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叡

(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

鎖定
魏明帝曹叡 [121]  (204年 [39]  ~239年1月22日 [39]  ),字元仲,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226年6月29日 [19]  —239年1月22日 [39]  在位)、政治家、文學家。魏文帝曹丕與文昭皇后甄氏之子。 [113] 
曹叡從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愛,年十五被封為武德侯。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受禪稱帝,建立曹魏王朝。黃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為齊公,後改封平原王,因其母被誅而未立為嗣。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曹叡為皇太子。後曹丕駕崩,曹叡即皇帝位。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成功防禦東吳、蜀漢的攻伐,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但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驕奢淫逸,廣採眾女,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114]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239年1月22日),曹叡病逝於洛陽,諡號明皇帝,廟號烈祖。因其臨終託孤不當,導致日後朝政動盪,最終政權旁落司馬氏。 [118] 
曹叡不但在政治與乃父乃祖被後人同稱為“三祖”,而且在文學史上也被鼎奉為開一代詩風的“曹魏三祖”之一。曹叡現存詩十餘首,皆為樂府詩歌。 [115-117] 
全    名
曹叡
元仲
諡    號
明皇帝 [120] 
封    號
武德侯、齊公、平原侯、平原王、皇太子(即位前) [5]  [7-8]  [19] 
廟    號
烈祖
年    號
太和、青龍、景初 [21]  [32]  [37] 
所處時代
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潁川郡許縣(位於今河南省許昌市)
出生日期
204年 [39]  [109] 
逝世日期
239年1月22日
逝世地
嘉福殿 [39] 
陵    墓
高平陵 [39] 
在位時間
226年6月29日 至 239年1月22日 [19]  [39] 
前    任
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19] 
繼    任
魏帝曹芳(邵陵厲公)
主要成就
擊退吳蜀攻伐,平定鮮卑;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
主要作品
短歌行 [68] 
善哉行 [69] 
苦寒行 [74] 
猛虎行 [78] 
月重輪行 [71]  展開
主要作品
短歌行 [68] 
善哉行 [69] 
苦寒行 [74] 
猛虎行 [78] 
月重輪行 [71] 
棹歌行 [75] 
種瓜篇 [76]  收起
籍    貫
沛國譙縣

曹叡人物生平

曹叡早年經歷

曹叡的母親是文昭甄皇后,甄氏初為幽州刺史袁熙妻子,曹操打敗袁紹後,被魏文帝曹丕所納,甚為得寵,生有曹叡和東鄉公主 [1]  曹叡從小相貌俊美,超凡脱俗,又年幼聰慧,博聞強識,過目不忘。 [2]  祖父曹操對此十分驚異而倍加喜愛,常令他伴隨左右。在朝會宴席上,也經常叫他與侍中近臣並列。曹操曾經評價道:“我的家族基業有了你就可以繼承三代了。”曹叡好學多識,尤其留意研究律法。 [3] 
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曹操封魏王,同年東征孫權,曹叡及妹妹東鄉公主離開母親甄氏,與祖母卞夫人,父親曹丕一起隨徵江東。 [4]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病逝,曹叡之父曹丕繼位魏王。同年五月,十五歲的曹叡被封為武德侯, [5]  曹丕作《以侍中鄭稱為武德侯傅令》,親自詔令時任侍中的篤學大儒鄭稱為曹叡的師傅,教授他經學,以此明志。 [6] 
黃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為齊公,同年六月丁卯日(8月4日 [119]  ),其母甄氏因為怨言而被曹丕賜死,葬於鄴城,曹叡因為母親獲罪,廢為平原侯。 [7] 
黃初三年(222年)三月,曹丕又復其爵位,晉封為平原王。 [8] 

曹叡東宮歲月

曹睿 曹睿
由於生母被賜死的緣故,曹叡受罰被廢為平原侯。剛開始,其父魏文帝認為曹叡先前既有不滿,便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禮為嗣,因此久不立太子, [9]  這期間曹叡府中來往的家臣官吏,師長友伴,一律只取品行正直的人充任,互相匡扶,勉勵矯正。處理事務小心謹慎,避免遭到責罰。 [10]  曹叡在東宮時,與重臣衞臻私交甚好,經常一起討論朝事和書籍, [11]  曹丕也曾旁敲側擊地詢問衞臻關於曹叡的情況,衞瑧只是稱讚他明理而有德行,閉口不言其他。 [12] 
據野史《魏末傳》記載,曹叡一次隨曹丕狩獵,見到母子兩鹿。文帝射殺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殺子鹿,曹叡不從,説:“陛下已經殺掉了母鹿,臣實在不忍心再殺掉它的孩子。”説完哭泣不已。文帝於是放下弓箭,深感驚奇,而確定了立曹叡為太子的心意。 [13] 
黃初三年(222年)三月,曹叡又很快被立為平原王,後來曹丕下詔將其過繼給郭皇后為子,進一步確定了他嫡長子的地位。然而曹叡因其母被賜死而非善終,內心憤憤不平,後來才開始恭敬地侍奉嫡母,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宮中定省問安,郭皇后也因自己無子,對曹叡慈愛有加。 [14]  除了曹丕為曹叡詔令鄭稱為師,平原王府中還配置高堂隆為平原王傅 [15]  。黃初四年,曹丕為曹叡聘河內世家大族虞氏為平原王妃, [16]  又選河內毛氏入東宮,曹叡十分寵愛,出入都與其同乘輿輦。 [17]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篤,立曹叡為太子,遺詔曹真司馬懿、陳羣、曹休共同輔政。 [18] 

曹叡明帝初政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文帝駕崩。年輕的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羣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他十二年的執政生涯。
曹叡即位後,尊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追諡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封其弟曹蕤為陽平王。 同年八月,孫權進攻江夏,江夏太守文聘堅守。朝臣商議發兵救援,曹叡則認為孫權的軍隊擅長水戰,這次之所以敢於不用水戰而轉到陸上攻城,不過趁文聘防守不嚴而突然襲擊,可時下文聘已和他們能夠抗衡,他們並不佔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是不會堅持長久的。”在這之前,曹叡曾派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戍邊將士,得知吳軍進犯的消息,便在去江夏的路上沿途召集各縣兵馬,加上自己身邊的騎從衞士共計步騎兵千餘人。抵達江夏城外,荀禹指揮軍隊借山勢舉火向吳兵發起攻擊,吳軍果然撤退。 [19] 
辛巳,曹叡封皇子曹冏為清河王,東吳將軍諸葛瑾張霸等又率部進犯襄陽。撫軍大將軍司馬懿指揮魏軍大破吳軍,斬張霸。徵東大將軍曹休也在尋陽擊敗了其他東吳軍隊。朝廷一一論功行賞。十月,曹冏病逝。十二月曹叡大封羣臣,晉升太尉鍾繇為太傅,徵東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為大將軍,司徒華歆為太尉,司空王朗為司徒,鎮軍大將軍陳羣為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20] 
太和元年(227年)正月,西平郡麴英反叛,連殺臨羌令、西都長等地方官員,於是明帝派遣將軍郝邵、鹿磐率兵平定叛亂,斬殺了麴英。二月五日,明帝親往耕種,以示重農。十五日,詔令在鄴城修建文昭皇后寢廟。十月四日,在東郊操練軍隊。西域焉耆國國王特送其兒子來到明帝身邊侍奉。十一月,立毛氏為皇后,進封天下男爵子爵各進二級,對孤寡老弱生活無依靠者由官府賜給穀物。十二月,新城太守孟達叛亂,詔令驃騎將軍司馬懿討伐。 [21] 

