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慢性白血病

鎖定
慢性白血病是一組起病較隱匿、病程進展緩慢、外周血和(或)骨髓出現幼稚細胞增多但分化相對較好的血液系統惡性疾病。自然病程較急性白血病長,白血病細胞有一定的分化成熟能力,骨髓及外周血以異常的較成熟細胞為主。
中醫病名
慢性白血病
就診科室
血液病科
常見病因
與基因改變、遺傳學異常以及骨髓微環境改變有關。
常見症狀
全身乏力、低熱、不適感及肝脾大等。
傳染性

慢性白血病分類

根據細胞類型分為慢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1.慢性髓系白血病
慢性髓系白血病包括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不典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aCML)、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及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等。
2.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一般僅限於腫瘤性B細胞疾病,而既往T細胞CLL現稱為T幼稚淋巴細胞白血病。
臨牀上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兩種最為常見。

慢性白血病病因

CML患者9號染色體上C-ABL原癌基因移位至22號染色體,與22號染色體斷端的斷裂點集中區(BCR)連接,即t(9;22)(q34;q11),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編碼的p210BCR-ABL蛋白具有極強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一系列信號蛋白發生持續性磷酸化,影響細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粘附,導致CML發生。
2.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幾乎所有CLL發生前都存在單克隆B淋巴細胞增多症(MBL),推測B淋巴細胞對抗原刺激異常反應,產生了具有CLL表型的記憶B細胞克隆。由於其他遺傳學異常或骨髓微環境改變進一步影響B細胞克隆,最終導致MBL進展為CLL。

慢性白血病臨牀表現

(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年齡組均可發病,以中年最多見,男性多於女性。
1.一般症狀
早期可有倦怠乏力、低熱、腹部不適等。
脾腫見於90%患者,脾大的程度與病情、病程、特別是白細胞數密切相關。肝大見於40%~50%患者。
3.加速期/急變期表現
如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虛弱、骨痛、脾臟進行性腫大、其他髓外器官浸潤表現、貧血加重或出血,以及對原來有效的藥物失效,則提示進入加速期或急變期。急變期為CML終末期,多數為急粒變,其次為急淋變。
(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多見於老年患者,起病緩慢,早期多無自覺症狀,往往因血常規檢查異常或體檢發現淋巴結或脾大才就診。
1.一般表現
早期症狀常見疲倦、乏力、不適感,隨病情進展而出現消瘦、發熱、盜汗等。晚期因骨髓造血功能受損,出現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由於免疫功能減退,易併發感染。終末期可發生Richter轉化,即轉化為其他類型的淋巴系統腫瘤
2.淋巴結大、肝脾大
60%~80%患者淋巴結腫大,頸部、鎖骨上部位常見。腫大淋巴結較硬,無黏連、壓痛,可移動,疾病進展時可融合,形成大而固定的團塊。CT掃描可發現肺門腹膜後、腸繫膜淋巴結大,50%~70%患者有輕至中度脾大,輕度肝大。脾梗死少見。
3.自身免疫表現
部分晚期或化療後患者中4%~25%併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2%出現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的患者合併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慢性白血病檢查

1.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1)血常規 慢性期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早期高於20×109/L,晚期可達100×109/L,可見各階段中性粒細胞,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桿狀核粒細胞為主;嗜酸、嗜鹼性粒細胞增多;可出現貧血;血小板早期正常或增多,晚期逐漸減少。
(2)骨髓塗片細胞學檢查 骨髓增生明顯或極度活躍,以髓系細胞為主,尤其是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桿狀核粒細胞明顯增多;原粒細胞小於10%,急變期≥20%,或原始細胞+早幼細胞≥50%。
(3)染色體檢查 Ph染色體是CML的重要標誌。Ph染色體若為陰性,而臨牀懷疑CML者,行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可發現BCR-ABL融合基因
(4)分子生物學檢查 BCR-ABL融合基因陽性。
(1)血常規 外周血B淋巴細胞≥5×109/L,並至少持續3個月。
(2)骨髓塗片細胞學檢查 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紅系、粒系和巨核細胞均減少。
(3)免疫表型 腫瘤性B淋巴細胞呈單克隆性,只表達κ或λ輕鏈中的一種,CD5、CD19、CD23、CD27、CD43陽性;SmIg、CD20弱陽性;FMC7、CD22、CD79b弱陽性或陰性;CD10陰性。
(3)染色體和基因檢查 常規核型分析40%~50%CLL患者伴染色體異常,13q-最常見,單純13q-預後較好;其次為11q-、+12、17p-,預後差;伴複雜染色體核型異常的預後最差。
(4)淋巴結活檢 病理可見典型的瀰漫性小淋巴細胞浸潤,細胞形態與血液中淋巴細胞一致。

慢性白血病診斷

1.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根據脾大,典型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以晚幼粒和桿狀核細胞為主,嗜酸、嗜鹼性粒細胞絕對計數增高,NAP積分降低,伴有Ph染色體和/或BCR-ABL基因陽性可診斷。
2.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1)淋巴細胞≥5×109/L且至少持續3個月,具有CLL免疫表型特徵;或(2)雖然外周血淋巴細胞<5×109/L,但有典型骨髓浸潤引起的血細胞減少及典型的CLL免疫表型特徵(CD5、CD19、CD23陽性,FMC7陰性,SmIg弱表達,CD22/CD79b弱表達或陰性等),均可診斷CLL。

慢性白血病治療

(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新診斷的CML慢性期患者首先的一線治療方案為伊馬替尼,並定期進行療效評價。
2.化學治療
羥基脲可降低白細胞數,其他白消安高三尖杉酯鹼阿糖胞苷應用較少。
3. 干擾素α
起效慢,用於因各種原因不能應用伊馬替尼治療的患者。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唯一有望治癒CML的方法。高危CML患者可選擇造血幹細胞移植。
(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大部分CLL呈慢性、惰性過程,早期不需治療,定期觀察。出現治療指徵後進行治療。
1.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常用藥物有苯丁酸氮芥氟達拉濱苯達莫司汀環磷酰胺等。
包括利妥昔單抗和阿倫單抗。
3.針對B細胞受體信號通路的靶向藥物
包括依魯替尼,一種新型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可改善老年患者的生存,顯著提高17p-患者無疾病進展生存。Idelaisib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劑。
僅用於緩解因淋巴結腫大發生壓迫症狀、痛性骨病、不能行脾切的痛性脾腫大患者,需與其他治療連用。
5.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對年輕、能耐受強烈治療、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考慮造血幹細胞移植。

慢性白血病預後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自然病程3~5年。伊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明顯改善了CML患者的生存,慢性期患者在伊馬替尼治療後預計中位生存延長至20年。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雖發展緩慢,但難以治癒,病程長短不一,6個月至10餘年不等。

慢性白血病護理

1.一般護理
治療期間注意休息,避免疲勞,脾大顯著者可能引起左上腹不適,宜取左側卧位。進食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飲食,每日飲水1500 毫升以上。
定期檢查血象血尿酸尿沉渣。注意患者有無血尿或腰痛發生,一旦發生血尿,立即報告醫生,並檢查腎功能。注意觀察有無原因不明的發熱、骨痛、貧血、出血加重,以及脾臟迅速增大,如有變化應及時治療。
3.用藥護理
醫囑給予化療藥物,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