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烹飪技法)

鎖定
扒是一種烹飪技法,該方法是指先用葱、姜熗鍋,再將生料或蒸煮半成品放入其他調味品,添好湯汁後用温火烹至酥爛,最後勾芡起鍋。
中文名
類    型
烹飪技法

簡介

扒肉條 扒肉條
扒是先用葱、姜熗鍋,再將生料或蒸煮半成品放入其他調味品,添好湯汁後用温火烹至酥爛,最後勾芡起鍋。扒有紅扒,白扒,魚香扒,蠔油扒,雞油扒等,是根據調味品不同而區別的。不論中餐還是西餐,“扒”菜都是主要的烹調技法。中餐魯菜中的“扒”菜是比較地道著名的。魯菜中的“扒”菜就是將初步加工處理好的原料改刀成形,好面朝下,整齊地擺入勺內或擺成圖案,加適量的湯汁和調味品慢火加熱成熟,轉勺勾芡,大翻勺,將好面朝上,淋入明油,拖倒入盤內的方法稱為“扒”。做好“扒”菜每一道環節都是很重要的,下面詳細介紹 “扒”菜的八步曲。
選料。 “扒”是較細緻的一種烹調方法,是魯菜菜系中常用的烹調技法。原料,第一要選高檔精緻、質爛。如魚翅、鮑魚、乾貝等海類產品。第二,一般用於扒制熟料,如“扒三白”,所選用的原料有熟大腸、熟雞脯肉、熟白菜條,選用這樣原料的目的是容易入味,也具有解腥去味的作用。
加工。根據原料的性質和烹製目的不同,原料要加工改刀成塊、片、條等形狀或整隻原料,不論主料成什麼形狀,在烹製菜餚時要擺成一定的形狀或圖案,原料要進行初步熟處理。如干貨原料要進行提前漲發,蔬菜原料要進行焯水過涼,具有縮短加熱時間,調和滋味的作用。
火候。就是行業中的“看火”,《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打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可見火候是決定菜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扒”菜的火候要求更嚴格,旺火加熱燒開,改用中小火長時間煨透,使原料有味道,最後旺火勾芡,菜餚成熟,口感適中,一氣呵成。
造型。 “扒”菜選用的原料形狀要整齊美觀。“扒”菜從菜餚的造型來劃分,分為勺內扒和勺外扒兩種。勺內扒就是將原料改刀成形擺成一定形狀放在勺內進行加熱成熟,最後大翻勺出勺即成。勺外扒就是所謂的蒸扒,原料擺成一定的圖案後,加入湯汁、調味品上籠進行蒸制,最後出籠,湯汁燒開,勾芡澆在菜餚上即成。
調味。由於原料的特點及調味品的不同,“扒”分為紅扒、白扒、葱扒和奶油扒。紅扒的特點是色澤紅亮、醬香濃郁,如“紅扒魚翅”。白扒的特點是色白、明亮、口味鹹鮮,如“扒三白”。葱扒的特點是菜餚能吃到葱的味道而看不到葱,葱香四溢。奶油扒的特點是湯汁加入牛奶、白糖等調味品,有一股奶油味,如“奶油扒蘆筍”。另外還有雞油扒等扒制方法。
勾芡。 “扒”菜的芡汁屬於薄芡,但是比溜芡要略濃、略少,一部分芡汁融合在原料裏,一部分芡汁淋於盤中,光潔明亮。對於“扒”菜的芡汁有很嚴格的要求,如芡汁過濃,對“扒”菜的大翻勺造成一定的困難,如芡汁過稀,對菜餚的調味、色澤有一定的影響,味不足,色澤不光亮。通常“扒”菜的勾芡手法有兩種:一種是勺中淋芡,邊旋轉勺邊淋入勺中,使芡汁均勻受熱,一種是勾澆淋芡,就是將做菜的原湯勾上芡或單獨調湯後再勾芡,澆淋在菜餚上面,這一種的關鍵要掌握好芡的多少、顏色和厚薄等。
大翻勺。是“扒”菜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要求其動作乾淨利索,協調一致,在大翻勺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①在進行扒菜大翻時要煉勺,使炒勺光滑好用,防止食物粘勺而翻不起來。②在進行大翻勺時需要旺火,左手腕要有力,動作要快,勺內原料要轉動幾次,淋入明油大翻勺即可。③掌握大翻勺的動作要領:眼睛要盯着勺內的原料,輕揚輕放,保持菜餚造型美觀。在此介紹大翻勺的幾點注意事項僅指單柄勺,而對於雙耳鍋來説,大翻勺的動作更復雜,在此不作介紹。
出勺。 “扒”菜出勺的技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有倒“扒”菜,在出勺之前將勺轉動幾下,順着盤子自右而左的拖倒,這樣做的目的為了保持原料的整齊和美觀,如蟹黃扒魚翅。另外,還有將勺內的原料擺在盤中成一定的形狀和圖案,最後淋上芡汁即成。 [1] 