曹叡攘外安內

太和二年(228年),司馬懿攻破新城,孟達被斬,首級送往京都洛陽。朝廷劃出原屬新城的上庸、武陵、巫縣,新設上庸郡,錫縣改設為錫郡。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歸蜀,當時朝臣都無計可施,曹叡説:“諸葛亮本來可以依靠山嶽固守,現在卻主動出擊,並且他貪心三郡,只知道進攻而不知退守,一定會被打敗的。”於是,曹叡派曹真、張郃等人率領五萬兵馬拒敵,並親往長安壓陣。 [22]  不久,馬謖被張郃大破於街亭,蜀軍撤退回到漢中,於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以平定。三月十八日,明帝駕臨長安,四月返回洛陽,詔令赦免除殊死刑以外的所有囚犯。十六日評定征伐的戰功,依功績大小對將士們封爵增邑。九月,大司馬曹休與東吳大將陸遜在石亭開戰,魏軍敗北。 [23] 
曹叡 曹叡
六月,明帝下詔説:“尊儒家學説,倡學術研討之風,乃國家實行王教的根本。但近來有些儒官很不稱職,像這樣何以傳播聖道?惟有通過嚴格考核選拔上來的博學之士,才可以擔任侍中、常侍這樣的要職。今特告天下:今後向朝廷舉薦的良才必以通曉儒家經典為先決條件。”二十九日,明帝詔令朝中公卿權臣各舉良將一人。 [24]  十一月,司徒王朗去世。 [25] 
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包圍陳倉,大將軍曹真遣將軍費曜等人帶兵阻擊。正值遼東太守公孫恭被侄兒公孫淵謀奪了官位,為穩定後方,朝廷只好任命公孫淵為遼東太守。 [23] 
太和三年(229年),四月,元城王曹禮去世。六月二十一日,繁陽王曹穆去世。二十六日,曹叡追尊在東漢桓帝時當過大長秋的高祖曹騰為高皇帝,夫人吳氏為高皇后。十月,把平望觀改名為聽訟觀。明帝常説:“審理公案,關係天下人的性命,不可不明察公斷。”因此,每逢審斷重大案件。他常親自前往聽訟觀審。 [26]  十一月,大月氏王波調派使者來朝拜,嚮明帝進獻珍奇禮物。曹叡封波調為大月氏王。 [27] 
太和四年(230年)二月四日,曹叡詔令嚴格選撥有德行的官員,罷免無能之輩。十日,曹叡又傳令太傅三公,將文帝所著《典論》一書刻在石碑上,立於宗廟門外。任命大將軍曹真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司馬懿為大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為車騎將軍。六月十一日,太皇太后卞氏去世,十九日,曹叡到上庸郡巡視。七月,傳詔命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懿率魏軍伐蜀。九月,曹叡傳令各地:獄中所押囚犯除殊死刑的死囚外,一律按罪過大小由家人贖回十二月,改葬文昭甄皇后於朝陽陵。二十三日,詔令公卿們為朝廷舉薦賢良之人。 [28] 

曹叡大權獨攬

太和五年(231年)正月,明帝親往屬他名下的籍田中從事農耕。三月,大司馬曹真病死。諸葛亮率蜀軍進犯天水一帶,明帝詔令大將軍司馬懿統兵抗擊。九月,明帝率朝臣舉行盛大的祭祀求雨儀式。四月,北方鮮卑附義王軻比能率族人及丁零大人兒禪到幽州貢獻名馬,又重設護匈奴中郎將。七月六日,蜀軍自動回撤,朝廷對抵抗蜀軍有功者分別封爵晉位加以褒獎。十五日,皇后生皇子曹殷,傳令大赦天下。 [29]  八月,明帝因為思念親人,詔令諸王及公侯各將其嫡子一人送到都城面見。 [30] 
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明帝詔令諸王們改封為諸侯王,各以自己所管轄的郡為諸侯國。三月七日,曹叡東巡,所經之處,囑咐對年老體弱的鰥寡孤獨者賜以穀物和衣帛。五月,皇子曹殷夭折,追封諡號為安平哀王。七月,提升衞尉董昭為司徒。九月,曹叡巡行到摩陂。傳令大修許昌宮,新建景福、承光二殿。這年十月,殄夷將軍田豫率部在成山征討吳將周賀,擊敗吳軍並將周賀斬首。十一月二十七日,陳思王曹植去世。十二月,曹叡返回許昌宮。 [31] 
青龍元年(233年),鮮卑步度根與軻比能合,曹叡命秦朗率中軍征討,步度根及軻比能敗走漠北,步度根部將泄歸泥再度叛降。九月,屯駐安定地區保衞邊塞的匈奴首領胡薄居姿職等人又率部反叛,大將軍司馬懿派部將胡遵指揮平叛,很快擊潰叛軍並迫使叛軍首領投降。到十月份,步度根部落的另一首領戴胡阿狼泥等人到幷州,表示願意歸降魏軍。驍騎將軍秦朗乃班師回朝。十二月,車騎將軍公孫淵將前來勸降的東吳特使張彌、許晏二人斬首上報。公孫淵被封為大司馬樂浪公。 [32] 
青龍二年(234年)三月六日,禪位曹氏後被封為山陽公的漢獻帝劉協病逝,曹叡穿素服致哀,並派特使參加葬禮。四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前去防守。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退。同時,孫權亦大舉北犯,曹叡親征東吳,未至,孫權已敗走。 [31]  十二月,曹叡詔令主管司法的官員修訂法律條令,刪改大辟刑為減死罪。 [33] 

曹叡屏絕浮偽

青龍三年(235年)正月八日,明帝任命大將軍司馬懿為太尉,詔令大修洛陽宮,新建昭陽殿和太極殿,築總章觀。這樣大興土木,許多百姓貽誤農時而影響耕種。朝臣楊阜高堂隆等人曾多次直諫,明帝雖未納諫,可是對待諫臣也非常優容。 [34]  七月,京都洛陽宮中崇華殿發生火災。八月二十四日,冊立皇子曹芳為齊王,曹詢為秦王。九月二日,明帝返回洛陽宮,命重新修復崇華殿,並更名為九龍殿。這年十月三日,中山王曹袞病死。二十六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現。十一月二十二日,明帝到達許昌宮。
青龍四年(236年)二月,曹叡詔令設置崇文觀,徵召天下善於撰屬的人進觀。六月初一,曹叡詔令廷尉及各郡國所有司法官員,今後再遇有應處以死罪的囚犯,在案情全部清理並決斷後,除謀反之類大逆罪及親手殺人的兇犯外,其他死罪犯人都應儘快通知其家屬。並親自處理百姓有異議的冤案。 [35]  七月,遼東高句麗國王宮將東吳孫權派去聯絡的特使胡衞等人斬首,並將首級送到幽州。 [36] 
景初元年(237年)正月二十四日,朝中議定改變曆法更換年號,以青龍五年三月為景初元年四月。二十二日,詔令國內實行大赦。 [37]  四月,提升尚書令陳矯為司徒,尚書僕射衞臻為司空。 [38]  七月,東吳孫權又遣部將朱然率兵二萬圍攻江夏郡,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儉率本部兵馬以及歸順的鮮卑烏丸部族軍隊開到遼東南地區。九月,冀、兗、徐、豫四州發生水災,明帝派侍御史為特使巡視災區,特使所到之處皆開倉放糧加以賑濟。九月十六日,皇后毛氏去世。二十六日,朝中掌管典禮的官員奏請在京都為明帝生母文昭皇后建立祀廟,明帝詔令朝廷留萬世永遠不毀。 [38]  [110] 

曹叡英年早逝

景初二年(238年),明帝下詔命太尉司馬懿出兵征討遼東,朝中商議派出司馬懿統兵四萬兵馬過多,開支糧草難以維持,抵達遼東後因大雨連綿,無法展開對公孫淵的攻勢。朝中羣臣又議論應該傳令讓司馬懿退兵。明帝不為這些議論所動,後來果真如此。遼東叛亂被平息,諸郡重新歸屬於朝廷。六月,曹叡賜予日本卑彌呼金印,封其為“親魏倭王”,曹叡的健康開始惡化。之後,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
九月二十四日,任命司空衞臻為司徒,司隸校尉崔林為司空。十二月八日,明帝病。二十四日,冊立皇后郭氏,賜天下男子各進爵二級,鰥寡孤獨無靠者由官府賜給糧食。又下詔任命燕王曹宇為大將軍。二十七日,免去曹宇大將軍之職,另以武衞將軍曹爽代替。 [39] 
當初在青龍三年,壽春某農民之妻自稱是天神所派,應居住在皇宮中,為帝家祛災辟邪,納福增壽。她取水給犯病的人喝,飲者多能治癒。曹叡於是專門為她在後宮修築了宮殿,又下詔褒揚她的才能,特別地寵愛。等到曹叡病重,飲她的泉水卻不見效果,一怒之下將她殺掉。 [40]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239年1月22日),太尉司馬懿率師從遼東回到黃河以北的河內郡駐紮。明帝傳令以驛馬急召司馬懿入朝。待司馬懿匆匆趕到,馬上被引入內宮。明帝拉着他的手囑咐其與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太子,司馬懿慟哭,連連磕頭,答應了明帝託付的囑咐。當天,明帝駕崩於洛陽宮嘉福殿。正月癸丑日(2月17日),葬於高平陵 [39] 

