。及廢帝世,同經艱危,明帝又資其權譎之力。泰始初,四方逆命,休仁親當矢石,大勳克建,任總百揆,親寄甚隆,四方輻湊。上甚不悦。休仁悟其旨,表解揚州,見許。進位太尉,領司徒,固讓。又加漆輪車,劍履升殿。受漆輪車,固辭劍履。
明帝末年多忌,休仁轉不自安。及殺晉平王休佑,其年上疾篤,與楊運長為身後計。運長等又慮帝晏駕後,休仁一旦居周公之地,其輩不得執權,彌贊成上使害諸王。及上疾暴甚,內外皆屬意休仁。主書以下皆往東府詣休仁所親信,豫自結納。其或直不得出者皆懼。上與運長等定謀,召休仁入宿尚書下省,其夜遣人齎藥賜休仁死,休仁對使者罵曰:「上有天下,誰之功也。孝武以誅子孫而至於滅,令復遵覆車,枉殺兄弟,奈何忠臣抱此冤濫!我大宋之業,其能久乎。」上疾久,慮人情同異,自力乘輿出端門,休仁死後乃入。詔稱其自殺,宥其二子,並全封爵。有司奏請降休仁為庶人,絕屬籍,兒息悉徙遠郡。詔休仁特降為始安縣王,並停子伯融等流徙,聽襲封爵。及帝疾甚,見休仁為祟,叫曰:「司徒小寬我。」尋崩。伯融,妃殷氏所生。殷氏,吳興太守衝女也。范陽祖翻有醫術,姿貌又美,殷氏有疾,翻入視脈,悦之,遂與奸。事泄,遣還家賜死。晉平刺王休佑,文帝第十三子也。孝建二年,年十一,封山陽王。明帝即位,以山陽荒弊,改封晉平王,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
休佑素無才能,強梁自用。大明之世,不得自專,至是貪淫好財色,在荊州多營財貨。以短錢一百賦人,田登就求白米一斛,米粒皆令徹白;若碎折者悉不受。人間糴此米一斗一百。至時又不受米,評米責錢,凡諸求利皆如此。百姓嗷然,不復堪命。徵為南徐州刺史,加都督。上以休佑貪虐,不可蒞人,留之都下,遣上佐行府州事。
休佑狠戾,前後忤上非一。在荊州時,左右範景達善彈棋,上召之,休佑留不遣。上怒詰責之,且慮休佑將來難制,欲方便除之。七年二月,車駕於巖山射雉,有一雉不肯入場,日暮將反,留休佑射之,令不得雉勿歸。休佑時從在黃麾內,左右從者並在部伍後。休佑便馳去,上遣左右數人隨之。上既還,前驅清道,休佑人從悉散,不復相得。上遣壽寂之等諸壯士追之,日已欲闇,與休佑相及,蹴令墜馬。休佑素勇壯,有氣力,奮拳左右排擊,莫得近。有一人自後引陰,因頓地,即共拉殺之。遣人馳白上,行唱驃騎落馬,上聞驚曰:「驃騎體大,落馬殊不易。」即遣御醫上藥相系至,頃之休佑左右人至,久已絕矣。輿以還第,贈司空。時巴陵王休若在江陵,其日即馳信報休若曰:「吾與驃騎南山射雉,驃騎馬驚,與直閣夏文秀馬相蹋,文秀墮地,驃騎失控,馬重驚,觸松樹墜地落硎中,時頓悶,故馳報弟。」其年五月,追免休佑為庶人,十三子並徙晉平。明帝尋病,見休佑為祟,使使至晉平撫其諸子。帝尋崩。廢帝元徽元年,聽諸子還都。順帝升明三年,稱謀反,並賜死。海陵王休茂,文帝第十四子也。孝建二年,年十一,封海陵王。大明二年,為雍州刺史,加都督、北中郎將、甯蠻校尉。時司馬庾深之行府州事,休茂性急欲自專,深之及主帥每禁之。常懷忿,因左右張伯超至所親愛,多罪過,主帥常加訶責。伯超懼罪,謂休茂曰:「主帥密疏官罪,欲以啓聞。」休茂曰:「今為何計?」伯超曰:「唯殺行事及主帥,舉兵自衞,縱不成,不失入虜中為王。」休茂從之,夜使伯超等殺司馬庾深之,集兵建牙馳檄。休茂出城行營,諮議參軍沈暢之等閉門拒之。城陷,斬暢之。其日,參軍尹玄度起兵攻休茂,禽之,斬首。母妻皆自殺,同黨悉伏誅。有司奏絕休茂屬籍,貶姓為留,不許。即葬襄陽 [2] 

晉熙王蕭寶嵩

蕭寶嵩(?—502年4月5日),字智靖,南齊明帝蕭鸞第十子也。永元二年,為冠軍將軍、丹陽尹。仍遷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軍事、南徐州刺史,將軍如故。中興元年(501年),和帝以為中書令。明年(502年),謀反伏誅。

晉熙王南梁晉熙王

晉熙王蕭大圜

蕭大圜(?—約581),字仁顯,北朝周、隋間學者、文學家,南朝梁宗室。南朝梁簡文帝第二十子。
幼年聰敏,神情俊悟,四歲能誦《三都賦》及《孝經》、《論語》。梁大寶元年(550),封樂梁郡王,除宣惠將軍、丹陽尹。
侯景之亂,潛遁至江陵,元帝改封晉熙郡王,除寧遠將軍、琅玡彭城二郡太守。以世多故,恐讒愬生焉,乃屏絕人事,不妄遊狎,兄姊之間,止箋疏而已。恆以讀《詩》、《禮》、《書》、《易》為事。元帝嘗自問五經要事數十條,大圜辭約指明,應答無滯。
西魏伐梁,元帝令大圜副兄大封充使請和。元帝降,客長安。北周保定二年(562),封始寧縣公,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武帝開麟趾殿,招集學士,大圜預焉。時《梁武帝集》四十卷、《簡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並藏秘合。大圜既入麟趾,乃手寫二集,一年並畢。建德四年(575),除滕王逌友。隋開皇初,拜內史侍郎,出為西河郡守,卒。
性好學,務於著述。撰《梁舊事》三十卷、《寓記》三卷、《士喪儀注》五卷、《要決》二卷、文集二十卷,今並佚。存文二篇:《竹花賦》,見《初學記》卷二十八;《閒放之言》。 [3] 

晉熙王蕭瓛

蕭瓛,西梁孝明皇帝蕭巋之子,封晉熙王(《周書》作“義興王”)。後來投降陳朝,官侍中、安東將軍、吳州刺史。陳朝滅亡後,吳州百姓推舉他為首領對抗隋朝,後來被宇文述所敗,斬於長安。

晉熙王陳朝晉熙王

陳叔文,字子才,陳宣帝第十二子也。性輕險,好虛譽,頗涉書史。太建七年封晉熙王。位都督、湘州刺史。後來投降隋朝,隋文帝嫌其不忠,而方懷柔江表, 遂授開府、宜州刺史。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