分類

1.按顏色分
紅扒梅花參 紅扒梅花參
紅扒 :加入番茄醬、紅曲米、糖色等有色原料或調料進行扒制的菜餚。
白扒: 不加入有色調味品和原料進行扒制的菜餚。
2.按原料形狀分
整扒 :將整形的原料經改刀後進行扒制的菜餚。如:海蔘、肘子、整雞、整鴨、鮑魚等。
散扒: 將散性的原料擺出形狀或花樣進行扒制的菜餚。如:蔬菜、火腿、雞脯肉、大腸等
3.按口味分
五香扒 :在扒制過成中加入五香調味料進行扒制的菜餚。
魚香扒: 是川菜的味型 小酸、小甜、小辣、微鹹、葱姜味濃的特點,用魚香汁進行扒制的菜餚。7雞油味 扒制的菜餚出勺前淋入雞油。
蠔油扒鵝掌 蠔油扒鵝掌
蠔油味: 以澆汁用蠔油味主要調料。
葱扒 :主料中加入大葱或葱油扒製成菜。
奶油扒 :是湯汁中加入牛奶、奶油、牛油、奶粉、白糖等進行扒制的菜餚。
醬汁扒 :在紅扒的基礎上加入甜麪醬、排骨醬、豆瓣醬、海鮮醬、黃醬等進行扒制的菜餚。
4.按技法分
蒸扒 :將加工好的原料加調料上籠蒸製成熟後再進行扒制的菜餚。
炸扒 :將原料進行炸制保持其外形完整然後進行扒制的菜餚。
香煎雞扒 香煎雞扒
煎扒 :將原料加工成型後在鍋煎出形狀和顏色。一般是金黃色,再加入調料扒制而成的一種烹調技法。
5.按原料分
葷扒:指動物性原料經過氣蒸、過油、走紅處理。
素扒: 蔬菜類原料經過過油處理。
6.按造型分
勺外扒 :勺外扒就是所謂的蒸扒,原料擺成一定的圖案後,加入湯汁、調味品,上籠進行蒸制,出籠後以鮮湯燒開,勾芡澆在菜餚上即成。
勺內扒 :勺內扒就是將原料改刀成形,放入勺內進行加熱成熟,最後大翻勺出鍋的扒制方法。
7.按地域劃分
白扒魚翅 白扒魚翅
東北扒 : 在東北一帶,扒菜是將初步熟處理的原料,加工、切配成整齊的形狀,面朝下碼在盤子裏,輕輕推入有湯汁和調味品的勺中,小火慢慢煨透入味,再用大火加熱,一邊晃勺一邊勾入水澱粉,最後沿鍋邊淋入明油,經過大翻勺(將菜餚懸空甩出,菜餚在空中整個翻過,再以勺接回)後,裝盤成菜(菜餚形體完整、無破損)。菜例:素扒魚翅紅扒魚肚
京魯扒 :在山東、北京、天津一帶,扒菜有時先用沙鍋煨制原料,沙鍋用豬骨或雞架骨墊底,主料用紗布包好(或不包)擺放沙鍋中,再加入其它香料、調味品或火腿、老鴨等配料,然後加入湯汁,加蓋燜至主料質地軟香入味,取出主料,擺放盤中,起鍋,將原汁用水澱粉勾芡後澆在主料上。菜例:五香扒肘。
在福建一帶,扒制方法也如此,但常用竹箅墊底,稱為箅扒。菜例:蝦子扒大烏參、菜心扒極品鮑。
口蘑扒菜心 口蘑扒菜心
廣東扒:廣東一帶扒菜,一般是將加工的原料經過沸水、沸湯焯熟,氣蒸或過油等初步熟(並調味)處理後,在盤中擺放整齊,取鮮湯調味兑汁,燒沸勾入水澱粉,打上明油調成滷汁,再將滷汁澆在原料上。此法扒制菜餚,具有造型美觀,色、香、味俱佳等優點。菜例:口蘑扒菜心、扒素什錦 [2] 