曹叡為政舉措

曹叡政治

獨攬大權
曹叡處事沉着、剛毅,明識善斷,深諳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幾個輔政大臣形同虛設。藉由戰事多次將曹休、曹真與司馬懿調往邊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時間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而曹休與曹真也在頻繁的戰事調度中於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繼去世。四位輔政大臣僅剩陳羣一人未出都城,但並未掌握軍權,因而對明帝的權力影響有限。通過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將四位輔政大臣中實力最強的三人調離中央,成功收攬權柄掌握大權。 [41] 
在此之後,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國最高權力,在內外戰爭與政策改革上始終是最高決策人,詔令能夠有效實行;在其一朝也未出現足以威脅皇權的權臣;甚至一些遭到羣臣反對的決策也能獨斷專行。如前文提及的明帝女兒淑夭折,明帝欲親自送靈,在司空陳羣以及諸位大臣的反對與勸諫下,明帝不予理會依然堅持己見。 [41] 
整理法律
魏明帝注重法理。他詔令設置律博士,改革漢法,制訂新律。又下令刪簡死刑條款,減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財贖罪;減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 [42]  魏明帝處理政事曠達嚴謹,善於納諫,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上書他皆一一過目,毫無倦意。 [43] 
營造宮室
魏明帝喜好營建宮室,太和六年“九月,行幸摩陂,治許昌宮,起景福、承光殿。”同時即位後不久就有司徒王朗因“是時方營修宮室” [44]  上書認為“今當建始之前足用列朝會,崇華之後足用序內官,華林、天淵足用展遊宴,若且先成閶闔之象魏,使足用列遠人之朝貢者,脩城池,使足用絕逾越,成國險,其餘一切,且須豐年。” [44]  但此時明帝尚能聽從,自青龍三年之後,魏明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幾乎都曾上書予以勸諫,史載“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諫,” [44]  但明帝都不予理會。
宗室政策
明則基本繼承了文帝延續下的宗室政策,較為嚴苛,削弱宗室加強中央集權。明帝對文帝時期過分嚴苛的宗室政策有更改之意,太和五年,曹植上書陳述禁錮宗室過嚴的弊端,明帝有所觸動,回覆中言明:“夫明貴賤,崇親親,禮賢良,順少長,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於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訴。” [45]  大臣楊阜亦上書陳九族之義,明帝也下詔予以贊同。在太和六年下詔稱:“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籓屏王室也。詩不云乎,‘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秦、漢繼周,或強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製,非所以永為後法也。其改封諸侯王,皆以郡為國。”將諸侯王領地由縣改為郡,透露出想要建立成體系且穩定宗室政策的想法,併為此做出了一些努力。
主要改變諸侯王不得進京的情況,在太和五年下詔“古者諸侯朝聘,所以敦睦親親協和萬國也。先帝著令,不欲使諸王在京都者,謂幼主在位,母后攝政,防微以漸,關諸盛衰也。朕惟不見諸王十有二載,悠悠之懷,能不興思。其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將適子一人朝。後有少主、母后在宮者,自如先帝令,申明著於令。”允許諸侯王進京朝見,據記載此後包括曹植在內的多名諸侯王(中山恭王袞,楚王彪等)都曾進京,燕王曹宇甚至兩度應徵入朝,參與朝政。

曹叡軍事

主詞條:魏滅燕之戰
魏明帝在位期間,對外戰事頻頻勝利。在他登基不久,就遇到內外敵人的攻擊,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 [46]  到青龍二年(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234年孫權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名將與諸葛亮作戰。235年諸葛亮死後,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同年,軻比能被曹叡派遣出的刺客所刺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元年(237年),遼東公孫淵反魏,自立為燕王。此年,曹叡令司馬懿攻遼東,司馬懿遂帶兵四萬,和牛金、胡遵等出征遼東,大破燕軍,殺公孫淵,成功收復遼東。 [42] 

曹叡文學成就

曹叡機構

曹叡還用心制詩度曲。他徵召文士置於崇文觀,鼓勵其文學創作。曹叡能詩文,善樂府,與其祖父曹操、父曹丕並稱魏之“三祖”。 [47-48] 
如此,曹叡則把對文學之士的重視與管理由以前鬆散的重用和安排,轉化為制度性的政策來固定下來,並且成立了固定的機構。漢末鴻都門學的設立旨在選拔政府人才,而非選拔文學人才,更非是文學機構。鄴下時期,雖説有曹丕領導下的文學諸子名為鄴下文人集團,但彼此只是在宴饗聚會中進行文學唱和與交流而已,王粲、陳琳、阮瑀等人或在丞相府任丞相掾等職,或在曹丕兄弟身邊任文學等職務。他們這個文學集團的結構是鬆散的,是沒有政府認可的。而真正地為“善屬文者”而設置的官方機構,崇文觀當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文士組織。這不能不説是在文學走向政治,並且成為政府機構道路上的重要一步。這恐怕也是曹叡對文學的政治作用,對文學家的政治影響所作出的最為積極的響應。就此點而言,曹叡與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提及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文學認識是一致的。曹叡在曹丕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文士羣體納入官方的管理之下。
崇文觀的設立,聚集了大量善屬文者。曹叡時代活躍於文壇的人物主要有:何晏、劉邵、衞凱、蘇林、韋誕、何禎、繆襲、卞蘭、應璩、杜摯、夏侯惠、孫該、李康、左延年、蔣濟、桓範、毌丘儉等人。 [49] 
在文學史上,崇文觀文學雖然沒有鄴下文人集團創作的貢獻大,也沒有鄴下文人集團的赫赫聲名,但其在文學制度發展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容小覷的。崇文觀的設立,毫無疑問聚集了當時最為廣泛的文學之士。同時也必然為正始文學的來臨打下了文學的儲備和基礎,如阮籍等人的就是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成長起來。其文學成就現在雖然有埋沒的現實,但其當時的影響確是不可抹殺的。崇文觀的設置是繼漢靈帝鴻都門學制度之後,文學之士的又一個機遇。也可以説是對鴻都門學以“辭賦”取士方式的沿襲和發展,影響着隋唐以後實行的科舉制等。唐弘文館的設立也均有沿襲崇文觀的影子。這不能不説是曹叡對中國文學的一個巨大貢獻。 [49] 

