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慢性髓系白血病

鎖定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俗稱慢粒,是一種骨髓造血幹細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惡性腫瘤,其實質為9號染色體上C-ABL原癌基因移位至22號染色體,即t(9;22)(q34;q11),並在分子水平上導致BCR-ABL融合基因形成,其編碼的p210BCR-ABL蛋白具有極強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一系列信號彈發發生持續性磷酸化,影響細胞的增值分化、凋亡及粘附,導致CML的發生。 [1] 
中醫病名
慢性髓系白血病
就診科室
內科
常見病因
9號染色體與22號染色體的長臂與相互易位
常見症狀
易疲倦、乏力、食慾缺乏、低熱、多汗、體重減輕、上腹部不適及脾大

慢性髓系白血病發病機制

Ph染色體是慢性髓系白血病特徵性改變,由9號染色體與22號染色體的長臂與相互易位的結果,即t(9;22)(q34;q11)。97.5%的Ph(+)CML具有典型的t(9;22)易位,其餘以變異Ph易位形式出現。易位的結果是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產生BCR-ABL蛋白,有證據提示BCR-ABL蛋白可能直接產於白血病的形成。 [1] 

慢性髓系白血病臨牀表現

CML起病緩慢,其自然病程包括無症狀期、慢性期、加速期及急變期。症狀多為非特異性,逐漸加重。絕大多數患者起病時處於慢性期,患者可因造血過剩的症狀和體徵就診,如易疲倦、乏力、食慾缺乏、低熱、多汗、體重減輕、上腹部不適及脾大。偶見出血、栓塞、白血病細胞增多所致的症狀。10%~30%的患者在出現症狀前因定期體檢而發現,起病時即處於加速期或急變期的患者各佔10%左右。
1.脾大
腫大程度不一,與外周血白細胞升高的水平有關;40%~70%的患者初診時脾臟在肋下10cm左右,通常無觸痛。加速期有與白細胞不成比例的脾臟迅速腫大伴壓痛。
2.發熱、貧血和出血
由於腫瘤負荷增加,可出現畏熱、消瘦和盜汗等高代謝綜合徵。早期因白細胞計數高而少有感染,明顯的貧血及出血多在急變期出現。
3.白細胞淤滯綜合徵
較少見,當白細胞計數極度增高時可出現呼吸困難、發紺、臟器梗死、眼底靜脈擴張、視乳頭水腫、眼底出血等表現。
4.其他
胸骨壓痛較常見,進展期時胸骨壓痛明顯,可出現骨痛;細胞破壞、血尿酸升高引起痛風性關節炎;少見有皮膚浸潤,進展期多見。

慢性髓系白血病檢查

1.血象
外周血中白細胞升高是主要的特徵,通常高於25×109/L,少數患者在100×10/L以上。確診時紅細胞計數大多正常或輕度變化,隨病情進展呈現輕度貧血,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多。大約50%患者就診時血小板計數高於正常,在慢性期可逐漸升高。外周血原始粒細胞≤5%~10%,加速期外周血原始粒細胞為10%~19%,急變期外周血原始細胞≥20%或者是外周血原始粒細胞+早幼粒細胞≥30%。
2.骨髓塗片
有核細胞增生極度活躍,以粒系增生為主,紅系增生受抑,粒:紅可達(10~30):1,巨核細胞數量正常或增加,半數患者骨髓內網狀纖維增生,部分可發生骨髓纖維化。慢性期骨髓原始粒細胞≤10%,加速期原始粒細胞10%~19%,急變期骨髓原始粒細胞≥20%或者骨髓原始粒細胞+早幼粒細胞≥50%。
3.祖細胞集落培養
慢性期骨髓和外周血粒系、巨核系、嗜酸粒系集落形成增加;進入加速期和急變期後祖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減弱,集簇增加。
4.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
90%以上患者成熟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積分降低或缺失。
5.細胞遺傳學檢測
90%以上的慢粒患者可發現Ph染色體、t(9;22)(q34;q11),是慢粒的標記染色體。
6.分子生物學
使用反轉錄PCR可以檢測出BCR-ABL融合基因。

慢性髓系白血病診斷

根據典型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及分類異常、脾大伴有Ph染色體或其變異核型以及BCR/ABL融合基因陽性,即可做出診斷,同時應結合體徵、化驗進行臨牀分期。

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療

1.慢性期治療
(1)藥物治療:甲磺酸伊馬替尼、干擾素、白消安等。
(2)造血幹細胞移植。
(3)白細胞單採。
(4)放射治療。
(5)脾切除。
2.加速期和急變期治療
一旦進入此期應按急性白血病治療,但緩解率低。

慢性髓系白血病預後

既往慢粒預後較差,中位數生存期為39~47個月,5年生存率為25%~35%。發病時外周血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原幼細胞比例、肝脾大小和嗜酸及嗜鹼性粒細胞計數與慢性期長短及預後相關,通過這些預後指標預示治療的反應性和生存時間,且可決定採取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的治療時機。由於分子靶向藥物伊馬替尼的廣泛使用,CML的預後已經大為改善,一項研究表明使用伊馬替尼6年的總體生存率為88%。目前已有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達薩替尼、尼羅替尼等,有可能進一步改善CML患者的預後。
參考資料
  • 1.    王辰,王建安主編.內科學(八年制教材第三版-下冊):人民衞生出版社,2015:226-229