扒菜操作程序

原料切配成形(或宰殺初處理)→初步熟處理(焯水、過油、氣蒸、走紅)→葱姜熗鍋後下料→添湯→調味燜燒→勾芡→淋明油大翻勺→整理裝盤。 [2] 

技術操作要求

1.扒菜不能油過於太多,要做到“用油不見油”。
2菜餚形狀美觀,質味醇厚,濃而不膩。
3扒制整形菜餚速度比較慢,適合大型宴會和預定菜式。
4講究湯汁、火候得當,扒菜要勾芡但是湯汁也有來自芡汁
5扒菜一般用高湯,沒有高湯用原湯。
6原料多加工成形體較厚的條、片狀或直接使用整體形狀的原料。
7原料必須經過熱處理,可採用焯水、過油、走紅、氣蒸。
8滷汁的濃稠度、口味應及時調整,芡汁明亮、成品菜餚完整。 [2] 

扒菜的入味

1對於本來沒有味道的原料,扒制時用湯汁(高湯、雞湯、魚湯、滷湯等)和調料一起調味增香。例如:扒廣肚廣肚本無味,在調和鹹鮮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用湯汁為其增鮮。
2對於原本就具有香味的原料扒制時只要通過調料來入味即可。例如:豬肉和羊肉,它本身就有一定的肉香味,扒制時可不主要依靠高湯來入味。 [2] 

火候及火力的運用

火力就是行業中的“看火“火力的大小是決定菜餚的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扒菜的火力要求嚴格:旺火加熱燒開,改用中火煨透,使原料入味,最後旺火勾芡,菜餚成熟。口感適中一氣呵成。 [2] 

勾芡的技巧

扒菜的勾芡屬於糊芡,成品成入盤內時會有少量的滷汁滑入盤中,一部分芡汁融合在原料裏,一部分芡汁則要淋與盤中,光潔明亮,對於扒菜的芡汁要求嚴格,芡汁過濃對於扒菜的大翻勺造成難度。芡汁過稀對於菜餚的調味、色澤有一定的影響,味不足色不光亮。通常扒菜的勾芡手法有兩種:
1勺中淋芡,邊旋勺邊淋入勺中使芡汁均勻受熱。
2勾芡澆淋芡。就是將做菜的原湯勾芡或單獨調湯後再勾芡,澆淋在菜餚上面。這種的關鍵要掌握好芡的多少、顏色和厚薄等。 [2] 

扒菜大翻勺是關鍵

大翻勺扒菜成敗的關鍵:要求動作乾淨利索協調一致,在大翻勺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進行扒菜大翻勺時煉勺使勺光滑好使,防止食物粘勺而翻不起來。
2在進行大翻勺時需要旺火,左手要有腕力,動作要快,勺內原料要轉動幾次,淋入明油大翻勺。
3掌握大翻勺的方法動作要領:眼睛盯着勺內的原料,輕揚輕放,保持菜餚造型美觀。
注:單柄勺大翻,雙耳鍋要常練習。 [2] 

出勺講究

扒菜出勺的技法有很多種,常用有拖倒:在出勺前將勺轉動幾下,順着盤子自右而左的拖入,這樣做的目的為了保持整齊和美觀。還有的將勺內原料擺在盤中呈一定的形狀和圖案,最後淋入芡汁的方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