曹叡詩歌

  • 內容分類
鍾嶸把曹叡列為下品,稱之為“叡不如丕,亦稱三祖”。後世之論曹叡者多不出此論評。之所以得出這樣的評論,是在曹操、曹丕、曹叡三祖詩歌成就的比較基礎上而得出的結論。曹叡時期的文學開始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他的樂府詩篇。曹叡現存的詩歌均為樂府詩,其中最具代表性當屬那些哀怨之作了。曹叡的怨憤詩與曹植後期的作品頗有共同之處,都以抒發憂思怨憤為主。曹叡怨憤詩亦當結合其身世來讀,他的很多怨婦詩是為他生母而作。曹叡的樂府詩就其內容來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類是“賦詩以詠懷”的詠志詩。曹叡的詠志抒懷詩歌內容很豐富,有表達自己“立功揚名”的願望,有表述自己對先祖功業的嚮往,還有一些表現軍旅感慨的詩篇也包括在內。這類作品有《月重輪行》、《善哉行》《月重輪行》、《苦寒行》《棹歌行》為代表。曹叡是一位有着政治理想和追求的君王,他和他的父祖一樣也有着強烈的立名“不朽”的觀念。如《入賈逵祠詔》。曹叡的政治抒懷詩表現在自己對“立功揚名”的理想的抒發。如《月重輪行》,詩曰:“天地無窮,人命有終。立功揚名,行之在躬。聖賢度量,得為道中。” [50] 
第二類是詠物為切入的詠懷詩。曹叡的詠懷一般以詠物為切入點,來借物抒懷以實現自己“賦詩以寫懷”的目的。如《短歌行》、《長歌行》、《種瓜篇》、《猛虎行》等作。
  • 藝術手法
首先,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曹叡的詩歌作品非常注重對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曹叡的詩篇鋪陳的現象也很明顯。如《善哉行》寫軍隊則言“桓桓猛毅,如羆、如虎。發炮若雷,吐氣如雨。旄旌指麾,進退應矩。百馬齊轡,御由造父。休休六軍,鹹同斯武。兼塗星邁,亮茲行阻。” [51]  通過這種敷陳的方式來表現軍人的猛毅,氣勢的壯大,軍陣的嚴整、進退的一致等方面體現出的的戰鬥力。《苦寒行》則通過營建城防、文治武功、德澤四海、命不享四海等四個方面來回憶曹操的豐富人生及成就。
其次,“以情緯文”的文風而構成“一往情深”的抒情。曹叡本身是個沉默寡言的人,這或許與他患有口吃有關,同時也由於母親的被殺形成了他比較內斂的性格特點。但他自由廣泛涉獵經書文獻的功底,使他有着紮實的文學功底。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濃郁的抒情,正如清人陳祚明所評:“明帝詩雖不多,當其一往情深,克肖乃父,如閒夜明月。長笛清亮,抑揚轉咽,聞者自悲。” [52] 
第三,曹叡的詩篇具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詩歌作品間的相互模仿在漢末曹魏時代成為文壇的一股潮流。曹植與王粲等諸子間的作品多有模仿之作,或同題共詠之作。模仿亦是一種學習與發展。曹叡作品中的模仿痕跡較他人而言更為明顯。其中有對詩歌意境、結構上的模仿,如《昭昭素月明》取意於《明月何皎皎》。

曹叡歷史評價

  • 劉曄: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53] 
  • 孫權: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麼麼,尋丕兇跡,阻兵盜土,未伏厥誅。 [54] 
  • 陸遜: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 [55] 
  • 鍾會: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 [56] 
  • 劉禪:寇難未弭,曹睿驕兇,遼東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睿大興眾役,還相攻伐。曩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 [57] 
  • 魏書》:①帝容止可觀,望之儼然。自在東宮,不交朝臣,不問政事,唯潛思書籍而已。即位之後,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②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58]  ③含垢藏疾,容受直言,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 [43] 
  • 張悌: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馳,無有寧歲。 [59] 
  • 陳壽:①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 [42]  ②古者以天下為公,唯賢是與。後代世位,立子以適;若適嗣不繼,則宜取旁親明德,若漢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準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繫私愛,撫養嬰孩,傳以大器,託付不專,必參枝族,終於曹爽誅夷,齊王替位。 [60] 
  • 孫盛:聞之長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發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斷。初,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而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也。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衞,悲夫!
  • 裴松之:魏明帝一時明主。
  • 郭威:漢高祖為義帝發喪,魏明帝正禪陵尊號,一時達禮,千古所稱。 [61] 
  • 司馬光:①漢主壽常慕漢武,魏明之為人。 [62]  ②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簡功能,屏絕浮偽。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 [63] 
  • 胡應麟:“詩未有三世傳者,既傳而且煊赫,僅曹氏操、丕、睿耳。” [64] 
  • 蔡東藩:“曹叡奢淫無度,違理蔑倫,種種荒謬,俱足亡國,而反得平定遼東,擒斬公孫淵父子,是所謂天奪之鑑,而益其疾也。” [65] 
  • 呂思勉:“魏文帝本來無甚才略。死後,兒子明帝繼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壞。” [66] 
  • 馬植傑:“綜觀曹叡之行事,優缺點各佔一半,其優點是善為軍計、明察斷獄、比較能容人直諫。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點是奢淫過度,還有一個重要的失誤,則在確定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方面。”
  • 王仲犖:“曹叡統治時期,是魏王朝的全盛時期。” [67] 

曹叡個人作品

短歌行 [68] 
善哉行 [69] 
善哉行四解 [70] 
《月重輪行》 [71] 
步出夏門行 [72] 
長歌行 [73] 
苦寒行 [74] 
棹歌行 [75] 
種瓜篇 [76] 
燕歌行 [77] 
猛虎行 [78] 
堂上行 [79] 
清調歌 [80] 
《樂府詩》 [81] 

曹叡軼事典故

曹叡渭陽思母

魏明帝在甄家給外祖母修建了一所華麗的住宅。建成以後,親自前去察看,並且問隨從的人:“這所住宅應該起什麼名字呢?”侍中繆襲説:“陛下的思慮和賢明的君主一樣周到,報恩的孝心超過了曾參、閔子騫。這處府第的興建,感情專注於舅家,應該用渭陽來做它的名字。” [82]  渭陽,是《詩經》中秦康公送別舅舅所做。

曹叡傅粉何郎

何晏相貌很美,臉非常白。魏明帝曹叡懷疑他搽了粉,想查看一下,當時正好是夏天,就請他來吃熱湯麪。沒想到何晏吃完後,大汗淋漓,自己撩起紅衣擦臉,臉色反而更加光潔。 [83] 

曹叡賭衣弄幃

《曹肇別傳》(輯錄於《太平御覽》)記載,曹肇的弟弟曹纂力氣大的能舉起千鈞重的東西,曹叡非常寵愛他,睡覺的時候都和他在一起。有次曹纂與曹叡嬉戲以衣服作賭注,結果曹叡輸掉了衣服,於是曹纂進御帳穿了曹叡的衣服出去。 [84-85]  (事亦見《藝文類聚》引《曹毗曹肇傳》,文字略異 [86-87] 
在明人王世貞豔異編》中,則稱曹肇本人“有殊色”,受到曹叡寵幸,併發生“賭衣弄幃”的故事。 [88-89]  馮夢龍情史》等明清小説集同收此事。 [90-91] 

曹叡凌雲之台

凌雲台修建的非常精巧,雖然高聳險峻,隨着風搖動,但是從來不會倒塌。魏明帝登上凌雲台,搖搖晃晃的很害怕它垮掉,就命人用木材從四周支撐,沒想到凌雲台居然倒塌了,大家都説是因為輕重力作用使其偏倒了。 [92] 

曹叡寬容納諫

許允是吏部郎,手下任用的很多人都是他的鄉親,魏明帝遣虎賁軍收治他,許允的妻子説:“皇上是明君,應當以理相告。”明帝核問許允,許允回答説:“我都是瞭解情況,以才能任命的鄉親為手下的,陛下可以去檢查是否屬實,如果他們不稱職,我願意受罰。”明帝於是去核查,發現果然官得其人,於是放了許允,明帝見許允衣裳破爛,又賜給他很多新衣服。 [93] 

曹叡斷虎爪牙

魏明帝曹叡在宣武場上斷老虎爪牙,允許百姓觀看。王戎那時七歲,也前往觀看,老虎有的爬上欄杆吼叫,聲音震動,觀看的人都感到驚嚇,只有王戎沒有恐懼的顏色,曹叡從樓閣上看見,非常驚異,就派人去問王戎的名字。 [94] 

曹叡生得廟號

景初元年(237年)五月,有司上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鹹熙之舞;帝制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斌之舞。”也就是説,魏明帝生前就已經得到了“烈祖”的廟號。東晉史家孫盛對此批評道:“夫諡以錶行,廟以存容,皆於既沒然後著焉,所以原始要終,以示百世也,未有當年而逆制祖宗,未終而豫自尊顯。昔華樂以厚斂致譏,周人以豫兇違禮,魏之羣司,於是乎失正。”清朝乾隆帝亦稱“曹睿方在,而先定廟號,可笑無過此者”。 [108] 

曹叡異服癖

東漢時期,天子的冠冕,前後旒用的都是真白玉珠,曹叡因為喜歡女人衣服,改用珊瑚珠來裝飾。 [95] 
有一次曹叡戴着繡帽,穿着半袖的縹綾衣服,被楊阜看見了,楊阜問曹叡:“這是行的什麼禮儀呢?”曹叡默不作答,後來不按禮法穿朝服就不敢再見楊阜。 [96] 

