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蕭昭文

鎖定
蕭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南朝齊第四任皇帝(494年7月25日—10月10日在位),齊武帝蕭賾之孫,文惠太子蕭長懋次子 [1]  ,鬱林王蕭昭業異母弟,母為許宮人
齊武帝即位,作為皇孫,受封臨汝公,出任濟陽太守,遷南豫州刺史。蕭昭業即位,授中軍將軍揚州刺史,冊封新安郡王。隆昌元年(494年),在輔政大臣西昌侯蕭鸞安排下,即位稱帝,年號延興。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蕭鸞手中,廢為海陵郡王。
延興元年十一月,遇害,終年十五歲,諡號為恭。
全    名
蕭昭文
別    名
海陵恭王
季尚
諡    號
恭王
封    號
臨汝公、新安郡王(即位前)、海陵郡王(被廢后) [2]  [7]  [20] 
年    號
延興(494年)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丹陽郡建康縣(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480年
逝世日期
494年
在位時間
494年
前    任
齊前廢帝蕭昭業(無廟諡,僅以前廢帝稱之)
繼    任
齊高宗明皇帝蕭鸞
籍    貫
東海郡蘭陵縣(今山東省蘭陵縣)

蕭昭文人物生平

蕭昭文早年經歷

蕭昭文出生於南朝齊建元二年(480年)。永明四年(486年)閏正月初一日,蕭昭文受封爵位為臨汝公 [2]  ,食邑一千五百户。蕭昭文最初擔任輔國將軍、濟陽太守。 [3] 
永明十年(492年)正月,蕭昭文轉任為持節、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 [4]  ,仍任輔國將軍。 [5] 
永明十一年(493年),進號為冠軍將軍。同年正月二十五日,蕭昭文的父親文惠太子蕭長懋去世 [6]  ,蕭昭文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七月三十日,蕭昭文的祖父齊武帝蕭賾去世,蕭昭文的哥哥皇太孫蕭昭業即位。
十一月初四日,蕭昭業任命蕭昭文為中軍將軍,享受領兵以及設置佐史的特權。並進封爵位為新安王 [7]  ,食邑兩千户。 [8] 
隆昌元年(494年)閏四月二十四日,蕭昭業任命蕭昭文為使持節、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9]  ,仍任輔國將軍。 [10] 

蕭昭文登基為帝

隆昌元年(494年)七月二十日,輔政大臣尚書令、鎮軍大將軍、西昌侯蕭鸞(齊武帝堂弟,蕭昭文堂叔祖)發動政變,弒殺蕭昭業。七月二十一日,蕭鸞以皇太后王寶明名義下詔,追貶蕭昭業為鬱陵王,並提議立新安王蕭昭文為皇帝。 [11-12] 
七月二十五日,蕭昭文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延興。任命蕭鸞為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宣城郡公,文武官員賞賜官位二等。 [13] 

蕭昭文被廢遭害

延興元年(494年)十月,進升蕭鸞為太傅,領大將軍、揚州牧,給予特殊的禮遇,進爵號為宣城王。 [14]  蕭昭文雖然身居帝位,但朝政大權掌握在蕭鸞的手中,蕭昭文的起居飲食等事項,統統都要徵詢蕭鸞准許後才可以進行。一次,蕭昭文要吃蒸魚菜,太官令説沒有得到蕭鸞的命令,竟然不給他吃。 [15-16] 
延興元年(494年)十月初十日,蕭鸞以皇太后名義下詔,以蕭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難當重任為由,廢黜其皇帝之位,讓蕭鸞入宮繼位,並降封蕭昭文為海陵王。 [17] 
公元494年十月二十二日,蕭鸞即皇帝位 [18]  ,是為齊明帝。改元建武。
齊明帝繼位後,下詔依照東漢東海王劉彊的舊例,賜給蕭昭文各種精美器物,供奉所需物品,每樣都要從優豐厚。十一月,齊明帝詐稱蕭昭文有疾病,多次派遣御醫前去看視,最終殺害蕭昭文,時年十五歲。蕭昭文的葬禮依照東海王劉彊的舊例辦理 [19]  ,賜諡號為恭王。 [20] 

蕭昭文歷史評價

謝脁《海陵王昭文墓銘》:“中樞誕聖,膺歷受命,於穆二祖,天臨海鏡。顯允世宗,温文著性。三善有聲,四國無競。嗣德方衰,時唯介弟。景祚雲及,多難攸啓。載驅軨轄,高闢代邸。庶闢欣欣,威儀濟濟。亦既負扆,言觀帝則。正位恭已,臨朝淵嘿。虔思寶締,負荷非克,敬順天人,高遜明德。西光已謝,東旭又涼。龍纛夕儼,葆挽晨鏘。風搖草色,日照松光。春秋非我,晚夜何長。 ” [21] 
蕭子顯南齊書》:“穆穆海陵,因亡代興。不先不後,遭命是膺。” [22] 