曹叡親屬成員

曹叡家世

關係
姓名
介紹
祖父
魏武帝曹操
--
祖母
父親
魏文帝曹丕
嫡母
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尊奉皇后郭氏為皇太后,青龍三年(235年 [122]  )逝世。 [107] 
親母
221年魏文帝曹丕將甄夫人賜死,黃初七年(226年 [19]  )追尊為文昭皇后。 [19] 

曹叡后妃

據《魏略》記載,魏明帝后宮甚眾,嬪嬙共達數萬人。 [97] 
《三國志》記載齊王曹芳時期,魏明帝所留嬪妃僅才人尚有至少六十四位。 [98] 
后妃
名稱
介紹
正室
虞氏
曹叡元配,平原王妃,於曹叡即位後被遣黜
227年封為皇后,237年被曹叡賜死
238年曹叡病重之際冊立為皇后,曹芳即位後尊為皇太后,264年去世
嬪妃
後被張當私自送給曹爽 [99] 
後被張當私自送給曹爽。 [99] 
後與另外十名才人一同被張當送給曹爽為伎人。 [100] 

曹叡同母妹

同母妹

曹叡子女

子女
名稱
介紹
兒子
清河王曹冏
早夭
繁陽王曹穆
早夭
安平哀王曹殷
早夭,追封 [101] 
秦王曹詢
曹叡養子,生父不詳,早逝
齊王曹芳
曹叡養子,疑為任城王曹彰之孫、曹楷之子。曹叡病逝後繼立為帝,後被廢 [42]  [102] 
魏元帝曹奐
曹叡、明元郭皇后養子,生父燕王曹宇。 [105-106]  甘露五年(260年 [106]  ),司馬昭與眾臣商議,立曹奐為皇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女兒
早夭,追諡 [103] 
先嫁中書令李豐之子李韜、後嫁中書侍郎任愷 [42] 

曹叡歷史爭議

根據陳壽《三國志》中記載,曹叡三十六歲駕崩,反推則可得出其出生於建安九年(204年),裴松之在為《三國志》補註時,對此提出異議:魏武帝曹操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才平定鄴城,魏文帝那時納甄后,因此明帝應該是建安十年(205年)出生。以此推之,明帝十五歲尚處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身為魏王還未辭世,其父曹丕只是王太子。而延康元年(220年)已經即位的曹丕借天子之名追尊先祖並給曹叡封侯是合理的。清代侯康認為“十五當改十六”,但態度不免草率。今人王雪晶認為即使《三國志》時有“曲筆”、“多回護”的弊病,也不至在同一個人的傳記中出現如此多的失誤。因此,裴松之以建安十年為曹叡生年之説仍有待確證。 [109] 
《三國志·文帝紀》記載,延康元年(220年)曹叡十五歲,被封為武德侯,以虛歲反推即可得知,曹叡應當出生於建安十一年(206年)。 [104]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去世時,當為三十四歲。但考慮到曹叡曾於景初元年將三月改四月,而曹芳即位後將曆法改了回去,所以今人王雪晶認為不宜將景初三年算作一年的,則曹叡年齡當為三十三歲。因此,王雪晶推測“六”字或許是“三”字在傳抄過程中誤認誤寫導致的錯別字。 [109] 

曹叡陵寢墓葬

2016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在伊濱區萬安山北麓發掘了一座曹魏時期的高等級墓葬,一時間轟動全國。考古人員初步判斷,其屬於曹魏時期。
該墓葬處於萬安山,與文獻中提到的魏明帝曹叡高平陵所在地相符,考古專家預感,這座墓葬將為尋找高平陵提供重要線索。
在隨後一年的考古調查中,考古人員在西朱村曹魏大墓東邊405米的位置,發現了一座更大的墓葬,它整體長50多米,已達到帝陵級別的規格。專家推測,這座更大的墓葬就是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而西朱村曹魏大墓極有可能是高平陵的祔(fù)葬墓。 [112] 

曹叡史書記載

陳壽《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四·魏紀六》

曹叡影視形象

時間
影視類型
飾演者
1994年
王光輝
2002年
洛神
鄧一君
2010年
《新三國》
楊德民
2013年
新洛神
邱國泰
2017年
《軍師聯盟》
劉歡
2018年
蔣博倫 [111]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魏書·后妃傳》:建安中,袁紹為中子熙納之。熙出為幽州,後留養姑。及冀州平,文帝納後於鄴,有寵,生明帝及東鄉公主。
  • 2.    《資治通鑑·魏紀·魏紀六》: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
  • 3.    魏書曰: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 4.    魏略曰:二十一年,太祖東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東鄉公主皆從。
  • 5.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年十五,封武德侯。
  • 6.    《以鄭稱為武德傅令》,曹丕令曰:龍淵、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裏之田;礱之以砥礪,錯之以他山,故能致連城之價,為命世之寶。學亦人之砥礪也。稱篤學大儒,勉以經學輔侯,宜旦夕入侍,曜明其志。
  • 7.    《晉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十八》:“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
  • 8.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三月乙丑,立齊公叡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
  • 9.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文帝始以帝不悦,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為嗣,故久不拜太子。
  • 10.    《晉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十八》:“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為置家臣庶子,師友文學,皆取正人,共相匡矯。兢兢慎罰,事父以孝,父沒,事母以謹,聞於天下,於今稱之。”
  • 11.    《改元景初以建丑月為正月詔》:朕在東宮,及臻在位,每覽書籍之林,總公卿之議。
  • 12.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及文帝即位,東海王霖有寵,帝問臻:“平原侯何如?”臻稱明德美麗終不言。
  • 13.    《魏末傳》: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
  • 14.    《魏略》:文帝以郭後無子,詔使子養帝。帝以母不以道終,意甚不平。後不獲已,乃敬事郭後,旦夕因長御問起居,郭後亦自以無子,遂加慈愛。
  • 15.    《三國志·魏書二十五》:黃初中,為堂陽長,以選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為明帝。以隆為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
  • 16.    《三國志·魏書·后妃傳》:初,明帝為王,始納河內虞氏為妃……
  • 17.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明悼毛皇后,河內人也。黃初中,以選入東宮,明帝時為平原王,進御有寵,出入與同輿輦。
  • 18.    《三國志·文帝紀》: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羣、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丁巳,帝崩於嘉福殿。
  • 19.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七年夏五月,帝病篤,乃立為皇太子。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諸臣封爵各有差。三癸未,追諡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壬辰,立皇弟蕤為陽平王。 八月,孫權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堅守。朝議欲發兵救之,帝曰:“權習水戰,所以敢下船陸攻者,幾掩不備也。今已與聘相持,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先時遣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邊方,禹到,於江夏發所經縣兵及所從步騎千人乘山舉火,權退走。
  • 20.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辛巳,立皇子冏為清河王。吳將諸葛瑾、張霸等寇襄陽,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討破之,斬霸,徵東大將軍曹休又破其別將於尋陽。論功行賞各有差。冬十月,清河王冏薨。十二月,以太尉鍾繇為太傅,徵東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為大將軍,司徒華歆為太尉,司空王朗為司徒,鎮軍大將軍陳羣為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為驃騎大將軍。
  • 21.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太和元年春正月,郊祀武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分江夏南部,置江夏南部都尉。西平曲英反,殺臨羌令、西都長,遣將軍郝昭、鹿盤討斬之。二月辛未,帝耕於籍田。辛巳,立文昭皇后寢廟於鄴。丁亥,朝日於東郊。夏四月乙亥,行五銖錢。甲申,初營宗廟。秋八月,夕月於西郊。冬十月丙寅,治兵於東郊。焉耆王遣子入侍。十一月,立皇后毛氏。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谷。十二月,封后父毛嘉為列侯。新城太守孟達反,詔驃騎將軍司馬宣王討之。
  • 22.    魏書曰: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而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 23.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一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合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長安。二夏四月丁酉,還洛陽宮。三赦繫囚非殊死以下。乙巳,論討亮功,封爵增邑各有差。五月,大旱。六月,詔曰:“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自頃儒官或非其人,將何以宣明聖道?其高選博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秋九月,曹休率諸軍至皖,與吳將陸議戰於石亭,敗績。乙酉,立皇子穆為繁陽王。庚子,大司馬曹休薨。冬十月,詔公卿近臣舉良將各一人。十一月,司徒王朗薨。十二月,諸葛亮圍陳倉,曹真遣將軍費曜等拒之。四遼東太守公孫恭兄子淵,劫奪恭位,遂以淵領遼東太守。
  • 24.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六月,詔曰:“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自頃儒官或非其人,將何以宣明聖道?其高選博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秋九月,曹休率諸軍至皖,與吳將陸議戰於石亭,敗績。乙酉,立皇子穆為繁陽王。庚子,大司馬曹休薨。冬十月,詔公卿近臣舉良將各一人。
  • 25.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十一月,司徒王朗薨。
  • 26.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冬十月,改平望觀曰聽訟觀。帝常言“獄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斷大獄,常幸觀臨聽之。
  • 27.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三年夏四月,元城王禮薨。六月癸卯,繁陽王穆薨。戊申,追尊高祖大長秋曰高皇帝,夫人吳氏曰高皇后。 秋七月,詔曰:“禮,王后無嗣,擇建支子以繼大宗,則當纂正統而奉公義,何得復顧私親哉!漢宣繼昭帝后,加悼考以皇號;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稱引亡秦,惑誤時朝,既尊恭皇,立廟京都,又寵藩妾,使比長信,敍昭穆於前殿,並四位於東宮,僭差無度,人神弗佑,而非罪師丹忠正之諫,用致丁、傅焚如之禍。自是之後,相踵行之。昔魯文逆祀,罪由夏父;宋國非度,譏在華元。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為戒。後嗣萬一有由諸侯入奉大統,則當明為人後之義;敢為佞邪導諛時君,妄建非正之號以幹正統,謂考為皇,稱妣為後,則股肱大臣,誅之無赦。其書之金策,藏之宗廟,着於令典。” 冬十月,改平望觀曰聽訟觀。帝常言“獄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斷大獄,常幸觀臨聽之。 初,洛陽宗廟未成,神主在鄴廟。十一月,廟始成,使太常韓暨持節迎高皇帝、太皇帝、武帝、文帝神主於鄴,十二月己丑至,奉安神主於廟。癸卯,大月氏王波調遣使奉獻,以調為親魏大月氏王。
  • 28.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四年春二月壬午,詔曰:“世之質文,隨教而變。兵亂以來,經學廢絕,後生進趣,不由典謨。豈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戊子,詔太傅三公:以文帝典論刻石,立於廟門之外。癸巳,以大將軍曹真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司馬宣王為大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為車騎將軍。夏四月,太傅鍾繇薨。六月戊子,太皇太后崩。丙申,省上庸郡。秋七月,武宣卞後祔葬於高陵。詔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宣王伐蜀。八月辛巳,行東巡,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嶽。一乙未,幸許昌宮。九月,大雨,伊、洛、河、漢水溢,詔真等班師。冬十月乙卯,行還洛陽宮。庚申,令:“罪非殊死聽贖各有差。”十一月,太白犯歲星。十二月辛未,改葬文昭甄后於朝陽陵。丙寅,詔公卿舉賢良。
  • 29.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五年春正月,帝耕於籍田。三月,大司馬曹真薨。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司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夏四月,鮮卑附義王軻比能率其種人及丁零大人兒禪詣幽州貢名馬。復置護匈奴中郎將。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一乙酉,皇子殷生,大赦。
  • 30.    八月,詔曰:“古者諸侯朝聘,所以敦睦親親協和萬國也。先帝着令,不欲使諸王在京都者,謂幼主在位,母后攝政,防微以漸,關諸盛衰也。朕惟不見諸王十有二載,悠悠之懷,能不興思!其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將適子一人朝。後有少主、母后在宮者,自如先帝令,申明着於令。”冬十一月乙酉,月犯軒轅大星。戊戌晦,日有蝕之。十二月甲辰,月犯鎮星。戊午,太尉華歆薨。