蕭昭文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字紹伯,南齊開國皇帝。
曾祖母
不詳,追諡為昭皇后,員外郎劉壽之之女,出身廣陵劉氏
祖父
字宣遠,南齊第二位皇帝。
祖母
不詳,追諡武穆皇后,左軍參軍裴璣之女,出身河東裴氏
父親
字雲喬,南齊文惠太子。
母親
不詳,南齊文惠宮人,海陵踐祚未有尊封,出身高陽許氏
平輩
長兄
字元尚,南齊第三位皇帝。
三弟
字懷尚,封為巴陵郡王,官至車騎將軍
四弟
不詳,封為桂陽郡王,官至太常右將軍
——
正室
不詳,冊封立為皇后,永明太常王慈女,出身琅琊王氏

蕭昭文史籍記載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23]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24]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 [22]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25] 
南史·卷五·齊本紀下第五》 [26]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九》 [27] 
參考資料
  • 1.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海陵恭王昭文,字季尚,文惠太子第二子也。
  • 2.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閏月癸巳,立皇子子貞為邵陵王,皇孫昭文為臨汝公。
  • 3.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永明四年,封臨汝公,邑千五百户。初為輔國將軍、濟陽太守。
  • 4.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以左民尚書、南平王鋭為湘州刺史,司徒、竟陵王子良領尚書令,右衞將軍王玄邈為北徐州刺史,中軍將軍、廬陵王子卿進號車騎將軍,北中郎將、南海王子罕為兗州刺史,輔國將軍、臨汝公昭文為南豫州刺史,冠軍將軍王文和為北兗州刺史。
  • 5.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十年,轉持節、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
  • 6.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丙子,皇太子長懋薨。
  • 7.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十一月,辛亥,立臨汝公昭文為新安王,曲江公昭秀為臨海王,皇弟昭粲為永嘉王。
  • 8.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十一年,進號冠軍將軍。文惠太子薨,還都。鬱林王即位,為中軍將軍,領兵置佐。封新安王,邑二千户。
  • 9.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戊辰,以中軍將軍新安王昭文為揚州刺史。
  • 10.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隆昌元年,為使持節、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揚州刺史,將軍如故。
  • 11.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其年,鬱林王廢,尚書令西昌侯鸞議立昭文為帝。
  • 12.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九》:癸巳,以太后令追廢帝為鬱林王,又廢何後為王妃,迎立新安王昭文。
  • 13.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延興元年秋,七月,丁酉,即皇帝位。以尚書令、鎮軍大將軍、西昌侯鸞為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宣城郡公。………大赦,改元。文武賜位二等。
  • 14.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進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宣城公鸞為太傅,領大將軍、揚州牧,加殊禮,進爵為王。
  • 15.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宣城王輔政,帝起居皆諮而後行。思食蒸魚菜,太官令答無錄公命,竟不與。
  • 16.    《資治通鑑·一百三十九》:海陵王在位,起居飲食,皆諮宣城王而後行。嘗思食蒸魚菜,太官令答無錄公命,竟不與。
  • 17.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辛亥,皇太后令曰:“司空、後將軍、丹陽尹、右僕射、中領軍、八座:夫明晦迭來,屯平代有,上靈所以眷命,億兆所以歸懷。自皇家淳耀,列聖繼軌,諸侯官方,百神受職。而殷憂時啓,多難荐臻,隆昌失德,特紊人鬼,非徒四海解體,乃亦九鼎將移。賴天縱英輔,大匡社稷,崩基重造,墜典再興。嗣主幼衝,庶政多昧,且早嬰尫疾,弗克負荷,所以宗正內侮,戚藩外叛,覘天視地,人各有心。雖三祖之德在民,而七廟之危行及。自非樹以長君,鎮以淵器,未允天人之望,寧息奸宄之謀!太傅宣城王胤體宣皇,鍾慈太祖,識冠生民,功高造物,符表夙著,謳頌有在,宜入承寶命,式寧宗祏。帝可降封海陵王,吾當歸老別館。昔宣帝中興漢室,簡文重延晉祀,庶我鴻基,於茲永固。言念家國,感慶載懷。”
  • 18.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建武元年冬,十月,癸亥,即皇帝位。
  • 19.    《資治通鑑·一百三十九》:上詐稱海陵恭王有疾,數遣御師瞻視,因而殞之,葬禮並依漢東海恭王故事。
  • 20.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建武元年,詔“海陵王依漢東海王彊故事,給虎賁、旄頭、畫輪車,設鍾虡宮縣,供奉所須,每存隆厚。”十一月,稱王有疾,數遣御師佔視,乃殞之。給温明秘器,衣一襲,斂以袞冕之服。大鴻臚監護喪事。葬給輼輬車,九旒大輅,黃屋左纛,前後部羽葆鼓吹,輓歌二部,依東海王故事。諡曰恭王。年十五。
  • 21.    明倫彙編官常典宗藩部  .古典文獻[引用日期2014-07-24]
  • 22.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29]
  • 23.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25]
  • 24.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25]
  • 25.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25]
  • 26.    《南史·卷五·齊本紀下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24]
  • 27.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