  • 31.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六年春二月,詔曰:“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詩不云乎,‘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秦、漢繼周,或強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製,非所以永為後法也。其改封諸侯王,皆以郡為國。”三月癸酉,行東巡,所過存問高年鰥寡孤獨,賜谷帛。乙亥,月犯軒轅大星。夏四月壬寅,行幸許昌宮。甲子,初進新果於廟。五月,皇子殷薨,追封諡安平哀王。秋七月,以衞尉董昭為司徒。九月,行幸摩陂,治許昌宮,起景福、承光殿。冬十月,殄夷將軍田豫帥眾討吳將周賀於成山,殺賀。十一月丙寅,太白晝見。有星孛於翼,近太微上將星。庚寅,陳思王植薨。十二月,行還許昌宮。
  • 32.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青龍元年春正月甲申,青龍見郟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幸摩陂觀龍,於是改年;改摩陂為龍陂,賜男子爵人二級,鰥寡孤獨無出今年租賦。三月甲子,詔公卿舉賢良篤行之士各一人。夏五月壬申,詔祀故大將軍夏侯惇、大司馬曹仁、車騎將軍程昱於太祖廟庭。一戊寅,北海王蕤薨。閏月庚寅朔,日有蝕之。丁酉,改封宗室女非諸王女皆為邑主。詔諸郡國山川不在祠典者勿祠。六月,洛陽宮鞠室災。
  • 33.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冬十月乙丑,月犯鎮星及軒轅。戊寅,月犯太白。十一月,京都地震,從東南來,隱隱有聲,搖動屋瓦。十二月,詔有司刪定大辟,減死罪。
  • 34.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是時,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百姓失農時,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諫,雖不能聽,常優容之。
  • 35.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四年春二月,太白復晝見,月犯太白,又犯軒轅一星,入太微而出。夏四月,置崇文觀,徵善屬文者以充之。五月乙卯,司徒董昭薨。丁巳,肅慎氏獻楛矢。   六月壬申,詔曰:“有虞氏畫象而民弗犯,周人刑錯而不用。朕從百王之末,追望上世之風,邈乎何相去之遠?法令滋章,犯者彌多,刑罰愈眾,而奸不可止。往者按大辟之條,多所蠲除,思濟生民之命,此朕之至意也。而郡國斃獄,一歲之中尚過數百,豈朕訓導不醇,俾民輕罪,將苛法猶存,為之陷阱乎?有司其議獄緩死,務從寬簡,及乞恩者,或辭未出而獄以報斷,非所以究理盡情也。其令廷尉及天下獄官,諸有死罪具獄以定,非謀反及手殺人,亟語其親治,有乞恩者,使與奏當文書俱上,朕將思所以全之。其佈告天下,使明朕意。”   秋七月,高句驪王宮斬送孫權使胡衞等首,詣幽州。甲寅,太白犯軒轅大星。冬十月己卯,行還洛陽宮。甲申,有星孛於大辰,乙酉,又孛於東方。十一月己亥,彗星見,犯宦者天紀星。十二月癸巳,司空陳羣薨。乙未,行幸許昌宮。
  • 36.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四年春二月,太白復晝見,月犯太白,又犯軒轅一星,入太微而出。夏四月,置崇文觀,徵善屬文者以充之。五月乙卯,司徒董昭薨。丁巳,肅慎氏獻楛矢。 六月壬申,詔曰:“有虞氏畫象而民弗犯,周人刑錯而不用。朕從百王之末,追望上世之風,邈乎何相去之遠?法令滋章,犯者彌多,刑罰愈眾,而奸不可止。往者按大辟之條,多所蠲除,思濟生民之命,此朕之至意也。而郡國斃獄,一歲之中尚過數百,豈朕訓導不醇,俾民輕罪,將苛法猶存,為之陷阱乎?有司其議獄緩死,務從寬簡,及乞恩者,或辭未出而獄以報斷,非所以究理盡情也。其令廷尉及天下獄官,諸有死罪具獄以定,非謀反及手殺人,亟語其親治,有乞恩者,使與奏當文書俱上,朕將思所以全之。其佈告天下,使明朕意。” 秋七月,高句驪王宮斬送孫權使胡衞等首,詣幽州。甲寅,太白犯軒轅大星。冬十月己卯,行還洛陽宮。甲申,有星孛於大辰,乙酉,又孛於東方。十一月己亥,彗星見,犯宦者天紀星。十二月癸巳,司空陳羣薨。乙未,行幸許昌宮。
  • 37.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縣言黃龍見。茌音仕狸反。於是有司奏,以為魏得地統,宜以建醜之月為正。三月,定歷改年為孟夏四月。一服色尚黃,犧牲用白,戎事乘黑首白馬,建大赤之旗,朝會建大白之旗。二改太和歷曰景初歷。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雖與正歲不同,至於郊祀、迎氣、礿祠、蒸嘗、巡狩、搜田、分至啓閉、班宣時令、中氣早晚、敬授民事,皆以正歲鬥建為歷數之序。
  • 38.    五月己巳,行還洛陽宮。己丑,大赦。六月戊申,京都地震。己亥,以尚書令陳矯為司徒,尚書(左)[右]僕射衞臻為司空。丁未,分魏興之魏陽、錫郡之安富、上庸為上庸郡。省錫郡,以錫縣屬魏興郡。 有司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鹹熙之舞。帝制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武)[斌]之舞。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餘四廟,親盡迭毀,如周后稷、文、武廟祧之制。
  • 39.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還至河內,帝驛馬召到,引入卧內,執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宣王頓首流涕。即日,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癸丑,葬高平陵。
  • 40.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初,青龍三年中,壽春農民妻自言為天神所下,命為登女,當營衞帝室,蠲邪納福。飲人以水,及以洗瘡,或多愈者。於是立館後宮,下詔稱揚,甚見優寵。及帝疾,飲水無驗,於是殺焉。”
  • 41.    侯詩璇 .魏明帝思想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6
  • 42.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17]
  • 43.    《魏書》:含垢藏疾,容受直言,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
  • 44.    《三國志·卷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28]
  • 45.    《三國志·卷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28]
  • 46.    《三國志·魏書·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會亮時在祁山,果遣使連結比能。比能至故北地石城,與相首尾。帝乃詔招,使從便宜討之。時比能已還漠南,招與刺史畢軌議曰:“胡虜遷徙無常。若勞師遠追,則遲速不相及。若欲潛襲,則山溪艱險,資糧轉運,難以密辦。可使守新興、雁門二牙門,出屯陘北,外以鎮撫,內令兵田,儲畜資糧,秋冬馬肥,州郡兵合,乘釁征討,計必全克。“
  • 47.    《詩品》:“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叡不如丕,亦稱三祖。”
  • 48.    《論三調歌表》:“魏氏三祖,風流可懷。”
  • 49.    張麗鋒 .曹魏三祖時期文學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 ,2015
  • 50.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 5 ,中華書局, 1988 年版,第 415 頁。
  • 51.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 5,中華書局, 1983 年版,第 413 頁。
  • 52.    《采菽堂古詩選》 三十八卷 補遺四卷 清乾隆 23 年刻本( 16 冊)
  • 53.    《三國志·明帝紀》注引《世語》:帝與朝士素不接,即位之後,羣下想聞風采。居數日,獨見侍中劉曄,語盡日。眾人側聽,曄既出,問“何如”?曄曰:“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 54.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二·吳主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4-15]
  • 55.    《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4]
  • 56.    《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13]
  • 57.    《三國志 蜀書 蔣琬傳》:寇難未弭,曹睿驕兇,遼東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睿大興眾役,還相攻伐。曩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
  • 58.    《魏書》: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 59.    《資治通鑑·卷七十八·魏紀十·元皇帝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09]
  • 60.    《三國志·卷四·三少帝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8-02]
  • 61.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03-16]
  • 62.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17]
  • 63.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17]
  • 64.    明·胡應麟·《詩藪》
  • 65.    後漢演義:王子均昌言平亂 公孫淵戰敗受擒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13]
  • 66.    中國通史: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06]
  • 67.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34
  • 68.    《短歌行》:翩翩春燕。端集餘堂。陰匿陽顯。節運自常。厥貌淑美。玄衣素裳。歸仁服德。雌雄頡頏。執志精專。絜行馴良。銜土繕巢。有式宮房。不規自圓。無矩而方。
  • 69.    《善哉行》:我徂我徵,伐彼蠻虜。練師簡卒,爰正其旅。輕舟竟川,初鴻依浦。桓桓猛毅,如羆如虎。發炮若雷,吐氣如雨。旄旌指麾,進退應矩。百馬齊轡,御由造父。休休六軍。鹹同斯武。兼塗星邁。亮茲行阻。行行日遠。西背京許。遊弗淹旬。遂屆揚土。奔寇震懼。莫敢當御。權實豎子。備則亡虜。假氣遊魂。魚鳥為伍。虎臣列將。怫鬱充怒。淮泗肅清。奮揚微所。運德耀威。惟鎮惟撫。反旆言歸。旆入皇祖。
  • 70.    《善哉行四解》:赫赫大魏,王師徂徵。冒暑討亂,振耀威靈。泛舟黃河,隨波潺湲。通渠回越。行路綿綿。彩旄蔽日,旗旒翳天。淫魚瀺灂,遊戲深淵。唯塘泊,從如流,不為單。握揚楚,心惆悵,歌采薇,心綿綿,在淮淝。願君速節早旋歸。
  • 71.    《月重輪行》:天地無窮,人命有終。立功揚名,行之在躬。聖賢度量,得為道中。
  • 72.    《步出夏門行》:步出夏門。東登首陽山。嗟哉夷叔。仲尼稱賢。君子退讓。小人爭先。惟斯二子。於今稱傳。林鐘受謝。節改時遷。日月不居。誰得久存。善哉殊復善。絃歌樂情。商風夕起。悲彼秋蟬。變形易色。隨風東西。乃眷西顧。雲霧相連。丹霞蔽日。彩虹帶天。弱水潺潺。葉落翩翩。孤禽失羣。悲鳴其間。善哉殊復善。悲鳴在其間。朝遊清泠。日暮嗟歸。{戚}迫日暮。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卒逢風雨。樹折枝摧。雄來驚雌。雌獨愁棲。夜失羣侶。悲鳴徘徊。芃芃荊棘。葛生綿綿。感彼風人。惆悵自憐。月盈則衝。華不再繁。古來之説。嗟哉一言。
  • 73.    《長歌行》:靜夜在能寐。耳聽眾禽鳴。大城育狐兔。高墉多鳥聲。壞宇何寥廓。宿屋邪草生。中心感時物。撫劍下前庭。翔佯於階際。景星一何明。仰首觀靈宿。北辰奮休榮。哀彼失羣燕。喪偶獨煢煢。單心誰與侶。造房孰與成。徒然喟有和。悲慘傷人情。餘情偏易感。懷往增憤盈。吐吟音不徹。泣涕沾羅纓。
  • 74.    《苦寒行》:悠悠發洛都。茾我徵東行。徵行彌二旬。屯吹龍陂城。顧觀故壘處。皇祖之所營。屋室若平昔。棟宇無邪傾。奈何我皇祖。潛德隱聖形。雖沒而不朽。書貴垂伐名。光光我皇祖。軒耀同其榮。遺化布四海。八表以肅清。雖有吳蜀寇。春秋足耀兵。徒悲我皇祖。不永享百齡。賦詩以寫懷。伏軾淚沾纓。
  • 75.    《棹歌行》:王者布大化。配幹稽後只。陽育則陰殺。晷景應度移。文德以時振。武功伐不隨。重華舞干鏚。有苗服從媯。蠢爾吳中虜。憑江棲山阻。哀哉王士民。瞻仰靡依怙。皇上悼愍斯。宿昔奮天怒。發我許昌宮。列舟於長浦。翌日乘波揚。棹歌悲且涼。太常拂白日。旗幟紛設張。將抗旄與鉞。耀威於彼方。伐罪以弔民。清我東南疆。
  • 76.    《種瓜篇》:種瓜東井上。冉冉自逾垣。與君新為婚。瓜葛相結連。寄託不肖軀。有如倚太山。兔絲無根株。蔓延自登緣。萍藻託清流。常恐身不全。被蒙丘山惠。賤妾執拳拳。天日照知之。想君亦俱然。
  • 77.    《燕歌行》:白日晼晼忽西傾。霜露慘悽塗階庭。秋草卷葉摧枝莖。翩翩飛蓬常獨徵。有似遊子不安寧。
  • 78.    《猛虎行》:雙桐生空井。枝葉自相加。通泉浸其根。玄雨潤其柯。綠葉何蓩蓩。青條視曲阿。上有雙棲鳥。交頸鳴相和。何意行路者。秉丸彈是窠。
  • 79.    《堂上行》:武夫懷勇毅。勒馬於中原。干戈森若林。長劍奮無前。
  • 80.    《清調歌》:飛舟沈洪波。旌旗蔽白日精。楫人荷輕棹。騰飛造波庭。
  • 81.    《樂府詩》:昭昭素明月。暉光燭我牀。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微風衝閨闥。羅帷自飄揚。攬衣曳長帶。屣履下高堂。東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春鳥向南飛。翩翩獨翱翔。悲聲命儔匹。哀鳴傷我腸。感物懷所思。泣涕忽沾裳。佇立吐高吟。舒憤訴穹蒼。
  • 82.    《世説新語》 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魏本傳曰:‘帝諱睿,字元仲,文帝太子。以其母廢,未立為嗣。文帝與俱獵,見子母鹿,文帝射其母,應弦而倒。復令帝射其子,帝置弓泣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文帝曰:“好語動人心。”遂定為嗣。是為明帝。’魏書曰:‘文昭甄皇后,明帝母也。父逸,上蔡令。烈宗即位,追封上蔡君。嫡孫象襲爵,象薨,子暢嗣,起大第,車駕親自臨之。’)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以何為名?’侍中繆襲曰:(文章敍錄曰:‘襲字熙伯,東海蘭陵人。有才學,累遷侍中、光祿勳。’)‘陛下聖思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為名。’(秦詩曰:‘渭陽,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晉獻公之女。文公遭驪姬之難,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納文公,康公時為太子,贈送文公於渭之陽,念母之不見也。我見舅氏,如母存焉。’按魏書:帝於後園為象母起觀,名其裏曰渭陽。然則象母即帝之舅母,非外祖母也。且‘渭陽’為館名,亦乖舊史也。)
  • 83.    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
  • 84.    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六 ◎人事部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18]
  • 85.    《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六·人事部二十七》:《曹肇別傳》曰:肇之弟纂,字德思,力舉千鈞,明帝寵之,寢止恆同。嘗與戲,賭衣物,有所獲,輒入御帳取而出之。
  • 86.    《藝文類聚·卷三十三 人部十七》:又曹毗曹肇傳曰:肇纂[按本條不見魏志注,肇纂間疑有脱文。]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常與帝戲,睹衣物,有不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此比也。
  • 87.    藝文類聚·卷三十三 人部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18]
  • 88.    《豔異編·卷三十一·男寵部·曹肇》: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如此。
  • 89.    豔異編·男寵部·曹肇  .夢遠書城[引用日期2020-04-18]
  • 90.    情史·卷二十二·情外類·曹肇  .夢遠書城[引用日期2020-04-18]
  • 91.    《情史·卷二十二·情外類·曹肇》: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獲,輒入御帳服之逕出。其見親寵類如此。
  • 92.    陵雲台樓觀精巧,先稱平眾木輕重,然後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台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 93.    許允為吏部郎,多用其鄉里,魏明帝遣虎賁收之。其婦出誡允曰:“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既至,帝核問之。允對曰:“‘舉爾所知。’臣之鄉人,臣所知也。陛下檢校為稱職與不?若不稱職,臣受其罪。”既檢校,皆官得其人,於是乃釋。允衣服敗壞,詔賜新衣。
  • 94.    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閒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竹林七賢論曰:‘明帝自閣上望見,使人問戎姓名而異之。’)
  • 95.    《晉書》: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婦人之飾,改以珊瑚珠。
  • 96.    三國志·魏書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19]
  • 97.    《魏略》曰:“自貴人以下至尚保,及給掖庭灑掃,習伎歌者,各有千數。”
  • 98.    《三國志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台,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
  • 99.    《三國志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初,張當私以所擇才人張、何等與爽。”
  • 100.    《晉書·宣帝紀》:“正始九年春,黃門張當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與曹爽為伎人。”
  • 101.    《皇太子生頌》:“於我皇后,懿章前志。克纂二皇,三靈昭事。祗肅郊廟,明德敬惠。潛和積 吉,鍾天之釐。嘉月令辰,篤生聖嗣。天地降祥,儲君應社。”
  • 102.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引《魏氏春秋》:或雲任城王楷子。
  • 103.    《三國志·魏志·后妃傳》:太和六年,明帝愛女淑薨,追封諡淑為平原懿公主,為之立廟。取後亡從孫黃與合葬,追封黃列侯,以夫人郭氏從弟德為之後,承甄氏姓,封德為平原侯,襲公主爵。
  • 104.    《三國會要》:帝以建安十一年生
  • 105.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景元四年十二月]皇太后崩。……[鹹熙元年二月]庚申,葬明元郭後。
  • 106.    杜佑《通典·禮典》卷第九十三 凶禮十五“王侯兄弟繼統服議”條:四年,陳留國上,燕公是王之父,王出奉明帝祀,[曹宇]今於王為從|祖父。有司奏:“應服周,不以親疏尊卑為降。”詔曰:“王奉魏氏,所承者重,不得服其私親。”
  • 107.    曹叡《文德皇后哀策》:“維青龍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宮啓殯,將葬於首陽之西陵。”
  • 108.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1466頁
  • 109.    王雪晶.曹叡研究[J].福建廈門:廈門大學,2009:1-71
  • 110.    孫盛曰:夫諡以錶行,廟以存容,皆於既沒然後着焉,所以原始要終,以示百世也未有當年而逆制祖宗,未終而豫自尊顯。昔華樂以厚斂致譏,周人以豫兇違禮,魏之羣司,於是乎失正。   秋七月丁卯,司徒陳矯薨。孫權遣將朱然等二萬人圍江夏郡,荊州刺史胡質等擊之,然退走。初,權遣使浮海與高句驪通,欲襲遼東。遣幽州刺史□丘儉率諸軍及鮮卑、烏丸屯遼東南界,璽書徵公孫淵。淵發兵反,儉進軍討之,會連雨十日,遼水大漲,詔儉引軍還。右北平烏丸單于寇婁敦、遼西烏丸都督王護留等居遼東,率部眾隨儉內附。己卯,詔遼東將吏士民為淵所脅略不得降者,一切赦之。辛卯,太白晝見。淵自儉還,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稱紹漢元年。   詔青、兗、幽、冀四州大作海船。九月,冀、兗、徐、豫四州民遇水,遣侍御史循行沒溺死亡及失財產者,在所開倉振救之。庚辰,皇后毛氏卒。冬十月丁未,月犯熒惑。癸丑,葬悼毛後於愍陵。乙卯,營洛陽南委粟山為圜丘。一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丁巳,分襄陽臨沮、宜城、旍陽、邔邔音其己反。四縣,置襄陽南部都尉。己未,有司奏文昭皇后立廟京都。分襄陽郡之鄀葉縣屬義陽郡。
  • 111.    網絡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騰訊視頻版/2018年)第1集片尾字幕第44分04秒至45分30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2-03-22]
  • 112.    西朱村曹魏大墓:見證魏明帝愛女之情  .洛陽日報[引用日期2022-08-26]
  • 113.    曹叡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114.    莊漢新,郭居園編纂.中國古今名人大辭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12.第687頁
  • 115.    曹廉福編.星漢燦爛:曹操氏族文化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第71頁
  • 116.    周殿富著.三國大傳[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01.第409頁
  • 117.    鄧魁英,袁本良主編.古詩精華[M].成都:巴蜀書社,2000.04.第333頁
  • 118.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6-20]
  • 119.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黃初二年)六月,丁卯,遣使賜夫人死。
  • 120.    《三國志·卷三·魏書三·明帝紀第三》:明皇帝諱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
  • 121.    《三國志·卷三·魏書三·明帝紀第三》:明皇帝諱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
  • 122.    《三國志·卷五·魏書五·后妃傳第五》:青龍三年春,後崩於許昌,以終制營陵,三月庚寅,葬首陽陵西。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